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信息類文本閱讀的考教銜接任務群二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涉及篇目 單元學習任務?命題點提煉 對應教材《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別了,“不列顛尼亞”》《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①分析革命者的特點及革命作品的當下意義 選擇性必修上冊P41第一題②體會詞語和句式的表達效果 選擇性必修上冊P41第二題1《包身工》 ③把握分析報告文學新聞性與文學性的統一 選擇性必修中冊P80第二題2分析革命者的特點及革命作品的當下意義教材任務………(選擇性必修上冊P41第一題)為實現“中國人民站起來”這一夢想,中華民族經歷了艱苦的探索,無數革命志士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不屈不撓,奮勇抗爭。本單元課文展現了民族復興偉大而艱難的歷程,謳歌了革命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意志堅定、不畏艱險、真誠善良、無私奉獻等優秀品質。閱讀課文,說說文中是如何展示這些優秀品質的,分組討論當下閱讀優秀革命文化作品的意義。考查目標這一項任務要求圍繞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一專題展開探討,既要理解特定歷史條件下革命者的品德和胸懷,更要深刻體會這些優秀品質在當下的意義,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增進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命題點提煉 分析革命者的特點及革命作品的當下意義這一命題點要求我們既要理解特定歷史條件下革命者的品德和胸懷,更要深刻體會這些優秀品質在當下的意義。主要涉及革命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意志堅定、不畏艱險、真誠善良、無私奉獻等優秀品質。這一命題點在信息類文本閱讀中還沒有考查,將成為重要的備考點,應該認真準備。 (選擇性必修上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請分析本文中涉及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有何表現。這些表現在當下有哪些意義? [答案] ①表現:在三年多的時間內,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勝了美國援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所有的數百萬軍隊的進攻,并使自己轉入反攻和進攻。②意義:使人們認識到中國人民英勇無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理解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歷史意義,相信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 (選擇性必修上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請分析這篇通訊在當下的意義。 [答案] 這篇通訊所表現的焦裕祿同志一心為革命,一心為群眾的高貴品德,已成為全體干部和群眾學習的榜樣,這一切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已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推動著我們在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大道上繼續奮勇前進。在當下,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弘揚焦裕祿精神,要重點學習并弘揚焦裕祿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見賢思齊,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來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成為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體會詞語和句式的表達效果教材任務……(選擇性必修上冊P41第二題1)《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篇講話,觀點鮮明,態度堅決,鏗鏘有力,表現出毛澤東的豪情、自信和睿智。文中運用了較多表示強調的詞語(如“決無”“必然”“從來”等)和判斷句(如“我們的會議是一個全國人民大團結的會議”等)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朗讀全文,體會這些詞語和句式的表達效果。考查目標這是一篇講話,因為是在重大會議上就國家重大事務進行的講話,所以必須有睿智的思想,鮮明的觀點,堅決的態度。通過反復朗讀,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講話的氣勢,然后再細讀文本,體會這種氣勢是通過哪些語言表達出來的,這些語言又有著怎樣的特點。有了這樣的鋪墊,我們能夠水到渠成地關注到表示強調的詞語、表達判斷的句子帶來的表達效果。命題點提煉 體會詞語和句式的表達效果分析一個詞語或者一個句子呈現出完美的表達效果是一個復雜的工程。考查切入點更小,針對性更強,成為高考的一個重要考查點,2023年新課標Ⅱ卷第4題“材料二最后兩段使用‘敲詐’‘斗智’‘拷問’等詞語,請簡析其作用”,就是典型考題。 (選擇性必修上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篇講話,觀點鮮明,態度堅決,鏗鏘有力。請結合選文內容,說明這種堅決和鏗鏘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答案] ①客觀闡述,講明本次大會的任務使命,提出未來工作的方向。②注重事實,言出有據。結合歷史,說明道理。③用了表示強調的詞語(決無、必然、從來等)、關聯詞和肯定的判斷句式,增強了邏輯性和說服力。 (選擇性必修上冊《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本文在敘述中運用了許多富有詩意、飽含深情的句子,還使用了一些名言、詩句、格言式的句子,請分組按章節找出這些句子,用批注的形式賞析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 [答案] (示例一)“歲月靜好,只因有人負重前行;穩若泰山,源于根基堅實如鐵”。