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中華文明之光課時教學課件+學案(6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中華文明之光課時教學課件+學案(6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104張PPT)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之光
篇目(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第1課
課文助讀與拓展
一、人物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后來自己辦學,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晚年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他所刪修的魯國史書《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鬃拥难孕兴枷胍娪谒牡茏蛹捌湓賯鞯茏佑涗浾淼摹墩撜Z》一書。
二、背景鏈接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統治已經崩潰,諸侯爭戰不已,社會動蕩不安。不僅周天子無法主持天下的禮樂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諸侯國,大權也不一定掌握在國君手里,有實力的卿、大夫把持國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執國命”。孔子評論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煜掠械溃瑒t政不在大夫……”面對這樣的亂世,
孔子提出了種種政治主張,希望改良政治,施行“仁政”“為政以德”,反對攻伐,通過“正名”來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緩和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建立起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有序的理想社會。事實上,他的主張在當時行不通??鬃优c學生的這次對話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進行的。
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礙
1.毋吾以也       _____同_____, _____
2.鼓瑟希 _____同_____, _____
3.莫春者 _____同_____
語言建構與運用
“以”
“已”

“希”
“稀”
稀疏
“莫”
“暮”
連詞,如果
介詞,至于
連詞,或者
動詞,比得上
動詞,到
名詞,計量面積用語
名詞,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副詞,正、才
動詞,贊成
介詞,和
“也與”連用,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動詞,給
代詞,你們
代詞,你
助詞,表狀態,常放在形容詞
或擬聲詞后,相當于“然”
助詞,放在象聲詞或形容詞后面
動詞,起身、站起來
動詞,勞作
動詞,振作,這里指有所作為
動詞,當作
介詞,相當于“于”
介詞,在
語氣助詞,呢
介詞,相當于“于”,與、和
介詞,因為
介詞,用
動詞,做
連詞,來
連詞,表修飾關系
連詞,表順承關系
連詞,表并列關系
名詞作動詞,吹風
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
名詞作動詞,戴著禮帽
名詞作動詞,彈奏
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
形容詞作名詞,勇氣
形容詞作名詞,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形容詞作名詞,小相
形容詞作名詞,大相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富足
指很短的時間,引申為年紀稍長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指軍隊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
五、文言句式,辨清譯準
1.狀語后置句
(1)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
按現代漢語的語序為“以師旅加之,以饑饉因之”
(2)異乎三子者之撰。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浴乎沂,風乎舞雩。(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和他們三位的志向不同。
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
按現代漢語的語序為“乎三子者之撰異”,“乎”相當于“于”
按現代漢語的語序為“乎沂浴,乎舞雩風”
2.賓語前置句
(1)不吾知也!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爾何如?
(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別人)不了解我??!
你有什么打算?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不吾知”即“不知吾”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何如”即“如何”
3.省略句
可使有勇。(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氣。
“使”后省略了“之”
六、積累常識,豐富文化
強化關鍵能力






2
一、理清行文脈絡
文本整體把握
二、把握主旨大意
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學生“言志”的對話,生動地再現了孔子讓學生暢談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逐段賞析(一) 閱讀課文第 1~2 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因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br/>重點任務突破
2.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如果現在有人想了解、任用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文意把握]
3.下列對本部分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侍坐”,此處指執弟子之禮,侍奉老師而坐。很多沒題目的古文,后人整理和使用時為了方便把開頭一句當作題目。
B.本部分內容主要寫孔子問志,《論語》大部分篇章都是談仁、義、禮、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章是談人生、談理想的。
C.孔子先指出學生們常說“不吾知也”,然后假設了一種情況:“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啟發弟子們各言其志,明確了這次談話的中心。
D.孔子一開場就直接讓學生們各自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負,始終保持他倡導的師道尊嚴的禮儀,鼓勵學生說真話、述真志。

解析: “孔子一開場就直接讓學生們各自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負,始終保持他倡導的師道尊嚴的禮儀”錯誤,孔子并沒有一開場就直接讓學生們言志,而是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給弟子們解除了師道尊嚴的壓力,創設了一個平等、寬松的言語環境。
逐段賞析(二) 閱讀課文第3~13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4.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氣,而且知道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5.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
6.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的大典,(我希望能)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贊禮的人。
7.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曾皙)彈奏瑟的聲音(漸漸)稀疏,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
8.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9.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暮春時節,穿上春天的夾衣,(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來。
10.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點??!”
[文意把握]
11.下列對本部分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部分內容主要寫弟子言志,寫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分別述說自己的志向以及孔子的態度,生動再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暢談理想的情形。
B.在孔子的啟發下,子路不假思索,搶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他志向遠大,聲稱能將困于戰爭和饑荒的大國治理成百姓有勇而知義的禮儀之邦。
C.子路是一個有政治才能的人,他并非自我夸耀??鬃优u的是他的不謙虛,在孔子看來,沒有禮義就沒有一切,縱然有治理天下的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D.公西華的回答顯得彬彬有禮,他可能意識到孔子對子路不夠謙讓的表現不是很滿意,說起話來謹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個六七十里見方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小國,并將禮樂方面的治理讓諸君子。

解析:D項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冉有之后公西華的回答更加謙虛,他不自詡能治理國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做一名小相,學習怎樣治理國家。
12.寫曾皙答話時為什么描寫其動作?
參考答案:①子路等三人回答問題時,曾皙“鼓瑟”,和上文“率爾而對”呼應,再次渲染師生交流時自由愉快的氣氛。②“舍瑟而作”的動作描寫既表現了曾皙從容灑脫的性格特征,也展現了他的情趣雅致、志趣高潔;“異乎三子”,為下文述志張本。
13.曾皙不言其志,而是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日暢游的歡愉圖景,竟然得到孔子的贊許,為什么?
參考答案:①表面看答非所問,實質上曾皙在“言志”,希望社會民德醇厚,天下歸仁,太平祥和,符合孔子的“社會大同”的政治理想。②曾皙“言志”中“風乎舞雩,詠而歸”暗合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主張。③從語言表達看,曾皙“言志”委婉含蓄,符合孔子“為國以禮”的思想。
逐段賞析(三) 閱讀課文第14~21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4.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br/>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br/>15.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遜,因此笑他。
16.唯求則非邦也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的事嗎?
17.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宗廟祭祀、朝見天子,不是諸侯國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么誰能做大相呢?
[文意把握]
18.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許多教學理論。本文展現了孔子哪些高超的教學藝術?試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①平易近人。一開口說話,就顯得溫文爾雅,打消學生發言的顧慮,“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充滿對學生的熱愛與期望。②因勢利導??鬃俞槍Φ茏悠綍r愛發“不吾知也”牢騷的話,提出“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的問題,針對性強。③啟發得法。
在子路、冉有、公西華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覺自己的志向與其他三位差別大,不想發表意見??鬃颖阏f:“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贝偈乖矣跁痴勛约旱睦硐?。④評價得體。對子路的發言,“夫子哂之”;對曾皙的發言,“吾與點也”。當四個學生述志后,孔子進行總結,他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言上升到“禮治”,上升到與治國有關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導意義。
課后素養評價

解析:A項,“比”,等到。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毋吾以也 B.鼓瑟希
C.唯求則非邦也與 D.莫春者
解析:A項,“以”同“已”,止;B項,“希”同“稀”,稀疏;D項,“莫”同“暮”。


解析:選A A項,均為介詞“在”。B項,兼詞,于之,在這方面;語氣助詞。C項,代詞,代子路;結構助詞,的。D項,連詞,來;介詞,用。

解析:例句是名詞作動詞,吹風。A項是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B項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富足。C項是形容詞作名詞,勇氣。D項是形容詞作名詞,小相。
解析:喟然,古今義都是“嘆息的樣子”。A項,古義:指很短的時間,引申為年紀稍長;今義:一天。B項,古義: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義:男孩子,指兒童。C項,古義:指軍隊;今義:軍隊編制單位。

6.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A.不吾知也 B.可使有勇
C.爾何如 D.異乎三子者之撰
解析:D項和例句均為狀語后置句。A項,賓語前置句,應為“不知吾也”。B項,省略句,“使”后省略了“之”。C項,賓語前置句,應為“爾如何”。

解析:古代男子在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8.情境式默寫。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臨風、一路酣歌的太平盛世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尤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從言談、動作、神態可以看出四個學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謙虛,從他述志時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看出來。
答案:(1)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2)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
(3)如其禮樂 以俟君子
9.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的中間,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氣,而且知道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2)(曾皙)彈奏瑟的聲音(漸漸)稀疏,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的志向不同。”
子路為季氏宰,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孔子曰:“可謂具臣矣?!?br/>子路為蒲大夫,辭孔子。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勇;寬以正,可以比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br/>初,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庇谑切l立輒為君,是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
孔子聞衛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節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刪改)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相應位置處的字母。
字母:________
解析:句意: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蕢聵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于是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出公。“子路”是主語,“為”是動詞,意思是“擔任”,是謂語,“邑宰”是賓語,“衛大夫孔悝之”是賓語的定語,主謂賓俱全,結構完整,故應在C處斷開;“蕢聵”是主語,“與孔悝”是介賓短語做狀語,“作亂”是謂語,構成主謂結構,結構完整,故應在E處斷開;“謀”的賓語是“入孔悝家”,賓語后斷開,故應在G處斷開。故應在CEG三處斷句。
答案:CEG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與“學不可以已”(《勸學》)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乘,古時四馬一車為一乘。
C.“因門人請為弟子”中的“因”是“通過”的意思,與“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因”意思相同。
D.“聞之而馳往”中的“馳”是“奔跑、快跑”的意思,與“原馳蠟象”(《沁園春·雪》)中的“馳”含義相同。

解析:A項,正確。前一個“以”通“已”,兩個都是動詞,止、停止。句意: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學習不可以停止。B項,正確。C項,“意思相同”錯。“因”,介詞,通過/動詞,接著。句意: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做孔子的學生。/接下來(國內)又有饑荒。D項,正確?!榜Y”,都是動詞,奔跑、快跑。句意: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路比孔子小九歲,他曾經欺侮過孔子,但后來卻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為了孔子的學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辭行,孔子告誡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應采用恭謹謙敬的仁政。
C.衛靈公去世后,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卻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雖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兒子輒還在。
D.衛國變亂,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隨回到衛城,與作亂者進行了面對面斗爭。
解析:D項,“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錯。材料二中“子羔卒去”意思是“子羔最終離開”,“卒”意思是“最終”,不是“死亡”。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彼旖Y纓而死。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去”,離開,逃離;“還”,回去;“空”,白白地。(2)“冠”,帽子;“免”,脫離,掉落;“遂”,于是;“纓”,系帽子的帶子。
參考答案:(1)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地為他遭受禍殃。
(2)子路說:“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下來。”說完系好帽帶從容就死。
14.孔子之前曾預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聞聽衛國政變,斷言“嗟乎,由死矣!”子路果真死掉了。你認為孔子的判斷有哪些依據?請簡要說明。
解析:根據材料二原文“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可知,孔子十分了解自己的學生,深知子路的性格剛強易折,所以才會有之前的預言。根據材料二原文“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痈嶙淙?。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
可知,子路之死本可避免,畢竟此時他沒有任何道義上的責任,但子路還是義無反顧地進城反叛,最后以卵擊石,玉碎當場。由此可見,子路盡忠職守,臨危不避。這也印證了孔子對子路的預言:有勇而無謀、無禮,不會得到善終。
參考答案:①子路性格直率,逞勇好勝。②子路盡忠職守,臨危不避。
參考譯文: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歲。
子路性情粗樸,喜歡逞勇斗力,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佩戴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曾經欺凌孔子。孔子用禮樂慢慢地誘導他,后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做孔子的學生。
季康子問道:“仲由有仁德嗎?”孔子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管理軍政事務,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br/>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孫問(孔子)道:“子路可以說是人臣了嗎?”孔子回答說:“可以說是備位充數的臣子了?!?br/>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辭行??鬃诱f:“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墒牵腋嬖V你:恭謹謙敬,就可以駕馭勇武的人;寬厚清正,就可以親近民眾;恭謹清正而社會安靜,就可以用來報效君上了?!?br/>當初,衛靈公有位寵姬叫作南子。靈公的太子蕢聵得罪過她,害怕被謀殺就逃往國外。等到靈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說:“太子雖然逃亡了,太子的兒子輒還在?!庇谑切l國立了輒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出公繼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蕢聵一直留在國外,不能夠回來。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蕢聵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于是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出公。出公逃往魯國,蕢聵進宮繼位,這就是衛莊公。當孔
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子羔從衛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
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地為他遭受禍殃?!弊勇氛f:“吃著人家的俸祿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災難。”子羔最終離開了。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找到蕢聵,蕢聵和孔悝都在臺上。子路說:“大王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笔壜槻宦爮乃?br/>的勸說。于是子路要放火燒臺,蕢聵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壺黡到臺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的帽帶。子路說:“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下來?!闭f完系好帽帶從容就死。
孔子聽到衛國發生暴亂的消息,說:“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傳來了他的死訊。
三、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
儒家重視教化,認為人只有通過教化才能懂禮,成為合群的社會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鬃诱J為,對人的教化,要有三個步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笔紫纫獜膶W詩開始,(  )。中國古代樂教的核心目的在于________,使社會歸于和諧。荀子說:“樂者,圣人之所樂也?!比缜八?,音樂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的、感動人的情感的,它對人的影響是________的。而音樂
的教化則不然,它________是一種美感教育,通過感官的浸染與熏陶,循序漸進地改變人的情感,影響人的性靈。它的影響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轉。它從改變一個人開始,進而改變世風,甚至改變更多人,使風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因為這個原因,古人又有觀樂的傳統,即通過聽樂來________一個社會和一個時代的盛衰?!蹲髠鳌酚涊d的季札觀樂就是顯例,而《禮記·樂記》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的判斷。
15.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然后學禮立身,再成就人的品性,最后完成于音樂
B.然后再學禮立身,最后完成于音樂,成就人的品性
C.然后應該成就人的品性,接著學禮立身,最后完成于音樂
D.然后再學禮立身,完成音樂的學習,人的品性也就形成了

解析:根據前面引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提示,可排除A、C兩項。比較B、D兩項,D項最后一句轉換了主語,與前面的內容銜接不夠緊密,故選B項。
16.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移風易俗 潛移默化 實際上 考察
B.移風易俗 耳濡目染 基本上 考查
C.改弦易調 潛移默化 基本上 考察
D.改弦易調 耳濡目染 實際上 考查

