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課標要求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第1課時 主要陸地自然帶與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學習目標 1.能從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角度,運用水循環、大氣環流、生物循環等自然地理過程,準確解釋地域差異的根本原因。2.能結合圖表資料,恰當地從不同的空間尺度,準確說明水平陸地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知識點一 陸地自然帶1.劃分依據: 的特征。 2.影響因素: 和水分條件。 3.主要的陸地自然帶主要陸地自然帶 分布地區 主要類型 典型分布地區森林自然帶 濕潤和 地區 熱帶雨林帶 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帶 亞洲東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帶 亞洲東部溫帶季風氣候區、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區亞寒帶針葉林帶(泰加林) 加拿大、俄羅斯寒帶苔原帶 北冰洋沿岸草原自然帶 半濕潤、 的內陸地區 草原帶 非洲大陸上的熱帶草原 草原帶 亞歐大陸中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阿根廷等地荒漠自然帶 地區 荒漠帶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島沙漠 荒漠帶 歐亞大陸內部、美國中西部[情境] [探究] (1)根據圖中合成衛星影像,說出在地球陸地表層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地理景觀類型。 (2)圖中箭頭所指示的自然景觀,各自反映了哪一種典型的自然帶 (3)想一想,在自然帶內部是否還存在著差異 試舉例說明。 西北“水三線”由“胡煥庸線”“陽關線”和“奇策線”共同構成,可將全域劃分為八大片區,其不僅可有效指導中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優化配置,還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西北融入“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西北“水三線”地區空間范圍及八大片區。據此完成(1)~(3)題。(1)八大片區的區域劃分依據為( )A.流域與地域特征 B.氣溫與降水C.海陸位置與植被 D.人口與經濟(2)西北“水三線”地區降水量僅占全國降水量的9.3%,其內部分布差異較大,主要表現在( )A.“陽關線”西北部片區降水量大于東南部片區B.“奇策線”是新疆地區水資源分布的均分線C.“奇策線”西北與黃河流域片區降水相對較多D.“水三線”沿線地區植被覆蓋率高于全國水平(3)下列西北“水三線”地區生態安全問題中,程度較輕的是( )A.水土流失 B.沙漠化C.生態脆弱 D.土地鹽堿化知識點二 水平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1.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表現(1)地球表層自然環境的 無處不在。 (2)不同的空間尺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2.地域分異規律(1)概念:地球表層的差異性表現為大小不等、內部具有一定 的一系列地域單元,并由此產生各地域單元 的差異,表現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分異規律)主導因素 (太陽輻射) 水分(海陸位置)成因 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減少 降水量從 到內陸逐漸減少 延伸 方向 方向(或緯線方向) 南北方向(或經線方向)更替 方向 南北方向(或緯度變化的方向) 方向(或經度變化的方向) 圖示典型地區 低緯和高緯地區橫穿整個大陸的地帶,以及中緯度一定范圍內 中緯度地區典型案例 歐亞大陸東部從南向北自然帶的變化: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 中緯度(40°N~60°N)歐亞大陸從沿海到內陸的自然帶變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情境] [探究] (1)觀察圖中①②③所示自然景觀,描述其差異以及所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說明造成差異的主要因素。 (2)觀察圖中③④⑤所示自然景觀,描述其差異以及所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說明造成差異的主要因素。 讀自然帶與熱量、水分的關系模式圖,完成(1)~(3)題。(1)沿乙方向自然帶的變化,其影響因素主要是( )A.熱量 B.海拔C.水分 D.緯度(2)沿丙方向自然帶的變化,其影響因素主要是 ( )A.熱量 B.海拔C.水分 D.氣候(3)圖中甲最有可能是( )A.溫帶草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帶C.