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土壤的形成學習目標 1.掌握土壤的功能及成土因素。(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2.結合土壤標本或土壤剖面圖,說明各類型土壤結構的區別及主要影響因素。(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知識點一 成土因素1.概念:土壤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__,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2.功能:為植物________作用提供并協調水分、養分、溫度、空氣等營養條件,是人類生存的________基礎。3.成土因素因素 影響 舉例成土母質 決定土壤中的________元素和養分 與酸性巖母質相比,基性巖母質發育的土壤,鐵、錳、鎂、鈣含量高,而硅、鈉、鉀含量較低影響土壤的質地、結構 ①發育在顆粒較細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________,含粉砂、黏粒較________,含砂粒較________; ②發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砂粒較多,含粉砂和黏粒較少; ③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石塊較多; ④發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分層特征氣候 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 氣溫:溫暖濕潤的地區,微生物活動________,分解作用較________,有機質含量趨于________降水:降水較多的地區,淋溶作用________,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________生物 是土壤________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 ①植被:森林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________于草地; ②動物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殘體的形式為土壤提供________;也可通過對土體的攪動,改變土壤________和孔隙度等; ③微生物主要通過對有機殘體的分解、轉化以及腐殖質的______,來促進成土過程地形 ①在山區,隨著地勢的升高,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發生顯著的________分化; ②陡峭的山坡上土層較________,平坦的地方土層________時間 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就越________人類 活動 積極影響 培育出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________消極影響 大水漫灌、大量施用化肥等不合理的行為,導致土壤退化,如鹽漬化、水土流失、肥力下降、荒漠化、土壤污染等[拓展延伸]1.人類活動與土壤2.土壤形成過程[情境] 尋烏位于贛東南邊陲,地處武夷山與九連山余脈相交處,在尋烏的山脈中,分布著富含硒元素的巖石,山中溪流將硒元素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山間盆地,最終形成了富硒土壤。這種獨特的土壤,再加上良好的氣候資源,使得當地出產的農產品不僅產量較高,而且品質優良。[探究] 尋烏富硒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下圖為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完成1~2題。 1.圖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生物、地質、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對土壤形成比較穩定的影響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⑤2.圖示區域( )A.土壤肥力與生物活動密切相關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礦物養分主要來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高于草地某地理學習小組到郊區進行土壤的野外觀測,在觀測報告中繪制了土壤肥力影響因素示意圖(下圖)。據此完成3~4題。3.據圖可知土壤肥力的高低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其中( )A.①為時間 B.①為地貌C.②為腐殖質 D.②為成土母質4.同學們發現從山頂到低平洼地土壤顆粒物存在明顯的變化,正確的是( )A.礫質土—壤土—砂土—黏土B.礫質土—砂土—壤土—黏土C.黏土—壤土—砂土—礫質土D.黏土—砂土—壤土—礫質土知識點二 土壤剖面1.