解析:移風易俗:改變舊的風俗習慣。改弦易調:比喻改變制度,變更方針或做法。由后文的畫橫線句可知,應用“移風易俗”。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覺地起了變化。耳濡目染:形容聽得多見得多了之后,無形之中受到影響?!皾撘颇敝械摹皾摗迸c“默”暗示這種影響是看不到的,無形的; “耳濡目染”則是可見可聞的。文中說音樂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是無形的,故應用
“潛移默化”。實際上:其實(多含轉折意)?;旧希孩僦饕?。②大體上。前文“而音樂的教化則不然”含轉折意,故應用“實際上”??疾欤孩賹嵉赜^察調查。②細致深刻地觀察??疾椋河靡欢ǖ臉藴蕘頇z查衡量(行為、活動)。語段中的意思是通過聽樂來深入地觀察一個社會和一個時代的盛衰,故應用“考察”。
17.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解析:畫線句共有兩處語?。阂皇钦Z序不當,應將“改變更多人”與“改變世風”互換位置;二是“盛衰”與“改良”搭配不當。
參考答案:它從改變一個人開始,進而改變更多人,甚至改變世風,影響到風俗的盛衰。
18.下面是某校為舉辦“孔子誕辰紀念日”大型活動而構思的框架圖,請把這個圖轉寫成一段文字介紹,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90個字。
解析: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框架圖中有哪些元素;然后,為其劃分層次,并分析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最后組織答案作答即可。如從框架圖上來看,圖中元素可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活動主題,即“‘孔子誕辰紀念日’大型活動”;第二層是活動對象,即“教師”和“學生”;第三層是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只針對教師的“校本課程”“孔子思想作品講座”,只針對學生的“尊師禮、成人禮”“儒家詩文朗誦競賽”,以及需要師生共同參與的“參觀遺跡”“書畫作品展”。
參考答案:“孔子誕辰紀念日”大型活動由全校師生共同參加。教師開發校本課程,開設孔子思想作品講座;學生參加尊師禮、成人禮活動,開展儒家詩文朗誦競賽;師生共同參觀遺跡,參與書畫作品展。
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描繪出這樣的春游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闭垶橄旅鎯筛睂β摲謩e擬寫下聯和上聯,概述這一春游情景。
(1)第一副,上聯: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副,上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聯: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猶香
參考答案:(1)戲水沐風詠歌回
(2)冠者五六舞雩當風風正暖(共123張PPT)
*鴻門宴
第3課
課文助讀與拓展
一、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約公元前90),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稱為“史圣”。其父司馬談任漢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養的學者,對司馬遷后來所從事的事業有十分明顯的影響。司馬遷十歲誦古文,隨父至長安,受學于經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等。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從武帝巡游長城內外,足跡幾遍全國,這些考察見聞為寫《史記》
做了良好準備。二十幾歲任郎中,三十八歲繼任太史令,廣泛閱讀皇家藏書和檔案,四十二歲主持改訂歷法,修“太初歷”,同年開始寫《史記》。五年后,因替戰敗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觸怒武帝,下獄,因《史記》未完成而忍辱接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史記》。
二、背景鏈接
秦末,反秦武裝起義風起云涌,秦王朝瀕于滅亡,反秦力量中的兩大主力項羽、劉邦分別向秦的首都咸陽進軍,并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結果,劉邦于公元前6年破關入秦,先行占領咸陽,并與民約法三章,廢秦苛政嚴刑,頗得民心。項羽一路與秦精銳部隊苦戰,大破秦軍。聽說劉邦已破咸陽,想稱王關中,項羽勃然大怒,率四十萬大軍,乘勝向咸陽進發,破關直入,屯兵鴻門,準備消滅劉邦?!傍欓T宴”的地點在現在陜西省臨潼區新豐鎮附近的“項王營”,當時叫“鴻門”。鴻門宴的故事就是在這個地方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礙
1.距關,毋內諸侯 _____同_____, _____
_____同_____, _____
2.張良出,要項伯 _____同 _____ , _____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____同_____, _____
語言建構與運用
“距”
“拒”
據守
“內”
“納”
接納
“要”
“邀”
邀請
“倍”
“背”
背棄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_____同_____, _____
5.令將軍與臣有郤 _____同_____, _____________
6.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_____同_____, _____________
“蚤”
“早”
早些
“郤”
“隙”
隔閡、嫌怨
“戮”
“勠”
并、合在一起
動詞,寵幸
副詞,幸虧、幸而
動詞,友好,與……交好
應答之詞,表示同意
名詞,善行
動詞,善于、擅長
動詞,揩拭
名詞,老交情
副詞,特意
連詞,所以
副詞,故意
名詞,原因、緣故
動詞,道歉、謝罪
動詞,感謝
動詞,辭別、告辭
動詞,推辭、謝絕
形容詞,盡、完
動詞,承受
形容詞,優美的、壯觀的
動詞,超過
動詞,舉起
形容詞,盡
動詞,發動
動詞,舉薦、選拔
名詞用作動詞,取道
動詞,談論、述說
名詞,天道、自然的規律
名詞,道路
名詞,風尚
動詞,說、講
名詞,道義
名詞,方法、方式
秘密地
副詞,偶爾
名詞,中間
動詞,夾雜
動詞,參與
介詞,替、給
動詞,成為
介詞,被
動詞,作為、當作
動詞,干、做
動詞,是
句末語氣詞,表反問
動詞,認為
連詞,于是
介詞,趁機
介詞,憑借、依靠
連詞,尚且
副詞,將要
副詞,將
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里
名詞用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
名詞用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名詞用作狀語,向上
名詞用作狀語,秘密地
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名詞用作動詞,稱王
名詞用作動詞,造冊登記
名詞用作動詞,遞眼色
名詞用作動詞,施以刑罰
名詞用作動詞,取道
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為王
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
形容詞用作名詞,危急的事
形容詞用作動詞,與……交好
使動用法,使……活命
使動用法,使……跟從
使動用法,使……止
使動用法,使……破
崤山以東,泛指東方六國之地
親家,有婚姻關系的親戚
……的原因
意外的變故
黃河以北
黃河以南
五、文言句式,辨清譯準
1.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天子的云氣呀。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也”表判斷
“……者,……也”表判斷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
是沛公的參乘樊噲。
“為”表判斷
“……者也”表判斷
2.被動句
(1)若屬皆且為所虜!(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屬今為之虜矣!(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
我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了!
“為所”表被動
“為”表被動
3.省略句
(1)為擊破沛公軍!(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呼張良與俱去。(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
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
“為”后省略賓語“吾”
“與”后省略賓語“之”
(3)毋從俱死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彘肩上。(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豎子不足與謀!(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去死。
把豬腿放(在盾)上。
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
“從”后省略賓語“其”
“上”前省略狀語“于盾”
“與”后省略賓語“之”
4.賓語前置句
(1)客何為者?(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王來何操?(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沛公安在?(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人是干什么的?
大王來時帶了什么禮物?
沛公在哪里?
賓語“何”前置,應為“為何”
賓語“何”前置,應為“操何”
賓語“安”前置,應為“在安”
5.狀語后置句
(1)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告以事。(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復見將軍于此。(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
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
能夠在這里又見到將軍。
狀語“于項羽”后置,正常語序為“曹無傷使人于項羽言曰”
狀語“以事”后置,正常語序為“以事具告之”
狀語“于此”后置,正常語序為“得于此復見將軍”
6.固定句式
(1)孰與君少長?(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項伯)跟您比較,年齡誰小誰大?
現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何必要告辭呢?
“孰與……”,可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何……為?”,可譯為“何必要……呢?”“還要……干什么呢?”
六、積累常識,豐富文化
《史記》,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 3 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三十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的人物事跡)、七十列傳(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強化關鍵能力






2
一、理清行文脈絡
文本整體把握
二、把握主旨大意
本文寫的是秦朝滅亡后,項羽和劉邦的首次矛盾斗爭,是他們以后長達數年斗爭的開端。文章通過對“鴻門宴”全過程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自矜功伐而又有婦人之仁的悲劇性格,表現了劉邦善于利用他人性格弱點,善于團結人、利用人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兩人斗爭的結局。
逐段賞析(一) 閱讀課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相,珍寶全都占有了。
重點任務突破
2.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財物沒有被掠取,婦女沒有被寵幸,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在小處。
3.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項伯就連夜騎馬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
4.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沛公現在遇到危急的事,(我)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
5.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是誰給大王出這條計策的?
6.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估計大王的軍隊足以比得上項王嗎?
7.君安與項伯有故?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你怎么與項伯有交情?
8.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秦朝時,(項伯)和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了他。
9.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之所以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發生)意外的變故啊。
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負義的情況,都告訴項王。
[文意把握]
11.下列對這兩段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項羽“怒”,表明其是一個性格火暴、極易沖動、城府不深的人。
B.第1段中點明雙方的駐地和兵力,說明戰爭的主動權在項羽手中,為后文的故事作了鋪墊。
C.張良在危急之時仍想著為劉邦謀劃,表現了劉邦集團的團結以及劉邦的知人善任。
D.劉邦說是一小人為他出謀劃策不要接納諸侯的領土,只要占領秦國的土地就可以稱王,其實是他自己的想法。
解析: “不要接納諸侯的領土”錯,是不放諸侯進入;同時,“其實是他自己的想法”于文無據。

12.文章第1段寫范增進言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范增借曹無傷告密事件,分析劉邦的前后表現情況,點破劉邦“欲王關中”的野心,并以當時頗能鼓動人心的“望氣”說“火上澆油”,勸項羽“急擊勿失”,使矛盾進一步激化,渲染緊張氣氛,推動情節發展。
13.請用三個短語概括出第2段中圍繞三個人物所寫的三個事件,并分別分析事件所反映的人物形象特點,指出這三個事件在情節發展方面的作用。
參考答案:(1)①項伯夜訪張良。項伯告知張良決策,意在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恩,可見他是一個珍惜友情、知恩圖報的人,但也是一個因私情而廢大義、將個人恩怨凌駕于集團整體利益之上的人。
②張良獻策沛公。一者,表明他對沛公忠心耿耿,不因私情而廢大義;二者,他了解項伯與項羽的關系,能夠利用項伯的“重義”性格,及時為沛公出謀劃策,表現出一個優秀謀臣知己知彼、胸有城府、足智多謀的一面。③沛公約婚。一方諸侯枉駕屈尊,對楚左尹“兄事之”“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足見其善于審時度勢、趨利避害、能屈能伸的性格特點。
(2)作用:項伯夜訪承接上文并強化了緊張氣氛;張良獻策使矛盾出現轉機,氣氛產生緩和的可能;沛公約婚則使情節、氣氛由緊張逐漸趨于緩和。
逐段賞析(二) 閱讀課文第3~4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4.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范增多次向項王遞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下令除掉劉邦),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
15.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你進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
16.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否則,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
17.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身體像鳥張開翅膀一樣掩護劉邦。
18.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共死。
19.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幕朝西站著,瞪著眼睛看著項王,頭發直豎起來,眼眶都裂開了。
20.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劍來切著吃了。
2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如恐不能殺盡,處罰人如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22.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像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您)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繼者罷了。
[文意把握]
23.下列對本部分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邦小心謹慎,輕車簡從,來鴻門見項羽。見面后的一番話,既巧妙地恭維了項羽的功勛,也表白了自家的苦勞。
B.項羽粗豪大意,驕傲自恃,在劉邦一番口蜜腹劍的說辭面前,很輕易地把密告給他消息的曹無傷泄露給劉邦;下面的不聽范增、放任項伯等自損行為,都是有其由來的。
C.在擊殺劉邦這一問題上,項氏集團內部步調不統一,并且有人公然反對。而劉邦集團則有組織有準備,步調極為統一,并且互相配合聯合作戰。
D.樊噲闖帳后為劉邦解釋的說辭,表明他性格粗豪,有膽有識。但他之所以受到項羽嘉賞,主要是因為具有“能飲”“健啖”的粗豪風格,與項羽相投契。
解析: “主要是因為具有‘能飲’‘健啖’的粗豪風格,與項羽相投契”錯,主要是因為指責當中包含著尊敬的講話。

24.鴻門宴上的座次安排是否合“禮”?由此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1)就座次安排而言,有悖于禮。劉邦封“沛公”,項羽封“魯公”,從爵位講,二人等同;項羽為滅秦主力,劉邦先破關入咸陽,從功勞講,二人不分伯仲;劉邦赴鴻門之宴為賓為上,按禮節應“東向坐”;項羽、項伯是主人,應居末座。
(2)顛倒錯亂的座次,側面表現了項羽的自矜功伐、目中無人,這種自大是事業上的禍根。
25.作者圍繞“斗卮酒”和“生彘肩”對樊噲展開了傳神的細節刻畫。試結合具體描寫,分析其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1)面對“斗卮酒”,樊噲“拜”“起”“立”“飲”,有禮有節;面對“生彘肩”,樊噲“拔”“切”“啖”,無所畏懼。(2)這一系列細節描寫,形象地表現了樊噲英武而機智的形象,并寫活了一個場面,使文章增色。
逐段賞析(三) 閱讀課文第5~7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26.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做大事不必理會細枝末節,行大禮不用回避小的責備。
27.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從驪山腳下,取道芷陽,秘密地走。
28.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特地派我奉上一雙白璧,拜兩拜敬獻給大王您。
29.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
30.豎子不足與謀!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
[文意把握]
31.劉邦在“鴻門宴”上能化險為夷有哪幾個方面的原因?請簡要概括。
參考答案:①劉邦善于審勢察情;項羽則不識時務,自矜功伐。②劉邦任人唯賢;項羽則任人唯親,不聽善言。③劉邦方面有統一的口徑,內部團結;項羽不采納下屬的意見,意見不統一。
浸潤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






3·4
思維發展與提升——《史記》的敘事藝術
[源于課堂]
《史記》一書中最有文學價值的是人物傳記。司馬遷在編排人物傳記時顯示出高超的敘事技巧,使它生動地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統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敘事藝術特色。《鴻門宴》一文充分體現了其敘事的藝術特點:
1.善于在矛盾發展中描繪人物
作者把劉邦、項羽放在“鴻門一會”的具體歷史事件中,在矛盾發展中進行人物描繪,最后達到人物形象的高度鮮明與統一,因之具備典型性。
2.善于把生動的場面敘寫與細節描繪相結合
樊噲闖宴一節,無論在描繪樊噲的飲酒、啖肉還是嚴詞說項等各個細節行為上,都是姿態聲氣栩栩如生。
3.材料處理周密嚴謹,環環相扣
作者運用了繁(如闖宴)、簡(如誅曹)、省(如張良“具告沛公”)、復(如樊噲說項)各種不同筆法,使其相輔相成,以構成全篇嚴密無間的邏輯結構。
[拓向課外]
《史記》的敘事藝術
首先,是勾連天人、貫通古今的結構框架?!妒酚洝穭摿⒘思o傳體,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其中,十二本紀是綱領,統攝上自黃帝、下至西漢武帝時代3 000多年的興衰沿革。十表、八書作為十二本紀的補充,形成縱橫交錯的敘事網絡。三十世家圍繞十二本紀而展開。七十列傳,是群星。五種體例相互補充而形成的結構框架,勾連天人,貫通古今,在設計上頗具匠心,同時也使它的敘事范圍廣泛,展示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圖畫。
其次,是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敘事脈絡?!妒酚洝返娜宋飩饔浻蟹謧?,有合傳。合傳都是以類相從,把某些相同類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如《游俠列傳》《酷吏列傳》等。在人物合傳中,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有時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敘事手法非常高超。
再次,是對因果關系的探索展示?!妒酚洝返臄⑹聸]有停留于對表面現象的陳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隱藏在深層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司馬遷非常重視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探究,具有敏銳的目光和正確的判斷力。他批判項羽“天之亡我,非戰之罪”的說法,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是“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對于事件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原始動因,在敘事時反復加以強調,成為貫穿人物傳記的主線。盡管他對許多歷史事件、人物命運因果關系的判斷并不完全正確,但是他對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覺揭示,使得人物傳記血脈貫通,各篇都有自己的靈魂,有統攝全篇的主導思想。
最后,是對復雜事件和宏大場面的駕馭。司馬遷有很強的駕馭材料的能力,無論是頭緒眾多的歷史事件,還是人物錯雜的重大場面,他寫起來都條理清晰,游刃有余,如《陳涉世家》把秦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的形勢、千頭萬緒的事件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來。司馬遷對事態的輕重緩急明于心而應于手,成功地運用了順敘、倒敘、正敘、側敘等手法,使人應接不暇而又無不了然于心?!妒酚洝返膱雒婷鑼懸埠芫剩鐚懬G軻刺秦王,險象環生,驚心動魄。司馬遷采用白描、鋪陳、渲染等筆法,傳達出了各種宏大場面的實況及自己的獨特感受。《史記》固然時而穿插生活瑣事,但司馬遷更善于寫復雜事件、重大場面,這也是《史記》一書的厚重之處。
[貴在融通]
閱讀下面描寫項羽“垓下突圍”的片段,分析其在敘事上的特點。
(項王)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绷钏拿骝T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br/>參考答案:①運用照應,強化形象。當漢軍將項羽重重圍住時,項羽對他的手下說:“吾為公取彼一將?!焙竺嫠粩貧⒘藵h軍的一個將領。這樣的預估和最終的結果形成一種呼應,這個呼應體現出項羽超群的作戰能力,強化了他的個人魅力。 ②場面敘寫與細節描繪相結合,場面生動,形象鮮明。本段寫了項羽的三次行動:第一次通過
“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來渲染項羽勢不可擋的氣勢,“遂斬漢一將”的“遂”寫出了項羽斬將的輕而易舉。第二次行動項羽并沒有動手,只用眼神和聲音就嚇退了敵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項羽攝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躍然紙上。第三次行動,項羽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而“亡其兩騎耳”,通過對比,再次渲染了項羽的勇猛無敵。
參考譯文:
(項王)于是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漢軍把他們包圍起幾層。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項王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沖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于是項王高聲呼喊著沖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項王殺掉了一名漢將。這時,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將,在后面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呵叱他,
赤泉侯連人帶馬都嚇壞了,退避了好幾里。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再次包圍上來。項王驅馬沖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項王問騎兵們道:“怎么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br/>課后素養評價
一、文言基礎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距關,毋內諸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令將軍與臣有郤
D.殺人如不能舉
解析:A項,“距”同“拒”,“內”同“納”;B項,“倍”同“背”;C項,“郤”同“隙”。

解析:再:兩次。


解析:A項,都是介詞,趁機。B項,前者是介詞,把;后者是連詞,表目的,來。C項,前者是連詞,尚且;后者是副詞,將。D項,前者是動詞,往;后者是助詞,的。

解析:D項,古今義均為“錢財和物資”。A項,古義,親家,有婚姻關系的親戚;今義,結婚的事,或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B項,古義,崤山以東,泛指東方六國之地;今義,山東省。C項,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程度副詞,很,十分。
解析:B項,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其他三項都是名詞用作動詞。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點與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客何為者 B.大王來何操
C.沛公安在 D.吾屬今為之虜矣
解析:D項,被動句。A、B、C三項都是賓語前置句。

