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學案,共6份)湘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學案,共6份)湘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冊

資源簡介

第二節 海水的性質和運動
第1課時 海水的溫度
學習目標 1.運用圖表,歸納表層海水溫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規律。(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2.說明影響表層海水溫度的主要因素。(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3.說明海水溫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知識點 海水的溫度
1.海水熱量的收入
海水最主要的熱源是____________。
2.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
(1)水平分布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太陽輻射 ①不同海區的水溫,低緯度________些,高緯度________些; ②同一海區的水溫,夏季________些,冬季________些
洋流 暖流水溫________于所流經海區的水溫,寒流水溫________于所流經海區的水溫
(2)垂直分布
海水層次 特點
表層區 水溫基本上趨向于________分布
溫躍層 水溫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________
深水區 水溫受外界的影響較小,變化________,溫度偏________
3.對人類的影響
(1)調節大氣溫度
①夏季海水增溫________大氣,會使沿海地區升溫________;
②冬季海水降溫________大氣,會使沿海地區降溫________。
(2)表層水溫上升,大西洋颶風發生的頻率顯著________。
(3)影響海洋生物
①海水溫度明顯升高,致使浮游生物數量顯著________,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②海洋表層是海洋生物的主要集聚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越少。
③不同緯度的海洋表層生活著不同類型的海洋生物。
④海水溫度的季節變化導致海洋生物的季節性游動。
(4)影響海洋運輸
海水有結冰期
(5)可利用海水溫差能發電。
[核心歸納] 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
影響因素 表現
緯度 緯度越低,受太陽輻射影響越大,海洋接受的熱量越多,溫度越高
季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天氣 晴天多,降水少,日照時間長,水溫高
深度 從表層到深層,水溫漸低,1 000米以下變化小
大氣運動 冷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該海域表層水溫降低;暖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該海域表層水溫升高
海陸分布 沿海地區,受周邊陸地影響大,海水溫差大,冬冷夏熱;遠離陸地,受陸地影響小,海水溫差小,冬暖夏涼
洋流 暖流流經海水溫度高;寒流流經海水溫度低
氣候變化 氣候變暖,水溫升高;氣候變冷,水溫降低
1.比較海洋中不同地點海水溫度的方法
第一步,比較不同緯度,海水溫度低緯高于高緯。
第二步,比較相同緯度,海水溫度暖流高于寒流。
如上圖中,若比較A、B、C、D四地的海水溫度。第一步,可以先根據緯度,判斷出A、B的海水溫度大于C、D;第二步,根據洋流,分別比較A與B、C與D的海水溫度。從圖中可以看出,B處為暖流,A處為寒流,所以B的海水溫度高于A;D處為暖流,C處為寒流,所以D處的海水溫度高于C。綜合第一、二兩步,四點海水溫度由高到低的順序為:B、A、D、C。
2.海水等溫線圖的判讀
(1)據等溫線的遞減方向判斷南北半球
一般情況下,如果某海域越向北水溫越低,說明該海域在北半球(如圖甲);如果某海域越向南水溫越低,說明該海域在南半球(如圖乙)。
(2)據等溫線凸出方向判斷某海域與同緯度海域海水的溫度關系
若某海區海水等溫線向高緯度凸出,則表明該海區水溫高于同緯度海區,反之則低于同緯度海區。如圖丙所示,該海區位于北半球,A點水溫高(20 ℃),等溫線向高緯度凸出(即北凸);B點水溫低(10 ℃),等溫線向低緯度凸出(即南凸)。
(3)據海陸等溫線的彎曲判斷季節和海陸分布
海水等溫線的分布受季節和海陸分布影響較大。一般來說,夏季,海水溫度比同緯度的陸地氣溫要低得多;冬季,海水溫度比同緯度的陸地氣溫要高得多。總體上,夏季海洋等溫線向低緯度凸出,冬季海洋等溫線向高緯度凸出。
可用口訣記憶為“1陸南,7陸北;1海北,7海南”。其含義為“1月份陸地等溫線向南凸,7月份陸地等溫線向北凸;1月份海洋等溫線向北凸,7月份海洋等溫線向南凸”。
(4)據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判斷影響因素
與緯線平行——受太陽輻射影響;與海岸線平行——受海陸位置影響。
[情境] 2023年7月12日,中國第13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啟航。9月27日,科考隊完成考察任務返回上海。
[探究] (1)指出我國選擇7~9月進行北極科學考察的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比較上海附近海域和北極地區水溫的差異,并說明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3)據照片說明海水溫度對海洋航行的影響。(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
                                    
                                    
                                    
                                    
                                    
                                    
地球上的海水溫度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和隨時間變化的特點。下圖示意太平洋170°W附近3個觀測站海水溫度隨深度的變化。據此完成1~2題。
                
