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大氣受熱過程學習目標 1.運用示意圖,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并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2.運用示意圖,說明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原理,并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知識點一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1.大氣的削弱作用比較作用 特點 具體表現反射 作用 無選 擇性 ________和較大顆粒的塵埃,能將投射在其上的太陽輻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間,云層越低、越________,云量越________,反射越強散射 作用 有選 擇性 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將太陽輻射向四面八方彌散。太陽輻射可見光中的藍光、紫光容易被空氣分子散射,故晴朗的天空呈________色吸收 作用 有選 擇性 平流層的________主要吸收紫外線;對流層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________線;大氣對太陽輻射中能量最強的__________吸收得很少2.影響削弱作用的主要因素:太陽高度。低緯度地區太陽高度________,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________,被大氣削弱的________,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________,故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由低緯度向兩極________。[知識拓展] 1.削弱作用原理應用→分析某地區太陽能的多少①青藏高原:②內陸地區:(如我國西北地區)③濕潤的內陸盆地:(如四川盆地)2.利用削弱作用原理解釋地理現象自然現象 熱力作用 具體原因夏季多云的白 天氣溫不太高 反射作用 云層把一部分太陽輻射反射到宇宙空間,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朝霞和夕陽 多為黃紅色 散射作用 藍紫光被散射,波長較長的紅光、黃光穿透大氣層照射到人眼[情境] 堅持打好藍天保衛戰,加強對霧霾形成的機理研究,提高應對的科學性、精準性,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探究] 分析濃霧天氣能見度雖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號燈卻較醒目的原因。(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地球上很多現象都與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有關。據此完成1~2題。1.多云陰雨的白天,氣溫較低,主要是因為大氣的( )A.吸收作用強 B.反射作用強C.散射作用弱 D.保溫作用弱2.黎明時東方天際泛起“魚肚白”是由于大氣對太陽光的( )A.散射作用 B.反射作用C.吸收作用 D.輻射作用兩小兒辯日的遠近。一曰:太陽剛出時像車的傘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另一曰: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下圖為太陽高度與太陽輻射經過大氣路徑長短的關系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早晨涼而中午熱”,用大氣熱力原理來解釋是由于太陽輻射處于( )A.①經過的大氣路徑短 B.②受到的大氣散射多C.①地面的反射比較強 D.②到達地面的輻射多4.與霞出現在①時相關的是( )A.大氣反射 B.大氣吸收C.大氣散射 D.大氣輻射知識點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受熱過程 具體內容 熱量來源太陽暖 大地 太陽輻射(______輻射)大部分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使地面________ ________輻射是地面的直接熱源大地暖 大氣 絕大部分地面輻射(______輻射)被對流層大氣吸收,使大氣增溫 ________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大氣還 大地 大氣輻射(長波輻射)中的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稱為大氣________,它把熱量歸還給________ ________輻射對地面有保溫作用1.利用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分析晝夜溫差分析晝夜溫差的大小要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原理,主要從地勢高低、天氣狀況、下墊面性質幾個角度分析。