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任務群三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信息類文本)-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備考寶典(新高考通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任務群三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信息類文本)-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備考寶典(新高考通用)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信息類文本閱讀的考教銜接
任務群三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
涉及篇目 單元學習任務?命題點提煉 對應教材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 ①梳理典型事件,分析作者的立場態度 必修上冊P55第二題1
②分析新聞評論的特點及評論角度 必修上冊P55第二題2、3
《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中國建筑的特征》《說“木葉”》 ③理解概念,明確概念之間的關系 必修下冊P67第二題
④比較分析材料的異同 必修下冊P67第二題
⑤把握文章的語言表達特點 必修下冊P67第二題
⑥體會語言的暗示性 必修下冊P67第三題
《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⑦分析演講的結構思路 必修下冊P91第二題1
⑧把握長句的深刻含義和復雜情感 必修下冊P91第三題1
梳理典型事件,分析作者的立場態度
教材任務……(必修上冊P55第二題1)
人物通訊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現人物精神,并在其中體現作者的立場和態度。閱讀本單元的三篇人物通訊,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體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場。
考查目標
本任務要求分析作者的立場和態度,梳理出那些突出地表明作者傾向性的評論,然后理清這些評論與事件、精神的內在聯系。梳理時應注意,雖然通訊往往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現人物精神,但卻不是在報道每個典型事件中作者都要立場鮮明,態度顯豁,有時作者的態度是隱含在典型事件的敘寫中的。
命題點提煉 梳理典型事件,分析作者的立場態度
作者的立場態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間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立場態度如果是隱含的,分析時就要依據文本,揣摩文中的隱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達的意思,進而把握作者的立場態度。作者的立場態度如果散見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時就要把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來進行歸納整理。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還未涉及人物通訊的考查,這應該是未來高考考查的重要方向。
 (必修上冊《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根據示例,梳理《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兩文作者的立場。
[示例]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
具體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立場
袁隆平發現第一代天然雜種,但試種失敗 以科學的態度面對失敗 ①贊揚了袁隆平的實踐精神
袁隆平尋找并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 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 ②贊揚了袁隆平的創新精神
袁隆平用事實反駁對雜交稻的貶斥 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平和大度 ③贊揚了袁隆平實事求是、捍衛真理的精神
袁隆平規劃并選育超級雜交稻 勇于擔當,不斷進取 ④高度評價了袁隆平的貢獻
[我來梳理]
(1)《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
具體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立場
張秉貴接待帶著孩子的女顧客 服務周到、體貼入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秉貴為趕火車的乘客開綠色通道 工作主動、熱情
張秉貴接待情緒不好、沒禮貌的顧客 熱情大度、主動耐心
張秉貴在女兒重病期,仍堅持微笑服務 愛崗敬業,心有大我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秉貴通過多種方式、渠道提升自己 嚴于律己、主動求知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眾以“特殊待遇”關懷、溫暖張秉貴 心懷感恩,覺悟很高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界者”鐘揚》
具體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立場
鐘揚在青藏高原發現擬南芥并帶回復旦 勇于探索生命的邊界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鐘揚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轉向研究植物學 有主見,有追求,敢想敢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鐘揚到植物學家的“無人區”——西藏收集種子 突破極限,奮不顧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鐘揚不求回報投身科普事業 不計私利,勤勉奉獻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鐘揚做“接盤”導師,培養西部少數民族的人才 敢于擔當、關愛學生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鐘揚為國家的科研事業而獻身 無私奉獻,熱愛祖國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贊揚了張秉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②高度評價了張秉貴忘我的敬業精神 ③高度評價了張秉貴將工作做到極致的愛崗精神 ④彰顯了人人平等、互相關愛的良好社會風氣
(2)①高度評價了鐘揚的輝煌人生 ②贊揚了鐘揚為夢想努力奮斗的精神 ③贊揚了鐘揚為熱愛的事,奮不顧身的精神 ④贊揚了鐘揚對公共事業的奉獻精神 ⑤高度評價鐘揚對教育事業的責任與擔當以及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 ⑥贊揚了鐘揚甘當先鋒、不懈奉獻的精神
分析新聞評論的特點及評論角度
教材任務……(必修上冊P55第二題2、3)
2.新聞評論講究觀點鮮明、針對性強,注重行文的邏輯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一文的思路,體會文章是怎樣辯證地討論有關“工匠精神”的話題的。
3.角度的選擇對新聞評論非常重要。面對某個事實或問題,評論的角度不同,文章面貌往往迥異。思考《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在選擇評論角度方面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從本單元的人物通訊中任選一篇,基于其呈現的事實,考慮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評論。
考查目標
任務2圍繞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設計。任務3著眼于新聞評論的角度進行設計,并由此打通本單元四篇新聞作品的聯系。新聞評論就當前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和重大問題發議論、講道理,有著鮮明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命題點提煉 分析新聞評論的特點及評論角度
新聞評論的特點主要有:①觀點要鮮明,見解要獨特。新聞評論所持見解的正確性與獨特性,要求新聞評論的觀點必然是鮮明而正確的,鮮明的觀點是新聞評論的靈魂。②現實的針對性,即在選題和立論上有的放矢,針對當前值得評論的新聞事件和問題發表意見;較強的時效性,即對現實做出及時的反映。③新聞評論的寫作注重行文的邏輯性。以事見理、事理融合,即強調面對事實、突出事實、用事實說話。
新聞評論選擇評論的角度一般基于這幾方面的考慮:一是傾向性,依托新聞事實作出價值判斷,這種傾向性往往反映的是主流社會的聲音;二是引導作用,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新聞事實和重要問題作出分析,以表彰先進,針砭時弊,明辨是非,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當前的形勢,為他們指明方向;三是深化作用,新聞評論的政治性決定了評論選擇的角度要盡可能從思想、政策理論的高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闡釋新聞事實所包含的政治意義。
近幾年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還未涉及新聞評論的考查,但是作為備選考點應該引起考生的足夠重視。
 (必修上冊《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新聞評論講究觀點鮮明、針對性強,注重行文的邏輯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一文的思路,體會文章是怎樣辯證地討論有關“工匠精神”的話題的。
                                   