7.情境式默寫。
(1)《鴻門宴》中表明做大事不必拘泥于小的細枝末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2)《鴻門宴》中比喻一個人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3)《鴻門宴》中形容自己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已經毫無顧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行不顧細謹 大禮不辭小讓 
(2)今者項莊拔劍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3)如今人方為刀俎 我為魚肉 何辭為
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與留侯張良交好。
(2)項伯就連夜騎馬到劉邦駐軍地,私下會見張良,把(項羽將發動進攻的)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
(3)秦朝時,(項伯)和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了他?,F在事情危急,幸虧他來告訴我。
(4)之所以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發生)意外的變故啊。
(5)趁機在座位上襲擊劉邦,殺掉他。否則,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
(6)做大事不必理會細枝末節,行大禮不用回避小的責備。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中,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沛公從百余騎,驅之鴻門,見謝項羽。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歸,立誅曹無傷。
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注] ①案堵:安居,“案”同“安”。
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相應位置處的字母。
字母:________
解析:“曰”是對話詞,這是劉邦召集百姓說的話,其后C處斷開;“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句式完整,意為“父老們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很久了”,其后F處斷開;“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是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子,中間H處斷開。故在CFH三處斷句。
答案:CFH
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元年,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也指帝王改換年號的第一年。
B.璽,秦以來專指皇帝的印章,稱玉璽、傳國璽、傳國玉璽。
C.屬吏,是指交給執法官吏處理;有時也指下屬官吏或邀請官吏。
D.“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與“旦日饗士卒”(《鴻門宴》)兩句中“饗”的意義相同。
解析: “屬”在古代漢語中雖然也有“邀請”的意思,但“屬吏”中的“屬”沒有這樣的含義。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邦進入咸陽城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撫百姓的政策,如封府庫、約法三章、不受酒食等,深得民心,以至于人們“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B.劉邦、項羽兩大陣營中都有私通對方的奸細,但兩人對己方奸細卻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劉邦是嚴懲,而項羽是采信。
C.本文多處運用對比的手法,特別是寫劉邦入關后與民“約法三章”,而項羽入關后則燒殺屠戮,暗示了后來劉邦的成功與項羽的失敗。
D.劉邦有政治才能,以“柔”得民眾,項羽有軍事才能,以“剛”(武力)進行征服,但百姓不服從項羽。
解析:D項,“但百姓不服從項羽”說法錯誤,原文是“然恐,不敢不服耳”,意思是百姓由于害怕項羽的武力,不得不服從項羽。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使”(派遣)、“內”(接納,讓……進來)、“征”(征集)、“距”(抵抗)。(2)“會”(恰巧)、“活”(使……活)、“夜”(在夜里,名詞作狀語)、“諭”(告訴)。
參考答案:(1)可以趕快派軍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軍進來,并且逐步征集關中的兵卒,加強自己的實力,以便抵抗他們。
(2)恰巧項伯要救張良,在夜晚去見張良,(回去后,)趁機把劉邦的一番說辭告訴了項羽,項羽這才作罷。
13.《鴻門宴》全文近2 000字,在本文中卻僅僅用100余字交代該故事,同為《史記》中的材料,作者用墨卻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請分析說明。
解析:對于文本選材與表現手法的分析比較,應該從寫作的目的等角度進行?!妒酚洝分械倪@兩篇選文雖然寫了同一件事,但由于篇目所敘述的主人公不同,所以對事件敘述的詳略會有側重;另外,根據一般寫作的規律和原則,在同一部著作中,對于同一件事也肯定不會一模一樣地寫。
參考答案:①本文選自《高祖本紀》,高祖一生可記載的事情很多,“鴻門宴”一事在其輝煌的一生中只是一個“小插曲”,不可能大書特書;《鴻門宴》選自《項羽本紀》,是項羽一生中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所以用墨如潑。②在同一部作品中,對于同一個故事不可能都寫得非常詳盡,那樣會有重復累贅之嫌。
參考譯文:
漢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軍隊在各路諸侯中最先到達霸上。秦王子嬰駕著白馬素車,把絲帶系在脖子上,封好皇帝的玉璽和符節,在軹道旁投降。將領們有的說應該殺掉秦王。沛公說:“當初懷王派我(攻關中),就是認為我能寬厚容人。況且人家已經投降了,又殺掉人家,這么做不吉利?!庇谑前亚赝踅唤o主管官吏,就向西進入咸陽。沛公想留在秦宮中休息,樊噲、張良勸阻,于是下令把秦宮中的貴重
財物和庫府都封好,然后退回來駐扎在霸上。(沛公)召集各縣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對他們說:“父老們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很久了,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相對私語的要處以死刑。我和諸侯們約定,誰首先進入關中就在這里稱王,所以我應當稱王關中?,F在我和父老鄉親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偷竊者依法治罪。其余的秦朝法律全部廢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樣安穩地過日子??傊业竭@里來,就是要為父老鄉親們除害,不
會對你們有任何侵害,請不要害怕。況且,我把軍隊撤回霸上的原因,就是想等著各路諸侯到來,共同制定一個規約?!庇谑桥扇撕颓爻墓倮粢黄鸬礁骺h鎮鄉村去巡視,向民眾講明情況。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悅,爭著送來牛羊酒食,慰勞士兵。沛公推讓沒有接受,說:“倉庫里的糧食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讓大家破費?!比藗兏痈吲d,唯恐沛公不在關中做秦王。
有人游說沛公說:“秦地的富足是其他地區的十倍,地理形勢又好?,F在聽說章邯投降項羽,項羽給他的封號是雍王,在關中稱王。如今要是他來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擁有這個地方了??梢在s快派軍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軍進來,并且逐步征集關中的兵卒,加強自己的實力,以便抵抗他們?!迸婀J為他的話有道理,就依從了他的計策。十一月中旬,項羽果然率領諸侯軍西進,想要進入函谷關,可是關門關閉著。項羽聽說沛公已經平定了關中,非常惱火,
就派黥布等人攻克了函谷關。十二月中旬,到達戲水。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聽說項羽發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對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做丞相,把秦宮所有的珍寶都據為己有。”(曹無傷)想借此求得項羽的封賞。亞父范增勸說項羽攻打沛公。項羽正在犒勞將士,準備次日和沛公會戰。這時項羽的兵力有四十萬,號稱百萬。沛公的兵力有十萬,號稱二十萬,實力抵不過項羽。恰巧項伯要救張良,在夜晚去見張良,(回去后,)趁機把劉邦的一番說辭
告訴了項羽,項羽這才作罷。(次日)沛公帶了百余名騎兵驅馬來到鴻門見項羽,向他道歉。項羽說:“這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如果不是這樣,我怎么會這樣(生氣)呢?”沛公因為是帶著樊噲、張良去的,才得以脫身返回。回到軍營后,沛公立即殺了曹無傷。
項羽于是向西行進,一路屠殺,焚燒了咸陽城內的秦王朝宮室,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遭毀滅的。秦地的人們對項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其武力),不敢不服從他。(共108張PPT)
篇目(三) 庖丁解牛
第1課
課文助讀與拓展
一、人物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原系楚國王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其文采更勝老子。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代表作《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
二、背景鏈接
莊子生活的戰國時期,是一個動蕩的年代,舊的經濟結構被破壞,舊貴族階級沒落,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身處亂世的人們對人生、對前途充滿了迷茫,士人學子們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術見解孜孜不倦地游走四方。此時生活在貧困邊緣的莊子,對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殘酷性有著比常人更直觀、更清醒的認識?!娥B生主》一文就體現了莊子保全本性、延續精神生命的思想。
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礙
1.砉然向然        ____同_____
2.技蓋至此乎 _____同_____, _________
3.批大郤 _____同_____, _____
語言建構與運用
“向”
“響”
“蓋”
“盍”
何、怎么
“郤”
“隙”
空隙
形容詞,眾
名詞,(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
名詞,類
副詞,起初
副詞,才
連詞,表轉折關系
連詞,表修飾關系
連詞,表并列關系
連詞,表遞進關系
連詞,表修飾關系
介詞,給、替
動詞,做
介詞,因為,后面省略“之”
介詞,因為
介詞,跟、同
動詞,治
動詞,做
語氣詞,在句末表疑問
介詞,相當于“于”
語氣詞,在句末表感嘆
助詞,用于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
介詞,在
連詞,又
代詞,這樣
動詞,是
代詞,你的
副詞,竟
副詞,才
連詞,于是
介詞,引出對象
介詞,從
介詞,對于
介詞,比
介詞,表被動關系/介詞,
引出對象,可譯為“向”
名詞作動詞,踩
名詞作狀語,每年
名詞作狀語,每月
形容詞作名詞,厚度
形容詞作動詞,揩拭
沒有不是
指牛體的自然結構
本來的結構
不曾(拿刀去)嘗試
雖然是這樣
很難做
兩個詞。行,動作;為,介詞,因為,后面省略“之”
五、文言句式,辨清譯準
1.判斷句
(1)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肉;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砍斷骨頭。
“……,……也;……,……也”表判斷
2.賓語前置句
技經肯綮之未嘗。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嘗試。
(2)臣之所好者道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所愛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規律。
“……者……也”表判斷
“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為“未嘗技經肯綮”
3.省略句
(1)怵然為戒。[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戒懼地為(此)提高警惕。
“為”后省略了“之”,應為“怵然為(之)戒”
(2)視為止,行為遲。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土委地。[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睛因為(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慢下來。
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為”后省略了“之”,應為“視為(之)止,行為(之)遲”
“委”后省略了“于”,應為“如土委(于)地”
六、積累常識,豐富文化
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莊子》
《莊子》,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所著。漢代以后,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政治、社會等諸多方面。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個。該書包羅萬象,對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價值、批判哲學等都有詳盡的論述。
《莊子》與《歸藏》《黃帝四經》《老子》等著作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圣哲關于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莊子等的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強化關鍵能力






2
一、理清行文脈絡
文本整體把握
二、把握主旨大意
本文通過對庖丁解牛的過程和經歷的敘述,揭示出養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的道理。同時,也反映出只有反復實踐,逐步認識和掌握事物的內部規律,然后遵循客觀規律處理事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逐段賞析(一) 閱讀課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皮骨相離的聲音砉砉作響,進刀時發出“ ”的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
重點任務突破
2.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3.技蓋至此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
[文意把握]
4.下列對本部分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描寫了庖丁解牛的場面,生動地再現了庖丁動作的節奏感,表現了一個至高境界。
B.作者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五個動詞:總的動作描寫是“解”,然后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
C.庖丁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的解牛動作,充分體現了其解牛技術的嫻熟流暢。
D.本部分內容作者側重描摹庖丁解牛時進刀的動作,同時運用了“《桑林》之舞”“《經首》之會”兩個比喻。
解析: “作者側重描摹庖丁解牛時進刀的動作”錯誤,應為“作者側重描摹庖丁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

5.文章第二段寫文惠君對庖丁解牛高超技藝的贊嘆,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從側面烘托了庖丁解牛技藝的精湛,同時引出下文庖丁對“所以然”的解釋,從現象描述轉入本質追索,有過渡作用。
逐段賞析(二) 閱讀課文第3~4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6.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現如今,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7.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可是刀刃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8.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用沒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的,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
9.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謋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10.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凈,收藏起來。
[文意把握]
11.下列對本部分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解牛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規律)作為實踐的目標。
B.庖丁由不懂規律(所見無非牛)過渡到認識規律(目無全牛),又飛躍到熟練運用規律(游刃有余)。
C.庖丁解牛時“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從來不驕傲大意。
D.庖丁用“良庖”和“族庖”作為反襯,來說明“良庖”和“族庖”都不懂得“道”,不知道“依乎天理”。
解析:D項,“來說明‘良庖’和‘族庖’都不懂得‘道’,不知道‘依乎天理’”錯,庖丁用“良庖”和“族庖”作為反襯,來說明自己技法的高超。

12.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后,說自己懂得了“養生之道”,解牛之道和這種養生之道有什么聯系?《庖丁解?!愤@個寓言故事告訴了人們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1)解牛之道與養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復雜的社會,盡管矛盾復雜,斗爭激烈,但總有間隙可尋,只要像庖丁那樣,“以無厚入有間”,順應環境,隨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養護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會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體不會受到傷害;同時在解完牛躊躇滿志,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斂自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到傷害。(2)《庖丁解?!返墓适赂嬖V我們:人類社會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浸潤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






3·4
語言建構與運用——文言虛詞之語氣助詞
[源于課堂]
在文言虛詞中,語氣助詞是一個重要詞類,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表達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第1課三篇文章中出現的語氣助詞有“也”“乎”“矣”“哉”“焉”等。學習時,要注意體會這些詞在不同語境中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理解掌握這些詞的作用,并學會判斷分析。
[拓向課外]
語氣助詞詳解
一、句首語氣助詞
1.蓋:表示下邊說的話是一種帶推測性的斷定。有時可譯為“大概”。如: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游》)
2.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議論的作用?,F代漢語無此用法,不必譯出。如: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二、句中語氣助詞
1.者:表提頓。提出人或事物,停頓一下,使讀者注意后面說明或解釋的部分,可不必譯出。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2.也:表示語氣的舒緩或停頓,不必譯出。如: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
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乎:表示語氣的舒緩。如: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4.兮:多用于韻文,表示語氣的舒緩或停頓,可譯為“啊”。如: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夢游天姥吟留別》)
三、句末語氣助詞
(一)表示陳述語氣
1.也:表示解釋、肯定??刹蛔g,有時可譯為“啊”。如: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矣
(1)表示已然,即已經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如: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
(2)表示將然,即將要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如: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赤壁之戰》)
3.焉:可譯為“呢”,或不譯。如: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非曰能之,愿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4.耳:可譯為“罷了”。如: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游》)
5.已:可譯為“了”。如: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齊桓晉文之事》)
6.云:含有根據傳聞而不十分肯定的語氣,可不譯出。如: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二)表示疑問、反問語氣
1.乎
(1)可譯為“嗎”。如: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2)可譯為“呢”。如: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2.邪(耶)
(1)可譯為“嗎”。如: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孫權勸學》)
(2)可譯為“呢”。如: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3.與(歟,yú ,繁體字分別為“與”“歟”)
(1)可譯為“呢”。如:
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五柳先生傳》)
(2)可譯為“嗎”。如: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曰:“可得聞與?”(《齊桓晉文之事》)
唯求則非邦也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4.哉:可譯為“嗎”。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齊桓晉文之事》)
5.也:可譯為“呢”。如: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三)表示推測語氣
乎:可譯為“吧”。如: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四)表示感嘆語氣
1.哉:可譯為“啊”。如:
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夫:可譯為“呀、啊”。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3.也:可譯為“呀、啊”。如:
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4.矣:可譯為“啦”。如: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
[貴在融通]
認真閱讀第1課的三篇文章,判斷下列語氣助詞的用法,并加以整理積累。
1.也
(1)不吾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譯為“啊”
句末語氣助詞,表陳述語氣,可不譯
(3)何由知吾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句末語氣助詞,表反問語氣,
譯為“呢”
句中語氣助詞,表示語氣的舒緩
或停頓,不必譯出
2.乎
(1)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況大 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詞,相當于“于”,和、跟
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
譯為“嗎”
句末語氣助詞,表反問語氣,
譯為“呢”
3.矣
(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語氣,
譯為“啦”
句末語氣助詞,表示已然,即
已經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
句末語氣助詞,表示未然,即將
要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
4.哉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嘻,善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誠何心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末語氣助詞,表反問語氣,譯為“呢”
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譯為“啊”
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譯為“呢”
5.焉
(1)愿為小相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則牛羊何擇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末語氣助詞,表陳述語氣,不譯
句末語氣助詞,表反問語氣,譯為“呢”
課后素養評價
一、文言基礎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砉然向然        B.技蓋至此乎
C.善刀而藏之 D.批大郤
解析:A項,“向”同“響”。B項,“蓋”同“盍”,何、怎么。D項,“郤”同“隙”,空隙。

解析: “導”,引導,這里指引刀進入。

解析:D項,連詞,表修飾關系。其他三項都是連詞,表轉折關系。

解析:A項,古義:行,動作;為,介詞,因為,后面省略“之”。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活動。B項,古義:雖然是這樣。今義:轉折連詞。C項,古義:指牛體的自然結構。今義:天然的道理或倫理道德。