(1)地勢高低:地勢高→大氣稀薄→白天大氣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氣的保溫作用都弱→晝夜溫差大。(2)天氣狀況:晴朗的天氣條件下,白天大氣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氣的保溫作用都弱→晝夜溫差大。(3)下墊面性質:下墊面的比熱容大→下墊面增溫和降溫速度都慢→晝夜溫差小,如海洋的晝夜溫差一般小于陸地。2.大氣保溫作用原理應用現象 原因夜晚多云時氣溫比晴天高 夜晚多云時,大氣逆輻射強,大氣保溫作用強,地面散失熱量少青藏高原氣溫低 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青藏高原海拔高,獲得的地面輻射少,且空氣稀薄,大氣保溫作用弱,氣溫低晚秋霜凍多出現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夜晚,大氣逆輻射弱,熱量散失多,地面氣溫低,易出現霜凍現象利用人造煙霧防霜凍 煙霧能增強大氣逆輻射,減少地面熱量的散失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導致氣候變暖的原理 溫室氣體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輻射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氣溫升高利用溫室大棚生產反季節蔬菜的原理 塑料薄膜、玻璃能讓太陽短波輻射透射進入,而地面長波輻射卻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從而將熱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情境] 白露節氣之后,秋意漸濃,早晚涼意襲人,人們常用“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來形容此時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秋風使得空氣中的水汽逐漸減少,空氣逐漸變得干燥,大氣中由水汽凝結形成云的過程也減少了。因此,這一時段成為全年晝夜溫差最大的階段,天氣漸漸開始轉涼。[探究] 根據大氣保溫作用原理,解釋白露之后晝夜溫差增大的原因。(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圖1示意大氣受熱過程及北京某年10月12日與13日天氣情況(圖2)。據此完成1~2題。圖1圖21.使近地面大氣溫度升高的熱量傳遞過程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②→④→③2.與12日相比,13日氣溫日較差較小的主要原因是( )A.①減弱,④增強 B.①增強,④減弱C.②減弱,③增強 D.②增強,③減弱目前西藏軍區海拔4 500米以上的哨所全部建成“陽光保暖房”(圖1)。住上這種新式營房,官兵再不用“四季穿棉襖”了。圖2為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圖1圖23.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襖”的原因是( )A.海拔高,水汽少,①較弱B.多晴朗天氣,②作用較弱C.緯度高,風力大,③損失多D.海拔高,空氣稀薄,④較弱4.下列地理現象與“陽光保暖房”原理一致的是( )A.夏季白天多云時不會太熱B.晴朗的天空常呈蔚藍色C.深秋多云的夜晚不易霜凍D.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第二節 大氣受熱過程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云層 厚 多 蔚藍 臭氧 紅外 可見光 2.大 短 少 多 遞減[情境探究] 提示 濃霧對太陽輻射有反射和散射作用,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降低能見度。紅、綠色光的穿透力較強,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見度較低的情況下(如大霧天)也較容易被看見。[對點突破]1.B [多云的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強,反射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少,氣溫較低,故B項正確。]2.A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黃昏都因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所致,故A正確。]3.D [由圖可知,①②為太陽高度不同,所經過的大氣路徑長短不同,受大氣的削弱作用強度不同。①經過的大氣路徑長,A錯誤;②經過的大氣路徑短,受到的大氣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輻射多,B錯誤,D正確;地面的反射作用與下墊面有關,C錯誤。]4.C [霞指日出、日落時天空出現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是陽光通過厚厚的大氣層,被大量的空氣分子散射的結果。]知識點二[知能提升]短波 增溫 太陽 長波 地面 逆輻射 地面 大氣逆[情境探究] 提示 白露之后,空氣干燥,云量減少。白天云少,大氣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氣溫高。