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研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2021-2024年信息類閱讀高考命題研究-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備考寶典(新高考通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研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2021-2024年信息類閱讀高考命題研究-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備考寶典(新高考通用)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精研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
——2021-2024年信息類閱讀高考命題研究
  ● 了解高考信息類閱讀材料選用和組合的特點。
  ● 了解高考信息類閱讀的命題規(guī)律和考查實質。
  ● 明確信息類閱讀備考路徑和備考策略。
信息類閱讀高考命題研究
試題發(fā)展動態(tài) 新高考后(2021-2024)新課標1卷
類型 時間 出處 客觀題 主觀題
新高考Ⅰ卷 2021 美學論文,兩則材料,關于“詩畫異質” 材料一:摘編自朱光潛《詩論》) 材料二:摘編自錢鍾書《讀〈拉奧孔〉》 1.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理解相關語句的含義; 2.分析推斷文本內容,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3.分析論點和論據(jù) 4.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 5.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6分)
2022 學術論文,雙文本,聚焦“中國古典詩歌與新詩” 材料一: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材料二:摘編自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 均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xiàn)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xiàn)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4分)
新高考Ⅰ卷 2023 單篇,關于信息傳播 摘編自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劉清山譯 1.2對內容理解和分析 3.最適合最為論據(jù)支撐第二段觀點 4.簡要說明文本中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時使用了哪些“競爭性真相”(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概括。(6分)
新高考Ⅰ卷 2024 政論類,兩則材料,關于“論持久戰(zhàn)” 材料一:摘自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 材料二:摘編自榮維木《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持久戰(zhàn)的戰(zhàn)略與實踐》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二中實施持久戰(zhàn)的“內部條件”的一項是 4.材料一多處使用了設問句和反問句,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4分) 5.習近平總書記曾以《論持久戰(zhàn)》為例,指出要“善于從戰(zhàn)略上看問題、想問題”。請根據(jù)材料談談《論持久戰(zhàn)》對我們“看問題、想問題”有什么啟示。(6分)
從近幾年新高考及全國卷的選文來看,選材的特點可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1. 材料的題材類型
從選文的內容或論題來看,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
(1) 關注社會時事、熱點話題,如2022年的選文,強調了加強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緊扣傳統(tǒng)與當代、民族與世界的重要話題。
(2) 重點選取相關專業(yè)的淺顯的論文或隨筆,如儒道思想的探討、歷史觀的新視角等。此類文本,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多元解讀、思辨質疑和審美的能力。如2021年選取的文藝美學方面的評論,還附有雕塑《拉奧孔》的圖片,圖文并茂,強調在閱讀的同時,能受到審美的浸潤。
2. 材料的文體特征
從材料的文體樣式來看,思辨性材料,多以社科類文本為主,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和典范性,結構和語言非常嚴謹。經(jīng)過加工的材料,篇幅雖短,但“五臟俱全”,是一篇完整的論述文本的縮影。實用性材料,涉及當代文化參與,且來自不同的媒介——既有傳統(tǒng)媒介的新聞報道,也有網(wǎng)絡新文體。
3. 材料的組合特點
從材料的組織形式來看,新高考采用了“非連續(xù)性”文本(群文閱讀)的形式,要求在單篇閱讀的基礎上,能從多篇文本或一組信息材料中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推斷、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決問題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運用于解決現(xiàn)實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學以致用,完成知識和能力的遷移。
新高考將“非連續(xù)性”文本作為考查的重點,目的在于強化考生能夠掌握利用不同媒介、不同渠道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篩選、提煉、概括、整合、遷移、運用)的能力,以及辨識同一題材不同媒體的立場和角度的能力。
2024年現(xiàn)代文閱讀Ⅰ是由兩則材料組成的復合文本。文本體現(xiàn)出了對于歷史與現(xiàn)在的國際關系的思考與判斷。
