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氓——女子的覺醒贊歌》導學案教學目標1.語言的建構和運用:學會從詩歌的言辭中解析人物形象。2.思維的發展和提升:探討詩中男女主人公婚姻悲劇的社會根源與時代內涵。3.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淇水”這一意象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動情節發展中的作用。4.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學習女主人公在男權社會保持自我,清醒而勇敢的高潔品質。教學重難點1.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淇水”這一意象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動情節發展中的作用。2.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學習女主人公在男權社會保持自我,清醒而勇敢的高潔品質。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二、學習任務第一課時學習任務一:了解“詩經六義”1.風,指的是采集于各地的民歌,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情感。如《周南·關雎》以鳥喻人,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又如《邶風·擊鼓》中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真摯熱烈的愛情誓言。2.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內容多涉及朝廷禮儀與政治倫理。大雅多歌功頌德之作,如《大雅·文王》贊美了文王的德行與功績,通過對文王功績的直接敘述(賦),以及將文王比作太陽(比),還穿插了對文王治理國家的描繪(興),表達了人們對文王的崇敬與贊美;小雅則多諷刺之聲,如《小雅·黃鳥》對統治者無道的控訴。3.頌,是用于祭祀天神和祖先的詩歌,內容多頌揚神靈與祖先的功德,表達對神靈與祖先的崇拜與祈福。如《周頌·清廟》便是對文王神靈的頌揚,展現了古代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蘊。4.賦,作為《詩經》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其特點在于平鋪直敘,直接描寫事物或抒發情感。如《周南·桃夭》中的“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直接敘述了新娘出嫁的情景,表達了人們對新娘美好未來的祝愿。5.比,是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以達到烘托氣氛、抒發情感的目的。如《衛風·碩人》中形容美人是“手如柔荑,膚如凝脂”,便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展現了美人的嬌美與柔媚。6.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聯想。如《周南·關雎》開篇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以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引出君子追求淑女的主題;《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通過描繪桃花的盛開,引出新娘的美麗與幸福。學習任務二:梳理故事內容,理解“賦”的運用1.逐字逐句梳理字詞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氓:蚩蚩:貿:布: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匪:即: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子:涉:淇: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愆期: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將:秋以為期: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乘:彼:垝垣: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載:笑: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爾:卜:筮:體: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賄:遷: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落: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鳩:無: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說: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徂: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湯湯:漸: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爽:貳: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罔極:二三其德:三歲為婦,靡室勞矣。靡:室勞: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夙:興:寐:朝: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言:遂: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咥:靜言思之,躬自悼矣。靜言:躬:悼:及爾偕老,老使我怨。及:偕老:老: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隰: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總角:宴: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旦旦: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亦已焉哉:2.本詩是一首完整的敘事詩,請以一個女子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這個故事。第二課時學習任務三:探究婚變的跡象1.文中女子的年紀身份有何變化?2.文中男子的稱呼有何變化,從這變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3.