熱帶草原帶 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第1課時 主要陸地自然帶與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植物群落2.熱量3.半濕潤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半干旱 熱帶 溫帶 干旱 熱帶 溫帶[情境探究] 提示 (1)森林、草原、荒漠、冰雪等。(2)熱帶雨林帶,熱帶稀樹草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3)存在差異,例如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律:在山地苔原帶下部,少數植物種類通過種間競爭獲得優勢,植物多樣性較低;隨著海拔升高,環境壓力變大,種間競爭減弱,植物多樣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區域,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減少。[對點突破](1)A (2)C (3)A [第(1)題,“水三線”是西北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優化配置線,是西北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的特征分區線,八大片區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區域河流流域面積與地域特征不同,A對。第(2)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陽關線”東南部片區受到季風氣候影響,所以西北部片區降水量小于東南部片區,A錯;“奇策線”是新疆重要的人口、經濟與資源分界線,B錯;“奇策線”西北的水汽主要來自北冰洋和大西洋,西北部地區位于山脈的迎風坡,降水較多,黃河流域片區主要位于季風氣候區,所以降水相對較多,C對;“水三線”沿線主要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植被覆蓋率低于全國水平,D錯。第(3)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西北黃土高原區從內蒙古河口鎮至陜西、山西的龍門區間是中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水三線”地區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氣候惡劣,降水稀少,水資源短缺;該地區多山地、丘陵,沙漠化土地面積占比在60%以上,可知該地區土地沙漠化嚴重;西北地區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脆弱,環境承載力低;區域占國土總面積較大,水資源占全國水資源的總量少,水土資源不匹配,不合理的灌溉造成了嚴重的土地鹽堿化,故選A。]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1)差異性2.(1)相似性 自然條件 (2)熱量 沿海 東西 東西[情境探究] 提示 (1)由溫帶荒漠過渡到溫帶草原,再到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反映了經度地帶性分異規律,造成差異的主要因素為水分。(2)由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過渡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再到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帶,反映了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造成差異的主要因素為熱量。[對點突破](1)C (2)A (3)C [第(1)題,由圖可知,沿乙方向自然帶的變化大致是由森林帶過渡到草原帶再過渡到荒漠帶,由水分條件不同而導致,因此其影響因素主要是水分。第(2)題,由圖可知,沿丙方向自然帶依次為雨林帶、闊葉林帶、針葉林帶等,體現了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其主要影響因素為熱量。第(3)題,沿圖中乙方向自然帶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水分,熱量條件不變,往右方向應是水分條件變差。圖中雨林屬于熱帶森林帶,甲位于雨林和荒漠之間,由此判斷,甲應為熱帶草原帶。]第2課時 垂直分異規律與地方性分異規律學習目標 1.結合圖表資料,掌握垂直分異規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2.實地考察,了解地方性分異規律的特點及原因。知識點一 垂直分異規律垂直分異規律成因 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隨著高度上升, 逐漸降低, 發生變化 規律 從 到 ,自然環境及其組成要素會出現逐漸變化更迭的現象 自然帶延伸方向 與 大體一致 自然帶更替方向 海拔高度變化的方向典型地區 中低緯度的高山地區[拓展延伸] 雪線高度、林線高度的影響因素1.