鑒賞:采用對稱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黨帶領人民上下一心,奮起戰斗;比喻手法的運用寫出了作者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信任與贊揚,語言富有詩意又飽含作者情感。(示例二)“為了進行斗爭,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一切力量擰成一股繩,并使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個攻擊點上”。(恩格斯)鑒賞:引用恩格斯的話強調團結的力量和作用,高度贊揚中國人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風,肯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觀點有說服力。(示例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擔風雨”。鑒賞:引用詩句,增強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現了全世界人民互幫互助,攜手前行帶來溫暖與力量。把握分析報告文學新聞性與文學性的統一教材任務……(選擇性必修中冊P80第二題2)《包身工》用文學筆法報道真實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環境都是真實的,但又運用了較多的文學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畫細節、營造氣氛等,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閱讀課文,結合具體內容,就作品新聞性與文學性的統一寫一篇札記。考查目標《包身工》是報告文學的經典名篇,具有新聞性與文學性相統一的特點。本任務要求以寫札記的形式,落實對報告文學新聞性與文學性的理解,更深入地了解報告文學這一文體特點。命題點提煉 把握分析報告文學新聞性與文學性的統一新聞性是指報告文學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具有新聞報道價值的真人真事;文學性是指報告文學在忠實于真實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畫細節、營造氛圍等,以此增強文章的可讀性、感染力和說服力。近幾年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還未涉及報告文學的“新聞性與文學性”的考查,但是作為備選考點應該引起考生的足夠重視。 (選擇性必修中冊《包身工》)這篇報告文學,時隔久遠,但至今重讀,仍震撼人心。這是因為這篇文章報道的事實,還是因為作者對事實的出色報道? [答案] 這篇報告文學既有取決于雄辯的事實報道,又有綜合運用小說、散文乃至戲劇、電影的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法,向讀者敘述包身工的悲慘遭遇以及帝國主義、國內封建勢力的種種罪惡,但是在敘述的關節處,作者常常直抒胸臆,將自身的深切感受、強烈愛憎伴隨著事實的敘述抒發出來,表現出了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判的完美融合。這篇報道至今讀來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為它報道的是事實,更因為是作者對事實的出色報道。 (選擇性必修中冊《包身工》)課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新聞事實,一類是背景材料。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在課文中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 文章在敘述了一些新聞事實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發展等情況。這中間會用一些轉折性的詞句,使得銜接自然流暢。比如文章在寫四點一刻被罵為“豬玀”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們正式的名稱卻是‘包身工’”一句作為過渡,寫這些鄉下姑娘是如何被帶工老板騙到城里來的。文章在介紹了四點半之后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價‘機器’”來銜接,引出了日本資本家特別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對包身工受剝削、受壓榨的情況做了具體的、詳細的介紹。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19分)材料一歸 來——不朽香江,風雨無懼關銘聞東方之珠,整夜未眠。1997年7月1日0時0分0秒,歷史的指針從這里指向香港新的紀元。香港會展中心莊嚴肅穆、燈火通明,香港政權交接儀式正在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莊嚴奏響,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徐徐升起,如勝利的花朵盛大綻放。結束了156年5個月零4天任人宰割的殖民生活,香港這個飽經苦難的游子,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這是中華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正義事業的勝利。末代港督彭定康披著夜幕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駛離香港,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起錨處,正是156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的登陸點。據媒體報道,彭定康是繞著已成過去式的“總督府”轉了兩圈后才去登船,帶著復雜的心態落寞而去。這位搞政治操弄的“高手”剛上任,就置中英《聯合聲明》和香港基本法于不顧,急切拋出所謂“政改方案”,企圖把過去殖民150多年、從未講過民主的香港,變成以英式代議制為招牌的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為香港回歸挖坑埋雷。