1.影響3個觀測站表層海水溫度差異的因素是(  )
A.海水深度 B.太陽輻射
C.海域面積 D.海水鹽度
2.海水溫度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是(  )
A.海水垂向溫度變化越大,浮游生物數量越少
B.冬季海水降溫慢,會使沿海地區氣候寒冷
C.表層海水溫度上升,致颶風發生頻率增加
D.全球海水溫度升高,則海洋熱能發電量增加
每年春季和初夏都會有近千座冰山漂至紐芬蘭島東北海岸,這里被稱為是“冰山胡同”。讀北大西洋中高緯度洋面年平均水溫圖,完成3~4題。
3.影響圖示區域海水水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緯度、光照 B.海拔、地形
C.緯度、洋流 D.海陸位置、盛行風
4.冰山出現的時間、數量還受氣溫變化影響。隨著全球氣溫回升,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現的變化趨勢有(  )
①出現時間滯后 ②出現時間提前 ③數量增多 ④數量減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1課時 海水的溫度
知識點
[知能提升]
1.太陽輻射 2.(1)高 低 高 低 高 低 (2)均勻 降低 緩慢 低 3.(1)①慢于 變緩 ②慢于 變緩 (2)上升
(3)①下降
[情境探究] 提示 (1)7~9月為北半球夏季,北冰洋地區海水溫度高,極冰大量融化,利于科考。
(2)上海附近海域水溫高,北極地區水溫低。上海緯度低,獲得太陽輻射多;北極地區緯度高,獲得太陽輻射少。
(3)海水溫度低,海域結冰,不利于海洋航行。
[對點突破]
1.B [據圖可知,三個觀測站表層水溫差異較大,這主要是由三個觀測站所處的緯度位置不同造成的。緯度越低,接受的太陽輻射越多,溫度就越高,B正確;表層海水溫度與海水深度無關,A錯誤;海域面積與表層海水溫度關系不大,C錯誤;海水鹽度不會影響到表層海水溫度,D錯誤。]
2.C [浮游生物主要生活在海水淺層,海水垂向溫度變化加大不會使浮游生物數量減少,A錯誤;冬季海水降溫慢,會使沿海地區氣候溫暖,B錯誤;表層海水溫度上升,易形成低壓中心,強烈發展形成颶風,C正確;海洋熱能發電的原理是利用熱帶洋面海水和760米深處的冷海水之間溫度差發電,D錯誤。]
3.C [讀圖可知,圖中等溫線大致呈東西走向或東北—西南走向,且溫度大致隨緯度升高而降低,因此緯度是圖示區域海水水溫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圖示海域中北部同緯度地帶,海域東部水溫明顯高于西部,這是因為東部有北大西洋暖流增溫,西部有東格陵蘭寒流等降溫,因此洋流是影響圖示區域海水水溫分布的主要因素,C符合題意;光照、海陸位置、盛行風不是圖示區域海水水溫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海域中各地海面的海拔、地形沒有差異,陸地上的海拔、地形對海水水溫影響不明顯,排除A、B、D。]
4.B [冰山往往是冰川在消融過程中產生的,因此隨著全球氣溫回升,冰川消融的時間提前,消融的速度加快,因此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現的時間提前,數量增多,②③符合題意,①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B符合題意,排除A、C、D。]第2課時 海水的鹽度和密度
學習目標 1.運用圖表,歸納海水鹽度、密度的分布規律。(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2.說明影響海水鹽度、密度的主要因素。(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3.說明海水鹽度、密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海水的鹽度
1.含義:指溶解于海水中的________物質與海水質量的比值,用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來量度。世界海洋的平均鹽度約為________。
2.海水鹽度分布規律
(1)海水表層鹽度分布規律及原因
地區 規律 圖示 原因
外海或大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赤道和兩極________ 副熱帶海區鹽度最高:炎熱少雨,蒸發量________降水量
赤道附近海區鹽度較低:降水量______蒸發量
從副熱帶海區向極地海區,海水溫度________,鹽度________
北緯60°海區附近比南緯60°海區附近鹽度低:北緯60°海區附近陸地面積廣大,較多的陸地淡水注入海洋,起到了稀釋作用
近岸地區 有河流注入的海區,海水鹽度一般較________ 夏季,長江入海水量大,使長江口海域鹽度等值線呈舌狀或口袋狀向外海凸出
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____,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____ 同一緯度,暖流經過的海區蒸發較________,寒流經過的海區蒸發較________
(2)海水鹽度垂向分布規律
①垂向分層
層次 大致深度 鹽度分布
淺表層 0~250米 鹽度比較________
次表層 250~1 000米 隨著深度增加,鹽度會發生____________(這一水層稱為鹽躍層)
中下層 1 000米以下 到一定深度,鹽度又近似________分布
②緯度差異
在中低緯度海區,表層鹽度較高,隨深度的增加,鹽度____________;在高緯度海區,表層鹽度較低,隨深度的增加,鹽度____________。
3.鹽度變化的影響:會影響____________生產和____________結構。如果鹽度升高,加上海洋污染、入海徑流量減少等原因,會導致海洋生物數量____________、種群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
因素 原因 影響
海水溫度 海水溫度影響海水的蒸發量 海水溫度越高,鹽度越高
蒸發量與 降水量 降水稀釋鹽分,蒸發使海水濃縮 蒸發量>降水量,鹽度較高;蒸發量<降水量,鹽度較低
入海徑流 入海徑流能稀釋海水 有淡水注入的海域,鹽度偏低
洋流 暖流增大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發加強,鹽度升高;寒流反之 同緯度,暖流經過海區鹽度偏高;寒流經過海區鹽度偏低
海域封 閉程度 主要影響內外海水的交換能力和交換量
海冰 融凍 融冰釋放淡水,稀釋海水,鹽度降低;反之,結冰過程鹽度升高 融冰海區鹽度低,結冰海區鹽度高
2.鹽場選址的自然條件
(1)地形條件:地勢平坦開闊,有利于鹽田布局和海鹽曬制。
(2)海灘條件:泥質海灘,利于曬鹽。
(3)氣候條件:晴天多或位于山地的背風坡,降水少,平均風速大,蒸發旺盛。
(4)海水鹽度條件:海水鹽度較高,有利于提高產量。
比較海洋中不同地點海水鹽度的方法
第一步,比較不同緯度,海水鹽度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海區遞減。
第二步,比較相同緯度,分兩種情況:近岸海區的海水鹽度主要看徑流,有徑流
注入的海域鹽度低;外海暖流經過處鹽度高,寒流經過處鹽度低。
如上圖中,若比較A、B、C、D四點的海水鹽度。第一步,可以先根據緯度,判斷出C、D的海水鹽度高于A、B(由于C、D靠近副熱帶海區);第二步,A與B相比,B處有明顯的徑流,海水鹽度較低。結合洋流分布知識,C與D相比,C處有秘魯寒流,D處有巴西暖流,D處海水鹽度較高。綜合第一、二步,四點海水鹽度由高到低的順序為:D、C、A、B。
[情境] 北部灣位于南海西北部,是中越兩國陸地和中國海南島所環繞的一個半封閉海灣。下圖為7月份北部灣表層鹽度(單位:‰)分布示意圖。
[探究] (1)比較A、B兩地鹽度的高低,并分析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分析我國鶯歌海鹽場形成的原因。(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圖1為某月長江及錢塘江入海口的表層海水鹽度分布圖。讀圖,完成1~2題。
1.導致長江及錢塘江入海口表層海水鹽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入海徑流 B.洋流
C.陸地輪廓 D.降水量
2.圖2中能夠正確表示表層海水鹽度隨緯度的變化的大致規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圖為臺灣海峽及其附近海區冬季海水表層鹽度分布圖。據此完成3~4題。
3.臺灣省布袋附近海域冬季表層海水鹽度可能為(  )
A.34.1‰ B.34.5‰
C.34.8‰ D.35.0‰
4.圖中①海域鹽度低于②海域,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海水溫度 B.河川徑流
C.海域封閉程度 D.大氣降水
知識點二 海水的密度
1.含義:單位體積海水的________。
2.影響海水密度的因素
因素 相關性
鹽度 鹽度越大,密度越________
溫度 在冰點溫度以上,溫度越高,海水密度越________
壓力 壓力越大,密度越________
水中雜質 水中若挾帶泥沙,則密度會________
3.分布規律
水平分 布規律 大洋表層海水密度隨緯度的增高而________,同緯度的海域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分 布規律 低緯度海區表層海水溫度高,海水密度相對______;從海面到一定深度,海水密度變化不大;隨著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______;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變
高緯度海區,海水密度在垂向上變化很________
[拓展延伸] 海水密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①有利于潛艇航行。(原因: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層,浮力較大。)
②出現“海中斷崖”,不利于潛艇航行,易造成艇毀人亡。(原因: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大而突然減小,浮力突然變小,可能會掉到安全潛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毀人亡。)
③海洋航行。同一艘船在不同密度的海洋上航行,船的吃水深度不同,海水密度越大,浮力越大,船的吃水深度越小。
④軍事偵察。在一定深度范圍內,海水密度迅速增加,對聲波具有反射和折射作用。潛艇在此深度范圍以下活動,不易被聲波偵測到。
下圖為海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表示海洋表層溫度、鹽度、密度的曲線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2.由圖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層海水(  )
