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名著導讀:《經典常談》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名著導讀:《經典常談》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中考名著導讀:《經典常談》知識清單
一、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二、寫作目的:
朱自清在《經典常談》的序言里說,他寫這部書,是為了給希望讀些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門徑,讓他們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無措。
三、藝術特色:
①內容精辟通俗。全書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讀起來明快利落。朱自清的傳統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學術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眾所能接受的廣度。他時時留意《經典常談》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格外重視這本書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②語言流利暢達,娓娓道來,常有引人人勝之處。
四、讀經典的意義:
①了解古代社會狀況:古代典籍中記載著我國文明的發展軌跡,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國古代社會現實。
②充實精神內涵: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學習語文相關知識: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數千年的知識匯總,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體現了語言藝術之美,例如通過《說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經過,通過《詩經》可知詩歌藝術之美。
④提升個人修養:古代典籍中記載了許多先賢的言論,從學習、交往、心志等多方面進行了闡述,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導自身之修養。
五、內容梗概
全書共13篇,按我國古代經、史、子、集分類法的順序,并照傳統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依次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史記》《詩經》等經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十三篇可分兩大部分:前九篇談“小學”和經史,以經典為主,力求點面結合;后四篇論子部和集部,以文體為中心,又做到點線結合。因此,《經典常談》雖說不是“國學概論”,但只要細讀全書,在深入經典文本的同時,又可以獲得系統的國學常識。
字(工具)——《《說文解字)第一》
經——《(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四書第七)
史——《《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
子——《諸子第十》
集——《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
三、作品特點
作者擯棄一味“尊經”“崇古”的舊習,實事求是地審視傳統文化。全書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讀起來明快利落,不蔓不枝;不“板著臉說話”,也不平鋪直敘,而是以流利暢達的語言娓娓道來。全書見解精辟,文筆優美,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是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經典指南,也是國學人門書。為了給希望讀些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門徑,讓他們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無措。
六、分篇簡介
《說文解字》第一
1.《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由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語文工具書著作,是中國 最早的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2.從經典和別的字書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籍文古文。
3.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
4.書中每字都有說解,還標注讀音。
5.秦以前:戰國末期,由于文字統一的需要,進而出現了倉頡造字的傳說。秦以后:始皇時,文字統一為小篆,又形成隸書。漢末時,隸書由橢圓變為扁方,稱作“漢隸”。魏晉之際,隸書變為“正書”;晉至唐朝,又稱為“隸書”,稱“漢隸”為“八分書”。晉代正書簡化形成“行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
《周易》第二