雪線高度的影響因素因素 表現氣溫(熱量和緯度) 雪線高度和基帶氣溫呈正相關,陽坡高于陰坡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線越高;坡度越緩,雪線越低季節 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低,雪線下降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雪線上升氣候、地形等綜合影響 若一山坡既是迎風坡又是陽坡,一般降水對雪線高度的影響大于氣溫對雪線高度的影響,故雪線低2.影響山地林線分布高度的因素[情境] [探究] (1)比較珠穆朗瑪峰南坡與北坡降水量的差異,并解釋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2)為什么珠穆朗瑪峰南坡出現的垂直帶譜比北坡復雜 (3)山地雪線的海拔與氣溫和降水有密切關系。想一想,珠穆朗瑪峰南坡雪線比北坡低的原因有哪些 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形成,不僅取決于絕對高程和相對高度,同時也取決于山體所處的水平地帶的位置。下圖為“賀蘭山中段東、西兩坡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完成(1)~(3)題。(1)②自然帶的類型為( )A.溫帶荒漠 B.溫帶草原C.高山草甸 D.荒漠草原(2)影響東坡森林帶下限低于西坡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 B.熱量C.海拔 D.坡度(3)⑥自然帶東西坡分布高度差異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氣溫低 B.山頂面積小C.坡度大,土層薄 D.光照差異小知識點二 地方性分異規律1.地方性分異規律(1)規律:表現出有序性和重復性。(2)成因①地方地形、地方 、較大范圍地面組成物質等差異的影響。 ②地貌、巖性和 的差別也是小尺度地域分異的重要原因。 2.自然環境差異性與因地制宜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和地方分異狀況,因地制宜部署農業生產,明確土地利用方式,確定農作物種植種類,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進行以及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避免土地退化和環境惡化。[拓展延伸] 1.地方性分異規律的成因和表現成因 地方地形 如華北平原地貌分異,從濱海到山麓依次是濱海平原、沖積平原、洪積—沖積平原,并由此產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質的分異地方氣候 如海岸氣候、湖泊氣候、森林氣候、灌溉區氣候、城市氣候等,也會導致自然環境的地方性分異較大范圍地面組成物質 如華北的石灰巖山坡,土壤呈堿性,多生長柏樹;花崗巖風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長油松表現 有序性 在地方地形的影響下,自然環境各組成要素及其組合沿一定梯度有規律地更迭重復性 有相同發育歷史的自然單元在相鄰的小區域內重復出現2.常見的地方性分異規律及成因自然帶受海陸分布、局部水分差異、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響,出現一些地方性的分布。地方性分異現象及成因分類總結如下:因素 分布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地方性分布(實際狀況)地形 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對流運動弱,降水少,形成熱帶草原氣候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位于安第斯山脈東側,中緯西風帶的背風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側地區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帶狀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長條狀 受沿岸山脈的影響,平原面積小,自然帶呈狹長的帶狀,僅沿海岸線向低緯和高緯呈南北延伸洋流 南北半球副熱帶的大陸西岸 熱帶荒漠帶 熱帶荒漠帶南北延伸,直逼海岸 副熱帶大陸西岸沿海強大的寒流起降溫減濕作用水分 昆侖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有豐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 高緯地區 苔原帶和針葉林帶 無 為海洋,陸地缺失非地帶性現象的判斷方法判斷自然帶的分布是地帶性還是非地帶性,應依據該自然帶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帶性判斷是什么自然帶,然后將實際自然帶與理論上的自然帶相比較,如果一致,就是地帶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帶性。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表現可以總結成以下幾個方面:缺失 由于海陸分布差異,某些地區缺失某種陸地自然帶。例如,南半球缺失亞寒帶針葉林帶和苔原帶改變 受地形、洋流的影響,某些陸地自然帶的分布發生變化。