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 判斷的概述 練習一、單選題1.以下不屬于判斷的是( )A.今天陽光明媚,晴空萬里 B.某地發生自然災害造成損失C.為什么要樹立人生目標 D.少年強則國強2.以下判斷恰當的是( )A.這是新職工宿舍B.三人行,必有我師焉C.來到海邊,小張盡情地呼吸著空氣、陽光和海水D.一旦吸煙,就會患肺癌3.“好的教育讓學生充滿活力與激情。”這句話屬于( )A.簡單判斷 B.復合判斷C.選言判斷 D.聯言判斷4.下列對判斷認識正確的有( )①要對認識對象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②在概念、質與量、關系(包括條件關系)的把握上必須明確、準確③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的標準,將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④有所斷定和有真有假是判斷的基本特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5.要形成一個恰當的判斷,必須具備的條件有( )①要對認識對象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②要運用內涵明確、外延確定的概念構成判斷③多使用復合判斷,少用簡單判斷④可以用問句等語言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6.古時候,有個送信的人趕著一匹馬奔跑。有人問他:“如此急事,何不乘馬?”他說:“六條腿比四條腿跑得快些!”這說明( )A.我們認識事物,必然會對事物作出判斷B.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情況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C.判斷有真判斷,也有假判斷D.判斷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7.2024年某暑期檔電影以破竹之勢突破30億元票房。該電影以喜劇形式展現了當下人們關注的家庭教育問題,電影中的苦難式教育備受熱議,其中的經典臺詞也耐人尋味,引人深思。以下臺詞與解讀對應錯誤的是( )①善意的謊言從來不是欺騙——違背了矛盾律②我不想當風箏了,我想當風——基于感性認識的形象思維③不要逼著別人穿自己的鞋——省略量項和主項的全稱否定判斷④人生就像抓娃娃,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抓到什么——體現了思維的概括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4年春,鄉村教師李某在田間偶然發現一種罕見植物。起初,他僅憑直觀感受認為這只是普通野草;后來,他查閱資料、請教專家,最終確認這是一種具有科研價值的珍稀物種。從邏輯學上看,下列屬于正確判斷的是( )①李老師在田間發現了一棵植株②李老師發出疑問:這是一種什么植物呢③李老師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形成了一種新認識④李老師確認這是一種具有科研價值的珍稀特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人們認識了一類事物的特有屬性,就會形成反映該類事物的概念。但是一個孤立的概念還不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這就需要人們應用概念去斷定,即判斷。下列表達正確的是( )①符合認識對象實際情況的是肯定判斷②依據社會實踐作出的判斷都是真判斷③一個判斷要么是真判斷,要么是假判斷④判斷必須對認識對象作出肯定或否定斷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0.閱讀以下內容,其中屬于表達判斷的語句是( )① 顧客甲:“服務員,這杯咖啡是熱的還是冰的?”服務員乙:“是熱的。”② 顧客甲:“那這只蒼蠅是怎么回事?”③ 服務員乙:“呃……它也想喝點熱的。”④ 顧客甲:“它想喝為什么我要付錢?我又不認識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這世界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此觀點( )①是通過判斷進行推理②運用了否定判斷③既無肯定又無否定④看到了世界的復雜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2022年8月印發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指出,所謂“臺灣獨立”,是企圖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是分裂國家的嚴重罪行,損害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是走不通的絕路。這一判斷( )①是對“臺灣獨立”的感性認識②揭示了“臺灣獨立”的內在本質③斷定了“臺灣獨立”的危害和下場④體現了思維是對現實和將來的如實反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下列古語中屬于判斷的是( )①人非圣賢,孰能無過②老虎借豬,相公借書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④學如弓弩,才如箭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在某程序中,笑臉就是單純代表一種微笑的表情,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表情逐漸被賦予了很多其他的意義。因此,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準確表達對認識對象的判斷便尤為重要。下列“現代用語”中,能夠準確表達判斷的是( )①退!退!退! ②網購好衣服 ③他是個狠人 ④確認過眼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2023年8月8日,是我國第15個“全民健身日”,其所在周(8月7日至13日)是我國第一個“體育宣傳周”,宣傳周的主題是“全民健身繪就幸福生活”。