定義:土壤剖面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________剖面,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與地面平行展布的________所構成。2.土層土壤層 特點有機層 是土壤表層的植物________堆積層,以分解和半分解的________為主腐殖質層 土壤腐殖質積累形成的________土層,呈灰黑或黑色淋溶層 ________作用使得物質遷移和損失的土層,有機質含量________,色澤________淀積層 是土壤物質________、積累的層次母質層 疏松的________碎屑物質母巖層 堅硬的________[拓展延伸]1.土壤的物質的組成、特征及作用理想土壤組成物質的體積百分比組成 特征 作用礦物質 ①土壤的物質基礎,成土母質風化形成的土壤固體顆粒;②經風化分解,釋放一些養分元素,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有機質 ①多集中在表層; ②釋放氮,直接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土壤形成發育的主要標志空氣 貯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動性,使土壤能通氣透水,蓄水保溫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響土壤的熱量狀況水分2.土壤的養護(1)對于不適于種植農作物,或者種植農作物產量較低的土壤,進行改良或改造。(2)優良的土壤,要注重種養結合,保持土壤持續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采用休耕、種植綠肥、作物輪作、廣施農家肥等。下圖示意我國某地森林土壤剖面及其被改造后的有機質含量變化。據此完成1~2題。1.圖中序號所對應的土層名稱正確的是( )A.①-淋溶層 B.②-有機層C.③-母質層 D.④-淀積層2.①層、②層土壤有機質較自然狀態含量低,其原因是( )A.氣候暖濕,微生物活動活躍B.氣候冷干,枯枝落葉稀少C.降水豐富,流水淋溶作用強D.人類高強度農業活動消耗土壤的淋溶作用與降水有著直接的關系,降水越多,淋溶層越厚。圖a是不同氣候下(濕潤、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發育示意圖,圖 b 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與有機質的質量百分比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與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密切相關的因素是( )A.生物 B.地形C.降水 D.成土母質4.能代表草原地區土壤發育情況的組合是( )A.甲與Ⅰ B.甲與ⅡC.乙與Ⅱ D.丙與Ⅰ第二節 土壤的形成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肥力 2.光合 物質 3.化學 較細 多 少 旺盛 快 減少 強烈 低 有機質 低 有機質 結構 合成 垂直 薄 深厚 成熟 水稻土[情境探究] 提示 當地降水豐富,河流眾多,流水挾帶周圍山地中的硒元素運送到地勢較低的山間盆地,最終形成富硒土壤。[對點突破]1.C [地質、地形是土壤形成較穩定的影響因素;大氣、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較為活躍的因素。]2.A [土壤肥力與生物活動關系密切,故A正確;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蝕、搬運,土壤厚度較薄,故B錯誤;土壤的礦物養分來自成土母質,植被是提供有機質的,故C錯誤;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機質富集,有機質含量較森林土壤高,故D錯。]3.D [土壤肥力主要來源于巖石風化形成的成土母質中的礦物質和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有機質,由圖可知,①為有機質(腐殖質),②為成土母質,D正確,A、B、C錯誤。]4.B [土壤根據質地不同,從粗到細可以分為砂土、壤土、黏土,而礫質土應該是由顆粒更大的礫石構成的,從山頂到低平洼地,土壤主要隨著流水搬運向下運動,而流水的搬運具有分選性,山上流速大的時候留下大顆粒,越往下流速越小,顆粒物也越小,因此顆粒物從山頂到低平洼地的順序應該是礫質土—砂土—壤土—黏土,B正確,A、C、D錯誤。]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縱 土層 2.腐殖質 殘體 有機質 暗色 淋溶 低 較淺 沉淀 風化 巖石[對點突破]1.D [由圖可知,①為有機層,②為腐殖質層,③為淋溶層,④為淀積層。]2.D [較自然狀態下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是因為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強度農業活動消耗了土壤有機質,D正確。]3.A [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選A。]4.D [甲圖淋溶層最厚,是在濕潤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乙圖無淋溶層,是在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丙圖淋溶層適中,是在半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該地區發育著草原土壤。