例如,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的熱帶雨林帶約束 自然帶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約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自然帶分布范圍很窄并南北延伸很長塊狀 本來應該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卻呈現出塊狀或斑點狀分布。例如,我國新疆溫帶荒漠中的綠洲[情境] 塔里木河中游生長著大片的胡楊林,這里集塔里木河自然景觀、胡楊景觀、沙漠景觀于一體,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胡楊林保護區。胡楊林枝繁葉茂,仔細觀察,可看到每棵胡楊都長有四種不同的葉子,春夏兩季郁郁蔥蔥,深秋季節一片金黃,景色迷人。[探究] (1)塔里木河流域的氣候特征是什么 (2)塔里木河所在區域的典型植被是什么 胡楊林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塔克拉瑪干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其邊緣分布著眾多綠洲。下圖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周邊地形簡圖。完成(1)~(2)題。(1)圖示自然帶分布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B.經度地帶性分異規律C.垂直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2)圖示綠洲的主要補給來源有( )①降水 ②湖泊水 ③河水 ④地下水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第2課時 垂直分異規律與地方性分異規律知識點一[知能提升]溫度 降水 山麓 山頂 等高線[情境探究] 提示 (1)南坡降水明顯多于北坡。南坡位于來自印度洋暖濕氣流西南季風的迎風坡,所以降水多,北坡為背風坡,降水少。(2)南坡位于陽坡,溫度較高;南坡位于迎風坡,降水較多;南坡相對高度大,所以垂直帶譜更復雜。(3)南坡是迎風坡,有來自印度洋的濕潤氣流帶來豐沛的水汽,降水多,雪線低。北坡氣候干燥,降水少,雪線高。[對點突破](1)D (2)A (3)B [第(1)題,由圖可知,山地兩坡同一自然帶在西坡分布海拔較高,賀蘭山為我國東部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山脈,西側以溫帶荒漠帶為主,其山麓①自然帶應為溫帶荒漠帶,隨著海拔升高,水分條件稍有好轉,②自然帶位于①自然帶之上,②自然帶最可能為荒漠草原帶,D符合題意,排除A、B、C。第(2)題,賀蘭山為我國東部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山脈,其東坡為迎風坡,降水較多,西坡為背風坡,降水少,兩坡同一自然帶的高度差異主要是由水分引起的,A正確;山脈的坡面是東坡和西坡,坡面的熱量條件相差不大,B錯誤;山脈東坡和西坡的海拔相差很小,C錯誤;坡度影響地表徑流的下滲,進而影響植被的生長,但是其主要還是由降水條件決定的,坡度非主要影響因素,D錯誤。第(3)題,讀圖可知,⑥自然帶位于山頂。在山頂處,面積小,不同坡向的水分、熱量相互交換較強,兩坡在山頂處坡面自然環境差異小,水熱條件差異小,因此⑥自然帶東西坡分布高度差異小,B正確,A、C、D錯誤。]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2)①氣候 ②土質[情境探究] 提示 (1)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降水少。(2)塔里木河流域的典型植被是溫帶荒漠。胡楊林這種高大植被之所以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長,主要是因為塔里木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對點突破](1)D (2)C [第(1)題,根據圖中信息,該地區分布有沙漠、綠洲、鹽沼澤等,這些自然帶的分布并未呈現出明顯的緯向、經向變化的特點,由此排除A、B;圖示綠洲、沙漠分布區的海拔較低,相對高差較小,因此排除C;圖示綠洲主要分布在沙漠的邊緣地區,靠近河流,因此體現了地方性分異規律,D正確。第(2)題,圖示區域位于我國的新疆,主要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域內降水較少,降水對綠洲的補給較少,排除①;據圖可知,綠洲多位于山麓地帶,主要沿著河流分布,因此其主要補給來源為河水、地下水,③④對;圖示綠洲分布區主要靠近河流的、盆地的邊緣地帶,湖泊較少,排除②。故選C。]課標要求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學習目標 1.能靈活多樣地舉例,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應用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2.能闡述某自然環境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3.能全面、準確地應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視角,并據此分析和解釋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知識點一 自然環境的組成及整體性的表現1.