這位末代香港總督因此而臭名昭著。他早就應該知道,歷史的發展大勢不可逆,十幾億中華兒女的心愿不可違。回想起那一夜,時任香港臨時立法會主席的范徐麗泰難掩激動:“我們香港是國家的特區了,我們是堂堂正正居住在香港的中國人,可以‘港人治港’了!”回想起那一夜,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陳勇清晰記得,香港市民是怎樣滿懷喜悅,冒著大雨夾道迎接解放軍駐港部隊入城,并將刻有“威武文明之師”字樣的牌匾送給駐軍司令員,場面震撼,令人動容。回想起那一夜,香港大律師吳英鵬仍感如在眼前,當時還在廣東家鄉讀小學的他和家人、朋友一起,圍在電視機前觀看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共同激動地大聲倒數,迎接7月1日凌晨零點的鐘聲。鄰居們在深夜的街頭奔走相告,點燃煙花、鞭炮,以中國人傳統的方式慶祝香港回歸。那一夜,香港大雨。百年恥辱,一朝洗雪;百年期盼,如今夢圓。那是中華民族喜極而泣的淚水。那一夜,世界看到,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選自2022年7月3日《光明日報》)材料二 漫步金紫荊廣場,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迎著日出、冉冉升起;登上太平山頂眺望,繁忙的都市和靜謐的大海點點流光、處處溢彩。香港,這片海風吹拂的熱土,即將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紀念日。時光流轉,明艷的紫荊愈加繁盛。旺角的霓虹繽紛閃爍,中環的招牌密集林立,跑馬場的賽道激動人心,伶仃洋的大橋互聯互通……經過歲月洗禮,活力之都風采浪漫依然。塵霾洗凈,動人的詩篇再寫華章。香港國安法制定實施,選舉制度修改完善,愛國愛港力量空前團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堅實,“一國兩制”事業開拓前行……穿越風云變幻,南海明珠光華更勝往昔。白云過山峰,明珠煥新彩。走過25年不平凡的歷程,這座欣欣向榮的城市,正在新時代續寫獅子山下發展新故事、繁榮新傳奇。習近平主席強調:“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已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正處在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砥礪奮進廿五載,攜手再上新征程。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發展有著堅實基礎。被網友譽為“護國歌校長”的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不久前在香港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咖啡往上流》的文章,講述年輕人經營一間咖啡小店,“雖然忙得天昏地暗,心里卻是陽光滿溢”。“咖啡往上流”,也是“青年朝前走”,更是“一起向未來”。站上歷史新起點的香港凝心聚力再出發,充滿“往上”“朝前”“向未來”的能量。“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近日,電視劇《獅子山下的故事》熱播。一座城、兩代人、四個家庭,在時代的浪潮里風雨同舟,在跌宕的歲月中攜手并肩,“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回望歷史,一代又一代香港同胞奮力打拼,不同語言、不同信仰、不同習俗的人們相聚獅子山下,“理想一起去追”,這才有了“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享譽世界的現代化大都市”的香江傳奇。正如習近平主席強調的:“香港同胞所擁有的愛國愛港、自強不息、拼搏向上、靈活應變的精神,是香港成功的關鍵所在。”中國人是了不起的,香港同胞是了不起的。有25年打下的堅實基礎,有香港同胞的團結奮斗,我們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選自任仲平《白云過山峰 明珠煥新彩——寫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香港回歸意義重大,它不僅意味著香港結束了一百五十多年屈辱的殖民地生活,而且是世界和平正義事業的勝利。B.雖然末代港督彭定康善于政治操弄,妄圖推行政治改革將香港政治英國化,為香港回歸設置障礙,但他注定以失敗收場。C.經過二十五年的努力,香港的建筑物開始變得浪漫起來,香港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空前高漲,“一國兩制”讓香港更具璀璨光華。D.《咖啡往上流》中經營咖啡小店的年輕人體現出的是自強不息、拼搏向上的精神,同時也代表著香港青年“一起向未來”的正能量。C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C.“開始變得浪漫起來”表述不當,原文說“經過歲月洗禮,活力之都風采浪漫依然”,意思是說香港以往也是浪漫的,現在和以前一樣浪漫。故選C。]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沒有香港回歸,如果沒有“一國兩制”,那么就不會有今天中國人能堂堂正正居住在香港,能夠真正實現“港人治港”。B.無論是身處內地還是香港的中國人,都心情激動地以不同的方式迎接香港回歸,因為香港終于可以成為面向世界的香港了。C.香港回歸后的廿五年里,幾經坎坷,由亂到治,而目前更要在此堅實的基礎上去實現由治到興的目標,需要共同去打拼。D.有習近平主席對香港回歸后變化的肯定,有人們對于香港未來發展的信心,有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等精神……香港必將再創輝煌。B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因為香港終于可以成為面向世界的香港了”原因分析不當,從材料一看,人們激動不已,還因為香港終于回歸祖國,中國的百年恥辱得以洗雪。故選B。]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A.2012年12月,廣東深圳蓮花山公園,習近平總書記回答香港記者的提問清晰有力:“香港一定會繁榮昌盛的!”B.2022年6月22日,在習近平主席親自關懷和見證下,由故宮博物院與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合作修建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C.