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任務五 理解賞析語言[任務解讀]品味散文語言主要指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就是分析、理解那些在文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把握它們對形象刻畫、事件敘述、結構安排、表達主旨產生的作用。散文的語言描寫細膩,表達深刻,內涵豐富。高考散文命題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散文中負載信息量大、內容含蓄、意義深刻、表現力強的語句(重要詞語、句子)進行理解。鑒賞語言特色類題型,其命題角度多為局部的,也有從整體上考查的。局部語言賞析題也是從詞語選用(是口語還是書面語、文言語,是使用成語還是引用古詩文)、句式選用(長句與短句,整句與散句,陳述句與感嘆句、反問句)、修辭手法(主要角度)、語言特色四個角度切入的。不過,還有一個角度雖不常見,但須關注,即語言之美??煽紤]漢字聲調的平仄相間,雙聲疊韻詞的使用,疊詞、單音詞的妙用及押韻等問題。當做到以聲傳情時,語言就具有了聲韻美和情韻美。文章整體語言的賞析雖也從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從語言風格角度切入的,如生動形象、質樸平易等。[考向概覽]一、用詞之美“4角度”二、賞析“5注意”1.長句短句結合:行文錯落有致,生動活潑,富于變化。2.整句散句結合:句式參差,錯落有致,音韻和諧。3.語言風格:豪放、直白、華麗、精練、凝練、柔婉、含蓄、細膩、典雅、凝重、清新、明麗、樸素、活潑、詼諧等。4.修辭:比喻、擬人、排比、對偶、反問、反復等。5.描寫手法和角度:白描,細描,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視、嗅、聽結合(有色有聲),對比襯托,鋪陳渲染等等,使描寫細致生動,形象鮮明。 請從語言特色的角度對《荷塘月色》第四段進行賞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僭摱握Z言生動形象,描繪細致,用詞準確;②使用了疊字,使語言具有音樂美;③使用了比喻、排比、擬人、通感等手法,使景物描寫更生動逼真,引人入勝。綜觀近幾年高考試題,散文的語言特色,也是從詞語、句式、修辭手法等角度進行賞析。題干中往往有“分析”“賞析”等作答動詞和“語言特色”“語言風格”等表示答題方向的名詞。1.“一借三看四聯”2.“兩角度”賞析詞語,首先要理解并說明詞語的意思,其次要從兩個角度入手:一是分析用詞特點。看該詞詞性和色彩(感情和語體)特點。有無臨時借用或活用特點,如它是否為動詞、疊詞、成語,是否為褒(貶)義詞,是否為反復詞等情況。二是分析表達效果。分析時應注意幾點:①結合詞義。②結合詞語特點。如使用動詞、形容詞,有生動形象之效;使用疊詞,強化語意,增強音樂性;反復詞語,突出某種思想,強調某種情感等。③從描寫對象特點、主旨表達傾向及結構等方面展開分析。?即時訓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云和梯田張抗抗①傳說中“中國最美的云和梯田”,隱匿于浙西南括蒼山脈霧氣迷蒙的群峰深處,彎彎繞繞的盤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開闊谷地望去,錯落有致的梯級田畔,覆蓋了周圍山坡,似一個碩大的環狀天池,嵌于青蔥滴翠的崇山峻嶺之間。②陽光迎面撲來,俯視崇頭鎮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對著一座寬大露天體育館。若是早幾個時辰,此處可見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無論冬夏——太陽每天都攀著濕淋淋、銀閃閃、綠油油或是金燦燦的梯子,從山間的水田里升起來。③此時,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遞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長或短,依山就勢形狀各異,順著山坡一塊塊不規則地蜿蜒開去。一層層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墻的小村落;一層層升高,則通往山頂的云端去了。④遠眺層層梯田,猶如面對著一座盤旋陡立的天梯。⑤正是清明時節,梯田已開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聲箜箜作響,猶如節律均勻的彈撥樂。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邊緣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滿,便自動流向下一層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級級的“梯級電站”。田畔蓄滿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靈夜半在山上置放了無數面鏡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個鏡子創意博覽會——弧形橢圓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無數面鏡子,順著山坡,妥妥帖帖地鋪展開去。田埂上剛發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為鏡子鑲上了翠綠的鏡框。鏡面朝天,映出藍天里朵朵浮蕩的白云……⑥尚未到開犁節,幾頭水牛悠然在田間啃著嫩草,田畔里盛滿明晃晃的清水。這個時節,梯田是透明而寧靜的,給人遐想的空間。水孕萬物,水汽氤氳中,“風光不與四時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現。⑦梯田在濕潤的微風中蘇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壯的水稻秧,齊刷刷地搖曳,綠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閃過熒熒的波光,銀水綠影——那是水靈靈的春梯田。⑧春梯田,是一軸淡淡的水墨畫。⑨梯田的夏季從綠色中來。由嫩綠而碧綠再墨綠……濃濃的綠、重重的綠,綠得綿密綠得厚重,猶如一針針一線線的刺繡,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層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織成綠色的絨毯。夏梯田,是一幀精美絕倫的繡品。秋季稻熟時,飽滿的稻穗灑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滿山金池塘。一層鉻黃一層褐黃一層澄黃,稻浪的金色漣漪從山腳一波波升上山頂,又從山頂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濃郁的油畫。落雪了,梯田在飄飛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換妝。白雪覆蓋了層層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寬大的銀色緞袍,瞬時有了一種雍容華貴的氣度。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動、最美的時刻——梯田的平面上,一層層落滿了白雪,而每一級梯田的側面土墻,則是一道道背風少雪的立面。梯級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顯濃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條條層次分明的黑色弧線。滿山的梯田在純凈的白雪映襯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線驟然凸顯。那阡陌縱橫婀娜多姿的線條,如此灑脫流暢、隨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傳揚的無聲旋律,淺唱低吟……冬梯田,是一幅輪廓分明、莊嚴冷峻的黑白木刻。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變幻著炫示著迥然相異的色彩與風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觀,而是農耕文明積淀千年的人文極品。那一刻,腦中跳出一句俗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相傳,云和梯田已有千年歷史。由閩北遷徙浙南的畬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墾殖者?!熬派桨胨敕痔铩钡纳絽^,田地最為寶貴。聰明勤勞的農人先祖,用鋤頭鐮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與荊棘,挖去亂石揀盡雜礫,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經年累月日復一日,開墾出一小塊一小塊、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寬或窄的梯田,一長條一小塊,不規則地依山勢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稱為“巴掌田”,即便春種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會輕易放棄。歷經千百年實踐,先人積累了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無論何樣貧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跡所至之處,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樹木、竹林調節氣候,保持四季的氣溫與濕度,建立起一個自我循環的生態環境,具有固化山體植被、保護水土之功。曾有疑問:水往低處流,而梯田逐級升高。古代無水泵,水梯田之水,從何而來?云和人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恍然,凡是適合開墾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霧氣雨水……農人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修堤筑埂,通過水筧溝渠,將水流引入梯級田畔。自古以來,墾種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 民約,根據每塊田的面積,協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進入21世紀的現代社會,梯田用水則有了更為合理、科學的調配機制。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養出來的。梯田自成一體的耕作方式,梯田獨創的灌溉系統,為中國及東亞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燦爛的一筆。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級層次清晰,如同一部刻錄著中國千年農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體史冊。