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課時教學課件(共97張PPT)+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課時教學課件(共97張PPT)+學案

資源簡介

(共97張PPT)
第四單元
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
[單元目標]
1.有意識地關注信息時代多種傳播媒介對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影響,通過調查,了解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生活。
2.比較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征,能夠撰寫具有相應語言特征的文稿,提高信息時代背景下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3.利用多種媒介傳播信息,掌握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介傳播信息的相關方法和注意點,并進行有效實踐,不斷提升媒介應用能力。
4.了解辨識媒介信息的基本知識、方法,并將其運用于生活之中,提升思維能力;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良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媒介素養。
[單元意圖]
本單元屬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課程標準指出:“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跨媒介的信息獲取、呈現與表達,觀察、思考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現象,梳理、探究其特點和規律,提高跨媒介分享與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評判媒介傳播內容的水平,以正確的價值觀審視信息的思想內涵,培養求真求實的態度。”
本單元圍繞“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展開設計。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多種傳播媒介相融合的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了解社會、與他人溝通、與群體產生聯系、與周圍世界交換信息和進行各種決策等都需要借助媒介,而且是多種媒介。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運用也受到多種傳播媒介的影響,從而產生一些新的特點。與“媒介”“傳播”有關的知識、理論相當豐富,本單元的內容主要聚焦于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在真實的情境與生活實踐中提升媒介素養。
本單元包含三個學習活動。第一個學習活動為“認識多媒介”,該活動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通過親身調查、訪談,了解周圍人獲取信息的習慣,從而歸納不同媒介的特點。二是根據不同的媒介,對一則招聘啟事進行改寫,從而體會不同媒介用語的特征。第二個學習活動為“善用多媒介”,設計了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為參加學校戲劇節的班級節目設計一個宣傳推廣方案。這一活動要求在認識媒介的基礎上,
進一步利用媒介傳播信息。需要先了解信息傳播的多種相關要素,然后學習一些必要的媒介技術,最后還要設計相應的宣傳方案。第三個學習活動為“辨識媒介信息”。當今人們的生活被海量信息包圍,人們需要具備較強的辨識信息的意識與能力。學習辨識信息,既能鍛煉思維能力、語言分析能力,又能提倡務實求真的精神,端正價值觀,有助于打造具備較高媒介素養的新青年,營造更為健康的媒介環境。
這三個學習活動并不是并列關系,而是遵循認知規律而設計的。只有對不同媒介的特點有一定的認識,才能利用好媒介進行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傳播,這樣,對媒介的特點又會有更深入的感受和體驗,能更進一步增長辨識信息的能力,提升媒介素養。這三個學習活動,從“識”到“用”到“辨”,前后銜接,相互勾連,情境的復雜程度逐步提升,任務的綜合程度逐漸加大,意在引導我們由淺表認識到深度學習,逐步拓展。
學習活動一 認識多媒介
學習活動二 善用多媒介
學習活動三 辨識媒介信息
目 錄
課后素養評價
學習活動一 認識多媒介
[活動設計]
根據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征,完成下面一組訓練。
1.下面是某學校廣播站的一份廣播稿初稿,其中有多處不合語體要求,請找出五處并做修改。
同學們:
大家好!歡迎聆聽校園廣播。今日的主題是“禮行天下”。中華文明已逾五千年,中國素享“禮儀之邦”美譽。作為新一代青年,我們要學禮、知禮、守禮,切勿做出違背禮儀的事情。
解析:①“聆聽”指虔誠而認真地聽取,帶有尊敬的色彩;②“今日”比較拗口;③“逾”是書面用語;④“素享”與“美譽”搭配不當; ⑤“美譽”是書面用語;⑥“切勿”是書面用語。
參考答案:①“聆聽”改為“收聽”;②“今日”改為“今天”;③“逾”改為“超過”;④“素享”改為“素有”;⑤“美譽”改為“的稱號”;⑥“切勿”改為“不要”或“請勿”。(寫出五處即可)
2.下面是五種實用文的摘錄,請根據應用文體的語言特點,找出每種文體摘錄的不當之處并加以修改。
①記者:聽說你快退役了?
體操運動員:是啊,我的年紀大了,今年滿十九了。(采訪記錄)
②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粗淺認識,如有不當之處,歡迎各位專家指教,謝謝聆聽!(匯報結束語)
③同學們,近日,由于流感暴發,學校決定,本周六住校生全部回家,以防止疫情蔓延。(廣播稿)
④您是《論語》研究專家,在《論語》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方面頗有心得,若能蒞臨本次研討會并發表演講,一定會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權威指導。(邀請函)
解析:①十九歲不能說“我的年紀大了”,但由于體操有年齡限制,可改為“我快超齡了”。②“聆聽”是仔細聽,一般用于自己聽取長輩或上級的話,語境是專家聽“我”的話,應改為“傾聽”。③廣播用語,要注意防止出現諧音現象,“全部”應改為“全都”。④用“頗有心得”來形容專家研究,表現程度不夠,應改為“成果豐碩”。
參考答案:①“我的年紀大了”改為“我快超齡了”;②“聆聽”改為“傾聽”;③“全部”改為“全都”;④“頗有心得”改為“成果豐碩”。
[活動總結]
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和語言特征
(一)報刊
1.傳播特點
(1)發行面廣,覆蓋面寬。
(2)發行對象明確,選擇性強。
(3)信息傳播迅速,時效性強。
(4)攜帶方便,可隨時隨地接收信息。
(5)信息容量大,選擇方便。
2.語言特征
(1)真實性。新聞是建立在真實可信的基礎上的,語言必須具有準確性,盡可能使用中性詞,切不可因追求語言的轟動效應,用大話、套話拔高報道對象,帶有主觀色彩。
(2)群眾性。新聞應盡量使用群眾易于接受的語言,站在群眾的角度上寫新聞,給群眾以親切感,體現媒體對群眾的一種關懷。
(3)文學性。要使新聞最大限度地向新聞受眾延伸擴展,必須藝術地再現事實,通過文學性更好地體現接近性。用細節生動地表現人物與事件,運用幽默風趣的筆調增強感染力,擬制形象化標題產生沖擊力。
(二)廣播
1.傳播特點
(1)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
(2)信息受眾廣泛,覆蓋面大。由于廣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有收音機就可以收聽。
(3)信息傳播方便靈活,聲情并茂。
(4)制作簡便,成本低。
(5)接收方便。
2.語言特征
(1)廣播語言具有口語化特征。應盡量減少書面語、冷僻名詞的運用,采用簡單的句式。播音時,一些口語、語氣助詞,甚至一些口頭禪,要自然地帶出來,說話時要自然地停頓,語氣平易,態度平和。
(2)避免用同音不同義的詞。如“期終考試”易與“期中考試”混淆,應讀為“期末考試”。
(3)避免用半文半白的詞語。如“將不同的中國結加以組合,間或配以玉石等飾物,便成為富含文化底蘊的工藝品”。“間或配以玉石等飾物”這句話如果改成“中間再搭配上玉石等飾物”,聽眾在理解上就要容易得多。
(4)避免用冗長的句子。長句子聽眾不耐煩,也不容易理解;短句子,聽眾容易明白。
(5)通常把單音節詞改成雙音節詞。雙音節詞比單音節詞廣播起來更加上口,聽起來更加順耳。比如“自”改為“自從”,“前”改為“以前”,“曾”改為“曾經”。
(三)電視
1.傳播特點
(1)集字、聲、像、色于一體,富有極強的感染力。
(2)覆蓋面廣,公眾接觸率高。
(3)信息帶有較強的娛樂性,易于為受眾接受。
(4)信息稍縱即逝,不易存查。
(5)費用昂貴,制作成本較高。
2.語言特征
電視語言至少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畫面語言、解說語言、現場語言和字幕語言。
(1)畫面語言,是用紀實拍攝與畫面編輯的手段傳遞直接、有效信息的語言方式,是最常用,也是最能迅速掌握的電視語言。
(2)解說語言,在信息學范疇內屬于間接信息,也就是通常說的解說詞、畫外音、旁白等。
(3)現場語言,包括現場實況錄音、記者現場口頭敘述、提問,以及與采訪對象的對話等,即通常所說的“同期聲”。
(4)字幕語言,是對畫面語言、現場語言起補充作用的語言方式,有時也可以作為解說語言的補充。所以,有時候可以把它叫作補充語言。
(四)網絡
漢語網絡語言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用數字諧音來表達意義,如“94”表示“就是”;用中文諧音表達意義,如“醬紫”表示“這樣子”;用拼音表達意義,如“GG”表示“哥哥”;用英語的縮略語表達意義,如“3X”表示“thanks”;用重疊詞表達意義,如“東東”表示“東西”;用各種符號表示意義,如用括號等標點符號表示笑臉等表情;用動物表達意義,如用“大蝦”代指網絡高手;等等。
1.傳播特點
(1)多種傳播符號組合,表現形式豐富。
(2)信息豐富,資源共享。
(3)網絡信息可隨時更新,時效性強。
(4)實現信息雙向傳播,建立傳受平等的新型傳播模式。
(5)信息選取由“推”向“拉”,便于搜索查詢。
(6)網絡信息以超鏈接的方式發布,信息之間關聯性高。
(7)通信方式迅捷便利。
2.語言特征
(1)創新性。通過對數字、字母、符號、諧音、拆字、錯字等的運用,創造出新穎奇特的字、詞或者語句。比如,“拜拜啦”在網絡環境中可以寫作“886”。
(2)鮮明性。為張揚個性,網民在網絡用語上,會結合自己的個性特征及需求創造性地使用網絡用語。比如女孩子為在網上樹立嬌小動人的形象,往往在用詞上選擇用“噠”做尾詞,諸如“好噠”“明白噠”等。而男孩子則為了彰顯時髦與冷峻,在網絡用詞上選擇“哥”作為昵稱。
