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0張PPT)古詩詞誦讀登岳陽樓疏通詩歌大意一、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代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杜甫青年時期,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兩次約見李白,與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備受顛沛拓展資料鏈接流離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唐代宗大歷五年,詩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 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絕句二首》《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南逢李龜年》《天末懷李白》《月夜憶舍弟》《兵車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書懷》,“三吏”“三別”等。二、背景鏈接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三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對煙波浩渺、廣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贊嘆;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于是揮筆寫下這首蘊含著浩然胸懷和巨大痛苦的名篇。三、詩歌賞析此詩為登樓抒懷之作。首聯寫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但句中又不見高興的字眼。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詩人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詩人的心頭,并隨著詩人一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岳陽樓”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嘆,長嘆的內里是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里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頷聯緊扣上聯的“水”字,雖然沒出現水字,卻是專門寫洞庭水。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而吳楚大地就好像被洞庭湖水一下子分裂成為兩塊。“坼”字有動態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開。后一句是說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四面眺望,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洞庭水,仿佛天地萬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動漂游。“浮”字也有動態感。這兩句都是寫洞庭水,能夠割裂大地,能夠浮動乾坤,這是極寫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動東西之龐大,則顯示出湖水的寬闊。這不是簡單的夸張手法,還有視覺、感覺和想象的問題。境界廣闊,氣魄宏大。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頸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寫出了詩人的孤苦。音信斷絕,使詩人無法了解朝中和地方上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只小船上漂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上聯是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一聯近看,看到了孤舟,于是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這兩聯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系,實際在內涵上是一脈相通的。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征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蕩不安。正是由于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施展抱負的痛心。于是這孤舟漂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涌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含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么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自己。鮮明對照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顯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尾聯“戎馬關山北”,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憑軒涕泗流”是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傷心得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年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一顆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憑軒涕泗流”一句,凝聚著詩人對自己孤苦處境和國家時局的無可奈何、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1.下面對本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B.頷聯寫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隨堂即時訓練C.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但從整體看來,與全詩聯系不緊。D.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解析: “與全詩聯系不緊”錯。√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處?請你置身詩境,說說自己的感受。參考答案:①一“坼”一“浮”,將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②“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③“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洞庭湖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都像是晝夜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的眼前。3.情境式默寫。(1)杜甫《登岳陽樓》中借“昔”“今”二字展開思路,拉開時間的帷幕,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基礎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岳陽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景色宏偉奇麗。