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一、課標引領1.審美感知:通過聆聽《雷鳴電閃波爾卡》,學生能辨識樂曲中打擊樂器(如定音鼓、鈸)模擬的雷聲、閃電聲,分析節奏型(如波爾卡典型的三拍子節奏)和音樂結構(回旋曲式)的特點,體會音樂對自然場景的描繪手法。2.藝術表現:學生能用身體律動或打擊樂器表現樂曲中的節奏重音和強弱對比,模仿雷雨場景的音響效果。3.創意實踐:根據音樂,引導學生用身邊的物品(如書本、桌椅、盆)創作一段“雷雨音效”,并嘗試與樂曲片段結合,探索音樂與自然聲音的融合方式。4.文化理解:了解波爾卡舞曲的起源及約翰·施特勞斯家族對維也納圓舞曲與波爾卡音樂的推廣作用,理解音樂與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聯系。探討《雷鳴電閃波爾卡》如何通過“標題音樂”形式將自然現象藝術化,引導學生思考音樂在描繪場景、傳遞情感中的作用,以及音樂與生活的關聯性。二、教材分析波爾卡是19世紀產生于波西米亞的一種速度較快的二拍子舞曲。《雷鳴電閃波爾卡》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于1868年。作者意在表現:一個令人興高采烈的節日里,人們聚集在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廳里舞蹈。這時,外面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雷鳴電閃。然而,舞廳里的人們卻舞興正濃,全然不顧外面的雷雨交加,依然翩翩起舞。樂曲為G大調,拍,采用復三部曲式寫成。樂曲開始是一個簡單的引子,A段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是描繪舞會盛況,情緒熱烈歡快,休止符的使用使音樂富于彈性;第二主題速度加快,采用下行音階的手法,并在每個音級之間嵌進一個屬音5,從而使音樂氣氛發生變化,好像新換了隊形和舞步,也好像是在描繪:正當人們舞興正濃的時候,烏云密布,暴風雨即將來臨。但人們并不介意,反而跳動得更加歡快了。B段由兩個主題構成:第一主題在第二主題后面再現,構成一個單三部曲式。B段的音樂好像在表現:盡管外面風聲大作、雷電交加、暴雨狂瀉不止,而舞廳里的人們依然興致很高、舞興不減。B段的音樂轉到了C大調。其中的第一主題用了許多連音,旋律比較舒展。但是,由于音樂進行中不時地加進了定音鼓的滾奏和吊镲的敲擊聲,好像真的是風雨交加、雷鳴電閃。一方面是雷雨交加,另一方面是優美舒展的音樂,這就不難使人們想象到音樂所描繪的內容:盡管天公不作美,而跳舞的人們依然沉浸在歡快愉悅的舞蹈之中。B段的第二主題,倚音及短促的八分音符和連線的使用,使樂曲顯得十分輕巧活潑。第二主題之后,第一主題再現。樂曲的第三樂段再現了樂曲的A段。樂曲的尾聲用了兩次長的顫音,后面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樂曲在歡快的高潮中結束。三、教學目標1.通過情景式聆聽,賞析《雷鳴電閃波爾卡》感受各音樂要素變化引起的樂曲情緒變化,理解其在音樂中的作用。2.通過記圖形譜、哼唱主題旋律、聽辨西洋管弦樂器的音色特點以及小組合作即興創編表演等,了解樂曲的曲式結構、樂器的表現作用,體會波爾卡音樂風格的特點。3.通過聆聽、賞析、創編表演等方式,了解約翰施特勞斯的藝術貢獻,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感知音樂與大自然的聯系。四、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感受波爾卡舞曲的音樂風格。難點:根據樂曲的變化及特點即興創編聲勢律動或自制打擊樂伴奏。五、教學準備課件、鋼琴、自制打擊樂器(沙錘、鼓、雷聲模擬器、不銹鐵鋼盆)六、教學過程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 音樂來源于生活,也來源于大自然,自然界中有于多聲響,譬如狂風暴雨、雷鳴電閃,你們能模擬出風聲、雨聲、雷聲嗎?我們一起來模擬一場雷雨吧,聽老師的指揮:風起、小雨滴輕輕落下,小雨逐漸變成中雨,雷聲從遠處滾滾而來,突然一聲雷響,雨越下越大,雨越下越小,天氣轉晴。 