夜晚云少,大氣逆輻射弱,熱量散失多,大氣的保溫作用弱,降溫幅度大。所以晝夜溫差增大。[對點突破]1.B [圖1中,①為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②為到達地面的,被大氣削弱后的太陽輻射,③為大氣逆輻射,④為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地面輻射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因此近地面大氣溫度升高的熱量傳遞過程是①→②→④。故選B。]2.C [13日多云轉陰,由于云層的反射,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少,白天氣溫低;夜晚,云層的保溫作用強,氣溫較高,所以氣溫日較差較小。故選C。]3.D [西藏軍區海拔4 500米以上,海拔高,獲得的地面輻射少,且空氣稀薄,大氣逆輻射弱,大氣保溫作用弱,氣溫低,導致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襖”,D正確。]4.C [“陽光保暖房”運用的是大氣保溫作用原理,與其原理一致的是深秋多云的夜晚不易霜凍。]第三節 大氣熱力環流學習目標 1.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并認識自然界中的幾種常見的熱力環流。(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2.利用熱力環流原理解答生活、生產中的相關問題。(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知識點一 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1.大氣運動的類型:大氣________運動(氣流上升或氣流下沉)、大氣的________運動(風)。[溫馨提示] 大氣垂直運動與天氣:氣流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陰雨天氣,氣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氣。2.熱力環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熱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氣環流。(2)特點: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________的形式。(3)形成過程(如圖)①B地受熱,空氣膨脹________,近地面空氣密度________,形成________氣壓;高空空氣聚集,密度________,形成________氣壓;A、C兩地冷卻,空氣收縮________,近地面空氣密度________,形成________氣壓;兩地高空空氣密度________,形成________氣壓。②水平運動: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氣由________氣壓區流向________氣壓區。1.熱力環流的“一個過程、兩個方向、三個關系”(1)一個過程近地面冷熱不均空氣的垂直運動(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氣壓差異空氣的水平運動熱力環流。(2)兩個氣流運動方向①垂直運動——受熱上升,冷卻下沉。②水平運動——從高氣壓指向低氣壓。(3)三個關系①近地面和高空的氣壓類型相反關系②溫壓關系:近地面熱低壓、冷高壓(如上圖中甲、乙、丙三地所示)。③風壓關系:水平方向上,風總是從高氣壓吹向低氣壓(如上圖中a、b、c、d處所示)。2.根據等壓面的彎曲狀況判斷氣壓高低(1)同一等壓面:氣壓值相等。如圖中Pa=Pb=1 000 hPa,Pc=Pd=500 hPa。(2)垂直方向:氣壓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如圖中Pd< PD<PA<Pa。(3)水平方向:高氣壓處的等壓面向上凸起,低氣壓處的等壓面向下凹陷(即“高凸低凹”規律)。如圖中PA<PB,PC<PD。綜合以上分析可知,A、B、C、D四點氣壓值的排序應為PB>PA>PD>PC,進而可知圖示地區的大氣環流流向為B→A→D→C→B。[情境] 穿堂風也叫過堂風,是氣象學中一種空氣流動的現象,是流動于建筑物內部空間的風。我國許多地區民居設計都充分考慮了穿堂風。在炎熱的夏季,太陽高掛,不需要空調同樣取得了納涼的效果。下面左圖為四川某山區的傳統民居景觀圖,民居坐北朝南,房前一般為水泥或石子院壩,屋后種植林木;右圖為該民居穿堂風示意圖。[探究] 在右圖中畫出熱力環流的方向。(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讀某自然地理過程模擬實驗示意圖,完成1~2題。 1.該模擬實驗過程中,煙的運動軌跡是( )A.① B.②C.③ D.④2.該實驗主要模擬的是( )A.大氣受熱過程 B.海陸間水循環C.大氣熱力環流 D.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海洋和陸地的比熱容不同導致同一時間海陸溫度的差異,從而形成了海陸之間的熱力環流。圖左和圖右分別是北半球某海濱地區熱力環流示意圖和某日氣溫變化曲線示意圖。完成3~4題。3.