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嘎達梅林》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培養(yǎng)學生用圓潤、連貫的聲音唱歌及正確地理解歌曲內容。2、了解蒙古族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3、教育學生熱愛民族英雄,學習英雄為祖國、為人民不怕犧牲的精神。教學重點:準確表達歌曲感情。教學難點:長音的保持。教學方法:討論法、視唱法。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教學準備:希沃白板(采用希沃白板作為課堂教學媒介,傳遞教學內容。以圖文聲像并茂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互動性,學生通過在希沃白板上操作演示,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性。)教材分析:對“嘎達梅林”的解釋,最普遍的解釋是:“嘎達”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釋為:英雄的名字叫那達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犧牲。“嘎達”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銜。總之,對“ 嘎達梅林”的解釋還要做深入細致的考證工作。《嘎達梅林》這首內蒙古民歌,唱的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去控告。但是,事與愿違,不僅控告無效,他反被捕入獄并被判處死刑。嘎達梅林的妻子牧丹聞訊后,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率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tǒng)治的大規(guī)模武裝斗爭。后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后在戰(zhàn)爭中壯烈犧牲。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各詞運用了形象化的比興手法,抒發(fā)了人民對英雄崇敬懷念的感情。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聲羽調式作基礎,用上下句單樂段結構的曲式寫成。兩個樂句的節(jié)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變化重復,旋律低沉。總起來看,歌曲的節(jié)奏舒展從容、穩(wěn)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莊嚴肅穆,既表現(xiàn)了廣大群眾對英雄崇敬愛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教學過程:(一)歡迎大家到蒙古包做客。(大屏幕顯示:蒙古草原風情圖片。)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長期生活著一個古老民族――蒙古族,他們分成許多部,過著游牧和狩獵生活。蒙古族又是個善戰(zhàn)的民族,嘎達梅林就是蒙古族歷史英雄人物之一。1、找一個學生講述歷史上一件真實的故事: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去控告。但是,事與愿違,不僅控告無效,他反被捕入獄并被判處死刑。嘎達梅林的妻子牧丹聞訊后,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率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tǒng)治的大規(guī)模武裝斗爭。后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后在戰(zhàn)爭中壯烈犧牲。放電影《嘎達梅林》片段。(二)學唱歌曲。(大屏幕顯示:歌名《嘎達梅林》,背景是騎馬善戰(zhàn)。)1、教師范唱,學生感受歌曲情緒。2、跟琴視唱簡譜。(注意長音唱夠拍)3、跟琴視唱1、2段歌詞。3、視唱3段,注意換氣的地方唱得要準確。4、視唱4段,分析有幾個樂句及樂句之間的關系。5、完整演唱歌曲。6、聽錄音,體會歌曲情緒。7、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三)分組討論,介紹有關蒙古族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共分5個組,課前每個組已準備好了自己的內容,并制作成課件。)每組派一名代表到電腦前展示課前準備的內容。一組:內蒙古的風光片。二組:蒙古族是怎樣待客的?并表演。三組:蒙古族的服飾及生活習慣。四組:蒙古族的音樂(歌曲、樂曲、樂器、音樂家等)、舞蹈。(帶動全班學生跳蒙族舞蹈。)五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動(那達慕會等)(介紹完后,一個學生演奏古箏曲《喜奔那達慕》)。(四)我們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讓我們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達梅林》吧!(五)口風琴齊奏《嘎達梅林》。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樂、舞蹈、風土人情等,如果同學們有機會可以到內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結成好朋友。布置作業(yè):將這首歌唱給家人聽一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首歌背后的故事。學業(yè)評價:小學音樂 年級評價表班級: 年 月姓名 自評 互評 師評 總評A B C A B C A B C教學反思:在《嘎達梅林》這首歌曲教學中,我重視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課前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利用電腦、手機、圖書等途徑收集有關蒙古、嘎達梅林的相關資料;同學們自主能力強,準備工作做得充分。在講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們踴躍舉手,課堂氛圍濃厚,達到了預期效果。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民族音樂的力量,進一步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學習民族音樂、激發(fā)學生探索民族音樂的興趣與愿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