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第2課時 學會寬容 課時練習一、選擇題1.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老師要求同學們做到“和而不同”,下列同學的做法符合老師要求的是( )。A.小明不假思索地直接將小組中學習最好的同學的觀點作為自己的觀點B.小蘭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同時也不直接否定他人的看法C.小華在同學的“說服”下,將自己正確的看法否定后直接抄襲其他同學的看法D.小倩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其他同學的觀點無任何可取之處2.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老師要求同學們做到“和而不同”。下列同學的做法符合老師要求的是( )。A.紅紅不假思索地直接將小組中學習最好的同學的觀點作為自己的觀點。B.小東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同時也不直接否定他人的看法。C.小倩在其他同學的“說服”下,將自己正確的看法否定后直接抄襲其他同學的看法。D.一切聽從他人的決定。3.如果老師誤會了自己,下面做法不可取的是( )。A.讓自己先平靜下來,調整好情緒后再客觀地面對問題B.在老師的課上搗亂,報復老師C.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向老師解釋后諒解老師D.有問題課下解決,依然尊重老師4.課間休息時,張強和李明迎面走過,張強不小心把李明撞倒了,李明應該怎么做?( )A.以牙還牙,把張強也推倒B.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早晚找機會報復他C.原諒他,接受他的道歉D.心中有怒氣,和他吵一架5.寬容是有限度、有原則的。以下哪種情況不能被寬容( )。A.公交車上有人踩了我的腳B.妹妹不小心弄臟了我的作業C.樓上鄰居半夜打籃球D.前桌回頭時碰掉了我的鉛筆二、判斷題6.“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能有效防止別人的侵犯,可以作為處事法則。( )7.受到了來自別人的傷害,寬容會使我們放棄報復的想法。( )8.包容不是無底線的原諒,而應該是相互的理解與尊重。( )9.生活在充滿差異的世界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長環境、興趣愛好或觀點看法。( )10.每次李明犯了錯,奶奶總會以他年齡小而原諒他,這就是寬容。( )三、簡答題11.六年級學生張虎特別調皮,但班主任和同學們都很寬容他。張虎有兩次在學校欺負別的小朋友,被同學舉報了,班主任非常嚴厲地批評了他,并且讓他在班會課上做檢討。(1)班主任的做法是否過于嚴厲?(2)張虎欺負別的小朋友的行為可以寬容嗎?為什么?四、辨析題12.《六尺巷的故事》記錄的是清康熙年間,張英(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的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打起了官司。張家人寫了一封信,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后,回信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的故事已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寬容美德的見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為什么要弘揚寬容的美德?(2)怎樣擁有一顆寬容心?五、綜合題13.一天凌晨,高二學生陳奕帆騎電動車在送外賣的路上不小心撞上了停在路邊的轎車,導致轎車倒車鏡損壞,車身多處劃傷。事后,他沒有選擇逃跑,而是寫了一封道歉信,并用它包著身上全部的311元現金,粘在轎車左前門的把手內側。第二天,車主薛戰民發現了道歉信和錢,被家境并不太好的陳奕帆的行為所感動,選擇了諒解,除將311元錢還給對方外,還決定拿出一萬元資助他的學業,以此激勵更多像陳奕帆這樣的人。叔叔您好:我昨天騎定車不小心把您的倒車鏡撞壞了,非常抱歉,我心里也很難受,我是一名學生,暑假在城里打工,我給您留了錢作為補償,我知道這不夠,但我已經沒有錢了,非常對不起。對不起!(1)請簡要評析陳奕帆和薛戰民的行為。(2)積累2條關于寬容的俗語和名言。參考答案1.B2.B3.B4.C5.C6.×7.√8.√9.√10.×11.(1)①班主任的做法不過于嚴厲;②認真對待老師的批評,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2)不可以寬容,因為寬容不是無限度地縱容和姑息遷就,而是有原則的。12.(1)寬容是一種美德,我們為人寬容,就能解人之難,補人之過,揚人之長,諒人之短;我們為人寬容,就能贏得友誼,獲得更多的朋友;寬容是一種境界,一個人真誠地寬容別人的過失,他的境界就會上升一個層次;一個人學會了寬容,他就掌握了一種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2)1.擁有一顆寬容的心,讓我們平靜下來,調整情緒,更為客觀、大度地面對問題;2.擁有一顆寬容的心,不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報復不是解決沖突的方式,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沖突,甚至被追究法律責任;3.“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別人會犯錯誤,我們同樣也會犯錯誤,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學會原諒他人,其實也是原諒可能犯錯誤的自己。13.(1)陳奕帆講誠信,有擔當精神;薛戰民寬容待人,有仁愛之心。(2)胸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答案第4頁,共4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