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7.1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一、單選題1.鴉片戰爭后,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最終無不以失敗告終。這表明( )①法治建設應符合本國的歷史和國情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③移植他國法治模式,往往難以適應本國國情④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無法汲取現代法律文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③:鴉片戰爭后,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最終無不以失敗告終。這表明法治建設應符合本國的歷史和國情,移植他國法治模式,往往難以適應本國國情,①③正確。②:材料強調的近代基本國情是什么,而是強調法治建設應符合本國的歷史和國情,②與題意不符。④:“無法汲取現代法律文明”的表述太過絕對,與實際不符,④排除。故本題選B。2.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中華優秀法律文化,影響深遠。比如“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也”——《漢書·張釋之傳》。這說明( )A.法律體現著天子與天下的意志B.法治成為政治生活的主導思想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為了現實D.法是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答案】D【詳解】A: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不能體現天下的意志,A排除。BC:在古代社會,特權階層常常凌駕于法律之上;近代以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為了現實,法治代替人治,成為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方式,材料主要強調法律的普遍約束力,BC排除。D:“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也”意思是法律是天子和全國人民都要共同遵守的,體現了法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D正確。故本題選D。3.黨的百年奮斗史貫穿著黨團結帶領人民為爭取人權、尊重人權、保障人權、發展人權而進行的不懈努力。下列屬于我國十八大以來的人權歷史成就的是(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②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④領導轉變政府職能,建成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型政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詳解】①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屬于我國十八大以來的人權歷史成就,①③符合題意。②: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站起來,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②不符合題意。④: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4.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報告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實施情況。報告指出,自2016年種子法修訂特別是2021年修訂后健全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來,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認真貫徹實施種子法,扎實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這( )①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決定權發展我國種業②表明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我國的最高監察機關③有利于促使相關各級國家機關嚴格依法辦事④說明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①:材料反映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執法檢查,體現的是監督權而非決定權,①排除。②: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大(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常設機關,不是我國的監察機關,②錯誤。③:促使相關各級國家機關嚴格依法辦事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的意義,③符合題意。④: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體現了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5.2024年3月9日,經過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各代表團認真審議建言,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最終提出了修訂草案表決稿。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并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材料表明(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②法治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③立法機關制定合法有效的憲法相關法④人大行使審議權以推進科學立法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C【詳解】①: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①表述錯誤。②:通過法定程序表決并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表明法治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②符合題意。③:經過各代表團認真審議建言,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最終提出了修訂草案表決稿,并最終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表明立法機關制定合法有效的憲法相關法,③符合題意。④:人大代表具有審議權,④表述錯誤。故本題選C。6.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全社會都要樹立法治思想。下列古典名句表述符合法治思想的是( )①“法者,治之端也”②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③“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④“備豫不虞,為國常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法者,治之端也”意思為法律制度的制定與執行是實現法治的起點,符合法治思想,①正確。②:“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意思是執行法律的人依法行事,那么國家就強大,執行法律的人不依法行事,那么國家就衰弱,強調了法治的作用,符合法治思想,②正確。③:“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意思是治國并不是只有一條道路,只要有利于國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舊制,體現了堅持全面深化改革,③不符合題意。④:“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意思是事先防備意外之事,是治理國家的常道,不體現法治思想,④不選。故本題選A。7.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我國全面依法治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這些成就包括( )①人權法治保障水平達到了新高度②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③全面保護了我國公民的一切利益④徹底實現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全面依法治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人權法治保障水平達到了新高度,①②符合題意。③:我國全面保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而非一切利益,③錯誤。④:我國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而不是徹底實現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④錯誤。故本題選A。8.馬克思說:“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并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這說明了( )A.法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 B.生產方式決定了法的產生、存在和發展C.法維護市民的經濟利益 D.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答案】B【詳解】A:題干中強調法的內容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沒有體現法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A不符合題意。B:“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說明生產方式決定了法的產生、存在和發展,B正確。C:法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不是維護市民的經濟利益,C排除。D:馬克思這段話指出了經濟與政治的關系,強調立法背后的經濟因素,不強調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D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B。