5.下列各項中,句式特點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歲更刀,割也
B.技經肯綮之未嘗
C.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解析:A項與例句都是判斷句。B項,賓語前置句,即“未嘗技經肯綮”。C項,省略句,“怵然為(之)戒,視為(之)止,行為(之)遲”。D項,賓語前置句,“是以”即“以是”;狀語后置句,“新發于硎”應是“于硎新發”。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選自《莊子·養生主》,《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的著作,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肥且粋€寓言故事,莊子通過這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養生”的道理,生動直觀,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種反差鮮明的對比來進行說理:一為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的對比,二為庖丁與普通廚工的對比,三為“庖丁解?!迸c文惠君治國的對比。
D.文章先寫“庖丁解?!钡氖炀殑幼骱兔烂钜繇懀賹懳幕菥目滟?,引出庖丁對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說,以此表明主旨。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解析:只有前兩種對比,“‘庖丁解?!c文惠君治國的對比”屬無中生有。

7.情境式默寫。
(1)《庖丁解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四個動詞描繪出庖丁手、肩、足、膝等各具特色的動作,表現了他解牛技術的熟練。
(2)《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技術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使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突出“神”在解牛過程中的作用。
答案:(1)手之所觸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官知止而神欲行
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現如今,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2)用沒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的,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割也,其傷實多。僑聞學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弊悠ぴ唬骸吧圃眨∥⒆又?,吾不知也。自今請,聽子而行?!弊赢a曰:“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弊悠ひ詾橹?,故委政焉。子產是以能為鄭國。昭公十三年,子產聞子皮卒,哭,且曰:“吾已!無為為善矣,唯夫子知我。”
(節選自《左傳》,有刪改)
[注]?、僮悠ぃ汉笔?,鄭國執政的卿大夫。②駟帶:子皙之宗主。③子產:公孫氏,名僑,鄭國大夫。④兄弟:指子皙和伯有。
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相應位置處的字母。
字母:________
解析:“擊鐘焉”是動賓短語,“焉”是助詞,其后C處斷開;“朝至未已”,意思是“朝見的人已經到了,他還沒有喝完酒”,“朝至”作主語,“未已”作謂語,其后E處斷開;“朝者”是主語,“曰”是對話詞,“曰”后G處斷開。故應在CEG三處斷句。
答案:CEG
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襄公,指魯襄公,《左傳》以《春秋》為本,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述歷史。
B.“戶一鐘”的“鐘”與“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中的“鐘”都指量器。
C.庚子,文中指庚子年,我國古代用天干與地支配合記錄時間,包括年、月、日。
D.“駟氏之甲”的“甲”指甲士,與成語“丟盔棄甲”的“甲”含義不同。
解析:C項,“文中指庚子年”錯誤,文中的“庚子”是紀日而不是紀年。D項,“丟盔棄甲”的“甲”意為古代軍人打仗穿的護身衣服。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皮在鄭國遭遇饑荒的時候開倉賑濟百姓,措施得當,贏得民心;宋國的司城子罕效仿他的做法,使宋國百姓免受饑餓。
B.伯有失德,子皙帶兵攻伐伯有,伯有敗逃。子皮認為子皙、伯有為兄弟,自己應順應天道,子產也這樣認為,所以沒有救援伯有。

C.伯有敗亡后,子產悲傷痛哭,而后安葬了伯有的尸體。駟氏想發兵攻伐子產,子皮對此很生氣,認為這樣做不合禮制。
D.子皮執政期間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他在民生、禮義等方面都做出了正確的決斷,并得到了認可。
解析:根據原文“子產曰:‘兄弟而及此,吾從天所與?!笨芍罢J為子皙、伯有為兄弟,自己應順應天道”的是子產。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叔向聞之,曰:“二者其皆得國乎!民之歸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僑聞學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叔向聽說了這件事,說:“這兩家恐怕都要掌握國政吧!(這是因為)民心所歸啊?!盵“得國”(掌握國政)、“歸”(歸附,歸向)]
(2)我聽說學習以后才能從政,沒有聽說通過從政來學習的。如果真這么做,一定會有所損害。[“入政”(從政)、“果”(當真)]
13.子皮為什么認為子產“忠”?請簡要概括原因。
解析:子皮認為子產“忠”的相關內容是文末的“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因此要從前文尋找原因。前文提到,在任用尹何為封地長官一事上,子產不贊同子皮“愛人則以政”的做法,直接指出這樣做“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并說明自己“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這表明子產對子皮開誠布公,推心置腹,因此子皮認為子產“忠”。
參考答案:子產對子皮開誠布公,推心置腹。
參考譯文:
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鄭國的子展去世,子皮即位為上卿。當時鄭國發生饑荒但還沒有到麥收的時節,百姓很困乏。子皮按照子展的遺命,把糧食饋贈給國人,每戶一鐘,因此得到鄭國百姓的擁護。宋國司城子罕聽說了這件事,說:“接近善,這是百姓的期望?!彼螄舶l生了饑荒,(子罕)向宋平公請求,拿出公家的糧食借給百姓。讓大夫都借出糧食。宋國(因此)沒有挨餓的人。叔向聽說了這件事,
說:“這兩家恐怕都要掌握國政吧!(這是因為)民心所歸啊?!?魯襄公)三十年,鄭國的伯有喜歡喝酒,建造了地窖,并在夜里喝酒,擊鐘奏樂,朝見的人已經到了,他還沒有喝完酒。朝見的人問:“主公在哪里?”伯有的手下說:“我們的主公在地窖里。”朝見的人都散去。庚子日,子皙率領駟氏的甲士攻打伯有并放火燒了他的家。伯有逃亡到許國。子皮說:“摧毀滅亡的而鞏固存在的,這是國家的利益。罕氏、駟氏、豐氏是同胞兄弟,伯有過分驕奢,所以不能免于禍難?!瘪啂?br/>攻伐伯有,兩家(駟氏、伯有)都召請子產(支持)。子產說:“兄弟之間到了這個地步,我順應上天所佑助的一方?!辈兴涝谫u羊的街市,子產把頭枕在他的大腿上哭泣,然后收尸埋葬。駟氏想要攻伐子產,子皮對此很生氣,說:“禮儀,是國家的根本。殺害有禮的人,沒有比這更大的禍患了?!?駟氏)于是就停止了(這件事)。子皮將國政交付給子產,(子產)推辭說:“鄭國小且鄰近(大國),這里公族龐大且受寵的人很多,我不能治理好?!弊悠ふf:“你好好地輔佐國政吧。國家不
在于小,小國能侍奉大國,國內就會寬緩?!?魯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想讓尹何擔任自己封地的長官。子產說:“他太年輕,不知道行不行?!弊悠ふf:“他謹慎老實,我喜愛他,他不會背叛我。讓他前去學習一下,他也就更懂得封地的治理了。”子產說:“不行。人們喜愛一個人,總要謀求對那個人有利的事情。如今您喜愛一個人就把政事交給他,就像在一個人還不會拿刀時便讓他去割東西,他將(要)受到的傷害一定很多。我聽說學習以后才能從政,沒有聽說通過從政來學習的。如果真這么做,一定會有所損害。”子皮說:“說得好??!沒有您
的這番話,我是不會知道(其中利害)的。從現在開始我請求,聽從您的話去行事?!弊赢a說:“不過是我心里認為危險,就把它告訴您了?!弊悠ふJ為子產忠誠,所以把鄭國的政事委托給他。子產因此能夠治理鄭國。魯昭公十三年,子產聽說子皮去世,大哭,并且說:“我完了!沒有人幫我施行善政了,只有子皮了解我啊。”
三、語言文字運用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題。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豈不知,天地無需言,一千種生命有一千種語言,一萬種生命有一萬種語言,時時刻刻在訴說著天地的神諭,踐行著天地的夙愿。例如蘆葦,告訴了我們很多很多。
生長在中國最高緯度地段的呼倫貝爾,蘆葦只能利用不足一百天的無霜期和時間賽跑。從五月末到八月底,它們飛快地發芽,飛快地拔節,飛快地孕穗,飛快地開花結籽,飛快地在根下蘊積越冬莖塊,然后聽憑風運送生命的希冀,把種子交給不可知的遠方。當一個短促的生命季結束,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我們再看蘆葦,簡直有點驚詫加驚喜,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殘花敗柳似的凋零,也不是瑟瑟發抖的萎靡,而是一片倔強地挺立于白雪和冰湖上的壯美。
14.文中畫橫線處連續使用五個“飛快地”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解析:從修辭上看,“飛快地發芽,飛快地拔節,飛快地孕穗,飛快地開花結籽,飛快地在根下蘊積越冬莖塊”,五個連續的“飛快地”構成排比,增強語勢;“發芽”“拔節”“孕穗”“開花結籽”“在根下蘊積越冬莖塊”,按照順序寫出蘆葦的生長過程,而五個“飛快地”突出強調了蘆葦從發芽到傳播種子的迅速。
參考答案:五個連續的“飛快地”構成排比,增強語勢,突出強調了蘆葦從發芽到傳播種子的迅速,按順序具體寫出了蘆葦的生長過程。
15.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為什么先寫兩個“不是”,再寫“而是”?
解析:“不是殘花敗柳似的凋零,也不是瑟瑟發抖的萎靡”兩個“不是”強調了蘆葦在寒冬季節并未凋零、萎靡;“而是一片倔強地挺立于白雪和冰湖上的壯美”一個“而是”與前面兩個“不是”形成對照,突出了蘆葦與眾不同的姿態——倔強地挺立,壯美。這樣寫既強調了蘆葦的旺盛生命力,也突出了我們“簡直有點驚詫加驚喜”的感受,表達了對蘆葦的贊美與欽佩。
參考答案:兩個“不是”與“而是”形成對照,寒冬時節,蘆葦并未凋零、萎靡,反而倔強挺立,突出強調了蘆葦旺盛的生命力,更體現了“我們”驚詫又驚喜的心情,表達了對蘆葦的贊美與欽佩。
16.文中加點語句部分的逗號是怎樣增強文本表現力的?
解析:逗號的使用將句子隔成了三個短句,“依偎著”“支撐著”“擁抱著”,逗號的作用是停頓,這樣讀起來一句一頓,突出了蘆葦生長時的三種狀態,表現了這一方蘆葦生長的茂盛。
參考答案:兩個逗號將“依偎”“支撐”“擁抱”三個動作分隔開來,在敘述完每個動作后進行停頓,表現了蘆葦生長時的不同狀態,突出了蘆葦生長的茂盛。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題。
在中華文化中,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人的道德準則并非來自神的誠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來自神的啟示,____①____。這種思維定式為中華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為本的精神。
且以莊子為例,莊子以浪漫的態度對待人生,他希冀著超越現實環境的絕對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質享受這一點上則與儒家殊途同歸。正是在這種____②____的基礎上,莊子才能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展翅翱翔。
儒、道兩家相反相成,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人生理想,他們對人生的態度,學者稱之為藝術的或審美的人生觀,我覺得不如稱之為____③____。因為那種執著而又瀟灑的生活態度,那種融真善美為一體的價值追求,除了“詩”簡直無以名之。
17.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而是源于人的思想?、跒t灑、浪漫的人生態度 
③詩意的人生觀
18.請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20個字。
參考答案:(1)以人為本為中華文化打下民族烙?。?2)莊子以浪漫的態度追求精神自由;(3)儒道相反相成,構成詩意的人生觀。
(共82張PPT)
燭之武退秦師
第2課
課文助讀與拓展
一、人物簡介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22),姓左,名丘明(一說復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鬃釉f:“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弊笄鹈骶幮迖?,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一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
司馬遷稱左丘明為“魯之君子”,唐太宗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明世宗朱厚熜封左丘明為“先儒”,明思宗朱由檢封左丘明為“先賢”。
二、背景鏈接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
秦、晉在歷史上一直關系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合也就自然形成了。
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礙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_____同_____, _______
2.秦伯說 _____同_____, _______
3.失其所與,不知 _____同_____
語言建構與運用
“共”
“供”
供給
“說”
“悅”
高興
“知”
“智”
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邊邑,邊遠的地方
庸俗,鄙陋
答應
贊同
約數
表處所
損害
壞的,破舊
疲憊,困乏
副詞,沒有
形容詞,微小
副詞,隱隱約約
形容詞,精深、精微
連詞,因為
介詞,拿、用
連詞,表順承關系,而
介詞,把
介詞,用
連詞,表順承關系,才
連詞,表修飾關系
連詞,表順承關系
連詞,表順承關系
句末語氣詞,啊
疑問代詞,哪里
疑問代詞,從哪里
助詞,表示陳述語氣
兼詞,相當于“于此”
代詞,代指秦軍
結構助詞,的
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代詞,代指稱王
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
名詞用作狀語,在晚上
均是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名詞用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
名詞用作狀語,在東邊
使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使動用法,使……得利
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動詞用作名詞,恩惠
使動用法,使……削減
使動用法,使……退卻(撤兵)
形容詞用作名詞,缺少的資糧
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數詞活用作動詞,從屬二主
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
外交使者
缺少的資糧
那個人,指秦穆公
五、文言句式,辨清譯準
1.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我的過錯啊。
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呢?
“……也”表判斷
“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賓語“厭”前置
3.狀語后置句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介賓結構“于晉”“于楚”作“無禮”和“貳”的狀語,后置
(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
佚之狐對鄭伯說。
介賓結構“于君”作“有”的狀語,后置
介賓結構“于鄭伯”作“言”的狀語,后置
4.省略句
(1)敢以煩執事。(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那我)冒昧地用(亡鄭這件事)麻煩您。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
“以”后省略賓語“之”,指滅鄭之事或退兵之事
“以”的后面省略了“之”,指鄭國
(3)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晉國軍隊駐扎在函陵,秦國軍隊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兩個“軍”字的后面省略引進處所的介詞“于”
六、積累常識,豐富文化
西周春秋爵位制度
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
王:在周王朝轄區內,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個別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呂王、豐王等,都屬戎狄首領。春秋金文中的稱王諸侯,仍限于同周室關系較疏的蠻夷君長。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所見有周公、召公、畢公等。
侯:西周春秋時期使用最普遍的爵稱。稱侯的異姓國君,除與周室關系非同尋常的姜齊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齊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國。
伯:西周時代稱伯的諸侯,多為文獻記載較少的小國之君。春秋時代明確稱伯的國君,主要有鄭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確屬于爵稱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獻中其他諸子,尚無金文印證。
男:《春秋》所見男爵僅有許國。
強化關鍵能力






2
一、理清行文脈絡
文本整體把握
二、把握主旨大意
本文記敘了在秦、晉圍鄭的危急形勢下,燭之武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軍,解除鄭國之危的經過,表現了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的心胸,維護國家安全的精神,贊揚了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逐段賞析(一) 閱讀課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我在壯年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重點任務突破
2.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有不利啊。
[文意把握]
3.下列對本部分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晉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表明戰爭原因是秦、晉兩國要報復鄭國。
B.秦、晉大兵壓境,鄭國危在旦夕,渲染了緊張氣氛,也為人物出場提供了背景。

C.“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說明秦、晉兩軍并未合兵一處,為燭之武分化對手提供了有利條件。
D.第2段一方面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一直不被國君重用;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評了鄭伯不能用人。
解析:戰爭原因主要是晉國要報復鄭國,而秦國出兵可能是秦、晉的良好關系以及自身擴張的需要。
4.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請求,先辭后應,這樣寫有何用意?
參考答案:①推辭之語,暗示燭之武未受重用,并流露出些許委屈、牢騷和怨憤。②應允之舉,表明燭之武不僅忠于君,還忠于國,深明大義。③粗線條勾勒燭之武形象,為下文其義勇行為作鋪墊。④側面展示出鄭伯平時雖不善用人,關鍵時刻卻勇于認錯、誠懇負責的態度,以及政治上的精明。
逐段賞析(二) 閱讀課文第3~4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5.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您知道這是很難的,哪里用得著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
6.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外交使者來來往往,鄭國可以供給他們缺少的資糧,對您秦國也沒有什么害處。
7.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之后,又想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晉國)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和諧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文意把握]
9.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個理由退兵,你怎么理解?
參考答案:“不仁”:秦伯背盟,不仁不義,但晉文公畢竟受恩于秦,你不仁我不能無義,此理由使晉文公占據了道德高地?!安恢保菏菍ΜF實情況的理性判斷。失去同盟,不符合晉國長遠利益?!安晃洹保菏菍唧w作戰的精準考量。“以亂易整”,勝負難料,不打無把握之仗。三個理由,表現出晉文公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既展現宏觀思想又展現微觀意識,春秋“霸主”風采,略見一斑。
浸潤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