著名建筑設計師嚴迅奇說:“我認為香港最大的魅力不在于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而在于城市的體態、密集和便利性。”D.一法安香江“國安法”就像陽光驅散了黑暗,這一“定海神針”成為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守護神”,讓香港迎來朗朗晴空。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結合“時光流轉,明艷的紫荊愈加繁盛”“白云過山峰,明珠煥新彩”“有25年打下的堅實基礎,有香港同胞的團結奮斗,我們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等可知,材料二主要論述香港正在繁榮發展,也會繼續繁榮。C.“我認為香港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只是在表明香港這一城市的魅力,和材料二的觀點聯系不大。A.“香港一定會繁榮昌盛的”,B.“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D.“成為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守護神’,讓香港迎來朗朗晴空”,都是圍繞香港繁榮發展的,都符合材料二的觀點。故選C。]4.材料一將香港回歸這一重大事件解讀得詩意盎然。請從語言特點的角度舉例簡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社論的論證語言的能力。作為議論文,這篇社論的語言沒有絲毫枯燥之感,反而讓人感到詩意盎然。對于這種效果產生的原因,可從三個角度展開分析:一是看是否有記敘或描寫性的語言,營造出富有詩意的畫面。本文“回想起那一夜,時任香港臨時立法會主席的范徐麗泰難掩激動”“回想起那一夜,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陳勇清晰記得”“回想起那一夜,香港大律師吳英鵬仍感如在眼前……”,用“回想起那一夜”連續推出三個場景,運用敘述的語言回顧香港回歸當晚激動人心的場景,畫面極富詩情。二是從句式運用的角度,看是否有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本文“那一夜,香港大雨。百年恥辱,一朝洗雪;百年期盼,如今夢圓。那是中華民族喜極而泣的淚水。那一夜,世界看到,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運用短句,且句式整齊,節奏感強,富有詩歌的韻律之美。三是從修辭運用的角度,看是否能將剛性內容化為富有節奏感的、抒情的詩句。“東方之珠,整夜未眠”,運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對香港回歸的激動之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莊嚴奏響,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徐徐升起,如勝利的花朵盛大綻放”,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比喻為勝利的花朵盛大綻放了,形象生動地突出了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的特點,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對香港回歸的喜悅和激動的心情。【答案】 ①用“回想起那一夜”連續推出三個場景,運用敘述的語言回顧香港回歸當晚激動人心的場景,畫面極富詩情。②最后兩段運用短句,且句式整齊,節奏感強,富有詩歌的韻律之美。③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剛性”的內容,化作了富有節奏感的、抒情的詩句。如開頭稱香港為“東方之珠”,說它“整夜未眠”,又如將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比喻為勝利的花朵盛大綻放等,既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事物的特征,又飽含了對香港回歸的激動之情。5.關銘聞,是“光明日報”的諧音縮寫;任仲平,是“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諧音縮寫。受眾稱贊他們的文章“既有政治高度,又寫出了人民心聲”。請結合兩則材料的內容談談你的理解。(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解答此題需要考生關注兩篇社論的日期或標題。材料一選自2022年7月3日的《光明日報》,材料二的副標題為《寫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所以兩篇文章都是寫于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在這樣的重大節點選擇回顧相關的重大事件,明顯體現了相當的政治高度。而從材料的主體內容看,材料一“那一夜,香港大雨。百年恥辱,一朝洗雪;百年期盼,如今夢圓。那是中華民族喜極而泣的淚水。那一夜,世界看到,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側重于香港回歸,談回歸的重大意義;材料二“時光流轉,明艷的紫荊愈加繁盛。旺角的霓虹繽紛閃爍,中環的招牌密集林立,跑馬場的賽道激動人心,伶仃洋的大橋互聯互通”“塵霾洗凈,動人的詩篇再寫華章。香港國安法制定實施,選舉制度修改完善,愛國愛港力量空前團結”“站上歷史新起點的香港凝心聚力再出發,充滿‘往上’‘朝前’‘向未來’的能量”“理想一起去追”“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享譽世界的現代化大都市”側重于回歸25周年的紀念,回顧25年來香港各方面的發展情況,里面不乏相關人物的現身說法,體現出香港回歸代表著人民的意愿,是人民心之所向。【答案】 示例:①兩則材料都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選擇了香港回歸這一大事件作為寫作主題,于重大時間節點回顧重大事件,正是消息政治高度的體現。②材料一主要寫香港回歸的重大歷史意義,材料二主要寫香港回歸后的巨大變化和繁榮昌盛,體現了香港回歸是人民心之所向,代表著人民的意愿。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偉大的事業呼喚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開創并成就偉大的事業。