森林表層枯枝落葉多,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高于草原土壤,從表層向下部有機質含量銳減,可以判斷Ⅰ為草原土壤,Ⅱ為森林土壤,故選D。]學習目標 1.通過圖像識別主要植被類型。(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2.結合地圖,了解不同植被的地區分布。(區域認知)3.結合實例,說明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知識點一 主要植被1.概念:植被是覆蓋一個地區的各類植物________的總稱。2.植被分類(1)________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澤等。(2)________植被:農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場、城市綠地等。3.主要植被(1)森林①分布:一般分布于________和半濕潤地區。②類型類型 特征 典例 世界分布 我國的分布熱帶 雨林 植物種類豐富,群落結構__________;全年呈________色,無明顯的季相變化;常有板狀根、____________等現象;木質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發達,林中常有絞殺植物附生 油棕、可可、金雞納 南北緯10°之間的熱帶氣候區 我國海南島、云南西雙版納、西藏東南部、臺灣南部亞熱帶常 綠闊葉林 終年常綠,喬木多________葉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____________,秋季陸續進入果期 樟樹、椰子樹等 溫暖濕潤的熱帶、亞熱帶氣候區 我國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南方地區溫帶落 葉闊葉林 喬木一般具有________的葉片,________盛葉,冬季落葉,以減少水分及能量流失,具有明顯的季相變化 樺樹、楊樹等 濕潤、半濕潤的溫帶氣候區 我國的北方地區亞寒帶 針葉林 群落結構簡單,主要由耐寒的針葉喬木組成,以________、________類植物為主,樹葉為________,以抗寒抗旱 明亮針葉林:由落葉松等組成;暗針葉林:由云杉、冷杉等組成 分布廣泛,從寒溫帶、溫帶到亞熱帶、熱帶都有,主要分布在寒溫帶(亞寒帶)氣候區 我國東北北部、新疆北部(2)草原①分布:一般分布于半濕潤、____________的內陸地區。②類型熱帶草原 溫帶草原相同點 季相變化明顯不同點 以旱生________植物為主,星散分布著旱生________、灌木的植被 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叢生________植物占優勢,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結構,如葉面積________、葉片內卷等世界 分布 南北緯10°~20°的熱帶大陸上 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我國 的分布 無 內蒙古高原地區、西北地區(3)荒漠①分布:________地區。②類型熱帶荒漠 溫帶荒漠特征 植被________,地表大面積裸露,植物種類________,群落結構________。有的植物葉面積縮小或退化,呈鱗片狀或為刺,以減少________;有的莖葉覆蓋白色茸毛,以抵抗________;有的長有________莖葉,以儲藏水分;大多數植物________發達,便于從土壤中吸取水分。植被生產量很低,生物質積累緩慢世界分布 熱帶、亞熱帶干旱氣候區 溫帶干旱氣候區我國的分布 無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情境] 保和島位于菲律賓中部,深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當地森林茂密。但是島上1 000 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巖小山丘上卻只長草不長樹,形似草堆。每年熱季,“草堆”干枯,轉為褐色,猶如一排排巧克力擺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的稱謂由此而來。下圖示意保和島“巧克力山”景觀及保和島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探究] (1)指出保和島的自然植被類型,并說明其生態特征。(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巧克力山”的最佳觀賞時間為每年5月份。結合該區域氣候特征,分析其原因。(綜合思維) 我國某中學生對校園樹木生長情況觀察后,在記錄本中描述到:新學期開學時,校園里各種光禿禿的樹枝上長出了新芽。一個月后,如嬰兒手掌般大的、濃密的樹葉擋住了太陽,稀疏的陽光從窗外射進教室,倍感愜意。據此完成1~2題。1.該學生描述的樹木屬于( )A.熱帶雨林 B.常綠闊葉林C.落葉闊葉林 D.亞寒帶針葉林2.我國該類天然林木主要分布于( )A.西北地區 B.華北地區C.南方地區 D.青藏地區雪嶺云杉是天山林海中特有的一個樹種。在巍巍天山深處,它蒼勁挺拔、四季青翠。在海拔1 400~2 700米的中山帶陰坡,雪嶺云杉連峰續嶺,蜿蜒東西。其下緣常與高大的闊葉林混交,郁郁蔥蔥,五彩紛呈,形成綺麗的美景。