3·4
文化傳承與理解——中國古代“禮”的思想
[源于課堂]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秦、晉之所以圍鄭,是因為鄭國有兩個方面“無禮”:一是晉文公早年出亡經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對待他,這是不仁、不義之舉;二是依附于晉的同時又親附于楚,這是不忠、不信之舉。文章結尾,晉文公否決子犯討伐秦國的三條理由“不仁”“不知”“不武”,也是在踐行“禮”的準則。
從這里可以看出,“禮”包含著“仁”“義”“忠”“信”“武”等豐富的思想內涵,是個人行為和國家邦交的準則。
[拓向課外]
春秋時期,禮學當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從狹義來說,禮應是禮學,是為儒學;從廣義來講,禮應是綜合性的社會活動規范。為了挽救春秋禮崩樂壞所帶來的社會混亂,人們把“禮”作為時代的價值標準來評判社會人事,《左傳》一書記載有大量“禮”或“非禮”的事件,就已表明了譴責違禮行徑和褒獎守禮行為的立場。不僅如此,人們還開始自
覺地對“禮”進行思考,認為“禮”與人、事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堅守禮制可以保衛社稷、安身立命,違背禮制必將帶來災難禍患,還強調人要不斷改造自己以達到禮的境界,忠信卑讓既是人們行禮時的態度表現,也是對人道德品質的內在要求。
春秋時的道德觀念,無一不以“禮”作為準則與依歸。在《左傳》的記載中有三個現象:一是“禮”決定了人上下間的分際,同時也溝通了上下之情,成為人倫上必須遵守的準則;二是“禮”成為一般人共同承認的規范,地位有如今日的法治,違禮就當受罰;三是有多項“預言”顯示違禮者將會有極嚴重的后果產生??梢?,“禮”在當時的確具有相當關鍵的意義。
《左傳》中對禮的論述,已經說明這時的禮,雖脫胎于上古之世,仍尊崇禮的至高無上性,但禮的具體作用的價值,已經更多地變而為協調規范社會成員的角色和與之承擔的責任義務。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等社會角色以及政事、民力、教化、賞罰等社會方面,無一不在禮中。社會發展的細致化,促成了禮的細致化,更具生活規范價值,有更深的人文意涵。
[貴在融通]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
①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
②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
③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為禮;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朱熹《論語集注》)
1.“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與材料①中“禮,與其奢也,寧儉”的“禮”有什么不同?
解析:儒家理想的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在社會、政治中的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暗乐缘拢R之以禮”中的“禮”指的是用以區別尊卑貴賤等級的社會制度,“禮,與其奢也,寧儉”中的“禮”指的是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
參考答案:前者指用以區別尊卑貴賤等級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后者指與前者相應的具體禮節、儀式。
2.結合上面的選段,你認為儒家推崇禮樂的目的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解析:禮樂制度分為禮和樂兩部分,禮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主要是基于等級制度,運用音樂緩解社會矛盾。周朝制定各種禮樂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即將其作為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工具。禮的目的在于追求秩序,樂的目的在于追求和諧,禮和樂的根本目的是要創造一個恭敬和順的社會。禮樂是反映人內在情感、美德的,這是它的本意,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所以,孔子雖然十分重視禮儀,但卻反對形式主義,而強調內心和感情上符合禮儀要求。
參考答案:儒家推崇禮,目的在于追求秩序;推崇樂,目的在于追求和諧。禮和樂的核心內容是要求人有由內而外的恭敬和順,所以孔子反對追求玉帛的多少和鐘鼓的大小等外在形式而忽視恭敬誠篤的內在的做法。
參考譯文:
①林放詢問禮的本質??鬃诱f:“你的問題意義重大呀!就禮而言,與其奢侈,寧可儉??;就喪禮說,與其鋪張,寧可悲傷?!?br/>②孔子說:“禮呀禮呀,難道僅僅是指玉帛之類的禮物說的嗎?樂呀樂呀,難道僅僅是指鐘鼓之類的樂器說的嗎?”
③人先有恭敬之心然后拿玉帛來表現,這才有禮;人先有和氣之心然后用鐘鼓來表現,這才有樂。
課后素養評價
一、文言基礎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共其乏困        B.秦伯說,與鄭人盟
C.闕秦以利晉 D.失其所與,不知
解析:A項,“共”同“供”,供給。B項,“說”同“悅”,高興。D項,“知”同“智”。

解析:是:代詞,這。


解析:A項,①疑問代詞,哪里;②助詞,表示陳述語氣。B項,①轉折連詞,可是;②用于形容詞詞尾,……的樣子。C項,①連詞,并且;②連詞,況且。D項,都是介詞,當“對”講。
解析:B項,古今同義,不好。A項,古義,外交使者;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C項,古義,那個人,指秦穆公;今義,尊稱一般人的妻子。D項,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解析:A項,數詞活用作動詞,從屬二主;B項,名詞活用作動詞,駐扎;C項,與例句相同,均為名詞作狀語;D項,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指鄭國。

6.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C.“是寡人之過也”中,“寡人”是諸侯謙稱,意為寡德之人。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戰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解析: “戰國末年”錯,應為“春秋末年”。

7.情境式默寫。
(1)《燭之武退秦師》開頭點明秦、晉兩國攻打鄭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燭之武退秦師》中,起初燭之武拒絕鄭伯,不愿意去“退秦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燭之武退秦師》最后闡明晉侯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其無禮于晉 且貳于楚也 
(2)臣之壯也 猶不如人 今老矣 無能為也已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與 不知 以亂易整 不武
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我)冒昧地用(亡鄭這件事)麻煩您。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您知道這是很難的。
(2)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之后,又想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晉國)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
(3)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和諧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君子曰斶知足矣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注]?、兕仈撸糊R國隱士。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姬姓展氏,名獲字禽,一字季。魯國賢人,居于柳下,死后謚號惠。③壟:指墳墓。
解析:C項,鄙:偏僻。

解析:D項,都是連詞,用來。A項,①動詞,是;②動詞,給予。B項,①疑問副詞,怎么;②語氣助詞,表陳述。C項,①介詞,和,跟,同;②動詞,結交、同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士,先秦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春秋時,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戰國后,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是脫離生產勞動的讀書人。
B.萬戶侯,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階層,食邑萬戶以上,后來泛指高官貴爵。
C.“君子焉可侮哉”與“君子生非異也”(《勸學》)兩句中的“君子”含義相同,特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D.太牢,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具備,稱為太牢。
解析: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稱為太牢。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齊宣王召見顏斶時讓顏斶上前來,顏斶也讓大王上前來,惹得齊宣王很不高興。
B.顏斶談到砍下齊王頭顱封邑萬戶、賜金千鎰的事情,意在說明“王者”尊貴。
C.齊宣王最終認識到隨便侮辱士人是自討沒趣的做法,于是就請求做顏斶的學生。
D.顏斶沒有接受齊宣王做學生的請求,鄭重地辭王而去,回到本鄉,終身不受侮辱。

解析:B項,顏斶談到砍下齊王頭顱封邑萬戶、賜金千鎰的事情,意在與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內砍柴者會被判以死罪作比較,說明“士貴”的道理。
13.斷句與翻譯。
(1)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君 子 曰 斶 知 足 矣 歸 真 反 璞 則 終 身 不 辱
答案:君子曰/斶知足矣/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齊宣王怒容滿面地說:“是王尊貴,還是士尊貴?”
②由此看來,活王的頭顱竟然還不如死士的墳墓。
③遲一點吃飯用來當作吃肉,安閑地步行用來當作乘車。
14.顏斶用璞玉來說明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玉的價值雖寶貴,但破璞而取玉破壞了璞玉的本來面貌,由此說明士人被選拔任用享有祿位,雖尊貴,但士人的精神已缺損。
參考譯文:
齊宣王召見顏斶,說:“顏斶,上前來!”顏斶也說:“大王,上前來!”齊宣王很不高興。近臣說:“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說‘顏斶,上前來’,你也說‘大王,上前來’,可以嗎?”顏斶回答說:“我上前是趨炎附勢,大王上前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趨炎附勢,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饼R宣王怒容滿面地說:“是王尊貴,還是士尊貴?”顏斶回答說:“士尊貴,王并不尊貴。”齊宣王說:“可有什么道理嗎?”顏斶說:“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秦王下令說:‘有敢在
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內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窒铝钫f:‘有能砍下齊王頭顱的,封邑萬戶,賜金千鎰。’由此看來,活王的頭顱竟然還不如死士的墳墓?!饼R宣王聽了,一聲不吭,很不高興。
齊宣王說:“唉,君子怎么能隨便加以侮辱呢!我實在是自討沒趣啊。希望您收下我這個學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與我交往,我將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備有高級車馬供您使用,(讓您的)妻子兒女穿著的服裝也很華貴?!鳖仈咿o謝而去,說:“璞玉生在深山中,
經過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價值并非不寶貴,然而其本來的面貌已不復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鄉野之地,經過推舉選拔而被任用,享有祿位;這并不是不尊貴,然而他的精神、本質已經缺損。我希望回到我的鄉里,遲一點吃飯用來當作吃肉,安閑地步行用來當作乘車,不犯王法用來當作富貴,清靜純正用來自得其樂。”于是,他拜了兩次后離去。
君子說:“顏斶可以說是知足的了,回到本鄉,恢復他本來是老百姓的面目,終身不被羞辱?!?共99張PPT)
篇目(二) *齊桓晉文之事
第1課
課文助讀與拓展
一、人物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鬃又畬O子思的再傳弟子,被后人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著有《孟子》一書。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二、背景鏈接
戰國時期,列國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人民,于是就出現了“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齊國在
東方諸侯國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野心勃勃,在稷下廣置學宮,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有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孟子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了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施行“王道”的主張。
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礙
1.王說,曰……     _____同_____, _____
2.為長者折枝 _____同_____, _____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_____同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言建構與運用
“說”
“悅”
高興
“枝”
“肢”
肢體
“刑”
“型”
典范、榜樣,
這里用作動詞,做榜樣
4.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_____同_____
5.蓋亦反其本矣 _____同_____, _____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_____同_____, _____
7.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_____同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_____同_____
“采”
“彩”
“蓋”
“盍”
何不
“涂”
“途”
道路
“罔”
“網”
作動詞,
張網捕捉,比喻陷害
“頒”
“斑”
動詞,吝惜,舍不得
動詞,吝惜,舍不得
動詞,愛護
動詞,喜愛、喜歡
副詞,的確、確實
形容詞,真的
形容詞,誠心、真誠
副詞,果真
動詞,揣測
動詞,丈量
動詞,考慮
動詞,度過
量詞,次
名詞,視力
形容詞,明確
形容詞,明智、賢明
動詞,阻擋
動詞,治理
動詞,駕馭
動詞,像
代詞,如此
連詞,如果
動詞,似
介詞,和、同
介詞,在
介詞,對
介詞,被
介詞,比
連詞,表假設,如果
代詞,他的、他們的
副詞,表推測,大概
動詞,同“已”,停止
介詞,用、拿
動詞,認為
連詞,表目的,來
介詞,因為
代詞,哪里
代詞,哪里
副詞,怎么
兼詞,相當于“之于”
兼詞,相當于“之乎”
形容詞,一些、眾多
動詞,往
代詞,它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助詞,的
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形容詞作動詞,愛護
名詞用作動詞,稱量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處于險境
形容詞作名詞,美味的食物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見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臣服
名詞作動詞,處罰
名詞作動詞,張網捕捉,比喻陷害
名詞作動詞,種植
名詞作動詞,穿
名詞作動詞,稱王
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力量
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力量
指中原地區
妻子兒女
兩個詞。以,介詞,把;及,動詞,推廣到
到這一步
五、文言句式,辨清譯準
1.賓語前置句
(1)臣未之聞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之能御也。(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沒有聽說過這事。
便沒有人能抵御他了。
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置于“聞”前
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置于“能御”前
(3)何由知吾可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何之?(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未之有也。(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哪里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那是不會有的事情。
(把)牛(牽)到哪里去?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于“由”前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于“之”前
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置于“有”前
(6)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夫子之謂也。
(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肯干與不能干這兩種表現怎么區分?
(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啊。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于“以”前
賓語“夫子”置于謂語“謂”之前,“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2.省略句
(1)將以釁鐘。(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陷于罪。(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
準備用(它)來釁鐘。
等到(他們)犯了罪。
“以”后省略“之”
“陷于罪”前省略主語“其”
3.判斷句
(1)是乃仁術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誠不能也。(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這樣做正體現了仁愛之道。
這確實是做不到。
“乃”“也”表判斷
“也”表判斷
4.被動句
百姓之不見保。(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
“見”表被動
5.狀語后置句
(1)構怨于諸侯。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申之以孝悌之義。
( )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各諸侯國結怨。
把善事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告誡他們。
介詞“于”和“諸侯”構成介詞結構作狀語,置于“構怨”后
介詞“以”和“孝悌之義”構成介詞結構作狀語,置于“申之”后
6.主謂倒裝句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姓認為我吝惜錢財是理所當然的啊。
“宜”作謂語,前置,正確語序應為“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六、積累常識,豐富文化
《孟子》
《孟子》一書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動,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長的一部,有三萬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強化關鍵能力






2
一、理清行文脈絡
文本整體把握
二、把握主旨大意
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
逐段賞析(一) 閱讀課文“齊宣王問曰……王請度之”,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這些人中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沒有流傳下來。
重點任務突破
2.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好像沒有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
3.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老百姓都以為大王吝惜(一頭牛),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不忍心的。
4.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您如果不忍心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區別呢?
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啊。
6.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我的力氣足以舉起百鈞重的東西,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所生的細毛的尖端,卻看不到整車的柴火。
7.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不肯干與不能干這兩種表現怎么區分?
8.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有別的,只不過是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
9.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的思想感情更是這樣。
[文意把握]
10.下列對本部分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引用“為長者折枝”這一事例,旨在說明齊宣王雖然具備不忍之心,但沒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為,而非不能為。
B.孟子引用《詩經》中的一段話,旨在說明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
C.孟子用啟發式解決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難和矛盾,宣王因此對孟子說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話表示衷心悅服,從“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內心有所觸動。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說明了“不為”與“不能”的根本區別,指出齊宣王沒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為”。這些比喻十分精當生動,體現了孟子長于比喻的特點。
解析: “表示衷心悅服”分析錯誤,此時宣王還未衷心悅服。

11.孟子抓住齊宣王“以羊易?!钡氖吕右躁U發,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①這一事例說明齊宣王已經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同時也為下文論說齊宣王沒有施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②以“以羊易?!边@種齊宣王親身經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生動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被齊宣王接受。
逐段賞析(二) 閱讀課文“抑王興甲兵……孰能御之”,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2.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難道您發動戰爭,使將士處于險境,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以后自己心里才痛快嗎?
13.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您)是想開辟疆土,使秦楚來朝見,統治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
14.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欲望,就像爬上樹去找魚一樣。
15.王曰:“若是其甚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齊宣王說:“真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16.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區別呢?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
[文意把握]
17.下列內容全都屬于論證“興甲兵”危害的一組是(  )
①危士臣,構怨于諸侯 ②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垡砸环?,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芤匀羲鶠椋笕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萏煜轮财渚呓杂霸V于王?、薹角Ю镎呔?,齊集有其一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解析:②是宣王“興甲兵”的原因,⑤是“發政施仁”能達到的理想境界,⑥寫齊國的土地總面積。
18.下列對本部分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在不知道齊宣王的“大欲”的情況下,以“肥甘”“輕暖”“采色”“聲音”等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從而引出齊宣王稱霸天下的“大欲”。
B.“緣木求魚”的生動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以區區一國之力,戰勝力量強大的各諸侯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C.鄒與楚戰不能取勝,齊以一服八不能取勝,孟子運用類比手法,讓齊宣王明白稱霸天下的危害,為下文推出王道主張作了鋪墊。
D.本部分揭示出齊宣王之“大欲”,論證其不可能實現,指出應該回到根本,施行王道。
解析: “孟子在不知道齊宣王的‘大欲’的情況下”理解錯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霸業,卻故意以“肥甘”“輕暖”“采色”“聲音”等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旁敲側擊地引出齊宣王稱霸天下的“大欲”。
逐段賞析(三) 閱讀課文“王曰……未之有也”,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9.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卻又長久不變的心的,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
20.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哪里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陷害百姓的事呢?
21.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
2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
[文意把握]
23.最后一段中孟子認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什么?他是如何展開論述的?
參考答案:(1)孟子認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實施養民、教民的施政綱領。這就必須做到“制民之產”以發展生產,“謹庠序之教”以孝悌之義教化百姓。
(2)首先論說恒產與恒心的關系,說明百姓無恒產必然行為不軌,反對不“制民之產”而一味“罔民”的“虐民”政策。然后論說“明君制民之產”的標準,并以此對比齊國現狀,說明百姓只有富足才能夠知禮義。最后論說“保民而王”的具體措施使百姓有養有教。
課后素養評價
一、文言基礎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為長者折枝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挾太山以超北海 D.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解析:A項,“枝”同“肢”,肢體;B項,“刑”同“型”,典范、榜樣,這里用作動詞,做榜樣;D項,“采”同“彩”。