本章從《周易》重要組成部分——八卦說起,介紹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關,八卦真正的由來 (筮法),解釋八卦吉兇的辭為爻,卦爻的集合為《周易》,《周易》 怎么成儒家經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頂《六經》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間發展。所以在《周易第二》朱先生并沒有把重點放在對《周易》內容的介紹上,而是追 溯了《周易》的起源,梳理的《周易》的發展,可以說跳出了《周易》,高屋建瓴。
1.卜官將卦爻辭按著卦爻的順序編輯起來,便成了《周易》這部書。
2.戰國末期,道家、陰陽家學說盛行,儒家受兩派影響,對《周易》的卦爻辭作了種 種新解釋,借著卦爻辭發揚儒家哲學。這種新解釋的內容,便是所謂《易傳》。
3.后世傳說八卦、重卦、《易傳》的創作者都是圣人,《周易》的諸多經傳也都出自 圣人之手,使得《易經》成為儒家的傳道書。在漢代,成為《六經》之首。
《尚書》第三
《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
(1)記言大部分照說的話寫下來;
(2)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 卜辭我們稱為“辭” ,《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
2.《尚書》內容
(1)《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2)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號令多稱為“誓”或“誥” ,后人便用“誓”“誥”的名字來代表這 一類。平時的號令叫“誥” ,有關軍事的叫“誓”。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君告臣的話多稱為“命”;臣告君的話卻似乎并無定名,偶然有稱為“謨”,也有記事的,這些辭有的是當代史官所記,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記。當代史官也許根據親聞,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據傳聞了。
(3)《尚書》,最早書名為《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F存版本中真偽參半。
《詩經》第四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只稱《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民歌。計有“周南”“召 南”等十五國風,共 160 篇,其中大部分為周代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把拧笔钦y的宮廷樂歌,用于宴會 的典禮,共 105 篇,又分為“大雅”“小雅” 。“大雅”31 篇,用于諸侯朝會; “小雅”74 篇,用于貴賓宴享。 “頌”是祭祀樂歌,用于宮廷宗廟祭祀,其中“周頌”31 篇,“魯頌”4 篇,“商頌”5 篇,現存共 40 篇。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它們與“風”“雅”“頌”(《詩經》根據所配樂曲的性質劃分的三個種類) 合稱《詩經》的“六義”。
三禮第五
三禮——《禮記》《周禮》《儀禮》《禮記》內容:“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歷史,或禮論之作;所述的禮制有實施的,也有理 想的。《禮記》是一個廣泛的名稱。這些“記”里包含著《禮古經》的一部分。發展:《禮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歷史,或禮論之作。《禮記》是一個廣泛的名稱,這些“記”里包含著《禮古經》的一部分。漢代流傳到現在的只有《大戴記》和《小戴記》。后世所稱《禮記》,多半專指《小戴記》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春秋》三傳第六
《春秋》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史。書中雖用魯國紀元,所記的卻是各國的事,所以也是我們第一部通史。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就是對《春秋》的解讀,公羊、穀梁兩家全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左傳》漢代傳為魯國左丘明所作。我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特點就是文筆好。晉范寧評價《左傳》,“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其文緩,其旨遠”。
四書第七
《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禮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傳是解釋經的?!吨杏埂肥强组T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墩撜Z》是孔子弟子們記的,能夠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時習”“闕疑”“好古”“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睹献印窊f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
《戰國策》第八
戰國時期諸國關系緊張,戰爭隨時可起,擔負外交的策士開始受到重用。當時各國所重的是威勢,策士所說原不外戰爭和詐謀:但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識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少的。漢代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國策》?!稇饑摺肺霓o妙絕。把策士鋪陳的偉麗,叱咤的雄豪,都傳達了出來,那些曲折微妙的聲口,也絲絲入扣,千載如生。