材料一選自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是一篇典型的政論文。材料二摘編自《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持久戰(zhàn)的戰(zhàn)略與實踐》,強調人民戰(zhàn)爭理論的科學性。政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用具有說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邏輯推理的方法來證明作者的觀點。注重以理服人,主要包括社論、政治評論、思想評論、國際時事評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文章和報告等?!墩摮志脩?zhàn)》所蘊含的戰(zhàn)略思維、所昭示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跨越時空的意義與價值。選文部分文字簡明扼要,層層深入,說理犀利。教材中收錄多篇毛澤東同志的文章,如《紀念白求恩》《反對黨八股》《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等;也有多篇政論文,如《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本次測評現(xiàn)代文閱讀Ⅰ題型設置上,沿襲了“3+2”(3道選擇題,2道主觀題)的形式。前3題與近3年新課標Ⅰ卷的能力點考查方向一致。第1題主要考查內容理解與分析。第2題考查學生考查根據(jù)原文推斷內容。這兩題都需要考生回歸文本,進行比對。第3題考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尋找能支撐的論據(jù)。值得注意的是,本次4、5兩題考查形式新穎。第4題考查設問、反問句的論證效果。設問句和反問句都是無疑而問,是為了達到特定的表達效果采取的修辭方式,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重要部分。本題在信息類閱讀中考查這兩種修辭手法的論證效果,體現(xiàn)語言文字的基礎性和應用性。第5題要求學生談談《論持久戰(zhàn)》對“看問題、想問題”的啟示。試題情境設置引用習總書記“善于從戰(zhàn)略上看問題、想問題”的論述,引導學生結合材料談“看問題、想問題”對自己的啟示,這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考查。同時落實了課標要求的“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以及“學習表達和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jù)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習反駁,能夠做到有理有據(jù),以理服人”等。
第4、5兩題對于教學頗具啟示意義。教學中要重視思辨能力培養(yǎng),重視思維的廣度、深度、靈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等品質。此外,這也是跟統(tǒng)編教材的勾連,要引導學生解讀經(jīng)典著作,領悟思維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第4、5兩題的答案多元,第4題答出其中兩點即可,第5題答出其中3點即可。這種命制形式,提醒一線教師在平時教學時,要注重文本解讀,不能唯答案論,不能僅僅機械刷題。
任務一:知識體系建模
【加歸學科原點】
任務二:了解高考“信息類閱讀”的考查要求
關于“信息類閱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的“質量水平描述”明確了具體要求:
①能區(qū)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從多角度、多層面獲取信息,有效篩選信息,準確概括觀點和情感,并解釋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系。
②能清晰地解釋文本中事實、材料與觀點、推斷之間的關系,分析其推論的合理性,或解釋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處。
③能比較多個文本或材料,在各部分信息之間建立聯(lián)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說明復雜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種關系。
④能比較、概括多個文本的信息,發(fā)現(xiàn)其內容、觀點、情感、材料組織與使用方面的異同;能從多個文本或一組信息材料中發(fā)現(xiàn)新的關聯(lián),推斷、整合出新的信息。
⑤能運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實、觀點、策略和方法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并能夠依據(jù)多個信息源,對文本信息、觀點的真實性及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并邏輯清晰地闡明自己的依據(jù)。
任務三:把握“信息類閱讀”命題的基本規(guī)律
精準備考的關鍵,就是要明確文本與命題設計之間的關系。信息類閱讀,重在對信息處理的關鍵能力的考查——信息檢索、辨析、理解、提煉、整合、應用能力的實用導向。
(一) 選擇題的命題角度
“信息類閱讀”的選擇題,側重對選項陳述的判斷。命題的指向,主要是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側重于局部語句(語段)的對讀和信息轉換的篩選。
但近兩年的新高考,增加了對文本整體把握的考查,如著眼全文結構、文脈思路以及觀點與材料關系的論證分析,甚至還有對文本之外的材料的分析,判斷其是否和作者(文本)的觀點或概念相符合。
表2 現(xiàn)代文閱讀Ⅰ選擇題典型選項陳述分析
典型表述 考查內容 典型題例
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或正確)的一項是 信息篩選:概念的理解與轉述;提煉并整合重要信息。 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題
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正確)的一項是 要點概括:提煉觀點與論據(j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或態(tài)度;遷移或驗證對作者觀點的理解。 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題
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觀點的一項是 論證分析:辨析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辨析論證方法或論證作用和效果。 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3題、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3題