除了人聲模擬,各位音樂家也善于用音樂來模擬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奧地利就有一位作曲家,運用了管弦樂生動而逼真地模擬了雷鳴電閃的聲音,并結合波爾卡舞蹈音樂風格,創作了一首樂曲《雷鳴電閃波爾卡》,這首樂曲是他一百多首波爾卡作品中,最得意、最富有演出效果的樂曲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賞析這首作品。分段欣賞 樂曲一共由引子、尾聲和四個音樂主題,分7個樂段組成,構成復三部曲式結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波爾卡舞會現場,感受這里的氣氛,并且告訴老師通過聆聽,你腦海中復現出了怎樣的畫面?你聽到了怎樣的自然之聲?由哪種樂器演奏出來的? 引子:樂曲剛開始是怎樣的聲響?非常突然的幾聲雷響 a主題: 雷聲從遠處滾滾而來,力度漸變。 (觀看視頻片段)由大鼓滾奏演奏而成,共四次,一起跟著音樂敲擊桌面模仿大鼓滾奏的聲音。 正當人們舞興正濃的時候,烏云密布、暴風雨即將來臨。但是,人們并不介意,舞會依然進行。聆聽b主題:情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更加愉快 旋律有怎樣的特點?輕巧活潑,級進下行、節奏密集、大跳、重復屬音5 b主題旋律級進下行,從中可以清楚地聽到大鼓、定音鼓與鈸奏出的“電閃雷鳴”音響,仿佛真的出現了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的景象,這里是全曲的華彩部分。 我們也試著跟著音樂動起來,向前四步、向后四步、拍手 C主題: 旋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聽到了哪些樂器?怎樣的情景?由哪些樂器演奏? 弦樂組、打擊樂組。音樂在主題c轉到C大調,在弦樂組連貫的歌唱性主題中,穿插著鼓和镲“電閃雷鳴”的聲音,色彩交織、生動無比。仿佛人們在屋內跟隨音樂翩翩起舞、歡歌笑語,同時屋外閃電霹靂、風雨交加的畫面。 哼唱主題旋律 探索創造生活中的打擊樂,模仿演奏,不銹鋼盆、鼓、沙錘 主題d: 聽辨旋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教師鋼琴彈奏)出現了許多裝飾音、音區升高,裝飾音的使用使音樂更加的詼諧、俏皮,模仿了波爾卡歡快輕盈的舞步。 觀看輕盈的波爾卡舞蹈,介紹波爾卡。完整聆聽 全曲的四個主題已經聆聽結束,后面還有三個樂段,考考同學們的記憶力,全班分成四小組:滾雷組、動作組、自制樂器組、舞蹈組,跟音樂律動、演奏,當聽到你的主題時做出相應的反應。填入音樂主題編號,完善作品的曲式結構。 (教師引導做出反應) 中段結束后,樂隊重復主部主題,“電閃雷鳴”的動機頻繁出現,使樂曲推向白熱化氣氛。尾聲用了兩次長顫音,后面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樂曲在歡快的高潮中結束。 完善曲式結構,講解復三部曲式結構構成:單二部+單三部+單二部(再現部) 作者介紹: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 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出身維也納的一個音樂世家,與父親同名,人稱“小約翰·施特勞斯”。與父親相比,小約翰的藝術成就似乎更大一些。其主要成就在于把維也納圓舞曲發展成音樂會樂曲,因而在眾多作曲家中,獲得了“圓舞曲之王”的美譽。他的創作結合奧地利民間音樂和日常生活音樂,具有曲調新穎、節奏活潑、配器華麗、描繪性強等特點,堪稱維也納交響音詩。在其一生的創作中,他寫了約一百七十首圓舞曲,141首波爾卡,百余首其他舞曲,四十余首進行曲,16部輕歌劇。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藍色多瑙河》《藝術家的生活》《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圓舞曲》《雷鳴電閃波爾卡》《閑聊波爾卡》《撥弦波爾卡》、輕歌劇《蝙蝠》等。拓展 無獨有偶,作曲家們除了模仿大自然中的音響,還非常善于觀察生活,作曲家約瑟夫·施特勞斯創作出了著名的《鐵匠波爾卡》,樂隊采用兩臺打鐵用的鐵砧作為特定節奏樂器,叮當叮當的聲音使樂曲更為活潑、歡快,音樂形象更加生動鮮明。 