在這個以“移動”為時尚的時代,尚有一種“不可移動”的物體——“梯田”,默默守望著人類共同的家園。(原載于《人民日報》,有刪節) 本文是當代寫景散文中的精品,請結合文章內容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答題時可從用詞、句式、語言風格、藝術手法等多角度尋找答案。用詞方面,文本大量使用了疊音詞、擬聲詞等,如寫梯田日出奇景時,使用“濕淋淋”“銀閃閃”“綠油油”等疊音詞;句式方面,文本多處運用長短結合、整散結合的句式,如“濃濃的綠、重重的綠”為短句,“綠得綿密綠得厚重,猶如一針針一線線的刺繡,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層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織成綠色的絨毯”為長句、整句;語言風格方面,本文語言清新明快,如“春梯田,是一軸淡淡的水墨畫”“夏梯田,是一幀精美絕倫的繡品”“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濃郁的油畫”“冬梯田,是一幅輪廓分明、莊嚴冷峻的黑白木刻”等語句,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讓人耳目一新;藝術手法方面,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擬人如“梯田在濕潤的微風中蘇醒”,比喻如“一面一面無數面鏡子,順著山坡,妥妥帖帖地鋪展開去”“咕嘟咕嘟的流水聲箜箜作響,猶如節律均勻的彈撥樂”,排比如“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霧氣雨水……”,反復如“開墾出一小塊一小塊、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答案】?、傥恼掠迷~精妙,如第二段描寫“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時,使用“濕淋淋”“銀閃閃”“綠油油”等疊音詞,既形象地描繪出景色之美,又使文章節奏鮮明,富有音樂美。②文章句式多變,如第九段描寫夏季梯田景色時,長短句交錯,整散句結合,使句式錯落有致,節奏活潑明快,增加了文章語言的美感。③文章語言風格清新明快,如描寫四季梯田風光時,使用大量色彩詞語和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勾勒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山水圖畫。④文章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法,綜合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反復等多種修辭手法,形象地展現了梯田的美景,令讀者身臨其境。任務集訓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大敦煌徐 可從蘭州出發,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過武威、張掖、嘉峪關,最后到達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風光,滄桑雄渾,美不勝收,而至敦煌則達到頂點。敦煌,一座總面積只有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只有18萬的蕞爾小城,就敢取這么一個大氣磅礴的名字,讓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氣魄。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碧瞥罴幍摹对涂たh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北M管現代大多數學者都說,“敦煌”一詞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但是敦煌人寧愿相信古人的解釋。就是這塊土地,曾經連接起漢唐盛世與西域文明,手挽著長安城與波斯灣,見證了無盡的繁華與滄桑。在漢代,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被譽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為一座擁有140萬人口的大城市,僅次于首都長安?,F在,敦煌雖然沒有了當年的顯赫地位,規模也大大縮小,然而,歷經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價值獨特的敦煌文化所散發出的迷人魅力,更是與日俱增。到達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藍,明月灑下一地清輝。從來沒有見過那樣晶亮的滿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這塊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設有序、干凈整潔、規劃整齊。漢唐的建筑,街頭的飛天雕塑,滿墻風動的壁畫,讓人懷疑是在歷史與夢幻之中。一夜小雪,鳴沙山披上一層潔白的輕紗,空氣像水洗過一樣清爽。登上山頂,舉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氣勢磅礴。微風吹來,撲人心懷,爽人心肺,心胸頓覺空明。鳴沙山的沙粒有紅、黃、綠、黑、白五色,當地人稱它“五色神沙山”。登臨此山,聽山與泉同振共鳴,猶如鐘鼓管弦齊奏,令人動魄驚心?!逗鬂h書·郡國志》引南朝《耆舊記》云:敦煌“山有鳴沙之異,水有懸泉之神”。被譽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滿目蒼涼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眾多的美麗傳說,聽導游說,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麗。最好在農歷十五月圓之夜時來,露宿在鳴沙山才可以親歷那夢幻仙境般的意境。來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參觀。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斷興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洞窟門一打開,歷史的味道迎面而來,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畫好像帶你走進了歷史。你仿佛可以看見千年前的畫工巧匠們一點一點描繪、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殘破現狀又告訴你時光已逝、光陰變換的事實。那些佛像用著千年不變的平靜面對你,微微上揚的嘴角述說著樂觀豁達。其實他們面對的不只是你,還有千年的歷史,那些進入盜寶的強盜,那些謙卑的祈福的平民。“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弊哌M敦煌研究院大門,一塊條石上鐫刻著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錐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發現,也許莫高窟現在還靜靜地沉睡在沙漠的懷中;或者,她在合適的時間被合適的人發現,也許能夠受到更好的保護??上?,歷史不能假設。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箓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從此敦煌不再平靜,從此敦煌在被掠奪、被肢解中走向世界,從此無數的學者為她皓首窮經,從此世界上產生了敦煌學。面對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難,中國知識分子拍案而起,他們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掀起了一場敦煌大搶救運動。最先站出來的,是著名金石考古專家羅振玉。當他得知一批珍貴的敦煌文物淪落到法國人伯希和之手后,當即報告學部,要求即刻發令保護藏經洞遺書。緊接著,一批著名學者投入到對敦煌遺書的收集、??薄⒖?、研究中去。更有人遠涉重洋,到日本、到歐洲,去抄錄和研究那些流失的書卷。在保護和研究敦煌方面,貢獻最大、最令人感動的是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為代表的敦煌守護者。他們放棄內地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奔赴偏僻荒涼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貢獻給了敦煌保護事業。正是由于他們的艱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結束了無人看管的現狀,走上了科學保護的道路。敦煌學研究也從無到有,從粗到精,徹底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狀況。敦煌是中國的敦煌,應該使敦煌學回到中國。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鄭重囑托。現在,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這位老人:敦煌學已經回家了!(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刪節)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敦煌人寧愿相信古代學者對“敦煌”一詞的解釋,反映出他們有一種身為敦煌人特有的自豪和驕傲。B.敦煌是漢唐時代僅次于長安的大都市,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交通樞紐,見證了歷史的繁華與滄桑。C.雖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經殘破,但它仍然以樂觀豁達的形象平靜地向進入石窟的各種人訴說著歷史。D.一代代學者潛心研究敦煌的文獻文物,想盡一切辦法保護敦煌文化,終于使敦煌學回到中國并得到長足發展。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B.“敦煌是漢唐時代僅次于長安的大都市”錯誤,唐代時敦煌是僅次于長安的大都市。故選B。]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敦煌“總面積只有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只有18萬”,與敦煌歷史上的顯赫地位形成鮮明對比,突出現代敦煌的沒落。B.第五段引用“山有鳴沙之異,水有懸泉之神”一句,增添了鳴沙山、月牙泉的傳奇色彩,為下文敘寫月牙泉作鋪墊。C.“在合適的時間被合適的人發現”,兩個“合適”委婉地表達了作者對道士王圓箓發現卻沒能保護敦煌文物的批評。D.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不僅突出了敦煌歷史悠久,敦煌文化源遠流長,也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富有可讀性。A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A.