(3)隨意性。網絡對語言運用限制較小,網民在互聯網使用過程中,相對較為隨意。在詞語選擇上,會根據字形對文字的原意進行曲解,同時賦予文字新的含義。
(4)簡潔性。為避免長篇大論,全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及情感,網絡語言通常用縮寫、諧音、數字或符號等方式將語言縮減、整理,提高溝通的效率。例如,數字“88”表示“拜拜”。
學習活動二 善用多媒介
[活動設計]
學校近期擬舉辦一次戲劇節,你所在的班級準備參加這一活動。結合要求,完成下列題目。
1.請思考并寫出戲劇節宣傳主題。
參考答案:(示例)心若在,夢就在。
2.為了宣傳校園戲劇節,請你設計選用媒介宣傳種類。
參考答案:(示例)①利用海報宣傳。在學校宣傳欄張貼海報,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全校師生宣傳戲劇節系列活動。②利用校報宣傳。在校報上進行專欄報道,以新聞、歷史、評論文章等形式,用多種宣傳手段來反映中國戲劇的變化歷程,宣傳力求達到多角度、多層次、有深度。③利用校廣播、電視臺宣傳。可以在校廣播臺上適當播放一些戲曲名段,在校電視臺插播廣告,播放戲曲視頻,加大宣傳力度。④利用微信朋友圈宣傳。利用手機軟件將戲劇節往期的節目制作成視頻,在微信朋友圈發布,并介紹本次戲劇節的特點及與眾不同之處。
3.請你根據學校此次活動特點,為戲劇節設計宣傳語。
參考答案:(示例)校園大舞臺,大家一起來;師生共參與,展我新風采。
4.請你為校電視臺播放的宣傳短片撰寫畫外音文稿。
參考答案:(示例)我們來到舞臺前,我們奔忙在幕后。或許聲音并不嘹亮,可舞步堅定而鏗鏘;或許掌聲未曾隆重,可聚光燈下并不孤獨。為年輕人的夢想,為學校的發展,可愛的戲劇人正在奮發。不為捧紅一個人,不為捧紅一部劇,為的是捧紅這座我們熱愛的校園。
5.請根據本次活動特點,為戲劇節設計宣傳方案。
參考答案:(示例)宣傳方案:為了準確把握戲劇節的宣傳重點,我們將宣傳分為以下四個階段:(以9月29日—10月8日舉辦為標準,如更改時間,順推)
第一階段:前期啟動期——8月1日至8月25日。介紹學校戲劇節的主題,前期籌備,制造熱點,吸引眼球,全力為戲劇節造勢。
第二階段:前期深化期——8月26日至9月15日。通過介紹本次戲劇節的舉辦班級、檔次、規模、系列活動、戲劇節亮點、戲劇節負責人訪談等內容,做深入報道。
第三階段:全面宣傳期——9月16日至10月8日。介紹戲劇節籌備情況,全面鋪開對戲劇節各系列活動的報道,增加戲劇節見報頻率,迅速掀起一股熱潮。
第四階段:收尾整合期——10月9日至10月15日。主要介紹戲劇節的現場盛況,進行資料的整合總結,報道熱點回顧等內容。
[活動總結]
(一)海報的寫作
海報可張貼于宣傳欄,發表在網站上,或刊登在校報上。海報一般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海報的標題寫法較多,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
(1)單獨由文種名構成。即在第一行中間寫上“海報”字樣。
(2)直接由活動的內容承擔題目。如“舞訊”“影訊”“球訊”等。
(3)可以是一些描述性的文字。如“學校戲劇節即將隆重舉辦”等。
2.正文
海報的正文要求寫清楚以下內容:
(1)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2)活動的主要項目、時間、地點等。
(3)參加的具體方法及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項等。
3.落款
主辦單位的名稱及海報的發文日期。
(二)宣傳片腳本的寫作
視聽語言是電視表達的基本方法,電視聲音由解說詞、同期聲、后期音樂音響等構成。因此,腳本創作不是專指解說詞的創作,而是包含聲音和畫面在內的整個節目的架構。
1.文字語言的基本作用
影像解說就是把觀眾的思想活動與畫面上呈現出的直接感受結合起來,把間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結合起來,通過畫面形象和有聲語言的碰撞與交流,產生新的效果,擴展了畫面的外延,深化了畫面的內涵,使畫面表現力大大增強。
2.文字語言寫作要注意和避免的情況
(1)文字語言要有寫實性,因為要以畫面為基礎。
(2)文字語言要有跳躍性,它是畫面語言的補充。
(3)文字語言要口語化,適合閱讀。
(4)要避免聲音和畫面沒有必然聯系的現象。
3.文字語言要少而精
文字語言在宣傳片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在電視節目中,畫面永遠是載體,離開了畫面,任何文字語言都不可能存在。所以,宣傳片的文字要少而精。在電視節目中,畫面也永遠是主體,畫面有的內容和能夠表達的意思,文字語言都不必再寫。
另外,腳本中旁白要少寫,留出更多的空間給其他的聲音語言,譬如人物自白、對白,現場的解說,現場采錄的嘈雜人聲、機器聲和其他物體的聲響,從而突出電視寫實、多維、多層次的立體空間感。
(三)公眾號文章的寫作
1.標題與圖片
互聯網的文章,標題是很重要的。俗話說:題好半篇文。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好,就已經給文章打了一半的分。除了標題好,還要有帶吸引力或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因為具象化的東西總是容易傳播。圖文并茂,能讓讀者一目了然地接收信息。
2.開頭與正文
好的開頭能夠吸引讀者往下讀,可采用以下方法:
(1)開門見山法,直接點出文章的中心,讓人一目了然。
(2)設置懸念法,在開頭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吸引讀者讀下去。
(3)排比句法,運用排比,有氣勢,有文采。
……
正文部分要關照讀者最關心的東西,要直截了當,不能拖泥帶水。文字與圖片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語言要活潑生動,不能死氣沉沉。
3.結尾
結尾可采用以下形式:
(1)點題式,醒目的字眼再次點題,加深讀者的印象。
(2)互動式,拋出問題引起讀者思考,希望得到讀者的意見。
(3)擴散式,可提醒讀者分享文章,引發大家的分享意愿。
學習活動三 辨識媒介信息
[活動設計]
閱讀下面信息失真的案例,完成后面的問題。
案例1:
熱的鴨梨水殺癌細胞!切2~3薄片鴨梨放在杯子里,加入熱水,它會變成“堿性水”,每天飲用,對任何人都有益。
熱鴨梨水能釋放一種抗癌物質,這是在醫藥領域有效治療癌癥的最新進展。熱鴨梨汁對囊腫及腫瘤產生的影響,被證明能夠補救所有類型的癌癥。用鴨梨萃取物這種類型的治療,只會破壞惡性腫瘤細胞,不影響健康的細胞。另外,鴨梨汁內的鴨梨酸和鴨梨多酚,能調整高血壓,有效預防深靜脈栓塞,調整血液回圈,減低血液凝塊。
真相:鴨梨含有較高的維生素B,具有降血壓和開胃清肺的功效,是一種比較好的水果,但說到“能夠補救所有類型的癌癥”就夸大其詞了。而關于鴨梨切片加入熱水后,鴨梨水就成了“堿性水”,“堿性食物”能夠治愈所有類型的癌癥一說也是不正確的。
案例2:
2024年3月,廣西梧州網警在工作中發現,本地藤縣鐘某某、余某某等7人,在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號上發布“外省人來藤縣偷小孩”的視頻和文章。經過核實,事情真相系一湖北男子高某開車到藤縣新慶鎮做生意,途中看見一名10歲小女孩獨自行走,遂主動停車詢問其目的地,在確定路線相同后問其是否需要坐車,隨后小女孩主動上車。高某將小女孩安全送至新慶鎮村委附近后便離開。然而,鐘某某、
余某某等7人將現場的視頻、圖片杜撰成偷小孩的不實信息,并配上“河南人過來偷小孩,大家要注意一點”等博眼球的標題,發布在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號上,誤導網民,引發社會恐慌,擾亂公共秩序。公安機關迅速介入,對鐘某某、余某某等人進行了調查和處理,依法對他們進行了行政處罰,并責令他們刪除不實信息,公開道歉。
案例3:
如果收到×××的圖片,請不要打開,立即刪除,現在已經確認,這是比較極端的網絡青年在攻擊他人電腦和手機,會使電腦喪失一切信息,請發到各自群中,互相通知一下。
真相:此為各類以“緊急通知”名義來傳播不實信息的內容變種之一,目的在于夸大渲染網絡安全風險。
請概括出上述失真信息的具體特點。
參考答案:①網絡信息失真擴大化。一些用戶和網絡媒體為了引起社會關注,或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以提高點擊率,故意歪曲、捏造事實,甚至不加核實地轉發,引用道聽途說的消息,以訛傳訛、誤導受眾,使新聞失去了真實可靠的本質。
②捏造事實,無中生有。綜觀網上流傳較廣泛的謠言,可發現與歷史矛盾、民眾怨恨相關的謠傳很容易在網民間流傳,由于傳播過程中挾帶了傳播者的情緒、怨恨、希冀,最終可能導致群體性的行動。這類謠言具有很強的煽動性、蠱惑性。③添油加醋,歪曲夸大。少數網民會先入為主地為當事人添加形象設定,網絡輿論則會不斷美化受害者一方的形象,以達到加深對施害者的仇恨的目的,而仇恨的情感一旦過度膨脹,就會左右人們的理性判斷,使人們離真相越來越遠。
[活動總結]
(一)辨識虛假信息的基本技巧
辨識信息真偽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起來,也不是簡單的技巧。應注意以下幾點:
1.豐富自己的常識,逐步形成對可疑信息的敏感。虛假信息往往以違背常識的方式吸引受眾眼球,以達成某種傳播目標,或者說在編造信息的過程中,往往會有常識性的破綻。具備豐富的常識,熟諳常理常情,就比較容易對其“生疑”,只有“生疑”,才談得到下一步的“辨識”。
2.要形成信息查證意識。信息的出處、發出者的身份都能幫助我們評估信息的真偽。出自政府部門、權威媒體等的信息,在真實性方面是最有保證的。點擊量并不能作為辨識信息真偽的指標,有很多假信息的點擊量恰恰是很高的。要學會在“點擊場”“言論潮”中保持清醒,查證判別信息發出者、傳播者的意圖。
3.要學會信息比對。人們接觸到的信息源往往是多樣的,某一個信息源發出的虛假信息,常能因其他信息源發出的不同信息而被揭露出來。特別是一些缺少權威信息源的媒介信息,對其進行信息比對是辨識其真偽的好方法。
4.要熟悉虛假信息的語言特征。虛假信息有一些常見的語言特征,例如:夸大其詞,動輒說“驚天秘聞”“突發”“驚爆”;不提供信息來源,只是模糊地說“網友曝”“專家說”“外媒報道”;刻意煽動或迎合公眾情緒,常說“怒了”“悲憤”“大快人心”;等等。可以搜集一些已經證明為假的信息,總結歸納其語言方面(特別是信息的標題或關鍵詞)的特征,以后遇到有類似語言表達的信息,要引起警惕。
5.要了解虛假信息的外部表現特征。巨大的網絡點擊量是很多虛假信息發出者的追求目標,因此他們常會用一些違法違規手段為自己的信息“火上添柴”。點擊量、關注度異常增長的信息,閱讀量很多而評論很少(或大量雷同)的信息,其背后往往都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炒作,而這種瘋狂炒作的信息中有很多就是虛假信息。
(二)學習分析信息的良莠