  從近幾年的高考命題指向來看,選擇題的考查側重三個方面:一是信息的檢索定位;二是論證的邏輯分析;三是作者文中觀點、程序和方法的遷移推理。
1. “信息檢索”題的選項多是對文本內容的轉述
(1) 概括式轉述。即將原文具體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煉其本質內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認識的轉述方式。表現(xiàn)在語言形式上,是從一大段文字或一個較長句子中抽取關鍵詞語,重新組合成一個相對簡短的句子。
(2) 具體式轉述。將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觀點、結論性的內容用具體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轉述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原文某一個概括性觀點或結論的例證,在很多選項的表述中,具有對原文相關觀點的闡釋性質。
(3) 同義變式轉述。是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對原文語句內容進行重新表述。這種轉述即通常所說的“換一個說法”。同義變式包括因果倒置、條件與結果轉換、變換主語重組句子、長句與短句互變等形式。
2. “分析論證”題的選項,一方面是對復合命題(在準確把握觀點和材料要點的基礎上)的辨析,另一方面考查對觀點與論據(jù)之間關系的辨析。
(1) 判斷選項命題的真假。選項常見的論證標志詞有“如果……就……”“因為……所以……”“只要……就……”“只有……才”“由……可見……”等。考查的實質是審查論證的前提和結論、觀點和理由之間的邏輯關系或推理形式。
(2) 論證結構分析或論證方法的辨析。選項常常是結合對文本內容的概括闡述觀點和理由,或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或作者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常見的如類比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
3. “把握作者觀點態(tài)度”題的選項也多是復合命題句,即對作者觀點或態(tài)度的陳述。
常見的標志詞有“由此可見……”“所以……”“因此……”“由……體現(xiàn)了……”“表明了……”“這導致……”等。
除此之外,考題的指向還兼顧圖文材料和多文本材料的比對閱讀,具體包括:①圖表信息的提煉,如2022年全國乙卷第4題、2022年全國甲卷的第4題;②比較、概括多個文本材料的要點,發(fā)現(xiàn)其內容、觀點、情感、材料組織與使用方面的異同,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題的A項;③能分析各部分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第3題。
(二) 簡答題的命題角度
“信息類閱讀”的簡答題,除了像選擇題一樣,考查信息的理解、篩選與整合之外,還要求在審準題意的前提下,有理有據(jù)、有邏輯地準確表達,即思路清晰、邏輯嚴謹?shù)亟M織語言,進行簡要答題。
表3 現(xiàn)代文閱讀Ⅰ簡答題典型設問分析
典型表述 考查內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xiàn)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xiàn)象加以分析。(4分)(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4題) 遷移運用: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實、觀點、程序、策略和方法解決具體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請結合材料內容,給歷史地理學下一個簡要定義。(4分)(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4題) 概念闡釋:對重要概念“下定義”,不僅要求對概念所包含的信息進行辨析,明確哪些是外延,哪些是內涵,還要據(jù)此將檢索的信息進行區(qū)分、篩選和整合。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4題) 梳理結構或思路:在準確檢索信息的基礎上,理順和概括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整體把握文本的結構和作者的論述思路。通常與論證方法和思維方法(演繹、歸納)一起綜合考查。
以上三則材料中,《人民日報》《自然》《讀賣新聞》報道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 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2018年全國Ⅰ卷第9題) 辨析區(qū)分: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比較、概括多個文本的信息,發(fā)現(xiàn)其內容、觀點、情感、材料組織與使用方面的異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價值、值得探究的問題和見解。
請結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復的檔案文件的受損原因。(6分)(2019年全國Ⅰ卷第6題) 歸納概括:概括事件的原因,事物的特點、作用或事件的流程、經(jīng)過等。
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4分)(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5題) 說明看法:說明對某種事物、現(xiàn)象或思想等本身具有的特征、作用等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信息類文本因其嚴密的邏輯和豐富的人文性,決定了考查的重點在把握文本的內容要點和邏輯關系上,設題點基本都立足于概括、提煉信息上。具體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
1. 信息的篩選、整合、理解、分析和概括。表現(xiàn)為要點概括、思路梳理等,并能夠用簡明、準確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
2. 關系(觀點與材料之間、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分析。表現(xiàn)為對語句或論據(jù)的作用分析。
3. 材料觀點態(tài)度的把握,以及對觀點的推理、質疑和遷移應用。表現(xiàn)為運用材料中的觀點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
