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第10課時 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課時練習一、選擇題1.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是( )。A.國民黨 B.中國人民 C.北洋政府 D.中國共產黨2.“巍巍金陵,滔滔大江—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這段文字反映了( )。A.九一八事變 B.盧溝橋事變 C.南京大屠殺 D.淞滬會戰3.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 )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A.7月7日 B.9月18日 C.12月13日 D.12月20日4.“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這段文字反映了( )。A.旅順大屠殺 B.平頂山慘案 C.南京大屠殺 D.一二八大屠殺5.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在( )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為奪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A.西柏坡 B.西安 C.延安 D.北平二、判斷題6.9月4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7.革命烈士值得我們敬仰。為了緬懷革命烈士,我們可以到烈士陵園掃墓、獻花。( )8.南泥灣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充分體現了紅軍戰士不怕犧牲的精神。( )9.石家莊市西柏坡有一座雕塑叫“殘歷碑”,它矗立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方。( )10.1937年,日本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開始侵華戰爭。( )三、連線題11.請將下列時間與相關事件連線在一起。1997年7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37年7月7日 遵義會議1945年9月2日 日本投降1949年10月1日 盧溝橋事變1935年1月 香港回歸祖國四、簡答題12.從1931年到1945年,經過14年艱苦卓越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展示了哪些偉大的抗戰精神?五、材料分析13.下面是某同學課堂筆記的部分內容,請你找出錯誤之處并改正。①1934年,第四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征程。 ②歷經艱難險阻,紅軍勝利完成三萬五千里長征。 ③長征宣告了國民黨圍追堵截的破產,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六、綜合題14.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天安門廣場中心,背面鐫刻著由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碑文,碑文全文如下: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1)碑文上的三個時間分別代表著什么。(2)在抗日戰爭中,涌現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請你選擇你最敬佩的一位,說說他的故事。 (3)請你寫出我國國歌的歌名。參考答案1.D2.C3.C4.C5.C6.×7.√8.×9.×10.×11.12.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13.錯誤之處①應改為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征程。錯誤之處②應改為歷經艱難險阻,紅軍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14.(1)碑文中“三年以來”是指解放戰爭時期,即1946—1949期間的革命歷史;“三十年以來”是指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即1919—1949的整段歷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鴉片戰爭為起點的整個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奮斗歷史。(2)抗日英雄趙登禹是第二十九軍將領。在喜峰口戰役中,他率部與敵軍展開肉搏戰。他用大刀砍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砍出了中華民族的骨氣。在鎮守北平南苑的戰役中,他雖身負重傷,但仍指揮作戰,不幸壯烈殉國。(3)《義勇軍進行曲》答案第4頁,共4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