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地提出了“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質,并以此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能。這四種精神品質與偉大建黨精神,吹響了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華章的沖鋒號,鼓舞著全國各族人民創造新的歷史偉業。“自信自強”是人民干事創業的精神動能,內里包含人民對個人能力品質的高度認可,是個體相信自己通過努力能夠達致理想目標的精神元素。如果說自信是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和奮斗目標的高度認同與自我肯定,使個人樂于并善于去從事神圣的事業和追求理想的目標,那么自強則凸顯了自信基礎上發憤圖強、持之以恒的精神要義,含有決意自我敦勉的志向性因素。自信自強的精神品質能夠使人民生發起一種向著理想、向著目標奮勇前行的力量,也能夠使人民在遇到危機和挑戰時不喪失應有的信心,產生一種“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和“越是困難,越要向前”的力量。自信自強不僅是中華民族創造五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精神動能,更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確證。只有既自信又自強,才能匯聚起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才能創造歷史的偉業。“守正創新”是人民創造輝煌業績必備的精神之核,內里包含人民堅守正道、弘揚正學以及在此基礎上開創新局面、創造新成果的精神元素,本質上是中華文明繼往開來之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在新時代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立場和方法,又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局面所呼喚的精神品質。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明史上連續性文明的典范,之所以能夠在“為往圣繼絕學”的同時“為萬世開太平”,發展起一種源遠流長而又博大精深且充滿無限活力和發展生機的文明體系,與我們民族守正創新的文明品格密不可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就百年偉業,并呈現出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的勝景,也是與其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堅持走正確的道路,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永遠是共產黨人不斷取得勝利的精神保障。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才能使我們在正確的道路上行穩致遠,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取得新的發展成就。“踔厲奮發”是人民集中精力、奮斗進取的精神呈現,內里包含人民積極進取的精神元素,本質上是一種精神上的永不懈怠、永不滿足的狀態,“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是這種精神狀態的集中寫照。中國歷史上有用“踔厲風發”和“踔厲奮發”來形容人們精神振奮、斗志昂揚的精神氣象的實例。韓愈在為柳宗元所寫的《柳子厚墓志銘》中形容柳宗元的文章議論“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清代張廷玉在為明代李文忠作傳時稱頌李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風發,遇大敵益壯”。清代邵大業在《童二樹畫梅歌》中用的是“踔厲奮發”,其中有詩句“踔厲奮發初掛敵,卒收險怪歸中庸”。孫中山在《中國革命史·革命之運動》一文中講到“沖鋒破敵,則在軍隊與會黨,踔厲奮發,各盡所能,有此成功”。不管是“踔厲風發”,還是“踔厲奮發”強調的都是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這是干事創業最重要的精神品質。氣可鼓而不可泄,精神須振奮才能提供人生的正能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唯有踔厲奮發、不斷進取才能達到理想目的。“勇毅前行”是人民實踐品格的價值呈現,內里包含人民勇敢堅毅地向著既定的目標邁進的精神元素,勇毅前行的人,是道不改、志不變、行動不停步的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毛澤東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講道:“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深刻詮釋了勇毅前行的思想精義。我們黨要帶領全國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事業是神圣的,任務是艱巨的,必須大力弘揚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質,并以此來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挑戰。在“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中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依靠頑強精神和意志品質開辟事業發展新天地,創造不負歷史、不負人民、不負時代的新輝煌。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這四種精神品質既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彼此連接成一個有機統一的精神價值體系,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歷史上諸多精神理念和倫理美德的全面繼承和發展,更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全國各族人民奮進新時代、邁上新征程所需要培樹并大力弘揚的精神品質。