                                   
                                   
[答案] 《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就其內在的邏輯結構而言,可以分為三部分。①第一部分為第1段,借企業家的感慨,引出這篇新聞評論的話題:時代品質與工匠精神。②第二部分為第2至4段,對“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進行了深入、拓展的探討。第2段先說明工匠精神的本質是一種職業素養和職業品質,工匠精神對于企業、國家發展都有積極、重要的作用。第3段主要是辯證分析,廓清了社會上對工匠精神的偏見誤解,在反駁錯誤認識中對比立論,深化對堅守工匠精神意義、作用的認識,重點闡明了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第4段進一步探討了工匠精神的內涵,批評了當前社會上存在的浮躁風氣和短視心態,倡導“我們不必人人成為工匠,卻可以人人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是這篇新聞評論的主旨所在。③第三部分為第5段,是評論的總結,進一步強調發揚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指出“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為旨歸,卻足以為成功鋪就通天大道”,辯證分析工匠精神的作用,使論述全面、深化。
 (必修上冊《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請分析本文在評論角度方面的特點。
                                   
                                   
                                   
[答案] 本文是從時代品質需要工匠精神的角度來評論的,這一話題關乎企業活力、社會風氣,乃至國家命運,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旨在引導人們堅守工匠精神,“擦亮愛崗敬業、勞動光榮的價值原色,倡導質量至上、品質取勝的市場風尚,展現創新引領、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為中國制造強筋健骨,為中國文化立根固本,為中國力量凝神鑄魂”。這也體現了評論的深化作用,將“工匠精神”深化為一種時代精神。評論的末尾“我們不必人人成為工匠,卻可以人人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為旨歸,卻足以為成功鋪就通天大道”體現了評論的引導性。
 (必修上冊《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請分析本文在評論角度方面的特點。
                                   
                                   
                                   
                                   
[答案] 本文介紹了勞動模范張秉貴的先進事跡。新聞事實表現出的主旨是“在平凡的勞動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貢獻”。①具有現實的針對性。張秉貴是北京市百貨大樓糖果柜的售貨員,他立足本職工作,用“一抓準”“一口清”的過硬技術與熱情、無微不至的服務贏得了顧客的好評。這一事跡報道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跡,計劃經濟背景下,市場物資供應比較緊張,商業服務領域仍存在較多的矛盾。而張秉貴的不平凡之處恰恰在于他能用技藝與熱忱成為商業服務領域的一道風景,這在當時具有現實的針對性。②具有現實的深化意義和引導作用。他“態度總是那么和藹可親”,用一團火的精神溫暖無數顧客,體現了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文章寫人們在傳頌張秉貴職業精神的同時,也用同樣的溫暖關懷著張秉貴,寫出了人人平等、互相關愛的良好社會風氣,起到了深化作用。用一系列平凡感人的事例,著重表現“一個人所能做到的”,突出了張秉貴作為勞動模范的現實意義,具有引導性。
理解概念,明確概念之間的關系
教材任務……(必修下冊P67第二題)
采用何種方式闡說事理,取決于作者對事物的認識和專業修養,也與寫作方式有關。閱讀此類文章時,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細讀《中國建筑的特征》和《說“木葉”》,選擇其中一篇,從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話或一個圖表揭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說說文章是怎樣圍繞這些概念進行闡說的。這兩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語言表達上各有特點,閱讀時可作比較。
考查目標
本任務是圍繞知識性讀物的閱讀方法來設計的,主要圍繞本單元兩篇學術性較強的文章展開。找出主要概念、揭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分析文章是怎樣圍繞這些概念進行闡說的,是閱讀此類文章的基本方法。
命題點提煉 理解概念,明確概念之間的關系
文中的重要概念一般是文章的話題或重要詞語,理解概念含義一般是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判斷。概念的內涵,就是指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所特有的屬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的范圍,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屬性的事物或對象。常見的概念間關系主要有:全同關系、真包含(于)關系、交叉關系和全異關系。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3題“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疇的一項是”,第4題“請結合材料內容,給歷史地理學下一個簡要定義”,就是典型考題。
 (必修下冊《中國建筑的特征》)閱讀下面的文字,說一說建筑的“詞匯”指的是什么,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至如梁、柱、枋、檁、門、窗、墻、瓦、檻、階、欄桿、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戧獸、正房、廂房、游廊、庭院、夾道等等,那就是我們建筑上的“詞匯”,是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筑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
                                   
