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六章 認識區域:環境與發展 建設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考點一 北京市的城市特征與建設成就1.自然地理環境:(1)位置:位于華北平原北緣,北部是A燕山山脈,西部是太行山脈余脈B西山。(2)自然環境特征。地形 地形以平原和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河流 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等,屬于海河水系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城市職能——政治、文化和對外交流中心:(1)文化中心。①歷史文化名城:有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天壇、頤和園和十三陵等6處世界文化遺產。②教育、科技和文化發達: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科學研究機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文化場所。(2)政治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所在地。(3)對外交流中心:有100多個外國大使館和許多國際組織駐華機構。3.城市建設成就:(1)城市建設。①現代建筑拔地而起,城區面積不斷擴展。②保持舊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風貌。(2)交通建設。①城市道路、地鐵、輕軌鐵路組成了市內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②北京現已成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3)產業結構調整。①發展新型產業,以電子、信息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②中關村是著名的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匯集有眾多的高科技企業。考點二 臺灣省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1.位置與范圍:(1)位置: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北臨A東海,東臨B太平洋,南臨C南海,西隔D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2)范圍:主體是臺灣島,還包括周圍的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蘭嶼、綠島等200多個島嶼,臺灣島是中國第一大島。2.自然地理環境:(1)地形特征:地形以山地為主,地處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多火山、地震。(2)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常受臺風侵襲。(3)河流眾多,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濁水溪是島內最長的河流。(4)自然資源。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豐富,盛產樟、紅檜、扁柏礦產資源 主要有煤、石油、金、銅、硫黃等水產資源 海域面積遼闊,水產資源豐富海鹽資源 M布袋鹽場是我國四大鹽場之一,臺灣被稱為“海上鹽倉”(5)臺灣省的美稱與當地自然條件的關系。美稱 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東方甜島 高溫多雨的氣候,適宜甘蔗生長海上米倉 西部平原土壤肥沃,熱量充足,適合水稻的生長水果之鄉 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合水果和蘭花生長,而且品種豐富蘭花之鄉植物王國 地形以山地為主,氣候濕熱,森林面積廣,植物種類多3.發展中的經濟:農業 生產專業化、企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作物和甘蔗等經濟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與花卉等園藝作物比重迅速上升工業 是經濟的重要支柱,基本建立了以加工制造業為主體,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支柱、部門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交通 運輸 最大機場是桃園國際機場,主要港口有高雄、基隆等,環島建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旅游業 現已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4.人口與城市:(1)居民:以漢族為主,祖籍大多是福建省,少數民族主要是高山族。(2)主要城市(連一連)。考點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概況與區域開發1.位置與范圍:(1)地理位置:位于中國西北邊陲,邊境線漫長,與俄羅斯、A蒙古、B哈薩克斯坦等8個國家接壤。(2)地理范圍: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域單位。2.