解析:疾:憎恨。


解析:A項,均為副詞,相當于“本來”;B項,介詞,表方式,相當于“拿”“用”/連詞,同“而”;C項,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相當于“對”/介詞,引進動作的對象,可不譯;D項,連詞,相當于“卻”/連詞,連接并列關系的詞組。
解析: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B、C、D三項都是形容詞作動詞。


解析:恒心,古今義都是長久不變的心。A項,古義:指中原地區;今義: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B項,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C項,古義:到這一步;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C.樹之以桑
D.臣未之聞也
解析:C項為介詞結構后置句,應為“以桑樹之”。A、B、D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

7.情境式默寫。
(1)《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齊宣王能夠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認為讓百姓向善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3)《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強調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4)《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指出“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前提條件。
答案:(1)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飽 兇年免于死亡 
(3)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4)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何至于吝惜一頭牛呢?
(2)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塊,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九分之一。
材料二: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將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稌吩唬骸疁徽?,自葛始?!煜滦胖?,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稌?br/>9.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相應位置處的字母。
字母:________
解析:句意:百姓盼望他,如同大旱時節盼望烏云虹霓一樣。(商湯的軍隊到了一地,)趕集市的照常做買賣,種田的照常干農活。第一個“之”作第一個“望”的賓語,賓語后斷句,故應在A處斷開;“也”句末語氣詞,其后斷句,故應在D處斷開;“市者不止”“耕者不變”句式相同,且“耕者”作主語,主語前斷句,故應在G處斷開。故應在ADG三處斷句。
答案:ADG
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與“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中的“之”意思不同。
B.王道,儒家的政治主張,指以仁義治天下,與“霸道”相對。
C.庠序,指古代等級最高的學校,后用來泛稱學?;蚪逃聵I。
D.置,指設置、建立,與成語“置之不理”中“置”的意思不同。

解析:A項,正確。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動詞,往。句意:我對于國家。/把牛牽到哪里去?B項,正確。句意:這正是王道的開始。C項,錯誤。“指古代等級最高的學?!卞e誤,“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學校。D項,正確。設置、建立/放,擱,擺。句意:選立一個新國君,然后撤離燕國。/放在一邊不予理睬。
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面對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問,孟子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條措施。他認為發展生產并使百姓安居樂業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的事實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勸國君仁愛百姓方能使百姓歸附。
C.齊國攻打燕國,占領了燕國之后,卻要面對一些諸侯聯合抗齊的局面,齊宣王于是向孟子詢問破解之法,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D.孟子認為各國諸侯本來就害怕齊國的強大。如今齊國戰勝了燕國,擴大了疆土,增強了國力,因此不用擔心各國諸侯的反應。