“突出現代敦煌的沒落”不當,根據原文,現代敦煌“文化燦爛,古跡遍布”“價值獨特的敦煌文化所散發出的迷人魅力,更是與日俱增”。故選A。]★3.請簡要賞析文中畫線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你仿佛可以看見千年前的畫工巧匠們一點一點描繪、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殘破現狀又告訴你時光已逝、光陰變換的事實”,運用聯想、想象,由眼前的“泥塑”和“壁畫”聯想到當初的創造,想象能工巧匠精心細致的描畫、上色,來表現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增強了感染力。“千年前的畫工巧匠們一點一點描繪、上色”“那些泥塑的殘破現狀”,千年前工匠精心的描畫與殘破的現狀形成對比,“可是那些泥塑的殘破現狀又告訴你時光已逝、光陰變換的事實”,突出時光流轉和歷史的久遠。【答案】?、龠\用想象(或聯想、虛實結合)。由眼前的泥塑壁畫,想象工匠精心描畫、上色的情景,增強了感染力。②運用對比,千年前工匠精心的描畫與殘破的現狀形成對比,突出時光流轉和歷史的久遠。4.本文采用空間和時間兩條線索行文,請分別加以簡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寫作特色的能力。文章以空間為線索,展開對敦煌的敘寫。“從蘭州出發,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過武威、張掖、嘉峪關,最后到達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到達敦煌,暮色四合”“一夜小雪,鳴沙山披上一層潔白的輕紗,空氣像水洗過一樣清爽”“被譽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干旱而枯竭”“來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走進敦煌研究院大門,一塊條石上鐫刻著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錐心”,從蘭州出發抵達敦煌后,依次寫敦煌城、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最后到敦煌研究院;文章以時間為線索,由古至今,“就是這塊土地,曾經連接起漢唐盛世與西域文明,手挽著長安城與波斯灣,見證了無盡的繁華與滄桑。在漢代,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被譽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為一座擁有140萬人口的大城市,僅次于首都長安”“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箓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從此敦煌不再平靜,從此敦煌在被掠奪、被肢解中走向世界,從此無數的學者為她皓首窮經,從此世界上產生了敦煌學”“面對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難,中國知識分子拍案而起,他們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掀起了一場敦煌大搶救運動”“在保護和研究敦煌方面,貢獻最大、最令人感動的是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為代表的敦煌守護者”,介紹了漢唐時期敦煌的地位和影響,再到近代敦煌遭遇的劫難,和一代代知識分子對敦煌的保護和研究。【答案】?、傥恼乱钥臻g為線索,展開對敦煌的敘寫。從蘭州出發抵達敦煌后,依次寫敦煌城、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最后到敦煌研究院;②文章以時間為線索,由古至今,介紹了漢唐時期敦煌的地位和影響,再到近代敦煌遭遇的劫難,和一代代知識分子對敦煌的保護和研究。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墻上的春天張金鳳日頭偏過了正中,爹從年集上歸來。把別的物品交代完畢,他慢慢地展開了畫卷,孩子們的眼睛里放出異樣的光彩。經過一年煙嗆火燎的土屋,此刻被年畫這一輪太陽照得亮堂堂的。吉祥可愛的胖娃娃,珠光寶氣的仙女,嬌艷美麗的花兒,五谷豐登的糧倉,眼前一晃,仿佛都變成了真實的存在。娘輕抿微笑,畫卷被隆重地重新卷起,放在棚子上。日子該怎么忙活還怎么忙活,盡是這家棚子上的年畫讓一家人的忙碌都有了底氣和希望?!叭兆訒癞嬌弦粯雍玫??!泵磕曩N年畫的時候,娘總是這樣說。爹就憨憨地笑。貼年畫是最隆重的。臘月的最后一天,屋子已經掃過塵,四壁也干凈了。娘用小鍋煮了糨糊,爹開始糊墻。他用舊報紙把臥室四壁糊好,獨留下貼年畫的地方。年畫要最后貼,就像戲臺上的高潮,總要留在吊足胃口的時刻,爹比量好上下左右的位置,用鉛筆在土墻上將畫的四角位置描上四個點,然后把畫取下來,放在小桌子上,用小刷子在畫的背面均勻地涂滿薄薄的漿糊。而后,將嶄新的畫貼上去,用新的希冀翻過舊的光陰。貼年畫的時候爹非常小心,輕輕抻著,用力大了,半濕的年畫容易破,抻得輕了容易起褶。糊了一上午墻爹都不說累,貼年畫的時候鼻尖卻冒出了細密的汗珠。貼上新年畫,爹用一把新笤帚仔細將年畫掃一遍,被掃過的年畫,就像被熨斗熨過的衣裳,平展得一點紋都沒有。爹又裁好一溜兒二指寬的大紅紙,給年畫的四邊鑲上紅邊,就更輝耀四壁了。我家的年畫是分主題的。炕頭是娘的年畫區,手執蓮花在水中嬉戲的“荷花娃娃”,騎著小金馬的“美好前程娃娃”,背依碩大金元寶搖撥浪鼓的“富貴娃娃”,不管背景如何,主角永遠是一個穿紅肚兜、胳膊像嫩藕一樣的栩栩如生的俏麗娃娃??晃驳膲κ堑膱@地,他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布置它,爹喜歡花鳥畫,炕尾年年是花樣不同的四季聯,畫工細膩精致,《梅蘭竹菊》清雅高潔,《梅花爭春》的花蕊細致生動,《松鶴吉祥》的松樹風骨凜然,而鶴的情態從容謙和。各樣水果逼真到似乎能聞到香氣,我常常近距離地逼視它們,恨不得趁沒人的時候啃一口。年畫打開了我的眼界,我很早就認識了北方鄉村沒有的花兒,牡丹、荷花、菊花、山茶、梅花、蘭花,還認識了佛手、枇杷、香蕉等南國水果,認識了如意等普通老百姓絕沒有機會認識的物件。年畫這本教科書,給了我美好的想象,還給了我那么多故事。《岳母刺字》《連環計》《西廂記》《西游記》《臥冰求鯉》,一幅幅生動鮮活。我看這些有故事的年畫時,總是央求主人給讀一下畫的題目,講一下畫里面的故事,那些民間故事他們講得無比生動,給了我最早的文學啟蒙。年畫是年最鮮艷的花朵,人們把它擎在炕頭上,擎在心里最高的地方。每年到了除夕這天,家家都換了新年畫,我最快樂的事就是逐家去看年畫,逐一檢閱他們的喜慶。爺爺的炕頭貼的是《松鶴延年》《太極仙翁》;二叔家的年畫是電影劇照加文字,簡直是一本墻上的彩色連環畫;八爺爺是個老黨員,他家的年畫是《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等,總有李玉和神情里的果敢和智慧,李鐵梅手擎紅燈的堅不可摧,還有紅色娘子軍用腳尖點地的舞蹈場面。六奶奶讀過學堂,她家的畫有《梁紅玉》《文姬歸漢》《搜孤救孤》等。有時候,走進一戶人家,見墻紙是舊的,年畫也是去年的,被灶屋流進的煙熏得顏色枯黃、毫無精神,這時候,我會很失落,小小的心里會替他們黯淡一會兒。沒有年畫的年就像沒有花開的春天,那一定是他們的親人去世不到一年,不貼年畫是一種哀思和緬懷。年畫是看得見的好日子,日子不論貧富都要用心挑選吉祥年畫。集市上的年畫攤子擺著、掛著幾十種年畫,看著哪幅都好,拿到手里就不舍得放下,她想要《五谷豐登》,也想要《花好月圓》,看好了《鳳還巢》,還惦記著《木蘭從軍》,她喜歡那水嫩嫩的胖娃娃,也想要那生動的四季聯。挑挑揀揀,拿起放下,趕集的女人,包袱還輕飄飄的,還有許多東西要置辦,卻被年畫的迷宮絆住了腳步。最后,她舍棄了自己的一雙新鞋,又舍棄了一條擦臉手巾,把那些現實日子里的用品變成了她手中多出來的年畫。買上自己喜歡的年畫,她的臉升上祥云,仿佛那富裕美好的日子從此像手中的年畫一樣跟定了她。“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碑斘矣鲆娺@首古詩的時候,幾乎是一遍成誦。它說的是我們家家戶戶墻上的年畫啊,那是我們墻上永不老去的春天。(有刪減)5.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爹“把別的物品交代完畢”,才“慢慢地展開了畫卷”,因為年畫對全家人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B.娘說“日子會像畫上一樣好的”,“爹就憨憨地笑”,表現了爹因自己買的年畫得到夸獎而喜悅。C.年畫是鄉村社會樸實的教育資源,孩子們可以通過年畫漲知識,開眼界,獲得文學藝術的熏陶。D.除夕時“我”“逐家去看年畫,逐一檢閱他們的喜慶”,展現出一幅歡樂和諧的鄉村生活圖景。B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B.“表現了爹因自己買的年畫得到夸獎而喜悅”錯誤。娘不是夸獎,而是對生活的期望;爹不是因夸獎而喜悅,而是表現著和娘同樣的期望。故選B。]6.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渲染的筆法,對父親貼年畫的過程進行細致描寫,把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B.文章中用了多個比喻來指稱年畫,形象地表現了人們對年畫的心理感受,揭示了年畫對生活的價值。C.文章運思巧妙,通過大量列舉年畫名稱,體現了年畫的時代感和豐富性,也表現了村民不同的生活品味。D.文章從“我”家貼年畫開始,筆觸逐漸拓展到鄰居、親戚直至集市,由面到點,呈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D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由面到點”錯誤。應該是“由點到面”,“我家”是點,“鄰居、親戚直至集市”是面。故選D。]★7.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古詩的作用有哪些?請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所引用的古詩是詠畫,而本文也是在歌詠年畫,揭示年畫對生活的美好意義,所以引用詠畫的這一首詩,不僅是對年畫的贊美,同時也贊美了美好的生活。同時從結構上來說,詩中的“春去花還在”寫出了畫中春色永不衰退的特征,而文章的題目是“墻上的春天”是我們墻上永不老去的春天,二者意味一致,所以引用這首詩緊扣了題目。文中說到“當我遇見這首古詩的時候,幾乎是一遍成誦。它說的是我們家家戶戶墻上的年畫啊,那是我們墻上永不老去的春天”,自己對這首詩能夠一遍成誦,可見年畫對自己的深刻的影響,表達了自己對年畫的喜愛之情。整篇文章通過農村年底家家戶戶買年畫、貼年畫,展現出一幅歡樂和諧的鄉村生活圖景,富有鄉土氣息,而文章的結尾引用古詩,使文章增加了文學氣息,使文章顯得典雅厚重。【答案】 ①古詩是詠畫的,引用古詩贊美年畫也是贊美美好生活;②表明年畫給予自己深刻的影響,表達了自己對年畫的喜愛之情;③扣題目,“春去花還在”的特征與“墻上的春天”意味一致;④引用古詩,增加了文學氣息,使文章顯得典雅厚重。8.貼年畫這種民俗,反映了人們哪些生活態度?請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探討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能力。文中說到“日子該怎么忙活還怎么忙活,盡是這家棚子上的年畫讓一家人的忙碌都有了底氣和希望。日子會像畫上一樣好的。每年貼年畫的時候,娘總是這樣說。