自然地理環境:地形 以山地和盆地為主,自北向南依次是阿爾泰山脈、C準噶爾盆地、天山山脈、D塔里木盆地和昆侖山脈,構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大勢氣候 類型 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 冬冷夏熱,干旱少雨,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成因 深居亞歐大陸腹地,高山環繞,海洋水汽不易到達地表 特征 沙漠、戈壁廣布河流、 湖泊 絕大部分河流為內流河,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補給;①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②額爾齊斯河為中國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湖泊數量較多,多為咸水湖資源 土地 土地類型多樣,人均土地擁有量多,草地資源豐富礦產 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如石油、天然氣、煤等氣候 太陽能、風能資源比較豐富3.社會經濟面貌:(1)農業:中國最大的長絨棉、啤酒花和甜瓜生產基地,重要的畜牧業和甜菜生產基地,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兒井。(2)工業:以礦產資源開發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3)交通運輸:新疆現為中國機場最多、航線最長的省區,有著名的天然氣輸送工程——西氣東輸。(4)第三產業:旅游業發展迅速,2010年成立了喀什經濟特區。4.生態環境保護:(1)存在問題: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和湖泊干涸、耕地和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發等。(2)解決措施:休耕、輪牧、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化等。考點四 貴州省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1.自然地理概況:地理 位置 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地形 特征 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地表崎嶇。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氣候 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暖夏涼,濕潤多雨河流 烏江、北盤江、赤水河等,水能資源開發具有顯著優勢礦產 資源 主要有煤、汞、重晶石、磷、鋁土等2.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基巖大面積裸露而出現石漠化現象。(2)自然災害。①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②氣象災害:干旱、冰凍、冰雹等災害性天氣。3.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1)生態環境的恢復措施:封山育林、人工種草、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生態移民等。(2)生態環境的改善措施: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城市的建設。4.資源利用的成功經驗:(1)水資源的開發:建設了一大批水利基礎設施。(2)煤炭資源的開發:建設一批大型煤電基地,優先發展水電,深度開發水電。(3)旅游資源的開發:充分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如著名的黃果樹瀑布、織金洞、紅軍長征的文物與遺跡等。考點五 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1.自然地理概況:(1)范圍:世界最大的黃土沉積區,大致北起A長城,南至B秦嶺,西抵C烏鞘嶺,東到D太行山。(2)地表形態:溝壑縱橫。(3)地貌類型:黃土塬、黃土墚、黃土峁等。2.傳統生活方式的轉變:項目 主食 民居 交通工具傳統 小麥和雜糧 窯洞 馬車、驢車現代 食物豐富 新窯洞 或高樓房 多鐵路、公路3.區域發展與生活質量提升:(1)環境生態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種草;坡耕地改梯田;打壩淤地等。(2)經濟建設。①能源基地建設:已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基地、陜北煤炭與油氣基地,地位突出。②開發區建設:國家先后建立關中—天水經濟重點開發區、西安咸陽高新區、蘭州新區等。考點六 建設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1.基本國情:(1)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地理環境特色突出。(2)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3)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占有量較少。(4)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區域特色:沿海 地區 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地域沿邊 地區 少數民族相對集中,國家開放了一系列陸地邊境口岸,邊界貿易發展迅速,旅游業成為云南省的支柱產業黃河 流域 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改善了黃河流域的對外交通聯系長江 流域 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以武漢為核心的長江中游產業帶,以重慶為核心的長江上游產業帶,加上長江黃金水道和諸多港口的建設,使長江成為綜合實力雄厚的產業巨龍3.中國與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4.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存在問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2)解決措施:國家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考點一 臺灣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典題示范】 讀臺灣島示意圖,回答1、2題。