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9《木蘭詩》知識清單《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得勝還朝、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詩歌中的木蘭形象,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即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醇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又熱愛和平生活。這種人物身份的多樣性和人物性格的豐富性,使得木蘭形象縱然過去了千百年,依舊被大眾所喜愛。本單元以“愛國情懷”為人文主題,所選課文均聚焦于保家衛國等相關內容,具有濃郁的抒彩。在學習本單元課文時,學生需要在精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蘊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學習文章的抒情方式,調動聯想和想象,再現文章所描述的人、事、物、景,感受作者的情感體驗,同時采用做批注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學習體會。《木蘭詩》作為其中的重要篇目,承載著獨特的教學價值,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愛國情懷這一主題,提升語文素養。同時,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還能了解北朝民歌的特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思考有效教學策略,現對這首詩進行深入解讀。一、梳理故事脈絡,把握主要內容1.代父從軍詩歌開篇,即交代了木蘭從軍的背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通過木蘭織布時的異常表現,以及后來的簡短問答,引出她的憂愁——當時“柔然犯邊”,可汗征兵抵抗(據考證,木蘭一家應該是北魏王朝的子民,與柔然之間有過曠日持久的戰爭)。按照北方少數民族的政策,軍戶家庭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父親年紀大了,家里又沒有合適的青壯男子可以參軍。經過一番思索之后,木蘭毅然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開啟了整個故事。2.奔赴沙場“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作為軍家庭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木蘭有條不紊地準備出征物資,隨后踏上征途。“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通過地點的迅速轉換和環境描寫,“旦”和“暮”的切換,讓人感受到了木蘭奔赴沙場過程中的復雜心情——對父母的不舍和奔赴戰場的急切,同時也點明了前線戰事的緊張。3.十年征戰“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雖然用語簡潔,卻內涵豐富,短短幾句詩,高度概括了木蘭漫長而艱苦的征戰生涯。“萬里”極言征途之遠,像飛一樣地越過一道道關塞山嶺,在惡劣的環境中與敵人奮勇廝殺——“朔氣”極言北地環境惡劣,“寒光”點明在作戰過程中夜不卸甲,說明當時戰事慘烈,“百戰死”進一步說明了戰爭的殘酷,“十年歸”則點明了戰爭時間的漫長。4.還朝辭官十年征戰,木蘭立下赫赫戰功,得到豐厚的賞賜,“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論功行賞的時候,木蘭被封為“尚書郎”(二品官),嗎,面對君王的賞賜,木蘭不為所動,“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木蘭之所以毅然辭官,原因有二,一方面因為她不慕榮華富貴,心中牽掛的是故鄉和親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她的女子身份,在北魏時期,女子征戰沙場的不少,但是入朝為官的卻不多(女子為官大多是宮中女官)。加之此前代父從軍有欺君之嫌,辭官也在情理之中。5.恢復女裝木蘭回到家中,收到了家人的歡迎,無論爺娘“出郭相扶將”,還是姐姐“當戶理紅妝”和弟弟的“磨刀霍霍向豬羊”,都表現了家人對木蘭的深切思念。對于木蘭來說,回復女兒身,也讓她欣喜不已,“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情節充滿戲劇性,既展現出木蘭女扮男裝的巧妙,也從側面反映出她在軍中隱藏身份的不易,同時為故事增添了輕松愉快的氛圍。二、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家國情懷1.勞作不已的勤詩開篇描繪木蘭織布場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一個勤勞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唧唧”一詞在目前的文獻中有兩種解釋,一指嘆息聲,二指織布機的聲音,無論是哪種聲音,“復”字都說明了這種聲音曾經多次出現。通過這樣的描述,充分表現了她平日里辛勤勞作,操持家務,體現出普通勞動人民的質樸與勤勞,這是木蘭作為平民少女的一面,也是她性格的底色。這種勤勞的品質貫穿全詩,為她之后承擔家庭責任、代父從軍奠定了基礎。2.為父分憂的孝木蘭代父從軍的直接原因是父親年邁,家中無長兄應征。“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她深知父親若去從軍,不僅身體難以承受,家庭也將失去依靠,且父親就算征戰沙場,也會因為牽掛家里而分心。木蘭的這份孝心,驅使她勇敢地做出代父從軍的決定,這種為父分憂的行為,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愚孝,木蘭的孝建立在主動承擔家庭成員的責任之上,相比單純的“孝”和“順”,又多了一層厚重。3.報效國家的忠木蘭從軍并非僅僅為了家庭,在戰場上,她奮勇殺敵,“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歷經無數艱難險阻,為保衛國家立下赫赫戰功。