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 第2課時 碳和碳的氧化物 課件(共87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 第2課時 碳和碳的氧化物 課件(共87張PPT)

資源簡介

(共87張PPT)
第2 課時 碳和碳的氧化物
模塊一 物質的性質與應用
考點梳理
1
中考零距離
2
課后評價
3
考點梳理
1
考點1 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
1. 常見碳單質的結構、物理性質和用途
金剛石
結構:
物理性質:無色透明的固體,天然存在的最①____的物質
用途: 用作鉆探機鉆頭、裁玻璃、裝飾品等

石墨 結構:
物理性質: 質軟,有滑膩感,具有良好的導電性
用途: 制鉛筆芯、作潤滑劑、作電極材料等
C60(由分子構成) 結構:
用途: 用于超導、催化、能源及醫學等領域
總結: 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存在差異的原因:碳原子②_______________ 不同
排列方式
2. 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及用途
化學性質 用途
穩定性 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 制作墨汁等
可燃性 氧氣充足:③ _______________(填化學方程式,下同);氧氣不足: ④ 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同種條件下,反應物的用量不同,產物可能不同 作燃料
C+O2=====CO2
點燃
2C+O2=====2CO
點燃
化學性質 用途
還原性 與氧化銅反應: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氧化鐵反應: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二氧化碳反應:⑦_____________________ 冶煉
金屬等
2CuO+C ===== 2Cu+CO2↑
高溫
2Fe2O3+3C ===== 4Fe+3CO2↑
高溫
C+CO2 ===== 2CO
高溫
考點2 碳的氧化物
1. 一氧化碳
(1) 物理性質: 無色、無臭的氣體, 難溶于水, 密度比空氣的略小。
(2) 化學性質與用途
化學性質 用途
可燃 性化 學方程式: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火焰呈藍色,放熱 用作燃料
還原性 與氧化銅反應,化學方程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于
冶金工業
黑色固體逐漸變成紅色
2CO+O2 ===== 2CO2
點燃
CuO+CO ===== Cu+CO2

化學性質 用途
還原性 與氧化鐵反應,化學方程式: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于
冶金工業
毒性 一氧化碳極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不能再與氧氣結合,造成人體缺氧,嚴重時危及生命
紅棕色固體逐漸變成黑色
Fe2O3+3CO ===== 2Fe+3CO2
高溫
2. 二氧化碳
(1) 物理性質: 通常狀況下, 二氧化碳是無色、無臭的氣體, 能溶于水(體積比約為1∶1) , 密度比空氣的大。固態二氧化碳叫干冰, 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的熱。
(2) 化學性質及用途
實驗:
現象: 兩支蠟燭自⑥_________而⑦ _________依次熄滅
結論或化學方程式: 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的大


實驗:
現象: 用紫色石蕊溶液染色的干燥紙花Ⅰ、Ⅱ不變紅,Ⅲ變紅
結論或化學方程式: 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CO2+H2O H2CO3),碳酸使紫色紙花變紅
實驗:
現象: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或化學方程式: 化學方程式: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Ca(OH)2 === CaCO3↓+ H2O
實驗:
現象: 打開彈簧夾后,燒杯中的水沿導管進入集氣瓶
結論或化學方程式: 化學方程式: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途: 可用于滅火;可作氣體肥料;可用于制汽水、碳酸飲料;可用于人工增雨、作制冷劑等
2NaOH+CO2 === Na2CO3+H2O
(3) 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溫室效應
①碳中和: 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② 碳達峰: 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長, 達到峰值后逐步降低。
③低碳行動: 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防止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強。
④轉化關系:
注意:低碳行動、碳中和、碳達峰中的“碳”均指二氧化碳;碳氧循環中的“碳”指碳元素。
判斷正誤
(1) 可以用點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 )
(2)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分子不同。 ( )
(3) 通過灼熱的氧化銅可以鑒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 )
(4) 通過灼熱的炭層可將一氧化碳轉化成二氧化碳。 ( )
(5) 氫氧化鈣溶液可以用來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 )
(6) 密閉的房間內, 可以在燃燒的煤爐旁邊放一盆水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 )
×


×
×
×
考點1 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
1. [2024 沈陽一二六中三模改編, 1 分] 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下列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
A. 石墨能導電, 可以作鉛筆芯