1.有關臺灣島上河流的特征,敘述正確的是 (C)A.河流短促,水能資源貧乏B.由南向北流入海洋C.夏季汛期較長D.冬季常見結冰現象2.有關臺灣島的自然環境,敘述不正確的是 (C)A.地形以山地為主B.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C.Ⅱ為溫帶季風氣候D.森林多為常綠闊葉林[思維路徑]信息 提取 臺灣島的位置、瀕臨海洋、地形分布、地勢特征、河流流向綜合 分析 (1)臺灣島地形以山地為主,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地勢東高西低,河流短小湍急,水能豐富,大多受地勢影響自東向西流。 (2)臺灣島大部分屬于Ⅰ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是常綠闊葉林;南部Ⅱ是熱帶季風氣候,植被是熱帶季雨林;受氣候影響,臺灣島河流無結冰期,夏季汛期長【考點突破】考點二 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問題【典題示范】(2024·蘭州學業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黃土高原位置示意圖。材料二 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直立性強,利于挖洞聚居。材料三 近年來,黃河相對變清了。黃河流域代表站——潼關站2021年實測輸沙量較多年黃河平均輸沙量減少了82%左右。黃河下游含沙量減少,主要歸功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1999年之前,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度約31.6%。2019年,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度達到了約63.6%,翻了一倍多。高原變綠了,水也變清了。(1)黃土高原大致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2)傳統民居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黃土高原地區居民利用黃土土層深厚,直立性強的特點,修建了窯洞。(傳統民居)(3)黃河之所以“黃”,是因為含沙量大,請從黃土特性、植被兩方面簡要說明黃河含沙量大的原因黃土土質疏松、植被破壞嚴重。(4)黃土高原變綠了之后,可以有效改善黃河下游的③問題。(填序號)①寒潮②航運③泥沙沉積④凌汛[思維路徑]信息 提取 (1)題干信息: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直立性強,利于挖洞聚居; (2)圖片信息: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起長城綜合 分析 (1)黃土高原大致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是世界最大的黃土沉積區。 (2)傳統民居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黃土高原地區居民利用黃土土層深厚,直立性強的特點,修建了窯洞。窯洞大多依山坡挖掘,外觀以圓拱形為主,靠門窗處采光較好,里面則略顯陰暗。 (3)黃河流經黃土高原,黃土土質疏松,植被破壞嚴重,夏秋季節多暴雨,由于暴雨的沖刷水土流失嚴重,黃河含沙量大。 (4)黃土高原變綠了,是由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主要因為黃土高原地區大力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使得植被覆蓋率大大增加,減少了黃河泥沙的數量,減弱了水土流失,可以有效改善黃河下游的泥沙沉積;與寒潮、航運、凌汛無關【考點突破】 (2024·成都學業考)2024年1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提交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如申遺成功,“北京中軸線”將成為北京第八項世界遺產。如圖示意“北京中軸線”。據此完成1、2題。1.“北京中軸線”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B)A.東西走向 B.南北走向C.東北—西南走向 D.西北—東南走向2.“北京中軸線”的遺產體現了北京是 (D)A.全國經濟中心 B.科技創新中心C.國際交往中心 D.全國文化中心 (2024·云南學業考)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讀臺灣省示意圖,回答3、4題。3.臺灣島 (D)A.地形起伏和緩,高差小B.東部人口和城市較集中C.河流多由四周流向中部D.熱帶、亞熱帶水果豐富4.下列能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固有領土的是 (D)①臺灣山脈與武夷山脈走向一致②氣候類型與我國同緯度省區類似③居民絕大部分是漢族,祖籍多為福建省④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⑤臺灣海峽曾是陸地,臺灣島與祖國大陸相連A.①②⑤ B.①③④C.②④⑤ D.③④⑤ (2023·江西學業考)準噶爾盆地氣候干旱,內部多荒漠。其東北側的阿爾泰山水分條件好,多優質牧場。本區人口多沿河或山麓水源地分布。如圖示意卓婭家的放牧路線,據此完成5~7題。5.在山下水源充足的地方,分布有 (C)A.桑蠶基地 B.常綠闊葉林C.綠洲 D.野生牦牛群6.影響不同季節牧場位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C)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C.地形地勢 D.經度位置7.卓婭家的畜產品主要銷往新疆省級行政中心 (A)A.烏魯木齊 B.拉薩C.蘭州 D.西寧 (2023·岳陽學業考)某學生在貴州省烏蒙山區農耕文化實踐基地發現,當地山區坡耕地用石頭砌田埂進行農田改造,建設成石坎梯田高標準農田。