她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安危緊密相連,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下文中關于木蘭功勛的描述,“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從側面表現了木蘭在戰場上的英勇,這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木蘭的愛國情懷和對國家的忠誠,是木蘭形象的閃光點,也是這首詩所傳達的重要精神內涵。3.女扮男裝的智在古代,女子從軍是違背社會規范且十分危險的行為。木蘭女扮男裝,巧妙地隱瞞身份,在軍中生活多年而未被識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充分體現出木蘭的智慧。對于女子來說,想要女扮男裝,最困難的并非是容貌的不同,而是日常習慣的差異,征戰多年,戰友一直沒有看穿木蘭的身份,說明木蘭不僅在容貌上扮做了男子,日常生活中更是竭力模仿男子,無論裝扮還是模仿,都充分表現木蘭的智慧。5.征戰沙場的勇木蘭在戰場上的英勇令人贊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在漫長而殘酷的戰爭中,同期參軍的將士九死一生,身經百戰十不存一,但是木蘭卻能在十年之后得勝歸來,足見木蘭的勇敢。后文中“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和“尚書郎”的官職,都是木蘭軍功所換來的,由此可見,木蘭在戰場上并非蠻干,還擁有很強的軍事才能,這樣的功勞和經歷,打破了人們對女子柔弱的固有印象的同時,也讓人看到了木蘭的勇敢。三、鑒賞民歌手法,體會藝術魅力1.疊詞營造氛圍詩中運用了許多疊詞,如“唧唧復唧唧”“濺濺”“啾啾”等。“唧唧復唧唧”不僅形象地描繪出木蘭織布時的聲音,還營造出一種憂愁、煩悶的氛圍,烘托出木蘭內心的矛盾與糾結。“濺濺”形容黃河流水聲,與時間流逝巧妙融合,襯托了木蘭初次離家時對家人的思念。“啾啾”形容胡馬嘶鳴聲,表現了敵軍陣地的臨近和戰事的緊張激烈。這些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同時也有助于塑造詩歌的意境,有余音繞梁的效果。2.口語表現人物《木蘭詩》采用大量口語化的語言,如“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中的“阿爺”是北方人民對父親的稱呼(在古音中應讀“ā yá”),“可汗問所欲”中“可汗”是少數民族對君王的稱呼,另有“阿姊”“當戶”等詞語,都來自于民間口語。這些口語簡潔明快,貼近生活,生動地展現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同時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木蘭的果斷、樸實,以及她對家庭和國家的深厚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3.鋪陳記錄行為將一連串內容相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行為等,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稱之為鋪陳。鋪陳在古代民歌中運用得極為普遍。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通過對木蘭購買出征物資地點的鋪排,詳細地展現了她出征前的準備過程,渲染出緊張忙碌的氣氛。同時加強了語勢,使詩歌更具聲律之美,還展現了木蘭做事有條理的性格特征(詞句為互文,指的是木蘭在各處購買物資的經過)。4.比喻收束詩歌詩歌結尾處,作者宕開一筆,不寫人物,而寫兔子,用“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收束全詩。運用比喻手法,以兔子奔跑時難辨雌雄來比喻木蘭在軍中女扮男裝未被識破的情況,最后的問號充滿了俏皮色彩。這個比喻新穎奇特,既幽默風趣,又巧妙地回應了前文木蘭從軍的故事,進一步強調了木蘭的機智勇敢,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添了詩歌的趣味性。四、思考詩歌價值,探究學習意義1.對性別角色的突破在古代社會,性別角色有著明確的劃分,女子通常被局限于家庭事務中,“三從四德”是女性最基本的道德準則,“男主外,女主內”是常見的家庭模式。木蘭卻打破了這種傳統束縛,女扮男裝,投身軍旅,在戰場上展現出與男子一樣甚至超越男子的英勇和智慧。她的行為挑戰了當時人們對女性的刻板認知,證明女子也能在男性主導的領域取得成就,為后世女性追求平等和自我價值提供了榜樣,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意義。2.對傳統觀念的顛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顛覆了許多傳統觀念。在傳統觀念了,女子最好的結局就是嫁入好人家,從而生兒育女,她不追求傳統女子的婚姻生活,而是選擇為家庭和國家承擔責任(代父從軍承擔了家庭成員責任,征戰沙場建功立業承擔了國民責任)。在面對功名利祿時,她果斷拒絕,回歸平凡生活,這種對世俗觀念的叛逆,讓人們重新審視什么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追求,促使人們思考傳統觀念的合理性,推動了社會思想的進步。3.對固有倫理的挑戰作為魏晉南北朝的北方,女子不像南方女子一樣不能拋頭露面,但他們所承擔的任務僅限于操持家務和日常勞作,為男子經營大后方。木蘭的所作所為,挑戰了固有的倫理觀念,讓人們意識到,身為女子,不僅僅是家庭的附庸式成員,也可以是家庭的頂梁柱,在家庭責任至上,他們也能承擔起國民的責任。這樣的事情,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女子的社會角色到底是什么,以及當現實需求與倫理道德發生沖突的時候,怎樣的選擇才是正確的。4.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木蘭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在不同的角色中都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作為女兒,她孝順父母,為家庭分憂;作為戰士,她英勇殺敵,保衛國家;作為普通人,她不慕虛榮,回歸平凡。結尾處,木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的舉動,有讓我們看到了木蘭的小女兒情態。她的經歷讓我們思考,人生價值并非單一地由功名利祿來衡量,而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五、結合現實學情,預測閱讀障礙1.文體隔膜從體裁上看,《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屬于古體詩的一種,小學期間,學生所學的詩歌,大多為近體詩(律詩和絕句),從來沒有接觸過民歌。