                                   
                                   
                                   
                                   
[答案] ①“詞匯”指的是建筑的構件。這是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說明更生動,易于讀者接受。②打比方,是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或淺顯的道理說明不熟悉或深奧的內容。其好處是能夠深入淺出、活靈活現地描摹事物的各種特征。
 (必修下冊《中國建筑的特征》)怎樣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答案] “可譯性”是比喻的說法,用“語言和文學”來作比喻。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盡管語言形式不同,卻可以表達同樣的感情,表現同一個意思,實現同樣的需求。建筑也是如此,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建筑手法,卻可以解決同樣的問題,表達同樣的情感。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形式解讀出來。因為建筑的形式不同,手法不同,才有“翻譯”的必要;又因為解決同樣的問題,表達同樣的情感,才有“翻譯”的可能。
 (必修下冊《說“木葉”》)文章說:“木葉”與“樹葉”僅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其差異“就幾乎是一字千金”。請結合課文談談你的感悟。
                                   
                                   
                                   
                                   
[答案] ①我們在古代詩歌里很少見到“樹葉”,盡管“樹”常見,但遇見“樹葉”時,為了文字洗練大都簡稱之為“葉”。②古代詩人在前人(如屈原)的創造中學習,一用再用“木葉”而不用“樹葉”。③由“樹”會產生聯想,聯想到木頭,木板,木料,會很少想到葉子,破壞詩的形象。
比較分析材料的異同
教材任務……(必修下冊P67第二題)
見命題點三。
考查目標
本任務要求我們學習比較分析兩篇文章的思考方法。如《中國建筑的特征》主要是闡釋,圍繞核心話題“中國建筑的特征”來組織材料;而《說“木葉”》主要是提出和探究問題,用適切和穩妥的理論去說明有著眾多例證的文學現象。
命題點提煉 比較分析材料的異同
信息類文本閱讀是由多則不同材料構成的,比較分析材料的異同自然成了應有之義。考查內容一般有比較材料的立場觀點、重點內容及表達方式、材料的側重點等。近幾年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經常以多材料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形式出現,2023年的新課標Ⅱ卷第5題、2022年的新高考Ⅱ卷第4題均考查了“比較分析材料的異同”這一點。
 (必修下冊《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比較本課兩則文本,你認為屠呦呦、加來道雄兩位科學家取得成就的主觀原因有什么異同?
                                   
                                   
                                   
[答案] ①相同點:他們都借鑒了前人的研究,都具有不斷探索的勇氣,堅持不懈、謙虛好學的品質,以及敢于實踐的實干精神。②不同點:屠呦呦能取得成就還在于具有科學的求異思維,醫者救人的情懷,善于團隊協作的能力;加來道雄能取得成就還在于保持好奇心,將想象力賦予科學的思維,不斷閱讀思考的習慣以及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
 (必修下冊《中國建筑的特征》《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三篇文章所體現出來的科研精神有何異同?
                                   
                                   
                                   
                                   
[答案] ①相同點:這三篇文章均體現出了如下三點科研精神,一是嚴謹的科學態度與治學精神,二是不斷創新尋求的探索精神,三是敢于擔當、勇于求實的實證精神。②不同點:三篇文章所體現出的科研精神又存在細微的區別。《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體現了責任與擔當,以及科研團隊的合作精神;《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體現了大膽的想象與濃厚興趣的力量;《中國建筑的特征》彰顯了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求實精神等。
 (必修下冊《中國建筑的特征》《說“木葉”》)同樣是學者的論作,這兩篇文章在語言運用方面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 ①相同點:作為說明性文本,這兩篇文章在語言上都注意到遣詞造句的準確性與嚴密性,體現出作者的嚴謹。②不同點:《中國建筑的特征》除語言簡明、嚴密、準確外,還合理設喻,比如“大文章”“小品”等比喻的使用,化抽象為具體,讀來平易親切。《說“木葉”》最突出的特點是善于“賣關子”,即不直接拋出觀點,而是憑借出色的問題意識,在別人視若無睹之處提出有重大意義的問題,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意愿。
把握文章的語言表達特點
教材任務……(必修下冊P67第二題)
見命題點三。
考查目標
本任務要求把握這兩篇文章在語言表達上的特點。《中國建筑的特征》的語言簡明而又準確,但又不乏可讀性,比如作者用“文法”“詞匯”等讀者耳熟能詳的語言學概念來闡釋建筑之中的概念、原理,顯得更為親切,也更容易被讀者接受。而《說“木葉”》注重考證,顯得細致嚴謹,但是卻沒有給讀者繁復枯燥的感受,主要是因為文章中所使用的考證素材多是文質兼美,且為后代熟知的名句。作者在文中對這些名句的解讀新穎別致,不僅給熟知這些詩句的讀者以美感,也給讀者以一種打破期待的新鮮感,因此整篇文章讀來讓人覺得饒有趣味。
命題點提煉 把握文章的語言表達特點
語言表達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簡明扼要、準確可靠、生動有趣、語言規范、風格統一。文章的語言特點決定了其表達清晰度、準確性和表現力,對于提高文章的質量和閱讀體驗有著重要的作用。如2023年新課標Ⅱ卷第4題“材料二最后兩段使用‘敲詐’‘斗智’‘拷問’等詞語,請簡析其作用”,考查的就是語言的形象、生動、有趣。
 (必修下冊《說“木葉”》)這篇文章是怎樣圍繞“木葉”這一概念進行闡釋的?試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
                                   
