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人類活動與環境問題課標要求 運用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學習目標 1.運用資料,說明環境及環境問題的概念、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環境問題的分類以及全球性環境問題。 2.結合具體案例,說明環境污染的主要類型,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3.結合具體案例,說明生態破壞的主要類型、成因及危害。知識點一 環境問題概述一、概念:環境問題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類活動作用于人們周圍的環境,引起______________下降或____________,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______________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二、類型:按照成因,環境問題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問題。由__________或__________引發的環境問題稱為原生環境問題,由________引發的環境問題稱為次生環境問題。今天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失調所導致。三、次生環境問題分類:除____________外,次生環境問題主要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兩大類。1.環境污染(1)成因:環境污染是指人類在工農業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過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使環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環境問題。(2)表現:水體污染、____________、固體廢棄物污染和噪聲污染等。2.生態破壞(1)成因:生態破壞是指由于人類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而引起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2)表現:森林毀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隨著人口增加、產業擴張和科技進步,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和控制能力不斷增強,一些環境問題已經波及全球,產生的危害日趨嚴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這些問題已成為當前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分析環境問題的產生1.環境問題產生的機制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如下圖所示:2.環境問題具體原因分析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人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體歸納如下:(1)人口壓力(2)資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情境] 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自然環境;另一方面,人類可以改造環境,環境又反作用于人類。人類若能正確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就會向有益于人類生存的良性方向發展;反之,如果人類采取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會破壞大自然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惡化,使人類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探究] (1)根據上圖,描述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2)結合身邊實際,舉例說明環境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讀人類與環境關系圖,完成1~3題。1.圖中②處的內容應是( )A.改善環境質量B.人類與環境統一C.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D.物質資料生產2.下列關于人類的環境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人類應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發展B.自然環境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C.不斷向大自然索取是人類的任務D.人與自然是一種依附的關系3.協調人地關系的首要任務是( )A.減少大氣污染 B.預防自然災害C.建立自然保護區 D.控制人口規模讀北美洲大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物種數量變化示意圖,完成4~5題。4.人類到達后該地大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物種銳減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 B.小行星撞擊C.棲息地破壞 D.氣候變化5.按性質分類,物種銳減屬于( )A.自然資源衰竭問題B.生態破壞問題C.環境污染問題D.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問題知識點二 環境污染一、原因: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倘若排放的廢棄物超過____________和自凈能力,就會造成環境污染。二、類型1.水污染(1)原因:當污染物進入江河湖海等水體,并超過______________時,就會改變水體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特性,降低水的利用價值,造成水污染。(2)類型①按照____________方式,水污染源可分為工業污染源、________________和生活污染源。②按照污染物____________狀態,可分為______污染源和________污染源。