爹就憨憨地笑”可以看到人們對待年畫的態度,年畫上都是“看得見的好日子”,讓一家人的忙碌有了底氣和希望,表現出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反映出人們的樂觀向上。原文中寫到“貼年畫是最隆重的。臘月的最后一天,屋子已經掃過塵,四壁也干凈了”“爹比量好上下左右的位置,用鉛筆在土墻上將畫的四角位置描上四個點,然后把畫取下來,放在小桌子上,用小刷子在畫的背面均勻地涂滿薄薄的漿糊。而后,將嶄新的畫貼上去,用新的希冀翻過舊的光陰。貼年畫的時候爹非常小心,輕輕抻著,用力大了,半濕的年畫容易破,抻得輕了容易起褶。糊了一上午墻爹都不說累,貼年畫的時候鼻尖卻冒出了細密的汗珠。貼上新年畫,爹用一把新笤帚仔細將年畫掃一遍,被掃過的年畫,就像被熨斗熨過的衣裳,平展得一點紋都沒有。爹又裁好一溜兒二指寬的大紅紙,給年畫的四邊鑲上紅邊,就更輝耀四壁了”可知,人們貼年畫時的隆重和仔細認真,體現出濃重的儀式感,反映出人們的莊重認真。文中說到:我家的年畫是分主題的,炕頭是娘的年畫區,炕尾的墻是爹的園地;年畫是年最鮮艷的花朵,人們把它擎在炕頭上,擎在心里最高的地;年畫是看得見的好日子,日子不論貧富都要用心挑選吉祥年畫,甚至有人把那些現實日子里的用品變成了她手中多出來的年畫,都表現的是人們在狹小的空間里、在艱難的生活中也要為自己的趣味和生活理想留下空間,反映出人們重視精神需求。【答案】 ①樂觀向上。年畫上都是“看得見的好日子”,表現的是人們在辛勤一年之后,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憧憬。②重視精神需求。將年畫貼在炕頭、放棄對日用品的購買換年畫,表現的是人們在狹小的空間里、在艱難的生活中也要為自己的趣味和生活理想留下空間。③莊重認真。人們貼年畫時極為細致,體現出濃重的儀式感。任務群練 散文(1)建議用時:45分鐘 滿分:36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8分)餃 子蔣 韻我非常懷念那個時候一家人圍坐在桌旁包餃子的情景,特別是來了親友時。我最喜歡的一個人,是徐叔叔。常常,提前幾天,父親說:“媽,老徐星期天來家里吃飯,包餃子吧?!?br/>徐叔叔特別喜歡吃我們家的餃子,他說,誰家的餃子都不如我奶奶包的好吃。這話,我認為不是客套話。我也認為,誰家的餃子,都不如我奶奶包的好吃。首先,奶奶會用水把肉餡打得鮮嫩,兌醬油、料酒和蔥姜末煨出來。其次是菜和肉的比例,摻多少菜進去,奶奶總是拿捏有度。她最愛的是豬肉白菜的經典搭配,若是春韭時節,會加一些韭菜進去,冬季則加黃芽韭。奶奶拌餃子餡,從不加五香粉這一類奪味的調味品,只加鹽、醬油、少許白糖和香油,味道既鮮且香。而奶奶搟的餃子皮,不硬不軟,厚薄適宜,吃起來很筋道。所以,關鍵的這幾道程序——拌餡兒、和面、搟皮,以及煮餃子,都是奶奶親力親為。而我們做的,就是包餃子。徐叔叔也總是和我們一起包,一邊包,一邊聊天兒。徐叔叔是北京人,一口京腔,說話抑揚頓挫,我和我弟都特別喜歡聽徐叔叔說話。徐叔叔和我父親一樣,學醫,專業是影像學,骨子里卻充滿藝術氣息。他在學校里演過話劇,據說演的還是女角。他會唱美聲,喜歡文學、藝術,讀過很多書。在那樣困頓的年代,聽他和父親聊天,是一大樂事。他們的話題中,沒有眼前的茍且,而是那些遙遠美好的事物,比如雨果、巴爾扎克,比如托爾斯泰、普希金,比如《桃花扇》和《紅樓夢》。我就是從徐叔叔那里,知道了法國的巴比松畫派,并喜歡上了他們,也是從他那里,第一次聽到《竇娥冤》里那段呼天搶地的《滾繡球》: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聽得我真是心驚肉跳。他最喜歡《桃花扇》里的套曲《哀江南》,常背來給我們聽:你記得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他還喜歡講畫,他說有幅畫很有趣,只畫了一個襁褓和一支紅燭,題詞卻是“除夕生的小弟弟,過了一天長一歲”。我一直在想象那幅畫會是怎樣的色彩、筆調,作者又是誰。我猜測了幾十年,至今,也無緣得見。只是在最近,我得知了,這幅畫的作者原來是豐子愷先生。也對,只有豐子愷先生,有這樣的赤子之心和童趣。一次,聽徐叔叔說管教小孩子,引的是元春帶信出來與父母說的話:“不嚴不能成器,過嚴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憂?!苯Y論是,好頭疼。徐叔叔只有一個兒子。孩子沒有媽媽。徐叔叔的妻子,我沒有見過,只是聽我媽說,那是個非常美麗的女子,一個美麗的女醫生和徐叔叔既是同學又是同事。什么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璧人?人們說,看徐醫生和李醫生就知道了。有一天,有人來找李醫生談話了,談話內容十分嚴肅,責令她必須在第二天的全院大會上,和徐醫生以及他的朋友劃清界限。否則,后果自負。她知道那叫“最后通牒”,她也知道大多數人會怎么選擇。但她不是“大多數人”,她不能容忍自己變丑,所以,她沒得選……自從李醫生去世后,李醫生的形象,一刀一刀,刻在了徐叔叔的心里,刻得太深太深,血肉模糊,結了疤,永不能平復……后來,徐醫生被下放了。從他供職的省城大醫院,被下放到鄉下。李醫生出事后,他們的孩子就被送到在北京的奶奶身邊,所以,赴鄉下的也只是徐叔叔一人。星期天和徐叔叔一起包餃子的樂事,就此終結。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他重新回到我們這個城市,去了郊外一家職工醫院。又過了幾年,聽說他再婚了。那時,我奶奶已經去世,我也已經成家,聽我母親說他帶著新人來我家拜訪過,可惜我沒見到。據說那天是我媽給他們包了餃子。至于那餃子是不是徐叔叔記憶中的味道,就不得而知了。他和我父親保持了一生的友誼。20世紀八九十年代,堪稱我父母、徐叔叔這一輩人職業生涯,或者說事業的第二春,他們都在忙自己的工作,偶爾,他還會來看望我父母。那時,我女兒在我父母家住,他一來,就叫我女兒:“來來來,給徐爺爺背一段?!蔽宜奈鍤q的女兒,再大些,六七歲的女兒,就會“登登登”跑過去,站在他面前,一點兒不猶豫,朗聲背道:山松野草帶花挑,猛抬頭秣陵重到。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那是《哀江南》。你記得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這全套《哀江南》,她能從頭背到尾。是我父親教她的吧?反正不是我。會不會是徐叔叔?我沒問。只是,她的《哀江南》,是歡天喜地的。她歡天喜地地一直背到“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徐叔叔也笑呵呵地鼓掌,這種時候,我父母,還有笑呵呵的徐叔叔,心里一定百感交集吧?徐叔叔比我父親小幾歲,卻走在了父親的前面。我想念他。(選自蔣韻《北方的廚房》,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詳細描寫奶奶包餃子的程序和特色,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的懷念,引出對往事的回憶。B.李醫生不能容忍讓個人品德變得丑陋的行為,她的高尚品德永遠刻在了徐叔叔的心里。C.世事變遷,徐叔叔再婚后,媽媽用餃子招待帶著新人來“我”家的徐叔叔,那餃子中暗含了作者對滄桑變化的無限感慨。D.《哀江南》的曲辭是哀傷的,但女兒卻背得歡天喜地,是因為她生活的年代安定幸福,她只是以能背出曲辭內容為榮,心里感到無比歡喜。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那餃子中暗含了作者對滄桑變化的無限感慨”錯誤,文章說“據說那天是我媽給他們包了餃子”,之所以包餃子,是因為“徐叔叔特別喜歡吃我們家的餃子”,選項說“暗含了作者對滄桑變化的無限感慨”故意拔高情感,夸大事實。故選C。]2.本文大量引用文學作品中的內容,下列對其藝術效果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用來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了徐叔叔和父親充滿藝術氣息的形象,也暗示了這些作品對“我”、“我”的女兒的熏陶作用。B.雨果、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普希金,《桃花扇》《紅樓夢》,法國的巴比松畫派等等這些引用,使內容更為充實,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C.本文反復寫到徐叔叔喜歡的《桃花扇》里的套曲《哀江南》曲辭,寫出了世事變遷對人的影響巨大。D.這些文學作品的引用從頭到尾貫串了全文,特別是《哀江南》的反復出現起到了全文線索的作用,使文章結構頗具匠心,同時也使小說的主題更加多元化。D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D.“線索的作用”“使小說的主題更加多元化”錯誤,《哀江南》只是在文中反復出現了幾次,并不是全文的線索,也沒有“使小說的主題更加多元化”,本文只是敘述了幾個重要的歷史年代帶給徐叔叔人生的重要改變,表達作者對于人世變遷的深沉感慨。故選D。]3.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塑造徐叔叔的形象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表達技巧的能力。本文通過第一人稱“我”的角度敘述,寫“徐叔叔和我父親一樣,學醫,專業是影像學,骨子里卻充滿藝術氣息”,直接交代了徐叔叔充滿藝術氣息,使文章更具真實性,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文中有多處細節描寫,“我就是從徐叔叔那里,知道了法國的巴比松畫派,并喜歡上了他們,也是從他那里,第一次聽到《竇娥冤》里那段呼天搶地的《滾繡球》……他最喜歡《桃花扇》里的套曲《哀江南》,常背來給我們聽……他還喜歡講畫,他說有幅畫很有趣,只畫了一個襁褓和一支紅燭,……。一次,聽徐叔叔說管教小孩子,引的是元春帶信出來與父母說的話……結論是,好頭疼”,文章通過這些細節描寫突出徐叔叔文化底蘊的深厚。文章還有關于徐叔叔妻子的形象描寫,“有一天,有人來找李醫生談話了,談話內容十分嚴肅,責令她必須在第二天的全院大會上,和徐醫生以及他的朋友劃清界限。否則,后果自負。她知道那叫‘最后通牒’,她也知道大多數人會怎么選擇。但她不是‘大多數人’,她不能容忍自己變丑,所以,她沒得選……”,李醫生不能容忍讓個人品德變得丑陋的行為,她的高尚品德永遠刻在了徐叔叔的心里。文章通過對徐叔叔妻子的形象烘托徐叔叔的正直、純潔、深情。徐叔叔和妻子感情深厚,但妻子最終含冤去世,后來他自己也被下放,徐叔叔雖然比“我”父親小幾歲,卻走在了父親的前面。通過對徐叔叔人生經歷的敘述表現了他雖然經歷坎坷,但是仍然對于生活充滿熱情的心態。【答案】 ①通過“我”的敘述直接交代徐叔叔充滿藝術氣息。②通過細節描寫突出徐叔叔深厚的文化底蘊。③通過對徐叔叔妻子的形象烘托徐叔叔的正直、純潔、深情。④通過對徐叔叔人生經歷的敘述表現他雖然經歷坎坷,仍對生活充滿熱情。4.本文選自作家蔣韻的作品《北方的廚房》,評論認為它的特色是以“以小題材反映大時代”。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的表現手法,探討創作意圖的能力。文章開頭就寫“我非常懷念那個時候一家人圍坐在桌旁包餃子的情景,特別是來了親友時。我最喜歡的一個人,是徐叔叔”,文章從包餃子、吃餃子這樣的小事寫起,引出對往事的回憶,引起下文的故事情節。文章寫“有一天,有人來找李醫生談話了,談話內容十分嚴肅,責令她必須在第二天的全院大會上,和徐醫生以及他的朋友劃清界限。否則,后果自負?!?,她也知道大多數人會怎么選擇?!荒苋萑套约鹤兂?,所以,她沒得選……”,寫徐叔叔妻子含冤去世的經過,又寫“后來,徐醫生被下放了。從他供職的省城大醫院,被下放到鄉下”,接著寫“20世紀八九十年代,堪稱我父母、徐叔叔這一輩人職業生涯,或者說事業的第二春,他們都在忙自己的工作”,文章敘述了幾個重要的歷史年代帶給徐叔叔人生的重要改變,從個人命運的角度反映時代的變遷。