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教學設計5.1 筆算加法(1)【教材分析】100以內筆算加法(不進位)是小學數學運算教學的重要內容。教材在編排上,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為背景引出問題,通過直觀的小棒、計數器等學具展示計算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它是在學生掌握了 20 以內加減法和 100 以內數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為后續學習進位加法、減法及多位數計算奠定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情分析】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20以內加減法,對數字和運算有了一定的基礎,也具備初步的計算能力和觀察能力。但對于100以內較大數的加法運算,尤其是用豎式計算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和理解。部分學生可能在數位對齊、計算順序等方面存在困難,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引導和強化。【素養分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細心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算、邏輯推理等核心素養。【教學目標】1.理解100以內不進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能正確進行100以內不進位加法的筆算。2.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經歷用小棒、計數器等學具操作及豎式計算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細心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點】掌握100以內不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方法,理解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的算理。【教學難點】理解筆算加法的算理,體會數位的意義。【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情境與問題。1.談話:博物館,主要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向社會公眾開放,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2.一年級老師帶著學生們去參觀國家博物館,他們遇見了一些問題,需要同學們幫他們解決。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二、探究與發現1.課件出示第56頁學生參觀博物館的情境圖。問:仔細觀察,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2.學習例2一(1)班和一(2)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1)學生列出算式:35+32。(2)提問:同學們,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一下。學生自由計算,老師巡視,適時幫助學困生。等學生有大部分完成后,指名匯報。可能有以下幾種算法。生1:口算法。生2:擺小棒法。先擺3捆零5根再擺3捆零2根,最后合計6捆零7根。(學生邊說邊演示)生3:先在計數器的十位上撥3顆珠子,個位上撥5顆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3顆珠子,個位上加2顆珠子,十位上的6顆珠子與個位上的7顆珠子合起來表示的數是67。(學生邊說邊演示)生4:……學生在說算法時教師適時板書,用紙條寫好。十位和捆數用一種顏色,個位和根數用一種顏色。然后再出示多媒體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三種算法。注意課件制作時在相同數位對齊時重點閃爍。3.學習用豎式計算。(1)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口算和動手擺小棒、撥計數器算出了35+32的結果,真棒!現在我們可用豎式計算一下:媒體展現,感知豎式。(2)結合小棒的擺法思考:列豎式應注意什么?計算時應從哪一位加起?(3)學生匯報,教師板書豎式的正確格式及算法。相同數位要對齊(4)可以先從十位算起嗎?學生用豎式算一算,小組交流。小結:今天我們在上一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學習了兩位數與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在寫豎式時,要把十位上的數與十位上的數對齊,個位上的數與個位上的數對齊。計算時,可以從十位算起,也可以從個位算起,但筆算時從個位算起比較簡便。…三、鞏固與應用(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給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這節課所學知識。1.教材第59頁做一做第1題。2.寫一寫,算一算。3.買文具。4.運動會報名統計表。5.二年級四個班的人數如下表。一艘輪船限乘68人。(1)二(1)班和二(2)班能一起坐下嗎?(2)二(3)班和二(4)班能一起坐下嗎?四、總結與評價1.課堂總結。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到哪些知識,是怎么學會的?2.課堂評價。回顧自己在本節課的表現,從聽課情況、發言情況、作業情況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教學板書】筆算加法(1)(不進位)一(1)班和一(2)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35+32=67(名) 個位:5+2=7表示5個一加2個一是7個一。十位:3+3=6表示3個十加3個十是6個十。【教學反思】在本次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操作學具等方式,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 100 以內不進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豎式計算方法。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在數位對齊和計算時仍會出現錯誤,如把十位和個位數字相加錯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對易錯點的針對性練習,增加更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加深對算理的理解。同時,關注學習困難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指導和幫助,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掌握所學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