大力弘揚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質,對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均具有極其重要而又深遠的戰略意義和價值。(摘編自王澤應《大力弘揚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質》)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信自強”能夠在人民干事創業的時候提供精神動能,讓他們縱使遭遇困難也不喪失信心。B.創造輝煌業績必須“守正創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創新則讓人在正確道路上行穩致遠。C.人民不懈怠、不滿足,體現在精神上就是“踔厲奮發”的狀態,其內在包含著他們的積極進取。D.“勇毅前行”呈現的是人民勇敢堅毅向著既定目標邁進的實踐品格,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品格。C [C項,主客顛倒,依據原文,“踔厲奮發”體現在精神上是不懈怠、不滿足;而不是不懈怠、不滿足體現“踔厲奮發”。]7.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信是人民對個人能力的高度認可,自強凸顯了自信基礎上發憤圖強、持之以恒的精神要義。凝聚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的力量,需要既自信又自強的精神。B.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立場和方法的同時,又要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局面,體現我們對“守正創新”的呼喚。C.中國古代在形容人們精神振奮、斗志昂揚的精神氣象時,有時用“踔厲風發”,有時用“踔厲奮發”,表述略有不同,但都強調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D.毛澤東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第一次深刻詮釋了勇毅前行的思想精義,當下,勇毅前行也是我們戰勝前進路上的各種挑戰的武器。D [D項,“第一次深刻詮釋”于文無據。原文為“深刻詮釋了勇毅前行的思想精義”,沒有指出是第一次。]8.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質,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也能看出當今時代一定程度上缺乏這四種精神。B.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世界文明史上連續性文明的典范。中國共產黨能夠成就百年基業且百年風華正茂,都得益于守正創新精神,事實證明,只要“守正創新”,就能創造輝煌。C.從文章中選錄的韓愈、張廷玉、邵大業、孫中山的詩文中可以看出,“踔厲奮發”一直是一個用來形容個人精神振奮、斗志昂揚狀態的詞語,現在用來描述時代精神體現創新。D.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四種品質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因而能彼此連接成一個有機統一的精神價值體系,在當下和未來發揮極其重要而深遠的戰略意義。A [B項,“只要‘守正創新’,就能創造輝煌”表述絕對,原文是說“守正創新”是人民創造輝煌業績必備的精神之核。C項,“是一個用來形容個人精神振奮、斗志昂揚狀態的詞語”錯,孫中山的文章中,“踔厲奮發”描述的是團體的狀態,而非個人。D項,“因而”強加因果。原文最后一段“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這四種精神品質既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彼此連接成一個有機統一的精神價值體系”沒有強調因果關系。]★9.在人民干事創業的時候,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質分別有什么意義?請根據原文內容簡要分析。 [解析] 結合“‘自信自強’是人民干事創業的精神動能”可知,“自信自強”能在人民干事創業的時候提供動力;結合“‘守正創新’是人民創造輝煌業績必備的精神之核”“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取得新的發展成就”可知,“守正創新”能在人民干事創業的時候提供方法、方向的引導;結合“‘踔厲奮發’是人民集中精力、奮斗進取的精神呈現”可知,“踔厲奮發”要求人民干事創業的時候要有集中精力、奮力進取的精神狀態;結合“‘勇毅前行’是人民實踐品格的價值呈現,內里包含人民勇敢堅毅地向著既定的目標邁進的精神元素”“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不負人民、不負時代的新輝煌”可知,“勇毅前行”要求人民干事創業的時候有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實踐品格。[答案] ①“自信自強”能在人民干事創業的時候提供動力;②“守正創新”能在人民干事創業的時候提供方法、方向的引導;③“踔厲奮發”要求人民干事創業的時候要有集中精力、奮力進取的精神狀態;④“勇毅前行”要求人民干事創業的時候有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實踐品格。10.中國古今文論講求“析義理于精微之蘊”,本文是如何體現這一點的?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 [解析] ①“析義理于精微之蘊”意思是,在細微處體會其內涵。這里的“義理”指的是文章的觀點。本文標題為“大力弘揚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質”,所以“義理”在文中指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質,在辨析它們的時候,文章作者明確了其在人民干事創業的過程中的側重點:“自信自強”是人民干事創業的精神動能;“守正創新”是人民創造輝煌業績必備的精神之核;“踔厲奮發”是人民集中精力、奮斗進取的精神呈現;“勇毅前行”是人民實踐品格的價值呈現。②“精微”體現在辨析相似概念的時候,抓住了概念間的細微區別,比如“如果說自信是個人對自己……含有決意自我敦勉的志向性因素”“中國歷史上有用‘踔厲風發’和‘踔厲奮發’來形容人們精神振奮、斗志昂揚的精神氣象的實例”對“自信”和“自強”、“踔厲奮發”和“踔厲風發”的分析,都體現了這一點。[答案] ①“義理”在文中指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質,在辨析它們的時候,文章作者明確了其在人民干事創業的過程中的側重點。