據此并結合下圖完成3~4題。天山雪嶺云杉景觀圖3.雪嶺云杉景觀為( )A.山地針葉林 B.山地季雨林C.山地落葉闊葉林 D.山地常綠闊葉林4.推測雪嶺云杉的生態特征及生長習性( )A.板根發達,耐旱 B.根系發達,喜光C.葉呈針狀,耐寒 D.葉片寬闊,喜水知識點二 植被與環境1.環境對植被的影響(1)環境對植被分布的影響要素 影響氣候 熱量 因熱量從赤道向兩極________,植被形成________狀分布水分 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條件逐漸________,植被由________依次變為________、荒漠地形 從山麓到山頂,________狀況隨著海拔的增加而變化,導致植被出現________分帶現象(2)環境對植被及形態的影響環境 因素 植被及形態特征 指示的環境熱量 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苔原 不同溫度帶水分 濕生 植物 葉子碩大柔嫩,根系退化,莖內有孔,如蓮藕、蘆葦等 水濕環境旱生 植物 葉子退化為刺,根系發達,葉面有蠟質,莖粗大,如仙人掌、駱駝刺等 干旱環境光照 喜光 植物 對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如樹林上層的馬尾松等 光照充足喜陰 植物 對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陰暗處,如樹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蘚等 光照不足風 迎風面樹枝容易受到損傷,背風面樹枝不斷生長,形成旗形樹冠 風向土壤 鐵芒萁、茶樹、馬尾松等適宜在酸性土壤生長 酸性土壤堿蓬等適宜在堿性土壤生長 堿性土壤環境污染 矮牽牛花能指示SO2污染 SO2污染2.植被對環境的影響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也非常顯著。以森林植被為例,其群落結構復雜,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非常活躍,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下表所示:固碳釋氧,凈化空氣 森林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且能吸收有害氣體,釋放負離子涵養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對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貯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凈化水質,調節徑流。植物根系可以減少土壤侵蝕,改善土壤結構,減少水土流失積累營養物質,保護生物多樣性 森林在生長中積累了大量營養物質,為人類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環境防風固沙,減輕災害 森林可以降低風速,減輕風沙、臺風、霜凍等災害[知識拓展] 1.植被對地區環境的適應(1)根系發達:可耐旱、耐貧瘠和抵抗強風。(2)葉子:葉片厚,有蠟質層,反射陽光,減少蒸發,可抗旱;葉子細小可防蒸發、防熱量散失。(3)莖:粗壯,儲水量大;傾斜,說明當地風力大。(4)分布特點:簇狀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強風、保暖、耐土壤貧瘠。(5)花色鮮艷:可吸引動物為其傳播花粉。(6)生長速度快:可適應當地氣候暖季短或雨季短。2.不同地區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地區 生態功能濕潤區、山地丘陵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區 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沿海地區 防止海風、海浪侵襲城市、交通道路兩側 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除塵、減弱噪聲等熱帶雨林 維持全球碳氧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大氣成分、促進水循環[情境] 南極大陸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陸面為堅硬的巖石,土壤淺薄。南極半島位于南極大陸西部,中軸部為崎嶇的山地,南部為冰雪高原。南極半島是南極大陸植被覆蓋率最高的地區,以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為主,有“南極綠島”美譽。下圖為南極半島位置示意圖。[探究] 分析南極半島以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為主的自然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現在有很多手機軟件,對著植物拍攝,軟件能立即對比辨認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學周末在野外使用該軟件時顯示出的三幅圖片。讀圖,完成1~2題。1.根據圖片中的信息判斷,該同學拍攝地最可能位于( )A.太行山區 B.長白山區C.昆侖山區 D.武夷山區2.一個植物群落往往由喬木、灌木和草本等組成,它們高矮不一,錯落有致,分享著陽光雨露。