B.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異味
C. 金剛石的硬度大, 可以制作鉆石
D. 石墨質軟, 可以作電極
B
中考零距離
2
2. [2024 沈陽零模, 1 分] 石墨烯是一種革命性材料。下圖為金剛石、石墨和石墨烯的微觀結構模型, 圖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石墨烯是一種新型化合物
B. 三種物質分別在足量的氧氣中完全燃燒, 產物不同
C. 金剛石和石墨烯是組成相同但結構不同的兩種物質
D. 石墨烯有超強的導電性和導熱性, 說明石墨烯的化學性質和金屬相似
C
考點2 碳的氧化物
3. [2024 遼陽二模, 1 分] 二氧化碳是空氣中一種重要成分。下列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表述中, 屬于其化學性質的是 ( )
A. 無色、無臭 B. 能與水反應
C. 密度比空氣的大 D. 能溶于水
B
4. [2024 遼寧, 1 分] 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下列不屬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
A. 作燃料
B. 參與光合作用
C. 固態二氧化碳用于人工增雨
D. 制碳酸飲料
A
5. [2024 大連一〇一中一模, 1 分] 為及時發現煤氣(主要成分是CO) 泄漏, 常在煤氣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氣味的乙硫醇(化學式為C2 H5 SH) 。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A. C2H5SH 中, 碳元素與氫元素的質量比為1: 3
B. 可以在室內放一盆水防止煤氣中毒
C. CO、CO2 都是污染空氣的有毒氣體
D. CO 不僅能作燃料, 還可用于冶煉金屬
D
6. [2024 鞍山四模, 1 分] 化學觀念是化學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下列從不同觀念角度對CO 和CO2 的認識錯誤的是 ( )
A. 元素觀: CO 和CO2 都是由碳、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B. 結構觀: CO 和CO2 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 化學性質相似
C. 變化觀: CO 和CO2 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D. 分類觀: CO 和CO2 都屬于氧化物
B
7. [2024 丹東二模, 1 分] 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 驗證CO2 的性質。圖中, a、c 為用紫色石蕊溶液潤濕的小紙花, b 為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紙花。下列現象中, 能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且能與水反應的是 ( )
A. c 比a 先變紅
B. c 變紅, b 不變紅
C. a、c 變紅, b 不變紅
D. c 比a 先變紅, b 不變紅
D
8. [2024 大連三十四中模擬節選, 5 分] 學習小組的同學對“有反應但無明顯現象的實驗” 展開了拓展學習與探究。
(1) 實驗①: 用三朵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探究二氧化碳能否與水反應, 其中紙花變紅的是 _______ (填“Ⅰ” “Ⅱ”或“Ⅲ”) , 實驗①的結論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
(2) 實驗②: 證明氫氧化鈉與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的現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
(3) 實驗③: 向充滿二氧化碳的錐形瓶中先注入氫氧化鈉溶液, 振蕩, 未觀察到明顯現象。打開彈簧夾并注入_________________ (填一種試劑) , 產生氣泡, 證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已發生反應。
稀鹽酸(或稀硫酸)
(4) 驗證無明顯現象的反應已發生的思路一般有兩種: a. 反應物之一消失;b. 有新物質生成。實驗① ② ③中, 采用相同思路設計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實驗①和實驗③
9. [2024 大連一模節選, 4 分] 實驗室常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CO2, 小組同學將制得的二氧化碳凈化后, 進行下圖實驗。
(1) A 中放置的是用紫色石蕊溶液染色的濕潤紙花,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通入CO2 時紙花變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 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 C 中觀察到先熄滅的是 _____________ (填“低處蠟燭”或“高處蠟燭”) , 由此獲得啟示: 二氧化碳可用于________。
H2O+CO2 === H2CO3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低處蠟燭
滅火
考點3 低碳生活
10. [2024 大連一模, 1 分] 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下列做法不恰當的是 ( )
A. 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后排放
B. 積極植樹造林, 促進達成碳中和
C. 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防止產生霧霾
D. 煤炭脫硫處理, 有效減少酸雨的產生
C
11. [2024 大連一模, 9 分] 自然界中存在著碳循環(如圖所示) 。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 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興趣小組的同學通過探究“碳循環”的路徑, 學習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 設計低碳行動方案。
【活動一】探究碳循環的路徑
(1) 自然界中存在碳循環, 這里的“碳”指的是 ______ (填字母) 。
