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放馬山歌》教學 目標 1、讓學生了解山歌是人們在山野田間勞動時即興所唱的歌曲。并且也要讓他們了解民歌的體裁主要有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和共同點。 2、學唱《放馬山歌》,并能結合歌曲的音樂情緒來演唱。 3、通過學習歌曲《放馬山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云南,了解云南山歌的音樂特點。 4、通過學唱《放馬山歌》,讓學生知道民歌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培養學生喜歡民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 重難點 教學重點: 我們是否能夠完全了解云南的音樂特點。 教學難點: 我們能夠有感情的演唱放馬山歌。教學 方法 教學方法:聯想法、分析法、對比法、模仿法。教學準備:電腦、光盤、鋼琴、黑板等等。教 學 過 程 首先復習上一節課的主要內容。 一、練聲 (1)1=C→F 12 3∣34 5∣56 54∣32 1‖ mi ya mi ya 二、節奏練習 × × ××× ∣×××× ××××∣× × ×‖ 三、曲譜練習 1=F 56 5 5∣12 3 3∣13 5 5∣53 2-∣33 2 1∣22 1 6∣55 1 3∣22 1-‖ 四、“魚咬尾”譜曲法 1=F 6 1 6 1∣2 1 2∣ ∣ ∣ ∣ ∣ ∣ ∣ ∣ ∣ ∣ 五、導入 1、欣賞由宋祖英演唱的《放馬山歌》 問:這首歌曲是哪個地方的? 答:云南 2、問:大家對這個地方有些什么了解? (出示,展示云南的風土人情、特色、景點、代表歌曲,比如潑水節等……) 3、云南民歌介紹 云南是我國擁有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各民族民歌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無論是民族歷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喪禮俗,幾乎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動的反映。 六、教授新課 1、歌曲介紹 《放馬山歌》是50年代初,擅長演唱云南漢族民歌的優秀歌唱家黃虹的代表曲目之一,她自己在藝術上的鉆研和積累,使這里民歌的地域風格更加鮮明,在全國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 在西南高原,人們主要從事兩種生產方式,一是農業耕作,一是放牧牲畜,因為這里既有雄偉的崇山峻嶺,又有寬闊平坦的盆地——壩子和曲折蜿蜒的河谷,它們為各民族人民提供了農業種植和養畜放牧的天然條件,從而也使該地區成為我國很有代表性的高原農牧經濟區。而《放馬山歌》從題材內容而言,是一首典型的“牧馬人之歌”。 2、初聽錄音機《放馬山歌》 問:⑴歌曲的演唱形式——演唱形式是指演唱形式是指齊唱、獨唱、重唱、合唱等演唱的組合形式。(獨唱) ⑵討論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 (歡快、高亢、奔放等)山歌是勞動人民在勞動山野勞動生活中自由抒發感情所演唱的抒情性民歌,歌唱者能無拘無束的抒發自己的感情。主要在山野、田間演唱,這類民歌比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 3、復聽《放馬山歌》 討論:這首歌曲描寫的是什么內容,歌曲的音樂特色。 這首民歌所反映的正是西南高原的一種很傳統又很普遍的生產和生活,它的唱詞采用了“十二月”體,這顯然與內地傳統民歌體式有關(內地傳統民歌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聯綴),但它所用的襯詞如“哦呦”卻有本地特色。曲調的音域僅為五度,加上密集的節奏音型和上、下句尾部兩次呼喊(似乎模擬吆喝牲口之聲),使它具有濃厚的山野風格。 4、學唱歌曲 ⑴聽《放馬山歌》,學生輕聲跟唱。 ⑵老師唱歌詞,學生跟唱,老師伴奏多進行幾次。 (每次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如:整齊度、聲音的響亮度等) ⑶提出問題:為什么最后一句“不會發,不會發”演唱的速度要減慢? ⑷集體演唱,然后分組演唱,最后男女比賽演唱。 分析歌曲表現的情緒,并提出要求。 欣賞彭麗媛演唱的《放馬山歌》并且注意其演唱技巧,讓學生感受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放馬山歌》。板書設計《放 馬 山 歌》 一、練聲 。 二、節奏練習。 三、曲譜練習 (“魚咬尾”譜曲法)。 四、教授新歌。 五、分析歌曲有哪些表現的情緒?并提出要求。 六、注意民歌的特色。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