工業污染源中,由礦產資源開發產生的礦山廢水,往往通過固定排污口排放,具有污染物多、成分復雜、毒性大、不易凈化、難處理等特點,是需要重點治理的______污染源。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過量或不正確使用農藥和化肥,也會造成水污染,屬于典型的________污染源。2.大氣污染(1)成因:在______________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大量________和__________進入大氣層,這些污染物的濃度若超過一定標準并持續一段時間,就會造成大氣污染,對人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嚴重的大氣污染與____________的大量使用密切相關。(2)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顆粒物、硫氧化物。①煤炭燃燒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是____________、氮氧化物和煙塵。②汽車尾氣、石油化工排放的廢棄物,包括烯烴、二氧化氮、鏈烷等,這些污染物在陽光的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____________。3.固體廢物污染(1)成因:在生產與消費的過程中,大量________因難以利用而被拋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所丟棄的固體廢物種類繁多,數量巨大。(2)分類: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3)措施:人類可以采取各種措施,對環境污染加以控制和治理。例如,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為導向,__________使用各類自然資源;工業企業布局__________,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加強______________,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經濟、技術等手段,把環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拓展延伸] 環境污染的危害1.大氣污染的危害(1)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急性或慢性毒害作用,以及由于污染物長時間作用于機體,損害體內遺傳物質,引起突變。(2)大氣污染對農業的危害氣體污染物能夠破壞葉綠素,使農作物組織脫水,阻礙各種代謝功能,抑制農作物生長。以及污染物在農作物或其他植物體內積累,動物攝入這樣的植物飼料后,發生病害或使污染物進入食物鏈并得以富集,最終危害人類。2.水污染的危害(1)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水體受化學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后,通過飲水或食物鏈造成急慢性中毒;水體受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污染,可在懸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體內蓄積,長期飲用這種水或通過食物鏈可能誘發癌癥。(2)對工業的危害水質污染后,工業用水必將投入更多的處理費用,造成資源、能源的浪費。食品工業用水要求更為嚴格。(3)對農業的危害農業使用污水,會導致作物減產,品質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農田遭受污染,土壤質量降低。(4)對水產資源的危害水環境污染嚴重,會破壞魚類生存環境,使淡水水產資源遭到破壞,許多大宗魚類大幅減產,有些魚類資源嚴重衰退,天然捕撈量急劇下降。3.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危害(1)侵占土地固體廢棄物不加以利用時,會占用大量土地,不但污染環境,還浪費土地資源。固體廢棄物堆放處置不當,還可能發生塌方、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生命財產損失。(2)污染土壤固體廢棄物堆放或沒有適當防滲漏措施的垃圾填埋,其中的有害組分很容易經過風化、雨雪淋溶、地表徑流的侵蝕,產生高溫和有毒液體滲入土壤,能殺害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壞生態系統,導致草木不生。(3)污染水體固體廢棄物可通過直接傾倒、隨地表徑流流入、粉塵沉降等進入江河湖海等水體,造成地表水污染,還可以通過滲透作用進入土壤,污染土壤和地下水。(4)污染大氣固體廢棄物可通過如下途徑污染大氣:以細粒狀存在的廢渣和垃圾,在風力作用下隨氣流擴散;一些有機固體廢棄物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被微生物分解,釋放有害氣體;固體廢棄物本身或在處理過程中散發出毒氣和臭味等。(5)危害人群健康固體廢棄物中的病原體和有毒物質,經大氣、水體、生物等媒介傳播和擴散,危害人群健康。許多傳染病,如鼠疫等都同固體廢棄物處置不當有關。危險固體廢棄物可對人體健康產生更大的危害,如易燃、易爆、強腐蝕性或劇毒廢棄物,可以對人類造成短期而劇烈的危害;其他危險廢棄物可通過重復接觸,導致人類長期中毒、致癌、致畸等。(6)危害生物固體廢棄物的有害物質會改變土壤成分和結構,有毒廢棄物還能殺傷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動物,破壞土壤生態平衡,影響農作物生長。[情境] 為監測礦山廢水的污染情況,擬在礦區范圍內布置多個不同類型的水質采樣監測點。根據下列材料,設計這些采樣監測點的位置,將下列各點的序號標注在圖上,說明理由,并設計一個水質監測與預警方案。①對照點:設在礦區水源地或礦區的上游區段。②污染點:設在河流污染特定區段。③基本點:設在河流的清潔區段。④凈化點:設在礦區外的下游區段。 讀車速與NOx排放量關系示意圖,完成1~2題。1.在平均時速小于35 km時,汽車尾氣中NOx的排放量和車速的關系是( )A.正相關 B.負相關C.無關系 D.等比關系2.下列各項措施中較為合理且能有效減少城市汽車尾氣污染的是( )A.改善道路狀況,適度提高汽車行駛速度B.大力發展貨車,限制公共汽車數量C.增加公共汽車站,減少市民候車時間D.建立綠化隔離帶,實行人車分道行駛以人為本,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點,并對垃圾分類回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區的重要途徑。讀城市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圖,完成3~4題。3.固體廢棄物的主要危害是( )A.妨礙人們的出行和工作B.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C.導致交通阻塞和能源浪費D.