(3)《登岳陽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詩人年老多病,遠離親友,以舟為家,流落在外,表現了詩人的凄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4)《登岳陽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詩人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憑倚窗軒,胸懷家國,不禁涕淚交流。(5)古人有許多寫洞庭湖壯闊景象的詩句,孟浩然有“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杜甫在《登岳陽樓》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登岳陽樓》中體現詩人憂國憂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2)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3)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4)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5)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6)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桂枝香 金陵懷古疏通詩歌大意一、作者簡介見本書第15課《答司馬諫議書》。二、背景鏈接這首詞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罷相之后,退居金陵、出知江寧府時所寫。當時,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實在繁華的背后卻隱藏著種種危機。在這種情形之下,詞人在金陵勝地,登高望遠,便興起了滿懷愁緒:日月之遷流,仕途之坎坷,家國之憂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筆端,寫成了名篇佳作。拓展資料鏈接三、詩歌賞析此詞上闋描繪金陵壯麗景色,下闋轉入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競逐”的腐朽生活,對六朝興亡發出意味深長的感嘆。此詞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拓出一個高遠的視野。“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點明了地點和季節,因為是六朝故都,乃稱“故國”;“晚秋”與下句“初肅”相對,瑟瑟秋風,萬物凋零,呈現出一種“悲秋”的氛圍。為下闋懷古所描述的遙遠的時間做鋪墊。“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臨送目”——登高遠望即可縱目千里,下啟“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掃描,景象開闊高遠。“澄江似練”,脫化于謝朓詩句“澄江靜如練”,在此與“翠峰如簇”相對,不僅在語詞上對仗嚴謹、工整,構圖上還以曲線綿延(“澄江似練”)與散點鋪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鋪展,又有立體的呈現,一幅金陵錦繡江山圖展現眼前。“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殘陽”“西風”點出時下是黃昏時節,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點。“歸帆”“酒旗”是暗寫在秋日黃昏里來來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純自然的活動景物寫到人的活動,畫面頓時生動起來。“彩舟云淡,星河鷺起”是大手筆中的點睛之處。“彩舟”“星河”,色彩對比鮮明;“云淡”“鷺起”,動靜相生。遠在天際的船罩上一層薄霧,水上的白鷺紛紛從銀河上驚起,不僅把整幅金陵秋景圖展現得活靈活現,而且進一步拓寬觀察的視野——在廣漠的空間上,隨著歸帆漸漸遠去,水天已融為一體,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下闋懷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臨所見自然過渡到登臨所想。“繁華競逐”涵蓋千古興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華表面掩蓋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緊接著一聲嘆息,“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門外樓頭”語出杜牧《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現當時隋兵已臨城下,陳后主居然對國事置若罔聞,在危難之際還在和妃子們尋歡作樂的可悲。這是亡國悲劇的藝術縮影,嘲諷中深含嘆惋。“悲恨相續”,是指其后的統治階級不以此為鑒,揮霍無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相繼覆亡。遺恨之余,嗟嘆不已。“千古憑高”二句,是直接抒情,憑吊古跡,追述往事,抒發對前代吊古、懷古不滿之情。“六朝舊事”二句,化用竇鞏《南游感興》“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之意,借“寒煙、衰草”寄惆悵心情。去的畢竟去了,六朝舊事隨著流水一同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颯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見到什么。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意,抒發了詞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記了亡國之恨,是統治者的醉生夢死,才使亡國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1.下面對本詞的分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全詞開門見山,詞人于一個深秋的傍晚,臨江覽勝,憑高吊古。他雖以登高望遠為主題,卻是以故國晚秋為眼目。“正”“初”“肅”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B.上闋“千里澄江似練”寫出了江水之純凈,然后縱目一望,只見斜陽映照之下,數不清的帆風檣影,交錯于閃閃江波之上。又見西風緊處,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整個上闋,寫景明快,寫出了詞人登高的欣喜之情。隨堂即時訓練√C.下闋另換一幅筆墨,感嘆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繼覆亡的史實。“門外樓頭”,用杜牧《臺城曲》句加以點染,亦簡潔有力。“念往昔,繁華競逐”“悲恨相續”,想到六朝競相奢華,以致亡國遺恨絡繹不絕,的確令人慨嘆。D.詞至結語,更為奇妙,詞人寫道:“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此處用典“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詞人復加運用,便覺尺幅千里,饒有余不盡之情致,而嗟嘆之意,千古彌永。解析: “整個上闋,寫景明快,寫出了詞人登高的欣喜之情”錯。上闋中“晚秋”“殘陽”“西風”等意象給人以冷落、蕭條的感覺,包含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2.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兩首詞都是懷古之作,都是借懷古以抒發自身的感情,但從人文精神、人生體驗上著眼,二者又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參考答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只是悲嘆自己華發早生,壯志未酬,這是對于自我人生價值的觀照,是道家個體精神的集中體現;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卻是對于國家命運、前途的擔憂,是對社會的觀照,這是儒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兼濟天下精神的體現。3.情境式默寫。