文章以小見大,通過對徐叔叔坎坷人生經歷的敘述,表現徐叔叔雖然經歷坎坷,但是仍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情懷。文章著意表現個人、家庭命運與時代變化密切相關的主題思想,表達了作者對于人世變遷的深沉感慨。【答案】?、傥恼聫陌溩印⒊燥溩舆@樣的小事寫起,引出對往事的回憶。②敘述了幾個重要的歷史年代帶給徐叔叔人生的重要改變,從個人命運的角度反映時代變遷。③文章以小見大,表現個人、家庭命運與時代變化密切相關的主題,表達作者對于人世變遷的深沉感慨。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18分)春意掛上了樹梢蕭 紅①三月花還沒有開,人們嗅不到花香,只是馬路上融化了積雪的泥濘干起來。天空打起朦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風如輕紗一般浮動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關外的人們才知道春來。春是來了,街頭的白楊樹躥著芽,拖馬車的馬冒著氣,馬車夫們的大氈靴也不見了,行人道上外國女人的腳又從長統套鞋里顯現出來。笑聲,見面打招呼聲,又復活在行人道上。商店為著快快地傳播春天的感覺,櫥窗里的花已經開了,草也綠了,那是布置著公園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時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著那樣小沿的帽子。②“天真暖啦!走路都有點熱?!?br/>③看著她轉過“商市街”,我們才來到另一家店鋪,并不是買什么,只是看看,同時曬曬太陽。這樣好的行人道,有樹,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閉起,一切春的夢,春的謎,春的暖力……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進去。聽著,聽著吧!春在歌唱……④“大爺,大奶奶……幫幫吧!……”這是什么歌呢,從背后來的?這不是春天的歌吧!⑤那個叫化子嘴里吃著個爛梨,一條腿和一只腳腫得把另一只顯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凍壞啦!大爺,幫幫吧!唉唉……”⑥有誰還記得冬天?陽光這樣暖了!街樹躥著芽!⑦手風琴在隔道唱起來,這也不是春天的調,只要一看那個瞎人為著拉琴而扭歪的頭,就覺得很殘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沒有。壞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無腿。⑧世界上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著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趁早把他們消滅掉,免得在春天他們會唱這樣難聽的歌。⑨汪林在院心吸著一支煙卷,她又換一套衣裳。那是淡綠色的,和樹枝發出的芽一樣的顏色。她腋下夾著一封信,看見我們,趕忙把信送進衣袋去。⑩“大概又是情書吧!”郎華隨便說著玩笑話。 她跑進屋去了。香煙的煙縷在門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滅。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滿了音樂的夜。流浪人的音樂,日本舞場的音樂,外國飯店的音樂……七點鐘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條橫口,那個很響的擴音機哇哇地叫起來,這歌聲差不多響徹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會疑心是從玻璃發著震響。一條完全在風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號叫起來。 外國人!紳士樣的,流氓樣的,老婆子,少女們,跑了滿街……有的連起人排來封閉住商店的窗子,但這只限于年輕人。也有的同唱機一樣唱起來,但這也只限于年輕人。這好像特有的年輕人的集會。他們和姑娘們一道說笑,和姑娘們連起排來走。中國人混在這些鬈發人中間,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們又遇到她。她和另一個也和她同樣打扮漂亮的、白臉的女人同走……鬈發的人用俄國話說她漂亮。她也用俄國話和他們笑了一陣。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漸漸稀疏了。 墻根,轉角,都發現著哀哭,老頭子,孩子,母親們……哀哭著的是永久被人間遺棄的人們!那邊,還望得見那邊快樂的人群。還聽得見那邊快樂的聲音。 三月,花還沒有,人們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樹枝上嫩綠的芽子看不見,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樂的人們,不問四季總是快樂;哀哭的人們,不問四季也總是哀哭!1936年5月回憶哈爾濱生活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部分,寫春意來到哈爾濱,營造了風暖人笑、花開草綠的春天氛圍,既照應題目,又為下文人物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場景。B.作者從衣著、語言、活動等方面,寥寥數筆勾勒出汪林形象,一個漂漂亮亮、衣食無憂、心中只有自我不關心底層人民冷暖的小姐。C.文章第⑧段,“倒不如趁早把他們消滅掉”等語句,以汪林的視角和心理,展現出這位小姐對底層人民濃烈的憎惡之情。D.文章以“春意”為線索,以時間為序,結構謹嚴,展現了哈爾濱的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場景,但重點不同,白天著重描寫“點”,黑夜則著重描寫“面”。C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C.“以汪林的視角和心理,展現出這位小姐對底層人民濃烈的憎惡之情”錯,不是汪林的視角,是作者的視角,“世界上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著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趁早把他們消滅掉”是反語,表現作者對底層百姓的同情。故選C。]6.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①段和第 段中的畫線句子,句意反復,固然寫“實”,但也是寫“虛”。B.第⑥段單獨成段,不單純是對春天環境的描寫,而是充滿感情的議論性文字。C.第⑨⑩兩段畫線句子中的“又”字,都頗具嘲諷意味,不著痕跡地展現人物特點。D.第 段畫線句子,夜里人們看不見“嫩綠的芽子”,不單單是自然事實,也是象征性事實。C [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C.“都頗具嘲諷意味”錯,“‘大概又是情書吧!’郎華隨便說著玩笑話”是郎華隨便說著的玩笑話,沒有嘲諷意味。故選C。]7.本文題暖文冷,試分析文章題目“春意掛上了樹梢”的妙處。(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春意掛上了樹梢”是文章的標題。①從結構看,文章以“春意”為線索,以時間為序,結構謹嚴,展現了哈爾濱的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場景,“春意”貫串全文。②從內容看,“春意”本是暖色的,開頭部分,寫春意來到哈爾濱,營造了風暖人笑、花開草綠的春天氛圍;而下文寫叫化子乞討的可憐、街頭賣藝人的艱辛,“墻根,轉角,都發現著哀哭,老頭子,孩子,母親們……哀哭著的是永久被人間遺棄的人們!”春天是真的來到了哈爾濱,但是這些悲苦的民眾感受不到春天,表明“春意”并沒有給底層人帶來溫暖,打破了讀者的心理預期,擴大了審美的張力。③富有象征意味,意蘊豐富。蕭紅以“春意掛上了樹梢”為題,正是用飽含憂慮的筆觸抒寫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著真正的人間春意掛滿樹梢,飽含作者對民眾的悲憫情懷。【答案】?、佟按阂狻笔俏恼碌木€索,貫串全文。②“春意”并沒有給底層人帶來溫暖,打破了讀者的心理預期,擴大了審美的張力。③富有象征意味,意蘊豐富。飽含作者對真正人間春意的呼喚,從而表達出作者對民眾的悲憫情懷。8.本文的對比手法特色鮮明,請結合文本具體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①汪林等盡情享受著春意和乞丐、盲人感受不到春意的對比?!巴袅衷谠盒奈恢熅恚謸Q一套衣裳”,汪林等人打扮得花枝招展,盡情地享受春意,“那個叫化子嘴里吃著個爛梨,一條腿和一只腳腫得把另一只顯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手風琴在隔道唱起來,這也不是春天的調,只要一看那個瞎人為著拉琴而扭歪的頭,就覺得很殘忍”,而乞丐們艱難討飯、賣藝,這兩方面形成強大反差。②少數人的徹夜狂歡和多數人痛苦哀哭的對比。一邊是少數人徹夜狂歡、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狂歌瘋舞;一邊是大街上隨處可見的乞丐們饑餓交迫、貧病交加、哀號動地,這地方已沒有真正的春天。③自然的春景的溫暖和亮麗與凍壞腿的乞丐、無靠的盲人等的悲苦的對比。文章開篇寫春意來到了哈爾濱,風暖人笑,花開草綠。在這樣春意盎然的背景下,卻出現了不協調的一面,“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沒有。壞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無腿”。④作者對兩類人不同情感的對比。“外國人!紳士樣的,流氓樣的,老婆子,少女們,跑了滿街……”“墻根,轉角,都發現著哀哭,老頭子,孩子,母親們……哀哭著的是永久被人間遺棄的人們!”對快樂人群和哀哭人群的不同情感態度形成對比,用飽含憂慮的筆觸抒寫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著真正的人間春意掛滿樹梢。【答案】 ①汪林等盡情享受著春意和乞丐、盲人感受不到春意的對比。汪林在春光融融的白日打扮得漂漂亮亮、逛街、曬太陽以及后文的換衣服、寄情書等與叫化子乞討的可憐、街頭賣藝人的艱辛形成鮮明對比。②少數人的徹夜狂歡和多數人痛苦哀哭的對比。春夜之中,作者集中兩類人的夜生活,一邊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狂歌瘋舞,一邊是饑寒交加,貧病交迫,哀號動地。③自然的春景的溫暖和亮麗與凍壞腿的乞丐、無靠的盲人等的悲苦的對比。春天是真的來到了哈爾濱,但是這些悲苦的民眾感受不到春天。④作者對兩類人不同情感的對比。以憂慮的筆觸抒寫了“春意”下的不平等,通過對比,譴責人世間的不公,呼吁真正的人間春意掛滿樹梢。任務群練 散文(2)建議用時:45分鐘 滿分:36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8分)我已經75歲了,我還有理想馮驥才我今年75歲了,人的年齡就像大自然的四季一樣,往往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下一個季節。你還覺得自己是中年人,可年齡上你已經是老年人了。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總結自己,我們要活得明白。