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教學設計5.3 筆算減法(1)【教材分析】100 以內筆算減法(退位)是小學數學運算教學的關鍵內容,它建立在學生掌握 100 以內不進位加法、不退位減法以及 20 以內退位減法的基礎之上。教材借助生活場景,如買文具找零、分物品剩余等,引出退位減法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退位的必要性。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等直觀方式,展示 “借一當十” 的過程,讓學生從具體操作中抽象出計算方法,為后續多位數減法和四則運算的學習筑牢根基。【學情分析】學生已有加減法運算基礎,對減法的意義有一定理解。但退位減法中 “借一當十” 的概念較為抽象,部分學生難以理解,在計算過程中容易出現不會退位、退位后計算錯誤等問題。比如,在十位相減時忘記減去被借走的 “1”,或者在個位不夠減時不知道如何正確借位。【素養分析】在探究退位算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推理,鍛煉邏輯思維,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運用退位減法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教學目標】1.學生理解100以內筆算減法(退位)的算理,掌握退位減法的豎式計算方法,能準確進行計算。2.經歷自主探索、小組合作、操作實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升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細心計算、獨立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教學重點】掌握100以內筆算減法(退位)的豎式計算方法,理解“借一當十”的算理。【教學難點】理解退位的原理,能在計算中正確處理退位問題。【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情境與問題。1.口算。13-9= 17-8= 15-9=14-7= 11-2= 12-6=72-9= 27-8= 32-5=2.筆算下面三題。54–34 = 46–13 = 58–12 =二、探究與發現1.出示例1主題圖。(1)說一說你得到哪些信息 最多是什么意思 預設:客車最多可坐52名乘客,一班有35人(2)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怎么列式呢?預設:一(1)班同學上車后,這輛車還可以再坐多少人?預設:52-35=( )(3)解決這個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呢 ①小組合作,試著擺一擺。②讓學生匯報擺的過程和結果,請個別同學在投影儀上用實物邊擺邊說。思考問題:A.為什么要拆開一捆呢?(因為單根不夠減)B.現在整捆還剩下多少根?為什么?C.現在單根還剩下多少根呢?拆開一捆是10根,從10根中減去5根是5根,把剩下的5根與原來的2根合在一起是7根。(2)用課件展示擺小棒的過程,教師邊擺邊講解。拿5捆和2根小棒,要減去3捆和5根小棒,2根不夠減5根,拿出1捆打開變成10根,10根與2根合起來是12根,再用12根減5根得7根,再從整捆里拿走3捆,這時還剩1捆,1捆和7根合起來是17根。2.研究豎式寫法。①教師:根據剛才的擺小棒的過程,你會列豎式解答嗎?小組同學們相互討論下,列豎式時怎么計算呢?問題:A.個位上2不夠減5怎么辦?B.十位上退1之后,還剩下幾?十位上的數相減時,是5減3,還是4減3?為什么?②匯報交流。③板演計算過程:52-35=173.想一想:從十位算起方便嗎 4.引導學生討論: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1,十位上要算兩次,計算比較麻煩。因此從個位算起更方便。三、鞏固與應用1.教材第63頁做一做第1題。2.豎式計算。47-32= 63-27= 85-29=3.教材第63頁做一做第3題。4.教材第64頁練一練第2題。5.下面的計算正確嗎 把不正確的改正過來。四、總結與評價1.課堂總結。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到哪些知識,是怎么學會的?2.課堂評價。回顧自己在本節課的表現,從聽課情況、發言情況、作業情況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教學板書】筆算減法(1)【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是100以內筆算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難度。教授新課時,我直接出示了例題讓學生自主探索,目的是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為了讓學生理解,我讓學生實際擺小棒,明確怎樣退位,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突破了難點。做習題時大部分同學都能做正確,還有個別同學出現了錯誤,我進行了一一講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