除了辨識信息真偽,還需要分辨信息的良莠。這是比辨別信息真偽更進一步的問題,旨在培養在追求信息真實性的基礎上,學會追求信息的“善”和“美”,自覺地端正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從而養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在更高的層次上提升辨識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素質。
課后素養評價
一、主題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我國傳統的媒體媒介方式大多為報紙、電視、書刊等等,隨著經濟能力的提升,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逐漸受到電子科技的影響,開始使用互聯網、計算機、手機等進行信息的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協力合作,通過雙方的優勢互補,來提升整體的適用能力。當前,我國存在的各類媒介自身的發
展邊緣已經相繼模糊,這也足以證明當前媒介的融合發展巧妙地提升了整體運營合作的水平,其“整體劃一”的合作理念能夠更加有效地推動信息的傳播工作。各類新型技術要學習傳統媒體的語言魅力和發展優勢,傳統媒體也應該打開思路完成自身發展的相應改革,只有兩者協調合作才是當前社會應用的新型目標,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展。
(摘編自郭磊《淺析新媒體語境下的媒介融合》)
材料二:
人類文化和媒介素養發展過程
歷史階段 傳播環境 新技能 社會文化結果
古代 口頭傳播、肢體語言傳播、手寫文字傳播 口頭表達技能、肢體語言的掌握、識文斷字 知識系統的建立和保護、哲學和科學的起源
第一次工業革命 印刷技術發明、報業出現 文字素養、報刊素養 語言學的起源與發展
歷史階段 傳播環境 新技能 社會文化結果
第二次工業革命 電子媒介出現 影視素養、廣播素養 媒介社會的形成、消費文化的流行
信息社會 數字媒介、互聯網 數字素養、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 全球信息化、知識爆炸、知識社會
(摘編自張開《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材料三: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以媒介為載體的信息交互網絡正聯結起越來越多的社會關系。閱讀文本的生產、傳播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平面紙質閱讀到手機閱讀、社交閱讀等網絡閱讀,閱讀媒介多樣化趨勢不可阻擋,這一發展趨勢給傳統的以紙質文本為中心的閱讀教學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更好地應對這一機遇與挑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加入學習任務群,使之正式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
“媒介”一般指傳播介質,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既包括靜態的紙質文本、圖片,也包括動態的聲音、動畫、視頻等電子文本。由于文本內容呈現形式的多樣性,“閱讀”的內涵不再局限于對書面文字的識記、理解、鑒賞、評價,而是進一步拓展到對圖片、表格、聲音、視頻等多元信息的獲取、處理和應用。與傳統的紙質閱讀相比,跨媒介閱讀具有參與度高、自主性強、多樣、快捷、便利等特點,人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事件的發現者、記錄者、寫
作者、傳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跨”既強調“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點各異,求同存異,將之有機整合并應用到語文課堂上來,可以豐富語文學習內容,加強語文學習與時代、與生活的聯系。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閱讀以不同媒介為載體的信息,首先應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應整合豐富的語料,
鍛煉學生在多樣的信息來源中去偽存真、辨識媒體立場的能力,在言語實踐中形成價值判斷和文化心理。從本質上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實際上是要求學生具備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但這里所說的“媒介素養”不是新聞傳播學范疇的,而是語文學科范疇的“媒介素養”,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引導學生反思并適應媒介技術對母語習得的影響,在不斷接觸、分析、判斷、評價的過程中實現媒介素養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融合。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聚焦時代發展的前沿,彰顯語文學科的自我成長,意義重大,但在當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的開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如何抵御多元媒體對教學的干擾問題。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傳播速度,拓寬學生的閱讀與交流空間,但集文字、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于一體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豐富,追求聲、光、電的交響,而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則得不償失。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雖然還面臨很多挑戰,但只要廣大師生能積極面對時代發展給語文的“教”與“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努力拓寬跨媒介視野,創造性地開展“教”與“學”的實踐,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摘編自任明滿、鄭國民、王彤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內涵、實施策略與挑戰》)
材料四:
跨媒介閱讀背后實質是思維的表達,一個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閱讀活動,植根于一種思維模式的構建。跨媒介閱讀不能僅僅是一種表面上的形態改變。要想讀懂思維之美,首先要讀懂不同媒介語言之間是如何轉化的。在跨媒介閱讀中,比較容易形成的形態是文學閱讀與影視閱讀相結合,因為很多影視作品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這種天然的“血緣”關系,使得影視閱讀成為跨媒介閱讀的首選。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閱讀才是關鍵,要知道,語文課中基于影視作品的跨媒介閱讀和一些地區開展的影視教育活動是截然不同的。
思維之美的另一種體現是要注重閱讀元素的分拆和關聯,形成圖譜化的個人閱讀知識體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戲劇有戲劇表現語言,繪畫有繪畫表現元素,數字藝術更是元素眾多,這恰恰是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注意的。這種分拆和關聯背后,實際上是分類思想,先分類再建立關聯,然后重新將關聯以后的知識結構化,形成一種思想,讓閱讀成為一個體系。跨媒介閱讀不止于閱讀瀏覽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維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閱讀知識圖譜。
(摘編自吳鐘銘《跨媒介閱讀改變了什么》)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傳統媒體媒介主要是報紙、電視、書刊等,而新媒體媒介則包括互聯網、計算機、手機等,新媒介方式的產生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
B.在媒介融合時代,各類媒介自身發展邊緣的模糊證明了整體運營合作水平的提升,還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展。

C.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有優勢,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只有雙方優勢互補,協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媒體整體運營能力。
D.媒介素養是人類文化傳播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因文字的發明傳播而起,它又因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的出現而得到延伸、拓展和提升。
解析:B項“還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展”錯誤。材料一說“各類新型技術要學習傳統媒體的語言魅力和發展優勢,傳統媒體也應該打開思路完成自身發展的相應改革,只有兩者協調合作才是當前社會應用的新型目標,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展”,選項條件不完整。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
A.數字媒介、互聯網構成了信息社會的傳播環境,促進了媒介社會的形成,同時對應具備的與之相匹配的媒介素養也提出了新要求。
B.新媒介的引入對教學造成了許多干擾,容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得不償失。
C.“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能夠正式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實現的。
D.跨媒介閱讀背后實質是思維的表達,因此在跨媒介閱讀中,讀懂不同媒介語言間的轉化過程,就能讀懂思維之美。