(1)《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詞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句,來借古諷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表現詞人登高望遠,所看到的深秋時節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詞人感嘆六朝的歷史像流水一樣流逝,未曾給當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訓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描寫色彩繽紛的畫船出沒,云煙稀淡,長江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至今商女 時時猶唱 后庭遺曲 (2)千里澄江似練 翠峰如簇 (3)六朝舊事隨流水 但寒煙衰草凝綠 (4)彩舟云淡 星河鷺起念奴嬌 過洞庭疏通詩歌大意一、作者簡介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號于湖居士,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1154年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于上書為岳飛辯冤,為當時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并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1170年,以顯謨閣拓展資料鏈接直學士致仕。是年夏于蕪湖病死,年三十八歲。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傳世,其中代表作有《西江月》《念奴嬌》《浣溪沙》《水調歌頭》等。《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二、背景鏈接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張孝祥因受政敵讒害而被免職。他從桂林北歸,途經洞庭湖,即景生情,寫下這首詞。三、詩歌賞析這首中秋詞開篇直說地點與時間,然后寫湖面、小舟、月亮、銀河。“洞庭青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與之相連的青草湖,點出地點。“近中秋”點出時間。“更無一點風色”說的是洞庭青草湖上,萬里無云,水波不興,不僅沒有風,而且連風的影子都沒有。這種表達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詩意。“玉鑒瓊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湯湯、一碧萬頃的湖水,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萬頃”則極言湖面之廣,如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游弋其中,該是多么愜意,這是一;點出了過洞庭的方式,進一層緊扣題目,這是二。“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輝分給了湖水,水里的銀河是天上銀河的倒影,它們有著同輝的形象。“素月”“明河”兩個意象點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輝”“共影”則寫出了秋水長天一色的美景,盡管只有八個字,卻具體而生動地顯示了詞人的才華。“表里俱澄澈”是這首詞主旨所在,它包含了兩層意思,一層是寫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沒有一絲一毫渾濁,沒有一絲一毫污染,這樣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間的琉璃世界。另一層是說三萬頃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漢、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僅是寫景,而且也是寫人,寫詞人自己的品格之美。“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作為上闋的結語,進一步寫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澄澈的相會與相合,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會合,這一會合的美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詩意的高峰體驗,同時巧妙地引出了下闋。上闋寫景,下闋則從回顧嶺海一年寫起,抒發感情。“應”,因也。詞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嶺海一年因被讒而免職的經歷,感慨系之矣。“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獨地照耀著;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嶺海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只能與孤月做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肝肺皆冰雪”是說,盡管自己被免職,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純潔、肝膽照人的;另一層意思是說,“我”問心無愧。話語中有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還夾雜著自豪,感情真摯而又復雜。“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這是從嶺海經年回到當下,“襟袖”則是以部分代全體,月夜清冷,衣服單薄,涼意頓生,更重要的是官場人情冷暖,不免有蕭條冷落之感。盡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橫無際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證明嗎?凡此種種,體現了詞人的鮮明個性。“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這是全詞的高潮所在,也是詞人感情的高潮所在。北斗星是由七顆星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長把勺,詞人作主人,請萬象(天地萬物)作客人,舀盡西去長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淺酌地招待天地萬物,這是何等氣勢?一個被讒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表現出了大無畏的浪漫主義精神。“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敲擊船舷、仰天長嘯,抒發出自己的滿腔豪情。詞人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結,從秋月秋水回歸自我,扣舷是動作,獨嘯是聲音,從空間上說,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從時間上說,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穩泛;從心理上說,是由知到不知。通過對照,說明詞人已忘情這月白無風之夜,忘情于與大自然的交融之中。此詞意象鮮明,意境深邃,結構嚴謹,想象瑰麗,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舒云卷”,是一首表現浩然正氣的絕妙好詞。1.下面對本詞的分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秋草無色,秋水無波,畫面的空靈使中天的一輪皓月、湖上的一葉扁舟分外突出。B.“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與“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情交相呼應,交相融合。隨堂即時訓練C.詞人獨以一顆心面對浩瀚水天,欣然領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懷坦蕩,無懼兩鬢已斑,前途坎坷。