讀石坎梯田景觀圖,回答8、9題。8.當地石坎梯田上,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為 (D)A.玉米 B.小麥 C.青稞 D.水稻9.下列關于石坎梯田作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A)A.減輕水土流失 B.降低耕地質量C.增大耕地坡度 D.加劇自然災害 (2024·南充學業考)為了探究我國黃土高原某區域水土流失問題,潘博士組織學校地理興趣小組設計了“探究各要素在不同情況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的探究實驗(如圖)。據此完成10、11題。10.關于該實驗結論,不恰當的是 (C)A.地表坡度越小越有利于保持水土B.土壤黏性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C.降水強度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D.植被覆蓋率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11.結合實驗結論,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 (B)A.削山填溝,降低地表坡度B.植樹種草,提高植被覆蓋率C.提高科技水平,減小降水強度D.加大資金投入,硬化裸露地表 (2024·連云港學業考)黃河金三角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煉鋁業基地。如圖為黃河金三角地區示意圖。據此回答12~14題。12.黃河金三角地區位于 (D)A.晉、陜、甘三省交界處B.寧、陜、甘三省交界處C.陜、寧、豫三省交界處D.陜、晉、豫三省交界處13.該地區發展煉鋁業的主要能源優勢有 (C)①石油資源豐富 ②煤炭資源豐富③水能資源豐富 ④太陽能資源豐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該地區發展煉鋁業應該關注的主要生態問題是 (C)A.土地荒漠化 B.草場退化C.水土流失 D.土地鹽堿化 (2024·長春學業考)“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的《關山月》描繪了阿克蘇的壯闊景象。阿克蘇因水得名,人們擇水而居,依水而生,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高甜度的冰糖心蘋果。下圖為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城鎮和交通線路分布圖。據此完成15、16題。15.阿克蘇冰糖心蘋果甜度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B)A.技術先進,品種優良B.夏季晴天多,晝夜溫差大C.黑土廣布,沃野千里D.交通便利,機械化水平高16.“擇水而居,依水而生”體現了塔里木盆地的城鎮多分布在 (A)A.盆地邊緣的綠洲上 B.盆地東部的沼澤內C.盆地內部的沙漠中 D.盆地周圍的山峰上17.(2024·江西學業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境內有草原、雪山、沙漠等壯美的自然風光,有服飾、歌舞、民居等獨特的地方文化。新疆文旅部門以“絲路樞紐,活力新疆”為主題,推出了系列精品旅游線路。新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圖1示意暑假某游客旅游路線,圖2為該游客朋友圈截圖。(1)圖中旅游景點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脈南北兩側。(2)結合喀什古城傳統民居特點,簡要歸納當地自然環境特征。答:降水少,干旱;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晝夜溫差大;多風沙天氣。(3)通過瀏覽該游客朋友圈,列舉去新疆旅游應攜帶的物品。答:太陽鏡、防曬霜、防暑藥、飲用水、保暖衣物、口罩。(4)運用圖文材料,分析新疆發展旅游業的有利條件。答:自然、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跟蹤診斷,階段測評,請使用第十六章 認識區域:環境與發展 建設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考點一 北京市的城市特征與建設成就1.自然地理環境:(1)位置:位于 北緣,北部是A 山脈,西部是太行山脈余脈B 。(2)自然環境特征。地形 地形以 為主;地勢河流 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等,屬于 水系氣候 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城市職能——政治、文化和對外交流中心:(1)文化中心。①歷史文化名城:有 、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頤和園和十三陵等6處世界文化遺產。②教育、科技和文化發達: 、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科學研究機構,北京大學、 等高等院校,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文化場所。(2)政治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所在地。(3)對外交流中心:有100多個 和許多國際組織駐華機構。3.城市建設成就:(1)城市建設。①現代建筑拔地而起, 面積不斷擴展。②保持舊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風貌。(2)交通建設。①城市道路、地鐵、輕軌鐵路組成了市內四通八達的 。②北京現已成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3)產業結構調整。①發展新型產業,以電子、信息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② 是著名的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匯集有眾多的高科技企業。