解析:A項,“數字媒介、互聯網構成了信息社會的傳播環境,促進了媒介社會的形成”錯誤。見材料二表格,“媒介社會的形成”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子媒介出現”的社會文化結果,而由“數字媒介、互聯網”構成的“信息社會”,其社會文化結果是“全球信息化、知識爆炸、知識社會”。B項,錯誤。材料三,多元媒介對教學確實會造成許多干擾,但“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傳播速度,拓寬學生的閱讀與交流空間”的意義也不可忽略,只
有“一味追求媒介的豐富,追求聲、光、電的交響,而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則得不償失”的后果。D項,“讀懂不同媒介語言間的轉化過程,就能讀懂思維之美”說法絕對,材料四原文“要想讀懂思維之美,首先要讀懂不同媒介語言之間是如何轉化的”,“讀懂不同媒介語言之間是如何轉化的”只是條件之一。
3.下列做法中,不屬于“跨媒介學習”的一項是 (  )
A.圖書館引進“VR誦經典”軟件,讀者戴上VR眼鏡在虛擬場景中進行古詩詞的數字閱讀互動。
B.教師讓學生看電視劇《紅樓夢》中《寶玉挨打》片段,再按事件發展順序寫劇本大綱。
C.在教授《祝福》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木刻畫作《祥林嫂》,讓學生用語言描寫祥林嫂。
D.在學習《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后,學生分組討論后給屠呦呦寫一段頒獎辭。
解析:D項,知識性讀物《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與“頒獎辭”同屬于文字媒介,不屬于跨媒介學習。

4.材料三從哪幾方面展開論述?論述順序可否調換?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解析:材料三論述結構思路:第一段“從平面紙質閱讀到手機閱讀、社交閱讀等網絡閱讀,閱讀媒介多樣化趨勢不可阻擋”“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加入學習任務群,使之正式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提出中心論點——跨媒介閱讀的趨勢不可阻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第二段“‘媒介’一般指……”“‘閱讀’的內涵……”闡釋論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內涵;第三段“‘跨
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首先應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闡釋論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實施策略;第四段“在當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的開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如何抵御多元媒體對教學的干擾問題”闡釋論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面臨的挑戰。第五段“只要廣大師生能積極面對時代發展給語文的‘教’與‘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努力拓寬跨媒介視野,創造性地開展‘教’與‘學’的實踐,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展望“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意義。各段落之間按照總分、事理邏輯順序展開論述,所以論述順序不可調換。
參考答案:①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為更好地應對閱讀媒介多樣化趨勢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第二、三、四段分別闡釋論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內涵、實施策略和面臨挑戰;第五段展望“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意義。②論述順序不可調換。各段落按照總分、事理邏輯順序展開論述。
5.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請結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議。
解析:①結合材料三第二段“‘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跨’既強調‘跨越’……加強語文學習與時代、與生活的聯系”可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既強調“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點各異,求同存異,將之有機整合并應用到閱讀中。②結合材料三第三段“‘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可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
閱讀以不同媒介為載體的信息,首先應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③結合材料三第三段“‘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應整合豐富的語料……在言語實踐中形成價值判斷和文化心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引導學生反思并適應媒介技術對母語習得的影響……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融合”可知,要培養學生在多樣信息中去偽存真的能力,形成價值判斷和文化心理,在接觸、分析、判斷、評價的過程中實現媒介素養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融合。④結合材料三第四段“集文字、音頻、圖片、動畫……而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
容,則得不償失”可知,要注意規避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媒介對學生的干擾,避免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⑤結合材料四第一段“跨媒介閱讀背后實質是思維的表達……跨媒介閱讀不能僅僅是一種表面上的形態改變”可知,跨媒介閱讀的實質是思維的表達,是一種思維模式的構建,不能只注重表面形態改變。⑥結合材料四第二段“思維之美的另一種體現是要注重閱讀元素的分拆和關聯,形成圖譜化的個人閱讀知識體系”可知,跨媒介閱讀要注重對閱讀元素的分拆和關聯,形成圖譜化的個人閱讀知識體系。
參考答案:①“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既強調“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點各異,求同存異,將之有機整合并應用到閱讀中。②“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閱讀以不同媒介為載體的信息,首先應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③要培養學生在多樣信息中去偽存真的能力,形成價值判斷和文化心理,在接觸、分析、判斷、評價的
過程中實現媒介素養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融合。④注意規避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媒介對學生的干擾,避免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⑤跨媒介閱讀的實質是思維的表達,是一種思維模式的構建,不能只注重表面形態改變。⑥跨媒介閱讀要注重對閱讀元素的分拆和關聯,形成圖譜化的個人閱讀知識體系。
二、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1831年,法拉第造出來了發電機,人類開始能夠使用“電”這種新能源。1837年莫爾斯發明電報,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開創了用電處理語言的先例。20世紀20年代,廣播電臺一個一個地建立并投入使用,人類開始走到有聲媒體時代,( ① ),語言算是擁有了“傳聲傳影”的電波媒介物。
電波把聲波、光波這兩種傳統的語言媒介物電波化,有聲媒體對語言功能進行了放大,并不斷有新發展。
其一,( ② )。語言在有聲媒體時代具有更加便利的傳播條件、更加快捷的傳播速度、更加多樣的傳播形式、更加廣大的傳播范圍。
其二,大幅度提升口語的功能。播音口語一般都有書面語支撐,但不等同于書面語,也超越了自然口語。( ③ ),播音口語形成不同的文體(語體),比如正式的播音語體、主持人語體、體育解說語體等。有聲媒體對播音員、主持人的口才有新要求,對記者、編輯也有不同于平面媒體的新要求。
其三,有聲媒體不需要個人再增加一套處理電波的生理器官,但需要添置收音機、電視機等語言物理裝備。社會為有聲媒體增加了許多新裝備、新行業和新職業。就技術層面而言,語音處理技術獲得巨大發展,處理語音的電子設備接踵而生,如留聲機、錄音機、麥克風、擴音機、電話機等。
6.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直至電視的出現 ②語言傳輸技術得到很大發展 ③隨著各種節目的表達需要
7.請將段落中畫橫線的長句改寫成四個表意連貫的短句,不得改變原意。
參考答案:在有聲媒體時代,語言傳播條件更加便利,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傳播范圍也更加廣大。
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不合書面語體的要求,請找出并改正。
參考答案:①造出來——發明 ②一個一個地——相繼 ③走到——步入第四單元 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
[單元目標]
1.有意識地關注信息時代多種傳播媒介對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影響,通過調查,了解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生活。