《史記》《漢書》第九
《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品中撰寫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該書創作,前后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余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余字?!妒酚洝芬幠>薮?,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后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采用這種體裁撰寫?!妒酚洝繁涣袨椤岸氖贰敝?,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其中《漢書》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補寫而成,《漢書》天文志由班昭弟子馬續補寫而成?!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有八十萬字。
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禮崩樂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諸子都出于職業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貴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稱。
各學派代表: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莊子,法家韓非子。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統于一尊。
諸子百家儒家創始人:
孔子思想:他教學生讀各種書、學各種功課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養。他說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夠推己及人,這所謂“直”“仁”“忠”“恕”;
其他代表人:孟子,名軻,鄒人。孟子說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惻隱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這便是仁義禮智等善端,只要能夠加以擴充,便成善人。這些善端,又總稱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發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
荀子,名況,趙人。荀子說人性是惡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沒有善端,還有爭奪放縱等惡端。但是人有相當聰明才力,可以漸漸改善學好;積久了,習慣自然,再加上專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地步。所以善是人為的。
墨家創始人:
墨子思想:“兼愛非攻”他們有主義。他們雖以幫人打仗為生,卻反對侵略的打仗;他們只幫被侵略的弱小國家做防衛的工作。道家:老子和莊子:老子相傳姓李名耳,楚國隱士。楚人是南方新興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響很少;他們往往有極新的思想。莊子名周,宋國人,他的思想卻接近楚人。
法家:韓非子他們中間有重勢、重術、重法三派,而韓非子集其大成。他本是韓國的貴族,學于荀子。他采取荀學、老學和辯者的理論,創立他的一家言;他說勢、術、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缺一不可。勢的表現是賞罰:賞罰嚴,才可以推行法和術。因為人性窮竟是惡的。術是君主駕馭臣下的技巧。綜核名實是一個例。君主能夠兼用法、術、勢,就可以一馭萬,以靜制動,無為而治。有法家的學說,從實際政治出來,切于實用。中國后來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學說支配的。
陰陽家漢代所稱的陰陽家便出于方士。古代術數注意于所謂“天人之際”,以為天道人事互相影響。戰國末年有些人更將這種思想推行起來,并加以理論化,使它成為一貫的學說。這就是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zōu衍。他研究“陰陽消息”,創為“五德終始”說?!拔宓隆本褪俏逍兄隆N逍惺枪糯男叛?。騶衍以為五行是五種天然勢力,所謂“德”。每一德,各有盛衰的循環。在它當運的時候,天道人事,都受它支配。等到它運盡而衰,為別一德所勝所克,別一德就繼起當運。
辭賦第十一
屈原是我國歷史里永被紀念的一個人?!冻o》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時所作。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顿x篇》安排客主,問答成篇,開后來賦家的風氣?!稘h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東漢后班固作《兩都賦》,張衡仿作《二京賦》,晉左思作《三都賦》。
詩第十二
從漢樂府寫起,引出樂府詩,然后依次介紹漢獻帝、魏晉交替時期五言詩的發展
——介紹晉代詩時著重介紹兩位詩人:陶淵明、謝靈運
——齊武帝永明年間的“宮體”詩
——唐朝詩歌的發展,重點介紹李白、杜甫、韓愈
——唐晚期詩歌重點介紹杜牧、李商隱
——南宋詩重點介紹蘇軾、黃庭堅,三大詩人:楊萬里、范大成、陸游。
詩的發展