自然環境的組成(1)組成: 、水圈、巖石圈、生物圈。 (2)主要環境能量: 和太陽能。 (3)組成要素:地形、氣候、水文、 和土壤等。 2.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1)自然環境內在聯系的整體性①整體性的含義:指 各組成要素以及各組成部分之間內在聯系的規律性。 ②自然環境的內在聯系:各組成要素或各組成部分相互聯系、 和相互滲透。 ③表現:某一要素或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體的改變,可形象地比喻為“ ”。 (2)自然地理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①表現:自然地理系統具有組成要素不具備的統一的結構和功能,產生 效應。 ②強弱:取決于各組分的 和功能的協調性。 (3)自然地理系統整體性的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統不斷發生變化,當演變強度超過穩定閾限時,系統結構就會遭到破壞,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統結構,產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 。 [知識拓展]1.氣候與其他自然環境要素的聯系2.地貌與其他自然環境要素的聯系水 河流運動塑造地貌,地貌影響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氣 大氣運動(風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體阻礙大氣的運動,進而形成地形雨土壤 坡陡,易水土流失;坡緩,土壤堆積,土壤肥沃生物 植被可以涵養水源,進而影響地貌形態;平坦的地形有利于農業發展3.土壤與其他自然環境要素的聯系大氣 氣候的干、濕、冷、暖影響土壤,土壤是氣候的反映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堿性、透氣性影響植物的生長水、地形 土質疏松,易水土流失,進而影響河流的含沙量,并進一步塑造地表形態巖石 地殼表層的巖石圈經過風化作用成為風化殼,即成土母質4.生物與其他自然環境要素的聯系以農業發展為例,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會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情境] 就蘇門答臘島的地理位置來看,當地應屬于熱帶雨林景觀。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響,該島熱帶雨林景觀分布較少。該島西海岸經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襲擊。這是一種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長排或兩排、三排向海岸推進,沖擊力量甚大,可把漁船舉至浪巔,然后翻轉倒下。該島西海岸年降水量3 000毫米,山區達4 500~6 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 000~3 0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僅1 500~1 700毫米。[探究] (1)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導致蘇門答臘島熱帶雨林景觀分布有限的原因。 (2)運用整體性原理,解釋蘇門答臘島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3)導致蘇門答臘島降水空間差異的主導地理要素是什么 下圖為“自然環境中的碳循環圖”。讀圖,完成(1)~(2)題。 (1)與全球氣候變暖關系最密切的是( )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2)此圖可以說明( )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②自然環境各要素是相互獨立而存在的③自然環境中的碳循環往往跨越圈層界限④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是單向的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知識點二 自然環境整體性與人類活動1.自然資源利用:在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改變了某種要素,會影響到其他 甚至自然環境;非可再生資源的利用,需要 的配合,也影響到其他環境要素;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有 的考慮和對策。 2.修復生態系統:各地區之間的環境狀況是相互影響的。例如,在黃土高原過度墾殖,不僅破壞了當地生態,使農業生產處于低產落后、惡性循環的狀況,也是造成 地區洪澇、風沙、鹽堿等災害的重要原因。 自然環境整體性與人類活動關系的分析思路(1)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分析區域的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變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確人類活動的“一發”是哪一自然地理要素,進而逐一分析“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發生的變化特點,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特點。