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2張PPT)第七課 校園數字氣象站實時傳輸從數據采集到智能反饋本課程將探討智能氣象站的工作原理,從終端角色與硬件連接到編程實現與調試,最后延伸至家庭應用場景。導入:上一課我們完成了校園數字氣象站感知層的搭建,實現了氣象數據采集、智能終端訂閱氣象數據。本課我們需要探究校園數字氣象站的實時傳輸過程,以及如何通過移動終端實現對校園氣象的實時監控和反饋控制。觀看視頻,看看氣象站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幫助我們!校園氣象站的"無人值守"秘密1核心問題如何通過移動終端實現對校園氣象的實時監控和反饋控制?2互動問題為什么需要兩塊主控板?探索:主控板不僅可以存儲數據,還可以顯示氣象數據。為了便于遠端查看數據、實現反饋控制,需要使用兩塊主控板。一塊作為移動終端,用于實時查看數據、控制窗戶的開和關,需要將其接入網絡中另一塊作為智能終端,用于與移動終端進行數據交互、實時傳輸智能終端 VS 移動終端做一做:請對比智能終端和移動終端的異同并填寫在下面的框中對比項智能終端移動終端功能收集、存儲、上傳數據顯示數據、發送控制指令網絡連接方式連接傳感器與移動終端接入互聯網/局域網數字氣象站系統架構連接通過智能終端與網絡連接,實現數據實時傳輸,將數據傳輸到移動終端,以便用戶能便捷地控制窗戶的開、關,查看氣象數據。數據管理智能終端按照其時隙不斷地保存和上傳各類氣象數據,智能終端收到各類傳感器值后,以Wi-Fi或者藍牙將數據上傳給各類終端設備。反饋控制各終端設備也可以通過Wi-Fi或者藍牙將控制命令發送給智能終端,再由智能終端操控舵機,實現反饋控制。設計:做一做:(1)根據校園數字氣象站系統架構圖以及系統功能,列出硬件清單;(2)通過Wi-Fi將智能終端和移動終端進行連接;(3)將移動終端與計算機端連接起來,然后在編輯器中編寫程序并上傳到移動終端上。傳感器采集數據風速大于閾值?發送大風預警到SIOT發送“無”大風預警到SIOT接收到SIOT信息MQTT信息=“打開窗戶?”控制舵機開窗控制舵機關窗MQTT信息=“關閉窗戶?”是是否否是實踐:硬件搭建1.硬件清單準備主控板x2、舵機x1、雨量傳感器x1、氣象儀x12.傳感器連接傳感器→智能終端,舵機→智能終端實踐:程序編寫(1) “智能終端”主控板重點程序截圖。(2)"移動終端”主控板重點程序截圖。實踐:運行程序運行調試是否實現了氣象數據訂閱,能否收到大風預警,能否通過計算機端訪問智能終端獲取氣象數據。圖所示為實時的風向數據。你掌握了嗎?選擇題大風預警的反饋控制中,移動終端的作用是?A. 收集氣象數據B. 發送關窗指令C. 存儲歷史數據判斷題單塊主控板可同時實現數據采集和遠程控制。排序題將“開關窗流程”按順序排列①移動終端發送指令 ②舵機關窗 ③大風觸發閾值 ④智能終端接收指令拓展:從校園到智能家居溫度監測溫度傳感器采集數據1數據傳輸智能終端處理并上傳2移動端報警異常溫度觸發通知3遠程控制用戶控制通風設備4討論:若網絡中斷,如何保證系統運行?(本地存儲+藍牙備用)教學教案設計總第 7 課時課 題 名 稱 校園數字氣象站實時傳輸學習目標 (包含學科核心素養) 信息意識:理解實時數據傳輸在氣象監測中的實際意義,能識別智能終端與移動終端在數據交互中的角色差異 計算思維:通過編程實現終端間數據交互與反饋控制,掌握分步驟解決問題的邏輯(如連接硬件、編寫程序、調試運行)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利用Wi-Fi/藍牙技術完成跨終端協作,設計符合功能需求的實時傳輸系統,并優化調試流程。 信息社會責任:在模擬開關窗操作中,體會自動化系統對校園安全的保障作用,初步形成技術應用的倫理意識。問 題 類 型 學生問題 智能終端和移動終端都需要連接網絡,它們的區別到底是什么? 如果Wi-Fi信號不穩定,是否會影響氣象數據的實時傳輸? 編寫程序時,如何確保移動終端能正確接收大風預警并發送開關窗命令?學科問題 1. 為什么需要兩塊主控板分別作為智能終端和移動終端?單板能否實現全部功能? 2.數據傳輸過程中選擇Wi-Fi或藍牙的依據是什么?兩種協議的適用場景有何差異? 3.智能終端的閾值設定與反饋控制如何體現自動化系統的邏輯閉環?教師問題 1. 引導思考:如果想讓氣象站同時支持手機端和電腦端監控,系統架構需要如何調整? 2.