D.這是一首豪放詞,也是現實主義的詞作。這些特點在詞中的描寫和抒情中有明顯的體現。解析:不是“現實主義”,而是“浪漫主義”。√2.古人詩詠洞庭,有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張孝祥的這首詞與上述名句在意境上是否有一致之處?參考答案:詞的上闋所繪洞庭月色,是靜謐、皎潔而遼闊的。這里潔凈的世界“更無一點風色”,潔凈得連一絲風都沒有,更無纖塵,也無纖云,呈現在眼前的,只是一望無際、“表里俱澄澈”的“玉鑒瓊田”。詞人蕩著一葉扁舟置身其中,從而寫出了洞庭某一方面的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在意境上與孟浩然、杜甫等人詠洞庭的名句有一致之處。3.情境式默寫。(1)《念奴嬌·過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寫水天輝映,一片晶瑩。(2)《念奴嬌·過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選取“西江”“北斗”等宏大的意象,凸顯豪放之氣。(3)《念奴嬌·過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寫在三萬頃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葉扁舟,頗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襯托出詞人的豪邁氣概。(4)《念奴嬌·過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寫已經臨近中秋,浩瀚的湖面水波不興,皓月當空、玉宇澄澈的景色,是縱目洞庭總的印象。(5)《念奴嬌·過洞庭》中,“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交相呼應,交相融合。答案:(1)素月分輝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2)盡挹西江 細斟北斗(3)玉鑒瓊田三萬頃 著我扁舟一葉(4)近中秋 更無一點風色(5)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游園(【皂羅袍】)疏通詩歌大意一、作者簡介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明代戲曲作家。公元1583年(萬歷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后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被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拓展資料鏈接《邯鄲記》《南柯記》和《紫釵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與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二、課文簡介【皂羅袍】是昆曲曲牌名,《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游園驚夢》就是用該曲牌演唱的。【皂羅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畫了杜麗娘千回百轉的心態變化。《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與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后起死回生,終于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是中國戲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和《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三、詩歌賞析此曲描寫貴族小姐杜麗娘游覽自己家的后花園,發現萬紫千紅與破井斷墻相伴,無人欣賞,良辰美景空自流逝,并對此感到驚異和惋惜,抒發了對美好青春被禁錮、被扼殺的嘆息。全曲語言精美,以詞的手法寫曲,抒情、寫景及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無不細膩生動、真切感人,流動著優雅的韻律之美。首句“原來姹紫嫣紅開遍”,寫深閉幽閨的少女從未涉跡園林,這次乍進后園,只見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艷麗炫目的春園物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叩開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不只是流連其中,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設的虛景,她預見到濃艷富麗之春景的未來走向——“都付與斷井頹垣”,殘敗破落的畫面從另一個極端給予少女強烈的震撼,春色將匆匆歸去的聯想,使之充滿了驚懼和無奈。這里夾雜著深深的傷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樣多姿多彩,然而卻無一人走進來。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緊接著又上眉頭的景象,包蘊的是無奈的情緒——“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兩句突出了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之間的矛盾,指出杜麗娘黯然的心情與艷麗春光間的不諧,春天的生機強化了她黯然傷感的情懷。現實的苦悶、青春的覺醒使得女主人公對外部世界充滿了無限向往。主人公情緒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云霞翠軒”“煙波畫船”,美好的事物始終深刻內嵌于少女的思維深處,讀者不難從中窺探出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期待。1.下面對本曲的分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兩句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情與景的矛盾,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B.“原來”一詞猶如百花園門前的一道屏風,游人經過,頓覺春色撲面,春花斗艷。“紅”與“紫”,描繪出鮮花盛開百媚千嬌的美,這是一“喜”;而這樣的美景“都付與斷井頹垣”,這是一“怨”。這一“喜”一“怨”,表現了主人公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和怨恨。隨堂即時訓練C.“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感嘆,把萬般愁緒、滿腹哀怨融入“良辰美景”和“賞心樂事”之中。D.這支曲子情深意遠,有客觀描繪,有主觀抒情,情與景水乳交融,是歷來傳誦的借景抒情、富于詩情畫意的名曲。解析: “這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感嘆”錯。沒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2.【皂羅袍】這支曲詞歷來被譽為“驚才艷絕之作”。請你指出其寫出了怎樣的景象,抒發了杜麗娘怎樣的復雜心情。參考答案:【皂羅袍】描繪了花園明媚誘人的春光,更傳神地表現了杜麗娘由驚異、歡悅到無限惆悵的復雜心情。3.情境式默寫。(1)《游園(【皂羅袍】)》中,寫大好春光開啟了主人公的視野,使之充滿了詫異和驚喜,接踵而來的對春景將匆匆歸去的聯想則轟然震響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滿驚懼和無奈,這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游園(【皂羅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突出了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之間的矛盾,指出了杜麗娘黯然的心情與艷麗春光間的不諧,春天的生機強化了她黯然傷感的情懷。