以植被破壞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為例,分析如下:(2)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其他區域。首先明確該區域發生的變化體現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該區域與其他區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聯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區域發生的具體變化。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對黃河下游地區的影響為例,分析如下:[情境] 美洲鶴屬于世界稀禽之一,體態優雅,鳴聲嘹亮,其高聲鳴叫能傳播到3千米以外的地方,又稱高鳴鶴,其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濕地里,被戲稱為“水中老人”。美洲鶴曾廣泛分布于北美洲大陸濕地。隨著移民的到來,大量濕地被排干后變成耕地。人們修筑房屋、道路、溝渠等,使得美洲鶴棲息地嚴重破碎化,再加上獵殺和拾卵,其生存受到極大威脅。如今,美洲鶴逐漸從北美洲大陸濕地上消失,已成為世界瀕危鶴類之一。[探究] (1)從整體性角度說明移民在開發土地資源時導致濕地減少的原因。 (2)為什么盡管恢復了部分區域被破壞的濕地環境,但要恢復美洲鶴原來的生活環境卻仍有很多困難 (3)從整體性角度分析,為什么人工訓練美洲鶴并野外放飛,實驗成功的難度非常大 2022年8月,重慶全市平均氣溫為32.5 ℃,平均降水量為40.9毫米。重慶市北碚區極端最高氣溫為44.6 ℃。8月21日,北碚縉云山發生重大森林火災,來自云南、四川、甘肅等地的森林消防及不計其數的志愿者在艱苦的條件下與山火對抗。據此完成(1)~(2)題。(1)下列描述中,與本次縉云山森林火災的發生關聯性最小的是( )A.植被茂密,枯枝落葉多 B.溫度高,降水少C.山區,多大風天氣 D.山區,地形復雜(2)森林火災發生后,對北碚的影響最可能是( )A.氣溫日較差變小B.河流的水位季節變化增大C.河流水質變好D.下游水庫的調蓄能力變大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1)大氣圈 (2)地球內能 (3)生物2.(1)①自然環境 ②相互制約 ③牽一發而動全身 (2)①整體性 ②完備性 (3)平衡[情境探究] 提示 (1)蘇門答臘島西海岸極其狹窄,熱帶雨林景觀主要分布在降水豐富的西部山區。山區土壤較為貧瘠,加上人類的砍伐,雨林景觀破壞嚴重。東部山坡至沿海平原,由于發展農業生產,雨林景觀分布有限。島的南北兩端降水較少,也較少分布熱帶雨林。(2)蘇門答臘島雖然海岸線很長,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經常受到“印度洋拍岸浪”的襲擊,可以把漁船舉至浪巔,然后翻轉倒下。由于“印度洋拍岸浪”現象的存在,致使蘇門答臘、爪哇兩個主島,幾乎無天然良港。(3)地形因素。[對點突破](1)D (2)A [第(1)題,與全球氣候變暖關系最密切的是②,植物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減少。①是植物呼吸釋放二氧化碳,對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小;③是動物呼吸釋放二氧化碳,對全球變暖影響小;④是工業生產及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對全球變暖影響大。第(2)題,此圖可以說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環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自然環境中的碳循環往往跨越圈層界限;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是雙向的,如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排放二氧化碳。]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要素 其他資源 綜合2.黃河下游[情境探究] 提示 (1)大量濕地被排干后變成耕地,濕地減少。人們修筑房屋、道路、溝渠等活動也會造成濕地減少。濕地減少會導致蒸發減弱,降水減少,氣候變干,進一步造成濕地減少。(2)因為隨著移民的到來,人口的增加,人類活動的增強等,已經導致了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演替。(3)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具有差異,會形成不同特征的自然地理系統結構,擁有不同的功能。人工訓練時的環境和野外環境具有不同的結構和功能,造成美洲鶴對環境的不適應,實驗很難成功。[對點突破](1)D (2)B [第(1)題,該地植被覆蓋率高,林下多枯枝落葉等可燃物,A不符合題意;氣溫高,可燃物易接近著火點,降水少,地表干燥,B不符合題意;山區,大風天氣多,容易讓火苗復燃,或者吹到更干燥的地方引發火災,C不符合題意;山區地形復雜與森林火災相關性較小,D符合題意。