深化理解:在調試時,若舵機未按指令開關窗,可能有哪些環節出錯?如何逐一排查?問題系統 (星號標出核心問題) 1. 為什么需要兩塊主控板分別作為智能終端和移動終端?單板能否實現全部功能? 2.數據傳輸過程中選擇Wi-Fi或藍牙的依據是什么?兩種協議的適用場景有何差異? 3.智能終端的閾值設定與反饋控制如何體現自動化系統的邏輯閉環?問題探究流程 導(問題引導)、學(自主探究)、探(合作探究)、測(課堂檢測)、拓(知識拓展)導(問題引導): 情境創設: 播放一段“校園突遇大風,氣象站自動關窗”的動畫視頻,引發學生興趣。 核心問題: “氣象站如何實現‘無人值守’的智能關窗?遠程控制需要哪些技術支持?” 互動活動: “腦暴快答”:分組列舉“遠程監控”的關鍵技術(如網絡、傳感器、編程)。 埋下懸念:展示兩塊主控板的實物,提問:“為什么需要兩塊板?它們分工有何不同?” 知識點: 實時傳輸的價值(信息意識); 智能終端與移動終端的角色分工(計算思維)。 學(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任務: 任務1:終端角色解密 知識點:智能終端(數據存儲+上傳)、移動終端(數據展示+控制)。 活動:根據教材“寫一寫”表格,自主對比兩者異同(功能、連接方式)。 答案示例: 對比項智能終端移動終端功能收集數據、上傳、執行命令顯示數據、發送控制指令網絡需求需連接傳感器和移動終端需接入互聯網/局域網任務2:硬件連接模擬 知識點:主控板、傳感器、舵機的連接邏輯。 活動:完成“硬件接線圖”(參考教材圖4)。 重點:雨量傳感器→智能終端;舵機→智能終端;雙板通過Wi-Fi互聯。 三、探(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任務: 任務:編程闖關賽 分組角色:程序員(寫代碼)、測試員(調試)、架構師(畫流程圖)。 關卡1:補全開關窗流程圖(教材圖3空白部分) 知識點:閾值判斷→預警發送→指令接收→舵機控制。 答案: 大風預警觸發 → 移動終端彈出警告 → 用戶點擊“關窗” → 命令回傳 → 智能終端驅動舵機 關卡2:連接上硬件,對主控板進行程序表寫 任務:參考教材P43頁,合作完成主控板程序編寫。 關卡3:運行程序 運行調試是否實現了氣象數據訂閱,能否收到大風預警,能否通過計算機端訪問智能終端獲取氣象數據。 四(課堂檢測): 課堂檢測題目設計: 選擇題: 大風預警的反饋控制中,移動終端的作用是?(答案:B) A. 收集氣象數據 B. 發送關窗指令 C. 存儲歷史數據 判斷題: 單塊主控板可同時實現數據采集和遠程控制。(答案: 需分工協作) 排序題: 將“開關窗流程”按順序排列(答案:③→①→④→②) ①移動終端發送指令 ②舵機關窗 ③大風觸發閾值 ④智能終端接收指令 五、拓(知識拓展): 活動設計: 任務1:跨學科應用 場景:設計“家庭智能溫室”,需實現溫度超標自動開窗。 討論: “藍牙/Wi-Fi如何選擇?若家庭網絡癱瘓,如何保證系統運行?” 答案:短距離用藍牙(低功耗),長距離用Wi-Fi;增加本地存儲作為備用。 任務2:倫理辯論 辯題: “自動化系統是否會導致人類過度依賴技術?” 引導:結合校園安全(保障)與隱私風險(數據監控)展開討論。板 書 設 計 校園數字氣象站實時傳輸一、終端角色對比 智能終端:采集數據 → 存儲上傳 → 執行命令(舵機) 移動終端:接收數據 → 顯示監控 → 發送指令 二、數據傳輸流程 傳感器 → 智能終端 →(Wi-Fi/藍牙)→ 移動終端 → 用戶控制 → 反饋至智能終端 三、關鍵步驟 1. 硬件連接:雙主控板 + 傳感器 + 舵機 2. 編程邏輯:閾值判斷 → 預警 → 指令傳輸 → 執行 3. 調試核心:網絡穩定性 + 代碼糾錯教 學 反 思 校園數字氣象站實時傳輸1.技術工具的適切性 虛擬仿真平臺(如Tinkercad)雖能降低硬件操作門檻,但部分學生在拖動接線時仍存在邏輯混亂。后續可增加“分步接線引導動畫”,強化傳感器與終端的連接邏輯。 2.合作探究的深度 編程闖關中,測試員角色易淪為“旁觀者”,需設計更細化的分工任務(如記錄錯誤日志、設計測試用例),確保全員深度參與。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3-第七課:校園數字氣象站實時傳輸.pptx 問題化教學教案-07-校園數字氣象站實時傳輸.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