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素養達標教學設計3.1 圓柱的認識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材P16.例1.例2教材分析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單元的課時內容。它包括圓柱的高、底面以及其半徑、直徑,圓柱的特征、圓柱的側面及其展開圖。教材首先從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實物抽象概括出它的幾何圖形,然后再研究它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稱,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則放在后面。它是進一步研究圓柱的基礎知識。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五年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學習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這都為本課時學習提供了經驗支持。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初步感性認識了圓柱,能夠辨認圓柱物體。在學習了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基礎上,本課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形體——圓柱。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合作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類比,分析判斷的能力。教學目標 1.了解圓柱體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柱的型體特點。 2.探究側面展開圖(一般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的底面周長、高的關系。 3.培養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取知識,在實際操作中獲得抽象思維的能力,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學重點 懂得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的高,體驗研究幾何體的方法。教學方法 實踐活動、自主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啟發引導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雙邊活動 設計意圖一、 激趣導入 前測達標 1.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相關知識。 (1)我們學習過哪些立體圖形? (2)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特點? 2.小結,引出課題。 對舊知識的回顧,喚醒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好前測,為探究新知做好準備。二、 探究新知 導學達標 教學例1 出示教材第17頁例1:觀察一個圓柱形的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有什么特征。 ①認識圓柱的面。 師: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師:指導看書,再次觀察例1中的圖形,引導歸納。(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②認識圓柱的高 引導學生觀察例1中的圓柱,根據圖形上的提示認識圓柱的高,再根據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圓柱的高。結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教學例2:圓柱的側面展開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 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2)操作探究: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歸納: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4)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觀察教材第19頁例2。 總結: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在認識了圓柱,學習完例1、例2的基礎上,讓學生及時消化吸收,教師提出質疑,師生共同系統整理。。 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與思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出圓柱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底面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三、 課堂鞏固 訓練達標 基礎演練: 1.完成教材第19頁練習三第1題。 2.完成教材第17頁做一做第1題。 3.完成教材第17頁做一做第2題。 拓展延伸: 分層次的鞏固練習有助于對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進行評價。四、 歸納總結 素養達標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引導學生回顧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梳理所學知識,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 1.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圓柱的底面都是圓,并且大小一樣。 2.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做側面。圓柱的側面是曲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3.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課后作業 1.從課本習題中選取; 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課后反思 亮點之處:兩次質疑的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次內化把圓柱的基本特征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有關知識真正掌握了。 改進之處:在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時,教師應進行相應的提問,這樣學生學習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學習的知識才會更扎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