限制城市規模和城市發展4.對城市固體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的意義有( )①改善城市環境 ②抑制臭氧消耗 ③節約自然資源 ④增加耕地面積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知識點三 生態破壞一、原因:大規模的資源開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破壞濕地、________等,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嚴重失調,產生波動性破壞或惡性循環。二、分類1.土地退化(1)概念:土地退化是指人類________的開發利用所造成的____________衰減,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鹽堿化、沼澤化等。(2)后果: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________土地資源。長遠來看,在流域源頭和上游,植被破壞造成的____________,可能導致下游湖、河、水庫的泥沙增多,河床抬高,進而引發________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2.生物多樣性減少(1)生物多樣性作用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以增強生態系統提供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能力。就某個生態系統而言,生物多樣性的降低,會減弱其__________的能力,并威脅到系統的__________。(2)減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的過度開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進,都會破壞野生物種____________的環境,進而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不利影響。[情境] 材料一 白頭葉猴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最稀有猴類,由于當地居民對森林的長期砍伐,白頭葉猴的棲息環境遭到極大破壞,加之用“白猴”泡酒可延年益壽的迷信傳統,制作名貴“猴膏”的利益驅使,白頭葉猴數量驟減,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材料二 許多學者都嘗試過人為飼養和人工建設棲息環境等方法保護白頭葉猴,但收效甚微,治標不治本。后來專家發現,根本原因在于當地貧乏的水土資源導致人與猴爭奪土地,落后的區域經濟及教育,使當地人無法認識到白頭葉猴的珍貴,甚至因為迷信去殘害珍稀生物。[探究] (1)闡述白頭葉猴數量減少的原因。 (2)簡析當地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對當地水土條件產生的不利影響。 (3)列舉保護白頭葉猴的可行性措施。 讀世界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示意圖,完成1~2題。1.圖中沒有顯示的環境問題是( )A.生物多樣性減少 B.耕地沙化C.自然資源衰竭 D.大氣污染2.下列環境問題不是由圖中顯示的問題引起的是( )A.沙塵暴 B.水土流失C.全球氣候變暖 D.臭氧層破壞下圖為某環境問題形成過程示意圖,此問題對農業發展十分不利。據此完成3~4題。3.此圖所揭示的環境問題是( )A.土地沙化 B.土壤酸化C.土壤鹽堿化 D.土地石漠化4.引起鹽分向地表運動的主要人類活動是( )A.過度放牧 B.大水漫灌C.大量施肥 D.圍湖造田 第二節 人類活動與環境問題[知識點一]知能提升一、環境質量 生態失調 生產生活二、原生環境 次生環境 自然力 自然因素 人類活動三、資源枯竭 環境污染 生態破壞1.(1)環境容量 自凈能力 (2)大氣污染2.(1)生態失衡 自然資源枯竭 (2)草原退化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全球氣候變暖 臭氧層空洞情境探究 提示 (1)人類通過生產和生活消費活動向環境排放廢棄物和新陳代謝產物,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物質和能量,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2)人類在利用資源時超過資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會產生生態破壞、自然資源枯竭等環境問題。人類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時,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對點突破1.A [圖示說明了人類與環境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以及產生對立的原因和實現良性發展的途徑。據圖可知,①與自身生產并列,都屬于人類的生產,因此判斷①為物質資料生產;③位于人類自身生產和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之間,因此判斷③為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會改善環境質量,故②為改善環境質量;人類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即人類與環境統一,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故④為人類與環境統一。]2.A [人類只有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自然環境會影響社會發展,但不能決定社會發展。人類不斷向大自然索取會造成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人類應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人類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兩者應該是平等、和諧統一的關系。]3.D [人口過快增長,人類不合理活動日益增多,向環境索取資源增多,排放廢棄物的能力增強,導致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不斷增多,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人口問題,因此協調人地關系的首要任務是控制人口規模,提高人口素質。可以通過減少大氣污染、預防自然災害、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措施來協調人地關系,但都不是首要任務。]