解析:D項,“因此不用擔心各國諸侯的反應”錯誤。由材料二原文“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可知,材料二原文是說“天下本來就害怕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擴大了一倍的土地卻不施行仁政,這就使得天下的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而不是“因此不用擔心各國諸侯的反應”。
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彘”,豬;“畜”,畜養;“失”,錯過。(2)“以為”,認為;“拯己于水火之中”,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水火之中拯己”;“簞食壺漿”,用竹筐盛了飯,用瓦壺裝了水漿。
參考答案:(1)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的飼養,不要錯過時節,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
(2)百姓都認為您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竹筐盛了飯,用瓦壺裝了水漿來迎接大王的軍隊。
13.孟子的論辯具有怎樣的藝術特點?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
解析:①運用對偶句式,“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為對偶句式,加強文章的節奏感,增強了論辯的力量。②運用排比句式,“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比M排比,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
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③運用比喻說理,作者針對統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形象生動,富有說服力。
參考答案:①運用對偶句式,加強文章的節奏感,增強了論辯的力量。②運用排比句式,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③運用比喻說理,形象生動,富有說服力。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很盡心竭力的吧!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說:“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喪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綢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的飼養,不要錯過時節,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的百畝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八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
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老年人能穿上絲綢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濟饑民),百姓死了,就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因為年歲不好?!@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這樣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br/>材料二:
齊國攻打燕國,占領了燕國。(各國)諸侯謀劃著救助燕國。(齊)宣王說:“諸侯中不少人將要謀劃攻打我(齊國),該怎么對付他們呢?”
孟子回答道:“我聽說有憑七十里的土地就統一天下的,商湯就是這樣。沒有聽說憑著千里的土地還怕別的(國家)?!渡袝飞险f:‘商湯的征伐,從葛國開始?!煜碌娜硕夹湃紊虦?,他向東征伐,
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們埋怨)說:‘為什么(不先征伐我們這里,而要)把我們放到后面呢?’百姓盼望他,如同大旱時節盼望烏云虹霓一樣。(商湯的軍隊到了一地,)趕集市的照常做買賣,種田的照常干農活。殺了那里的暴君,慰問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時雨從天而降,百姓非常高興。《尚書》上(又)說:‘等待我們的君王,君王來了,我們就得到新生?!F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認為您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竹筐盛了飯,用瓦壺裝了水漿來迎接大王的軍隊。如果您殺戮他們的父兄,囚禁
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國家的寶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來就害怕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擴大了一倍的土地卻不施行仁政,這就使得天下的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趕快發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同燕國人商量,選立一個新國君,然后撤離燕國,那么還來得及阻止(各國諸侯派兵來攻打齊國)?!钡谝粏卧≈腥A文明之光
第1課 篇目(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一、人物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后來自己辦學,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晚年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他所刪修的魯國史書《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孔子的言行思想見于他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整理的《論語》一書。
二、背景鏈接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統治已經崩潰,諸侯爭戰不已,社會動蕩不安。不僅周天子無法主持天下的禮樂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諸侯國,大權也不一定掌握在國君手里,有實力的卿、大夫把持國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執國命”??鬃釉u論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煜掠械?,則政不在大夫……”面對這樣的亂世,孔子提出了種種政治主張,希望改良政治,施行“仁政”“為政以德”,反對攻伐,通過“正名”來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緩和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建立起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有序的理想社會。事實上,他的主張在當時行不通??鬃优c學生的這次對話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進行的。
語言建構與運用
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礙
1.毋吾以也       “以”同“已”,止
2.鼓瑟希 “希”同“稀”,稀疏
3.莫春者 “莫”同“暮”
二、實詞虛詞,句中辨義
1.如
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連詞,如果
②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介詞,至于
③宗廟之事,如會同 連詞,或者
④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動詞,比得上
⑤縱一葦之所如(《赤壁賦》) 動詞,到
2.方
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詞,計量面積用語
②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詞,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③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副詞,正、才
3.與
①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動詞,贊成
②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介詞,和
③唯求則非邦也與 “也與”連用,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④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
動詞,給
4.爾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  代詞,你們
②爾何如 代詞,你
③子路率爾而對曰 助詞,表狀態,常放在形容詞
或擬聲詞后,相當于“然”
④鏗爾,舍瑟而作 助詞,放在象聲詞或形容詞后面
5.作
①鏗爾,舍瑟而作    動詞,起身、站起來
②其中往來種作(《桃花源記》) 動詞,勞作
③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動詞,振作,這里指有所作為
④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動詞,當作
6.乎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    介詞,相當于“于”
②風乎舞雩 介詞,在
③何傷乎 語氣助詞,呢
④異乎三子者之撰 介詞,相當于“于”,與、和
7.以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    介詞,因為
②加之以師旅 介詞,用
③則何以哉 動詞,做
④以俟君子 連詞,來
8.而
①子路率爾而對曰    連詞,表修飾關系
②舍瑟而作 連詞,表順承關系
③非諸侯而何 連詞,表并列關系
三、詞類活用,據“境”辨析(指出活用類型并解釋)
1.風乎舞雩      名詞作動詞,吹風
2.如會同,端章甫 端: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
章甫:名詞作動詞,戴著禮帽
3.鼓瑟希 名詞作動詞,彈奏
4.曾皙后 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勇:形容詞作名詞,勇氣
方:形容詞作名詞,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6.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相
大:形容詞作名詞,大相
7.可使足民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富足
四、古今異義,準釋古義
1.以吾一日長乎爾
古義:指很短的時間,引申為年紀稍長
今義:一天
2.童子六七人
古義: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義:男孩子,指兒童
3.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古義:指軍隊
今義:軍隊編制單位
4.宗廟之事,如會同
古義: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
今義:跟有關方面會合起來(辦事)
五、文言句式,辨清譯準
1.狀語后置句
(1)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按現代漢語的語序為“以師旅加之,以饑饉因之”)
譯文: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
(2)異乎三子者之撰。(按現代漢語的語序為“乎三子者之撰異”,“乎”相當于“于”)
譯文:我和他們三位的志向不同。
(3)浴乎沂,風乎舞雩。(按現代漢語的語序為“乎沂浴,乎舞雩風”)
譯文: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
2.賓語前置句
(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安晃嶂奔础安恢帷?
譯文:(別人)不了解我?。?br/>(2)爾何如?(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何如”即“如何”)
譯文:你有什么打算?
3.省略句
可使有勇。(“使”后省略了“之”)
譯文: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氣。
六、積累常識,豐富文化
1.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師旅:指軍隊。古時兩千五百人為一師,五百人為一旅。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計量面積用語,多用以計量土地,后加表示長度的數詞或數量詞,表示縱橫若干長度的意思。
3.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在古代是國家重要的政事。宗廟,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
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會,諸侯在非規定時間朝見天子。同,諸侯一起朝見天子。
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這是做小相時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
相: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
4.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文本整體把握
一、理清行文脈絡
二、把握主旨大意
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學生“言志”的對話,生動地再現了孔子讓學生暢談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重點任務突破
逐段賞析(一) 閱讀課文第 1~2 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br/>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因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br/>2.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如果現在有人想了解、任用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文意把握]
3.下列對本部分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侍坐”,此處指執弟子之禮,侍奉老師而坐。很多沒題目的古文,后人整理和使用時為了方便把開頭一句當作題目。
B.本部分內容主要寫孔子問志,《論語》大部分篇章都是談仁、義、禮、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章是談人生、談理想的。
C.孔子先指出學生們常說“不吾知也”,然后假設了一種情況:“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啟發弟子們各言其志,明確了這次談話的中心。
D.孔子一開場就直接讓學生們各自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負,始終保持他倡導的師道尊嚴的禮儀,鼓勵學生說真話、述真志。
解析:選D “孔子一開場就直接讓學生們各自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負,始終保持他倡導的師道尊嚴的禮儀”錯誤,孔子并沒有一開場就直接讓學生們言志,而是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給弟子們解除了師道尊嚴的壓力,創設了一個平等、寬松的言語環境。
逐段賞析(二) 閱讀課文第3~13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4.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氣,而且知道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5.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
6.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的大典,(我希望能)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贊禮的人。
7.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曾皙)彈奏瑟的聲音(漸漸)稀疏,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
8.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9.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暮春時節,穿上春天的夾衣,(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來。
10.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點?。 ?br/>[文意把握]
11.下列對本部分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部分內容主要寫弟子言志,寫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分別述說自己的志向以及孔子的態度,生動再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暢談理想的情形。
B.在孔子的啟發下,子路不假思索,搶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他志向遠大,聲稱能將困于戰爭和饑荒的大國治理成百姓有勇而知義的禮儀之邦。
C.子路是一個有政治才能的人,他并非自我夸耀。孔子批評的是他的不謙虛,在孔子看來,沒有禮義就沒有一切,縱然有治理天下的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D.公西華的回答顯得彬彬有禮,他可能意識到孔子對子路不夠謙讓的表現不是很滿意,說起話來謹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個六七十里見方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小國,并將禮樂方面的治理讓諸君子。
解析:選D D項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冉有之后公西華的回答更加謙虛,他不自詡能治理國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做一名小相,學習怎樣治理國家。
12.寫曾皙答話時為什么描寫其動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子路等三人回答問題時,曾皙“鼓瑟”,和上文“率爾而對”呼應,再次渲染師生交流時自由愉快的氣氛。②“舍瑟而作”的動作描寫既表現了曾皙從容灑脫的性格特征,也展現了他的情趣雅致、志趣高潔;“異乎三子”,為下文述志張本。
13.曾皙不言其志,而是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日暢游的歡愉圖景,竟然得到孔子的贊許,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表面看答非所問,實質上曾皙在“言志”,希望社會民德醇厚,天下歸仁,太平祥和,符合孔子的“社會大同”的政治理想。②曾皙“言志”中“風乎舞雩,詠而歸”暗合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主張。③從語言表達看,曾皙“言志”委婉含蓄,符合孔子“為國以禮”的思想。
逐段賞析(三) 閱讀課文第14~21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4.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br/>15.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遜,因此笑他。
16.唯求則非邦也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的事嗎?
17.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宗廟祭祀、朝見天子,不是諸侯國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么誰能做大相呢?
[文意把握]
18.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許多教學理論。本文展現了孔子哪些高超的教學藝術?試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平易近人。一開口說話,就顯得溫文爾雅,打消學生發言的顧慮,“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充滿對學生的熱愛與期望。②因勢利導??鬃俞槍Φ茏悠綍r愛發“不吾知也”牢騷的話,提出“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的問題,針對性強。③啟發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華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覺自己的志向與其他三位差別大,不想發表意見。孔子便說:“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贝偈乖矣跁痴勛约旱睦硐搿"茉u價得體。對子路的發言,“夫子哂之”;對曾皙的發言,“吾與點也”。當四個學生述志后,孔子進行總結,他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言上升到“禮治”,上升到與治國有關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導意義。
[課后素養評價]
一、文言基礎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攝(夾處)乎大國之間
比(比較)及三年 
B.異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傷(妨害)乎
C.吾與(贊成)點也
詠(唱歌)而歸
D.其言不讓(謙讓)
孰(誰)能為之大
解析:選A A項,“比”,等到。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毋吾以也 B.鼓瑟希
C.唯求則非邦也與 D.莫春者
解析:選C A項,“以”同“已”,止;B項,“?!蓖跋 保∈瑁籇項,“莫”同“暮”。
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攝乎大國之間     風乎舞雩
B.非曰能之,愿學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C.夫子哂之 異乎三子者之撰
D.以俟君子 為國以禮
解析:選A A項,均為介詞“在”。B項,兼詞,于之,在這方面;語氣助詞。C項,代詞,代子路;結構助詞,的。D項,連詞,來;介詞,用。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風乎舞雩
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解析:選A 例句是名詞作動詞,吹風。A項是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B項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富足。C項是形容詞作名詞,勇氣。D項是形容詞作名詞,小相。
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吾一日長乎爾      B.童子六七人
C.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D.夫子喟然嘆曰
解析:選D 喟然,古今義都是“嘆息的樣子”。A項,古義:指很短的時間,引申為年紀稍長;今義:一天。B項,古義: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義:男孩子,指兒童。C項,古義:指軍隊;今義:軍隊編制單位。
6.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A.不吾知也 B.可使有勇
C.爾何如 D.異乎三子者之撰
解析:選D D項和例句均為狀語后置句。A項,賓語前置句,應為“不知吾也”。B項,省略句,“使”后省略了“之”。C項,賓語前置句,應為“爾如何”。
7.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乘之國
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B.宗廟之事,如會同
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
C.冠者五六人
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十八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D.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相: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
解析:選C 古代男子在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8.情境式默寫。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臨風、一路酣歌的太平盛世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尤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從言談、動作、神態可以看出四個學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謙虛,從他述志時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看出來。
答案:(1)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2)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 (3)如其禮樂 以俟君子
9.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的中間,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氣,而且知道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2)(曾皙)彈奏瑟的聲音(漸漸)稀疏,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的志向不同?!?br/>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節選自《論語·先進》)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鬃釉O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季康子問:“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不知其仁。”
子路為季氏宰,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孔子曰:“可謂具臣矣?!?br/>子路為蒲大夫,辭孔子。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勇;寬以正,可以比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br/>初,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庇谑切l立輒為君,是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弊勇吩唬骸笆称涫痴卟槐芷潆y。”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笔壜樃ヂ?。于是子路欲燔臺,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黡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節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刪改)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相應位置處的字母。
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
字母:________
解析:句意: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蕢聵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于是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出公?!白勇贰笔侵髡Z,“為”是動詞,意思是“擔任”,是謂語,“邑宰”是賓語,“衛大夫孔悝之”是賓語的定語,主謂賓俱全,結構完整,故應在C處斷開;“蕢聵”是主語,“與孔悝”是介賓短語做狀語,“作亂”是謂語,構成主謂結構,結構完整,故應在E處斷開;“謀”的賓語是“入孔悝家”,賓語后斷開,故應在G處斷開。故應在CEG三處斷句。
答案:CEG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與“學不可以已”(《勸學》)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乘,古時四馬一車為一乘。
C.“因門人請為弟子”中的“因”是“通過”的意思,與“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因”意思相同。
D.“聞之而馳往”中的“馳”是“奔跑、快跑”的意思,與“原馳蠟象”(《沁園春·雪》)中的“馳”含義相同。
解析:選C A項,正確。前一個“以”通“已”,兩個都是動詞,止、停止。句意: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學習不可以停止。B項,正確。C項,“意思相同”錯。“因”,介詞,通過/動詞,接著。句意: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做孔子的學生。/接下來(國內)又有饑荒。D項,正確。“馳”,都是動詞,奔跑、快跑。句意: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路比孔子小九歲,他曾經欺侮過孔子,但后來卻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為了孔子的學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辭行,孔子告誡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應采用恭謹謙敬的仁政。
C.衛靈公去世后,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卻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雖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兒子輒還在。
D.衛國變亂,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隨回到衛城,與作亂者進行了面對面斗爭。
解析:選D D項,“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錯。材料二中“子羔卒去”意思是“子羔最終離開”,“卒”意思是“最終”,不是“死亡”。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去”,離開,逃離;“還”,回去;“空”,白白地。(2)“冠”,帽子;“免”,脫離,掉落;“遂”,于是;“纓”,系帽子的帶子。
參考答案:(1)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地為他遭受禍殃。
(2)子路說:“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下來。”說完系好帽帶從容就死。
14.孔子之前曾預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聞聽衛國政變,斷言“嗟乎,由死矣!”子路果真死掉了。你認為孔子的判斷有哪些依據?請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據材料二原文“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可知,孔子十分了解自己的學生,深知子路的性格剛強易折,所以才會有之前的預言。根據材料二原文“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痈嶙淙?。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可知,子路之死本可避免,畢竟此時他沒有任何道義上的責任,但子路還是義無反顧地進城反叛,最后以卵擊石,玉碎當場。由此可見,子路盡忠職守,臨危不避。這也印證了孔子對子路的預言:有勇而無謀、無禮,不會得到善終。
參考答案:①子路性格直率,逞勇好勝。②子路盡忠職守,臨危不避。
參考譯文: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歲。
子路性情粗樸,喜歡逞勇斗力,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佩戴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曾經欺凌孔子??鬃佑枚Y樂慢慢地誘導他,后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做孔子的學生。
季康子問道:“仲由有仁德嗎?”孔子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管理軍政事務,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br/>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孫問(孔子)道:“子路可以說是人臣了嗎?”孔子回答說:“可以說是備位充數的臣子了?!?br/>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辭行??鬃诱f:“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墒?,我告訴你:恭謹謙敬,就可以駕馭勇武的人;寬厚清正,就可以親近民眾;恭謹清正而社會安靜,就可以用來報效君上了?!?br/>當初,衛靈公有位寵姬叫作南子。靈公的太子蕢聵得罪過她,害怕被謀殺就逃往國外。等到靈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說:“太子雖然逃亡了,太子的兒子輒還在?!庇谑切l國立了輒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出公繼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蕢聵一直留在國外,不能夠回來。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蕢聵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于是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出公。出公逃往魯國,蕢聵進宮繼位,這就是衛莊公。當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子羔從衛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地為他遭受禍殃。”子路說:“吃著人家的俸祿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災難?!弊痈嶙罱K離開了。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找到蕢聵,蕢聵和孔悝都在臺上。子路說:“大王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笔壜槻宦爮乃膭裾f。于是子路要放火燒臺,蕢聵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壺黡到臺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的帽帶。子路說:“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下來?!闭f完系好帽帶從容就死。
孔子聽到衛國發生暴亂的消息,說:“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傳來了他的死訊。
三、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
儒家重視教化,認為人只有通過教化才能懂禮,成為合群的社會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鬃诱J為,對人的教化,要有三個步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笔紫纫獜膶W詩開始,(  )。中國古代樂教的核心目的在于________,使社會歸于和諧。荀子說:“樂者,圣人之所樂也?!比缜八?,音樂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的、感動人的情感的,它對人的影響是________的。而音樂的教化則不然,它________是一種美感教育,通過感官的浸染與熏陶,循序漸進地改變人的情感,影響人的性靈。它的影響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轉。它從改變一個人開始,進而改變世風,甚至改變更多人,使風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因為這個原因,古人又有觀樂的傳統,即通過聽樂來________一個社會和一個時代的盛衰。《左傳》記載的季札觀樂就是顯例,而《禮記·樂記》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的判斷。
15.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然后學禮立身,再成就人的品性,最后完成于音樂
B.然后再學禮立身,最后完成于音樂,成就人的品性
C.然后應該成就人的品性,接著學禮立身,最后完成于音樂
D.然后再學禮立身,完成音樂的學習,人的品性也就形成了
解析:選B 根據前面引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提示,可排除A、C兩項。比較B、D兩項,D項最后一句轉換了主語,與前面的內容銜接不夠緊密,故選B項。
16.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移風易俗 潛移默化 實際上 考察
B.移風易俗 耳濡目染 基本上 考查
C.改弦易調 潛移默化 基本上 考察
D.改弦易調 耳濡目染 實際上 考查
解析:選A 移風易俗:改變舊的風俗習慣。改弦易調:比喻改變制度,變更方針或做法。由后文的畫橫線句可知,應用“移風易俗”。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覺地起了變化。耳濡目染:形容聽得多見得多了之后,無形之中受到影響?!皾撘颇敝械摹皾摗迸c“默”暗示這種影響是看不到的,無形的;“耳濡目染”則是可見可聞的。文中說音樂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是無形的,故應用“潛移默化”。實際上:其實(多含轉折意)。基本上:①主要地。②大體上。前文“而音樂的教化則不然”含轉折意,故應用“實際上”??疾欤孩賹嵉赜^察調查。②細致深刻地觀察。考查:用一定的標準來檢查衡量(行為、活動)。語段中的意思是通過聽樂來深入地觀察一個社會和一個時代的盛衰,故應用“考察”。
17.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稍鰟h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畫線句共有兩處語?。阂皇钦Z序不當,應將“改變更多人”與“改變世風”互換位置;二是“盛衰”與“改良”搭配不當。
參考答案:它從改變一個人開始,進而改變更多人,甚至改變世風,影響到風俗的盛衰。
18.下面是某校為舉辦“孔子誕辰紀念日”大型活動而構思的框架圖,請把這個圖轉寫成一段文字介紹,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9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框架圖中有哪些元素;然后,為其劃分層次,并分析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最后組織答案作答即可。如從框架圖上來看,圖中元素可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活動主題,即“‘孔子誕辰紀念日’大型活動”;第二層是活動對象,即“教師”和“學生”;第三層是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只針對教師的“校本課程”“孔子思想作品講座”,只針對學生的“尊師禮、成人禮”“儒家詩文朗誦競賽”,以及需要師生共同參與的“參觀遺跡”“書畫作品展”。
參考答案:“孔子誕辰紀念日”大型活動由全校師生共同參加。教師開發校本課程,開設孔子思想作品講座;學生參加尊師禮、成人禮活動,開展儒家詩文朗誦競賽;師生共同參觀遺跡,參與書畫作品展。
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描繪出這樣的春游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闭垶橄旅鎯筛睂β摲謩e擬寫下聯和上聯,概述這一春游情景。
(1)第一副,上聯: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副,上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聯: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猶香
參考答案:(1)戲水沐風詠歌回
(2)冠者五六舞雩當風風正暖
第1課 篇目(二) *齊桓晉文之事
課文助讀與拓展
一、人物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被后人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著有《孟子》一書。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二、背景鏈接
戰國時期,列國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人民,于是就出現了“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齊國在東方諸侯國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野心勃勃,在稷下廣置學宮,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有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孟子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了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施行“王道”的主張。
語言建構與運用
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礙
1.王說,曰……       “說”同“悅”,高興
2.為長者折枝 “枝”同“肢”,肢體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同“型”,典范、榜樣,
這里用作動詞,做榜樣
4.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采”同“彩”
5.蓋亦反其本矣 “蓋”同“盍”,何不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同“途”,道路
7.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罔”同“網”,作動詞,張網捕捉,
比喻陷害
8.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同“斑”
二、實詞虛詞,句中辨義
1.愛
①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動詞,吝惜,舍不得
②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動詞,吝惜,舍不得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動詞,愛護
④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動詞,喜愛、喜歡
2.誠
①誠有百姓者        副詞,的確、確實
②是誠何心哉 形容詞,真的
③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形容詞,誠心、真誠
④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副詞,果真
3.度
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動詞,揣測
②度,然后知長短 動詞,丈量
③王請度之 動詞,考慮
④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動詞,度過
⑤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 量詞,次
4.明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名詞,視力
②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形容詞,明確
③是故明君制民之產 形容詞,明智、賢明
5.御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動詞,阻擋
②以御于家邦 動詞,治理
③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動詞,駕馭
6.若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動詞,像
②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代詞,如此
③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連詞,如果
④彼與彼年相若也(《師說》) 動詞,似
7.于
①構怨于諸侯 介詞,和、同
②然后快于心與 介詞,在
③吾何快于是 介詞,對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介詞,被
⑤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介詞,比
8.其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連詞,表假設,如果
②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代詞,他的、他們的
③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副詞,表推測,大概
9.以
①無以,則王乎 動詞,同“已”,停止
②以羊易之 介詞,用、拿
③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動詞,認為
④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連詞,表目的,來
⑤以吾一日長乎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介詞,因為
10.何
①何由知吾可也 代詞,哪里
②牛何之 代詞,哪里
③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副詞,怎么
11.諸
①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兼詞,相當于“之于”
②不識有諸 兼詞,相當于“之乎”
③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 形容詞,一些、眾多
12.之
①牛何之         動詞,往
②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代詞,它
③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④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助詞,的
三、詞類活用,據“境”辨析(指出活用類型并解釋)
1.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形容詞作動詞,愛護
3.權,然后知輕重 名詞用作動詞,稱量
4.危士臣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處于險境