考點二 臺灣省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1.位置與范圍:(1)位置:位于中國 ,北臨A 海,東臨B ,南臨C 海,西隔D 海峽與 省相望。(2)范圍:主體是 ,還包括周圍的 、 、赤尾嶼、蘭嶼、綠島等200多個島嶼,臺灣島是中國 大島。2.自然地理環境:(1)地形特征:地形以 為主,地處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多火山、地震。(2)屬于 氣候和 氣候,高溫多雨;常受 侵襲。(3)河流眾多,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 是島內最長的河流。(4)自然資源。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豐富,盛產 、紅檜、扁柏礦產資源 主要有煤、石油、金、銅、硫黃等水產資源 海域面積遼闊,水產資源豐富海鹽資源 M 鹽場是我國四大鹽場之一,臺灣被稱為“海上鹽倉”(5)臺灣省的美稱與當地自然條件的關系。美稱 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東方甜島 高溫多雨的氣候,適宜甘蔗生長海上米倉 西部平原土壤肥沃,熱量充足,適合水稻的生長水果之鄉 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合水果和蘭花生長,而且品種豐富蘭花之鄉植物王國 地形以山地為主,氣候濕熱,森林面積廣,植物種類多3.發展中的經濟:農業 生產 、企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作物和 等經濟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與花卉等園藝作物比重迅速上升工業 是經濟的重要支柱,基本建立了以 為主體,以 產業為支柱、部門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交通 運輸 最大機場是 國際機場,主要港口有 、基隆等,環島建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旅游業 現已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4.人口與城市:(1)居民:以 為主,祖籍大多是 省,少數民族主要是 族。(2)主要城市(連一連)。考點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概況與區域開發1.位置與范圍:(1)地理位置:位于中國 邊陲,邊境線漫長,與俄羅斯、A 、B 等8個國家接壤。(2)地理范圍:我國陸地面積 的省級行政區域單位。2.自然地理環境:地形 以 和 為主,自北向南依次是阿爾泰山脈、C 盆地、天山山脈、D 盆地和昆侖山脈,構成“ ”的地形大勢氣候 類型 氣候特征 冬冷夏熱,干旱少雨,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成因 深居亞歐大陸腹地, 環繞,海洋水汽不易到達地表 特征 沙漠、戈壁廣布河流、 湖泊 絕大部分河流為 河,河流主要依靠 和山地降水補給;① 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② 河為中國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湖泊數量較多,多為咸水湖資源 土地 土地類型多樣,人均土地擁有量多, 資源豐富礦產 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如石油、 、煤等氣候 能、風能資源比較豐富3.社會經濟面貌:(1)農業:中國最大的 、啤酒花和甜瓜生產基地,重要的畜牧業和 生產基地,古老的引水工程 。(2)工業:以 資源開發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3)交通運輸:新疆現為中國機場最多、航線最長的省區,有著名的天然氣輸送工程—— 。(4)第三產業:旅游業發展迅速,2010年成立了 經濟特區。4.生態環境保護:(1)存在問題: 和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和湖泊干涸、耕地和草場 、自然災害頻發等。(2)解決措施:休耕、輪牧、治理 、防治土地沙化等。考點四 貴州省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1.自然地理概況:地理 位置 地處 高原東部地形 特征 地勢 ,地形以 為主,地表崎嶇。 地貌廣泛發育氣候 屬于 氣候,冬暖夏涼,濕潤多雨河流 、北盤江、赤水河等, 資源開發具有顯著優勢礦產 資源 主要有 、汞、重晶石、磷、鋁土等2.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嚴重的 ,導致基巖大面積裸露而出現 現象。(2)自然災害。①地質災害: 、泥石流等地質災害。②氣象災害: 、冰凍、冰雹等災害性天氣。3.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1)生態環境的恢復措施: 、人工種草、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生態移民等。(2)生態環境的改善措施:積極推進 、生態工業、生態城市的建設。4.資源利用的成功經驗:(1)水資源的開發:建設了一大批水利基礎設施。(2)煤炭資源的開發:建設一批大型煤電基地,優先發展水電,深度開發水電。(3) 的開發:充分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如著名的 、 、紅軍長征的文物與遺跡等。考點五 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1.自然地理概況:(1)范圍:世界最大的 沉積區,大致北起A ,南至B ,西抵C ,東到D 。(2)地表形態: 。(3)地貌類型:黃土 、黃土墚、黃土峁等。2.傳統生活方式的轉變:項目 主食 民居 交通工具傳統 小麥和雜糧 馬車、驢車現代 食物豐富 新窯洞 或高樓房 多鐵路、公路3.區域發展與生活質量提升:(1)環境生態治理措施: ;坡耕地改梯田; 等。(2)經濟建設。