                                   
                                   
                                   
[答案] ①追本溯源,由例引疑,由例引析。文章開篇引用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句,引出話題“木葉”。接著引用詩句,闡釋“木葉”就是“樹葉”,但古詩中用“樹葉”并不多見,而單用“樹”或“葉”。至此,讀者可能認為單用“樹”或“葉”更為洗練。然后作者質疑,為什么“木葉”就不再追求簡練,而且一旦用“木葉”就有佳句產生,到杜甫的“落木”發展到極致?最后作者明確了“木葉”是詩人大膽的藝術創造,已不單純是普通意義上的“樹葉”。②切中關鍵,引發聯想,深入分析。讀者已經明白了“木葉”是藝術創造,但是“木葉”與“樹葉”的真正藝術距離還不清楚。為了明確兩者的差別,作者提出“木葉”與“樹葉”的差異在一“木”字,要在“木”字上下功夫。由“木”字適合的場合,引出“木”的藝術特征,再由第一個藝術特征引出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這也是文章討論的重點,作者大量引用詩句,對詩歌運用“木葉”產生的藝術境界加以描述,調動讀者的想象和聯想能力,讓讀者在比較分析中領悟到“木葉”的藝術特征:秋天、落葉、樹干、微黃而干燥的顏色、單純、空闊、清爽。③起承轉合,自然過渡。文章題目為“說‘木葉’”,說得有序,說得深透。采用首句標義法,每段開頭都用一句話領起下文,容易讓讀者把握“說”的要領。如第1段“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引用屈原《九歌》的詩句交代“木葉”的來源。第2段用“‘木葉’是什么呢”的設問開頭,引出對運用“木葉”與“樹葉”的情況分析,指出“木葉”即“樹葉”,這是詩人大膽的藝術創造。以下幾段也是這樣,環環緊扣,結構嚴謹,有條不紊。
 (必修下冊《中國建筑的特征》)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答案] ①語言通俗易懂。介紹自然科學中某一領域的知識,闡述一種科學理念和科學方法,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借以引起大眾對科學的關注和熱愛,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它要求語言必須通俗易懂。②語言簡潔明了。如:“中國的建筑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用語簡單明了,概括了中國建筑的地位和成就。③語言嚴密、無懈可擊。如“個別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這句話中“一般地”“主要”,就用得很嚴密,因為有一些建筑物,為了適應特殊的需要,或符合特定的審美要求,就可能不這樣。
體會語言的暗示性
教材任務……(必修下冊P67第三題)
學習知識性讀物,要了解其內容,還要學以致用,利用閱讀所得探究一些具體問題。例如《說“木葉”》中所說的“暗示性”在古代詩歌中其實并不罕見,“柳”“梅”“月”“鴻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較強的暗示性,帶有某些特定的意蘊。
考查目標
本任務要求學生學以致用,利用課內所學到的知識探究一些具體問題。這項任務重在提升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應用能力。以《說“木葉”》中的“暗示性”為例,作者在文中探究了“木”的暗示性。
命題點提煉 體會語言的暗示性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主題思想及感情,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詩人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內涵。分析古代詩歌可以從這些事物的特有內涵入手。
 (必修下冊《說“木葉”》)下列對“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這句話的理解,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指代“木”,“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所謂“暗示性”是特指詞語的形象色彩。
B.“這”指代“木”,“木”具有木質材料的影子。人們一看到“木”,就想起樹干,很少想到樹葉。“木”是秋風葉落情景中的鮮明的形象。所謂“暗示性”,應該是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的意義。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是就詩歌語言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性特征而說的。
D.“影子”是指詞語字面意義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課文所說的“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
A [A項,“特指詞語的形象色彩”錯,“暗示性”不僅僅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從選項“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可以看出還包括聯想義。]
 (必修下冊《說“木葉”》)本文所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對我們欣賞詩歌有什么啟示?
                                   
