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 長度單位—認識厘米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教學難點 在建立1厘米長度觀念的基礎上,較正確、靈活的估測出較小物體的長度。教具準備 直尺、紙條、回形針、練習本、鉛筆等課時安排 1課時第一課時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課時目標教學過程 施教者調整一、創設情境,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觀看《漂亮的尺子》讀物視頻,感受長度這個量: (板書:長度單位) 2、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學生看圖教師敘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用身體的一部分來測量長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長、步長等做工具來測量。 分別演示:用手臂測大石頭長,用手指測課布料的長邊,用步長測竹子長。記下結果。認識古人測量長度的工具。 用拃測量桌子長度,體會測量的樂趣。出示圖片(小明和爸爸同樣用拃測量桌子長度) (4)提出疑問:同一個物體,為什么測得的長度數據不一樣? (5)揭示矛盾問題:每個人所用的測量工具和單位都不一樣, 故量出的長度也不同。 (6)思維導向:要想準確地量出這些東西的長度,應該怎么辦?(統一單位) 3、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1)我們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經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種,課件簡介。 請同學們拿出直尺。 (2)這就是我們學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請你摸一摸,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3)學生觀察后匯報,課件展示①:直尺放大圖,使學生了解尺子的結構: 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線,叫刻度線。 長些的線都對應著一個數字,從0到20。還有兩個字“厘米”,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長度單位:厘米。(補充板書:單位。板書:厘米) 二、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長度。 (1)在直尺上找: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一找。 ②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刻度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③問:除了剛才找出的這段是1厘米,你還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嗎? ④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從刻度1到刻度2、從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⑤感受1厘米的長:用兩個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看著兩指之間的距離,把它記在腦子里。(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我們剛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們身邊還有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舉 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想一想:我們的作業本里田字格大約是1厘米寬, 圖釘的長大約是1cm。 2、認識幾厘米,感受幾厘米的長度。 (1)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2)指導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線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線上。 (3)兩指尖之間是幾厘米長?0到3呢? (4)小 結:(也就是說,從刻度“0”到幾,就是幾厘米。) (5)再操作:掐在4和7上,這之間是幾厘米? 掐在5和14上,這之間又是幾厘米? (6)小 結:(末端數減始端數的得數就是幾厘米。) (7)比劃一下10厘米是多長?問: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長? 三、鞏固練習。完成練習一的1-2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和本領?(我們認識了古代的測量工具。認識了直尺,長度單位厘米。) 五、課堂作業:練習冊 六、板書設計: 古人測量工具:庹、拃、腳步長 認識厘米 測量長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軟尺、卷尺、皮尺等) 長度單位:厘米 cm 1厘米=1cm教學反思 讓學生認讀:庹、拃。量同一物體時測量結果不同是因為測量工具不統一。 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學會看尺子上長度是一個難點。 知道測量較短物體時,通常用厘米做單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