9.馬克思主義是我國法治建設的理論基礎。關于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以下理解錯誤的是( )A.法與人類社會發展相伴相生B.生產方式決定了法產生、存在和發展C.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D.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普遍約束力【答案】A【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A: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而不是與人類社會發展相伴相生,A符合題目要求。B:生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決定了法產生、存在和發展,B不符合題目要求。C: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該社會中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C不符合題目要求。D: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D不符合題目要求。故本題選A。10.近年來,境外電信詐騙日益猖獗,無數受害者欲哭無淚。2023年以來,我國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依法從重打擊境外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從重打擊境內協同犯罪人員,堅決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這說明( )①法在國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職能②在我國,民主與專政具有一致性③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被賦予了新的職能④我國通過發揚民主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依法從重打擊境外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從重打擊境內協同犯罪人員,體現了法在國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職能,①符合題意。②:依法從重打擊境外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從重打擊境內協同犯罪人員,堅決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這說明在我國,民主與專政具有一致性,②符合題意。③: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并沒有被賦予新的職能,而是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完善職能,③說法錯誤。④:材料依法從重打擊境內協同犯罪人員,堅決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強調通過專政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且我國堅持民主與專政的統一,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11.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論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重視和實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逐步走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下列對我國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我國已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②制定和認可是國家創制法律規范的兩種基本形式③我國當代的法是社會主義法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國已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①④入選。②:制定和認可是國家創制法律規范的兩種基本形式,這是法的兩種產生方式,不是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②不選。③:我國當代的法是社會主義法,這是我國法律的性質,不是我國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③不選。故本題選B。12.從近代到現代,郵票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和發展。以郵票為載體對憲法進行宣傳,體現了國家對法治建設的高度重視。以下關于憲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可以不遵守憲法C.實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貫徹實施憲法D.中國共產黨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答案】B【詳解】本題是逆向型試題。A: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A正確但不符合要求。B:憲法是根本活動準則,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也要遵守憲法,B錯誤,但符合題目要求。C:實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C正確但不符合題目要求。D:中國共產黨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推進憲法實施,D正確但不符合題目要求。故本題選B。13.社會保險經辦事關人民群眾能否便捷享受社會保險待遇。2010年我國已制定了社會保險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社會保險經辦出現了新問題、新情況,需要從法律制度上加以完善。為此,國務院公布了《社會保險經辦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見,該《條例》( )①是國務院通過認可方式創制的行政法規②反映人民群眾的意志并具有普遍約束力③實施有利于提升我國社會保障治理效能④實施旨在懲治與之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詳解】①:國務院公布了《社會保險經辦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見,該《條例》是國務院通過制定方式創制的行政法規,而不是認可,①錯誤。②:社會保險經辦事關人民群眾能否便捷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為此,國務院公布了《社會保險經辦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見,該《條例》反映人民群眾的意志并具有普遍約束力,②正確。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社會保險經辦出現了新問題、新情況,需要從法律制度上加以完善。為此,國務院公布了《社會保險經辦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見,該《條例》實施有利于提升我國社會保障治理效能,③正確。④:實施旨在維護人民利益,而不是懲治與之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④錯誤。故本題選C。14.在法治中國的建設中,既要發揮法治的促進作用,又要重視德治的支撐作用。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不同于德治,主要在于( )①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②法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③法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反映并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 ④法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④:法治,不同于德治,主要在于: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道德規范往往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具有普遍約束力,道德規范一般不具有國家強制力作保障,不具有普遍約束力,①④正確。②:法律規則與道德規范歸根到底都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②不符合題意。③:“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反映并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這是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特征,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15.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對我國的法治建設理解不正確的是( )A.我國的法治由我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決定B.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權成為立法的一項重要原則C.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全體黨員D.在法治建設的進程中,我國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答案】C【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A:一國的法治總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之相適應的,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D: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尊重和保障人權成為立法的一項重要原則,B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參與的偉大社會實踐,主體是人民群眾,C錯誤但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16.