圖左中氣壓最低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圖右中符合圖左所示的熱力環流的時間段為( )A.3~9時 B.9~15時C.15~21時 D.21~次日3時知識點二 自然界的大氣熱力環流1.常見的熱力環流形式:山谷風、________和城市熱島環流。2.山谷風概念 天氣晴朗的山地區域,風向晝夜間發生反向轉變的風圖示形成 日出后山坡受熱,空氣增溫________,空氣密度變小,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氣增溫較________,密度較________,因而空氣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________風 夜間山坡輻射冷卻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氣要快,因而氣溫下降、空氣密度增大均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氣更快,使空氣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________風差異 谷風的風速________山風;谷風沿山坡上行時,常可形成山頂積云,有時甚至出現________影響 山谷(盆地)常因夜間冷的山風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盆地)內形成逆溫層,大氣穩定,易造成大氣污染。所以,山谷(盆地)地區不宜布局大氣污染型工業3.海陸風(1)概念:________地區風向晝夜間發生反向轉變的風。(2)成因分析(3)影響與應用:海陸風使海濱地區氣溫日較差較________,夏季氣溫低,空氣較________,是避暑的好地方。4.城市風(1)成因分析(2)影響與應用:一般將綠化帶布置在氣流下沉處以及下沉距離以內,而將衛星城或污染較重的工廠布置于氣流下沉距離之外。[情境] 三國后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圍困在葫蘆峪,然后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原來,葫蘆峪地處兩山之間,地勢低洼,入口處狹窄,每次只能一人一馬通過,而谷內卻能容納1 000多人。此地就像個葫蘆,正是設防殲敵的絕妙地帶。司馬父子自知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大火,司馬父子得以死里逃生。見此狀,諸葛亮仰天長嘆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探究] 從熱力環流的角度,分析葫蘆峪突降大雨的原因。(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讀我國某海濱地區不同時間旗幟主要飄動方向示意圖,完成1~2題。1.若旗幟飄動方向反映的是該地一日內主要風向的變化,則( )A.甲為白天,吹海風 B.乙為白天,吹陸風C.甲為夜晚,吹陸風 D.乙為夜晚,吹海風2.若旗幟飄動方向反映的是該地一年中盛行風向的變化,則( )A.甲為春季 B.甲為夏季C.乙為冬季 D.乙為夏季沙漠地區綠洲附近的風向具有明顯的晝夜反向特點。下圖示意塔里木盆地某一綠洲附近的部分區域。據此完成3~4題。3.甲地晝夜風向存在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面狀況 B.降水量C.海陸位置 D.氣壓差異4.下圖中能正確反映夜間甲地與綠洲間熱力環流的是( )第三節 大氣熱力環流知識點一[知能提升]1.垂直 水平 2.(1)不均 (2)簡單 (3)①上升 減小 低 增大 高 下沉 增大 高 減小 低 ②高 低[情境探究] 提示 圖略。石子地面處氣流上升,樹木處氣流下沉,高空風與穿堂風方向相反,由南向北指向樹木上空。[對點突破]1.A [冰塊溫度低,空氣收縮下沉,該處近地面形成冷高壓。熱水溫度高,空氣膨脹上升,該處近地面形成熱低壓。高處與近地面氣壓類型相反。水平方向空氣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從而形成呈順時針方向的熱力環流。故選A。]2.C [該實驗主要模擬的是大氣熱力環流,故選C。]3.C [近地面氣壓值比高空高,故排除A、B;在高空氣流總是由高壓流向低壓,故氣壓最低是③,C正確,A、B、D錯誤。]4.B [由熱力環流圖可得出陸地盛行上升氣流,為熱源,海洋盛行下沉氣流,為冷源,陸地氣溫比海洋氣溫高,對照右圖,可知對應的時間段為9~15時,B正確,A、C、D錯誤。]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海陸風 2.快 慢 大 谷 山 大于 陣雨 3.(1)近海 (3)小 濕潤[情境探究] 提示 葫蘆峪位于山谷中,大火使葫蘆峪近地面空氣受熱,沿山坡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對點突破]1.C [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圖吹陸風,為晚上;乙圖吹海風,為白天,因此C項正確。]2.D [一年中盛行風向的變化表現為:甲圖為冬季,吹由陸到海的偏北風;乙圖為夏季,吹由海到陸的偏南風,故D項正確。]3.A [甲地位于沙漠,與綠洲地面狀況(沙石和綠洲)不同,白天沙漠溫度高,夜晚綠洲溫度高,晝夜溫差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熱力環流,風向出現差異,A正確;兩地不存在降水和海陸位置差異,B、C錯誤;氣壓差異是地面狀況差異的結果,不是熱力環流形成的根本原因,D錯誤。]