①能源基地建設:已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 煤炭基地、 煤炭與油氣基地,地位突出。②開發區建設:國家先后建立關中—天水經濟重點開發區、西安咸陽高新區、蘭州新區等。考點六 建設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1.基本國情:(1)自然條件 ,地理環境特色突出。(2)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3)自然資源總量 ,人均占有量較少。(4)世界上最大的 國家,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區域特色:沿海 地區 、長江三角洲和 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地域沿邊 地區 少數民族相對集中,國家開放了一系列陸地 ,邊界貿易發展迅速,旅游業成為 省的支柱產業黃河 流域 的開通,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改善了黃河流域的對外交通聯系長江 流域 以 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以 為核心的長江中游產業帶,以 為核心的長江上游產業帶,加上長江黃金水道和諸多港口的建設,使長江成為綜合實力雄厚的產業巨龍3.中國與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4.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存在問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引發了一系列 問題。(2)解決措施:國家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 戰略。考點一 臺灣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典題示范】 讀臺灣島示意圖,回答1、2題。1.有關臺灣島上河流的特征,敘述正確的是 ( )A.河流短促,水能資源貧乏B.由南向北流入海洋C.夏季汛期較長D.冬季常見結冰現象2.有關臺灣島的自然環境,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地形以山地為主B.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C.Ⅱ為溫帶季風氣候D.森林多為常綠闊葉林[思維路徑]信息 提取 臺灣島的位置、瀕臨海洋、地形分布、地勢特征、河流流向綜合 分析 (1)臺灣島地形以山地為主,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地勢東高西低,河流短小湍急,水能豐富,大多受地勢影響自東向西流。 (2)臺灣島大部分屬于Ⅰ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是常綠闊葉林;南部Ⅱ是熱帶季風氣候,植被是熱帶季雨林;受氣候影響,臺灣島河流無結冰期,夏季汛期長【考點突破】考點二 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問題【典題示范】(2024·蘭州學業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黃土高原位置示意圖。材料二 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直立性強,利于挖洞聚居。材料三 近年來,黃河相對變清了。黃河流域代表站——潼關站2021年實測輸沙量較多年黃河平均輸沙量減少了82%左右。黃河下游含沙量減少,主要歸功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1999年之前,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度約31.6%。2019年,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度達到了約63.6%,翻了一倍多。高原變綠了,水也變清了。(1)黃土高原大致北起長城,南至 ,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2)傳統民居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黃土高原地區居民利用黃土土層深厚,直立性強的特點,修建了 。(傳統民居)(3)黃河之所以“黃”,是因為含沙量大,請從黃土特性、植被兩方面簡要說明黃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 。(4)黃土高原變綠了之后,可以有效改善黃河下游的 問題。(填序號)①寒潮②航運③泥沙沉積④凌汛[思維路徑]信息 提取 (1)題干信息: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直立性強,利于挖洞聚居; (2)圖片信息: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起長城綜合 分析 (1)黃土高原大致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是世界最大的黃土沉積區。 (2)傳統民居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黃土高原地區居民利用黃土土層深厚,直立性強的特點,修建了窯洞。窯洞大多依山坡挖掘,外觀以圓拱形為主,靠門窗處采光較好,里面則略顯陰暗。 (3)黃河流經黃土高原,黃土土質疏松,植被破壞嚴重,夏秋季節多暴雨,由于暴雨的沖刷水土流失嚴重,黃河含沙量大。 (4)黃土高原變綠了,是由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主要因為黃土高原地區大力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使得植被覆蓋率大大增加,減少了黃河泥沙的數量,減弱了水土流失,可以有效改善黃河下游的泥沙沉積;與寒潮、航運、凌汛無關【考點突破】 (2024·成都學業考)2024年1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提交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如申遺成功,“北京中軸線”將成為北京第八項世界遺產。