A.溫度低、鹽度低、密度大
B.溫度高、鹽度低、密度小
C.溫度高、鹽度高、密度小
D.溫度低、鹽度高、密度大
當地時間2021年4月21日,印度尼西亞海軍“南伽拉號”潛艇演練時失聯,艇上53人全部遇難。據分析,可能是潛水艇在下潛過程中遭遇“海水斷崖”,即潛艇失去浮力掉入海底。據此完成3~4題。
3.在“南伽拉號”下潛過程中,海水溫度由表層至深層的垂直變化規律是(  )
A.先下降,后上升
B.逐漸減小
C.先下降,后隨深度變化不明顯
D.逐漸增加
4.“南伽拉號”遭遇“海水斷崖”掉入海底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溫度突然下降,潛水艇設備失靈
B.潛水艇設施老舊
C.水壓增大,潛水艇發生爆炸
D.海水密度突然減小
第2課時 海水的鹽度和密度
知識點一
[知能提升]
1.鹽類 35‰ 2.(1)遞減 大于 大于 漸低 漸低 低 高 低 強 弱 (2)①均勻 顯著變化 均勻 ②降低 升高
3.漁業 生態 減少 退化
[情境探究] 提示 (1)B地低(或A地高)。原因:B處位于紅河入海口,大量淡水注入,鹽度低。
(2)位于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緯度較低,氣溫較高,利于海水蒸發;坡度較緩的淤泥質海岸,利于曬鹽。
[對點突破]
1.A [影響鹽度的因素主要有蒸發、降水、河川徑流、海域的封閉程度等。結合圖示可知長江入海口等鹽度線凸向外海,入海口處的海水鹽度基本不受陸地輪廓影響,C錯誤;該海區的降水量不是如圖所示的空間分布,D錯誤;該海區的洋流主要沿海岸線南北運動,與等鹽度線的凸向不一致,因此洋流不是影響該海域鹽度的主要因素,B錯誤;長江入海口注入大量淡水,稀釋海水,導致該海區海水鹽度低,等鹽度線凸向外海,A正確。]
2.B [表層海水鹽度從副熱帶海區向高、低緯遞減,并形成馬鞍形曲線,赤道附近鹽度較低,副熱帶海區的鹽度最高,②為鹽度曲線,B正確;①③④曲線不符合馬鞍形曲線,A、C、D錯誤。]
3.C [從圖中可以看出,布袋附近海域冬季表層海水鹽度介于34.5‰~35.0‰,且不位于等值線上,故選C。]
4.B [①海域靠近大陸,匯入河流水稀釋海水,鹽度降低,故選B。]
知識點二
[知能提升]
1.質量 2.大 小 大 增大 3.增大 較低 增大 小
[對點突破]
1.B [海水溫度大體上自赤道向兩極海域遞減,①曲線符合;鹽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的高低緯度遞減,呈現雙峰值,③曲線符合;海水密度大致與水溫呈負相關,自赤道向兩極海域遞增,②曲線符合。]
2.B [由圖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層海水溫度高、鹽度低、密度小,B正確。]
3.C [依據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規律:從表層向深層,水溫漸低,海深超過1 000米以下的水溫變化很小,所以在“南伽拉號”下潛過程中,水溫變化規律應為先下降,后隨深度變化不明顯,C正確。]
4.D [“海水斷崖”實際上指的是海水密度突然發生變化。當潛艇在高密度的海水中行駛時,突然進入到低密度的海水當中,潛艇所受浮力突然減小,瞬間會有一種從懸崖上掉下來的體驗,隨著深度加大,水壓增大,到達一定深度后,潛艇就會被巨大的水壓破壞,D正確,C錯;從表層向深層,水溫漸低,不存在海水溫度突然下降的現象,A錯;此次“南伽拉號”在海底行駛過程中遭遇意外,與艇體老舊有著一定的關系,但這并不是主要原因,B錯。]第3課時 海水的運動
學習目標 1.了解波浪、潮汐的主要成因,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2.說明洋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波浪
1.類型
類型 形成
風浪 風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動,形成風浪。風力越大,浪高越________,能量越________
涌浪 風浪離開源地向遠處繼續傳播的海浪或風浪區域內的________已平息而繼續存在的海浪
近岸浪或 拍岸浪 風浪或涌浪傳到淺水區時,受到海底摩擦作用,海浪的能量很快衰減,出現破碎和倒卷
海嘯 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引起海水的波動,形成巨浪
風暴潮 在強風等作用下,近岸地區海面水位急劇升降
2.影響
(1)是塑造____________的主要動力。
(2)是一種重要的海洋能資源。
(3)波浪造成的________影響海上航行、海洋工程、漁業作業。
(4)________波浪破壞防波堤、港口、碼頭等水工建筑物。
[拓展延伸] 防御措施
(1)需要密切關注波浪預報,選擇適宜活動的波浪條件。
(2)減緩波浪對海岸侵蝕的措施
①工程措施:如修建海堤。
②生物措施:如種植海岸防護林。
閱讀下列對波浪的描述,完成1~2題。
①早晨,我們正在海邊喝咖啡,巨浪突然而來。我們玩命逃,看到3個日本人在海里消失了。
——[德國]達特勒《泰國普吉島》
②(無風)20 000多噸的遠望一號航天測量船(監測神七),如同一葉被扣在“碗底”的扁舟,隨著綿延的________高低起伏。
——新華網電
③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李白《橫江詞》
1.①描述的是(  )
A.風浪 B.涌浪
C.近岸浪 D.海嘯
2.②中的橫線上應填(  )
A.風浪 B.涌浪
C.近岸浪 D.潮汐
下圖為北半球某熱帶海域月平均風速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沖浪時人們利用了(  )
A.潮汐的能量 B.洋流的能量
C.波浪的能量 D.海嘯的能量
4.該海域海上沖浪最刺激的季節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知識點二 潮汐
1.含義:海水在月球和________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白天的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稱為________。
2.影響
(1)潮汐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可建潮汐發電站等。
(2)影響海港工程、航運交通、軍事活動、近海環境研究與污染治理等。
[拓展延伸]
1.潮汐的規律
(1)一天中,通常可以觀察到兩次海水漲落。
(2)一月中,大潮和小潮各出現兩次。大潮出現在朔和望的時候,即農歷初一和十五前后,小潮出現在上弦月和下弦月,即農歷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前后。
2.大潮與小潮的成因
太陽、月球和地球大致處在同一直線上時,月球引潮力和太陽的引潮力疊加在一起,形成大潮。(如下圖)
當月球、地球和太陽形成直角時,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海面的漲落差距就小,形成小潮。(如下圖)
3.影響潮汐大小的因素
(1)天文條件(日、月、地位置):日、地、月三者位于一條直線上,即每月的初一或十五,產生大潮。
(2)氣象條件(風向):向岸風增大了潮差。
(3)地形條件(是否呈口大內小喇叭狀開口):海灣呈喇叭口狀,外寬內窄,增大潮差。
(4)河流水量:河流水量大,與海潮相互頂托,增大潮差。
[情境] 錢塘江涌潮為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同時也是最壯觀的海潮。當發生潮汛時潮涌激起數十米驚濤駭浪,壯觀場面令人為之動魄。下圖所示為錢塘潮與杭州灣位置圖。
[探究] 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第一潮”,結合杭州灣的形狀分析其形成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潮汐時刻表能夠反映不同時刻的潮水高度,是船舶進出港口的重要參考信息。下圖表示某日某港口潮汐時刻信息。完成1~2題。
1.此日,大型船舶要進該港口卸貨,為防止擱淺,合理的進港時間是(  )
A.6:00 B.11:00
C.16:00 D.21:00
2.此日,某游客來到該港口附近的海濱游玩,在不同時刻拍攝遠處同一島嶼,如下面圖甲(淺灘未出露海面)、圖乙(淺灘出露海面)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時刻是11:00前后
B.圖乙時刻游客徒步登島更便利
C.圖乙時刻是17:00前后
D.圖甲時刻島嶼露出的面積大
連云港市秦山島是江蘇為數不多的近岸海島,從島上向海里延伸一條3 000多米的“神路”。左圖為“秦山島位置示意圖”,右圖為“神路景觀圖”。完成3~4題。
3.促成這條“神路”形成的海水運動主要是(  )
A.波浪 B.潮汐
C.暖流 D.寒流
4.“神路”適合(  )
A.港口建筑 B.圩海曬鹽
C.貝類養殖 D.旅游開發
知識點三 洋流
1.含義:指海洋中具有相對穩定的流速和________的大規模海水運動。
2.分類
(1)________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
(2)________流: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影響方面 具體表現
氣候 全球影響 促進高低緯度間______輸送與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平衡
大陸沿岸 暖流增溫增濕
寒流降溫減濕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匯處,餌料豐富,形成大漁場
上升流將深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著名漁場
海洋航行 順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減慢;寒暖流交匯處易形成海霧;洋流帶來的冰山影響航行安全
海洋污染 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根據海洋等溫線判讀洋流
(1)判斷南北半球:越往北水溫越低的為北半球,反之為南半球。如圖,甲為北半球,乙為南半球。
(2)判斷洋流流向:等溫線彎曲方向即為洋流流向。如等溫線向北彎曲,則洋流就在等溫線彎曲處向北流。
(3)判斷寒流、暖流:洋流由溫度高的海區流向溫度低的海區為暖流,如甲圖;洋流由溫度低的海區流向溫度高的海區為寒流,如乙圖。
[情境] 北海道、北海、紐芬蘭和秘魯漁場為世界四大漁場,其中紐芬蘭漁場曾流傳著“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傳說。下圖為某中學學生收集到的植被景觀圖片及洋流示意圖。
[探究] (1)A、C兩地區緯度相近,但自然植被差異明顯。依據圖中洋流信息說明其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冬季若有一艘游輪從B地經過紐芬蘭島附近航行至C地,簡述洋流對航行的有利影響。(綜合思維)
                                    