4.A [夜間,甲地沙漠降溫快,溫度低,氣流遇冷收縮下沉,形成高氣壓;綠洲降溫慢,氣流上升,形成低氣壓;近地面氣流由沙漠流向綠洲,高空則相反。故選A。]學習目標 1.運用圖表資料,說明大氣的組成,并說明其作用。(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2.結合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說明各層的特點及成因,以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知識點一 大氣的組成低層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組成 含量 作用干潔空氣 氮氣 約占78% 氮是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氣 約占21% 氧是人類和其他好氧生物維持______活動所必需的物質二氧化碳 少 綠色植物進行____作用的基本原料,對地面起著____作用臭氧 吸收太陽____,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水汽 很少 產生云、雨、霧、雪等一系列____現象雜質 作為________,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拓展延伸] 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1.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1)原因: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及土地利用的變化(主要是毀林)。(2)影響:二氧化碳增多,氣候變暖,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沒等。(3)措施: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使用清潔能源;植樹造林;加強國際合作等。2.大氣中臭氧含量減少(1)原因:人類過多地使用氯氟烴類化學物質造成臭氧層空洞,臭氧層被破壞,臭氧含量減少。(2)影響:到達地表的紫外線增多,給人類帶來疾病,如皮膚癌、白內障等;加大氣候變化的幅度。(3)措施:限制生產和使用氯氟碳化物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研發新型制冷劑;加強國際合作等。下表為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據此完成1~2題。氣體成分 體積分數(%)氮氣(N2) 78氧氣(O2) 21氬氣(Ar) 0.93二氧化碳(CO2) 0.038(變動)1.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的是( )A.氮氣(N2) B.氧氣(O2)C.氬氣(Ar) D.二氧化碳(CO2)2.低層大氣中除干潔空氣外,主要還有( )A.臭氧(O3) B.氨氣(NH3)C.甲烷(CH4) D.水汽和雜質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雖少,但對地球上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環境有重要作用。近30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長很快(如下圖所示)。據此完成3~4題。3.近年來,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 )A.逐漸上升 B.逐漸下降C.波狀上升 D.保持不變4.緩解全球溫室效應的措施有( )①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發展清潔能源 ②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 ③控制人口數量,減少呼吸 ④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全部使用清潔能源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④知識點二 大氣的垂直分層1.劃分依據:大氣的溫度、________和運動狀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異。2.垂直分層及各層特征比較分層 高度范圍 主要特點 特點成因 與人類 的關系①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 中緯:_____千米 高緯:8~9千米 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_____ (0.6 ℃/100米) ______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空氣_____運動顯著 該層大氣上部___、下部___天氣現象復雜多變 水汽、_____多,大氣對流運動易成云致雨②平流層 自對流層頂向上至______千米高空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___ 該層中的A層___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使大氣增溫 人類生存環境的天然屏障,有利于航空飛機飛行以_____運動為主 該層大氣上部___下部___,大氣穩定天氣晴朗,能見度好 水汽、雜質含量稀少,天氣現象少見③高層大氣 平流層頂以上的大氣 大氣密度_____ 距地面遠,受到引力小 B為______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遠距離無線電通信有重要作用[情境] 2023年4月5日清明假期,王老師一家從濟南乘飛機到昆明去旅游。