從判斷的類型角度看,下列與“宣傳周的主題是‘全民健身繪就幸福生活’”這一判斷一致的是( )①請您多多海涵②2023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③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④中國和俄羅斯是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任何判斷都必須用語句表達。下列語句中,不能夠準確表達判斷的是( )A.蘇軾是偉大的詩人 B.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C.天空格外的藍,白云格外的白 D.奇數是不能被2整除的數二、非選擇題17.判斷一 樹木既能綠化環境,又能制造新鮮空氣;既能平衡生態環境,又能保護地球。判斷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廣泛認同。請運用“判斷的表達與類型”的相關知識說明上述判斷屬于什么類型的判斷,其分類標準是什么。18.①他是中學校長。②張華認識雷鋒。③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④如果某個數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數。思考:上述4個判斷哪些屬于簡單判斷?哪些屬于復合判斷?19.議題 判斷及其基本特征情境分析材料一 有一天,老師領著兩個高中生來到了教室里,這兩個女孩長得特別相似。甲同學心里想:“他們肯定是新轉來的同學,不是來聽課的老師!”乙同學心里想:“她們不僅是同學,而且是雙胞胎姐妹!”材料二 齊國有一個姓黃的老相公,很講究并且為人謙遜。他有兩個女兒,長得國色天香。有人贊賞他的女兒,但他卻常常說:“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掛齒。”長此以往,眾人都信以為真。因此,黃公二女丑惡之名遠播,到了婚嫁年齡,沒有一個人來上門求親。衛國有個人死了老婆,無錢再娶,便跑到黃家求婚。等到婚禮完畢,他揭開頭巾一看,竟然是個絕代佳人。消息很快傳開了,人們才知道黃公過于謙虛,存心把自己的女兒說丑。于是,二女兒便有許多名門望族來爭相提親了。思維碰撞(1)結合材料一,說明什么是判斷,并簡析下列三個語句是否屬于判斷。①她們是雙胞胎姐妹嗎?②她們是新轉來的同學。③她們不是來聽課的老師。(2)談談你對判斷的基本特征的理解,材料二中的人物對老相公“兩個女兒”美丑的判斷是如何體現判斷的基本特征的。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90后朱某選擇將“國風變裝”與流行的短視頻相結合,他以中國神話人物、歷史人物、傳統技藝等為切入點,講述了一個個關于文化傳承的故事,引發眾多網友的共鳴,收獲了2000多萬名粉絲。舞劇《只此青綠》、電影《長安三萬里》等“爆款”文化產品讓人大飽眼福;“穿華服”“到博物館去”成為新時尚;為了一部劇、一臺戲、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掀起一次次文旅熱潮……青年對情緒價值的追求,不斷激發文化產業的活力和潛力。根據上述材料,圍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甲、乙兩位同學分別作出了如下判斷:甲:只要激發青年人的創作熱情,就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 乙: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又需要滿足人們對高質量文化產品的需求。從甲、乙兩位同學的觀點中任選一個,結合材料,運用《邏輯與思維》中判斷的基本特征的知識,指出該觀點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A C A C D D D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B D C B1.C【詳解】本題屬于逆向選擇題。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是判斷的一個基本特征。判斷是通過語句表達的。判斷的語句是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ABD:這三個選項均屬于以陳述句的形式表達的判斷,ABD不符合題意。C:不作斷定、沒有真假的語句并不表達判斷。“為什么要樹立人生目標”沒有對認識對象進行斷定,不屬于判斷,C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2.B【詳解】判斷是對事物情況的反映,要形成一個給當的判斷,首先,要對認識對象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其次,要運用內涵明確,外延確定的概念構成判斷。A:該選項表達的判斷并不明確,可以理解為新建的職工宿舍,也可理解為新職工的宿舍,A不符合題意。B:“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屬于恰當判斷,B符合題意。C:陽光和海水不能搭配呼吸,該選項中的概念搭配不當,C不符合題意。D:吸煙不一定必然引起肺癌,該選項對認識對象之間的關系斷定不準確,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3.A【詳解】A:簡單判斷是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好的教育讓學生充滿活力與激情”屬于簡單判斷,A符合題意。BCD:復合判斷是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包括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好的教育讓學生充滿活力與激情”屬于簡單判斷,而非復合判斷,BCD排除。故本題選A。4.C【詳解】①:判斷是對認識對象情況的斷定,要對認識對象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①正確。②:判斷在概念、質與量、關系(包括條件關系)的把握上必須明確、準確,②正確。