                                    
                                    
(3)簡述紐芬蘭漁場的成因。(綜合思維)
                                    
                                    
                                    
下圖為世界四大漁場附近洋流分布圖。讀圖,回答1~2題。
                
1.下列洋流中,屬于寒流的是(  )
A.a B.b
C.c D.d
2.與其他三個漁場成因不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帝王蟹生長于寒冷的深海水域,肉質碩大肥美,深受消費者青睞,素有“蟹中之王”之稱。北太平洋產區主要分布于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一帶海域。讀“北太平洋帝王蟹產區分布圖”,完成3~4題。
3.最能反映圖中甲地(寒流)水溫特征的示意圖是(  )
4.甲處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  )
A.增加沿岸地區的降水
B.與北上洋流交匯形成漁場
C.增加流經海區的熱量
D.海輪沿洋流北上航速增快
第3課時 海水的運動
知識點一
[知能提升]
1.高 大 風 2.(1)海岸地貌 (3)顛簸 (4)巨大
[對點突破]
1.D [“巨浪突然而來”是題眼,說明此時無風或微風,不是風浪;文字描述的是一種具有突然性的巨浪,符合海嘯的特點。]
2.B [“無風”是解題的關鍵,此時綿延的波浪屬于涌浪。]
3.C [海上沖浪利用的是波浪的能量,故C正確。]
4.D [海上沖浪最刺激的季節應是風浪最大的季節。讀圖可知,該海域冬季風力最大,海浪最高,故D項正確。]
知識點二
[知能提升]
1.太陽 汐
[情境探究] 提示 錢塘江口(杭州灣)形狀似喇叭形,外寬內窄,潮水易進難退,潮水隨著江口變窄,涌潮后推前阻,水位迅速上升;前浪還未均勻上升,后浪再推前浪,使得一浪比一浪高。另外,江水的下泄也對涌潮上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對點突破]
1.C [大型船舶在進港卸貨時,為防止擱淺,應選擇在漲潮時且潮位較高時進港。讀圖可知,16:00是海水漲潮時,且17:00前后潮位為該日最高,因此16:00船舶進港卸貨最合理,C項正確;6:00和21:00潮位較低,且為退潮時, 1:00雖是漲潮時,但潮位較低,因此都不適合船舶進港,A、B、D項錯誤。]
2.B [由材料可知,與圖乙時刻相比,圖甲時刻淺灘被淹沒,不是潮位最低時,11:00前后潮位最低,因此圖甲時刻不是11:00前后,A項錯誤;圖乙時刻淺灘出露海面,并且從岸邊直接連到島嶼,潮位較低,此時游客徒步登島更便利,B項正確;圖乙時刻潮位較低,而17:00前后潮位較高,C項錯誤;圖乙時刻島嶼露出的面積較大,D項錯誤。]
3.B [結合圖示可知,陸地河流挾帶泥沙,“神路”阻擋了海州灣南側淤泥的北上,致使其南側淤泥堆積成淤泥質海岸,“神路”為離岸壩,是潮汐帶來的波浪與低流相遇使泥沙堆積而形成的,一般性的波浪堆積較低,難以達到圖示高度,故選B。]
4.D [港口建設需要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地區,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風,圖示離岸壩不適合修建港口,A錯;圖示離岸壩,涉及海水漲潮問題,不適宜曬鹽,同時養殖貝類也存在貝類“丟失”等問題,B錯;貝類動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因此貝殼養殖需要有適宜的海洋生態環境。貝殼養殖的生態環境應該是水質清澈、污染少、波動小、水流適中。只有這樣的環境才能為貝類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生活條件,圖中區域潮汐帶來的波浪與低流相遇波動較大,不適合貝類養殖,C錯;區域為為數不多的近岸海島,延伸3 000多米,具有一定的美學觀賞開發價值,可以用來進行旅游開發,D對。]
知識點三
[知能提升]
1.流向 2.(1)暖 (2)寒 3.熱量
[情境探究] 提示 (1)A地寒流經過,水溫比暖流經過的C地水溫低。
(2)有利影響:順流可節省時間成本和燃料成本。
(3)寒暖流交匯,帶來營養物質。
[對點突破]
1.B [讀圖可知,a、c、d三支洋流都位于北半球,并且三支洋流都自南向北(由低緯流向高緯)流,因此a、c、d三支洋流都屬于暖流;b洋流位于南半球,自南向北(由高緯流向低緯)流,因此b洋流屬于寒流。]
2.B [讀圖可知,①是北海道漁場,③是紐芬蘭漁場,④是北海漁場,這三個漁場都是寒暖流交匯形成;②是秘魯漁場,為上升流形成的漁場,與其他三大漁場成因不同,故B項正確。]
3.A [根據甲的位置,該地有千島寒流流經。讀圖,A為北半球寒流,B為北半球暖流,C為北半球寒流,D為南半球寒流,該寒流來自北冰洋,所以水溫較低,C選項水溫較高,所以該題選A。]
4.B [該處有千島寒流流經,寒流對氣候的影響為降溫減濕,故A、C錯誤;該處寒流由北流向南,所以北上的海輪航速降低,故D錯誤;千島寒流與北上的日本暖流交匯形成北海道漁場,故該題選B。]第三節 海洋與人類
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說明海洋資源的分布和開發利用現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結合實例,說明人類活動造成的海洋環境問題。(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海洋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資源
1.海洋生物資源
(1)概念:海洋生物資源又稱海洋____________資源,是指海洋中蘊藏的經濟動物和植物群體,是有生命、能自行____________和不斷再生的海洋資源。
(2)種類:魚類、蝦類、貝類、藻類等。
(3)意義
①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食品、生活用品和____________。
②從海洋生物中還可以提取各種化學藥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藥物等。
2.海洋礦產資源
(1)油氣資源
①儲量:海洋石油資源儲量約占全球石油資源總儲量的34%。
②分布
a.海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
b.大陸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氣資源潛力可觀。
(2)可燃冰
①形成:由________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
②分布:分布于__________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
(3)濱海砂礦
①形成:在海濱地帶或________沉積富集而成的礦藏。
②類型:非金屬砂礦、重金屬砂礦、寶石及稀有金屬砂礦。
3.海洋空間資源
(1)運輸空間
傳統的交通運輸和________建設,現代化的跨海大橋、海底隧道、海上機場等。
(2)海上生產生活空間
海上工廠和人工島、海上博覽會等。
(3)海底通信、海底倉儲、海洋軍事基地、近海利用等。
[拓展延伸]
1.海底地貌及特點
海底地形 特點
大陸架 大陸向海洋延伸部分,水深不超過200米,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
大陸坡 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
大洋底部 洋盆 大洋底部,有錳結核分布
海嶺 板塊的生長邊界
海溝 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2.海洋漁場的形成條件
(1)沿海大陸架:陽光充足,可照射海底,利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2)大河入海口:有機鹽類大量匯入,利于浮游生物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
(3)洋流交匯處:寒暖流交匯,利于喜冷和喜暖魚類的匯集,另外,使海水上泛,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
(4)上升補償流:洋流補償上升,使海底營養物質上泛,為魚類提供餌料。
讀海底地形示意圖,回答1~2題。
1.下列關于圖中所示海底地形的說法,正確的是(  )
A.a為大陸架,e為大陸坡
B.b為大陸坡,d為洋盆
C.c為海盆,e為島嶼
D.d為大陸坡,c為海溝
2.關于海底資源分布的說法正確的是(  )
A.c地海洋空間已開辟為深海旅游區
B.a地已探明埋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
C.d地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D.b地廣泛分布著錳結核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二空間。海洋空間利用就是將海上、海中和海底空間用作交通、生產、軍事、居住和娛樂場所的海洋開發活動。據此完成3~4題。
3.與陸地空間相比,海洋空間所具有的優點是(  )
A.能顯示先進的技術
B.資金投入大,風險高
C.地價便宜,搬遷人口多
D.隱蔽性能好
4.下列各項中屬于海上生產空間的是(  )
A.海上機場、海底隧道
B.圍海造陸、海上牧場
C.海上石油城、海上油庫
D.海上電站、海底電纜
知識點二 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
1.主要影響方式:捕撈、養殖、生物棲息地改造、工農業和人類生活的________等。
2.主要影響地區:________。
3.產生的問題:海洋________問題,包括海洋生態破壞和海洋污染兩個方面。
4.海洋環境保護措施
①制定相應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約束向海洋排污和規范海洋開發行為;②加強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排放和傾倒有害廢棄物;③加快沿海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對廢水進行綜合處理,達標排放;④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對特定區域進行環境保護;⑤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等;⑥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情境] 迪拜杰貝勒阿里人工港以棕櫚樹為設計原型,年貨柜吞吐量在1 000萬噸左右。該港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口,建有65個泊位,跨度達15千米。整座島嶼就是一個巨大的避暑勝地和游玩天堂,總共能容納6萬名居民。島上建設有1.2萬棟私人住宅和1萬多所公寓;還建有一個水下酒店、一棟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一處室內滑雪場和一個與迪拜城市大小相當的主題公園。該港口建設使迪拜的海岸線增加了720千米。圖1為杰貝勒阿里人工港位置圖,圖2為杰貝勒阿里人工港示意圖。
[探究] (1)分析迪拜人工島的建設對經濟發展的有利影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推測建設杰貝勒阿里港口對當地海洋及沿海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綜合思維)
                                    