尤其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天生背負著使命到這世界上來的。他就得追求純粹,他就得潔身自好,他就是理想主義者,他當然也是唯美主義者。我覺得這就是知識分子。到了這個年齡一定要總結自己。我的文學,我所寫的這幾百萬字究竟怎樣?五年前,我在北京辦了一個展覽,叫作“四駕馬車”,它是我從事的四個方面的工作: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我說,不是四匹馬拉著我,是我拉著四駕馬車。這四駕馬車,哪一駕馬車我到今天都沒有放手,因為它們都走進了我的生命,我放不開。我知道我的事業只有生命能給它畫上句號,我沒有權力畫句號。可是,我現在有一個問題。今年我到西安去,想沿著絲路,從西安走到麥積山,再走到河西走廊。我想看希臘化的健陀羅佛教造像,經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道北道,穿過河西走廊,再進入中原的一個漸變的中國化的過程。我必須要去一趟麥積山,但是我走到彬縣的唐代大佛寺,去年被評上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我發現一個問題,高的臺階我上不去了。我的同行者說,馮驥才,照這么看,麥積山你絕對上不去。是的,近兩年我跑田野的時間少了,不知不覺在書齋的時間長了,于是我的文學冒出來了。所以我這兩年寫了四部非虛構的作品,包括我寫韓美林的一部口述史。我還寫了一部文化隨筆《意大利讀畫記》,一部小說《俗世奇人·貳》,總共六部文學作品。媒體說了,馮驥才轉型了,調頭回到了文學。是不是我真要回到文學了?我不知道。文學和文化遺產對于今天的我孰輕孰重,我希望大家幫著我思考。文化遺產搶救不是馮驥才一個人做的,是我們一代人做的。我們在90年代搶救天津地方的城市文化;進入新世紀初,我們這一批學者發誓要對中國960萬平方公里56個民族的一切民間文化進行地毯式的、盤清家底的普查。這第一批學者當時很年輕,現在都有點老了,潘魯生、喬曉光、樊宇、曹保明、劉鐵梁,這批專家都有點老了。烏丙安老師今年90歲了,他來了我很感動,我們十幾年前一起爬到了晉中后溝村的山頂上。2015年我邀請了這些專家,重新在后溝村聚一聚,我們聚一聚干什么,只是重溫昨天嗎?不是,我們要找回當年的狀態。我希望找到80年代對文學的激情,我希望找到世紀初我們對文化的那種心中的圣火,找出知識分子的那種純粹感,找出我們內心的純潔。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話,我說:“人最有力量的是背上的脊梁,知識分子是脊梁中間那塊骨頭?!?br/>我們做的事情是前無古人的。我們的精英文化有《四庫全書》做過整理。但是,我們七千年以上農耕文明歷史的大地上的創造的多彩燦爛的文化從來沒做過整理。這些文化大多數我們不知道。在普查時我說過一句話:“對大地上的民間文化,我們不知道的遠遠比我們知道的多得多,無論你是多大的一個學者,都是一樣。”可是我們在做這樣的文化調查的時候,沒有任何依據。前人沒有給我們留下經驗,在世界上也找不到可以借鑒的方法,沒有一個國家做過這樣的事情。只有法國人,馬爾羅做文化部長的時候,他做過法國的文化普查,但不是民間文化普查,他基本是文物普查。所以我們做的事情是沒有依據的,全要靠我們創造的。概念要創造,方法要創造,標準要創造,理論要創造,思想要創造,尤其是思想。支持我們的是思想。我特別覺得這三個詞兒好:先覺、先倡、先行。這三個概念里邊都有先。你憑什么先覺?你憑思想先覺。思考未來,思辨現在,反思過去。反思我們的工作,也反思自己。我已經75歲了,我還有理想。(摘自《小品文選刊》,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雖已75歲,但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內心深處依然蘊藏著一種不服老的精神。B.作者對自身的身份和工作職業有著準確的定位,他在總結自己時,頗有功成名就之感。C.作者計劃走絲綢之路,探索異域文化逐漸中國化的過程,但因上不去高臺階而作罷。D.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對文學的激情漸退,于是招聚曾經共事的朋友,為要找回初心。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作者對自身的身份和工作職業有著準確的定位”說法有誤。根據原文“文學和文化遺產對于今天的我孰輕孰重,我希望大家幫著我思考”可知,作者對于自身的定位并不那么準確。C.“但因上不去高臺階而作罷”說法有誤。根據后文“是的,近兩年我跑田野的時間少了,不知不覺在書齋的時間長了,于是我的文學冒出來了”可知,作者寫上不去臺階并不是為了說明停止計劃走絲綢之路,而是為了說明自己將實地研究更多地轉換成寫作實踐。D.“作者對文學的激情消退”說法有誤。根據原文“我們聚一聚干什么,只是重溫昨天嗎?不是,我們要找回當年的狀態”“我希望找到80年代對文學的激情,我希望找到世紀初我們對文化的那種心中的圣火,找出知識分子的那種純粹感,找出我們內心的純潔”以及文章結尾“我已經75歲了,我還有理想”可知,作者的激情并未消退。故選A。]2.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運用比喻,引出話題,第二段進一步延伸,強調一個知識分子的使命定位,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B.文章語言樸素自然,簡潔流暢,娓娓道來,不刻意雕琢,流露出作者內心的感受和思考,具有較強的感染力。C.作者在文章中兩次引用自己的原話,清晰地表明了特定的立場和觀點,直觀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深化了文章主題。D.文章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能夠擴大讀者的視野,使讀者領略不同的地域風物,呈現出獨特的創作風格。D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藝術特色的能力。D.“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能夠擴大讀者的視野,使讀者領略不同的地域風物”說法有誤。原文中涉及地域特色較多的是“今年我到西安去,想沿著絲路,從西安走到麥積山,再走到河西走廊。我想看希臘化的健陀羅佛教造像,經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道北道,穿過河西走廊,再進入中原的一個漸變的中國化的過程”,但作者寫這些一方面只是列舉了地名,并沒有具體描繪不同的地域風物,另一方面是為了引出下文自己在方向上的轉變。故選D。]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作者演講的標題是“我已經75歲了,我還有理想”,因此作者在全文結尾描述同樣的一句話,在結構上能照應標題、照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作者在文中寫“我知道我的事業只有生命能給它畫上句號,我沒有權力畫句號”“思考未來,思辨現在,反思過去。反思我們的工作,也反思自己”,表達了自己想要一直為文化遺產和文學奮斗下去的信念。而文章最后一段,以言簡意賅的“我還有理想”結束,則起到了卒章顯志的作用,進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心志,雖已步入老年,但將繼續在文化事業上前行。“我還有夢想”,作者老驥伏櫪,卻仍志在千里?!皦粝搿币辉~,引發讀者思考作者有什么夢想,還會為夢想做些什么,言有盡而意無窮,對夢想的思考留下想象空間,引發讀者思考。【答案】 ①照應標題;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②卒章顯志,表明了作者的心志,雖已步入老年,但將繼續在文化事業上前行。③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想象空間,引發讀者思考。4.馮驥才先生的演講能給當下知識分子以哪些啟示?請簡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根據原文“尤其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天生背負著使命到這世界上來的。他就得追求純粹,他就得潔身自好,他就是理想主義者,他當然也是唯美主義者。我覺得這就是知識分子”中的“純粹”“潔身自好”“理想”等關鍵詞可歸納出:知識分子需自覺自身的使命,追求純粹,潔身自好,擁有理想和熱忱,自覺承擔起中國文化保護、傳承的責任。根據原文“可是我們在做這樣的文化調查的時候,沒有任何依據?!晕覀冏龅氖虑槭菦]有依據的,全要靠我們創造的”中的“創造”這一關鍵詞以及作者在前后文描述的相關經歷可歸納出:知識分子需具備不懼困難、開拓創新的能力,從事文化工作即使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世上沒有方法可以參考,也當勇往直前。原文“支持我們的是思想。我特別覺得這三個詞兒好:先覺、先倡、先行。這三個概念里邊都有先。你憑什么先覺?你憑思想先覺。思考未來,思辨現在,反思過去。反思我們的工作,也反思自己”中,“支持我們的是思想”可知知識分子要有思想,根據“先覺、先倡、先行”“思考未來,思辨現在,反思過去”等關鍵詞可歸納出:知識分子要有思想,反思過去、思辨現在、思考未來,反思工作也反思自己,做到先覺、先倡、先行。【答案】 ①知識分子需自覺自身的使命,追求純粹,潔身自好,擁有理想和熱忱,自覺承擔起中國文化保護、傳承的責任。②知識分子需具備不懼困難、開拓創新的能力,從事文化工作即使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世上沒有方法可以參考,也當勇往直前。③知識分子要有思想,反思過去、思辨現在、思考未來,反思工作也反思自己,做到先覺、先倡、先行。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18分)咬菜根朱 湘“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這句成語,便是我們祖先留傳下來,教我們不要怕吃苦的意思。還記得少年的時候,立志要做一個轟轟烈烈的英雄,當時不知在哪本書內發現了這句格言,于是拿起案頭的筆,將它恭楷抄出,粘在書桌右方的墻上。并且在胸中下了十二分的決心,在中飯時候,一定要犧牲別樣的菜不吃,而專咬菜根。上桌之后,果然戰退了肉絲焦炒香干的誘惑,致全力于青菜湯的碗里搜求菜根。找到之后,一面著力的咬,一面又在心中決定,將來做了英雄的時候,一定要叫老唐媽特別為我一人炒一大盤肉絲香干擺上得勝之筵。蘿卜當然也是一種菜根。有一個新鮮的早晨,在賣菜的吆喝聲中,起身披衣出房。看見桌上放著一碗雪白的熱氣騰騰的粥,粥碗前是一盤腌菜,有長條的青黃色的豇豆,有燈籠形的通紅的辣椒,還有蘿卜,米白色而圓滑,有如一些煮熟了的雞蛋。這與范文正的淡黃齏,差得多遠!我相信那個說“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老祖宗,要是看見了這樣的一頓早飯,肯定會搖他那白發之頭的。還有一種菜根:白薯。但是白薯并不難咬,我看我們的那班能吃苦的祖先,如果由奈河橋或是望鄉臺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回家,我們決不可供些什么煮得木頭般硬的雞或是渾身有刺的魚。因為他們老人家的牙齒都掉完了,一定領略不了我們這班后人的孝心;我們不如供上一盤最容易咬的食品:煮白薯。如果咬菜根能算得艱苦卓絕,那我簡直可以算得艱苦卓絕中最艱苦卓絕的人了。因為我不單能咬白薯,并且能咬這白薯的皮。給我一個剛出籠的烤白薯,我是百事可做的;甚至教我將那金子一般黃的肉統統讓給你,我都做得到。惟獨有一件事,我卻不肯做,那就是把烤白薯的皮也讓給你;它是全個烤白薯的精華,又香又脆,正如那張紅皮,是全個紅燒肘子的精華一樣。