4.C [在10 000年前,人類活動主要是原始狩獵,對物種的影響主要是占有了原有物種的生活空間,破壞物種的棲息地,C正確;人類到達北美洲后的10 000多年以來,并沒有明顯的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和小行星撞擊等大的自然變故,A、B、D錯誤。]5.B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從而使人類、動物、植物的生存條件發生惡化的現象。物種銳減屬于生態破壞,B正確;物種不屬于人類主要開發利用的資源,A錯誤;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物種銳減不屬于環境污染問題,C、D錯誤。][知識點二]知能提升一、環境容量二、1.(1)水體自凈能力 (2)①人類活動 農業污染源 ②空間分布 點 面 點 面2.(1)礦產資源 粉塵 廢氣 化石能源 (2)①二氧化硫 ②光化學煙霧3.(1)固體廢物 (3)節約 適度集中 宣傳教育情境探究 提示 除在河流布點外,在礦區內也應布置采樣監測點。方案:每天定時六次或不定時對監測點取樣,如果發現②監測點的污染物比①或③含量偏高,說明礦區排放污染物,就要對礦山進行整頓,及時治理污染。對點突破1.B [圖中可以看出,車速小于每小時35 km時,車速越低,汽車尾氣中NOx的排放系數越高,即車速與NOx的排放量存在負相關的關系,B正確,A、C、D錯誤。]2.A [從圖中可以看出時速小于35 km時,車速與NOx排放量呈負相關的關系,所以改善城市道路,適度提高汽車行駛速度,汽車尾氣污染物的排放量會減少,A正確;限制公共汽車數量,大力發展貨車數量會影響市內交通、加劇尾氣排放,B錯;增加公共汽車站,會使公共汽車運行減慢,影響通行速度,也會增加尾氣,C錯;建立綠化隔離帶,在一定程度上可凈化吸收部分廢氣,實行人車分道行駛,有利于交通安全,但不能減少城市汽車尾氣排放量,D錯。]3.B [固體廢棄物堆積占用大量土地,還會散發難聞味道,甚至散發有毒氣體,有些可能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體健康,B正確;一般廢棄物堆放有固定位置,不會妨礙人們的出行和工作,不會導致交通阻塞;固體廢棄物會影響城市形象,但不會限制城市規模和城市發展,A、C、D錯誤。]4.B [對城市固體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可以改善城市環境,①正確;部分廢棄物分類后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節約自然資源,③正確;城市固體廢棄物垃圾分類處理場所選址建設可能占用耕地,但在垃圾分類處理場所進行固體廢棄物分類不會增加耕地面積,④錯誤;冰箱、空調等的使用會導致臭氧消耗,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與抑制臭氧消耗無關,②錯誤。][知識點三]知能提升一、濫伐森林 過度放牧 開礦修路二、1.(1)不合理 土地生產力 (2)破壞 水土流失 洪澇2.(1)產品 服務 抗干擾 穩定性 (2)自然資源 生存繁衍情境探究 提示 (1)經濟落后;人類長期砍伐森林,破壞白頭葉猴的棲息環境;人類大量捕殺,數量減少;當地水土資源貧乏,人與猴爭地,擠占生存空間。(2)森林遭到破壞后會導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涵養水源能力差,易引發洪澇災害;森林遭到破壞,導致河流含沙量加大;易引發滑坡、泥石流。(3)為當地引資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收入;開展文化教育,提高環保意識;為白頭葉猴建設保護基地;保護當地森林資源。對點突破1.D [圖中信息表明,世界生態系統中森林減少、土壤退化、濕地減少屬于自然資源衰竭,部分樹種和魚類瀕臨滅絕屬于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壤退化會導致耕地沙化;而大氣污染是人類活動將污染物質排入大氣造成的,圖中沒有顯示。綜上所述,D對,排除A、B、C。]2.D [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植被破壞會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而沙化的土地為沙塵暴提供沙源;植被(尤其是熱帶雨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減少導致二氧化碳增加,進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排放的大量氟氯烴等物質上升到平流層后會破壞臭氧層,圖中并沒有顯示。綜上所述,沙塵暴、水土流失、全球氣候變暖是由圖中顯示的問題引起的,臭氧層破壞不是由圖中顯示的問題引起的,D正確,排除A、B、C。]3.C [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因為自然環境作用和人類活動作用,地下水位上升,且蒸發量不斷加劇,導致土壤表層鹽分聚集,因此該環境問題是土壤鹽堿化,C正確;土地沙化并不是鹽分的增多,A錯誤;土壤酸化主要是工業污染產生的,B錯誤;土地石漠化不是因為蒸發加劇,而是土層太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巖石裸露的結果,D錯誤。]4.B [結合所學知識,過度放牧會導致土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鹽分不會向上運動,A錯誤;人類活動的大水漫灌,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中的鹽分向上運動,B正確;大量施肥會造成土地板結,并不能促使鹽分向地表運動,C錯誤;圍湖造田,田中存蓄大量水體,鹽分溶解在水中,不會向地表移動,D錯誤。]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說明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學習目標 1.運用資料,說明自然資源的概念、分類及分布特點。 2.結合具體案例,分析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能夠從資源安全的角度,說明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增強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樹立和諧的人地觀。知識點一 自然資源概述一、自然資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產生____________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2.屬性:具有________、整體性、________、多用性和________等特點。二、自然資源的分類1.分類(1)根據自然資源的自然屬性,可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2)根據自然資源的增殖性能,可分為可再生資源與________________。