                                    
                                    
                                    
                                    
                                    
                                    
                                    
                                    
長山群島海域盛產的各色優質魚蝦、貝類、海參等海鮮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為了讓自然漁業資源休養生息,其漁業從“獵捕型”向“農牧型”轉變,積極探索對資源環境更友好的“養海之道”。下圖示意長山群島位置圖。完成1~2題。
                
1.“獵捕型”漁業主要利用的海洋資源是(  )
A.海洋生物資源
B.海洋空間資源
C.海洋礦產資源
D.海洋化學資源
2.下列舉措體現長山群島“養海之道”的是(  )
①加大海洋捕撈力度
②加強海水環境監測
③推廣游釣休閑服務
④強化科學育種養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海洋農牧業、海洋油氣開發、深海采礦等已形成規模,海洋將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新的依托空間。據此完成3~4題。
3.下列行為不可能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是(  )
A.大面積的海水養殖
B.大量圍海造田
C.定期海上禁漁
D.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
4.近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儲量十分豐富,其開發技術也日趨成熟。開發利用可燃冰將產生的環境效益有(  )
A.無二氧化碳排放,減輕溫室效應
B.可取代水電站,改善大氣質量
C.部分取代煤和石油,減輕對大氣的污染
D.它是一種潔凈無污染的能源
第三節 海洋與人類
知識點一
[知能提升]
1.(1)水產 增殖 (3)①工業原料 2.(1)②a.大陸架 (2)①天然氣 ②深海 (3)①陸架區 3.(1)港口
[對點突破]
1.B [圖中a、b、c、d、e分別為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海嶺。]
2.B [大陸架海域是海洋生物的主要分布區,也是海洋油氣資源的主要分布區;錳結核主要分布于深海洋盆中;海溝是海底最深處,地形、地質條件復雜,難以成為深海旅游區。]
3.D [能顯示先進的技術和資金投入大、風險高均不是優點,A、B項錯誤;海洋中目前尚無常住人口,不存在人口的搬遷,C項錯誤;海底隱蔽性能好,D項正確。]
4.B [圍海造陸、海上牧場、海上石油城、海上電站等屬于海上生產空間;海上機場、海底隧道、海底電纜屬于交通、通信領域;海上油庫屬于海上儲藏領域。故選B項。]
知識點二
[知能提升]
1.污染 2.海岸帶 3.環境
[情境探究] 提示 (1)此設計延長海岸線,形成人工港灣,利于海洋運輸的發展,促進石油資源輸出;建筑特別,吸引大量人口旅游、定居,促進經濟發展(或帶動房地產和旅游業的發展)。
(2)破壞海灣海洋生物的棲息地;阻止或改變自然海流運動;破壞海岸地貌(港區內加劇泥沙淤積、天然沙灘將被侵蝕);加劇海洋污染。
[對點突破]
1.A [根據材料可知,“獵捕型”漁業是對該海域盛產的各色優質魚蝦、貝類、海參等海鮮產品的捕撈,是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利用,而非海洋空間資源、海洋礦產資源、 海洋化學資源,A正確、B、C、D錯誤。]
2.D [加大海洋捕撈力度不利于長山群島“養海之道”的發展,①錯誤,A、B、C排除;加強海水環境監測、推廣游釣休閑服務、強化科學育種養殖利于長山群島“養海之道”的發展,②③④正確,D正確。]
3.C [定期海上禁漁,有利于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可能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危害。]
4.C [據題干信息可知,“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A錯誤;可以改善大氣質量,但是無法取代水電站,因為它是非可再生資源,B錯誤;可部分取代煤和石油,減輕對大氣的污染,C正確;潔凈能源是指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零排放或排放很少的能源,“可燃冰”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不是潔凈能源,D錯誤。故選C。]學習目標 1.通過圖像等資料,識別水循環類型。(區域認知)
2.運用水循環原理,說明水循環的過程、意義及可能造成的災害。(綜合思維)
3.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人地協調觀)
4.調查分析某區域洪澇災害的發展變化。(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水圈及自然界的水循環
1.水圈
(1)概念:地球上的水呈________態、液態、氣態,分布于________、陸地和大氣之中,形成各種水體,共同組成水圈。
(2)組成
水體類型 特征
海洋水 約占全球水儲量的97%
陸地水 ①包括________、湖泊水、沼澤水、地下水、冰川等。 ②________是地球淡水的主體,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區和中低緯度高山地區
大氣水 以________的形態存在
(3)水資源:目前人類利用較多的淡水資源,主要是________、淡水湖泊水以及________地下水,水量約占全球淡水儲量的________。
2.自然界的水循環
(1)概念: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環境中的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________變化。
(2)水循環過程
類型 ________循環(B) 海上內循環(C) 陸地內循環(A)
空間范圍 ________與陸地之間 海洋與__________上空之間 陸地與__________上空之間
環節 ①水汽______、 ②________、 ③降水、 ④地表徑流、 ⑤________、⑥地下徑流 ①水汽蒸發、③________ ①水汽蒸發、 ⑦植物________、 ③降水
特點 使陸地上的水得到持續__________,水資源得以再生 挾帶水量最大的水循環,是海陸間循環的近十倍 補給陸地水體的水量________________
典例 長江流域的水循環 未登陸的臺風參與的水循環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環
水循環類型的判定
一看發生的領域:位于海洋上、陸地上還是海洋與陸地之間。
二看水循環的環節:海陸間循環的環節最多,陸地內循環比海上內循環多了植物蒸騰這一環節。
三看參與水量的多少:海上內循環參與水量最多,陸地內循環參與水量最少。
[知識拓展] 
1.影響水循環環節的因素
(1)影響蒸發的因素
(2)影響地表徑流的因素
影響因素 對地表徑流的影響
年降水量 決定地表徑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積(支流數量) 同地表徑流流量呈正相關
植被 涵養水源,起到“削峰補枯”的作用
地質條件(土壤質地) 河流流經喀斯特地貌區、沙質土壤區,河水易下滲,減少地表徑流的流量
蒸發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對地表徑流影響大
(3)影響下滲的因素
2.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有利 影響 修建水庫:改變地表徑流的季節分配,減少洪水期徑流量,增加枯水期徑流量;下滲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發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調水:改變地表徑流的空間分布,使蒸發量增加,大氣中水汽增多,增加降水量
植樹造林、保護濕地:下滲增多,地表徑流減少
不利 影響 濫伐森林,破壞地表植被:減少蒸騰,空氣中水汽減少,使降水量減少;降雨時,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匯聚加快,易發生洪澇災害
圍湖造田:減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減弱湖泊水體對周圍地區氣候的調節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徑流,減少下滲,減小地下徑流,使地面蒸發量減少,易造成城市內澇
[情境] 模擬水循環小實驗
實驗過程:
1.在一個平底器皿中加入少量的水,蓋滿底部即可。把一個裝有沙子的小瓶放入水中。
2.把一塊塑料紙蓋在器皿上用橡皮筋扎緊,然后把一塊石頭放在塑料紙上,壓住塑料紙。石頭要放在裝沙子小瓶的正上方。
3.將器皿放在陽光下直曬,過足夠時間后觀察。
[探究] (1)過1小時,觀察器皿內和塑料紙會有什么變化?(地理實踐力)
                                    