                                   
                                   
                                   
[答案] ①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本文談到,“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所謂“概念中的意義”,大約是指在字典、辭典中可以查到的詞語的意思,明了確定。而作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義,如象征義、深層義、言外義等,這樣的意義是不確定的,有彈性的,是要依據上下文或整首詩來理解的。②鑒賞詩歌,不但要理解表層意思,而且要品析言外意味。詩歌的語言是有限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給讀者的暗示、啟發則是無盡的。我們鑒賞詩歌,要從語言入手,但不要被語言局限,應當從言內到言外,品嘗言外的微妙滋味。
分析演講的結構思路
教材任務……(必修下冊P91第二題1)
馬克思認為1848年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無產階級解放這個19世紀的秘密”,接下來卻宕開一筆,討論工業和技術的發展;恩格斯認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卻在演講中先評價他作為“科學家”的一面。分別梳理兩篇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演講的結構。
考查目標
本任務要求分別梳理兩篇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演講的結構。總體來看,學習任務中所舉的兩個例子都是文本中看似不合常規的地方,這些地方體現了作者獨特的思路,又往往被學生忽視,需要特別加以關注。
命題點提煉 分析演講的結構思路
分析演講的結構思路,即根據演講的特點,分析文章的開頭、結尾、段落層次、過渡、照應等的安排。具體來說,就是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對演講結構的考查,可以考查文章的總體組織安排,也可以考查一句話或一段話在文章的組織和安排上所起的作用。近幾年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還未涉及演講文本的考查,但是從高考考查的規律來看,演講的結構思路考查將會成為重要的考查點。
 (必修下冊《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馬克思旨在闡述無產階級革命的原理,但他為何從1848年革命談起?這樣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形成落差,吸引聽眾。發表演講時,近代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經過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來。馬克思首先從1848年革命談起,稱這場革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一些細小的裂口和縫隙”。此時,1848年革命的壯烈場面、浩大聲勢還深深印在聽眾的心中。因此,從聽眾的接受心理來看,馬克思對1848年革命的這種評價就與聽眾的接受期待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從而從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了聽眾。②形成對照,突出無產階級革命。在這篇演說詞里,馬克思意欲以1848年革命來對照反襯由它“宣布”預示的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他把無產階級解放運動喻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洶涌動蕩起來,“就能把由堅硬巖石構成的大陸撞得粉碎”。馬克思把1848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將來的無產階級革命以比喻性的評價對照起來,這就把后者的宏偉氣勢、重大意義藝術地展示在聽眾的面前,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必修下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文章的結構有何特點?
                                   
                                   
                                   
                                   
[答案] ①文章結構嚴謹,邏輯嚴密。第一部分通過兩個“對于”提出本文議論中心,第二部分則從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的貢獻進行正面論證,進而從敵我對馬克思的不同態度進行側面論證,第三部分得出結論。②結構前后連貫,步步深入,層次分明而又渾然一體。這嚴密的結構是建筑在嚴密的邏輯基礎上的,作為無產階級的領袖,他的科學思想和革命實踐是統一的,他的科學理論和他的革命科學觀是統一的,他的愛和恨是統一的。作者在結構文章時,正是根據這些事物的內在邏輯聯系來組織和安排材料的。
把握長句的深刻含義和復雜情感
教材任務……(必修下冊P91第三題1)
分析下面的句子,把握作者運用長句表達的深刻含義和復雜情感。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考查目標
本任務要求細細揣摩、品味表意復雜的長句,理解其深刻含義和體會其中的復雜情感。這一任務對學生有很好的提示作用,隨著其年齡的增長、閱讀量的增加,勢必要接觸越來越多的表意豐富、邏輯復雜的文章,而這些文章往往會有一些難解的長句——復雜的內容,往往不可能都用簡單的方式表達。
命題點提煉 把握長句的深刻含義和復雜情感
長句,即句子比較長(修飾詞語多、結構復雜),表意嚴密,內容豐富,精確細致,宜于表達較為復雜的思想內容和嚴密精確的思想的句子。長句有精確、嚴密、細致、莊重的修辭效果。把握長句的深刻含義和復雜情感這一命題點在信息類文本中還沒有考查過。
 (必修下冊《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體會下面句子的深刻含義。
(1)有些黨派可能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黨派可能為了要擺脫現代沖突而希望拋開現代技術;還有一些黨派可能以為工業上如此巨大的進步要以政治上同樣巨大的倒退來補充。可是我們不會認錯那個經常在這一切矛盾中出現的狡獪的精靈。
                                   
                                   
                                   
(2)我知道英國工人階級從上世紀中葉以來進行了多么英勇的斗爭,這些斗爭只是因為資產階級歷史學家把它們掩蓋起來和隱瞞不說才不為世人所熟悉。
                                   
                                   
                                   
(3)我們的一切發明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
                                   
                                   
                                   
(4)蒸汽、電力和自動走錠紡紗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
                                   
                                   
                                   