如圖示意“北京中軸線”。據此完成1、2題。1.“北京中軸線”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 )A.東西走向 B.南北走向C.東北—西南走向 D.西北—東南走向2.“北京中軸線”的遺產體現了北京是 ( )A.全國經濟中心 B.科技創新中心C.國際交往中心 D.全國文化中心 (2024·云南學業考)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讀臺灣省示意圖,回答3、4題。3.臺灣島 ( )A.地形起伏和緩,高差小B.東部人口和城市較集中C.河流多由四周流向中部D.熱帶、亞熱帶水果豐富4.下列能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固有領土的是 ( )①臺灣山脈與武夷山脈走向一致②氣候類型與我國同緯度省區類似③居民絕大部分是漢族,祖籍多為福建省④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⑤臺灣海峽曾是陸地,臺灣島與祖國大陸相連A.①②⑤ B.①③④C.②④⑤ D.③④⑤ (2023·江西學業考)準噶爾盆地氣候干旱,內部多荒漠。其東北側的阿爾泰山水分條件好,多優質牧場。本區人口多沿河或山麓水源地分布。如圖示意卓婭家的放牧路線,據此完成5~7題。5.在山下水源充足的地方,分布有 ( )A.桑蠶基地 B.常綠闊葉林C.綠洲 D.野生牦牛群6.影響不同季節牧場位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C.地形地勢 D.經度位置7.卓婭家的畜產品主要銷往新疆省級行政中心 ( )A.烏魯木齊 B.拉薩C.蘭州 D.西寧 (2023·岳陽學業考)某學生在貴州省烏蒙山區農耕文化實踐基地發現,當地山區坡耕地用石頭砌田埂進行農田改造,建設成石坎梯田高標準農田。讀石坎梯田景觀圖,回答8、9題。8.當地石坎梯田上,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為 ( )A.玉米 B.小麥 C.青稞 D.水稻9.下列關于石坎梯田作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減輕水土流失 B.降低耕地質量C.增大耕地坡度 D.加劇自然災害 (2024·南充學業考)為了探究我國黃土高原某區域水土流失問題,潘博士組織學校地理興趣小組設計了“探究各要素在不同情況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的探究實驗(如圖)。據此完成10、11題。10.關于該實驗結論,不恰當的是 ( )A.地表坡度越小越有利于保持水土B.土壤黏性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C.降水強度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D.植被覆蓋率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11.結合實驗結論,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 ( )A.削山填溝,降低地表坡度B.植樹種草,提高植被覆蓋率C.提高科技水平,減小降水強度D.加大資金投入,硬化裸露地表 (2024·連云港學業考)黃河金三角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煉鋁業基地。如圖為黃河金三角地區示意圖。據此回答12~14題。12.黃河金三角地區位于 ( )A.晉、陜、甘三省交界處B.寧、陜、甘三省交界處C.陜、寧、豫三省交界處D.陜、晉、豫三省交界處13.該地區發展煉鋁業的主要能源優勢有 ( )①石油資源豐富 ②煤炭資源豐富③水能資源豐富 ④太陽能資源豐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該地區發展煉鋁業應該關注的主要生態問題是 ( )A.土地荒漠化 B.草場退化C.水土流失 D.土地鹽堿化 (2024·長春學業考)“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的《關山月》描繪了阿克蘇的壯闊景象。阿克蘇因水得名,人們擇水而居,依水而生,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高甜度的冰糖心蘋果。下圖為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城鎮和交通線路分布圖。據此完成15、16題。15.阿克蘇冰糖心蘋果甜度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技術先進,品種優良B.夏季晴天多,晝夜溫差大C.黑土廣布,沃野千里D.交通便利,機械化水平高16.“擇水而居,依水而生”體現了塔里木盆地的城鎮多分布在 ( )A.盆地邊緣的綠洲上 B.盆地東部的沼澤內C.盆地內部的沙漠中 D.盆地周圍的山峰上17.(2024·江西學業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境內有草原、雪山、沙漠等壯美的自然風光,有服飾、歌舞、民居等獨特的地方文化。新疆文旅部門以“絲路樞紐,活力新疆”為主題,推出了系列精品旅游線路。新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圖1示意暑假某游客旅游路線,圖2為該游客朋友圈截圖。(1)圖中旅游景點主要分布在 山脈南北兩側。(2)結合喀什古城傳統民居特點,簡要歸納當地自然環境特征。(3)通過瀏覽該游客朋友圈,列舉去新疆旅游應攜帶的物品。(4)運用圖文材料,分析新疆發展旅游業的有利條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十六章 認識區域:環境與發展 建設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 - 學生版.docx 第十六章 認識區域:環境與發展 建設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