                                    
                                    
                                    
(2)這個實驗展示了什么現象?主要涉及哪些環節?(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下圖為某同學設計的水循環模擬實驗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該實驗設計中,不能模擬的水循環環節是(  )
①降水 ②下滲 ③植物蒸騰 ④地表徑流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該實驗設計中,斜面下方冰塊可以促進不透水斜面上的氣流(  )
①收縮下沉 ②膨脹上升 ③向左流動 ④向右流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旱溪就是不放水的溪床,即通過人工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再配合植物景觀在意境上表現出溪水的景觀。旱溪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圖為旱溪景觀圖。據此完成3~4題。
3.旱溪建成后(  )
A.蒸騰量減少 B.降水量增加
C.水汽輸送減少 D.地表徑流減少
4.最適宜建設旱溪的城市是(  )
A.濟南 B.廣州
C.烏魯木齊 D.杭州
知識點二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把大氣圈、水圈、________圈和________圈有機地聯系成一個龐大的系統。
2.使地球上各種水體不斷更新,維持全球水的________平衡。
3.調節不同地區的熱量和水分的收支平衡,影響全球________的變化。
4.促進泥沙、有機物和無機鹽類的遷移。
5.形成了多姿多彩的____________。
[情境] 峽山水庫又名峽山湖,坐落于山東半島。水庫既供給農業灌溉,也為當地提供飲用水。水庫周邊建有太保莊萬畝生態林和王家莊萬畝生態林。水庫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0天以上,水質保持在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峽山湖畔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達到3 000個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下圖為峽山水庫位置示意圖。
[探究] (1)從水循環意義的角度,闡述濰河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簡述庫區生態林建設對當地水循環環節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論渾天象體》中記載“百川發源,皆自山出,由高趨下,歸注入海”。據此完成1~2題。
                