[答案] (1)面對社會矛盾沖突,各黨派表現不一,有的一味痛苦,有的想要擺脫現代技術,有的妄圖用專制統治來抵抗。而解決社會矛盾的關鍵就是“無產階級革命”這個“精靈”。
(2)工人階級的斗爭由來已久,不為世人所熟悉只是因為被資產階級歷史學家掩蓋和隱瞞。從側面反映了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忌憚。
(3)發明和進步使得物質力量向智能化發展,機器變得越來越先進、靈巧、高效,好像具有了人的生命、智慧;而有些人卻一心趨利,貪得無厭,變得愈加冷酷、自私、無情,失去了博愛、善良的人性,從而被物質化了。
(4)運用了擬人和對比。把“蒸汽、電力和自動走錠紡紗機”說成是“革命家”,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說“蒸汽、電力和自動走錠紡紗機”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是對比手法。兩種手法兼用,生動、鮮明地指出了生產技術的革命給當時社會帶來的變化更加巨大。
 (必修下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體會下面句子的含義和情感。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答案] 本句旨在說明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一般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此句先以自然領域中達爾文的發現作類比,表明馬克思在歷史領域中的發現的重要性。接著進一步解釋這個發現,一方面稱之為“簡單事實”,表明了這個規律廣泛存在于各個歷史時期和全人類的生活中,從而顯示出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用“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修飾“簡單事實”,說明其容易被遮蔽。這樣的句中邏輯顯示出馬克思思想之敏銳、貢獻之偉大。體現了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高度贊揚。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材料一:
中國詩歌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視“興”的作用。所謂“興”的作用,在中國詩歌傳統上可分兩個方面來看。
從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見物起興”。《詩經》上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鳩鳥“關關”的叫聲,引發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興”的作用。但宇宙間不只草木鳥獸等種種物象能引發我們的感動,人世間種種事象也能引起我們的感動。《詩經》“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是寫對時代動蕩不安的感慨,這也是引起人感動的一種重要的因素。
“興”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讀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讀李白、杜甫的詩歌時也能產生與他們同樣的感動,那么你也就有了與李白、杜甫同樣的詩心。不過,詩在使人感動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次是一對一的感動,就是聞一知一,不產生更多的聯想。陸放翁和他的妻子分離之后又在沈園相遇,他寫了一首《釵頭鳳》,千百年之后,我們仍然為陸放翁的悲劇和他的感情所感動,這就是一對一的感動。
可孔子說“詩可以興”的感動則不僅是一對一的感動,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感動。有一次,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于是子貢就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詩經》里所說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與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貢卻從中悟到做人的道理,這正是“詩可以興”的感發。由此可見,詩的作用不僅是使作者有一顆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讀者有一顆不死的心;不僅有一對一的感動,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興”的感發。
同樣,西方文學理論中也有類似“興”的說法。接受美學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讀者反應論”,認為讀者的興發感動是十分重要的。他們認為讀者可分成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普通的讀者:讀明月就是明月,讀清風就是清風,只從表面去理解。第二個層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讀者:他們能夠從藝術的表達、文字的組織、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賞作品。第三個層次是“背離作者原意”的讀者:他們對作品的解釋可以不必是作者本來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引發。只有這第三個層次的讀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讀者。
(摘編自葉嘉瑩《什么是好詩》)
材料二:
先來看自然詩。在中國和在西方一樣,詩人對于自然的愛好都比較晚起。最初的詩都偏重人事,縱使偶爾涉及自然,也不過如最初的畫家用山水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興趣中心卻不在自然本身。《詩經》是最好的例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只是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襯。自然比較人事廣大,興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詩境的一大解放,不但題材因之豐富,歌詠自然的詩因之產生,人事詩也因之得到較深廣的意蘊。
中國自然詩和西方自然詩相比,一個以委婉、微妙、簡雋勝,一個以直率、深刻、鋪陳勝。本來自然美有兩種,一種是剛性美,一種是柔性美。剛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風、暴雨、沉寂的夜和無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風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昔人詩有“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兩句可以包括這兩種美的勝境。藝術美也有剛柔的分別。詩如李杜,詞如蘇辛,是剛性美的代表;詩如王孟,詞如溫李,是柔性美的代表。中國詩自身已有剛柔的分別,但是如果拿它來比較西方詩,則又西詩偏于剛,而中詩偏于柔。西方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風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國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風細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這當然只就其大概說。西方未嘗沒有柔性美的詩,中國也未嘗沒有剛性美的詩,但西方詩的柔和中國詩的剛都不是它們的本色特長。
詩人對于自然的愛好可分兩種。最粗淺的是“感官主義”,愛微風以其涼爽,愛花以其氣香色美,愛鳥聲泉水聲以其對于聽官愉快,愛青天碧水以其對于視官愉快。這是健全人所本有的傾向,凡是詩人都不免帶有幾分“感官主義”。近代西方有一派詩人,叫作“頹廢派”的,專重這種感官主義,在詩中盡量鋪陳聲色臭味。這種嗜好往往出于個人的怪癖,不能算詩的上乘。詩人對于自然愛好的第二種起于情趣的默契。“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諸詩所表現的態度都屬于這一類。這是多數中國詩人對于自然的態度。
(摘編自朱光潛《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作者方面而言“興”的作用,就是“見物起興”,指宇宙間種種物象以及人世間種種事象引發詩人感動。
B.從讀者方面而言“興”的作用,就是讀者閱讀時能獲得詩人的感動,與詩人同心,甚至獲得更豐富的感動。
C.詩歌在使讀者獲得感動時因為范圍不同而層次不同,第一層的感動是一對一的,高層次的感動是一對多的。
D.自然比較人事更廣大,在詩歌中歌詠自然,可以使詩的題材豐富、意境擴大,人事詩也會因之而意蘊深廣。
解析:選C。“使讀者獲得感動時因為范圍不同而層次不同”理解錯誤,不是范圍的區別,而是不同層面、角度的生發。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詩歌中的“興”與西方的“接受美學”都認為讀者能不限于作者的原意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理解是高層次的。
B.一首詩能夠讓讀者產生高層次的感動,既歸功于作者對自然、人事的感受,也歸功于讀者善于理解與感悟。
C.材料一、材料二都引用了《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用來證明自然描寫在詩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D.中國的自然詩雖然也有剛性美的詩,但與西方相比而言,這些剛性詩還是偏于柔,最能體現中國詩的本色特長。
解析:選A。B項,“既歸功于作者”錯誤,高層次的感動與作者本意無關。C項,材料二中引用《詩經》的這兩句詩是為了證明那個時期自然描寫僅僅是陪襯。D項,“最能體現中國詩的本色特長”錯誤,中國詩的剛不是中國詩的本色特長。
3.(對點練)從“剛”與“柔”的視角看,下列選項中的詩句與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項是(  )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B.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C.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解析:選C。“細草微風岸”屬于“柔”,其他詩句屬于“剛”。
4.(對點練)晏殊的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寫的是相思愛情,王國維說這是成大事業、大學問的第一種境界。請結合材料一,簡述這一過程中“興”的作用。
答:                                    
                                    