答案:(1)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2)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登岳陽樓[疏通詩歌大意][拓展資料鏈接]一、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代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杜甫青年時期,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兩次約見李白,與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備受顛沛流離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唐代宗大歷五年,詩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 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絕句二首》《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南逢李龜年》《天末懷李白》《月夜憶舍弟》《兵車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書懷》,“三吏”“三別”等。二、背景鏈接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三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對煙波浩渺、廣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贊嘆;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于是揮筆寫下這首蘊含著浩然胸懷和巨大痛苦的名篇。三、詩歌賞析此詩為登樓抒懷之作。首聯寫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但句中又不見高興的字眼。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詩人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詩人的心頭,并隨著詩人一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岳陽樓”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嘆,長嘆的內里是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里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頷聯緊扣上聯的“水”字,雖然沒出現水字,卻是專門寫洞庭水。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而吳楚大地就好像被洞庭湖水一下子分裂成為兩塊。“坼”字有動態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開。后一句是說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四面眺望,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洞庭水,仿佛天地萬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動漂游。“浮”字也有動態感。這兩句都是寫洞庭水,能夠割裂大地,能夠浮動乾坤,這是極寫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動東西之龐大,則顯示出湖水的寬闊。這不是簡單的夸張手法,還有視覺、感覺和想象的問題。境界廣闊,氣魄宏大。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頸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寫出了詩人的孤苦。音信斷絕,使詩人無法了解朝中和地方上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只小船上漂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上聯是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一聯近看,看到了孤舟,于是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這兩聯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系,實際在內涵上是一脈相通的。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征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蕩不安。正是由于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施展抱負的痛心。于是這孤舟漂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涌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含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么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自己。鮮明對照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顯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尾聯“戎馬關山北”,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憑軒涕泗流”是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傷心得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年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一顆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憑軒涕泗流”一句,凝聚著詩人對自己孤苦處境和國家時局的無可奈何、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隨堂即時訓練]1.下面對本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B.頷聯寫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C.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但從整體看來,與全詩聯系不緊。D.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解析:選C “與全詩聯系不緊”錯。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處?請你置身詩境,說說自己的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①一“坼”一“浮”,將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②“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③“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洞庭湖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都像是晝夜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的眼前。3.情境式默寫。(1)杜甫《登岳陽樓》中借“昔”“今”二字展開思路,拉開時間的帷幕,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基礎的詩句是“ , ”。(2)《登岳陽樓》中“ , ”兩句,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景色宏偉奇麗。