2.比較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征,能夠撰寫具有相應語言特征的文稿,提高信息時代背景下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3.利用多種媒介傳播信息,掌握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介傳播信息的相關方法和注意點,并進行有效實踐,不斷提升媒介應用能力。
4.了解辨識媒介信息的基本知識、方法,并將其運用于生活之中,提升思維能力;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良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媒介素養。
[單元意圖]
本單元屬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課程標準指出:“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跨媒介的信息獲取、呈現與表達,觀察、思考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現象,梳理、探究其特點和規律,提高跨媒介分享與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評判媒介傳播內容的水平,以正確的價值觀審視信息的思想內涵,培養求真求實的態度。”
本單元圍繞“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展開設計。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多種傳播媒介相融合的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了解社會、與他人溝通、與群體產生聯系、與周圍世界交換信息和進行各種決策等都需要借助媒介,而且是多種媒介。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運用也受到多種傳播媒介的影響,從而產生一些新的特點。與“媒介”“傳播”有關的知識、理論相當豐富,本單元的內容主要聚焦于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在真實的情境與生活實踐中提升媒介素養。
本單元包含三個學習活動。第一個學習活動為“認識多媒介”,該活動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通過親身調查、訪談,了解周圍人獲取信息的習慣,從而歸納不同媒介的特點。二是根據不同的媒介,對一則招聘啟事進行改寫,從而體會不同媒介用語的特征。第二個學習活動為“善用多媒介”,設計了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為參加學校戲劇節的班級節目設計一個宣傳推廣方案。這一活動要求在認識媒介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媒介傳播信息。需要先了解信息傳播的多種相關要素,然后學習一些必要的媒介技術,最后還要設計相應的宣傳方案。第三個學習活動為“辨識媒介信息”。當今人們的生活被海量信息包圍,人們需要具備較強的辨識信息的意識與能力。學習辨識信息,既能鍛煉思維能力、語言分析能力,又能提倡務實求真的精神,端正價值觀,有助于打造具備較高媒介素養的新青年,營造更為健康的媒介環境。
這三個學習活動并不是并列關系,而是遵循認知規律而設計的。只有對不同媒介的特點有一定的認識,才能利用好媒介進行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傳播,這樣,對媒介的特點又會有更深入的感受和體驗,能更進一步增長辨識信息的能力,提升媒介素養。這三個學習活動,從“識”到“用”到“辨”,前后銜接,相互勾連,情境的復雜程度逐步提升,任務的綜合程度逐漸加大,意在引導我們由淺表認識到深度學習,逐步拓展。
學習活動一 認識多媒介
[活動設計]
根據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征,完成下面一組訓練。
1.下面是某學校廣播站的一份廣播稿初稿,其中有多處不合語體要求,請找出五處并做修改。
同學們:
大家好!歡迎聆聽校園廣播。今日的主題是“禮行天下”。中華文明已逾五千年,中國素享“禮儀之邦”美譽。作為新一代青年,我們要學禮、知禮、守禮,切勿做出違背禮儀的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聆聽”指虔誠而認真地聽取,帶有尊敬的色彩;②“今日”比較拗口;③“逾”是書面用語;④“素享”與“美譽”搭配不當;⑤“美譽”是書面用語;⑥“切勿”是書面用語。
參考答案:①“聆聽”改為“收聽”;②“今日”改為“今天”;③“逾”改為“超過”;④“素享”改為“素有”;⑤“美譽”改為“的稱號”;⑥“切勿”改為“不要”或“請勿”。(寫出五處即可)
2.下面是五種實用文的摘錄,請根據應用文體的語言特點,找出每種文體摘錄的不當之處并加以修改。
①記者:聽說你快退役了?
體操運動員:是啊,我的年紀大了,今年滿十九了。(采訪記錄)
②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粗淺認識,如有不當之處,歡迎各位專家指教,謝謝聆聽!(匯報結束語)
③同學們,近日,由于流感暴發,學校決定,本周六住校生全部回家,以防止疫情蔓延。(廣播稿)
④您是《論語》研究專家,在《論語》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方面頗有心得,若能蒞臨本次研討會并發表演講,一定會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權威指導。(邀請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十九歲不能說“我的年紀大了”,但由于體操有年齡限制,可改為“我快超齡了”。②“聆聽”是仔細聽,一般用于自己聽取長輩或上級的話,語境是專家聽“我”的話,應改為“傾聽”。③廣播用語,要注意防止出現諧音現象,“全部”應改為“全都”。④用“頗有心得”來形容專家研究,表現程度不夠,應改為“成果豐碩”。
參考答案:①“我的年紀大了”改為“我快超齡了”;②“聆聽”改為“傾聽”;③“全部”改為“全都”;④“頗有心得”改為“成果豐碩”。
[活動總結]
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和語言特征
(一)報刊
1.傳播特點
(1)發行面廣,覆蓋面寬。
(2)發行對象明確,選擇性強。
(3)信息傳播迅速,時效性強。
(4)攜帶方便,可隨時隨地接收信息。
(5)信息容量大,選擇方便。
2.語言特征
(1)真實性。新聞是建立在真實可信的基礎上的,語言必須具有準確性,盡可能使用中性詞,切不可因追求語言的轟動效應,用大話、套話拔高報道對象,帶有主觀色彩。
(2)群眾性。新聞應盡量使用群眾易于接受的語言,站在群眾的角度上寫新聞,給群眾以親切感,體現媒體對群眾的一種關懷。
(3)文學性。要使新聞最大限度地向新聞受眾延伸擴展,必須藝術地再現事實,通過文學性更好地體現接近性。用細節生動地表現人物與事件,運用幽默風趣的筆調增強感染力,擬制形象化標題產生沖擊力。
(二)廣播
1.傳播特點
(1)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
(2)信息受眾廣泛,覆蓋面大。由于廣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有收音機就可以收聽。
(3)信息傳播方便靈活,聲情并茂。
(4)制作簡便,成本低。
(5)接收方便。
2.語言特征
(1)廣播語言具有口語化特征。應盡量減少書面語、冷僻名詞的運用,采用簡單的句式。播音時,一些口語、語氣助詞,甚至一些口頭禪,要自然地帶出來,說話時要自然地停頓,語氣平易,態度平和。
(2)避免用同音不同義的詞。如“期終考試”易與“期中考試”混淆,應讀為“期末考試”。
(3)避免用半文半白的詞語。如“將不同的中國結加以組合,間或配以玉石等飾物,便成為富含文化底蘊的工藝品”。“間或配以玉石等飾物”這句話如果改成“中間再搭配上玉石等飾物”,聽眾在理解上就要容易得多。
(4)避免用冗長的句子。長句子聽眾不耐煩,也不容易理解;短句子,聽眾容易明白。
(5)通常把單音節詞改成雙音節詞。雙音節詞比單音節詞廣播起來更加上口,聽起來更加順耳。比如“自”改為“自從”,“前”改為“以前”,“曾”改為“曾經”。
(三)電視
1.傳播特點
(1)集字、聲、像、色于一體,富有極強的感染力。
(2)覆蓋面廣,公眾接觸率高。
(3)信息帶有較強的娛樂性,易于為受眾接受。
(4)信息稍縱即逝,不易存查。
(5)費用昂貴,制作成本較高。
2.語言特征
電視語言至少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畫面語言、解說語言、現場語言和字幕語言。
(1)畫面語言,是用紀實拍攝與畫面編輯的手段傳遞直接、有效信息的語言方式,是最常用,也是最能迅速掌握的電視語言。
(2)解說語言,在信息學范疇內屬于間接信息,也就是通常說的解說詞、畫外音、旁白等。
(3)現場語言,包括現場實況錄音、記者現場口頭敘述、提問,以及與采訪對象的對話等,即通常所說的“同期聲”。
(4)字幕語言,是對畫面語言、現場語言起補充作用的語言方式,有時也可以作為解說語言的補充。所以,有時候可以把它叫作補充語言。
(四)網絡
漢語網絡語言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用數字諧音來表達意義,如“94”表示“就是”;用中文諧音表達意義,如“醬紫”表示“這樣子”;用拼音表達意義,如“GG”表示“哥哥”;用英語的縮略語表達意義,如“3X”表示“thanks”;用重疊詞表達意義,如“東東”表示“東西”;用各種符號表示意義,如用括號等標點符號表示笑臉等表情;用動物表達意義,如用“大蝦”代指網絡高手;等等。
1.傳播特點
(1)多種傳播符號組合,表現形式豐富。
(2)信息豐富,資源共享。
(3)網絡信息可隨時更新,時效性強。
(4)實現信息雙向傳播,建立傳受平等的新型傳播模式。
(5)信息選取由“推”向“拉”,便于搜索查詢。
(6)網絡信息以超鏈接的方式發布,信息之間關聯性高。
(7)通信方式迅捷便利。
2.語言特征
(1)創新性。通過對數字、字母、符號、諧音、拆字、錯字等的運用,創造出新穎奇特的字、詞或者語句。比如,“拜拜啦”在網絡環境中可以寫作“886”。
(2)鮮明性。為張揚個性,網民在網絡用語上,會結合自己的個性特征及需求創造性地使用網絡用語。比如女孩子為在網上樹立嬌小動人的形象,往往在用詞上選擇用“噠”做尾詞,諸如“好噠”“明白噠”等。而男孩子則為了彰顯時髦與冷峻,在網絡用詞上選擇“哥”作為昵稱。
(3)隨意性。網絡對語言運用限制較小,網民在互聯網使用過程中,相對較為隨意。在詞語選擇上,會根據字形對文字的原意進行曲解,同時賦予文字新的含義。
(4)簡潔性。為避免長篇大論,全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及情感,網絡語言通常用縮寫、諧音、數字或符號等方式將語言縮減、整理,提高溝通的效率。例如,數字“88”表示“拜拜”。
學習活動二 善用多媒介
[活動設計]
學校近期擬舉辦一次戲劇節,你所在的班級準備參加這一活動。結合要求,完成下列題目。
1.請思考并寫出戲劇節宣傳主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心若在,夢就在。