③: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簡單判斷。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復合判斷,③正確。④: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是判斷的一個基本特征。斷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斷。判斷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斷是對認識對象情況的斷定,判斷就有與認識對象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的問題,④正確。故本題選C。5.A【詳解】①:判斷有真假之分。如果一個判斷的斷定符合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它就是真的,要形成一個恰當的判斷,必須具備的條件有要對認識對象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①正確。②:要形成一個恰當的判斷,必須要運用內涵明確、外延確定的概念構成判斷,②正確。③:復合判斷和簡單判斷運用得當都可恰當表示對事物的認識,③錯誤。④:問句不能表示判斷,④錯誤。故本題選A。6.C【詳解】A:題干中的判斷是假判斷,不符合客觀實際。我們認識事物,必然會對事物作出判斷,說明判斷存在的必要性,材料強調判斷的真假,A不符合題意。B: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情況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說明判斷的含義,材料強調判斷的真假,B不符合題意。C:有人問他:“如此急事,何不乘馬?”他說:“六條腿比四條腿跑得快些!”該判斷是假判斷,說明判斷有真判斷,也有假判斷,C符合題意。D:判斷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說明判斷的來源,材料強調判斷的真假,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7.D【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①:謊言無論是何目的都帶有欺騙性質,一邊承認欺騙,一邊否認欺騙,違背了矛盾律,①正確但不符合題意。②:用風箏和風比喻人生,表達渴望自由和獨立,擺脫操控的意愿,這是通過聯想觸及自由本質,屬于形象思維,②正確但不符合題意。③:“不要逼著別人穿自己的鞋”是祈使句,未判斷某事物的性質,不是判斷,③錯誤但符合題意。④:用“抓娃娃”游戲比喻人生際遇,沒有涉及本質,未體現概括性,④錯誤但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8.D【詳解】①: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一個正確的判斷:一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二是斷定要符合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李老師在田間發現了一棵植株”這只是對事實的一種描述,不是判斷,更不是正確的判斷,①排除。②:本項并沒有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不是判斷,②不符合題意。③④: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一個正確的判斷:一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二是斷定要符合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李老師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形成了一種新認識;李老師確認這是一種具有科研價值的珍稀特種,這都都認識對象進行了斷定,都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判斷,是正確的判斷,③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9.D【詳解】①:符合認識對象實際情況的是真判斷,但不一定是肯定判斷,①錯誤。②:判斷來源于社會實踐,依據社會實踐作出的判斷也可能是假判斷,經實踐檢驗符合實際的判斷才是真的判斷,②錯誤。③:判斷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一個判斷符合認識對象實際情況的是真判斷就是真判斷,否則就是是假判斷,③正確。④:對認識隊對象有所斷定,是判斷的一個基本特征。斷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判斷必須對認識對象作出肯定或否定斷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斷,④正確。故本題選D。10.D【詳解】一般來說,陳述句、反問句可以表達判斷,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則不表達判斷。①②:這兩句話是疑問句,不表達判斷,①②不符合題意。③:該句是陳述句,表達判斷,③正確。④:該句是反問句,表達判斷,④正確。故本題選D。11.D【詳解】①:“這世界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并非推理,①排除。②③:“這世界哪有什么歲月靜好”運用了否定判斷,②正確,③排除。④:此觀點認識到歲月靜好的表面下是有人在負重前行,這表明看到了世界的復雜性,④正確。故本題選D。12.C【詳解】①:材料中對“臺灣獨立”的判斷是理性認識,并非感性認識,①說法錯誤。②③:所謂“臺灣獨立”,是企圖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是分裂國家的嚴重罪行,損害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是走不通的絕路。