起飛時還是細雨蒙蒙,起飛后不久卻是晴空萬里,陽光普照。[探究] (1)為什么會出現材料所述的天氣變化?(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2)有利于飛機飛行的大氣層應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022年4月16日上午,載有三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穿越黑障(通信暫時中斷區域)后,成功降落在東風著陸場。據悉,黑障區一般出現在地球上空35千米到80千米的大氣層間。下圖為飛行中的返回艙和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黑障區出現在地球大氣層的( )A.對流層 B.對流層和平流層C.平流層 D.平流層和高層大氣2.返回艙穿越“黑障區”后到著陸的過程中,大氣( )A.氣溫先增加后降低B.先平流運動再對流運動C.空氣密度逐漸減小D.能反射無線電短波通信讀平流層氣溫隨高度變化示意圖(下圖),完成3~4題。3.①②③④四條曲線中,能正確表示圖示大氣層氣溫垂直分布情況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有關該圖示意的大氣層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有電離層,對無線電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高空飛行 ③上部冷下部熱,大氣穩定,以平流運動為主 ④有臭氧層,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線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②③知識點三 逆溫1.逆溫的含義(兩種情況)①海拔上升,氣溫升高;②海拔上升,氣溫下降,但幅度小于每上升1 000米,溫度降低6 ℃(即氣溫下降幅度小于垂直遞減率)。2.逆溫的影響(1)有利影響①逆溫可提高谷地在冬季的溫度,凍害得以避免或減輕。②抑制沙塵暴的發生,因為沙塵暴發生的條件是大風、沙塵、強對流運動。③逆溫出現在高空,有利于飛機的飛行。(2)不利影響①逆溫時大氣結構比較穩定,容易加重大氣污染。②對天氣的影響:容易產生大霧等不利天氣。③對交通的影響:能見度降低,地面濕滑。讀中緯度某地大氣溫度隨高度變化示意圖,完成1~2題。1.該圖示意的大氣垂直分層屬于( )A.對流層 B.平流層C.電離層 D.外層2.①層空氣中污染物含量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A.阻擋了近地面空氣水平運動B.抑制了近地面空氣對流上升C.近地面大氣中的水汽量增大D.近地面人類排放污染物增多輻射逆溫是由于地面強烈輻射冷卻而形成的逆溫。下圖是“某地某日(晴天)不同時刻近地面氣溫隨高度變化圖”。讀圖回答3~4題。3.按照輻射逆溫的生消過程排序是(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4.上圖中最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情形是( )A.① B.②C.③ D.④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知識點一[知能提升]生命 光合 保溫 紫外線 天氣 凝結核[對點突破]1.D [二氧化碳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2.D [低層大氣的主要成分為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A、B、C選項代表的氣體屬于干潔空氣當中的成分。選D。]3.C [近年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呈上升趨勢,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呈波狀上升。]4.A [近300年來,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人們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大面積毀林導致森林面積減少,因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減少,最終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大幅增加。所以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發展清潔能源,植樹造林是緩解溫室效應的有效措施;減少人類的呼吸對緩解全球溫室效應影響較小;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不現實。]知識點二[知能提升]1.