②“精微”體現在辨析相似概念的時候,抓住了概念間的細微區別,比如對“自信”和“自強”、“踔厲奮發”和“踔厲風發”的分析,都體現了這一點。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題。從贛南、湘西、四川嘉陵江、河南何家沖出發的4支紅色大軍,最終匯聚在西北黃土高原。他們的遠征,從此有了一個讓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名字:長征。雖然,這支隊伍當時還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魯迅卻堅信,這些九死一生的紅色種子,就是“民族的脊梁”。作為一部無與倫比的偉大史詩——長征,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怎樣的啟示?(一)一條長征路,是一條鮮血浸透的紅飄帶。包括紅一、二、四方面軍和紅25軍在內的4支大軍,出發時總人數為20.6萬,到長征結束僅剩5.7萬人,有16.6萬名紅軍將士戰死或失散在途中。張震將軍回憶湘江之戰時說,僅他們一個團,就頂住了敵人一個師又一個團的兵力。鮮血,染紅了湘江,染紅了一座又一座山頭。突破包括湘江在內的四道封鎖線后,在不到50天時間內,出發時8.6萬人的中央紅軍,銳減到3萬人。“再大的犧牲,也不能阻止我們前進!”從贛南一直征戰到陜北的老紅軍唐進新回憶說,每一戰都有大批戰友倒下,“但活下來的人毫不退縮,因為我們有紅色的理想。”這紅色理想,就是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就是北上抗日實現民族獨立。共產黨人創建的紅色政權,點燃了像唐進新一樣的勞苦大眾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發了他們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雪山草地,是許多老紅軍難以忘懷的地方。多少從槍林彈雨中闖過來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老紅軍李中權回憶說:“餓得搖搖晃晃,連抬腿的力氣都沒有。可一旦爬起來,就向前走,向著黨中央的方向走!”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使紅軍戰士的生命意志和能量空前迸發:粉碎了3倍、5倍乃至10倍于己的強敵的圍追堵截……他們身后,留下的是驚人的數字:紅一方面軍翻越山脈18座,5座經年被積雪覆蓋,跨過大河24條,歷經11個省份行程二萬五千里……(二)一條湍急的河流橫亙在紅軍北上的道路上。這,就是大渡河。楊得志率領的紅1團,從數百里之外突然出現在安順場渡口。17名勇士從浪尖上突向對岸。船少人多,大隊人馬無法迅速渡河。楊成武指揮的紅4團以晝夜行軍240里的神速,奔襲到瀘定橋,在敵人未來得及毀掉橋時,22名突擊隊員冒死爬上了搖搖晃晃的鐵索:一個戰士中彈跌入河中……其余的人仍奮力前進。紅軍沖到了對岸。歷史的昭示在于,在瀕臨生死絕境的關頭,成立14年的共產黨人痛定思痛后,行使了獨立解決中國革命重大問題的權力。開啟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道路的共產黨人,將中國革命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長征,推動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偉大轉折,奠定了毛澤東軍事思想在中國革命戰爭全局上的指導地位。面對兵力對比懸殊局面,毛澤東以一系列軍事史上罕見的手筆,指揮紅軍在川黔滇萬水千山間縱橫馳騁:四渡赤水、虛指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包圍圈,實現了遵義會議確定的渡江北上的戰略方針。長征,檢驗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密切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軍民關系……黨的領袖與普通的士兵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紅軍指揮員一馬當先,沖鋒在前。在彝族聚居的大涼山,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不僅使紅軍通過了這方多少年來沒有一支漢族軍隊通過的地方,而且點燃了民族解放的火把。長征道路上,紅軍先后經過了瑤、苗、回、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成千上萬的民族兄弟加入了隊伍。紅軍的模范行動,使沿途2億群眾耳目一新,認識到紅軍是完全不同于任何舊軍隊的人民軍隊。(三)在奠基陜北的第3年,史沫特萊來到延安。是時,由長征大軍改編的八路軍正浴血奮戰在抗日戰場上。這位美國女記者在她《偉大的道路》一書中寫道:長征雖已結束,紅軍仍在創造歷史。經過長征考驗,紅軍的意志、毅力,都發生了飛躍。正是這些人,成為民族獨立的中流砥柱。抗戰全面爆發后,參加過長征的炊事員、衛生員都能到敵后發動起一片群眾。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成員都參加過長征。1955年授銜的十大元帥中的9位,10位大將中的8位,以及90%以上的上將、中將和少將,經歷過長征的考驗。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到三峽精神、青藏鐵路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它們的源頭,無不來自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百折不撓、敢于勝利的長征精神。事實上,從長征結束的那天起,長征及其精神的影響,就開始超越國度。美國總統羅斯福看過斯諾的《西行漫記》后,曾3次約見這位年輕人。今天,在長征路上,仍有眾多外國人,沿著紅軍足跡一路追尋。在他們眼中,跨越中國西部的長征和橫穿中國北部的長城一樣,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強渡大渡河的孫繼先,新中國成立后做了我軍第一個導彈試驗基地的司令員。指揮那場戰斗的聶榮臻,成了我國尖端科技事業的開拓者。長征勝利35周年時,聶帥親自選址,把衛星發射場建在了大涼山。當一枚枚火箭從這方千百年來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云霄時,全世界都看到了尾翼上兩團鮮明的標記:長征。長征,已經留在了人類的史冊上。長征精神,將繼續閃耀在中華民族的奮斗進程中。