中國音樂家也將打鐵玩出了花樣,一起來看看,小提琴演奏家柴亮與打鐵匠共同演奏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片段。總結評價 當堂練習 1.聆聽《雷鳴電閃波爾卡》片段,這是哪一個主題。 2.波爾卡是一種三拍子舞曲。 3.《雷鳴電閃波爾卡》的作者是約翰·威廉姆斯。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波爾卡的節拍、節奏。感受了舞曲中打擊樂的豐富音色。作曲家們創作了如此豐富的舞曲音樂,或優美典雅、或生動活潑,這些經典的舞曲裝點了我們的生活,浸潤著我們的心靈。希望同學們通過對作品中音樂素材的表現和現實生活自然場景的聯系,建立具體音樂形象的導向,豐富頭腦中的音樂素材。(共21張PPT)新課導入音樂來源于生活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雷鳴電閃波爾卡UnterDonnerundBlitz,Polkaschnell,op.324單元課題:繽紛舞曲授課人:張肆方樂曲結構復三部曲式引子 1 2 3 4 5 6 7 尾聲a主題b主題c主題d主題a主題你聽到了怎樣的自然之聲?由哪種樂器演奏出來的?認識打擊樂器大鼓定音鼓镲a主題滾奏共出現幾次?營造出了怎樣的效果?b主題樂曲產生了怎樣的情緒變化?旋律有怎樣的特點?試著用旋律線把音的高低畫出來(第一行)b主題旋律快速跳進下行重復屬音56·5·4·3·2·4·3·2·1·7655555554·753·1·旋律有怎樣的特點?b主題跟隨音樂動起來c主題旋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怎樣的情景?由哪些樂器演奏?模唱旋律尋找生活中的打擊樂c主題跟隨音樂演奏d主題旋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舞會氛圍是怎樣的?出現裝飾音,音區升高,音樂更加的詼諧、俏皮,模仿了波爾卡歡快輕盈的舞步。倚音Polka波爾卡"波爾卡"由波希米亞語中的"半"字演化而來,產生于1830年左右的捷克,是一種二拍子的快速舞曲。舞者們常站成一個圓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一只腳與另一腳之間按2/4拍子飛快交替。樂曲結構復三部曲式引子 1 2 3 4 5 6 7 尾聲a b c d a主題b主題c主題d主題樂曲結構復三部曲式b動作組c自制樂器組a滾雷組d波爾卡組引子 1 2 3 4 5 6 7 尾聲a b c d 跟音樂律動、演奏,并完善樂曲的曲式結構樂曲結構復三部曲式引子 1 2 3 4 5 6 7 尾聲a b c d c a b單二部曲式A單三部曲式B單二部曲式A(再現部)約翰·施特勞斯( 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圓舞曲之王"創作圓舞曲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爾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及輕歌劇16部。代表作品:《閑聊波爾卡》《藍色多瑙河》《春之聲圓舞曲》音樂來源于生活《鐵匠波爾卡》《G大調弦樂小夜曲》片段課堂練習1.聆聽《雷鳴電閃波爾卡》片段,這是哪一個主題。A. a主題 B. b主題 C. c主題 D.d主題2.波爾卡是一種三拍子舞曲。3.著名的《雷鳴電閃波爾卡》作者是約翰·威廉姆斯。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波爾卡音樂風格,感受了舞曲中打擊樂的豐富音色。作曲家們創作了如此豐富的舞曲音樂,或優美典雅、或生動活潑,這些經典的舞曲裝點了我們的生活,浸潤著我們的心靈。希望同學們通過對作品中音樂素材的表現和現實生活自然場景的聯系,建立具體音樂形象的導向,豐富頭腦中的音樂素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雷鳴電閃波爾卡》教案.docx 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雷鳴電閃波爾卡》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