三幅圖片顯示的植物從上層到下層排序正確的是( )A.③②① B.③①②C.②①③ D.②③①下圖為“世界某區域荒漠景觀圖”。完成3~4題。3.推測圖示植被的生長環境是( )A.冷干 B.凍融C.多風 D.暖干4.為適應自然環境,有的荒漠植物莖葉覆蓋白色茸毛以( )A.減少蒸騰 B.抵抗灼熱C.儲藏水分 D.排泄體鹽第一節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群落 2.(1)自然 (2)人工 3.(1)①濕潤 ②復雜 深綠 莖花 革質 春末夏初 寬闊 夏季 松 杉 針狀(2)①半干旱 ②草本 喬木 禾草 較小 (3)①干旱②稀疏 貧乏 簡單 蒸騰 灼熱 肉質 根系[情境探究] 提示 (1)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種類繁多,常見莖花、板根現象,垂直結構復雜。(2)該地位于北半球,受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季節變化明顯;5月份氣溫高,蒸發旺盛,降水少,“草堆”干枯,適宜觀賞。[對點突破]1.C [結合材料“新學期開學時,校園里各種光禿禿的樹枝上長出了新芽”可知,該種類樹木具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為落葉闊葉林,C正確;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季節變化并不明顯,A、B、D錯誤。]2.B [落葉闊葉林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北地區,B正確;西北地區主要為荒漠、荒漠草原,A錯誤;南方地區主要為常綠闊葉林,青藏地區林木較為稀少,C、D錯誤。]3.A [由材料“其下緣常與高大的闊葉林混交”得出,雪嶺云杉的海拔位于落葉闊葉林之上,所以屬于山地針葉林景觀。]4.C [由上題得知雪嶺云杉屬于山地針葉林,說明其葉子呈針狀;位于高海拔地區說明耐寒。]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1)遞減 帶 減少 森林 草原 水熱 垂直[情境探究] 提示 緯度高,氣溫低,風力大;土層薄,土壤肥力低,自然環境不適合高大植物生長,只適宜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生長。[對點突破]1.D [圖片中有山茶花,屬于亞熱帶植物,該同學拍攝地應在亞熱帶地區,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區,D對;太行山區、長白山區、昆侖山區均位于溫帶,A、B、C錯。]2.A [①是蕨類植物,喜潮濕環境,分布在最下層;②山茶花是灌木,適宜在中層;③樟樹是高大喬木,位于上層;從上層到下層排序正確的是③②①,A對。]3.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景觀為荒漠景觀,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有沙丘分布,說明該地應為熱帶或溫帶沙漠,圖中沒有積雪冰川,可推測其植被生長環境可能是暖干,D正確,A、B、C錯誤。]4.B [荒漠植物莖葉覆蓋白色茸毛,能夠減少到達葉片表面的太陽輻射,禁錮葉片表面空氣,減少與周圍空氣之間的熱量交換,能夠起到抵抗灼熱的作用,降低高溫時葉片的溫度,B正確;對于減少蒸騰的影響不大,A錯誤;絨毛不能儲藏水分,也不能排泄鹽分,荒漠環境植物主要是適應干旱環境,鹽度高的水域中的植物一般能排泄鹽分,C、D錯誤。]章末整合提升微專題一 樹木形態1.矮曲林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變形的樹木組成的林地。由于風力增強及冬春積雪較多,樹木變形或矮化成灌叢狀,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傾斜向上生長,形成耐瘠薄土壤、耐強風的矮曲林景觀。2.猴面包樹與瓶子樹(1)猴面包樹:落葉喬木,樹冠巨大,主干粗短,耐高溫、耐旱,可儲存幾噸水。主要分布于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北部等熱帶或亞熱帶的草原地區。(2)瓶子樹:又叫紡錘樹,原產澳大利亞,最粗的地方直徑可達5米,喜高溫,樹皮厚,耐旱能力強。(3)異同點:均喜熱、抗旱,均可作為旅游資源,具有觀賞價值。但猴面包樹用途廣泛,而瓶子樹用途較少。3.馬刀樹與醉漢樹(1)馬刀樹:又叫醉林,在我國南方山區的斜坡地帶,樹干上部直立,下部彎曲,如蒙古族馬刀。滑坡在滑動過程中,滑坡體上的樹木隨土體滑動而歪斜,滑動停止后樹干的上部又逐年轉為直立狀態繼續生長。馬刀樹是老滑坡的識別標志,說明此斜坡數年、數十年以前發生過滑動,滑動速度比較慢,樹木具有一定的排列順序。(2)醉漢樹:分布于南美洲火地島地區的典型植被,樹冠朝一個方向延伸劇烈,樹木東倒西歪,形似酒醉。火地島地處南緯西風帶上,常年受西北風影響,溫帶落葉闊葉林的迎風一側風力將樹枝折斷,背風一面的樹枝正常生長,朝向東南方向延伸;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強,土層較薄,土壤貧瘠,樹木扎根較淺,在大風作用下,吹得東倒西歪。4.小老頭樹與偃松林(1)小老頭樹:造林后林木生長衰弱,呈現主干矮小、分枝多、萌條叢生、樹冠平頂、根系發育不良、枯梢、甚至整株出現死亡、病蟲害嚴重等特點,這些樹木雖經多年生長,但一直難以成林成材。成因:自然原因,降水相對較少,水分不足;風力較大,易搖動樹木根系。人為原因,未及時灌溉;造林樹種單一,造林密度過大;長期缺乏管理;種植不適宜樹種。