(3)《登岳陽樓》中“ , ”兩句,寫詩人年老多病,遠離親友,以舟為家,流落在外,表現了詩人的凄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4)《登岳陽樓》中“ , ”兩句,寫詩人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憑倚窗軒,胸懷家國,不禁涕淚交流。(5)古人有許多寫洞庭湖壯闊景象的詩句,孟浩然有“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杜甫在《登岳陽樓》中有“ , ”。(6)《登岳陽樓》中體現詩人憂國憂民的句子是“ , ”。答案:(1)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2)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3)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4)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5)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6)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桂枝香·金陵懷古[疏通詩歌大意][拓展資料鏈接]一、作者簡介見本書第15課《答司馬諫議書》。二、背景鏈接這首詞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罷相之后,退居金陵、出知江寧府時所寫。當時,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實在繁華的背后卻隱藏著種種危機。在這種情形之下,詞人在金陵勝地,登高望遠,便興起了滿懷愁緒:日月之遷流,仕途之坎坷,家國之憂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筆端,寫成了名篇佳作。三、詩歌賞析此詞上闋描繪金陵壯麗景色,下闋轉入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競逐”的腐朽生活,對六朝興亡發出意味深長的感嘆。此詞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拓出一個高遠的視野。“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點明了地點和季節,因為是六朝故都,乃稱“故國”;“晚秋”與下句“初肅”相對,瑟瑟秋風,萬物凋零,呈現出一種“悲秋”的氛圍。為下闋懷古所描述的遙遠的時間做鋪墊。“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臨送目”——登高遠望即可縱目千里,下啟“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掃描,景象開闊高遠。“澄江似練”,脫化于謝朓詩句“澄江靜如練”,在此與“翠峰如簇”相對,不僅在語詞上對仗嚴謹、工整,構圖上還以曲線綿延(“澄江似練”)與散點鋪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鋪展,又有立體的呈現,一幅金陵錦繡江山圖展現眼前。“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殘陽”“西風”點出時下是黃昏時節,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點。“歸帆”“酒旗”是暗寫在秋日黃昏里來來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純自然的活動景物寫到人的活動,畫面頓時生動起來。“彩舟云淡,星河鷺起”是大手筆中的點睛之處。“彩舟”“星河”,色彩對比鮮明;“云淡”“鷺起”,動靜相生。遠在天際的船罩上一層薄霧,水上的白鷺紛紛從銀河上驚起,不僅把整幅金陵秋景圖展現得活靈活現,而且進一步拓寬觀察的視野——在廣漠的空間上,隨著歸帆漸漸遠去,水天已融為一體,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下闋懷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臨所見自然過渡到登臨所想。“繁華競逐”涵蓋千古興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華表面掩蓋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緊接著一聲嘆息,“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門外樓頭”語出杜牧《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現當時隋兵已臨城下,陳后主居然對國事置若罔聞,在危難之際還在和妃子們尋歡作樂的可悲。這是亡國悲劇的藝術縮影,嘲諷中深含嘆惋。“悲恨相續”,是指其后的統治階級不以此為鑒,揮霍無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相繼覆亡。遺恨之余,嗟嘆不已。“千古憑高”二句,是直接抒情,憑吊古跡,追述往事,抒發對前代吊古、懷古不滿之情。“六朝舊事”二句,化用竇鞏《南游感興》“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之意,借“寒煙、衰草”寄惆悵心情。去的畢竟去了,六朝舊事隨著流水一同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颯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見到什么。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意,抒發了詞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記了亡國之恨,是統治者的醉生夢死,才使亡國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隨堂即時訓練]1.下面對本詞的分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全詞開門見山,詞人于一個深秋的傍晚,臨江覽勝,憑高吊古。他雖以登高望遠為主題,卻是以故國晚秋為眼目。“正”“初”“肅”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B.上闋“千里澄江似練”寫出了江水之純凈,然后縱目一望,只見斜陽映照之下,數不清的帆風檣影,交錯于閃閃江波之上。又見西風緊處,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整個上闋,寫景明快,寫出了詞人登高的欣喜之情。C.下闋另換一幅筆墨,感嘆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繼覆亡的史實。“門外樓頭”,用杜牧《臺城曲》句加以點染,亦簡潔有力。“念往昔,繁華競逐”“悲恨相續”,想到六朝競相奢華,以致亡國遺恨絡繹不絕,的確令人慨嘆。D.詞至結語,更為奇妙,詞人寫道:“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此處用典“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詞人復加運用,便覺尺幅千里,饒有余不盡之情致,而嗟嘆之意,千古彌永。解析:選B “整個上闋,寫景明快,寫出了詞人登高的欣喜之情”錯。上闋中“晚秋”“殘陽”“西風”等意象給人以冷落、蕭條的感覺,包含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2.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兩首詞都是懷古之作,都是借懷古以抒發自身的感情,但從人文精神、人生體驗上著眼,二者又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只是悲嘆自己華發早生,壯志未酬,這是對于自我人生價值的觀照,是道家個體精神的集中體現;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卻是對于國家命運、前途的擔憂,是對社會的觀照,這是儒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兼濟天下精神的體現。3.情境式默寫。(1)《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詞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句,來借古諷今的句子是:“ , , 。”