1.樂府漢武帝立樂府,采集歌謠和樂譜,以備傳習唱奏。這種種樂歌,后來稱為“樂府詩”。北宋郭茂倩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合樂的和不合樂的歌謠,作《樂府詩集》。漢樂府以敘事為主,社會故事和風俗最多。直到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而成就最高的是《文選》所錄的《古詩十九首》。
2.五言詩漢獻帝建安年間,曹氏父子在五言詩上下功夫但真正奠定五言詩基礎的是魏代的阮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詩。
3.晉代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借古人及神仙抒寫自己的懷抱,為后世所宗。融化老、莊的文句,抽象說理,所以鐘嶸說像“道德論。這種詩千篇一律,沒有“我”;但在這種影響下,卻孕育了陶淵明和謝靈運兩個大詩人。
4.宮體詩齊武帝永明年間(西元四八三—四九三),“聲律說”大盛。詩文都力求諧調,遠于語言的自然。這時的詩,一面講究用典,一面講究聲律,不免側重技巧的毛病。到了梁簡文帝,又加新變,專詠艷情,稱為“宮體”,詩的境界更狹窄了。這種形式與題材的新變,一直影響到唐初的詩。這時候七言的樂歌漸漸發展。
5.唐詩唐初七言樂歌漸漸發展,諧調也逐漸完備,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古體的五言詩也變了格調。初唐時候,大體上還繼續著南朝的風氣,輾轉在艷情的圈子里。但是就在這時候,沈佺期、宋之問奠定了律詩的體制。李白更撇開了排偶和諧調,作他的七言樂府。但是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而杜甫寫“民間的實在痛苦,社會的實在問題,國家的實在狀況,人生的實在希望與恐懼”,更給詩開辟了新世界。晚唐詩向來推李商隱、杜牧為大家。
6.宋詩宋代的詩專學李商隱;末流只知道典故對偶,真成了詩玩意兒。王禹偁獨學杜甫,開了新風氣。歐陽修、梅堯臣接著發現了韓愈,起始了宋詩的散文化。南宋的三大詩家:楊萬里為人有氣節;他的詩常常變格調。范成大是個達官。他是個自然詩人,清新中兼有拗峭。陸游是個愛君愛國的詩人。
文第十三
本章還是以時間為順序,從辭到文,介紹了文的發展歷程,由辭到文,其中包括:卜辭、訟辭、春秋戰國辯者的說辭、第一種私家著作《論文》、諸子百家之文、寓言、以《春秋左氏傳》為代表的記事文、第一部由自己系統的史書《史記》、辭賦、佛典的翻譯、群經的義疏、新體”古文“(散文)、語錄、傳奇、話本、八股文。本章包含內容很多,但是條理清晰,繁而不亂,正如朱自清的學生汪曾祺,所說:“朱先生把好幾百年的紛紜混雜的文學現象捋出了一個頭緒,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通百通。朱先生把一部文學史真正讀通了?!?br/>主要內容:
1.辭春秋時期列國外交的言語稱為“辭”或“命”,又合稱為“命”或“辭令”記言記事的辭之外,還有訟辭。戰國時代,游說之風大盛。所以最重說辭。他們的說辭鋪張局勢,最重辯。
2.《論語》和諸子百家——言文漸漸分離孔子開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從此也便有了第一種私家的著作《論語》。諸子書大概多是弟子們及后學者所記,著作越來越多,流傳也越來越廣?!赌印反蠹s也是弟子們所記?!睹献印窊f是孟子晚年和他的弟子公孫丑、萬章等編定的,可也是弟子們記言的體制。由對話而發展為獨白,便是“論”。初期的論,言意渾括,《老子》可為代表;后來的《墨經》,《韓非子·儲說》的經,《管子》的《經言》,都是這體制。再進一步,便是恢張的論,《莊子·齊物論》等篇以及《荀子》《韓非子》、《管子》的一部分,都是的。還有一種“寓言”,藉著神話或歷史故事來抒論?!肚f子》多用神話,《韓非子》多用歷史故事:《莊子》有些神仙家言,《韓非子》是繼承《莊子》的寓言而加以變化。戰國游士的說辭也好用譬喻。譬喻成了風氣;這開了后來辭賦的路。這種記言是直接的對話。由對話而發展為獨白,便是“論”論是進步的體制,但還只以篇為單位,“書”的觀念還沒有。直到《呂氏春秋》,才成了第一部有系統的書。
3.記事文伴隨著議論文的發展,記事文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蹲髠鳌分皇怯浭?,《史記》進一步描寫人。
4.辭賦漢武帝時候,盛行辭賦?!榜壩摹被颉榜夡w”出于辭賦,句讀整齊,對偶工麗。
5.散文梁昭明太子在《文選》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用典故、有對偶、諧聲調的抒情作品叫作“文”后來出現兩種新文體,佛典的翻譯與群經的義疏。不過沒有人將這些當作“文”的。“文”只用來稱“沉思翰藻”的作品。北周的蘇綽是首先提倡復古,李謬等紛紛響應,唐初陳子昂提倡改革文體,韓愈繼往開來倡導“古文運動”,宋代稱為“散文”。
6.語錄和傳奇唐代又有兩種新文體發展。一是語錄,一是“傳奇”,都是佛家的影響。語錄起于禪宗。禪宗是革命的宗派,他們只說法而不著書。他們大膽地將師父們的話參用當時的口語記下來。后來稱這種體制為語錄。傳奇是有結構的小說。從前只有雜錄或瑣記的小說,有結構的從傳奇起頭。傳奇記述艷情,也記述神怪;但將神怪人情化。這里面描寫的人生,并非全是設想,大抵還是以親切的觀察作底子。這開了后來佳人才子和鬼狐仙俠等小說的先路。
7.話本到了宋代,又有“話本”。。這是白話小說的老祖宗。后來能將許多關聯的故事組織起來,分為“章回”了。這是體制上一個大進步。
8.八股文明代八股文盛行,清桐城派聲名大振。清末,梁啟超先生的“新文體”可算登峰造極。胡適之先生提倡白話文,經過五四運動,白話文暢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德镇市| 青海省| 马边| 繁峙县| 巧家县| 吴堡县| 东海县| 卢湾区| 达日县| 宁明县| 连南| 当阳市| 海淀区| 泗阳县| 墨玉县| 行唐县| 松桃| 喜德县| 自贡市| 孝昌县| 怀远县| 霞浦县| 吴江市| 威宁| 郯城县| 开鲁县| 邻水| 晋中市| 龙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鄯善县| 开江县| 葵青区| 长春市| 延长县| 息烽县| 尉氏县| 光泽县| 东海县| 新平| 安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