A. 單質 B. 分子
C. 原子 D. 元素
D
(2) 觀察圖, 自然界中產生二氧化碳的途徑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一條即可) 。
化石燃料燃燒(合理即可)
【活動二】探究二氧化碳的吸收
如圖, 海水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小組同學分別設計實驗驗證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 驗 一 向容積為500 mL 充滿CO2的軟塑料瓶中倒入100 mL水,迅速擰緊瓶蓋,振蕩 軟塑料瓶
變癟了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 驗 二 向容積為500 mL 充滿CO2的軟塑料瓶中用注射器注入100 mL 水,振蕩(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注射器活塞迅速回彈到約80 mL 刻度處,振蕩后,注射器活塞慢慢向下移動,最終停留在約40 mL 刻度處,軟塑料瓶沒有變癟
結論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 結合實驗二分析, 100 mL 水約溶解了 _____ mL 二氧化碳。
60
(4) 實驗一、實驗二對比分析, 實驗一中軟塑料瓶變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100 mL水時,瓶內逸出100 mL二氧化碳,振蕩,
瓶內剩余的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內的壓強減小
(5) 過多二氧化碳進入海洋會導致海洋酸化, 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H2O+CO2===H2CO3
小組同學想在實驗二的基礎上繼續探究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分別用注射器吸取飽和石灰水和溶質質量分數為40 % 的氫氧化鈉溶液注入軟塑料瓶中。觀察到兩個軟塑料瓶都變癟了, 并且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軟塑料瓶變癟程度比加入飽和石灰水更大。
(6) 同學們應吸取和注入軟塑料瓶的兩種溶液的體積應為_____mL。
100
(7) 該實驗能否證明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氫氧化鈣溶液更強?請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氫氧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度遠大于氫氧化鈣,100 mL 40% 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氫氧化鈉的質量遠大于100 mL 飽和石灰水中氫氧化鈣的質量
【活動三】設計低碳行動方案
(8) 下表是學生設計的低碳行動方案的一部分, 請你進行補充。
(合理即可)
植樹造林
低碳行動方案 能減少大氣中CO2 的原因
①低碳出行 減少汽油等化石燃料燃燒向大氣中排放CO2
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CO2
1. 碳元素的開發與利用貫穿人類發展史。下列含碳物質最早被人類利用的是 (  )
A. 煤炭 B. C60
C. 石墨烯 D. 碳納米管
A
課后評價
3
2. [2024 煙臺] 我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彰顯大國的責任與擔當。“碳中和”中的“碳” 是指 (  )
A. 二氧化碳 B. 碳元素
C. 碳原子 D. 所有含碳物質
A
3. [2024 鹽城] 金剛石、石墨和C60 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 它們的性質存在著明顯差異, 其原因是構成它們的原子 ( )
A. 種類不同 B. 大小不同
C. 質量不同 D. 排列方式不同
D
4. [2024 牡丹江]“碳家族”中相關物質的性質與用途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
A. 石墨作電車的電刷—質軟
B. 金剛石用于切割玻璃—硬度大
C. 干冰作制冷劑—升華放熱
D. 一氧化碳用于冶煉金屬—可燃性
B
5. 將充滿空氣的氣球放置在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 氣球沉入底部(如圖甲) 。若要使氣球位置出現圖乙中的變化, 可以將密閉容器中的空氣換成下列氣體中的 (  )
A. 氫氣
B. 甲烷
C. 二氧化碳
D. 一氧化碳
C
點撥:將充滿空氣的氣球放置在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氣球沉入底部;若要使氣球上升至容器頂部,可以將密閉容器中的空氣換成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
6. [2024 揚州] 自然界存在多種元素及物質的循環。下圖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 )
A. 氮循環
B. 硫循環
C. 碳循環
D. 水循環
C
7. [2024 北京] 用如圖所示裝置和干燥紫色
石蕊紙花進行實驗, 驗證CO2 的性質。
(1) 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該實驗 還可以得出分子具有的性質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Ca(OH)2===CaCO3↓+H2O
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2) 為驗證CO2 能與水反應, 需進行的操作及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先將干燥紫色石蕊紙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紙花不變色,將紙花取出噴水后再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紙花變紅
8. [2024 廣東節選]CO2 的性質實驗。
(1)
現象: ①若X 為澄清石灰水時,則現象為 ___________________
性質: CO2 能與石灰水反應
現象: ②若X 為_______________時,則現象為_______________
性質: CO2 能與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變紅色
(2)
現象: 低處的蠟燭先熄滅,高處的蠟燭后熄滅