1.文中所描述的水循環環節是(  )
A.蒸發 B.水汽輸送
C.降水 D.徑流
2.文中所描述的過程能夠(  )
A.導致淡水資源增加 B.塑造陸地地表形態
C.減緩水體更新速度 D.造成全球海陸變遷
水循環包括自然循環和社會循環,下圖為某地水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圖中①②③④分別為(  )
A.蒸發、地表徑流、跨流域調水、降水
B.降水、蒸發、地表徑流、跨流域調水
C.跨流域調水、下滲、地下徑流、蒸發
D.降水、地表徑流、蒸發、跨流域調水
4.圖中數字②所代表的水循環環節,其突出的地理意義有(  )
①將海洋上的水汽輸送到陸地 ②使陸地上的水資源得以更新 ③是影響氣候的決定性因素
④塑造地表形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知識點三 洪澇災害防治
1.洪澇災害的種類
(1)洪水災害:由于________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________,水位急劇________,水流沖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壩所造成的災害。
(2)雨澇災害: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等使________地區積水、淹沒的現象。
2.防治措施
(1)利用________對強降雨天氣、水情進行監測。
(2)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
措施 內容
工程 措施 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和分洪區(或滯洪區、蓄洪區),完善排澇設施等
非工程 措施 加強洪泛區的建設管制、建立洪水預警機制、落實居民撤離應急預案、推行防洪保險等
3.洪水中的自救與互救
洪水一般與連降暴雨有關,具有可預報性,因此做好防洪準備,在洪水發生過程中的自救與互救非常重要。具體圖解如下:
[知識拓展] 洪澇災害的成因
(1)來水量大、快
①氣候:降水多,降水變率大,如季風氣候;②水系:流域面積大,支流多,來水快;③植被:植被覆蓋率低;④地形:地面坡度大,匯水快。
(2)排水不暢
①地勢低洼,不易排出;②河道彎曲,排水不暢;③河道淤積;④占用河道;⑤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
(3)調洪蓄洪能力差
①圍湖造田;②破壞植被;③占用分洪、蓄洪區。
[情境] 洪澤湖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湖底高出東側平原4~8米,所以又稱為“懸湖”。歷史上,該地區多次洪水泛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在洪澤湖興建了一系列控制工程。下圖示意洪澤湖水系。
[探究] (1)分析洪澤湖湖區防洪壓力大的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分別說明興建洪澤湖入海、入江水道和灌溉總渠的作用。(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洪澇災害是因連續性降水或短時強降水導致江河洪水泛濫或積水淹沒低洼土地,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一種災害。讀圖,完成1~2題。
1.影響洪澇災害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A.氣候、植被 B.氣候、地形
C.植被、土壤 D.地形、土壤
2.從水循環的角度看,圖中與洪澇災害的形成直接相關的環節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北京時間2023年8月,華北多地遭遇強降雨,極端天氣造成洪澇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城市可采用建設海綿城市的方式,減少城市內澇。“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干旱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下圖為“海綿城市模型圖”。讀圖,完成3~4題。
3.從水循環的角度來看,造成此次自然災害的主要原因是(  )
①蒸發減小 ②降水增多 ③地表徑流增多 ④下滲增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建設“海綿城市”可以(  )
①減輕城市交通壓力 ②加劇城市熱島效應
③補充城市水源 ④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一節 水循環
知識點一
[知能提升]
1.(1)固 海洋 (2)河水 冰川 兩極 水汽 (3)河水 淺層 0.3% 2.(1)狀態 (2)海陸間 海洋 海洋 陸地 蒸發 水汽輸送 下滲 降水 蒸騰 補充 較少
[情境探究] 提示 (1)水從器皿中蒸發,然后在塑料紙上凝結,在放置石塊處降落到小瓶中的沙子上。
(2)展示了水循環現象。主要涉及蒸發、降水、下滲等環節。
[對點突破]
1.B [圖中不透水斜面影響下滲環節,也沒有植物的蒸騰作用。故選B。]
2.B [冰塊溫度低,氣流收縮下沉,①正確,②錯誤;冰塊位于左側,右側沒有,因此左側降溫明顯,右側氣溫相對較高,氣流可能膨脹上升,不透水斜面上的氣流沿著斜面向右流動,③錯誤,④正確。]
3.D [旱溪建成后,會增強對降水的截留與滯蓄作用,從而減少地表徑流;旱溪建成后,下滲量會增加,植被蒸騰量會增加,但對水汽輸送和降水量的直接影響較小。]
4.A [由材料可知,旱溪是一種仿水生景觀,主要是用來緩解城市內澇,適宜布局在降水集中,易出現城市內澇的北方城市。濟南降水集中在夏季,最適宜建設旱溪;廣州和杭州分別位于珠三角地區和長江流域,地表水系發達,不適宜建設旱溪;烏魯木齊位于新疆,氣候干旱,城市內澇少,對旱溪需求少。]
知識點二
[知能提升]
1.巖石 生物 2.動態 3.氣候 5.地表形態
[情境探究] 提示 (1)濰河流動過程中不斷匯集地表水,為沿岸農業提供灌溉水源;塑造地表形態,形成流水地貌;為海洋輸送泥沙、有機物和營養鹽類,成為海陸聯系的紐帶。
(2)下滲增加、地下徑流增加、地表徑流減少、植物的蒸騰作用增強。
[對點突破]
1.D [材料描述的是水源由高山最終流入海洋的過程,屬于水循環中的徑流環節,D正確;蒸發是液態水受熱變成氣態,水汽移動方向為上升,A錯誤;水汽輸送是水汽在空中的移動,不一定發源于高山,也不受地勢起伏的影響,B錯誤;降水是水汽凝結成液態水降落的過程,與材料不符,C錯誤。]
2.B [水循環中的徑流環節由陸地最終流向海洋,會使得陸地上的淡水資源減少,A錯誤;地表徑流在流動過程中會通過侵蝕、搬運、堆積等方式對地表形態產生影響,B正確;徑流入海后,通過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又回到陸地上,促進了陸地水體的更新速度,C錯誤;全球海陸變遷主要受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內力作用的影響,與水循環各環節關系較小,D錯誤。]
3.D [讀圖可知,①②③屬于自然水循環過程,③通過水汽輸送轉化為①和人工降水,①又轉換成為②,②又轉化成地表水體,地表水體又轉換成③,可推斷③代表蒸發,①代表降水,②代表地表徑流,這樣④代表社會循環中的跨流域調水,D項正確。]
4.C [根據上題分析可知,②代表地表徑流。將海洋上的水汽輸送到陸地的是水汽輸送,①錯誤;地表徑流能使陸地上的水資源得以不斷補充更新,②正確;影響氣候的決定性因素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③錯誤;地表徑流不斷塑造地表形態,④正確。]
知識點三
[知能提升]
1.(1)暴雨 增加 上漲 (2)低洼 2.(1)氣象衛星
[情境探究] 提示 (1)夏季降水集中,上游來水量大;地勢低洼,入海通道少,泄洪不暢;為“懸湖”,易決堤;下游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一旦洪水泛濫,造成的損失大等。
(2)興建入海、入江通道,可以分流洪水,減輕下游地區洪澇威脅;興建灌溉總渠為下游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增加灌溉面積。
[對點突破]
1.B [由所學知識可知,影響洪澇災害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氣候和地形,降水量大且集中,地勢低平,易發生洪澇災害,B正確;植被、土壤對洪澇災害的形成影響較小。]
2.B [由上題分析可知,降水量大,下滲少,形成的地表徑流多,易發生洪澇災害;圖中①是水汽輸送,②是陸地降水,③是地表徑流,④是地下徑流,所以與洪澇災害的形成直接相關的環節有②③,B正確。]
3.C [從水循環的角度來看,造成此次自然災害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增多,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多,②③正確、④錯誤;與蒸發關系不大,①錯誤,故C正確,A、B、D錯誤。]
4.D [“海綿城市”與減輕城市交通壓力無關,①錯誤;“海綿城市”可以改善局部小氣候,減弱城市熱島效應,②錯誤;建設“海綿城市”可以在干旱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補充城市水源,③正確;“海綿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削減洪峰,提高城市防洪能力,④正確,故D正確,A、B、C錯誤。]章末整合提升
微專題一 海冰
1.影響海水結冰的因素
(1)直接因素:氣溫。
(2)間接因素:緯度、地形、鹽度、水深、離陸地遠近、流動性、溫泉。
                