從篇幅上看,《木蘭詩》作為一首長篇敘事詩,記錄了木蘭從軍的全過程,且分節寫成,超出了學生對詩歌的固有認知(很多學生一直覺得《木蘭詩》是一篇記敘文)。同時,詩歌內部充滿了韻律、節奏的變化,其獨特的語言風格、表現手法和結構特點都有其獨特之處,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2.語言隔膜詩中存在許多古今異義詞和古漢語特殊語法現象,如“爺”“走”“市”“郭”等詞語存在古今異義的差異,還有“愿為市鞍馬”中的“為”作介詞的用法。這些語言上的差異會給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帶來困難。此外,詩歌的語言簡潔凝練,省略成分較多,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一句無主語,學生在翻譯和理解詩句時,可能會出現誤解或理解不透徹的情況。同時,詩歌獨有的北方古方言,距離學生的日常語言較遠,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3.修辭隔膜詩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互文、對偶、夸張等。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對于夸張和對偶等修辭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互文修辭手法卻知之甚少,很容易行成悟讀。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實際意思是將軍和壯士們歷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多年后歸來,學生可能會誤解為將軍都戰死了,壯士都回來了。與之相似的還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等。4.形象隔膜木蘭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她的生活背景、社會環境與現代學生相差甚遠,從木蘭的日常生活到木蘭代父從軍的抉擇,學生無法完全理解。同時,現在的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難想象木蘭在戰爭中的經歷和感受。同時,木蘭作為一個古代女性形象,她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尤其是其辭官回鄉的人生選擇,與現代觀念存在極大差異,這可能導致學生在理解木蘭形象時產生偏差,無法真正走進木蘭的內心世界,從而做出錯誤的評價。5.詳略(主旨)隔膜《木蘭詩》在敘事上詳略得當,對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出征前的準備、還朝辭官和回家團聚等內容詳細描述,而對十年征戰則一筆帶過。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看問題時偏于表面化,加之簡單的英雄主義情結,會相當然地認為戰爭經歷才是文章的主要情節,應該詳細描寫,卻不知道作者這樣的安排,正是為了表達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如果學生不理解這一點,就無法形成對詩歌的深入理解,停留在詩歌表面無法真正走進文本的內核。六、探索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內容1.朗讀指導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首先,教師示范朗讀,讀出詩歌的節奏和情感。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從初讀感知內容,到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情感。在朗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押韻、疊詞等語言特點,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詩歌。例如,讀到“唧唧復唧唧”時,放慢語速,感受木蘭的憂愁;讀到“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時,加快語速,表現出木蘭奔赴戰場的急切。2.聯想想象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還原詩歌中的場景和畫面。如在學習“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時,讓學生想象木蘭離開家鄉時的心情,以及黃河邊的荒涼景象。通過聯想想象,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和體驗感。3.修辭學習結合詩歌中的修辭手法,進行專門的學習。詳細講解互文、對偶、夸張等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作用,讓學生找出詩中運用這些修辭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表達效果。例如,分析“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鋪陳手法,體會其對渲染出征前緊張氣氛的作用;分析“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互文手法,理解其表達戰爭殘酷的意義。4.思辨提升組織學生進行思辨性討論,引導他們思考詩歌中的深層次問題。如討論木蘭代父從軍的行為對現代社會的啟示,以及木蘭形象所體現的價值觀在當今時代的意義。通過思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他們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同時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5.言文并重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文言知識的講解和積累。結合詩句,講解古今異義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等知識。同時,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詩歌,加深對文言知識的記憶。例如,學習“愿馳千里足”時,講解“馳”的含義;學習“問女何所思”時,講解賓語前置的語法現象,使學生在學習詩歌的同時,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