(摘編自賈永《長征啟示錄》)1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紅軍長征困難重重,損失巨大,革命力量銳減,但磨礪了戰士的意志,激發了英雄氣概。B.長征所過處自然環境惡劣,如雪山草地,紅軍因此造成的犧牲比與敵人交戰的犧牲嚴重。C.通過長征,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整個中國革命戰爭全局范圍內的指導價值得到檢驗與公認。D.長征的勝利為開展抗日戰爭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長征精神具有跨越時空的時代價值。B [B項,“紅軍因此造成的犧牲比與敵人交戰的犧牲嚴重”無中生有,原文是“多少從槍林彈雨中闖過來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沒有比較紅軍長征犧牲與交戰犧牲的嚴重性。]1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毛澤東指揮紅軍在川黔滇四渡赤水、湘江之戰、巧渡金沙江……實現了遵義會議確定的渡江北上方針。B.長征的勝利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確方針政策指引、將士團結、軍民同心、百姓擁護等是分不開的。C.延安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青藏鐵路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都與長征精神密切相關。D.長征勝利35周年時,聶榮臻選址把衛星發射場建在大涼山,這里是當年劉伯承與小葉丹會盟的地方。A [A項,“湘江之戰”錯。原文“毛澤東以一系列軍事史上罕見的手筆,指揮紅軍在川黔滇萬水千山間縱橫馳騁:四渡赤水、虛指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可見沒有“湘江之戰”。]13.毛澤東寫了不少長征題材的革命詩詞。下列詩詞內容,與長征無關的一項是( )A.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B.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C.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D.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C [C項,出自《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于1925年秋離開故鄉韶山途經長沙所作,與長征無關,長征開始時間是1934年。]14.“長征,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怎樣的啟示?”這句話是這則通訊的寫作中心。請結合文本內容,提煉三個關鍵詞,分別進行簡要闡述。 [解析] 注意圍繞“啟示”來篩選概括。①由“從贛南一直征戰到陜北的老紅軍……也激發了他們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能量空前迸發”可概括出“理想”:支撐紅軍將士堅定向前的理想信念,使他們即便面對死亡也不停止前進步伐。②由“歷史的昭示在于……將中國革命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長征,推動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偉大轉折……確定的渡江北上的戰略方針”可概括出“道路”:中國共產黨開啟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堅定了革命方向,牢牢掌握了中國革命的命運。③由“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敢于勝利的長征精神”“事實上,從長征結束的那天起……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強渡大渡河的孫繼先……指揮那場戰斗的聶榮臻,成了我國尖端科技事業的開拓者”“長征,已經留在了人類的史冊上……的奮斗進程中”可概括出“精神”:“長征精神”鑄起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碑,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創造新篇章。[答案] ①理想:支撐紅軍將士堅定向前的理想信念,使他們即便面對死亡也不停止前進步伐。②道路:中國共產黨開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堅定了革命方向,牢牢掌握了中國革命的命運。③精神:“長征精神”鑄起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碑,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創造新篇章。★15.本文是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分析其寫作特點。 [解析] ①新聞性(真實性)。如“包括紅一、二、四方面軍和紅25軍……有16.6萬名紅軍將士戰死或失散在途中”“在彝族聚居的大涼山……而且點燃了民族解放的火把”,以具體數據、鮮活事例材料,客觀反映長征時期的具體情況,揭示其意義;再如“‘再大的犧牲,也不能阻止我們前進!’……‘但活下來的人毫不退縮,因為我們有紅色的理想。’”引用長征將士的回憶,給讀者直觀感受。②文學性。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中融入抒情、描寫,如“雖然,這支隊伍當時還十分弱小……就是‘民族的脊梁’”“共產黨人創建的紅色政權……也激發了他們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長征,檢驗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紅軍指揮員一馬當先,沖鋒在前”;語言生動形象,有感染力,如“當一枚枚火箭從這方千百年來……看到了尾翼上兩團鮮明的標記:長征”;情感充沛,如“長征,已經留在了人類的史冊上……的奮斗進程中”。[答案] ①新聞性(真實性)。以具體數據、鮮活事例材料,客觀反映長征時期的具體情況,揭示其意義;引用長征將士的回憶,給讀者直觀感受。②文學性。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中融入抒情、描寫;語言生動形象,有感染力;情感充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