從歷年的高考變化來看,選擇題與簡答題更趨于平衡考查。一方面考查快速檢索、提煉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考查邏輯思維以及組織語言等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提醒考生,不僅要注意思考的過程和結果,還要注意進行基于正確的閱讀方法以及表達能力的強化訓練。
(三) 多文本比較閱讀的考查
“課標”提出,要能發(fā)現(xiàn)群文在內容、觀點、情感、材料組織與使用方面的異同,根據(jù)需要深入探究問題。并且能從多篇文本或一組信息材料中發(fā)現(xiàn)新的關聯(lián),推斷、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決問題的策略、程序和方法。
表4 多文本比較閱讀的分析
典型題例 比較閱讀的角度(關聯(lián)與異同)
在促進糧食增產(chǎn)方面,臨朐縣山區(qū)與安義縣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經(jīng)驗 請概括說明。(6分)(2021年全國乙卷第9題) 內容方面
以上三則材料中,《人民日報》《自然》《讀賣新聞》報道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 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2018年全國Ⅰ卷第9題) 觀點態(tài)度
為什么說今天的中國橋梁已經(jīng)成為體現(xiàn)國人自信心的一張名片 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2019年全國Ⅱ卷第6題) 情感表達
單車獵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請結合材料分析這一說法的根據(jù)。(6分)(2019年全國Ⅲ卷第6題) 材料組織與使用
  從近幾年非連續(xù)性文本材料的組合及命題來看,多文本比較閱讀的考查主要呈現(xiàn)以下三個特點:
1.有鮮明的比較意圖
新高考中“非連續(xù)性”材料的選擇與組合,體現(xiàn)了命題人的意圖和考查要求。為此,要特別關注材料“源”和各個材料圍繞某個話題的論述角度,在此基礎上,思考材料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為比較異同做好鋪墊。
2.有清晰的比較角度
從近兩年的考題分析來看,此類考題比較的角度和層面,如內容(材料組織與使用)方面和寫作意圖(如報道角度和立場)方面都有顯性的要求。
尤其是新聞類材料,對同樣的人或事件進行報道,有的側重介紹人物的成長經(jīng)歷,有的側重人物的突出貢獻,有的側重新聞事實的重要意義,有的側重介紹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和趨勢等。高考命題,往往就是要求分析不同立場和視角下相關內容的不同呈現(xiàn)方式。
3.有考查材料組合邏輯的趨勢
雖然材料來自不同的文本,但命題者選編時卻有清晰的邏輯。因此,概括出每則材料的要點后,還要分析比較材料與材料之間的異同以及多則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能從多篇文本或一組信息材料中發(fā)現(xiàn)組合的關聯(lián),推斷、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決問題的策略、程序和方法,這在未來的高考備考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2024·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四五)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yōu)勢,日本由優(yōu)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zhàn)爭的過程,中日戰(zhàn)爭的必然趨勢。
(四六)于是問題和結論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zhàn)。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
(四七)講到這里,亡國論和妥協(xié)論者又將跑出來說:中國由劣勢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軍力和經(jīng)濟力;由平衡到優(yōu)勢,需要有超過日本的軍力和經(jīng)濟力;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結論是不正確的。
(四八)這就是所謂“唯武器論”,是戰(zhàn)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與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戰(zhàn)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jīng)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jīng)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國人的大多數(shù)、日本人的大多數(shù)、世界各國人的大多數(shù)是站在抗日戰(zhàn)爭方面的話,那末,日本少數(shù)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jīng)濟力,還能算是優(yōu)勢嗎?它不是優(yōu)勢,那末,掌握比較劣勢的軍力和經(jīng)濟力的中國,不就成了優(yōu)勢嗎?沒有疑義,中國只要堅持抗戰(zhàn)和堅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其軍力和經(jīng)濟力是能夠逐漸地加強的。而我們的敵人,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爭和內外矛盾的削弱,其軍力和經(jīng)濟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yōu)勢嗎?還不止此,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jīng)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如果日本的敵人不止中國一個,如果將來有一國或幾國以其相當大量的軍力和經(jīng)濟力公開地防御或攻擊日本,公開地援助我們,那末,優(yōu)勢不更在我們一邊嗎?日本是小國,其戰(zhàn)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孤立;中國是大國,其戰(zhàn)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多助。所有這些,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yōu)劣的形勢確定地發(fā)生變化嗎?