2.為了宣傳校園戲劇節,請你設計選用媒介宣傳種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①利用海報宣傳。在學校宣傳欄張貼海報,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全校師生宣傳戲劇節系列活動。②利用校報宣傳。在校報上進行專欄報道,以新聞、歷史、評論文章等形式,用多種宣傳手段來反映中國戲劇的變化歷程,宣傳力求達到多角度、多層次、有深度。③利用校廣播、電視臺宣傳。可以在校廣播臺上適當播放一些戲曲名段,在校電視臺插播廣告,播放戲曲視頻,加大宣傳力度。④利用微信朋友圈宣傳。利用手機軟件將戲劇節往期的節目制作成視頻,在微信朋友圈發布,并介紹本次戲劇節的特點及與眾不同之處。
3.請你根據學校此次活動特點,為戲劇節設計宣傳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校園大舞臺,大家一起來;師生共參與,展我新風采。
4.請你為校電視臺播放的宣傳短片撰寫畫外音文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我們來到舞臺前,我們奔忙在幕后。或許聲音并不嘹亮,可舞步堅定而鏗鏘;或許掌聲未曾隆重,可聚光燈下并不孤獨。為年輕人的夢想,為學校的發展,可愛的戲劇人正在奮發。不為捧紅一個人,不為捧紅一部劇,為的是捧紅這座我們熱愛的校園。
5.請根據本次活動特點,為戲劇節設計宣傳方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宣傳方案:為了準確把握戲劇節的宣傳重點,我們將宣傳分為以下四個階段:(以9月29日—10月8日舉辦為標準,如更改時間,順推)
第一階段:前期啟動期——8月1日至8月25日。介紹學校戲劇節的主題,前期籌備,制造熱點,吸引眼球,全力為戲劇節造勢。
第二階段:前期深化期——8月26日至9月15日。通過介紹本次戲劇節的舉辦班級、檔次、規模、系列活動、戲劇節亮點、戲劇節負責人訪談等內容,做深入報道。
第三階段:全面宣傳期——9月16日至10月8日。介紹戲劇節籌備情況,全面鋪開對戲劇節各系列活動的報道,增加戲劇節見報頻率,迅速掀起一股熱潮。
第四階段:收尾整合期——10月9日至10月15日。主要介紹戲劇節的現場盛況,進行資料的整合總結,報道熱點回顧等內容。
[活動總結]
(一)海報的寫作
海報可張貼于宣傳欄,發表在網站上,或刊登在校報上。海報一般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海報的標題寫法較多,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
(1)單獨由文種名構成。即在第一行中間寫上“海報”字樣。
(2)直接由活動的內容承擔題目。如“舞訊”“影訊”“球訊”等。
(3)可以是一些描述性的文字。如“學校戲劇節即將隆重舉辦”等。
2.正文
海報的正文要求寫清楚以下內容:
(1)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2)活動的主要項目、時間、地點等。
(3)參加的具體方法及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項等。
3.落款
主辦單位的名稱及海報的發文日期。
(二)宣傳片腳本的寫作
視聽語言是電視表達的基本方法,電視聲音由解說詞、同期聲、后期音樂音響等構成。因此,腳本創作不是專指解說詞的創作,而是包含聲音和畫面在內的整個節目的架構。
1.文字語言的基本作用
影像解說就是把觀眾的思想活動與畫面上呈現出的直接感受結合起來,把間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結合起來,通過畫面形象和有聲語言的碰撞與交流,產生新的效果,擴展了畫面的外延,深化了畫面的內涵,使畫面表現力大大增強。
2.文字語言寫作要注意和避免的情況
(1)文字語言要有寫實性,因為要以畫面為基礎。
(2)文字語言要有跳躍性,它是畫面語言的補充。
(3)文字語言要口語化,適合閱讀。
(4)要避免聲音和畫面沒有必然聯系的現象。
3.文字語言要少而精
文字語言在宣傳片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在電視節目中,畫面永遠是載體,離開了畫面,任何文字語言都不可能存在。所以,宣傳片的文字要少而精。在電視節目中,畫面也永遠是主體,畫面有的內容和能夠表達的意思,文字語言都不必再寫。
另外,腳本中旁白要少寫,留出更多的空間給其他的聲音語言,譬如人物自白、對白,現場的解說,現場采錄的嘈雜人聲、機器聲和其他物體的聲響,從而突出電視寫實、多維、多層次的立體空間感。
(三)公眾號文章的寫作
1.標題與圖片
互聯網的文章,標題是很重要的。俗話說:題好半篇文。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好,就已經給文章打了一半的分。除了標題好,還要有帶吸引力或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因為具象化的東西總是容易傳播。圖文并茂,能讓讀者一目了然地接收信息。
2.開頭與正文
好的開頭能夠吸引讀者往下讀,可采用以下方法:
(1)開門見山法,直接點出文章的中心,讓人一目了然。
(2)設置懸念法,在開頭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吸引讀者讀下去。
(3)排比句法,運用排比,有氣勢,有文采。
……
正文部分要關照讀者最關心的東西,要直截了當,不能拖泥帶水。文字與圖片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語言要活潑生動,不能死氣沉沉。
3.結尾
結尾可采用以下形式:
(1)點題式,醒目的字眼再次點題,加深讀者的印象。
(2)互動式,拋出問題引起讀者思考,希望得到讀者的意見。
(3)擴散式,可提醒讀者分享文章,引發大家的分享意愿。
學習活動三 辨識媒介信息
[活動設計]
閱讀下面信息失真的案例,完成后面的問題。
案例1:
熱的鴨梨水殺癌細胞!切2~3薄片鴨梨放在杯子里,加入熱水,它會變成“堿性水”,每天飲用,對任何人都有益。
熱鴨梨水能釋放一種抗癌物質,這是在醫藥領域有效治療癌癥的最新進展。熱鴨梨汁對囊腫及腫瘤產生的影響,被證明能夠補救所有類型的癌癥。用鴨梨萃取物這種類型的治療,只會破壞惡性腫瘤細胞,不影響健康的細胞。另外,鴨梨汁內的鴨梨酸和鴨梨多酚,能調整高血壓,有效預防深靜脈栓塞,調整血液回圈,減低血液凝塊。
真相:鴨梨含有較高的維生素B,具有降血壓和開胃清肺的功效,是一種比較好的水果,但說到“能夠補救所有類型的癌癥”就夸大其詞了。而關于鴨梨切片加入熱水后,鴨梨水就成了“堿性水”,“堿性食物”能夠治愈所有類型的癌癥一說也是不正確的。
案例2:
2024年3月,廣西梧州網警在工作中發現,本地藤縣鐘某某、余某某等7人,在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號上發布“外省人來藤縣偷小孩”的視頻和文章。經過核實,事情真相系一湖北男子高某開車到藤縣新慶鎮做生意,途中看見一名10歲小女孩獨自行走,遂主動停車詢問其目的地,在確定路線相同后問其是否需要坐車,隨后小女孩主動上車。高某將小女孩安全送至新慶鎮村委附近后便離開。然而,鐘某某、余某某等7人將現場的視頻、圖片杜撰成偷小孩的不實信息,并配上“河南人過來偷小孩,大家要注意一點”等博眼球的標題,發布在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號上,誤導網民,引發社會恐慌,擾亂公共秩序。公安機關迅速介入,對鐘某某、余某某等人進行了調查和處理,依法對他們進行了行政處罰,并責令他們刪除不實信息,公開道歉。
案例3:
如果收到×××的圖片,請不要打開,立即刪除,現在已經確認,這是比較極端的網絡青年在攻擊他人電腦和手機,會使電腦喪失一切信息,請發到各自群中,互相通知一下。
真相:此為各類以“緊急通知”名義來傳播不實信息的內容變種之一,目的在于夸大渲染網絡安全風險。
請概括出上述失真信息的具體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網絡信息失真擴大化。一些用戶和網絡媒體為了引起社會關注,或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以提高點擊率,故意歪曲、捏造事實,甚至不加核實地轉發,引用道聽途說的消息,以訛傳訛、誤導受眾,使新聞失去了真實可靠的本質。②捏造事實,無中生有。綜觀網上流傳較廣泛的謠言,可發現與歷史矛盾、民眾怨恨相關的謠傳很容易在網民間流傳,由于傳播過程中挾帶了傳播者的情緒、怨恨、希冀,最終可能導致群體性的行動。這類謠言具有很強的煽動性、蠱惑性。③添油加醋,歪曲夸大。少數網民會先入為主地為當事人添加形象設定,網絡輿論則會不斷美化受害者一方的形象,以達到加深對施害者的仇恨的目的,而仇恨的情感一旦過度膨脹,就會左右人們的理性判斷,使人們離真相越來越遠。
[活動總結]
(一)辨識虛假信息的基本技巧
辨識信息真偽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起來,也不是簡單的技巧。應注意以下幾點:
1.豐富自己的常識,逐步形成對可疑信息的敏感。虛假信息往往以違背常識的方式吸引受眾眼球,以達成某種傳播目標,或者說在編造信息的過程中,往往會有常識性的破綻。具備豐富的常識,熟諳常理常情,就比較容易對其“生疑”,只有“生疑”,才談得到下一步的“辨識”。
2.要形成信息查證意識。信息的出處、發出者的身份都能幫助我們評估信息的真偽。出自政府部門、權威媒體等的信息,在真實性方面是最有保證的。點擊量并不能作為辨識信息真偽的指標,有很多假信息的點擊量恰恰是很高的。要學會在“點擊場”“言論潮”中保持清醒,查證判別信息發出者、傳播者的意圖。
3.要學會信息比對。人們接觸到的信息源往往是多樣的,某一個信息源發出的虛假信息,常能因其他信息源發出的不同信息而被揭露出來。特別是一些缺少權威信息源的媒介信息,對其進行信息比對是辨識其真偽的好方法。
4.要熟悉虛假信息的語言特征。虛假信息有一些常見的語言特征,例如:夸大其詞,動輒說“驚天秘聞”“突發”“驚爆”;不提供信息來源,只是模糊地說“網友曝”“專家說”“外媒報道”;刻意煽動或迎合公眾情緒,常說“怒了”“悲憤”“大快人心”;等等。可以搜集一些已經證明為假的信息,總結歸納其語言方面(特別是信息的標題或關鍵詞)的特征,以后遇到有類似語言表達的信息,要引起警惕。
5.要了解虛假信息的外部表現特征。巨大的網絡點擊量是很多虛假信息發出者的追求目標,因此他們常會用一些違法違規手段為自己的信息“火上添柴”。點擊量、關注度異常增長的信息,閱讀量很多而評論很少(或大量雷同)的信息,其背后往往都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炒作,而這種瘋狂炒作的信息中有很多就是虛假信息。
(二)學習分析信息的良莠
除了辨識信息真偽,還需要分辨信息的良莠。這是比辨別信息真偽更進一步的問題,旨在培養在追求信息真實性的基礎上,學會追求信息的“善”和“美”,自覺地端正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從而養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在更高的層次上提升辨識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素質。