(3)根據自然資源的用途,可分為____________、工業資源、服務業資源。2.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1)概念:可再生資源是指可____________的資源,或在短時間內________,或可________使用的自然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經人類開發利用后,在人類歷史尺度上不可能由________過程再生,可能________的自然資源。(2)分類的相對性多數可再生資源只有在____________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獲得再生;當開發利用不合理時,它們的____________就會延長,甚至變成非可再生資源。三、自然資源的分布1.特點:全球自然資源分布廣泛,但很__________,存在著資源________和資源貧乏區。2.不同類型的自然資源的分布特點是________(1)可再生資源,如水資源、生物資源等,其分布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規律。(2)非可再生資源,如礦產資源,其分布受到__________的制約,共生伴生礦較多,勘查難度較大。3.跨區域調配資源(1)原因: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迫使我們不得不進行____________資源。(2)不同資源的區別:有的資源便于__________,可以進行遠距離輸送;有的資源不具備________性,需要進行加工轉換,再向資源需求量大的地區輸送。[拓展延伸]1.不同自然資源種類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資源類型 性質 組成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土地資源 可再生 利用類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農業的基本資料,人類生產活動的必要空間場所水資源 可再生 人類容易利用的河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生物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類生產活動的條件氣候資源 可再生 太陽輻射、熱量、降水、大氣運動 影響工農業生產、交通和人類日常生活生物資源 可再生 動物、植物、微生物 提供物質資料,改善環境礦產資源 非可再生 金屬礦和非金屬礦 人類文化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能源資源 — 按開發利用狀況分為常規能源和新能源 國民經濟的基礎2.自然資源的特征及其影響[情境] 淺層地下水主要是指埋藏較淺、與當地降水或地表水體有直接補給關系的可再生水資源。在許多城鎮和工礦區,當地表水不夠用時,就會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抽取過多,會破壞其收支平衡,導致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形成中間深、四周淺的地下水漏斗。在我國華北地區,地下水漏斗的現象較為常見。[探究] (1)說出圖中城市地下水埋藏深度的特點,并推測其形成原因。 (2)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可能會引發哪些問題? (3)圖中對于地下水的利用反映了資源利用的哪些問題? 1870年來到美國大平原的移民,利用木制風車抽取地下水種植小麥(如圖)。據此完成1~2題。1.圖示人類活動利用的自然資源包括( )①氣候資源 ②土地資源 ③水資源 ④礦產資源 ⑤生物資源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2.此案例直接體現的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是( )A.支撐服務 B.供給服務C.調節服務 D.文化服務下圖為“世界環境日宣傳畫”。據此完成3~4題。3.圖中確切包含的自然資源有( )A.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B.森林資源、鹽業資源、電力資源C.氣候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D.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4.自然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但具有地帶性的是( )A.生物資源 B.礦產資源C.能源資源 D.工業資源知識點二 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影響因素:自然資源的________、質量、________和開發利用條件,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二、階段特征1.農業社會階段:人類的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________。2.工業社會階段(1)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資源______________直接影響著其經濟發展水平。(2)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____________,交通運輸的便利程度,對________產業的布局具有重大影響。3.信息社會階段自然資源在地區發展中的作用相對__________,而各種后天性資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絡等)的地位則迅速上升。產業布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逐漸________,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的影響也趨于________。[拓展延伸] 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依據上圖,結合社會發展歷程,不難分析出自然資源利用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如下關系:(1)隨著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2)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所利用自然資源的分布空間從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從單一到綜合。