這一判斷揭示了“臺灣獨立”的內在本質,斷定了“臺灣獨立”的危害和下場,②③符合題意。④:思維是對存在的能動反映,未必是對現實和將來的如實反映,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13.B【詳解】①③:“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是否定判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肯定判斷,①③符合題意。②:“老虎借豬,相公借書”比喻東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據為己有,沒有涉及判斷,②不符合題意。④:“學如弓弩,才如箭鏃”是比喻句,并非判斷,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4.D【詳解】①:“退!退!退!”出自一個大媽和男子吵架的視頻,引申傳遞的是一種“放下怨氣和偏見”的樂觀心態,“退!退!退!”是祈使句,不表達判斷,①不符合題意。②:“網購好衣服”中“好”與“衣服”搭配,即在網上買好看的衣服,“好”與“網購”搭配,意為已經在網上買好了衣服,存在歧義,②不符合題意。③④:“他是個狠人”,“狠人”的意思是指在某方面有過人能力的人,來源于網絡游戲玩家對比自己游戲水平高的人的稱呼;“確認過眼神”是一個網絡流行詞,即從眼神里得到了證實,出自林俊杰《醉赤壁》里的一句歌詞: “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而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他是個狠人”和“確認過眼神”二者都能夠準確表達判斷,③④正確。故本題選D。15.C【詳解】①:“請您多多海涵”本身不是判斷,①不符合題意。②③:“宣傳周的主題是‘全民健身繪就幸福生活’”是性質判斷,“2023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和“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性質判斷,②③符合題意。④:材料是性質判斷,“中國和俄羅斯是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關系判斷,與題干判斷不一致,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16.B【詳解】本題為反向選擇題。A:“蘇軾是偉大的詩人”的說法作出了肯定的判斷,A項不符合題意。B:“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表述沒有對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B項符合題意。C:“天空格外的藍,白云格外的白”對天氣作出了準確的判斷,C項不符合題意。D:“奇數是不能被2整除的數”的表述對奇數的概念作出了準確的判斷,D項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7.①判斷一屬于復合判斷,判斷二屬于簡單判斷。②簡單判斷與復合判斷劃分的標準是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分析】背景素材:兩句判斷考點考查:判斷的表達與類型能力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兩小問,第一問屬于分析說明類主觀題,第二問屬于簡答題,需調用判斷的表達與類型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樹木既能綠化環境,又能制造新鮮空氣;既能平衡生態環境,又能保護地球→從復合判斷的角度分析。關鍵詞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廣泛認同→從簡單判斷的角度分析。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18.“他是中學校長”“張華認識雷鋒”是簡單判斷。“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如果某個數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數”是復合判斷。【分析】背景素材:幾個具體判斷考點考查:正確運用判斷的知識能力考查:描述和闡述事物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要求辨別材料中的判斷是簡單判斷還是復合判斷,需要調用《邏輯與思維》中正確運用判斷的有關知識,結合材料具體分析。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他是中學校長,張華認識雷鋒→可聯系兩個判斷拆解后是概念,它們是不包含其它判斷的判斷,是簡單判斷。關鍵詞②: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如果某個數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數→可聯系這兩個判斷拆解后仍然是判斷,它們是包含其它判斷的判斷,是復合判斷。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19.(1)①我們認識事物,必然會對事物作出判斷,或者肯定它們是什么、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或者否定它們是什么、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認識活動中,就使用了判斷。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②語句①沒有對認識對象進行斷定,既沒有肯定什么,也沒有否定什么,故不屬于判斷;語句②表達了一種肯定,語句③表達了一種否定,都屬于判斷。(2)①判斷有兩個基本特征。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是判斷的一個基本特征。斷定的方式有肯定和否定有兩種。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斷。