措施:合理地搭配喬灌草的比例,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加強監管,及時澆灌;生態脆弱區,減少人為干預,盡量使其自然恢復生態;種植適宜該地區生長的樹種。(2)偃松林:“偃”,退休、年紀較大的人。“偃松林”,矮小(最高3米左右),易倒,又稱為矮松、爬地松。冬季來臨,偃松讓枝干伏于地面,躲過西北風的肆虐。春天來了,又會挺直身軀。分布:分布地區溫度較低,我國東北、朝鮮北部、日本北海道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倒伏原因:緯度高,有凍土層分布,阻礙根系扎根;為了防凍保暖,度過寒冬;距風源地近,風力強勁,加劇倒伏。區別與聯系:小老頭樹和偃松林低矮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前者主要是人為原因導致的,而后者是樹木為了適應環境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狀態。【微訓練】下圖為我國南嶺(25°N)同一樹種旗形樹冠分布圖。據此完成1~2題。1.該山地的盛行風向是( )①北坡—北風 ②南坡—南風 ③南坡—北風④北坡—南風A.②④ B.①②C.②③ D.①③2.南嶺主要的植被類型是( )A.落葉林 B.硬葉林C.常綠林 D.針葉林位于天山西段伊犁州新源縣吐爾根鄉、海拔約1 300米的伊犁河支流鞏乃斯河北岸的沙土斜坡上,有一大片野杏林,杏樹都是傾斜的,當地人稱“醉漢林”(如圖)。這是一片中世紀遺留下的最大的原始野杏林,最佳游覽時間在4月初到5月初。據此完成3~4題。3.“醉漢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強烈地震,地面滑坡 B.強勁的冬季風C.沙土斜坡,土壤凍融 D.水土流失嚴重4.這片中世紀遺留下來的、最大的原始野杏林,能保留至今的最重要原因是這里( )A.灌溉水源充足 B.沙土土壤肥沃C.地形平坦開闊 D.氣候溫暖濕潤微專題二 凍土1.定義凍土層,亦作凍原或苔原,意思是“無樹的平原”。在自然地理學中指由于氣溫低、生長季節短,而無法生長出樹木的環境;而在地質學中指0 ℃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2.分類(1)多年凍土(永久凍土)多年凍土區的凍土分上下兩層:上層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凍結,叫活動層。下層常年處在凍結狀態,叫永凍層。(2)季節凍土:凍土隨季節變化而發生周期性的融凍,如果冬季土層凍結,夏季全部融化,叫季節凍土。3.分布:北半球凍土分布面積較大,俄羅斯和加拿大是凍土分布最廣的國家。4.影響凍土形成的因素(1)氣候:大陸性半干旱氣候較有利于凍土的形成,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不利于凍土的發育。(2)巖性:砂土導熱率較高,易透水,不利于凍土的形成;黏土導熱率較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凍土的形成;泥炭的導熱率最低,最有利于凍土的發育。(3)坡向:陽坡日照時間長,受熱多于陰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凍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溫狀況都不同,凍土的厚度也不同。5.凍土融化的危害(1)凍土融沉,地基不穩、傾斜,房屋開裂,地面下沉;道路路基變形,威脅行車安全。(2)影響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平衡。(3)地表環境發生變化,如地表塌陷、沼澤化。(4)大量微生物與病毒復活,威脅人類生存環境。(5)釋放甲烷與二氧化碳,加劇全球變暖。6.鐵路建設克服凍土的三大關鍵措施(1)“熱棒”:熱棒具有獨特的單向傳熱性能,熱量只能從地下向地面傳輸。熱棒是密封的鋼管,里面注入液態氨,當路基溫度上升時,液態氨受熱汽化,上升到熱棒的上端,通過散熱片將熱量傳導給空氣,氣態氨由此冷卻液化變成了液態氨,又沉入了棒底。這樣,熱棒就相當于一個天然“制冷機”。(2)“拋石路基”:在凍土區修筑路基時,其土層路基的中間,拋填了一定厚度的碎石塊,碎石之間的空隙不填實,并且與外界空氣相通。當夏季來臨時,青藏高原氣溫升高,拋石路基表面的溫度上升,空氣密度降低,而路基凍土中的溫度較低,空氣密度較大,這樣熱空氣與冷空氣就不易對流,無形中形成了外界與凍土的隔熱層;當冬天來臨時,凍土路基的外界溫度較低,空氣密度較大,而路基凍土層溫度較高,空氣溫度較低,將自然上移,與外界進行熱量交換,無形中形成了熱冷對流,使路基凍土層溫度降低,保護了凍土的完好性。(3)“遮陽板路基”:又稱旱橋,被稱為隔熱“外衣”。遮陽板路基,是在路基的邊坡上架設一層遮擋太陽的板材,能有效地減弱太陽輻射對路基溫度的影響。【微訓練】凍土是指0 ℃以下,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多年凍土是指持續多年凍結的土石層,季節凍土是指冬季凍結、夏季全部融化的土石層。興安嶺地區是中國高緯度多年凍土的主要分布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興安嶺地區的凍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下圖示意興安嶺地區凍土分布。據此完成5~7題。5.與島狀多年凍土區相比,興安嶺地區不連續多年凍土區( )A.季節凍土面積比例更大B.季節凍土面積比例更小C.