(2)《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表現詞人登高望遠,所看到的深秋時節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 。”(3)《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詞人感嘆六朝的歷史像流水一樣流逝,未曾給當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訓和反思的句子是:“ , 。”(4)《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描寫色彩繽紛的畫船出沒,云煙稀淡,長江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的句子是:“ , 。”答案:(1)至今商女 時時猶唱 后庭遺曲 (2)千里澄江似練 翠峰如簇 (3)六朝舊事隨流水 但寒煙衰草凝綠 (4)彩舟云淡 星河鷺起念奴嬌·過洞庭[疏通詩歌大意][拓展資料鏈接]一、作者簡介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號于湖居士,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1154年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于上書為岳飛辯冤,為當時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并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1170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于蕪湖病死,年三十八歲。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傳世,其中代表作有《西江月》《念奴嬌》《浣溪沙》《水調歌頭》等。《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二、背景鏈接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張孝祥因受政敵讒害而被免職。他從桂林北歸,途經洞庭湖,即景生情,寫下這首詞。三、詩歌賞析這首中秋詞開篇直說地點與時間,然后寫湖面、小舟、月亮、銀河。“洞庭青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與之相連的青草湖,點出地點。“近中秋”點出時間。“更無一點風色”說的是洞庭青草湖上,萬里無云,水波不興,不僅沒有風,而且連風的影子都沒有。這種表達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詩意。“玉鑒瓊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湯湯、一碧萬頃的湖水,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萬頃”則極言湖面之廣,如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游弋其中,該是多么愜意,這是一;點出了過洞庭的方式,進一層緊扣題目,這是二。“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輝分給了湖水,水里的銀河是天上銀河的倒影,它們有著同輝的形象。“素月”“明河”兩個意象點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輝”“共影”則寫出了秋水長天一色的美景,盡管只有八個字,卻具體而生動地顯示了詞人的才華。“表里俱澄澈”是這首詞主旨所在,它包含了兩層意思,一層是寫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沒有一絲一毫渾濁,沒有一絲一毫污染,這樣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間的琉璃世界。另一層是說三萬頃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漢、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僅是寫景,而且也是寫人,寫詞人自己的品格之美。“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作為上闋的結語,進一步寫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澄澈的相會與相合,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會合,這一會合的美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詩意的高峰體驗,同時巧妙地引出了下闋。上闋寫景,下闋則從回顧嶺海一年寫起,抒發感情。“應”,因也。詞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嶺海一年因被讒而免職的經歷,感慨系之矣。“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獨地照耀著;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嶺海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只能與孤月做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肝肺皆冰雪”是說,盡管自己被免職,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純潔、肝膽照人的;另一層意思是說,“我”問心無愧。話語中有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還夾雜著自豪,感情真摯而又復雜。“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這是從嶺海經年回到當下,“襟袖”則是以部分代全體,月夜清冷,衣服單薄,涼意頓生,更重要的是官場人情冷暖,不免有蕭條冷落之感。盡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橫無際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證明嗎?凡此種種,體現了詞人的鮮明個性。“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這是全詞的高潮所在,也是詞人感情的高潮所在。北斗星是由七顆星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長把勺,詞人作主人,請萬象(天地萬物)作客人,舀盡西去長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淺酌地招待天地萬物,這是何等氣勢?一個被讒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表現出了大無畏的浪漫主義精神。“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敲擊船舷、仰天長嘯,抒發出自己的滿腔豪情。詞人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結,從秋月秋水回歸自我,扣舷是動作,獨嘯是聲音,從空間上說,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從時間上說,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穩泛;從心理上說,是由知到不知。通過對照,說明詞人已忘情這月白無風之夜,忘情于與大自然的交融之中。此詞意象鮮明,意境深邃,結構嚴謹,想象瑰麗,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舒云卷”,是一首表現浩然正氣的絕妙好詞。[隨堂即時訓練]1.下面對本詞的分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秋草無色,秋水無波,畫面的空靈使中天的一輪皓月、湖上的一葉扁舟分外突出。B.“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與“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情交相呼應,交相融合。C.詞人獨以一顆心面對浩瀚水天,欣然領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懷坦蕩,無懼兩鬢已斑,前途坎坷。