5.為肥甘不足于口與 形容詞作名詞,美味的食物
6.朝秦楚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見
7.以一服八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臣服
8.然后從而刑之 名詞作動詞,處罰
9.是罔民也 名詞作動詞,張網捕捉,比喻陷害
10.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名詞作動詞,種植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詞作動詞,穿
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詞作動詞,稱王
1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14.弱固不可以敵強 弱: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力量
強: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力量
四、古今異義,準釋古義
1.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古義:指中原地區
今義: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2.俯足以畜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男子的配偶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義:兩個詞。以,介詞,把;及,動詞,推廣到
今義:連詞,連接并列的詞組或成分
4.吾惛,不能進于是矣
古義:到這一步
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五、文言句式,辨清譯準
1.賓語前置句
(1)臣未之聞也。(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置于“聞”前)
譯文:我沒有聽說過這事。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置于“能御”前)
譯文:便沒有人能抵御他了。
(3)何由知吾可也?(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于“由”前)
譯文:從哪里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4)牛何之?(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于“之”前)
譯文:(把)牛(牽)到哪里去?
(5)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置于“有”前)
譯文:那是不會有的事情。
(6)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于“以”前)
譯文:不肯干與不能干這兩種表現怎么區分?
(7)夫子之謂也。(賓語“夫子”置于謂語“謂”之前,“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譯文:(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啊。
2.省略句
(1)將以釁鐘。(“以”后省略“之”)
譯文:準備用(它)來釁鐘。
(2)及陷于罪。(“陷于罪”前省略主語“其”)
譯文:等到(他們)犯了罪。
3.判斷句
(1)是乃仁術也。(“乃”“也”表判斷)
譯文:您這樣做正體現了仁愛之道。
(2)是誠不能也。(“也”表判斷)
譯文:這確實是做不到。
4.被動句
百姓之不見保。(“見”表被動)
譯文: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
5.狀語后置句
(1)構怨于諸侯。(介詞“于”和“諸侯”構成介詞結構作狀語,置于“構怨”后)
譯文:與各諸侯國結怨。
(2)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以”和“孝悌之義”構成介詞結構作狀語,置于“申之”后)
譯文:把善事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告誡他們。
6.主謂倒裝句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作謂語,前置,正確語序應為“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譯文:百姓認為我吝惜錢財是理所當然的啊。
六、積累常識,豐富文化
《孟子》
《孟子》一書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動,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睹献印肥撬臅衅铋L的一部,有三萬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文本整體把握
一、理清行文脈絡
二、把握主旨大意
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
重點任務突破
逐段賞析(一) 閱讀課文“齊宣王問曰……王請度之”,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這些人中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沒有流傳下來。
2.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好像沒有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
3.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老百姓都以為大王吝惜(一頭牛),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不忍心的。
4.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您如果不忍心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區別呢?
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啊。
6.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我的力氣足以舉起百鈞重的東西,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所生的細毛的尖端,卻看不到整車的柴火。
7.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不肯干與不能干這兩種表現怎么區分?
8.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有別的,只不過是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
9.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的思想感情更是這樣。
[文意把握]
10.下列對本部分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引用“為長者折枝”這一事例,旨在說明齊宣王雖然具備不忍之心,但沒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為,而非不能為。
B.孟子引用《詩經》中的一段話,旨在說明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
C.孟子用啟發式解決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難和矛盾,宣王因此對孟子說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話表示衷心悅服,從“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內心有所觸動。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說明了“不為”與“不能”的根本區別,指出齊宣王沒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為”。這些比喻十分精當生動,體現了孟子長于比喻的特點。
解析:選C “表示衷心悅服”分析錯誤,此時宣王還未衷心悅服。
11.孟子抓住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闡發,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這一事例說明齊宣王已經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同時也為下文論說齊宣王沒有施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②以“以羊易牛”這種齊宣王親身經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生動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被齊宣王接受。
逐段賞析(二) 閱讀課文“抑王興甲兵……孰能御之”,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2.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難道您發動戰爭,使將士處于險境,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以后自己心里才痛快嗎?
13.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您)是想開辟疆土,使秦楚來朝見,統治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
14.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欲望,就像爬上樹去找魚一樣。
15.王曰:“若是其甚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齊宣王說:“真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16.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區別呢?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
[文意把握]
17.下列內容全都屬于論證“興甲兵”危害的一組是(  )
①危士臣,構怨于諸侯?、谟偻恋兀爻?,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垡砸环?,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芤匀羲鶠?,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萏煜轮财渚呓杂霸V于王?、薹角Ю镎呔?,齊集有其一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解析:選A ②是宣王“興甲兵”的原因,⑤是“發政施仁”能達到的理想境界,⑥寫齊國的土地總面積。
18.下列對本部分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在不知道齊宣王的“大欲”的情況下,以“肥甘”“輕暖”“采色”“聲音”等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從而引出齊宣王稱霸天下的“大欲”。
B.“緣木求魚”的生動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以區區一國之力,戰勝力量強大的各諸侯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C.鄒與楚戰不能取勝,齊以一服八不能取勝,孟子運用類比手法,讓齊宣王明白稱霸天下的危害,為下文推出王道主張作了鋪墊。
D.本部分揭示出齊宣王之“大欲”,論證其不可能實現,指出應該回到根本,施行王道。
解析:選A “孟子在不知道齊宣王的‘大欲’的情況下”理解錯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霸業,卻故意以“肥甘”“輕暖”“采色”“聲音”等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旁敲側擊地引出齊宣王稱霸天下的“大欲”。
逐段賞析(三) 閱讀課文“王曰……未之有也”,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9.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卻又長久不變的心的,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
20.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哪里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陷害百姓的事呢?
21.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
2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
[文意把握]
23.最后一段中孟子認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什么?他是如何展開論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孟子認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實施養民、教民的施政綱領。這就必須做到“制民之產”以發展生產,“謹庠序之教”以孝悌之義教化百姓。
(2)首先論說恒產與恒心的關系,說明百姓無恒產必然行為不軌,反對不“制民之產”而一味“罔民”的“虐民”政策。然后論說“明君制民之產”的標準,并以此對比齊國現狀,說明百姓只有富足才能夠知禮義。最后論說“保民而王”的具體措施使百姓有養有教。
[課后素養評價]
一、文言基礎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為長者折枝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挾太山以超北海 D.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解析:選C A項,“枝”同“肢”,肢體;B項,“刑”同“型”,典范、榜樣,這里用作動詞,做榜樣;D項,“采”同“彩”。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吾何愛一牛 愛:吝惜
B.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嫉妒
C.度,然后知長短 度:丈量
D.申之以孝悌之義 申:告誡
解析:選B 疾:憎恨。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解析:選A A項,均為副詞,相當于“本來”;B項,介詞,表方式,相當于“拿”“用”/連詞,同“而”;C項,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相當于“對”/介詞,引進動作的對象,可不譯;D項,連詞,相當于“卻”/連詞,連接并列關系的詞組。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B.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C.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解析:選A 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B、C、D三項都是形容詞作動詞。
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B.俯足以畜妻子
C.吾惛,不能進于是矣 D.茍無恒心
解析:選D 恒心,古今義都是長久不變的心。A項,古義:指中原地區;今義: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B項,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C項,古義:到這一步;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C.樹之以桑
D.臣未之聞也
解析:選C C項為介詞結構后置句,應為“以桑樹之”。A、B、D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
7.情境式默寫。
(1)《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齊宣王能夠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2)《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認為讓百姓向善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3)《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強調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4)《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指出“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前提條件。
答案:(1)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飽 兇年免于死亡 (3)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4)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何至于吝惜一頭牛呢?
(2)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塊,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九分之一。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br/>(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刪改)
材料二: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將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裱嗯捌涿?,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br/>(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刪改)
9.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相應位置處的字母。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
字母:________
解析:句意:百姓盼望他,如同大旱時節盼望烏云虹霓一樣。(商湯的軍隊到了一地,)趕集市的照常做買賣,種田的照常干農活。第一個“之”作第一個“望”的賓語,賓語后斷句,故應在A處斷開;“也”句末語氣詞,其后斷句,故應在D處斷開;“市者不止”“耕者不變”句式相同,且“耕者”作主語,主語前斷句,故應在G處斷開。故應在ADG三處斷句。
答案:ADG
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與“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中的“之”意思不同。
B.王道,儒家的政治主張,指以仁義治天下,與“霸道”相對。
C.庠序,指古代等級最高的學校,后用來泛稱學?;蚪逃聵I。
D.置,指設置、建立,與成語“置之不理”中“置”的意思不同。
解析:選C A項,正確。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動詞,往。句意:我對于國家。/把牛牽到哪里去?B項,正確。句意:這正是王道的開始。C項,錯誤。“指古代等級最高的學?!卞e誤,“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學校。D項,正確。設置、建立/放,擱,擺。句意:選立一個新國君,然后撤離燕國。/放在一邊不予理睬。
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面對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問,孟子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條措施。他認為發展生產并使百姓安居樂業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的事實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勸國君仁愛百姓方能使百姓歸附。
C.齊國攻打燕國,占領了燕國之后,卻要面對一些諸侯聯合抗齊的局面,齊宣王于是向孟子詢問破解之法,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D.孟子認為各國諸侯本來就害怕齊國的強大。如今齊國戰勝了燕國,擴大了疆土,增強了國力,因此不用擔心各國諸侯的反應。
解析:選D D項,“因此不用擔心各國諸侯的反應”錯誤。由材料二原文“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可知,材料二原文是說“天下本來就害怕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擴大了一倍的土地卻不施行仁政,這就使得天下的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而不是“因此不用擔心各國諸侯的反應”。
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彘”,豬;“畜”,畜養;“失”,錯過。(2)“以為”,認為;“拯己于水火之中”,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水火之中拯己”;“簞食壺漿”,用竹筐盛了飯,用瓦壺裝了水漿。
參考答案:(1)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的飼養,不要錯過時節,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
(2)百姓都認為您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竹筐盛了飯,用瓦壺裝了水漿來迎接大王的軍隊。
13.孟子的論辯具有怎樣的藝術特點?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運用對偶句式,“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為對偶句式,加強文章的節奏感,增強了論辯的力量。②運用排比句式,“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比,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③運用比喻說理,作者針對統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形象生動,富有說服力。
參考答案:①運用對偶句式,加強文章的節奏感,增強了論辯的力量。②運用排比句式,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③運用比喻說理,形象生動,富有說服力。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很盡心竭力的吧!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說:“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喪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綢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的飼養,不要錯過時節,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的百畝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八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老年人能穿上絲綢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濟饑民),百姓死了,就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因為年歲不好?!@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這樣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br/>材料二:
齊國攻打燕國,占領了燕國。(各國)諸侯謀劃著救助燕國。(齊)宣王說:“諸侯中不少人將要謀劃攻打我(齊國),該怎么對付他們呢?”
孟子回答道:“我聽說有憑七十里的土地就統一天下的,商湯就是這樣。沒有聽說憑著千里的土地還怕別的(國家)?!渡袝飞险f:‘商湯的征伐,從葛國開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湯,他向東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們埋怨)說:‘為什么(不先征伐我們這里,而要)把我們放到后面呢?’百姓盼望他,如同大旱時節盼望烏云虹霓一樣。(商湯的軍隊到了一地,)趕集市的照常做買賣,種田的照常干農活。殺了那里的暴君,慰問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時雨從天而降,百姓非常高興?!渡袝飞?又)說:‘等待我們的君王,君王來了,我們就得到新生?!F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認為您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竹筐盛了飯,用瓦壺裝了水漿來迎接大王的軍隊。如果您殺戮他們的父兄,囚禁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國家的寶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來就害怕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擴大了一倍的土地卻不施行仁政,這就使得天下的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趕快發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同燕國人商量,選立一個新國君,然后撤離燕國,那么還來得及阻止(各國諸侯派兵來攻打齊國)。”
第1課 篇目(三) 庖丁解牛
課文助讀與拓展
一、人物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原系楚國王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其文采更勝老子。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代表作《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
二、背景鏈接
莊子生活的戰國時期,是一個動蕩的年代,舊的經濟結構被破壞,舊貴族階級沒落,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身處亂世的人們對人生、對前途充滿了迷茫,士人學子們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術見解孜孜不倦地游走四方。此時生活在貧困邊緣的莊子,對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殘酷性有著比常人更直觀、更清醒的認識?!娥B生主》一文就體現了莊子保全本性、延續精神生命的思想。
語言建構與運用
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礙
1.砉然向然        “向”同“響”
2.技蓋至此乎 “蓋”同“盍”,何、怎么
3.批大郤 “郤”同“隙”,空隙
二、實詞虛詞,句中辨義
1.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     形容詞,眾
②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 名詞,(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
③士大夫之族(《師說》) 名詞,類
2.始
①始臣之解牛之時         副詞,起初
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副詞,才
3.而
①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連詞,表轉折關系
②提刀而立 連詞,表修飾關系
③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連詞,表并列關系
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連詞,表遞進關系
⑤吾嘗跂而望矣(《勸學》) 連詞,表修飾關系
4.為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介詞,給、替
②吾見其難為 動詞,做
③視為止 介詞,因為,后面省略“之”
④為之四顧 介詞,因為
⑤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介詞,跟、同
⑥由也為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動詞,治
⑦愿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動詞,做
5.乎
①技蓋至此乎       語氣詞,在句末表疑問
②依乎天理 介詞,相當于“于”
③而況大乎 語氣詞,在句末表感嘆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助詞,用于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⑤風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介詞,在
6.乃
①乃中《經首》之會 連詞,又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齊桓晉文之事》)
代詞,這樣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齊桓晉文之事》)
動詞,是
④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代詞,你的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副詞,竟
⑥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副詞,才
⑦屠乃奔倚其下(《狼》) 連詞,于是
7.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        介詞,引出對象
②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介詞,從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詞,對于
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介詞,比
⑤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 介詞,表被動關系/介詞,引出對象,
可譯為“向”
三、詞類活用,據“境”辨析(指出活用類型并解釋)
1.足之所履       名詞作動詞,踩
2.良庖歲更刀 名詞作狀語,每年
3.族庖月更刀 名詞作狀語,每月
4.而刀刃者無厚 形容詞作名詞,厚度
5.善刀而藏之 形容詞作動詞,揩拭
四、古今異義,準釋古義
1.所見無非牛者
古義:沒有不是
今義: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輕里說)
2.依乎天理
古義:指牛體的自然結構
今義:天然的道理或倫理道德
3.因其固然
古義:本來的結構
今義: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
4.技經肯綮之未嘗
古義:不曾(拿刀去)嘗試
今義:①未曾;②加在否定詞前面,構成雙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沒)”相同,但口氣比較委婉
5.雖然,每至于族
古義:雖然是這樣
今義:轉折連詞
6.吾見其難為
古義:很難做
今義:①使人為難;②多虧(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③客套話,用于感謝別人代自己做事
7.視為止,行為遲
古義:兩個詞。行,動作;為,介詞,因為,后面省略“之”
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活動
五、文言句式,辨清譯準
1.判斷句
(1)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也”表判斷)
譯文: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肉;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砍斷骨頭。
(2)臣之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斷)
譯文:我所愛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規律。
2.賓語前置句
技經肯綮之未嘗。(“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為“未嘗技經肯綮”)
譯文: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嘗試。
3.省略句
(1)怵然為戒。[“為”后省略了“之”,應為“怵然為(之)戒”]
譯文:就戒懼地為(此)提高警惕。
(2)視為止,行為遲。[“為”后省略了“之”,應為“視為(之)止,行為(之)遲”]
譯文:眼睛因為(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慢下來。
(3)如土委地。[“委”后省略了“于”,應為“如土委(于)地”]
譯文: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六、積累常識,豐富文化
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莊子》
《莊子》,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所著。漢代以后,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政治、社會等諸多方面。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個。該書包羅萬象,對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價值、批判哲學等都有詳盡的論述。
《莊子》與《歸藏》《黃帝四經》《老子》等著作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圣哲關于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莊子等的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文本整體把握
一、理清行文脈絡
二、把握主旨大意
本文通過對庖丁解牛的過程和經歷的敘述,揭示出養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的道理。同時,也反映出只有反復實踐,逐步認識和掌握事物的內部規律,然后遵循客觀規律處理事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重點任務突破
逐段賞析(一) 閱讀課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1.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皮骨相離的聲音砉砉作響,進刀時發出“”的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
2.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3.技蓋至此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文意把握]
4.下列對本部分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描寫了庖丁解牛的場面,生動地再現了庖丁動作的節奏感,表現了一個至高境界。
B.作者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五個動詞:總的動作描寫是“解”,然后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
C.庖丁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的解牛動作,充分體現了其解牛技術的嫻熟流暢。
D.本部分內容作者側重描摹庖丁解牛時進刀的動作,同時運用了“《桑林》之舞”“《經首》之會”兩個比喻。
解析:選D “作者側重描摹庖丁解牛時進刀的動作”錯誤,應為“作者側重描摹庖丁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
5.文章第二段寫文惠君對庖丁解牛高超技藝的贊嘆,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從側面烘托了庖丁解牛技藝的精湛,同時引出下文庖丁對“所以然”的解釋,從現象描述轉入本質追索,有過渡作用。
逐段賞析(二) 閱讀課文第3~4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語句翻譯]
6.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現如今,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7.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可是刀刃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8.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用沒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的,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
9.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謋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10.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凈,收藏起來。
[文意把握]
11.下列對本部分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解牛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規律)作為實踐的目標。
B.庖丁由不懂規律(所見無非牛)過渡到認識規律(目無全牛),又飛躍到熟練運用規律(游刃有余)。
C.庖丁解牛時“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從來不驕傲大意。
D.庖丁用“良庖”和“族庖”作為反襯,來說明“良庖”和“族庖”都不懂得“道”,不知道“依乎天理”。
解析:選D D項,“來說明‘良庖’和‘族庖’都不懂得‘道’,不知道‘依乎天理’”錯,庖丁用“良庖”和“族庖”作為反襯,來說明自己技法的高超。
12.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后,說自己懂得了“養生之道”,解牛之道和這種養生之道有什么聯系?《庖丁解?!愤@個寓言故事告訴了人們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解牛之道與養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復雜的社會,盡管矛盾復雜,斗爭激烈,但總有間隙可尋,只要像庖丁那樣,“以無厚入有間”,順應環境,隨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養護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會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體不會受到傷害;同時在解完牛躊躇滿志,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斂自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到傷害。(2)《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語言建構與運用——文言虛詞之語氣助詞
[源于課堂]
在文言虛詞中,語氣助詞是一個重要詞類,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表達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第1課三篇文章中出現的語氣助詞有“也”“乎”“矣”“哉”“焉”等。學習時,要注意體會這些詞在不同語境中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理解掌握這些詞的作用,并學會判斷分析。
[拓向課外]
語氣助詞詳解
一、句首語氣助詞
1.蓋:表示下邊說的話是一種帶推測性的斷定。有時可譯為“大概”。如: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游》)
2.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議論的作用?,F代漢語無此用法,不必譯出。如: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二、句中語氣助詞
1.者:表提頓。提出人或事物,停頓一下,使讀者注意后面說明或解釋的部分,可不必譯出。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2.也:表示語氣的舒緩或停頓,不必譯出。如: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
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乎:表示語氣的舒緩。如: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4.兮:多用于韻文,表示語氣的舒緩或停頓,可譯為“啊”。如: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夢游天姥吟留別》)
三、句末語氣助詞
(一)表示陳述語氣
1.也:表示解釋、肯定。可不譯,有時可譯為“啊”。如: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矣
(1)表示已然,即已經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如: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
(2)表示將然,即將要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如: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赤壁之戰》)
3.焉:可譯為“呢”,或不譯。如: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非曰能之,愿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4.耳:可譯為“罷了”。如: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游》)
5.已:可譯為“了”。如: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齊桓晉文之事》)
6.云:含有根據傳聞而不十分肯定的語氣,可不譯出。如: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二)表示疑問、反問語氣
1.乎
(1)可譯為“嗎”。如: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2)可譯為“呢”。如: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2.邪(耶)
(1)可譯為“嗎”。如: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孫權勸學》)
(2)可譯為“呢”。如: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3.與(歟,yú ,繁體字分別為“與”“歟”)
(1)可譯為“呢”。如:
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五柳先生傳》)
(2)可譯為“嗎”。如: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曰:“可得聞與?”(《齊桓晉文之事》)
唯求則非邦也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4.哉:可譯為“嗎”。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齊桓晉文之事》)
5.也:可譯為“呢”。如: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三)表示推測語氣
乎:可譯為“吧”。如: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四)表示感嘆語氣
1.哉:可譯為“啊”。如:
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夫:可譯為“呀、啊”。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3.也:可譯為“呀、啊”。如:
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4.矣:可譯為“啦”。如: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
[貴在融通]
認真閱讀第1課的三篇文章,判斷下列語氣助詞的用法,并加以整理積累。
1.也
(1)不吾知也。 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譯為“啊”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句末語氣助詞,表陳述語氣,可不譯
(3)何由知吾可也? 句末語氣助詞,表反問語氣,譯為“呢”
(4)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句中語氣助詞,表示語氣的舒緩或停頓,
不必譯出
2.乎
(1)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介詞,相當于“于”,和、跟
(2)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譯為“嗎”
(3)而況大乎? 句末語氣助詞,表反問語氣,譯為“呢”
3.矣
(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語氣,譯為“啦”
(2)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句末語氣助詞,表示已然,即已經實現的事情,
可譯為“了”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句末語氣助詞,表示未然,即將要實現的事情,
可譯為“了”
4.哉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句末語氣助詞,表反問語氣,譯為“呢”
(2)嘻,善哉! 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譯為“啊”
(3)是誠何心哉? 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譯為“呢”
5.焉
(1)愿為小相焉。 句末語氣助詞,表陳述語氣,不譯
(2)則牛羊何擇焉? 句末語氣助詞,表反問語氣,譯為“呢”
[課后素養評價]
一、文言基礎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砉然向然         B.技蓋至此乎
C.善刀而藏之 D.批大郤
解析:選C A項,“向”同“響”。B項,“蓋”同“盍”,何、怎么。D項,“郤”同“隙”,空隙。
2.對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進乎技矣 進:超過
B.族庖月更刀 族:眾
C.批大郤,導大窾 導:疏通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解析:選C “導”,引導,這里指引刀進入。
3.下列各句中的“而”字,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B.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D.提刀而立,為之四顧
解析:選D D項,連詞,表修飾關系。其他三項都是連詞,表轉折關系。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視為止,行為遲 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宁县| 杭锦后旗| 郯城县| 尼木县| 泸州市| 岱山县| 扬中市| 贵溪市| 东城区| 监利县| 鹿邑县| 江都市| 剑川县| 奉化市| 张北县| 公安县| 麻江县| 乌鲁木齐县| 乐陵市| 雷州市| 大新县| 开平市| 石渠县| 岑溪市| 渝北区| 德州市| 桐城市| 香格里拉县| 连江县| 兴隆县| 得荣县| 广丰县| 安平县| 建始县| 米泉市| 平遥县| 卓资县| 安义县| 铜陵市| 古田县| 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