2.海冰資源:海冰是低溫條件下的海水凍結物。海水在結冰的過程中析出鹽分,導致海冰含鹽量遠低于海水含鹽量,接近淡水,這是海冰作為潛在淡水資源的基礎。
3.渤海海冰資源
(1)分布、形成條件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主要分布:北部的遼東灣和南部的萊州灣等地區。渤海的海冰資源具有面積廣、厚度薄、流動性強、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
②形成條件:a.氣溫比水溫低,水中的熱量大量散失;b.相對于水開始結冰時的溫度(冰點),已有少量的過冷卻現象;c.水中有懸浮微粒、雪花等雜質凝結核。淡水在4 ℃左右密度最大,水溫降到0 ℃以下即可結冰。海水中含有較多的鹽分,由于鹽度比較高,結冰時所需的溫度比淡水低,密度最大時的水溫也低于4 ℃。隨著鹽度的增加,海水的冰點和密度最大時的溫度也逐漸降低。
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冰在大自然中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海冰數量變化,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地球的氣候。假如高緯度地區海洋里漂浮的冰減少了,低緯度的暖流便會北上,或是南下,使得原來的雨區變得干旱起來。海冰還有保持海水溫度的功能,有人把海冰比作是“海洋的皮襖”,使海水減少蒸發量,保持海水溫度。海冰可以促使海水上下對流,對海洋生物繁殖十分有利,這就是為什么地球兩極有那么豐富的浮游生物的環境原因之一。海冰能阻擋潮汐使潮高降低,潮流減慢,把波浪壓低,把海流“拖住”。總而言之,海冰是自然環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可開發利用的有利條件
①海冰質量:渤海海冰融水鹽度低,易于轉化成淡水資源。
②海冰數量:渤海海冰面積大,冰層厚,儲量大。
③海冰開采條件:渤海冬季氣溫低,海冰生成速度快,可開采的時間長、次數多,且距海岸近,易于開采。
4.海冰淡化技術可行,但海冰淡化未進入大規模化生產的原因
(1)海冰淡化存在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不同時間資源量不同,一年之中只有冬季才能開采;
(2)不同地域資源量不同,需要準確測算才能開采到足夠多的海冰;
(3)海冰淡化的每個環節都需要設備和技術保障,否則規模化生產就不穩定,成本較高,而且可能產生安全隱患。
【微訓練】
海冰含鹽量接近淡水,適當處理后可作為淡水資源。遼東灣是我國水溫最低、冰情最重、海冰資源分布最多的海區,但目前仍未大規模開發。據此完成1~2題。
1.遼東灣海面冬季易結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緯度較高,獲得光熱少 ②多河流注入,海水鹽度低 ③海灣較封閉,水體流動性差 ④受寒潮影響,降溫明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海灣封凍會導致(  )
A.上空空氣濕度增加 B.區域內降雪量增加
C.冰面風力顯著減弱 D.冰下海水鹽度升高
海冰含鹽量接近淡水,適當處理后可作為淡水資源。下圖示意渤海及附近區域年平均氣溫≤-4 ℃日數的分布。據此完成3~5題。
3.圖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單位面積海冰資源最豐富的是(  )
A.葫蘆島 B.秦皇島
C.大連 D.煙臺
5.推測目前沒有大規模開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資源量不足 B.破壞環境
C.成本過高 D.市場需求不足
微專題二 海洋環保能源
1.海洋環保能源的類型
(1)波浪能:波浪能主要是由風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運動而產生的能量。當波浪沖擊海岸時會激起大量浪花,劇烈的垂直和水平運動蘊含大量動能,海浪越大,動力越強。波浪能便是海洋表面所具有動能和勢能的總和。
(2)潮汐能:潮汐能是以勢能形態出現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漲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勢能與動能。潮汐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發電。潮汐發電是利用海灣、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筑水堤,形成水庫,以便于大量蓄積海水,并在壩中或壩旁建造水利發電廠房,通過水輪發電機組進行發電。
(3)海洋溫差能:是由于受太陽能輻射的表層海水與較冷的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度差而產生的能量。但截至目前,海洋溫差能還只是一項概念大于實際應用的海洋能源項目。因其科技含量比較高,涉及許多耐壓、絕熱、防腐材料問題,以及熱能利用效率低問題,且投資巨大,一般的國家無實力支持。
(4)鹽度差能:在江河入海口,淡水與海水之間存在著鹽度差,這種鹽度差也可以作為能量使用。目前全世界可利用的鹽度差能約26億千瓦,其能量甚至比溫差能還要大。
(5)海流能:海流能指的是海底水道和海峽中較為穩定的流動以及由于潮汐導致的有規律的海水流動所產生的能量,是一種以動能形態出現的海洋能。海流能的能量與流速的平方和流量呈正比。相對波浪而言,海流能的變化平穩且有規律得多。潮流能隨潮汐的漲落,每天兩次改變大小和方向。
(6)海上光伏:通常大型陸上光伏項目需要占用較多的土地面積和土地資源,而海上光伏發電是一種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和資源開發模式,是將“光伏發電站”從陸地搬到了海上,在海洋上利用光伏技術建立起發電站,具有發電量高、土地占用少、易與其他產業相結合等特點。
(7)海上風電:與陸地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風能資源的能量效益比陸地風電場高20%~40%,還具有不占地、風速高、沙塵少、電量大、運行穩定以及粉塵零排放等優勢,同時能夠減少機組的磨損,延長風力發電機組的使用壽命,適合大規模開發。水深小于60米的水域擁有80%的海上風能資源潛力,深水位置的風能資源更好,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些潛力。
2.海上環保能源開發的條件:能源條件(類型、儲量、能量集中程度等)、市場需求及距離市場的遠近、資金、技術、政策等。
3.海上環保能源開發的意義:利于該地緩解能源緊張狀況;清潔能源,利于保護環境;帶動經濟發展。
【微訓練】
潮汐能發電是指在有海灣或潮差大的河口建筑堤壩、閘門和水輪發電機廠房,將海灣(或河口)與外海隔開,圍成水庫,對水閘進行適當啟閉調節,使庫側水位與海側潮位形成一定高度差,從而驅動水輪發電機組發電的形式。下圖示意潮汐能發電站的原理。據此完成6~7題。
6.潮汐能(  )
A.能量主要來源于太陽輻射
B.屬于不可再生能源
C.一般分布在風浪大的海域
D.具有明顯的周期性
7.利用潮汐能每天可以進行四次發電,主要是因為(  )
A.白天和夜晚都能不間斷進行發電
B.潮汐能兩次發電,波浪能兩次發電
C.每天大約有兩次漲潮、兩次落潮
D.白天水庫與海洋水面存在四次差異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受風、洋面、水深、地形等因素影響。下圖示意我國渤海海域波浪能能流密度(垂直于波浪方向的每米寬度,單位時間內所通過的能量)的空間分布。據此完成8~9題。
8.僅考慮發電效率,波浪能發電站最適宜建在(  )
A.M B.N
C.K D.Q
9.波浪能具有(  )
A.波浪能量比太陽能穩定
B夏季可利用的波浪能大
C.波浪主要由引潮力引起
D.對海洋生態系統影響大
10.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在有條件的海灣或潮差大的河口建筑堤壩、閘門和水輪發電機廠房,將海灣(或河口)與外海隔開圍成水庫,對水閘適當地進行啟閉調節,使庫側水位與海側潮位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從而驅動水輪發電機組發電。圖1為我國錢塘江口位置示意圖。圖2示意潮汐能發電站的原理。
(1)與風力發電相比,潮汐能發電有何優勢?
(2)浙江省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是我國最大的潮汐能電站。試簡述我國在東部沿海地區開發“潮汐能”的原因。
(3)有專家認為我國的錢塘江口不適合建潮汐能發電站,聯系材料說明理由。
章末整合提升
專題整合提升
[微訓練]
1.A [遼東灣海域為我國緯度最高的海域,獲得的光照少,海域氣溫低,易結冰;據圖可知,有多條河流注入遼東灣,海水鹽度降低,有利于結冰;圖示海灣較封閉,水體流動性差,有利于海面結冰;圖示海灣在冬季受寒潮影響較小(海洋比熱容大),不會出現明顯的降溫。]
2.D [海灣封凍會導致海水蒸發減弱,上空空氣濕度減小,區域內降雪量減少;海灣封凍海面摩擦力較小,冰面風力顯著增強;海水結冰會析出大量鹽分,促使冰下海水鹽度升高。]
3.B [氣溫越低,低溫期持續時間越長,海冰越厚。圖中四地氣溫≤-4 ℃持續時間較長的為甲、乙兩地。甲地位于渤海內部,海水深度大。乙地位于大陸附近,海水較淺,河流注入的淡水較多,海水易結冰,厚度大。]
4.A [圖中葫蘆島市緯度最高,年平均氣溫≤-4℃日數最長,氣溫最低,當地海冰厚度最大,故單位面積海冰資源最豐富。]
5.C [海冰只短時間存在,不能全年開采,而且需要從海洋中開采運輸到陸地上利用,同時海冰并不是完全淡水,還需處理才能利用,所以海冰開采難度過大,時間短,資源利用成本過高。渤海面積廣大,海冰資源豐富;海中取冰,環境破壞并不大;華北地區缺水,市場需求量大。]
6.D [潮汐能的能量主要來源于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屬于可再生能源,一般分布在沿海地區,具有明顯的周期性,故選D。]
7.C [古人將白天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海水漲落稱為汐,潮汐能每天可以進行四次發電,主要是因為每天有兩次漲潮、兩次落潮,C對,A、B錯;白天水庫與海洋水面存在兩次差異,D錯。]
8.C [圖中K海域年均波浪能能流密度最大,為2.4~2.8 kW/m,故最適宜建設波浪能發電站。]
9.D [波浪能是由風力作用產生的,C錯;風力大的季節可以利用的波浪能最大,渤海冬季風勢力強,波浪能更多,A、B錯;波浪能對海洋生態系統影響大,故選D。]
10.(1)受天氣的影響小,占用土地少。
(2)我國東部沿海常規能源短缺,而該地區工農業發達,能源需求量大,開發潮汐能,有利于緩解能源緊缺狀況;潮汐能屬于清潔能源,使用潮汐能有利于保護環境;發展新能源產業,能帶動經濟發展。
(3)錢塘江口口大肚小,不利于蓄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綦江县| 曲阜市| 庆安县| 教育| 青阳县| 新密市| 红安县| 遂川县| 绥棱县| 阿瓦提县| 静海县| 松桃| 获嘉县| 祥云县| 海盐县| 会理县| 巨鹿县| 肇东市| 望江县| 赣榆县| 新昌县| 南丹县| 宜章县| 邓州市| 宿州市| 怀安县| 扎兰屯市| 徐闻县| 桂林市| 长兴县| 车致| 嘉鱼县| 北京市| 奉化市| 腾冲县| 新竹县| 建德市| 庆安县| 永和县| 天镇县|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