山藥、慈菇,也是菜根。但是你如果拿它們來給我咬,我并不拒絕。我并非一個主張素食的人,但是卻不反對咬菜根。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六百種,比他們多六倍。我寧可這六百種的菜根,種種都咬到,都不肯咬一咬那名揚四海的豬尾或是那搖來乞憐的狗尾,或是那長了瘡膿血也不多的耗子尾巴。(選自《中書集》,生活書店1934年10月版)鏈接材料1:朱湘(1904~1933),中國現代詩人。一生致力探索中國新詩創作和外國詩歌的譯介,提倡詩歌的“形式美”。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人稱“清華四子”之一,享有詩名。1929年留學美國,回國后執教于安徽大學。他為人外冷內熱,性情孤傲、倔強,一生窮困潦倒,顛沛流離。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磯。他被魯迅稱為“中國濟慈”,他的詩是不死的。鏈接材料2:古人云:性定菜根香?!耙У貌烁?,百事可做”,出自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耙У貌烁币馕吨偷米∏遑?,吃得起苦,經得起磨礪;“百事可做”,正是因為有了“咬得菜根”的精神,再苦再累再煩的事,也吃得消,不再會有畏難情緒、半途而廢等諸如此類情況的出現。這句祖先流傳下來的名言,其意深刻,其理明白,可以說是一條“修身、治家、平天下”的座右銘。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記敘了作者少年時立志做英雄的舊事,既緊承了首段文意,又增添了行文的意趣。B.老祖宗也會搖“白發之頭”,意在表明這頓早餐并不符合“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古訓。C.用煮白薯替代雞和魚作供品,自作者看來,更能表達對吃苦耐勞的祖先的敬重與孝心。D.把烤白薯的皮比作紅燒肘子的紅皮,而且不肯讓人,足可窺見作者的獨特喜好和個性。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自作者看來,更能表達對吃苦耐勞的祖先的敬重與孝心”理解錯誤,根據原文第四段“我看我們的那班能吃苦的祖先,如果由奈河橋或是望鄉臺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回家,我們決不可供些什么煮得木頭般硬的雞或是渾身有刺的魚。因為他們老人家的牙齒都掉完了,一定領略不了我們這班后人的孝心;我們不如供上一盤最容易咬的食品:煮白薯”可知,(分析)用煮白薯替代雞和魚作供品獻給祖先,只是作者的調侃與戲謔之語,并非為了表達敬重與孝心。故選C。]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點題,亮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這一成語,既點明其是古訓,又對其加以簡單解釋,言語簡潔,表達直接。B.一碗米粥,一盤腌菜,但是卻被作者描寫的色形味俱佳,加之與范文正的淡黃齏作比,足見作者是自得其樂,且樂在其中。C.文中說,寧可吃這六百種的菜根,也不肯咬一咬豬尾、狗尾和耗子尾巴,表達了作者對世俗媚態的批評,表現了作者憤世嫉俗的孤傲之氣。D.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構思精巧,頗具匠心。全文緊扣住“菜根”這一具體事物來賦意托情,從正面入題即興運筆,筆調幽默。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鑒賞文章藝術特色的能力。D.“正面入題”分析錯誤,文章應是從反面入題,因為全文并沒有通過生活趣事來從正面肯定吃苦成事的古訓之意,而是反古意而行文,用詼諧幽默的筆調描述生活中的種種趣事加以揶揄,使古訓顯得那樣滑稽可笑,勉勵之功蕩然無存。故選D。]7.請研究下面兩句話中的加點詞語,揣摩作者的心理,并簡要分析。(6分)①一定要犧牲別樣的菜不吃②致全力于青菜湯的碗里搜求菜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犧牲”這里是舍棄,拒絕的意思。根據原文句子“并且在胸中下了十二分的決心,在中飯時候,一定要犧牲別樣的菜不吃,而專咬菜根”可知,這里“犧牲”一詞是指作者選擇只吃菜根,就要拒絕別樣的菜的誘惑,就要舍棄美味的菜,這當然會痛苦;而“十二分”又表明作者犧牲的決然,有決心。可見,犧牲一詞表現了作者當時既有決心又有痛苦的心理。“搜尋”指仔細的尋找(隱藏的人或東西)。根據原文句子“上桌之后,果然戰退了肉絲焦炒香干的誘惑,致全力于青菜湯的碗里搜求菜根”可知,青菜湯,本來就是青菜做湯,蔬菜固定不多,菜根就更罕見,如此情況下還要尋找菜根,是不容易的,這就需要抑制力和執著精神,可見“搜尋”一詞體現了作者的執著;在蔬菜不多,菜根更是罕見的湯里翻找菜根,是需要耐心和專心的,可見“搜尋”一詞也體現了作者的專心專意。由此可知,句子中搜求一詞表現了作者的執著與專心的心理。據以上分析可知,這兩個用詞,都體現了作者痛下專吃菜根的決心以及努力實現吃菜根的決然心態。【答案】?、贍奚辉~表現了作者當時既有決心又有痛苦的心理。作者選擇只吃菜根,就要拒絕別樣的菜的誘惑,這當然會痛苦;但犧牲的決然,又表明作者有決心。②搜求一詞表現了作者的執著與專心的心理。青菜湯,本來就是青菜做湯,蔬菜固定不多,菜根就更罕見,如此情況下還要尋找菜根,可見執著;湯里翻找菜根,注定要專心專意。③這兩個用詞,足可以看見作者痛下專吃菜根的決心以及努力實現吃菜根的決然心態。8.這篇文章運用了寓莊于諧的手法,請結合全文加以賞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題時,首先應該解釋“寓莊于諧”的含義,在結合文本分析,最后指出其作用。寓莊于諧是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說明事理,使人在輕松和愉悅中感其深刻的蘊含的藝術手法。文章從“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這句成語起筆,指出這是“我們祖先留傳下來,教我們不要怕吃苦的意思”。然后回憶自己少年時怎樣下決心身體力行:“犧牲別樣的菜不吃,而專咬菜根”;再列舉蘿卜、白薯以及山藥、慈菇等“菜根”,說它們色澤鮮美,味道可口,絲毫不覺得咬菜根之苦??芍疚牟⒉皇强隙ā耙У貌烁?,百事可做”不怕吃苦,經得起磨礪的古意,根據原文第三段“我相信那個說‘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老祖宗,要是看見了這樣的一頓早飯,肯定會搖他那白發之頭的”和第四段“我看我們的那班能吃苦的祖先,如果由奈河橋或是望鄉臺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回家,我們決不可供些什么煮得木頭般硬的雞或是渾身有刺的魚。因為他們老人家的牙齒都掉完了,一定領略不了我們這班后人的孝心;我們不如供上一盤最容易咬的食品:煮白薯”可知,本文是意在對虛偽與迷信的諷刺,這是令人深思的哲意。根據鏈接材料2“‘咬得菜根’意味著耐得住清貧,吃得起苦,經得起磨礪;‘百事可做’,正是因為有了‘咬得菜根’的精神,再苦再累再煩的事,也吃得消,不再會有畏難情緒、半途而廢等諸如此類情況的出現。這句祖先流傳下來的名言,其意深刻,其理明白,可以說是一條‘修身、治家、平天下’的座右銘可知,“咬得菜根”的精神對人有勉勵之意,作者表達的時候,卻是反古意而行文,用“找到之后,一面著力的咬,一面又在心中決定,將來做了英雄的時候,一定要叫老唐媽特別為我一人炒一大盤肉絲香干擺上得勝之筵”“我相信那個說“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老祖宗,要是看見了這樣的一頓早飯,肯定會搖他那白發之頭的”“我們決不可供些什么煮得木頭般硬的雞或是渾身有刺的魚。因為他們老人家的牙齒都掉完了,一定領略不了我們這班后人的孝心;我們不如供上一盤最容易咬的食品:煮白薯”等詼諧幽默的筆調描述生活中的種種趣事加以揶揄,最后一段“我寧可這六百種的菜根,種種都咬到,都不肯咬一咬那名揚四海的豬尾或是那搖來乞憐的狗尾,或是那長了瘡膿血也不多的耗子尾巴”更是筆墨活潑而灑脫,幽默風趣,使古訓顯得那樣滑稽可笑,勉勵之功蕩然無存。根據鏈接材料1“他為人外冷內熱,性情孤傲、倔強,一生窮困潦倒,顛沛流離。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磯。他被魯迅稱為‘中國濟慈’,他的詩是不死的”可知,作者性情孤傲、倔強,本文運用寓莊于諧的藝術手法,鮮明生動地體現了作者孤憤、狷介、特立獨行的氣質,文章結尾“我寧可這六百種的菜根,種種都咬到,都不肯咬一咬那名揚四海的豬尾或是那搖來乞憐的狗尾,或是那長了瘡膿血也不多的耗子尾巴”更是發出了不與世同的吶喊,透露出一種冷到骨子里的堅持。【答案】?、僭⑶f于諧是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說明事理,使人在輕松和愉悅中感其深刻的蘊含的藝術手法。②本文并不是肯定“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不怕吃苦,經得起磨礪的古意,而是意在對虛偽與迷信的諷刺,這是令人深思的哲意。③但是作者表達的時候,卻是反古意而行文,用詼諧幽默的筆調描述生活中的種種趣事加以揶揄,使古訓顯得那樣滑稽可笑,勉勵之功蕩然無存。④在寓莊于諧中,鮮明生動地體現了作者孤憤、狷介、特立獨行的氣質,發出了不與世同的吶喊,透露出一種冷到骨子里的堅持。任務群練 散文(3)建議用時:45分鐘 滿分:36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8分)老屋的燈光許道軍父親去世后,我就開始特別地照顧母親,雖然那些年,她依舊健壯,一個人在家,種植了所有的莊稼,還新開了許多荒地,每年的農作物收成,遠遠超過父親在世的時候。但我依舊怕她餓著,怕她凍著,怕她委屈,總是順著她的脾氣。她現在老了,我在城里給她買了房子,還給她開了銀行賬戶,存夠她根本用不上的錢,雖然她是文盲,連取錢都不會。我時時怕她不好,怕她不測,最怕她死了。這種怕深入骨髓,甚至在夢里,現實中做的一切,我依舊在做。事實上,母親對我所有的付出絲毫不領情。有一次她明明白白地告訴我,以后她不用我管,死了也不用。而我在青少年時期,也曾多次產生報復她的念頭:輟學,離家出走;或者去當兵,戰死沙場;或者出家,斷絕塵緣。之所以這么想,只是因為我是她唯一的兒子,毀掉我自己,就是斷絕她的希望。三十年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對她這么好。故鄉人人夸我孝順,這種道德上的加持,自然給了我鼓勵。我懊惱自己的軟弱,曾反復細數她在生活上與工作上帶給我的困擾,試圖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糾結。大舅生前對我說過,大意是一切可以選擇,母親則不能,但她既然是這樣的人,我也不必太在意。但我做不到。有天晚上,我又做了一個夢。這個夢,跟以前做過的無數次的夢有所不同。依舊是在夜里。①一片漆黑,比棺材里還黑;一片安靜,比墳地里還安靜。我奔向村莊,是飛奔,要飛起來,奔向我的老屋。我飛奔至老屋房前,房子里外漆黑一片。我沖到母親臥室前,咣咣敲打窗戶,幾乎要將窗欞敲斷。好像過去了許多年,在我已經絕望的時候,屋子里才有個聲音發問:“是誰?”聽到這個聲音,我感覺“轟”一聲巨響,周遭瞬間安靜下來,然后自己也突然平靜。我低聲說是我,母親“哦”了一聲,“啪”拉開電燈,屋子里頓時亮起昏黃的燈光。她起床抽開大門門栓,看也沒看我一眼,兀自轉身回臥室,繼續睡覺。她依舊沒有問我為什么深夜回家,我也沒有問她一個人在老屋是否害怕,好像什么也沒有發生,好像一切都是走程序。只是這次,夢醒后一個念頭突然冒出:我總是抱怨一次一次趕回老家的辛苦,假如有一天,我在夢中回來,老屋里再也沒有亮起燈光,再也沒有人給我開門,任我喊叫,敲破窗欞,天地間只剩下我一人,獨自站在無邊的黑夜與荒野,那又如何?