(3)不同的歷史階段,各種自然資源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當今社會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情境] 煤炭的用途極為廣泛,素有“烏金”之稱。18世紀中期以前,人們對煤炭的認識尚處于初級階段,對煤炭的開發利用水平也很低。以蒸汽機為主要標志的產業革命,促進了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煤炭工業的建立,以煤為主的能源體系的形成,對當時世界工業布局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人類對煤炭的利用,已經從單一的燃煤,向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等綜合利用方向發展。[探究] (1)敘述人類對煤炭資源的利用過程。 (2)對比煤炭與石油、天然氣在開采和使用過程中的優劣,說明煤炭綜合利用的意義有哪些?項目 開發 利用優點 缺點 優點 缺點煤炭 技術成熟、成本低、儲量大、分布廣 會破壞巖層、導致塌陷和地面下沉、污染水源等,會出現透水、瓦斯爆炸等事故 技術難度小 排放大量大氣、固體污染物石油 技術成熟,分布集中 易出現井噴等事故 發熱量多,技術成熟 產生碳氫、碳氧、碳氧化合物及鉛、煙塵等,易燃、易爆天然氣 技術成熟、分布集中 儲量少,會出現井噴等事故 清潔能源 易燃、易爆 (3)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目前可采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對我國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經緯和丹霞有不同的看法,你的看法呢?說出理由。 “資源詛咒”是發展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命題,其基本理念是豐富的資源趨于阻礙經濟發展,而非促進經濟發展。讀我國部分省區礦產資源豐富度與經濟發展相關性示意圖,完成1~2題。1.下列省區中與“資源詛咒”命題相符的是( )①河北 ②四川 ③遼寧 ④福建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山西省是我國能源大省,其擺脫“資源詛咒”的主要措施有( )①加大煤炭資源開采力度 ②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 ③關停高污染高能耗企業 ④延長生產鏈,提高產品附加值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下圖為“自然資源利用強度與人類文明發展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3~5題。3.圖中乙資源的類型及Ⅱ代表的社會發展階段分別是( )A.土地資源 農業社會階段B.土地資源 采集和狩獵階段C.礦產資源 工業社會階段D.海洋資源 后工業化階段4.在Ⅰ階段孕育的城市大多分布在( )A.著名旅游勝地 B.礦產資源富集地C.鐵路交會處 D.河流中下游平原5.在Ⅲ階段,自然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相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產業布局集中 B.人地關系緊張C.科學技術進步 D.交通運輸發展 第一節 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知識點一]知能提升一、1.經濟價值2.有限性 地域性 社會性二、1.(1)礦產資源 氣候資源 (2)非可再生資源 (3)農業資源2.(1)重新利用 可再生 循環 自然 枯竭 (2)合理開發 再生周期三、1.不均勻 富集區2.不同的 (1)緯度位置 海陸位置 地域分異 (2)地質條件 3.(1)跨區域調配 (2)移動 流動情境探究 提示 (1)特點:東部淺,西部深;以城市為中心,由城市向周圍地區變淺。原因:天津和濟南地表水相對較豐富,對地下水開發利用相對較少;北京城市規模大,經濟發達,對水的需求量大,開發利用地下水多;石家莊工礦業較發達,需水量較大,對地下水開發利用多。(2)地面塌陷導致地面沉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影響建筑安全;沿海地區出現海水倒灌,影響地下水質量,導致缺水。(3)可再生資源并不代表我們人類可以永續利用,也不代表資源的無限性。可再生資源有其本身的資源再生周期,一旦人類利用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的再生速度,可再生資源也會面臨短缺或枯竭。對點突破1.C [據圖分析可知,風車是利用氣候資源,抽取地下水利用的是水資源,在土地上種植小麥利用的是土地資源,小麥是人類獲取的糧食,利用的是生物資源,①②③⑤正確。小麥種植過程未利用到礦產資源,④錯誤。C正確,A、B、D錯誤。]2.B [據圖可知,儲水池可以為麥地提供水源,麥地為人類提供糧食,所以體現的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是供給服務,B正確,A、C、D錯誤。]3.A [讀圖,圖中明顯出現了耕地、河流,還有耀眼的陽光等,所以圖中確切包含的自然資源有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A對;圖中沒有出現礦產資源、鹽業資源,電力資源不屬于自然資源,B、C、D錯。]4.A [結合已學知識可知,礦產資源分布受地質作用的制約,不具有地帶性規律,B錯;可再生資源受地球表面水熱條件空間分異的影響,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如氣候、森林(生物資源)、土地資源等,A對;能源資源指自然界中能夠提供熱、光、動力和電能等各種形式的能量的物質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風、流水、潮汐、太陽能等,其中大部分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具有地帶性規律,而水能、地熱能雖屬于可再生能源,但其分布不具備地帶性規律(水能豐富的地方不僅河流水量大,而且河流的落差也要大,地熱能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C錯;工業資源是指直接進入工業生產領域,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或提供動力的資源,如礦產、化石燃料、水能等,結合以上分析,工業資源包含分布具有地帶性規律的資源和分布不具備地帶性規律的資源,D錯。][知識點二]知能提升一、數量 分布二、1.很高2.(1)稟賦狀況 (2)組合狀況 資源性3.下降 降低 弱化情境探究 提示 (1)18世紀中期以前,人類對煤炭開發利用水平較低。18世紀中期后,煤炭資源得到大規模開發,這時期煤炭主要作為能源。19世紀中期以后,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優勢地位逐漸下降,煤炭更多地向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等綜合利用方向發展。