判斷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如果一個判斷的斷定符合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它就是真的;否則,它就是假的。有斷定就會有真假,判斷的這兩個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的。②題中人物對老相公“兩個女兒”的美丑都形成了自己的判斷。這些判斷都是就其女是否漂亮而進行的性質判斷,有肯定或否定之分;認為其女丑陋的是假判斷,贊賞的、爭相提親的都對之有了真判斷。【分析】背景素材:判斷運用的相關材料信息考點考查:判斷及其基本特征的有關知識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核心素養:科學精神【詳解】(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要求考生闡述判斷的含義、簡析題干中的判斷語句,設問較為基礎,考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即可。第二步:審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有效信息①:對于新同學,不同學生有不同的判斷,這個推斷過程即是判斷;有效信息②:根據材料信息“甲同學心里想:“他們肯定是新轉來的同學,不是來聽課的老師!”乙同學心里想:“她們不僅是同學,而且是雙胞胎姐妹!”,結合判讀的定義可知”語句①沒有對認識對象進行斷定,既沒有肯定什么,也沒有否定什么,故不屬于判斷;語句②表達了一種肯定,語句③表達了一種否定,都屬于判斷,故②③屬于判斷。(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對美丑的判斷”, 需要調用“判斷的基本特征”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信息是如何體現判斷的基本特征的。第二步:審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根據所學知識,判斷的特征包括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判斷有真假之分,結合材料信息“兩個女兒長得國色天香,有人贊賞他的女兒,但他卻常常說:“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掛齒。”長此以往,眾人都信以為真”來看,大家對黃公女兒相貌都有了自己的判斷,這體現了判斷“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特征;對其女兒的判斷經歷之前錯誤、之后正確的變化,這體現了判斷“有真假之分”的特征,考生可依據此組織答案。【點睛】提高主觀題答題能力“四要素”。第一要素:審清主觀題的設問,明確試題設問的限制性和規定性,確定答題范圍,這是答題的關鍵。即通過閱讀試題的背景材料及設問,確定命題者的考查意圖,確保答題的大方向不錯。第二要素:學會分析材料、圍繞材料提示搜索相關知識點是答題的依據。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層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關知識點組織答案。第三要素:熟練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是解答主觀題的基礎。需要加強對知識點的歸納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點系統化、條理化,確保自己能夠熟練運用相關知識點。第四要素:規范答題。要正確運用政治術語答題;注意多角度思考問題,確保答案的完整性。不要脫離材料、隨意發揮、答非所問,防止出現理論和實際相脫離,即“兩張皮”現象。20.答案示例:甲觀點錯誤,判斷為假。[理由]判斷的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另一個是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甲同學的觀點用肯定的形式對認識對象作出斷定,但該斷定的內容與實際不符,激發青年人的創作熱情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的條件之一,但不意味著青年人有了創作熱情,就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乙觀點正確,判斷為真。[理由]判斷的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另一個是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乙同學的觀點用肯定的形式對認識對象作出斷定,材料中的實踐表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又需要滿足人們對高質量文化產品的需求,該判斷符合實踐,能經受實踐的檢驗。【分析】背景素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考點考查:判斷的基本特征能力考查: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要求從甲、乙兩位同學的觀點中任選一個, 指出該觀點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需要調用判斷的基本特征的有關知識,結合甲、乙兩位同學的判斷進行分析。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只要激發青年人的創作熱情,就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可聯系判斷的兩個基本特征。說明該斷定的內容與實際不符,觀點錯誤。有效信息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又需要滿足人們對高質量文化產品的需求→可聯系判斷的兩個基本特征。說明該判斷符合實踐,能經受實踐的檢驗,是正確的。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