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1)教學設計一、課程內容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關于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內容。通過回顧面積單位,引導學生猜測長方形面積的影響因素,經實驗探究得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并進行應用練習,旨在讓學生掌握公式推導過程與運用方法,提升數學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教學目標學生能理解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運用公式計算相關圖形面積。經歷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歸納能力,提升數學思維。在探究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合作精神與勇于探索的品質,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三、教學準備教具:多媒體課件、若干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學具:每組準備若干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直尺、長方形和正方形紙。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回顧舊知:利用多媒體展示面積單位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已學的面積單位,如平方厘米(cm )、平方分米(dm )、平方米(m ),并讓學生用手比劃它們的大小。引出猜測:展示不同大小的長方形,提問學生大膽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跟什么有關系。設計意圖:通過回顧面積單位,鞏固舊知,為探究面積計算做鋪墊。引導學生猜測,激發學生好奇心與探究欲望,自然導入新課。(二)自主探究觀察比較:展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讓學生觀察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比較誰的面積大,初步得出長方形面積大小與長和寬有關系。動手實驗:組織學生分組活動,要求每組任取幾個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邊操作邊填寫表格。分析歸納:完成表格后,引導學生觀察數據,思考每行擺的個數、行數、長、寬和面積之間的關系。討論后,學生匯報發現,教師總結得出長方形的面積 = 每行小正方形的個數(長方形的長)× 行數(長方形的寬),即長方形的面積 = 長 × 寬。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分析等活動,親身經歷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自主探究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提升數學思維。(三)深入探究例題驗證:給出一個長 5 厘米、寬 3 厘米的長方形,讓學生嘗試求出它的面積。學生可以通過擺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得出面積為 15 平方厘米,也可以用 “長 × 寬” 計算得出。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其他長方形面積是否也能用此方法計算,強化對公式的理解。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畫一個邊長為 3 厘米的正方形,提問學生如何求其面積。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和寬相等),引導學生由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 = 邊長 × 邊長。設計意圖:通過例題驗證,加深學生對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理解與運用。利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系,讓學生自主推導出正方形面積公式,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四)實踐應用基礎練習:展示一張長 30 厘米、寬 21 厘米的長方形紙提出問題:(1)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2)如果從這張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鞏固練習:給出多個不同邊長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計算它們的面積,鞏固面積公式的運用。解決實際問題:(1)籃球場長 28 米,寬 15 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半塊場地是多少平方米?(2)一張長方形餐桌,桌面長 14 分米、寬 9 分米。要配上同樣大小的玻璃,這塊玻璃的面積應該是多少平方分米?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面積公式的運用,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五)課堂小結引導回顧: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如何運用公式計算圖形面積。總結收獲:請學生分享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收獲與體會,教師進行補充和總結,強調重點知識和學習方法。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加深記憶,培養總結歸納能力,讓學生感受自己的學習成果,增強學習自信心。(六)布置作業書面作業:課本相關練習題,鞏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計算。實踐作業:測量家里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物體的邊長,計算它們的面積,并記錄下來。設計意圖:書面作業鞏固知識技能,實踐作業讓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對數學的應用意識。五、教學反思在本次教學中,以回顧面積單位引入,激發學生興趣并順利過渡到新課。讓學生自主拼擺正方形探究面積公式,他們積極參與,較好地理解了長方形面積與長、寬的關系。但在推導正方形面積公式時,部分學生對其與長方形的聯系理解不深,今后應加強引導,用更多實例強化知識遷移。練習環節,多數學生能運用公式解題,但解決 “從長方形中剪最大正方形求面積” 這類稍復雜問題時,部分學生存在困難,后續要增加針對性練習,提升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面積計算公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