(2)煤炭綜合利用的意義:有利于合理利用煤炭資源,提高經濟效益;有利于促進煤化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保障能源供給安全;有利于減輕污染,保護環境;減緩煤炭資源枯竭進程,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3)他們的建議各有利弊。經緯的建議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煤炭資源,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發展。但如果不注重生產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可能會加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丹霞的建議緩解了交通運輸的壓力,對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能夠帶來好處。但是建設坑口電站會產生新的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另外對水的需求量也會增大,如果不采取可行的應對措施,對當地環境的影響會很大。對點突破1.B [“資源詛咒”是豐富的資源趨于阻礙經濟發展,而非促進經濟發展。GDP增幅大,表示經濟發展水平高。圖示省區中,與“資源詛咒”命題相符的是四川、遼寧,礦產資源豐富度高,但經濟發展水平低,②③對。河北礦產資源較豐富,經濟水平較高,不相符,①錯。福建礦產資源少,但經濟發展水平高,④不相符。]2.C [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可增加區域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②對。加大煤炭資源開采力度,可能加重“資源詛咒”,①錯。關停高污染高能耗企業,會阻礙經濟增長,③錯。延長生產鏈,提高產品附加值,能增加經濟收益,④對。]3.C [由圖中信息可判斷:圖中Ⅰ階段對氣候、生物等資源利用強度大,代表農業社會階段;Ⅱ階段對能源利用強度大,代表工業社會階段;Ⅲ階段對資源的利用強度小,代表后工業化階段。礦產資源在農業社會階段的影響力并不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化時代對其需求越來越大,故可推斷乙資源為礦產資源,Ⅱ階段為工業社會階段,C正確。]4.D [讀圖可知,農業社會階段以第一產業為主,自然資源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作用大,其中氣候、水、土地、生物資源最為重要。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運便利,農業發達,人口數量多,容易發展成為城市,D正確;旅游在Ⅰ階段并沒有出現,A錯誤;Ⅰ階段對礦產資源利用程度低,B錯誤;Ⅰ階段還沒有鐵路出現,C錯誤。]5.C [后工業化階段,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等后天性資源的地位迅速上升,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降低,C正確。]微專題 環境問題的解題思路1.分析環境問題的類型、表現與分布首先應從題目所給圖、表、文字等資料入手,判斷出該環境問題是什么,是屬于生態破壞、資源短缺還是環境污染,從而結合有關的知識分析判斷該環境問題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區域的分布等。2.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目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導致對資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產生的,因此人為原因是分析的重點。環境問題 自然原因 人為原因環境污染 地形封閉,大氣穩定,水域封閉,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 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煤炭等礦物能源比重大);產業結構不合理(以重工業為主);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態破壞 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蝕嚴重,土質疏松(水土流失);氣候干旱,多大風,地表物質松散(荒漠化);植被稀少 土地利用不合理;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植被破壞嚴重;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礦產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資源短缺 資源儲量小,時空分布不均 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資源需求量大;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3.提出解決的措施和建議一般可分為政策、法規性的措施,工程、技術類的措施,宣傳、教育類的措施等,應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分析。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環境問題 具體措施環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減少污染物排放(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廢棄物凈化處理后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達到目的),同時加強綠化,以增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對于全球性問題還需加強國際合作生態破壞 根本在于恢復生態,因此首先要改變和停止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其次通過恢復植被、水域等增強環境的平衡調節功能資源短缺 要從“開源”(替代資源的開發、加強儲量勘探等)和“節流”(提高利用率、減少浪費、加大資源循環利用等)兩方面入手【微訓練】下圖示意我國部分城市、工礦區及農村地下水污染分布狀況。據此完成1~3題。1.圖示地區地下水污染的空間分布特點有( )①西北地區總體污染較嚴重 ②南方地區以農村水污染為主 ③黃土高原地區以工礦區水污染為主 ④華北地區地下水整體水質較好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黑吉兩省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的人為原因是( )A.