性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2 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CO2 的密度比空氣的大
9. [2024 鹽城] 我國向世界承諾: 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CO2 排放量和轉化量相等, 達到相對零排放, 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Ⅰ. 了解二氧化碳排放
(1) CO2 排放量增加, 可能引發的后果有 _________ (填字母) 。
A.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B. 極端天氣頻發
C. 土地沙漠化, 造成農業減產
D. 影響自然生態系統, 改變生物多樣性
ABCD
(2) 空氣中的CO2 主要來自 ________ (填字母) 。
A. 動、植物的呼吸作用
B. 化石燃料的燃燒
C. 植物的光合作用
AB
Ⅱ. 探究二氧化碳轉化
(3) CO2 的吸收是其轉化的有效方法。現有三種試劑: 水、澄清石灰水、2% NaOH 溶液, 你認為最佳的CO2 吸收劑是_____________, 設計實驗方案證明你的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NaOH 溶液
用三個相同的軟塑料瓶收集滿
二氧化碳,分別注入等體積的水、澄清石灰水、2% NaOH 溶液,蓋上瓶蓋,充分振蕩,若注入2% NaOH 溶液的軟塑料瓶變癟程度最大,說明2% NaOH 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最好
Ⅲ. 研制低碳行動方案
(4) 低碳行動涵蓋國際合作、國家工程和個人行為三個層面。請從“個人行為”層面策應低碳行動, 寫出你的一個行動打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行乘坐公交車(合理即可)
10. [2024 蘇州] 實驗室用如圖所示裝置制取CO2 氣體, 并進行相關性質研究。
已知: CO2 與飽和NaHCO3 溶液不發生反應。
(1) 儀器a 的名稱是 ___________。
分液漏斗
(2) 連接裝置A、B, 向錐形瓶內逐滴加入稀鹽酸。
①錐形瓶內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裝置B 內盛放飽和NaHCO3 溶液, 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裝置B 用來干燥CO2, 裝置B 中應盛放的試劑是 ________。
CaCO3+2HCl === CaCl2+H2O+CO2↑
除去CO2 中混有的HCl
濃硫酸
(3) 將純凈、干燥的CO2 緩慢通入裝置C, 觀察到現象:
a. 玻璃管內的干燥紙花始終未變色;
b. 塑料瓶內下方的紙花先變紅色, 上方的紙花后變紅色。
①根據上述現象, 得出關于CO2 性質的結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將變紅的石蕊紙花取出, 加熱一段時間, 紙花重新變成紫色,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CO2 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CO2 的密度比空氣的大
H2CO3 =====CO2↑+H2O

(4) 將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生成白色沉淀, 該過程中參加反應的離子有 _________________(填離子符號) 。
Ca2+、OH-
11. [2024 河南] 碳元素對人類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1) 低碳行動中的“碳”指的是 ________ (填“C”“CO”或“CO2”) 。
CO2
(2) 下列關于金剛石和石墨的說法中, 不正確的是___(填字母) 。
a. 金剛石和石墨都屬于碳的單質
b. 石墨轉化為金剛石屬于物理變化
c. 它們完全燃燒后的產物都是二氧化碳
d. 金剛石和石墨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3) 探究煉鐵原理的實驗裝置如圖1。在V 形管內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一個即可)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 處理尾氣的方法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尾氣點燃(或將尾氣收集起來)
Fe2O3+3CO =====2Fe+3CO2[或CO2+Ca(OH)2
高溫
=== CaCO3↓+ H2O]
(4)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為二氧化碳+ 水———→有機物+ 氧氣, 推測該有機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 (填元素符號) 。探究光合作用原料的裝置如圖2(實驗過程略去) 。
光能
葉綠體
C、H
① 實驗時, 乙中的植物葉片能檢測出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機物, 而甲中的不能。請加以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請設計方案, 檢驗實驗后的燒堿溶液中生成的新物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選用的試劑和現象即可) 。
甲中的二氧化碳被燒堿溶液吸收,
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取樣于試管中,加入適量氯化鈣溶液,產生白色沉淀
(5) 用CO2 和H2 作原料可制取甲醇, 化學方程式為CO2+3H2 =======CH3OH+H2O, 該反應在發展清潔能源及減少碳排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若生產48 t 甲醇, 理論上能夠吸收CO2 的質量是 _________t。
66
一定條件
點撥:設理論上能夠吸收CO2 的質量為x。
CO2+3H2=========CH3OH+H2O
44 32
x 48 t
= x=66 t
答:理論上能夠吸收CO2 的質量是66 t。
一定條件
12. [2024·貴州] 閱讀下面科普短文, 回答問題。
自然界中, 天然金剛石較少。人工合成金剛石通常需要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才能進行。近期, 科學家在一個標準大氣壓、1025 ℃條件下, 將硅融入鎵、鐵、鎳組成的液態金屬中, 通入甲烷 (CH4) 氣體, 硅(Si) 與甲烷反應生成四氫化硅(SiH4) 和石墨(C) , 石墨在液態金屬表面轉化成金剛石薄膜, 其轉化過程如圖1 和圖2。金剛石薄膜具有良好的光學透明性和高度的化學穩定性, 在多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1) 從宏觀上看, 甲烷由___________元素組成;從微觀上看, 金剛石由______________構成。