第(2)題,山火之后,植被被破壞,涵養水源的能力降低,豐水期河流流量加大,枯水期河流流量減小,徑流的季節變化增大,B正確;植被破壞后,植被調節氣候的能力降低,氣溫日較差將增大,A錯誤;由于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質會變差,C錯誤;泥沙會在水庫附近沉積,水庫調節能力減小,D錯誤。]微專題十 生物多樣性1.影響生物種類多樣性的因素一個區域生物多樣性主要受氣候、地形、生存空間、封閉程度(獨特物種必要條件)、天敵情況、災害及污染情況、人類活動等地理要素的影響,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的原因見下表:分析角度 答題思路緯度(熱量條件) 地處低緯度(熱帶),熱量豐富,物種豐富,繁衍生長速度快環境(地形、氣候、水陸)等差異 跨緯度廣,熱量差異大,物種豐富跨海陸(經度)廣,水分差異大,物種豐富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地形起伏大,垂直差異顯著,物種豐富面積廣大,地域遼闊,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物種豐富生存空間 面積廣大,地域遼闊,生物生存空間廣;森林、濕地面積廣,物種豐富天敵 地形較封閉(遠離大陸),天敵少人類活動 地形較封閉(遠離大陸),人煙稀少,受人類活動干擾少2.解釋生物與地理環境的關系(1)陸生動物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角度 解釋原因生存空間 面積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顯著,環境多樣,適生空間大;環境空間差別大,適生空間小;長期與大陸分離,環境封閉,物種獨特氣候 緯度(海拔)低,水熱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緯度(海拔)高,植物生長緩慢,食物供應量少;冬季(終年)寒冷漫長,生存條件惡劣環境 生存環境發生改變,食物來源減少,飲用水短缺,生存空間減小;全球氣候變化,草地退化,生存環境改變;生態良好,環境污染少天敵 缺少×××,天敵少;受到×××天敵威脅人類活動 人煙稀少,人類活動強度小,干擾少;森林、草原減少,污染加劇,食物減少,棲息環境遭到破壞(2)水生動物(魚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角度 解釋原因生存空間 湖面(海面)廣闊,生存空間大;跨度大(流程長),水域環境多樣,種類繁多;河湖(海)相連,有利于×××洄游產卵氣候 緯度低,水溫高,生長速度快;水溫適宜,利于產卵、繁殖;水域淺(緯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水文 鹽度高(低),適宜咸水(淡水)魚類生存;緯度(海拔)高,鹽度低、水溫低,適宜冷水性魚類生長;結冰期長,存活率低;水質好食物 多條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匯(上升流、水溫變化明顯),底層海水上泛,營養鹽類豐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草豐美、其他魚類為×××提供充足餌料天敵 缺少天敵制約,繁殖速度快,種群密度大人類活動 水質下降,污染加重;過度捕撈【微訓練】 巴拉望島地處呂宋島和加里曼丹島之間,以山地、丘陵為主。中更新世時期巴拉望島和加里曼丹島之間的巴拉望陸橋出露海面,加里曼丹島的哺乳動物進入巴拉望島。距今四十多萬年以來,巴拉望陸橋逐漸被淹沒,進入巴拉望島的多數哺乳動物也陸續滅絕。下圖示意巴拉望島位置。完成1~3題。1.與現代相比,巴拉望陸橋出露時,當地( )A.對流雨較少 B.植被更豐富C.流水侵蝕強 D.土層更深厚2.中更新世時期,巴拉望島山麓的植被最可能為( )A.熱帶雨林 B.溫帶荒漠C.熱帶草原 D.寒帶苔原3.巴拉望陸橋被淹沒后,進入巴拉望島的多數哺乳動物滅絕,主要是因為此時巴拉望島( )①水熱條件差 ②資源壓力大 ③環境較封閉④地形起伏大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溫帶雨林是一種高雨量森林,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樹種單一,耐寒的冷杉、云杉等高大樹種占絕對優勢,因此林內陰暗潮濕,只有在樹木相對稀少的局部地帶才能見到低矮的闊葉植物。位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部的大熊雨林(下圖),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溫帶雨林。完成4~6題。4.大熊雨林形成的條件有( )①晴天多,光熱條件好 ②山地背風坡,氣溫較高③地形抬升西風,降水量大 ④暖流流經,增溫增濕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5.雨林中闊葉植物較少的主導因素是( )A.熱量和水分 B.熱量和光照C.土壤和水分 D.光照和土壤6.推測下列地區可能有溫帶雨林分布的是( )A.馬達加斯加島 B.馬來群島C.朝鮮半島 D.安第斯山脈南段金沙江干熱河谷山高谷深,南北連綿,平均蒸發量為降水量的3.76倍。生活在此地的人們過著自給自足或靠山吃山的生活。下圖示意金沙江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的植被演替趨勢。據此完成7~9題。7.