[課后素養評價]
一、主題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我國傳統的媒體媒介方式大多為報紙、電視、書刊等等,隨著經濟能力的提升,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逐漸受到電子科技的影響,開始使用互聯網、計算機、手機等進行信息的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協力合作,通過雙方的優勢互補,來提升整體的適用能力。當前,我國存在的各類媒介自身的發展邊緣已經相繼模糊,這也足以證明當前媒介的融合發展巧妙地提升了整體運營合作的水平,其“整體劃一”的合作理念能夠更加有效地推動信息的傳播工作。各類新型技術要學習傳統媒體的語言魅力和發展優勢,傳統媒體也應該打開思路完成自身發展的相應改革,只有兩者協調合作才是當前社會應用的新型目標,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展。
(摘編自郭磊《淺析新媒體語境下的媒介融合》)
材料二:
人類文化和媒介素養發展過程
歷史階段 傳播環境 新技能 社會文化結果
古代 口頭傳播、肢體語言傳播、手寫文字傳播 口頭表達技能、肢體語言的掌握、識文斷字 知識系統的建立和保護、哲學和科學的起源
第一次工業革命 印刷技術發明、報業出現 文字素養、報刊素養 語言學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 電子媒介出現 影視素養、廣播素養 媒介社會的形成、消費文化的流行
信息社會 數字媒介、互聯網 數字素養、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 全球信息化、知識爆炸、知識社會
(摘編自張開《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材料三: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以媒介為載體的信息交互網絡正聯結起越來越多的社會關系。閱讀文本的生產、傳播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平面紙質閱讀到手機閱讀、社交閱讀等網絡閱讀,閱讀媒介多樣化趨勢不可阻擋,這一發展趨勢給傳統的以紙質文本為中心的閱讀教學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更好地應對這一機遇與挑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加入學習任務群,使之正式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
“媒介”一般指傳播介質,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既包括靜態的紙質文本、圖片,也包括動態的聲音、動畫、視頻等電子文本。由于文本內容呈現形式的多樣性,“閱讀”的內涵不再局限于對書面文字的識記、理解、鑒賞、評價,而是進一步拓展到對圖片、表格、聲音、視頻等多元信息的獲取、處理和應用。與傳統的紙質閱讀相比,跨媒介閱讀具有參與度高、自主性強、多樣、快捷、便利等特點,人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事件的發現者、記錄者、寫作者、傳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跨”既強調“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點各異,求同存異,將之有機整合并應用到語文課堂上來,可以豐富語文學習內容,加強語文學習與時代、與生活的聯系。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閱讀以不同媒介為載體的信息,首先應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應整合豐富的語料,鍛煉學生在多樣的信息來源中去偽存真、辨識媒體立場的能力,在言語實踐中形成價值判斷和文化心理。從本質上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實際上是要求學生具備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但這里所說的“媒介素養”不是新聞傳播學范疇的,而是語文學科范疇的“媒介素養”,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引導學生反思并適應媒介技術對母語習得的影響,在不斷接觸、分析、判斷、評價的過程中實現媒介素養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融合。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聚焦時代發展的前沿,彰顯語文學科的自我成長,意義重大,但在當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的開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如何抵御多元媒體對教學的干擾問題。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傳播速度,拓寬學生的閱讀與交流空間,但集文字、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于一體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豐富,追求聲、光、電的交響,而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則得不償失。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雖然還面臨很多挑戰,但只要廣大師生能積極面對時代發展給語文的“教”與“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努力拓寬跨媒介視野,創造性地開展“教”與“學”的實踐,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摘編自任明滿、鄭國民、王彤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內涵、實施策略與挑戰》)
材料四:
跨媒介閱讀背后實質是思維的表達,一個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閱讀活動,植根于一種思維模式的構建。跨媒介閱讀不能僅僅是一種表面上的形態改變。要想讀懂思維之美,首先要讀懂不同媒介語言之間是如何轉化的。在跨媒介閱讀中,比較容易形成的形態是文學閱讀與影視閱讀相結合,因為很多影視作品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這種天然的“血緣”關系,使得影視閱讀成為跨媒介閱讀的首選。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閱讀才是關鍵,要知道,語文課中基于影視作品的跨媒介閱讀和一些地區開展的影視教育活動是截然不同的。
思維之美的另一種體現是要注重閱讀元素的分拆和關聯,形成圖譜化的個人閱讀知識體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戲劇有戲劇表現語言,繪畫有繪畫表現元素,數字藝術更是元素眾多,這恰恰是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注意的。這種分拆和關聯背后,實際上是分類思想,先分類再建立關聯,然后重新將關聯以后的知識結構化,形成一種思想,讓閱讀成為一個體系。跨媒介閱讀不止于閱讀瀏覽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維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閱讀知識圖譜。
(摘編自吳鐘銘《跨媒介閱讀改變了什么》)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傳統媒體媒介主要是報紙、電視、書刊等,而新媒體媒介則包括互聯網、計算機、手機等,新媒介方式的產生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
B.在媒介融合時代,各類媒介自身發展邊緣的模糊證明了整體運營合作水平的提升,還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展。
C.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有優勢,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只有雙方優勢互補,協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媒體整體運營能力。
D.媒介素養是人類文化傳播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因文字的發明傳播而起,它又因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的出現而得到延伸、拓展和提升。
解析:選B B項“還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展”錯誤。材料一說“各類新型技術要學習傳統媒體的語言魅力和發展優勢,傳統媒體也應該打開思路完成自身發展的相應改革,只有兩者協調合作才是當前社會應用的新型目標,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展”,選項條件不完整。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
A.數字媒介、互聯網構成了信息社會的傳播環境,促進了媒介社會的形成,同時對應具備的與之相匹配的媒介素養也提出了新要求。
B.新媒介的引入對教學造成了許多干擾,容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得不償失。
C.“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能夠正式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實現的。
D.跨媒介閱讀背后實質是思維的表達,因此在跨媒介閱讀中,讀懂不同媒介語言間的轉化過程,就能讀懂思維之美。