答案:①詞人晏殊“見物起興”:看到“西風凋碧樹”的自然物象而產生“思念遠人”的感動,并把感動表現在詩歌中;②王國維從詩歌中讀到晏殊的感動,但不局限于詞人本來的意思,進行生發,從中感悟到做事業、做學問的道理。
5.(對點練)香菱寫的第一首詩《詠月》“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只有頷聯是抒情,且寫得很直白,其余各聯都是就月寫月。黛玉看了這首詩笑道:“意思卻有,只是措辭不雅。”請結合文中的觀點,談談你對黛玉的話的理解。
答:                                    
                                    
答案:①香菱寫月,能夠寫出物象引發的感動,讓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感動。②但是詠月不能停于粗淺的感官,應表達出物與人情趣的默契。③描寫、抒情不能太過直白,應力求委婉、微妙、簡雋。(任意兩點即可)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材料一:
城市坐落于山水之中,是在自然山川基礎上建立的人間秩序。然而一旦城市建立,周邊的自然山水即成為以城市為核心的人居環境的組成部分。先秦時的“九州”觀點就是這種實踐的代表,每一“州”之中有其代表性的山鎮、澤藪、川浸(即山、湖、河、澤等代表性要素)。自此,古人便以城邑聚落為原點,構建了不同尺度的“山-水-城”極坐標系,從城市出發認識周邊的山川界域、地產風物,持續賦予自然空間以人文秩序使得自然空間浮現出文化概念,文化概念錨固于自然空間。
秦漢時期,隨著交通網絡的拓展,以及地理、測繪等知識的積累,廣域自然地理格局和城市體系的空間分布被勾勒得愈發清晰,古人深刻地認識到城市等級高低與山川界域廣狹之間的對應關系,并有意識地運用“山川形勢”理論“整理山河”、布列城市。通常,理想的城市選址必于山水“大聚會”處,山川的“聚會”越多,自然脈絡越深湛,地理形勢越廣闊,所承載的聚落等級越高。這一規律貫穿了從京畿、省城、郡府城、州縣城到市井鄉村的聚落等級體系。相應地,人居基址也都以“聚”的大小別其優劣。
由山川脈絡考察城市體系的視角,也是我國古代空間美學營造的基礎。秦漢以降,美學藝術的發展和對地理環境認知的深化,促進了詩境、畫境與人居環境的交融,唐宋以來,山水詩中往往寄托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人居理想;宋代士大夫以“格物”的態度探析山水、人居與心靈世界的關聯,使“文人畫”這一藝術實踐與多尺度的地景設計相貫通。文人旨趣與社會理想自唐宋不斷傳承,落實在文人主導的區域營建中,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山-水-城”思想,并在明清時期臻于完善。
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需要重視以山川網絡為主線、以城市體系為核心的文化空間建設,傳承以“大國山河”為代表的廣域空間規劃傳統,呈現中華文明“千年一脈”形成發展的磅礴氣象。
(摘編自武廷海、鄭伊辰《傳承大國山河規劃傳統:
新時代開展國土景觀規劃的基本任務》)
材料二:
“三生”空間指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從社會活動特征和規律來看,不同功能與空間之間存在有機關聯,并遵循一定的內在機制。生產空間提供物質產品與服務,決定生活、生態空間的構成模式;生活空間承擔社會保障和文體休閑,影響生產、生態空間的發展方向;生態空間作為自然保障,為城鄉建設提供資源服務,確立生態底線。“三生”空間相互適應與反饋,相互協同與共生,共同維持人居環境的和諧穩定狀態。
營造和諧人居環境的本質是合理組織協調“三生”空間,此類智慧與經驗在傳統人居環境的營建中有充分體現。雖然城市功能與空間隨時代發展不斷演進,但人居環境營建的本質不變,即因地制宜使空間與環境相互適應,靈活布局,突出特色。
古人善于利用山水形勢促進“三生”協同發揮功能合力,山水形勢是“三生”空間的地理基礎。“形”,形態、形象;“勢”,態勢、趨勢。“形勢”指基于整體觀對環境權衡判斷。引“形勢”入城,強調對山、水、城、田等空間全要素的綜合把控,“三生”空間協同發揮功能合力,促使整體環境呈向好趨勢。理想的環境由山水關系構成,講求以辨方、相土、觀水的方式對山水關系進行全面把控,形成整體環境背景。城市或建筑應選址于山水交匯、動靜相承、負陰抱陽之地,與自然融合。古代的城市建設是對環境要素全面考慮下的“三生”空間組織。山水即生態空間,城池為生活空間,二者間的農田為主要生產空間。山作防御,水以便民,筑墻為城,間城為田,布局均衡,協同共生,營造出人地和諧、平衡穩定的人居環境。
當今城鄉建設中產業模式與生活需求的轉變和升級使得城鄉功能日趨多樣,空間關系愈加復雜。梳理并總結傳統“三生”空間的歷史演化、內在機制與經驗啟示有助于認識當代城鄉規劃建設中的空間關系問題,合理統籌布局、協調建構人居環境中的“三生”空間。
(摘編自陳茜、武聯、黨雨田《傳統人居環境營建中
“三生”空間的內在機制與啟示》)
材料三:
古城坐北朝南,北枕蓮花(蓮花山),南控五虎(五虎山);右擎翠旗(旗山),左標石鼓(鼓山)。襟江帶湖,東南并海,閩江穿城而過,古城內三山(烏山、于山、屏山)鼎立,兩塔(烏塔、白塔)對峙,中軸線千年不變,這種“城在山中、山中存城、山水相依”的城市山水格局,是福州先人城市建設智慧的集中展現。
(摘編自UHC城鄉遺產保護工作室《歷坊流
韻·山水秀城——福州古城的保護與發展》)
6.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以城邑聚落為原點認識山川界域,隨著認識深化,開始自覺以“山川形勢”理論來規劃城市。
B.唐宋以降,文人的審美旨趣和社會理想逐漸影響空間營造理念,這促進了人居環境的審美說。
C.“三生”空間之間存在有機關聯,生產空間決定了生活空間,二者共同構成了生態空間的基礎。
D.傳統人居環境營建注重協調“三生”關系,當代城鄉建設可以從中汲取經驗,以構建和諧的空間格局。
解析:選C。“生產空間決定了生活空間,二者共同構成了生態空間的基礎”錯誤。依據原文“生產空間提供物質產品與服務……共同維持人居環境的和諧穩定狀態”可知,生產空間決定生活、生態空間的構成模式,生活空間影響生產、生態空間的發展方向,“三生”空間相互協同與共生。
7.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關于城市規劃,材料一側重論述城市和山川的關系,材料二側重論述“三生”空間的關系。
B.山川“大聚會”之處,自然脈絡深湛,地理形勢寬廣開闊,因此均會有大城市產生。
C.生產空間影響生活空間,“凡仕者近宮,耕者近門,工賈近市”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D.新時代的空間規劃既要繼承大國山河規劃傳統,也要重新審視城市與山川間的關系。
解析:選B。“因此均會有大城市產生”錯誤。依據原文“通常,理想的城市選址必于山水‘大聚會’處……地理形勢越廣闊,所承載的聚落等級越高”可知,“通常,理想的城市選址必于山水‘大聚會’處”并不代表山川“大聚會”之處“均會有大城市產生”,選項過于絕對。
8.(對點練)下列選項,不符合材料一“大國山河規劃”傳統的一項是(  )
A.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東漢·趙曄)
B.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唐·李白)
C.障錦山屏,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明·計成)
D.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宋·柳永)
解析:選D。依據材料一可知,“大國山河規劃”需要重視以山川網絡為主線、以城市體系為核心的文化空間建設。D項反映的是市場的繁榮、市民的殷富,不符合“大國山河規劃”傳統。
9.(對點練)《管子》認為“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又說“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這對當今的城市規劃有何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談談你的理解。
答:                                    
                                    
答案:①依傳統“山川形勢”理論,理想的城市選址必于山水“大聚會”處,即“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形成整體環境背景;②人居環境營造要“因天材,就地利”,利用自然環境,合理布局生態、生活和生產空間,如“城郭”“道路”等生活、生產空間,要因地制宜,與環境相適應,所以“不必中規矩”“不必中準繩”。
10.福州古城被譽為“東方城市設計的佳作”,請依據材料分析福州古城的營建理念。
答:                                    
                                    
答案:①福州城位于群山與江海匯聚處,城市選址理想,自古即為東南名城,彰顯了“大國山河”氣象。②福州的“山-水-城”格局,契合中國獨特的空間美學營造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③福州因地制宜,合理統籌、均衡布局“三生”空間,人居環境平衡穩定。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县| 舒城县| 吉首市| 凤翔县| 忻城县| 长汀县| 渭南市| 丹棱县| 荃湾区| 乾安县| 偏关县| 康平县| 辽宁省| 明星| 岳普湖县| 保山市| 沾化县| 紫阳县| 巴东县| 民丰县| 珲春市| 玉树县| 辽阳市| 桂林市| 田阳县| 吴忠市| 邢台市| 博客| 宝坻区| 阿鲁科尔沁旗| 永登县| 青川县| 苍溪县| 永泰县| 新闻| 电白县| 格尔木市| 辉县市| 南丹县| 武威市|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