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素養達標教學設計4.2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材P38.例1.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單元的課時內容。本節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這部分內容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進行正、反比例教學的關鍵,是利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先決條件。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學習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這都為本課時學習提供了經驗支持。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比的知識,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觀察、探索、歸納的能力。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和主動探究的精神,指導并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學目標 1.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通過觀察思考、計算驗證、交流討論等學習方式,在數學活動中自主獲取知識,培養數學思維。 3.感悟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初步的數學辯證思想。教學重點 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教學方法 實踐活動、自主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啟發引導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雙邊活動 設計意圖一、 激趣導入 前測達標 1.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相關知識。 (1)填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 判斷下面各組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2.小結,引出課題。 對舊知識的回顧,喚醒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好前測,為探究新知做好準備。二、 探究新知 導學達標 1.學習例1,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1)PPT課件出示例1,明確要求。 計算下面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比較一下,你能發現什么 2.4∶1.6=60∶40 2.4×40=96 1.6×60=96 師:理解題意,你知道了什么 生:要求我們計算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比較一下,有什么發現? (2)探究規律。 師:觀察第(1)題,你發現了什么 生:這個比例的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等于96。 師:計算第(2)小題,你發現了什么 生:兩個外項的積是3×15=45,兩個內項的積是5×9=45 。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這個比例中, 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3)學生驗證自己的發現。 師:你能舉一個例子,驗證你的發現嗎 生:8∶3=40∶15兩個外項的積是8×15=120;兩個內項的積是3×40=120.這個比例的兩個外項的積也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4)總結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通過對例1的探究和同學們的驗證,我們發現了比例的另一個特點,同學們能說一說嗎 生:我發現,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與兩個內項的積相等。 師:是的,我們把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 (5)想一想,怎樣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質。 生:a∶b=c∶d a×d=b×c 師: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除了用比例的意義之外,還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就看兩外項之積與兩內項之積是否相等,這種方法判斷更簡單。。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分析、計算,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自然流暢。隨堂練習,讓學生展示自己發現的成果,在獲得成功的同時也收獲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三、 課堂鞏固 訓練達標 基礎演練: 1.完成教材第39頁做一做。 拓展延伸: 分層次的鞏固練習有助于對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進行評價。四、 歸納總結 素養達標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引導學生回顧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梳理所學知識,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質。 用字母表示就是:如果a:b=c:d,那么ad=bc。課后作業 1.從課本習題中選取; 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課后反思 本節教學最大的成功在于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積極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問題之上。利用導入這個環節,為學生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搭建了橋梁,新知構建部分,有教師引導的思路設計,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分析、計算,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自然流暢。隨堂練習,讓學生展示自己發現的成果,在獲得成功的同時也收獲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足之處:在例1的教學時教師放手還是有些不夠,問的太多,學生自主學習成分略顯不足。以后再教這個內容時,我應該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時,真正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發現,培養學生探究發現新知的本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