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阿尼特拉舞曲》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阿尼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為戲劇《培爾·金特》創作的組曲中的一首舞曲,具有濃郁的北歐民族風格。樂曲以輕快的節奏、優美的旋律和豐富的樂器音色,描繪了阿拉伯少女阿尼特拉跳舞的場景。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格里格的音樂風格,感受舞曲的音樂特點,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和表現力。節奏特點:全曲以3/4拍為主,節奏輕快,具有瑪祖卡舞曲的特點,重音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形成獨特的韻律感。B段通過附點音符和隱性節拍的使用,增強了節奏的彈性和對比性。旋律變化:A段旋律跳躍,B段旋律舒緩,再現部分回歸主題旋律,尾聲簡短收束。旋律通過模進、音程擴大等手法發展,形成豐富的音樂形象。調性布局:調性從主調a小調開始,以屬調e小調結束,屬于“綜合性中段”的三段體,增強了音樂的層次感和表現力。二、教學目標(一)核心素養目標1.審美感知:通過聆聽《阿尼特拉舞曲》,感受樂曲的旋律美、節奏美和音色美,理解音樂的情感表達。2.藝術表現:能夠哼唱樂曲的主題旋律,并用肢體語言或繪畫表現音樂的情緒和場景。3.文化理解:了解格里格的音樂風格及北歐民族音樂的特點,理解音樂與文化背景的聯系。4.創意實踐:通過編創舞蹈動作或繪畫,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二)具體目標1.了解《阿尼特拉舞曲》的創作背景、作者及樂曲結構。2.能夠分辨樂曲的段落、樂器音色及旋律特點。3.感受樂曲的節奏與節拍,并哼唱主題旋律。4.通過拓展活動,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三、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能夠分辨基本的音樂要素(如旋律、節奏、節拍、樂器音色等),但對音樂的結構分析和文化背景理解仍需進一步引導。學生喜歡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如哼唱、舞蹈、繪畫等,因此本課將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教學準備1.多媒體設備(播放樂曲、PPT課件)。2.鋼琴或電子琴(用于示范旋律)。3.繪畫工具(紙張、彩筆)。五、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3分鐘)1.播放一段輕快的舞曲音樂(如《藍色多瑙河》),引導學生感受舞曲的節奏與情緒?!斑@段音樂給你什么樣的感受?你能想象出什么樣的場景?”“今天我們要欣賞的《阿尼特拉舞曲》也是一首舞曲,它描繪了阿拉伯少女阿尼特拉跳舞的場景。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樂曲,感受它的魅力?!?br/>(二)賞析樂曲(25分鐘)1.播放《阿尼特拉舞曲》,引導學生閉眼聆聽,思考以下問題: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愉悅、輕松)你能聽出這是什么樂器演奏的嗎?(鋼琴)學生分享感受,教師總結樂曲的基本情緒和風格。2.介紹創作背景、來源和作者介紹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及其代表作《培爾·金特》組曲。講解《阿尼特拉舞曲》的創作背景:描繪了培爾·金特在阿拉伯帳篷中,美麗的女子阿尼特拉用舞蹈歡迎他的情景。強調樂曲的藝術價值及其在《培爾·金特》組曲中的地位。3.再次聆聽,跟隨音樂自主律動,感受其節拍韻律,說一說樂曲是幾拍子?作曲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給你怎樣的感受?介紹樂曲的三段曲式結構(ABA)4.分段聆聽(1)分段播放樂曲,引導學生對比各段旋律、節奏和情緒的變化。提問:A段和B段在情緒上有什么不同?學生討論并分享感受,教師總結各段的特點。A段:輕快活潑,表現阿尼特拉的舞蹈。B段:旋律舒緩,表現培爾·金特的沉思。A段再現:回歸活潑的舞蹈場景。以下是鋼琴曲《阿尼特拉舞曲》的曲式結構和特點分析表格,重點展現節奏和旋律的變化:結構 節奏特點 旋律變化 特點分析引子 以八分音符為主,節奏輕快,奠定舞曲基調 旋律短小,以級進為主,帶有裝飾音 引子部分通過輕快的節奏和裝飾音,營造活潑的氛圍,為全曲鋪墊。A段 核心節奏型為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的組合,重音不在第一拍,形成瑪祖卡舞曲特點 旋律跳躍,以短促音符為主,表現阿尼特拉的活潑與嫵媚 A段主題旋律貫穿全曲,節奏輕快,具有舞蹈性,重音落在第二或第三拍,形成獨特的韻律感。B段 出現附點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節奏拉寬,形成對比 旋律舒緩,帶有歌唱性,表現培爾·金特的沉思 B段通過節奏和旋律的變化,形成情緒上的對比,附點音符的使用增強了旋律的歌唱性。A段再現 回歸A段的核心節奏型,八分音符為主,重音不在第一拍 旋律與A段相似,但通過調性變化和樂器音色的調整,增添新的色彩 再現部分使樂曲回歸主題,形成統一性,同時通過調性變化增添新的音樂色彩。尾聲 節奏逐漸放緩,以長音結束 旋律簡短,以級進下行為主,結束感強烈 尾聲部分通過節奏和旋律的收束,為全曲畫上句號,營造完整的結束感。5.哼唱主題旋律:教師彈奏鋼琴旋律,學生模唱哼唱A段主題旋律,教師指導音準和節奏,尤其注意變化音#2、#5和裝飾音(顫音、前倚音)。6.完整欣賞演奏視頻。(三)拓展延伸(15分鐘)1.編創舞蹈動作:分組活動:學生根據樂曲的情緒和節奏,編創簡單的舞蹈動作。小組展示,其他學生評價,教師點評。2.音樂與繪畫結合:播放樂曲,學生用畫筆描繪自己聽到的音樂場景,分享作品并說明創作靈感。(四)總結(2分鐘)1.提問:“通過本節課,你對《阿尼特拉舞曲》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學生分享收獲,教師總結樂曲的藝術價值及其在《培爾·金特》組曲中的地位。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探索格里格的其他作品,感受北歐音樂的獨特魅力。六、教學反思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阿尼特拉舞曲》的音樂特點,還能通過實踐活動提升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