多年凍土面積比例更大D.多年凍土面積比例更小6.興安嶺地區西部多年凍土南緣向南彎曲的主導因素是( )A.緯度 B.經度C.地形 D.水文7.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興安嶺地區季節性凍土( )A.向北退縮 B.向南退縮C.向低海拔移動 D.轉為多年凍土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氣候高寒,氣溫一般低于地溫,是我國主要的凍土分布區,凍土土層可分為活動層和多年凍土層兩部分。其中,活動層靠近地表,隨著外界氣溫變化或凍或融;多年凍土則常年處于冰凍狀態。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成功穿越了約550千米的連續多年凍土區,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凍土地區的最長鐵路。活動層反復凍融及冬季不完全凍結,使凍土的體積發生膨脹和收縮,會危及鐵路路基,為此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創造性地提出了低架旱橋、熱棒技術、拋石路基等措施。其中拋石路基即用碎塊石填筑路基,利用其通風透氣性,隔阻熱空氣下移,同時吸入冷量,起到保護凍土的作用。圖甲為青藏鐵路分布圖,圖乙為拋石路基結構示意圖和片石護坡景觀圖。(1)運用所學知識,根據大氣受熱過程,分析青藏高原地區氣溫低于地溫的原因。(2)凍土活動層冬夏季的反復凍融,會對列車運行的安全產生怎樣的不利影響,請簡述其過程。(3)根據拋石路基的設計原理,判斷其散熱效果最顯著的季節,并分析其原因。章末整合提升專題整合提升[微訓練]1.A [根據圖中材料信息顯示,該處為南嶺,根據圖中南坡樹冠朝向北側可知南坡盛行的風向為南風,②正確;北坡為下降風,所以來自南方,因此北坡盛行風是從南坡吹來下沉的風,④正確。故選A。]2.C [南嶺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應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落葉林是溫帶地區植被,硬葉林是地中海氣候區的植被,針葉林是亞寒帶地區植被,故選C。]3.C [結合材料,該地位于天山西段,海拔約1 300米左右,緯度高,海拔較高,存在凍土。當地位于河流北岸的沙土斜坡,土壤季節性凍融,加之沙土層本身穩定性較差,在重力等因素的影響下,樹木向海拔較低的一側傾斜,C正確;強烈的地震、滑坡以及水土流失等會對當地森林植被造成徹底破壞,不會使植被呈現圖示形態,A、D錯;圖示信息顯示,醉漢林樹木整體呈傾斜狀態,而強勁的冬季風主要影響樹冠的朝向和形態,B錯。]4.D [該地位于天山西段伊犁河支流,結合所學地理知識,該地受中緯西風影響,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生存的自然環境相對較好,從而使得該地的原始野杏林能夠保留至今,D對;該地為原始野杏林,并沒有人為灌溉,A錯;沙土水肥易下滲,肥力條件一般,B錯;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起伏較大,C錯。]5.C [根據圖例,與島狀多年凍土區相比,不連續多年凍土區分布主體緯度更高,凍土發育條件更好,因此多年凍土面積比例更大,C正確,D錯誤;二者均為多年凍土區,故不存在季節凍土,A、B錯誤。]6.C [凍土形成于0 ℃以下的環境,興安嶺地區地處北半球,越向南緯度越低、凍土發育條件越差,興安嶺地區西部多年凍土南緣向南彎曲體現了與同緯度相比該地凍土發育更好,主要是山地海拔高,溫度低,C正確;東西部的緯度差異不大,A錯誤;經度對溫度影響不大,因此不是影響凍土分布的主要因素,B錯誤;水文條件對凍土的發育影響不大,D錯誤。]7.A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興安嶺地區的多年凍土和季節性凍土均有所退化,均向溫度更低的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退縮,興安嶺地區地處北半球,因此季節性凍土向北退縮,A正確,B、C錯誤;而原來的多年凍土轉為季節性凍土,D錯誤。]8.(1)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晴天較多;白天被削弱的太陽輻射較少,到達地面的熱量較多,地面吸收后增溫;但空氣稀薄、云量較少,對地面的長波輻射吸收較少,加之高原地區多大風天氣,大部分熱量散失掉,氣溫較低。(2)冬季的時候,凍土在凍結狀態下,體積會發生膨脹,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鋼軌就會被頂起;到了夏季,凍土消融,體積收縮,路基和鋼軌隨之會降下去;以上情況反復出現就會造成路基嚴重變形,鐵軌出現嚴重彎曲、高低不平,影響列車行車安全。(3)冬季。原因:夏季,外界氣溫高于路基內部溫度,外界熱空氣不易進入片石通風路基內部,阻止了路基與外界的熱交換;冬季,外界氣溫低于路基溫度,路基外比重較大的冷空氣下沉,進入片石通風路基的孔隙中,置換比重較小的熱空氣,形成熱對流,從而促進片石通風路基的熱散失,使凍土保持較低溫度。故而片石通風路基散熱效果最顯著的季節是冬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章末整合提升.docx 第一節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docx 第二節 土壤的形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