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是我怕母親害怕,而是我自己害怕;我在夢中深夜返回老屋保護母親,實際上我是在尋求母親的保護。一次一次地趕回老屋,其實也是在確證,老屋是否還在,老屋里的燈光是否能夠依舊亮起。我們這個家族人丁不旺,命運多舛。大家庭在祖母帶領下,低眉順眼地過日子,與世無爭,極度隱忍。我母親來自另一個苦家庭。姥爺性格懦弱,舅舅不諳人情,母親被迫像男人一樣撐門戶。她嫁過來后,立刻與這個家族格格不入。②她從不認同“吃虧是?!?,只是問“為什么是我”或者“為什么不是我”。她曾獨自與一個健壯的族人死磕到底,這個族人先后打了我祖父,打了我二叔,也打了我,男人們都忍了,唯有她像憤怒的獅子,咆哮撕扯,奮不顧身,直到對方認錯。我特別羨慕別的孩子,他們都有那么溫柔的母親,能夠享受那么充分的母愛。③我生病的時候,多么期望我的母親能用粗糙的大手撫摸我的頭;拿到獎狀的時候,夸我一聲真聰明;晚上入睡的時候,能夠在昏黃的油燈下,和顏悅色地講姥爺姥姥的故事。但這些場景似乎從來沒有出現,倒是我的耳邊不時響起她用鋤柄敲我頭的“邦邦”聲。我希望走出她的管控,擺脫她的陰影,直到一步一步成為另一個她。作為母親的反抗者,我最終成為她性格的繼承人。然而這種莫可奈何的繼承,卻讓我受益無窮,幫我度過許多人生關卡。之所以能夠多次堅持下來,完全是靠著身上流淌著的一股不管不顧的血性。這種血性,它只可能來自母親。當我不知不覺走出母親的“威壓”的時候,明顯感覺到了她的弱小,尤其在父親去世的那一刻。看到她無助的樣子,我手足無措。一座大山要傾倒了,我要把它扶起來,然后能夠繼續依靠。就這樣,我開始竭力保護母親。我的被保護人——骨子里最依賴的人——我的母親,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一旦失去強悍,失去力量,需要我們保護的時候,她感到萬分羞愧。她接受不了這個現實,為了證明自己還強大,開始變本加厲地折騰,就像當初與鄰居死磕,不讓家人受人欺侮;就像父親去世后她死命地種莊稼,不讓孤兒寡母受人輕慢。有一年年三十,我們讓她許個愿,她想了半天,認真地對我和愛人說:“我倒是也想多活幾年,但會拖累你們,丟人現眼,活到七十歲就算了吧?!?br/>她突然的“服軟”讓我們措手不及,當時我就淚奔了?,F在我正式懇請:不要啊,母親,您一定要強大,像過去一樣,不向苦難低頭,不向命運低頭,更不要向您的兒子低頭。您已經在夢中給他亮了一千次燈,那就再亮一千零一次;您給他開了一千次門,那就再開一千零一次。④您在,老屋的燈光就不滅;老屋燈光亮起,他就有家可歸!(摘編自《上海文學》2023年第6期)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父親去世后,“我”之所以特別地照顧母親,既是履行自己作為兒子的責任,也是為了改變母親對“我”毫不領情的現狀。B.大舅的話其實話里有話,一方面勸“我”接受現實,同時也隱含有開導“我”放下道德包袱,不必一味遷就母親的意味。C.文中交代“我”和母親的家族背景,揭示了造成母親強勢性格的客觀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性格存在的合理性。D.母親年老后變本加厲地折騰,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不了失去力量、需要保護的現實,從中也可以看出母親骨子里的自尊。A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也是為了改變母親對‘我’毫不領情的現狀”屬于強加關聯,不合文意。父親去世后,“我”特別地照顧母親,一是履行自己作為兒子的責任,還有就是對母親的依賴和愛。故選A。]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句子①選取“棺材”“墳地”作為類比對象,渲染了黑夜的沉寂氛圍,也體現了“我”害怕母親死亡的念頭已經深入骨髓。B.句子②將“為什么是我”與“為什么不是我”并舉,看似矛盾的表述傳遞出“我”對母親拒絕“吃虧是福”觀念的不滿。C.句子③借助鋪排手法和豐富的細節,把想象中的溫馨場景與現實中母親簡單粗暴的行為對比,表達了“我”對溫柔母愛的渴望。D.句子④緊扣“老屋的燈光”這一兼有寫實和象征特點的關鍵意象,以兩個關系緊湊的復句收束全文,形象鮮明,情感充沛。B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章語句的能力。B.“看似矛盾的表述傳遞出‘我’對母親拒絕‘吃虧是福’觀念的不滿”于文無據。畫線句強調母親以個人利害為行事標準,拒絕“吃虧是福”的觀念,并不能從中看出“我”的態度。故選B。]3.作者對母親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請梳理概括。(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梳理情感脈絡、概括情感內涵的能力。依據“我在青少年時期,也曾多次產生報復她的念頭:輟學,離家出走;或者去當兵,戰死沙場;或者出家,斷絕塵緣。之所以這么想,只是因為我是她唯一的兒子,毀掉我自己,就是斷絕她的希望”“但這些場景似乎從來沒有出現,倒是我的耳邊不時響起她用鋤柄敲我頭的‘邦邦’聲”可概括為:少年時,反感母親對自己的“威壓”,心有怨恨甚至產生報復念頭。依據“三十年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對她這么好。故鄉人人夸我孝順,這種道德上的加持,自然給了我鼓勵。我懊惱自己的軟弱,曾反復細數她在生活上與工作上帶給我的困擾,試圖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糾結”可概括為:成年后,對母親情感糾結,努力孝順母親內心卻難以釋懷。依據“作為母親的反抗者,我最終成為她性格的繼承人。然而這種莫可奈何的繼承,卻讓我受益無窮,幫我度過許多人生關卡”可概括為:歷經坎坷后,感謝母親,繼承母親不管不顧的血性讓自己度過許多人生關卡。依據“一旦失去強悍,失去力量,需要我們保護的時候,她感到萬分羞愧。她接受不了這個現實,為了證明自己還強大,開始變本加厲地折騰,就像當初與鄰居死磕,不讓家人受人欺侮;就像父親去世后她死命地種莊稼,不讓孤兒寡母受人輕慢”“不要啊,母親,您一定要強大,像過去一樣,不向苦難低頭,不向命運低頭,更不要向您的兒子低頭。您已經在夢中給他亮了一千次燈,那就再亮一千零一次;您給他開了一千次門,那就再開一千零一次”可概括為:當下,體諒母親,竭力保護母親,并期待母親永恒的保護。【答案】 ①少年時,反感母親對自己的“威壓”,心有怨恨甚至產生報復念頭。②成年后,對母親情感糾結,努力孝順母親內心卻難以釋懷。③歷經坎坷后,感謝母親,繼承母親不管不顧的血性讓自己度過許多人生關卡。④當下,體諒母親,竭力保護母親,并期待母親永恒的保護。4.文中關于“夜回老屋”的夢境描寫,有著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情節、段落作用的能力。作答時要兼顧內容與形式,注意在整體中把握局部。其一,要梳理這部分夢境描寫的具體內容,分析夢境與情感表達的關系,文中寫“我”急切地奔回老屋,表現出對母親的牽掛擔心,在夢中見面后又形同陌路,寫出了母子間的心理隔閡,折射出“我”對母親微妙復雜的情感,作者借助夢境描寫把復雜的內心世界形象地展示出來;其二,要關注這段夢境描寫所處的位置,結合上下文語境分析夢境描寫的功能,夢醒后“我”意識到內心深處對母親的依賴,正是這一認知促成了“我”對母親情感態度的重大轉變;其三,要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敘事特色和行文節奏,全文敘寫母子之間的關系大部分為寫實,中間穿插“夜回老屋”的夢境描寫,虛實相生,有起有伏,使得敘事節奏有變化,行文更有張力。【答案】?、賶艟趁鑼懓褟碗s的內心世界情境化,折射出“我”對母親微妙復雜的情感,擔心牽掛又心存嫌隙。②“夢回老屋”是“我”對母親情感態度轉變的關鍵,夢醒后“我”意識到內心深處對母親的依賴。③夢境與現實相互照應,虛實結合,錯落有致,使得敘事更有波瀾,行文更有張力。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18分)聆聽井岡山素 素井岡山,盈眼皆為綠色。我就想,如果綠色是井岡山的蓋頭,那么我們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開它梢上的綠,去尋覓它蕊里的紅吧。接下來的日子,果然就是這樣。我們一路走過無數個地方,無論山上、水邊,還是村鎮之畔,無處不踩著潮濕的綠意。屬于井岡山的紅,一部分陳列在各類博物館或紀念館里,一部分涂寫在小村或古鎮的墻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寫在井岡山墻壁上的紅,它其實是紅軍當年留下的標語。數量極其可觀,不只是一條兩條,而是成百上千條;顏色斑駁而多樣,或是紅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跡也隱顯各異,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難辨,有的影影綽綽。像一支支從不同方向趕來的隊伍,個個張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態呼喊著,而這一條條光影斑駁的拷貝,就懸浮在露天的墻壁上,眩暈了我的眼睛。盡管有人告訴我,墻壁上寫有標語的村鎮,就是紅軍當年的駐地。我仍無法想象,大敵當前,戰爭殘酷,在少有的那么一點空隙里,竟有人一筆一畫地往墻壁上寫出這么多大字。我去過的地方叫寧岡,叫東固,不論是街巷、祠堂,還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書寫的地方,幾乎被標語給密集地覆蓋了。也就是說,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紅軍之手的標語,把整個井岡山都染紅了。革命需要鼓動。紅軍當年要不斷地吸收新戰士,井岡山人管這叫“擴紅”,當然離不開標語和口號。革命需要打勝仗。紅軍與白軍發生過的戰斗不勝其數,光是大規模的反圍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圍追堵截的白軍,也離不開標語和口號。革命需要農民的支持。紅軍戰士大多是農民出身,他們正是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參加了紅軍,要動員一貧如洗的百姓擁護紅軍,更是離不開標語和口號。毛澤東曾說:中國這個國家,離開農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來。這應該是他有感而發的肺腑之言。摩爾說過的話,應算是一種站在世界高度的評斷:在中國,農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過了俄國,他們為最終摧毀舊秩序提供了炸藥。偉人和學者的話,純樸中透著真理。每一句,我都隱約聽見了與井岡山標語口號相類似的聲音。走在寫有標語口號的村鎮里,另一種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岡山現為吉安所轄,而吉安地區古稱廬陵。這里是兩宋宰相文天祥、胡銓的故里,也是文學家歐陽修、詩人楊萬里、《永樂大典》主編解縉的家鄉。史上曾出21位宰輔、18位狀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進士,素稱“文章節義之邦”,更榮享“金廬陵”之美名。歲月蹉跎,世態炎涼。廬陵光芒卻至今仍閃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國學經典和家教名句,隱約還留在書院或祠堂的門楣上,而這些書院或祠堂就是當年紅軍機關的所在地。在名門望族警世敦人的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