D.這是一首豪放詞,也是現實主義的詞作。這些特點在詞中的描寫和抒情中有明顯的體現。解析:選D 不是“現實主義”,而是“浪漫主義”。2.古人詩詠洞庭,有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張孝祥的這首詞與上述名句在意境上是否有一致之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詞的上闋所繪洞庭月色,是靜謐、皎潔而遼闊的。這里潔凈的世界“更無一點風色”,潔凈得連一絲風都沒有,更無纖塵,也無纖云,呈現在眼前的,只是一望無際、“表里俱澄澈”的“玉鑒瓊田”。詞人蕩著一葉扁舟置身其中,從而寫出了洞庭某一方面的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在意境上與孟浩然、杜甫等人詠洞庭的名句有一致之處。3.情境式默寫。(1)《念奴嬌·過洞庭》中,“ , , ”三句寫水天輝映,一片晶瑩。(2)《念奴嬌·過洞庭》中,“ , ”兩句,選取“西江”“北斗”等宏大的意象,凸顯豪放之氣。(3)《念奴嬌·過洞庭》中,“ , ”兩句,描寫在三萬頃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葉扁舟,頗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襯托出詞人的豪邁氣概。(4)《念奴嬌·過洞庭》中,“ , ”兩句,描寫已經臨近中秋,浩瀚的湖面水波不興,皓月當空、玉宇澄澈的景色,是縱目洞庭總的印象。(5)《念奴嬌·過洞庭》中,“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與“ , ”的“情”交相呼應,交相融合。答案:(1)素月分輝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2)盡挹西江 細斟北斗(3)玉鑒瓊田三萬頃 著我扁舟一葉(4)近中秋 更無一點風色(5)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游園(【皂羅袍】)[疏通詩歌大意][拓展資料鏈接]一、作者簡介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明代戲曲作家。公元1583年(萬歷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后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被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和《紫釵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與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二、課文簡介【皂羅袍】是昆曲曲牌名,《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游園驚夢》就是用該曲牌演唱的。【皂羅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畫了杜麗娘千回百轉的心態變化。《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與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后起死回生,終于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是中國戲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和《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三、詩歌賞析此曲描寫貴族小姐杜麗娘游覽自己家的后花園,發現萬紫千紅與破井斷墻相伴,無人欣賞,良辰美景空自流逝,并對此感到驚異和惋惜,抒發了對美好青春被禁錮、被扼殺的嘆息。全曲語言精美,以詞的手法寫曲,抒情、寫景及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無不細膩生動、真切感人,流動著優雅的韻律之美。首句“原來姹紫嫣紅開遍”,寫深閉幽閨的少女從未涉跡園林,這次乍進后園,只見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艷麗炫目的春園物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叩開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不只是流連其中,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設的虛景,她預見到濃艷富麗之春景的未來走向——“都付與斷井頹垣”,殘敗破落的畫面從另一個極端給予少女強烈的震撼,春色將匆匆歸去的聯想,使之充滿了驚懼和無奈。這里夾雜著深深的傷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樣多姿多彩,然而卻無一人走進來。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緊接著又上眉頭的景象,包蘊的是無奈的情緒——“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兩句突出了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之間的矛盾,指出杜麗娘黯然的心情與艷麗春光間的不諧,春天的生機強化了她黯然傷感的情懷。現實的苦悶、青春的覺醒使得女主人公對外部世界充滿了無限向往。主人公情緒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云霞翠軒”“煙波畫船”,美好的事物始終深刻內嵌于少女的思維深處,讀者不難從中窺探出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期待。[隨堂即時訓練]1.下面對本曲的分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兩句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情與景的矛盾,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B.“原來”一詞猶如百花園門前的一道屏風,游人經過,頓覺春色撲面,春花斗艷。“紅”與“紫”,描繪出鮮花盛開百媚千嬌的美,這是一“喜”;而這樣的美景“都付與斷井頹垣”,這是一“怨”。這一“喜”一“怨”,表現了主人公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和怨恨。C.“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感嘆,把萬般愁緒、滿腹哀怨融入“良辰美景”和“賞心樂事”之中。D.這支曲子情深意遠,有客觀描繪,有主觀抒情,情與景水乳交融,是歷來傳誦的借景抒情、富于詩情畫意的名曲。解析:選C “這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感嘆”錯。沒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2.【皂羅袍】這支曲詞歷來被譽為“驚才艷絕之作”。請你指出其寫出了怎樣的景象,抒發了杜麗娘怎樣的復雜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皂羅袍】描繪了花園明媚誘人的春光,更傳神地表現了杜麗娘由驚異、歡悅到無限惆悵的復雜心情。3.情境式默寫。(1)《游園(【皂羅袍】)》中,寫大好春光開啟了主人公的視野,使之充滿了詫異和驚喜,接踵而來的對春景將匆匆歸去的聯想則轟然震響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滿驚懼和無奈,這句話是:“ , 。”(2)《游園(【皂羅袍】)》中,“ , ”兩句突出了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之間的矛盾,指出了杜麗娘黯然的心情與艷麗春光間的不諧,春天的生機強化了她黯然傷感的情懷。答案:(1)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2)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古詩詞誦讀學案.doc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古詩詞誦讀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