密度 2.10~12 遞減 地面 對流 冷 熱 雜質 50~55 上升 臭氧 水平 熱 冷 很小 電離[情境探究] 提示 (1)起飛時細雨蒙蒙是由于飛機仍在對流層大氣中,當飛機穿過對流層,進入平流層飛行時,天氣晴好。(2)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大氣平穩,且該層無云雨現象,天氣晴朗,能見度好。[對點突破]1.D [結合大氣垂直分層知識可知,對流層的高度約為12千米,平流層在對流層頂(約12千米)到50千米高空處,高層大氣在50千米以上高空處。由材料“黑障區一般出現在地球上空35千米到80千米的大氣層間”可知,黑障區位于平流層中上部和高層大氣底部,D正確。]2.B [返回艙穿越“黑障區(地球上空35千米到80千米的大氣層間)”后到著陸的過程中,指的是地球上空35千米到地表,即從平流層中部到對流層再到地表。由圖可知,隨著海拔降低,氣溫先降低后升高,A錯誤;平流層中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對流層中大氣以對流運動為主,B正確;隨著海拔降低,空氣密度變大,C錯誤;反射無線電短波通信的電離層出現在高層大氣中,D錯誤。]3.A [平流層氣溫隨高度升高,開始變化不大,然后隨著高度上升氣溫迅速升高。A項正確。]4.B [電離層分布在60~500千米的高層大氣中。圖示為平流層,該層大氣因有臭氧層而強烈吸收太陽輻射,氣溫上部熱,下部冷,以平流運動為主,利于高空飛行。B項正確。]知識點三[對點突破]1.A [該地位于中緯度,高度只有10千米,屬于對流層。]2.B [由于①層上部為逆溫層,抑制了近地面空氣對流上升,導致污染物含量較高。]3.A [輻射逆溫自地面開始形成,最后消失,故A正確。]4.C [下熱上冷的結構是不穩定的,易引起空氣垂直運動,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C正確。]章末整合提升微專題一 大氣水平運動——風1.風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地面受熱不均。(2)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2.形成風的作用力作用力 方向 對風的影響風速 風向水平氣壓梯度力 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區指向低壓區 呈正 相關 若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風向垂直于等壓線地轉偏向力 始終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轉,南半球向左偏轉 無關 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況下,風向最終與等壓線平行摩擦力 與風向相反 呈負 相關 在三個力的共同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斜交3.不同情況下的風向示意圖(以北半球為例)風 示意圖 作用力 風向高空風 F、P 與等壓 線平行近地 面風 F、P、f 與等壓 線斜交注:F為水平氣壓梯度力,P為地轉偏向力,f為摩擦力,v為風向。4.風向的繪制第一步:畫水平氣壓梯度力。其具體方法是在等壓線圖中,按要求畫出過該點的切線并作垂直于切線的虛線箭頭(由高壓指向低壓并且與等壓線垂直,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壓中心),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第二步:畫風向。其具體方法是首先確定南、北半球,然后用左(南半球)右(北半球)手,面向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轉30°~45°角(近地面風向可依此角度偏轉,若為高空,則偏轉90°,即與等壓線平行),畫出實線箭頭,即為經過該點的風向。如下圖所示(以北半球為例)。5.風力的判讀同一幅圖上,風力的大小取決于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壓線密集處——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如下圖,風力:A>B>C>D。【微訓練】地面冷熱不均,使同一水平面的氣壓產生差異,從而形成了風。如圖示意某地近地面的等壓線分布,圖中箭頭表示該地風向及受力情況。據此完成1~2題。1.圖中代表摩擦力的箭頭是( )A. 甲 B. 乙C. 丙 D. 丁2.圖中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 )A. 甲 B. 乙C. 丙 D. 丁下圖為小明在學習大氣水平運動之后,繪制的一幅等壓線分布圖(單位:百帕),繪圖后其分析了影響甲地風向和風速的因素。據此完成3~4題。3.下列作用力中對甲地風影響最小的是( )A.水平氣壓梯度力 B.地轉偏向力C.摩擦力 D.重力4.當圖中繪制的A地風向為正南風時,A地最可能位于( )A.北半球高空 B.北半球近地面C.南半球高空 D.