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以及和人民群眾的交談中,都體現出極具個性的語言風格。他的話既有理論蘊藉,又有現實針對;既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又善用民間語匯、深入淺出。新思想和經典交相輝映,使得經典名句和新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下列與新思想表達內容相匹配的經典名句是( )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②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羹之美,在于合異③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法,國之權衡,時之標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詳解】①: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意思是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的情感,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相匹配,①正確。②: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習近平總書記用來強調要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樣性,共同進步,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不匹配,②排除。③: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即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天地萬物包括人,雖然看似千差萬別,但歸根結底都是齊為一體,也就是“合一”的,“合道”的,與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不匹配,③排除。④:法,國之權衡,時之標準,說明了法律是規范人們行動的準則,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相匹配,④正確。故本題選B。二、主觀題17.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拓展了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空間,但未成年人在通過網絡便利和豐富學習與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違法和不良信息侵害、個人信息泄露、網絡沉迷、網絡欺凌等諸多風險。2024年1月1日,國務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制定出臺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圍繞“網絡素養促進”“網絡信息內容規范”“個人信息網絡保護”“網絡沉迷防治”等重點內容,堅持社會共治作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要求,規定了有關政府部門和學校、家庭、行業組織、新聞媒體等各方主體的責任,明確了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個人信息處理者、智能終端產品制造者和銷售者等的保護義務,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安全的網絡環境。結合材料,運用《政治與法治》知識,分析說明國務院為什么要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答案】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各項權利。國務院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制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法規,營造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②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國務院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有利于為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保障。③國家對內職能主要是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國務院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強化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有利于實現社會安寧穩定。(原卷無答案,此答案僅供參考)【分析】背景素材:國務院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考點考查:人民民主專政、依法治國能力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屬于原因類主觀題,知識范圍比較宏觀,需要結合設問其它限定,調用人民民主專政、依法治國等相關知識,結合材料有效信息,從必要性和重要性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條例》圍繞“網絡素養促進”等重點內容,對不同主體的權利義務進行了確定與細化→可聯系我國的國體。關鍵詞②:國務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制定出臺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可聯系依法治國,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關鍵詞③:“規定了有關政府部門和學校、家庭、行業組織、新聞媒體等各方主體的責任,……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安全的網絡環境。”→可聯系國家對內職能。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18.材料一 我國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傳統,法只是約束庶民百姓的東西。比如,至隋唐已確立了“議”“請”“減”“贖”等一系列按品級減免罪刑的法律制度,使官僚貴族的司法特權逐步法律化、制度化。材料二 盡管我國古代就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說法,但不可能成為現實。直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才成為現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思考:談談我國法律發展是怎樣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進步。【答案】在封建社會,法律面前的不平等性成為公開的特征。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律的地位和權威不斷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漸成為現實,法治代替了人治,成為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方式。【分析】背景素材:我國法律發展考點考查:法律的發展能力考查: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核心素養:政治認同、法治意識【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要求是我國法律發展是怎樣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進步,注意作答主體為我國,需要調用法律的發展的有關知識,從是什么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我國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傳統,法只是約束庶民百姓的東西→可聯系教材知識法律面前的不平等性;關鍵詞②:直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才成為現實→可聯系教材知識法律的地位和權威不斷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漸成為現實;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7.1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一、單選題1.鴉片戰爭后,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最終無不以失敗告終。這表明( )①法治建設應符合本國的歷史和國情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③移植他國法治模式,往往難以適應本國國情④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無法汲取現代法律文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中華優秀法律文化,影響深遠。比如“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也”——《漢書·張釋之傳》。這說明( )A.法律體現著天子與天下的意志B.法治成為政治生活的主導思想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為了現實D.法是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3.黨的百年奮斗史貫穿著黨團結帶領人民為爭取人權、尊重人權、保障人權、發展人權而進行的不懈努力。下列屬于我國十八大以來的人權歷史成就的是(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②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④領導轉變政府職能,建成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型政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報告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實施情況。