(2) 圖1中生成石墨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2 變化的微觀實質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氫
碳原子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發生改變
Si+CH4=======SiH4+C
一定條件
(3) 金剛石薄膜的性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良好的光學透明性和高度的化學穩定性
13. [2024 湖南]2024 年5 月1 日, 我國利用船舶加裝的碳捕捉系統回收首罐液態二氧化碳的卸船, 標志著遠洋航行船舶從燃油消耗到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形成閉環。同學們對“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形成閉環”非常感興趣, 開展有關二氧化碳的項目式學習。
任務一: 調查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
(1) 同學們調查到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有很多, 你認為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一種即可) 。
化石燃燒的燃燒(合理即可)
任務二: 討論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的方法
(2) 同學們討論了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的方法, 知道低碳生活方式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你的一種低碳生活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同學想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填實驗現象) , 補充了可以利用堿溶液或水吸收二氧化碳。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即可)
變渾濁
任務三: 探究實驗室中不同試劑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
實驗室提供4 種試劑: 水、飽和石灰水、溶質質量分數為0. 165% 的NaOH 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為40% 的NaOH 溶液。
【提出問題】上述4 種試劑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如何?
【查閱資料】①室溫下, 飽和石灰水中氫氧化鈣的質量分數約為0. 165%。
②利用壓強傳感器及信息處理終端可將實驗數據進行記錄、呈現和分析。
【進行實驗】
步驟1: 各裝置的氣密性良好(夾持裝置已省略) , 同學們用4 只250 mL 燒瓶集滿純凈的二氧化碳氣體。
步驟2: 用4 支注射器分別取6 0 mL
上述提供的4 種試劑, 將燒瓶分別連接
壓強傳感器和注射器(如圖1 所示) 。
步驟3: 待燒瓶內氣壓平穩后, 迅速將4 支注射器內試劑分別全部注入相對應的燒瓶中, 關閉彈簧夾, 觀察壓強變化。一段時間后, 振蕩燒瓶, 繼續觀察壓強變化。小組合作完成實驗, 并展示燒瓶內壓強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如圖2 所示) 。
【分析討論】
(3) 根據40% NaOH 溶液對應的曲線, 分析t1~t3 s 時間段曲線變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理即可)
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二氧化碳
氣體體積減小,使燒瓶內壓強減小,振蕩,40% 的氫氧化鈉
溶液與二氧化碳充分接觸,反應速率更快
【得出結論】
(4) 結合圖2 中的數據, 從壓強和吸收效果兩個角度對比分析, 得到的結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條件下,40% 的氫氧化鈉溶液壓強變化最大,
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
任務四: 形成二氧化碳閉環的意識
(5) 在老師指導下, 同學們知道上述實驗中40 % NaOH 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 氫氧化鈉有剩余。為了達到零碳排放和對環境無污染, 形成二氧化碳閉環的意識, 現處理上述實驗中40 % NaOH 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的液體,
你設計的實驗方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生對其他燒瓶中的物質也進行了科學處理。
【拓展思維】我國已經實現了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甲醇和負碳纖維等, “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形成閉環”是未來碳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探索方向。
向待處理的液體中逐滴加入氯化鈣溶液,
直至不再產生白色沉淀,過濾,再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
直到溶液呈中性(合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州市| 睢宁县| 明溪县| 菏泽市| 化隆| 克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伊宁县| 凤城市| 鹤庆县| 大同市| 承德市| 马尔康县| 札达县| 杭锦后旗| 江山市| 信阳市| 东源县| 深水埗区| 博爱县| 抚宁县| 彝良县| 普格县| 铜鼓县| 阿鲁科尔沁旗| 礼泉县| 宝鸡市| 会昌县| 平阳县| 民勤县| 万年县| 玛纳斯县| 无为县| 广元市| 灵台县| 隆子县| 中江县| 商水县| 武清区| 丰都县| 四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