南半球近地面微專題二 城市“島”效應名稱 含義 成因 影響或對策熱島 效應 城市氣溫高于郊區氣溫 城市人工建筑物比熱容小,增溫快;人口、產業集中,排放熱量多;綠地、水域面積小,調節功能弱 增大城區綠地、水域面積;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減少人為熱的釋放干島 效應 城市水汽壓的平均值與同時期周圍郊區平均水汽壓相比較,城區低于郊區 城市的主體為不透水下墊面,近地面的空氣難以從土壤和植被的蒸發中獲得持續的水分補給,空氣中水分偏少,濕度較低 增加植被、水域、人工噴泉和噴霧設備、樓頂綠化與噴水系統、道路雨水收集與蒸發補償系統雨島 效應 城市降水比郊區降水多 受熱島效應的影響,上升氣流增多;人類排放雜質多,使空氣中凝結核增多,利于形成降水;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 “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加重城市內澇【微訓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石家莊熱島效應日趨顯著。通過對石家莊市區和郊區的觀測發現,冬季白天,市區比郊區高2.5 ℃~4.0 ℃,夜晚,市區氣溫比郊區高5.5 ℃~6.0 ℃。據此完成5~6題。5.石家莊市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影響是( )A.市區高溫天氣天數減少B.郊區降水量明顯增多C.市區植被提早吐出綠芽D.郊區土壤凍結時間縮短6.石家莊市冬季夜晚熱島效應更顯著的原因是夜間( )①市區下墊面長波輻射強 ②市區集中供熱量大 ③市區污染物少逆輻射弱 ④郊區風速大散熱更快A. ①② B. ③④C. ②③ D. ①④“城市干島” 是伴隨城鎮化出現的一種現象, 在城區空氣的相對濕度(指在一定時間內,某地空氣中所含水汽量與該氣溫條件下飽和水汽量的百分比。飽和水汽含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顯著增大)小于郊區時形成, 一年四季都存在。云南 C 市是座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 其城市干島強度的季節變化明顯, 近年來總體呈增強趨勢。下圖示意為云南省 C 市城市干島強度季節變化。據此完成7~8題。7.云南省C市夏季干島效應最強的主要原因是城區夏季( )A.蒸發量較大B.近地面空氣中水汽不足C.降水量較小D.土壤和植被吸收水分多8.近年來C市城市干島效應呈增強趨勢的根本原因是( )A.建成區面積擴大 B.城鎮化速度快C.植被覆蓋率降低 D.熱島效應增強章末整合提升專題整合提升[微訓練]1.D [結合所學知識,近地面風的形成與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有關,其中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摩擦力與風向相反,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讀圖可知,乙代表的是水平氣壓梯度力,甲是風向,丙是地轉偏向力,丁是摩擦力,D正確,A、B、C錯誤。]2.B [結合所學知識,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水平氣壓梯度力,結合上題,乙箭頭垂直于等壓線,因此乙是水平氣壓梯度力,B正確,排除A、C、D。]3.D [氣壓場中的風均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與重力無關。故選D。]4.A [據圖可知,A地的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為自東向西,當圖中繪制的A地風向為正南風時,說明A地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基礎上向右發生了偏轉,可知A地位于北半球;正南風與等壓線的關系是平行的,所以A地位于高空。故選A。]5.C [結合材料溫度數值,由于城市熱島效應,市區年均溫較郊區高,市區高溫天氣天數增多,市區植物提早吐出綠芽,A錯,C對;城市郊區分近郊和遠郊,城市熱島效應對遠郊區降水量和土壤凍結期影響不明顯,B、D錯。]6.A [石家莊市冬季夜晚熱島效應更顯著的原因是白天市區密集的水泥建筑及路面,吸收大量太陽輻射,溫度較高,夜間包括建筑物在內的下墊面長波輻射比郊區強,①對;市區人口密集,集中供熱量較大,②對;與郊區相比,市區建筑密集,污染狀況較重,③錯;風速大小受環流因素影響,郊區的風速不一定比市區大,④錯。A對。]7.B [夏季的氣溫最高, 空氣的飽和水汽含量最大。相較于其他季節, 夏季雖然降水最多, 但相對于郊區, 由于城區的主體為連片的不透水下墊面, 因此, 降水大部分形成徑流經管道迅速排走, 缺乏郊區天然地面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此城區近地面的空氣難以像郊區一樣從土壤和植被的蒸發中獲得持續的水汽補給, 蒸發到空氣中的水汽不足, 加上熱島效應, 相對濕度明顯低于郊區, 干島效應最強。]8.B [受城鄉間經濟差異大的影響, 大量人口遷入城市, 城鎮化速度較快, 導致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植被覆蓋率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增強, 進而導致城區的氣溫明顯高于郊區、飽和水汽含量增大, 但空氣中水分的實際含量相對較低, 使城市干島效應增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章末整合提升.docx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docx 第三節 大氣熱力環流.docx 第二節 大氣受熱過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