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分別對應圖中( )A.甲、乙、丙 B.丙、甲、乙C.丙、乙、甲 D.乙、丙、甲8.整個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演替的主要趨勢是( )A.多向進化 B.多向退化C.單向進化 D.同向退化9.圖中甲地區內部干旱程度的差異主要取決于 ( )A.土壤、水源 B.坡度、水源C.海拔、植被 D.熱量、光照北極熊活動范圍(下圖)主要在有浮冰的海域,海豹是其最主要的食物。哈得孫灣為淺海灣,沿岸的丘吉爾港生活著上千只北極熊,有“北極熊之都”之稱。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熊的生存狀況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據此完成10~11題。10.與北冰洋沿岸比較,丘吉爾港北極熊生存的有利條件是( )A.海水鹽度低 B.捕食時間長C.食物更充足 D.人類影響小11.全球變暖對北極熊生存環境的影響顯著,主要因為其可能導致( )①北極熊休眠期延長②浮冰面積縮小③結冰期縮短④臭氧濃度降低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微專題十 生物多樣性微訓練1.A [巴拉望陸橋出露說明海平面較低,全球氣候比現代寒冷、干燥,大氣對流運動弱,對流雨較少,A項正確;氣候較現代寒冷,不利于植被生長,植被較現代少,土壤發育較現代差,B、D項錯誤;與現代相比,該地降水較少,徑流量較小,流水侵蝕應較現代弱,C項錯誤。]2.C [當時海平面較低,處于冰期,水熱條件比現代差,當地最可能由森林植被退化為熱帶草原,A項錯誤、C項正確;該地地處熱帶,植被退化為溫帶荒漠和寒帶苔原的可能性不大,B、D項錯誤。]3.C [冰期結束之后,該島水熱條件改善,①錯誤;多種哺乳動物進入面積較小的巴拉望島,隨著海平面上升,巴拉望島面積縮小,且與其他島嶼隔絕,使哺乳動物的生存空間縮小,對資源的競爭加強,部分物種滅絕,②③正確;這些動物早期能夠在巴拉望島生存,說明地形起伏大不是導致其滅絕的主要原因,④錯誤。]4.D [大熊雨林所在地位于50°N~55°N的大陸西岸,常年受盛行西風的影響,降水較多,光照不足,①錯誤。當地位于盛行西風的迎風坡,②錯誤。由圖可知,大熊雨林位于海岸山脈西側,處于盛行西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降水較多,③正確。大熊雨林位于北美洲西海岸中高緯度,沿岸有暖流經過,增溫增濕,④正確。D正確。]5.B [根據材料,溫帶雨林林內陰暗潮濕,只有在樹木相對稀少的局部地帶才能見到低矮的闊葉植物,說明受高大針葉林影響,林中光照和熱量條件較差,不適合闊葉植物生長,B正確。雨林所在地區,降水較多,且受林木遮擋,蒸發較弱,水分條件較好,A、C錯誤。土壤對闊葉植物的分布沒有影響,D錯誤。]6.D [馬達加斯加島、馬來群島均位于熱帶地區,不會有溫帶雨林的分布,A、B錯誤。朝鮮半島主要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較少,不適合高雨量森林的分布,C錯誤。安第斯山脈南段位于南半球中緯度地區,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風影響,降水較多,可能分布有溫帶雨林,D正確。]7.C [甲河谷原生植被是河谷季雨林,相對于乙、丙河谷處的常綠闊葉林及硬葉常綠林、常綠針葉林而言,季雨林對應的是熱帶植被,而常綠闊葉林及硬葉常綠林對應的是亞熱帶植被,常綠針葉林對應的是亞寒帶植被,所以由丙到乙再到甲熱量條件越來越好,由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熱量條件應越來越好,分別對應。C正確。]8.D [據上題分析金沙江干熱河谷在甲地,原生植被是季雨林、喬木林、稀樹肉質灌叢,隨著破壞加強,次生植被在原生的三種植被基礎上明顯退化,再進一步退化成灌生草叢,隨著破壞加劇,再退化成單一的禾草叢,這種植被的退化趨勢是同向退化,D正確,A、B、C錯誤。]9.B [據上題分析得知甲地區為南部干熱河谷,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盛行下沉氣流,氣流下沉增溫,水分不斷蒸發,干旱程度不斷加劇,越向谷底處越干旱。山谷不同地區的水源條件直接決定了內部不同地區的干旱程度,所以是坡度、水源決定了甲地區內部干旱程度,B正確,A、C、D錯誤。]10.C [據圖可知,丘吉爾港有河流入海,從陸地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使海灣內生物量較大,吸引大量海豹來此覓食,北極熊食物豐富,C正確;海水鹽度對北極熊生存沒有影響,A錯誤;與北冰洋沿岸相比丘吉爾港緯度更低,浮冰存留時間短,北極熊捕食時間更短,B錯誤;緯度更低,人類活動更頻繁,D錯誤。]11.B [全球氣候變暖,冰期縮短,北極熊以海冰為平臺捕食海豹的日期減少,食物短缺;海冰面積減少,棲息地縮小,②③正確;全球變暖,嚴冬時間縮短,北極熊休眠時間縮短,①錯誤;全球變暖對臭氧層濃度變化影響小,④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微專題十 生物多樣性.docx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docx 第二節 第1課時 主要陸地自然帶與水平地域分異規律.docx 第二節 第2課時 垂直分異規律與地方性分異規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