解析:選C A項,“數字媒介、互聯網構成了信息社會的傳播環境,促進了媒介社會的形成”錯誤。見材料二表格,“媒介社會的形成”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子媒介出現”的社會文化結果,而由“數字媒介、互聯網”構成的“信息社會”,其社會文化結果是“全球信息化、知識爆炸、知識社會”。B項,錯誤。材料三,多元媒介對教學確實會造成許多干擾,但“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傳播速度,拓寬學生的閱讀與交流空間”的意義也不可忽略,只有“一味追求媒介的豐富,追求聲、光、電的交響,而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則得不償失”的后果。D項,“讀懂不同媒介語言間的轉化過程,就能讀懂思維之美”說法絕對,材料四原文“要想讀懂思維之美,首先要讀懂不同媒介語言之間是如何轉化的”,“讀懂不同媒介語言之間是如何轉化的”只是條件之一。
3.下列做法中,不屬于“跨媒介學習”的一項是 (  )
A.圖書館引進“VR誦經典”軟件,讀者戴上VR眼鏡在虛擬場景中進行古詩詞的數字閱讀互動。
B.教師讓學生看電視劇《紅樓夢》中《寶玉挨打》片段,再按事件發展順序寫劇本大綱。
C.在教授《祝福》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木刻畫作《祥林嫂》,讓學生用語言描寫祥林嫂。
D.在學習《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后,學生分組討論后給屠呦呦寫一段頒獎辭。
解析:選D D項,知識性讀物《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與“頒獎辭”同屬于文字媒介,不屬于跨媒介學習。
4.材料三從哪幾方面展開論述?論述順序可否調換?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材料三論述結構思路:第一段“從平面紙質閱讀到手機閱讀、社交閱讀等網絡閱讀,閱讀媒介多樣化趨勢不可阻擋”“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加入學習任務群,使之正式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提出中心論點——跨媒介閱讀的趨勢不可阻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第二段“‘媒介’一般指……”“‘閱讀’的內涵……”闡釋論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內涵;第三段“‘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首先應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闡釋論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實施策略;第四段“在當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的開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如何抵御多元媒體對教學的干擾問題”闡釋論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面臨的挑戰。第五段“只要廣大師生能積極面對時代發展給語文的‘教’與‘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努力拓寬跨媒介視野,創造性地開展‘教’與‘學’的實踐,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展望“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意義。各段落之間按照總分、事理邏輯順序展開論述,所以論述順序不可調換。
參考答案:①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為更好地應對閱讀媒介多樣化趨勢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第二、三、四段分別闡釋論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內涵、實施策略和面臨挑戰;第五段展望“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意義。②論述順序不可調換。各段落按照總分、事理邏輯順序展開論述。
5.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請結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結合材料三第二段“‘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跨’既強調‘跨越’……加強語文學習與時代、與生活的聯系”可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既強調“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點各異,求同存異,將之有機整合并應用到閱讀中。②結合材料三第三段“‘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可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閱讀以不同媒介為載體的信息,首先應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③結合材料三第三段“‘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應整合豐富的語料……在言語實踐中形成價值判斷和文化心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引導學生反思并適應媒介技術對母語習得的影響……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融合”可知,要培養學生在多樣信息中去偽存真的能力,形成價值判斷和文化心理,在接觸、分析、判斷、評價的過程中實現媒介素養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融合。④結合材料三第四段“集文字、音頻、圖片、動畫……而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則得不償失”可知,要注意規避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媒介對學生的干擾,避免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⑤結合材料四第一段“跨媒介閱讀背后實質是思維的表達……跨媒介閱讀不能僅僅是一種表面上的形態改變”可知,跨媒介閱讀的實質是思維的表達,是一種思維模式的構建,不能只注重表面形態改變。⑥結合材料四第二段“思維之美的另一種體現是要注重閱讀元素的分拆和關聯,形成圖譜化的個人閱讀知識體系”可知,跨媒介閱讀要注重對閱讀元素的分拆和關聯,形成圖譜化的個人閱讀知識體系。
參考答案:①“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既強調“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點各異,求同存異,將之有機整合并應用到閱讀中。②“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閱讀以不同媒介為載體的信息,首先應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③要培養學生在多樣信息中去偽存真的能力,形成價值判斷和文化心理,在接觸、分析、判斷、評價的過程中實現媒介素養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融合。④注意規避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媒介對學生的干擾,避免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⑤跨媒介閱讀的實質是思維的表達,是一種思維模式的構建,不能只注重表面形態改變。⑥跨媒介閱讀要注重對閱讀元素的分拆和關聯,形成圖譜化的個人閱讀知識體系。
二、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1831年,法拉第造出來了發電機,人類開始能夠使用“電”這種新能源。1837年莫爾斯發明電報,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開創了用電處理語言的先例。20世紀20年代,廣播電臺一個一個地建立并投入使用,人類開始走到有聲媒體時代,( ① ),語言算是擁有了“傳聲傳影”的電波媒介物。
電波把聲波、光波這兩種傳統的語言媒介物電波化,有聲媒體對語言功能進行了放大,并不斷有新發展。
其一,( ② )。語言在有聲媒體時代具有更加便利的傳播條件、更加快捷的傳播速度、更加多樣的傳播形式、更加廣大的傳播范圍。
其二,大幅度提升口語的功能。播音口語一般都有書面語支撐,但不等同于書面語,也超越了自然口語。( ③ ),播音口語形成不同的文體(語體),比如正式的播音語體、主持人語體、體育解說語體等。有聲媒體對播音員、主持人的口才有新要求,對記者、編輯也有不同于平面媒體的新要求。
其三,有聲媒體不需要個人再增加一套處理電波的生理器官,但需要添置收音機、電視機等語言物理裝備。社會為有聲媒體增加了許多新裝備、新行業和新職業。就技術層面而言,語音處理技術獲得巨大發展,處理語音的電子設備接踵而生,如留聲機、錄音機、麥克風、擴音機、電話機等。
6.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直至電視的出現 ②語言傳輸技術得到很大發展 ③隨著各種節目的表達需要
7.請將段落中畫橫線的長句改寫成四個表意連貫的短句,不得改變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在有聲媒體時代,語言傳播條件更加便利,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傳播范圍也更加廣大。
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不合書面語體的要求,請找出并改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造出來——發明 ②一個一個地——相繼 ③走到——步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梦县| 浦东新区| 搜索| 黎平县| 宁远县| 瑞安市| 石阡县| 安顺市| 阳信县| 调兵山市| 随州市| 锡林浩特市| 兴安盟| 沂南县| 阿巴嘎旗| 襄樊市| 岳阳县| 莎车县| 淄博市| 堆龙德庆县| 二连浩特市| 集贤县| 余干县| 华安县| 昭通市| 齐齐哈尔市| 镇坪县| 墨竹工卡县| 泰州市| 崇文区| 大荔县| 宝丰县| 鹤峰县| 江城| 昔阳县| 西林县| 阿勒泰市| 大丰市| 莱阳市| 抚州市|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