三次出現淇水,正是女主人公這場婚戀的三個不同時期,那么每一個時期中的淇水所蘊含的感情相同嗎?第三課時學習任務四:探究婚變的原因《氓》中的愛情為何會如此?學習任務五:探究《氓》的現實意義三、作業布置請展開想象,《氓》里的女子,離開夫家以后她將有怎樣的未來?參考答案:第一課時學習任務二:梳理故事內容,理解“賦”的運用1.逐字逐句梳理字詞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氓:古代對普通百姓的稱呼,這里指一個鄉下人。蚩蚩:樸實的樣子。貿:交換。布:古代的貨幣單位,也指布匹。絲:蠶絲,古代重要的交易物品。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匪:通“非”,不是。即:接近,靠近。謀:商量,謀劃。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涉:渡過。淇:水名,指淇水。頓丘:地名,在今河南省淇縣附近。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愆期:錯過約定的日期。良媒:好的媒人。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將:請。秋以為期:以秋天為約定的日期。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乘:登上。彼:那個。垝垣:倒塌的墻。復關:地名,指男子的住處。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泣涕:哭泣時的鼻涕。漣漣:連續不斷的樣子。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載:又。笑:笑。言:說話。爾卜爾筮,體無咎言。爾:你。卜:用火燒龜甲,根據裂紋來占卜。筮:用蓍草占卜。體:占卜的結果。咎言:不吉利的話。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賄:財物。遷:搬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桑樹。落:落下。沃若:潤澤的樣子。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感嘆詞。鳩:斑鳩,一種鳥。無:不要。桑葚:桑樹的果實。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女子。士:男子。耽:沉溺。士之耽兮,猶可說也。說:通“脫”,擺脫。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隕:落下。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徂:往。三歲:三年。食貧:忍受貧窮。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湯湯:水勢浩大的樣子。漸:浸濕。帷裳:車上的布簾。女也不爽,士貳其行。爽:差錯。貳:有二心。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罔極:沒有準則。二三其德:德行反復無常。三歲為婦,靡室勞矣。靡:沒有。室勞:家中的勞苦。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夙:早晨。興:起來。寐:睡覺。朝:早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言:指婚約。遂:完成。暴:粗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娘家的兄弟。咥:大笑的樣子。靜言思之,躬自悼矣。靜言:靜靜地。躬:自身。悼:悲傷。及爾偕老,老使我怨。及:和。偕老:一起到老。老:年老。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隰:低濕的地方。泮:水邊。總角之宴,言笑晏晏。總角:古代兒童的發式,這里指童年。宴:歡樂。晏晏:溫和的樣子。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誠的誓言。旦旦:誠懇的樣子。反:違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這。亦已焉哉:就這樣算了吧。2.本詩是一首完整的敘事詩,請以一個女子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這個故事。【明確】“桃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我有意中人了。那個人老實忠厚,說是懷抱布匹來與我換絲,其實不是真的來換絲,是找個機會與我商量婚事。他未曾找好媒人,我便未點頭應允。送他渡過淇水、頓丘時,他怨我拖延約定的婚期,不肯出嫁。我只得允諾,秋日為期。“白茶清歡別無事,我在等風也等你”。等待出嫁的日子總是如此漫長。我時常登上那倒塌的墻壁,遙向復關凝神望。若未見其身影,便紅了眼眶,若是見其到來,則欣喜異常。秋日已至,他求神卜卦,卦象萬事皆宜。我收拾嫁妝,登車與子偕老。“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我雖不曾求得夫婿富貴賢達,但也想“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可自從嫁入他家,多年來粗布短衣、囊空如洗,日日起早睡遲、辛勤耕耘,自認無甚過錯。但始終“如花美眷,也敵不過似水流年”,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我容顏不再,他也性情大變,不遂意便拳腳相向,再也不是當初貿絲時憨厚老實的模樣。曾經相守一生的誓言,最后被人嗤之一笑。兄弟不知道我的遭遇,見面時都譏笑于我。長夜無眠,獨坐天明。淇水滔滔終有岸,沼澤雖寬也有邊。回想少時多歡樂,談笑如舊、海誓在耳,哪料到那人會違反誓言?“男子癡一時迷,女子癡無藥疾”哎年輕的姑娘們呀,不要沉溺在與男子的情愛中。莫再回想,那背盟之事,既已終結,便早早罷休!第二課時學習任務三:探究婚變的跡象1.文中女子的年紀身份有何變化?孩童: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快樂活潑少女: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情意綿綿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少婦:靜言思之,躬自悼矣——悲傷痛苦怨婦: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恨清醒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文中男子的稱呼有何變化,從這變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1)氓——庶民,身份介紹。在古代,“流”一詞指的是那些無家可歸、居無定所的人,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具有顯著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而“氓”則指的是那些沒有固定職業的人,他們常常因為缺乏正當的生計手段而陷入犯罪。