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素養達標教學設計4.9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材P53.例3.教材分析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人教版小學數學6年級下冊第4單元的內容,屬于新課標中數與代數的部分。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尺的知識后進行學習的,為本節課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奠定了基礎。本節課的內容是要讓學生理解如何利用根據比對圖形進行放大與縮小。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運用本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情分析 學生已基本掌握了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三者之間的關系,已基本會運用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相應的計算。但計算速度慢且容易出錯。學生已會用米尺進行測量,但對校園的測量,學生也會有困惑,因為測量結果往往不是整米數。學生已懂得了比例尺的含義,但真正在實際生活中快速而正確的確定比例尺仍有難度。但這節課的實踐應用很有必要。核心素養 利用數方格的方法完成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教學目標 1. 理解把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 2.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思考和討論等活動,掌握畫圖方法。 3.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識,激發學習興趣。教學重點 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教學難點 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例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教學方法 實踐活動、自主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啟發引導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雙邊活動 設計意圖一、 激趣導入 前測達標 1.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相關知識。 (1)考眼力。你能在10秒內找到貓嗎? (2)你見過下面這些現象嗎?這些現象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小 (3)你玩過計算機嗎? 2.小結,引出課題。 對舊知識的回顧,喚醒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好前測,為探究新知做好準備。二、 探究新知 導學達標 教學例4. 1小組討論: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因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是2:1,2÷1=2,所以就是要把圖形的各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2.通過畫正方形了解畫法。 (1)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畫出放大后的圖形。畫完后小組里面比較一下,你們畫的是不是一樣,交流一下你們各是怎樣畫的? (2)展示學生作品,交流畫法。 小結:也就說按2∶1放大三角形,先確定底和高,再畫斜邊。 (3)觀察對比,發現規律。 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放大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現? 一個圖形按2∶1放大后,圖形的大小變了,形狀沒變。 3.尋找縮小的規律。 (1)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形的各邊按1∶3,長方形按照1:4,三角形按照1:2縮小,圖形會發生什么變化?同學們猜想下。 (學生猜測:圖形變小了,但形狀沒變。) (2)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學生畫圖,展示學生作品,匯報畫法。 (3)比一比,再發現: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三組圖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三組圖形的大小不同,但形狀相同。) 發現并探索圖形放大的規律,思考放大的比例尺的特點。 發現并探索圖形縮小的規律,思考縮小的比例尺的特點。三、 課堂鞏固 訓練達標 基礎演練: 1.完成教材第58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1頁“練習十一”第1題。 拓展延伸: 分層次的鞏固練習有助于對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進行評價。四、 歸納總結 素養達標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引導學生回顧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梳理所學知識,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板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1.畫圖先找定點、確定底和高,再畫斜邊。 2.圖形的各邊按一定的比擴大或縮小后,圖形的大小變了,形狀沒變。課后作業 1.從課本習題中選取; 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課后反思 (1)組織學生交流,明確無論是1∶3、1∶4還是1∶2,表示的都是變化后與變化前的長度比。 (2)交流畫圖方法:按一定的比把圖形縮小也要先根據原圖形邊的長度和相應的比確定縮小后圖形邊的長度,再畫圖并檢查。 (3)對比觀察,發現縮小前后圖形的內角沒變,邊長、周長都變小了,但形狀沒變,進一步體會圖形的相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