報告指出,自2016年種子法修訂特別是2021年修訂后健全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來,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認真貫徹實施種子法,扎實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這( )①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決定權發展我國種業②表明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我國的最高監察機關③有利于促使相關各級國家機關嚴格依法辦事④說明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4年3月9日,經過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各代表團認真審議建言,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最終提出了修訂草案表決稿。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并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材料表明(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②法治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③立法機關制定合法有效的憲法相關法④人大行使審議權以推進科學立法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6.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全社會都要樹立法治思想。下列古典名句表述符合法治思想的是( )①“法者,治之端也”②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③“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④“備豫不虞,為國常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我國全面依法治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這些成就包括( )①人權法治保障水平達到了新高度②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③全面保護了我國公民的一切利益④徹底實現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馬克思說:“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并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這說明了( )A.法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 B.生產方式決定了法的產生、存在和發展C.法維護市民的經濟利益 D.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9.馬克思主義是我國法治建設的理論基礎。關于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以下理解錯誤的是( )A.法與人類社會發展相伴相生B.生產方式決定了法產生、存在和發展C.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D.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普遍約束力10.近年來,境外電信詐騙日益猖獗,無數受害者欲哭無淚。2023年以來,我國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依法從重打擊境外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從重打擊境內協同犯罪人員,堅決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這說明( )①法在國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職能②在我國,民主與專政具有一致性③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被賦予了新的職能④我國通過發揚民主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論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重視和實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逐步走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下列對我國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我國已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②制定和認可是國家創制法律規范的兩種基本形式③我國當代的法是社會主義法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從近代到現代,郵票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和發展。以郵票為載體對憲法進行宣傳,體現了國家對法治建設的高度重視。以下關于憲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可以不遵守憲法C.實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貫徹實施憲法D.中國共產黨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13.社會保險經辦事關人民群眾能否便捷享受社會保險待遇。2010年我國已制定了社會保險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社會保險經辦出現了新問題、新情況,需要從法律制度上加以完善。為此,國務院公布了《社會保險經辦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見,該《條例》( )①是國務院通過認可方式創制的行政法規②反映人民群眾的意志并具有普遍約束力③實施有利于提升我國社會保障治理效能④實施旨在懲治與之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在法治中國的建設中,既要發揮法治的促進作用,又要重視德治的支撐作用。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不同于德治,主要在于( )①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②法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③法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反映并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 ④法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對我國的法治建設理解不正確的是( )A.我國的法治由我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決定B.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權成為立法的一項重要原則C.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全體黨員D.在法治建設的進程中,我國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16.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以及和人民群眾的交談中,都體現出極具個性的語言風格。他的話既有理論蘊藉,又有現實針對;既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又善用民間語匯、深入淺出。新思想和經典交相輝映,使得經典名句和新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下列與新思想表達內容相匹配的經典名句是( )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②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羹之美,在于合異③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法,國之權衡,時之標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主觀題17.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拓展了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空間,但未成年人在通過網絡便利和豐富學習與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違法和不良信息侵害、個人信息泄露、網絡沉迷、網絡欺凌等諸多風險。2024年1月1日,國務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制定出臺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圍繞“網絡素養促進”“網絡信息內容規范”“個人信息網絡保護”“網絡沉迷防治”等重點內容,堅持社會共治作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要求,規定了有關政府部門和學校、家庭、行業組織、新聞媒體等各方主體的責任,明確了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個人信息處理者、智能終端產品制造者和銷售者等的保護義務,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安全的網絡環境。結合材料,運用《政治與法治》知識,分析說明國務院為什么要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18.材料一 我國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傳統,法只是約束庶民百姓的東西。比如,至隋唐已確立了“議”“請”“減”“贖”等一系列按品級減免罪刑的法律制度,使官僚貴族的司法特權逐步法律化、制度化。材料二 盡管我國古代就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說法,但不可能成為現實。直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才成為現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思考:談談我國法律發展是怎樣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進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7.1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練習(原卷版).doc 7.1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練習(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