其他詞匯如“賊”通常指那些傷害或殺害他人的個體;“盜”則指那些偷竊或搶奪他人財物的人,有時他們也會伴隨暴力行為;“寇”則用來形容那些使用暴力、侵犯他人權益的人。唐孔穎達《毛詩注疏》說:“氓,民之一名。甿猶懵。懵,無知貌。”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亦謂:“氓為盲昧無知之稱。”因此,使用“氓”來稱呼男子,帶有輕微的貶義色彩,大致等同于“那個家伙”。這表明,女主角此時對這位男子尚不熟悉。蚩蚩,笑瞇瞇,顯得有些傻氣,試圖搭訕卻顯得有些不自然。(2)子——講述女主人公為男子送行時用了三個“子”“子”在古代是對男子的尊稱,蘊含著公子般的尊貴之意。在那個時代,女子稱呼心愛的男子為“公子”,充滿了甜蜜與敬意。在她們眼中,這位男主人公自然是無比美好,值得她們的尊敬,因此使用“子”來稱呼。(初戀)(3)爾——那第二段為什么不繼續用“子”了呢?改用“爾”了呢?熱戀了,仍用“子”就太不親切了,用“爾”更親昵。(4)“士”——“士”是對男子的通稱這一段體現了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體驗、反思與總結,使用“士”這一角色來展現更為冷靜和客觀的視角。(5)“其”——代詞“他”拉開了與氓的距離,涵蓋了對丈夫、婚姻以及生活失望后的冷靜反思。從熱戀、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決裂——不同時期,不同情感。3.三次出現淇水,正是女主人公這場婚戀的三個不同時期,那么每一個時期中的淇水所蘊含的感情相同嗎?(1)初次跨越淇水,正值衛女與氓情投意合的戀愛時光,兩人依依不舍,離別時上演了十八相送的感人場景。這條河流仿佛一條愛河,象征著愛情的纏綿與美好,寄托了女子對幸福、甜蜜和喜悅的向往。熱戀——愛河——喜悅(2)第二次目睹淇水,正值衛女與氓的婚姻走向破裂,淇水波濤洶涌,此時的衛女心中涌動著無限的感慨與委屈,悲傷之情難以抑制,淚水或許匯成了河流。婚姻的變故——淚水的河流——深沉的悲傷(3)第三次,衛女獨自坐在淇水之畔,回顧往昔,她已洞察了男子的真實面目,從悲憤中覺醒,決心已定,心境如止水般平靜。因此,淇水也成為了她心中的啟示之河。決絕——啟示之河——心靈的覺醒淇水——旁觀者的變化戀愛:熱情,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婚變:悲傷,沉重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決絕:清醒,剛強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第三課時學習任務四:探究婚變的原因《氓》中的愛情為何會如此?(1)男子1.變心。“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2.家庭暴力。“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女子一錯輕許終身:“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女子違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禮俗,忽視了門第之差,草率地私訂終身。二錯為愛癡狂:“女之耽兮,不可脫也”為了愛情奮不顧身,只身遠嫁,是女主人公的癡情,因為這份癡情,導致她沒有看清男子的真實面目。三錯失去自我:“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自與男子結為連理,女性便將全部情感與精力傾注于家庭之中。面對困苦,她不曾抱怨,默默承受著家庭的重負。在貧困與深情的雙重壓力下,她逐漸迷失了自我。若未能及時覺醒,這種近乎自虐的“偉大”犧牲,非但未能贏得丈夫的感激,反而可能加速了丈夫的不忠。社會制度“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男性主導的社會結構中,女性往往在經濟和政治領域處于從屬地位,她們的幸福感受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丈夫。家庭道德“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男尊女卑的道德觀念導致對女性命運的冷酷。這是由當時的社會風俗、人們的愛情觀所造成的。學習任務五:探究《氓》的現實意義朱熹說這是一首“棄婦詩”,是女子為人所棄,而自敘其事以道悔恨之意。你怎么看?這首詩歌絕不是一首怨氣沖天的“棄婦詩”,而是飽含古時女子心酸苦楚又標志著女子覺醒的贊歌。縱觀《詩經》中其他婚變詩,大多都是滿紙悲音,訴說著被棄的哀怨斷腸。如“德音莫違,及爾同死”一般雖有怨言卻還始終纏綿在斬不斷,理還亂的情網中。而《氓》中的女子卻有著超越時代局限的人格精神。女子遭到丈夫的無情對待,她雖憤怒不已、痛苦難忍,但最終卻“靜言思之”,選擇了理性,這便意味著女子經歷了轟轟烈烈的愛情悲劇后,依然能夠冷靜的自省和深沉的反思;同時她對氓冷酷無情、暴力相向的行徑,并沒有怯懦退縮、沒有哭天喊地,而是將被棄的痛苦深埋心底“躬自悼矣”,沒有糾結于不可挽回的愛情,最后瀟灑離去“亦已焉哉”,堅強過活。在任何一段親密關系中都不要失去自己你應該清醒地認識自己擁抱自己三、作業布置請展開想象,《氓》里的女子,離開夫家以后她將有怎樣的未來?在那條悠長而寂寥的小徑上,她踏著堅定的步伐,離開了那個曾給予她希望卻又最終讓她心碎的家。她,便是《氓》中的女子,經歷了情感的滄桑與世態的炎涼,心中卻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堅韌與自強。離開夫家后,她并未沉淪于過往的傷痛,而是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卻也更為光明的道路。她回到了娘家,那里雖不如夫家富裕,卻有著無盡的溫暖與關愛。家人們并未因她的遭遇而輕視她,反而給予了她更多的支持與鼓勵。在娘家的日子里,她重拾了舊日的針黹技藝,那靈巧的雙手在布匹間穿梭,織就出一幅幅精美的圖案,仿佛也在編織著她未來的希望。她深知,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改變命運,于是她開始嘗試著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村里的婦女們。她們圍坐在一起,一邊學習著針線活兒,一邊分享著彼此的故事與夢想。在她的帶領下,村里的婦女們逐漸找到了自信與獨立,她們的作品也開始在市場上贏得了贊譽與好評。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與努力,不僅改善了娘家的生活狀況,還帶動了整個村莊的經濟發展。她成為了村里的佼佼者,人們紛紛向她投來敬佩與尊重的目光。她的名字,不再是那個被遺棄的代名詞,而是成為了一個自強不息、勇敢追夢的象征。在未來的日子里,她或許會遇到那個真正懂得珍惜她、尊重她的人,但即便沒有,她也已足夠強大,足以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因為她知道,真正的幸福不是依附于他人,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她將以自己的方式,繼續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