沙質地貌,地表水下滲量大B.徑流量小,水體自凈能力弱C.地勢低洼,排水不暢D.建筑密集,排水系統不健全3.工礦區水污染治理可采取的最為直接的途徑是( )A.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B.向地下水體中投放化學試劑,吸附和消耗有害物質C.通過技術手段改革生產工藝,減少污水排放量D.修筑跨流域調水工程,依靠水循環稀釋地下水永興島面積為2.6平方千米,是海南三沙市政府所在地。三沙市轄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的島礁和海域。讀圖完成4~5題。4.永興島擁有的優勢自然資源有( )①森林多樣豐富 ②海洋空間資源 ③熱帶島礁景觀(旅游資源) ④海洋生物資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5.永興島不利自然條件是( )①土地、淡水等資源匱乏 ②熱帶氣候帶來干旱③海洋資源貧乏 ④易發臺風、暴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6.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鐵礦開采時,處理剝離的巖土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來建設排土場和尾礦庫。司家營鐵礦位于河北唐山灤縣城南10千米,于2007年投產,現為我國三大鐵礦區之一。該鐵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抓住曹妃甸建港的契機,用廢石填海造地,并在開灤煤礦采煤沉陷區利用尾礦進行填充。此外,該鐵礦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阻斷礦坑與地下水的聯系,從而避免了采礦對地下水的污染。下圖示意河北唐山司家營鐵礦地理位置。(1)說一說,司家營鐵礦施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有何現實意義?(2)采用尾礦填海、填充采煤沉陷區,會不會造成水體污染?如果有,應采取哪些防范措施?(3)調查本地的礦區尾礦或采空區的后續處理方式,或調查本地垃圾的處理方式。對它們的處理方式進行環境評價,并提出合理化改進建議。微專題 環境問題的解題思路微訓練1.B [由圖可知,西北地區總體水污染較輕,①錯誤。南方地區以農村水污染為主,②正確。黃土高原地區工礦區水污染面積很大,③正確。華北地區城市地下水、工礦區地下水、農村地下水都受到污染,說明地下水整體水質較差,④錯誤。所以B正確。A、C、D錯誤。]2.D [城市密集區地表硬化比重大,排水系統不健全,地表水不易下滲,A錯誤。溫帶季風氣候,降水較少,水體自凈能力弱,屬于自然原因,B錯誤。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屬于自然原因,C錯誤。建筑密集,排水系統不健全是黑吉兩省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的人為原因,D正確。]3.C [通過技術手段改革生產工藝,減少污水排放量,可從源頭上減少污染,C正確。向地下水體中投放化學試劑,會吸附和消耗有害物質,也會造成二次污染,B錯誤。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也是治理水污染的途徑,但不是直接的措施,A錯誤。修筑跨流域調水工程,投資較大,依靠水循環稀釋地下水,效果較差,會擴大污染范圍,D錯誤。]4.C [據材料可以得到,永興島面積為2.6平方千米,陸上空間有限,森林資源不豐富,①錯誤;永興島周邊為海洋,海洋空間資源豐富,②正確;圖中顯示海島周邊有大量的島礁,且位于熱帶,熱帶島礁景觀(旅游資源)豐富,③正確;永興島周邊為海洋,海洋空間資源巨大,海洋生物資源豐富,④正確。]5.A [永興島面積為2.6平方千米,陸上空間有限,儲水構造少,土地、淡水等資源匱乏,①符合題意;永興島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②不合題意;永興島周邊為海洋,海洋空間資源巨大,海洋資源豐富,③不合題意;永興島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易發臺風、暴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④符合題意。]6.(1)減少固體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對固體廢物進行有效利用,減少填充采煤沉陷區和填海造陸的成本。(2)可能會。措施:在礦坑周邊注入混凝土,將地下水系同礦坑切斷,保護地下水資源;對采場排水及尾礦回水綜合利用,采取多種措施,充分使用尾礦回水和采坑涌水,將新水用量降至最低。(3)礦區尾礦或采空區的后續處理方式一般為回填;垃圾的處理方式一般為焚燒或掩埋。建議:對礦區進行綠化和復墾;對廢水、廢氣、噪聲等進行治理,達標排放;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優化工藝,最大限度地節能減排。解析 第(1)題,材料提及司家營鐵礦用廢石填海造地,并在開灤煤礦采煤沉陷區利用尾礦進行填充,阻斷礦坑與地下水的聯系,減少固體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對固體廢物進行有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填充采煤沉陷區和填海造陸的成本。第(2)題,尾礦填海、填充采煤沉陷區,使得固體污染物與水源產生接觸,可能會對水體造成污染。故其核心是阻斷兩者的接觸,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像一圈帷幕一樣將地下水系同礦坑完全切斷,這就是帷幕注漿工程,可有效保護地下水資源。對采場排水及尾礦回水綜合利用先后采取了新水分離改造、尾礦庫回水管路改造、冷卻水回收利用改造等多種措施,充分使用尾礦回水和采坑涌水,將新水用量降至最低。第(3)題,本題屬于開放題,礦區尾礦或采空區的后續處理方式大多為回填,這種處理方式可能會造成地下水及地表水體污染。垃圾處理方式目前較多的是焚燒及掩埋,這兩種方式都會有一定的環境污染。對這些后續處理的建議:對礦區進行綠化和復墾,增加植被覆蓋;對廢水、廢氣、噪聲等進行治理,要符合國家有關標準,達標排放,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大科技投入,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不斷地依托科學技術實施流程改造,優化工藝,最大限度地節能減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微專題 環境問題的解題思路.docx 第一節 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docx 第二節 人類活動與環境問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