(摘自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
材料二:
1938年5月,毛澤東發(fā)表著名的《論持久戰(zhàn)》,系統(tǒng)闡述了關于持久戰(zhàn)的戰(zhàn)略思想。
首先,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zhàn)的外部原因。他說:“中日戰(zhàn)爭不是任何別的戰(zhàn)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zhàn)爭。”他列舉了中日雙方“互相反對”的四個特點。除戰(zhàn)爭的正義、非正義,以及與此相關的寡助、多助問題外,他特別強調了敵強我弱和敵小我大的問題。日本的強,表現(xiàn)在它的軍力、經(jīng)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不能很快取得勝利。日本的小,表現(xiàn)在國度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經(jīng)不起長期戰(zhàn)爭的消耗,這就決定了中國可以通過持久戰(zhàn)而最終打敗日本。
其次,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zhàn)的內部條件。這個條件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把已經(jīng)發(fā)動的抗戰(zhàn)發(fā)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zhàn)。毛澤東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為標題,專門論述了全面抗戰(zhàn)和全民族抗戰(zhàn)的觀點。關于軍隊,他強調要把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這樣才能激發(fā)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zhàn)熱忱。關于民眾,他提出“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共產(chǎn)黨一直把“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作為自己的抗戰(zhàn)路線,人民戰(zhàn)爭理論的科學性也得到了廣泛印證。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僅提出了抗日持久戰(zhàn)戰(zhàn)略,而且具體闡釋了實施抗日持久戰(zhàn)的方法。毛澤東指出,在中國大而弱、日本小而強的情況下敵人可以占地甚廣,卻在占領地留下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zhàn)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guī)軍的戰(zhàn)役作戰(zhàn),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zhàn)”。毛澤東還具體分析了游擊戰(zhàn)的戰(zhàn)略內容、游擊戰(zhàn)與正規(guī)戰(zhàn)的配合等問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共產(chǎn)黨領導的軍隊在敵后廣泛展開游擊戰(zhàn)爭,卓有成效地牽制與消耗日軍,發(fā)揮了巨大戰(zhàn)略作用。
有一種說法,認為抗日持久戰(zhàn)的思想不是毛澤東最早提出的。這種說法主要依據(jù)蔣百里、陳誠等人的言論,蔣介石也有過“持久消耗戰(zhàn)”的言論。這種認識都源于一個客觀存在,即中國是一個落后大國,日本是一個先進小國。承認這個客觀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別的先見之明,就會得出中日戰(zhàn)爭將是持久戰(zhàn)的結論。
但是,僅僅看到由客觀條件造成的抗日戰(zhàn)爭的持久性,還遠遠不是抗日持久戰(zhàn)的戰(zhàn)略思想。蔣介石等人缺乏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世界格局演變的辯證思考,因此他們對所謂“持久”的把握往往脫離實際,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國家的調?;蚋深A。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持久戰(zhàn)思想,是建立在對與戰(zhàn)爭相關的一切外部與內部復雜因素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對于戰(zhàn)爭不同階段的關系、戰(zhàn)略持久與戰(zhàn)役速決的關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學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戰(zhàn)戰(zhàn)略,既不會因為一時順利而幻想“速勝”,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失去必勝的信心。
(摘編自榮維木《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持久戰(zhàn)的戰(zhàn)略與實踐》)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論持久戰(zhàn)》在分析抗戰(zhàn)走勢時,并未局限于中日兩國,而是展現(xiàn)出對世界整體局勢變化的宏觀把握。
B.落后大國面對先進小國的侵略,不可能速勝,必然要經(jīng)歷由劣勢到平衡、由平衡到優(yōu)勢的持久戰(zhàn)爭過程。
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認軍力和經(jīng)濟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勝利之本。
D.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持久戰(zhàn)思想不只體現(xiàn)在判斷抗戰(zhàn)將會長久,更體現(xiàn)在對戰(zhàn)爭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學的分析。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日本的軍力和經(jīng)濟力并不占優(yōu)勢,因為它們僅僅掌握在日本少數(shù)人的手中。
B.抗日游擊戰(zhàn)要更多承擔外線單獨作戰(zhàn)的任務,這是當時戰(zhàn)爭的客觀形勢決定的。
C.抗戰(zhàn)整體進程是持久的,不過具體到某一場戰(zhàn)役,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速戰(zhàn)速決。
D.中國共產(chǎn)黨提出的抗日持久戰(zhàn)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國際力量的援助。
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二中實施持久戰(zhàn)的“內部條件”的一項是(3分)
A.敵雖強,但敵之強已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減殺。
B.除東三省等地外,敵實際只能占領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
C.中國的短處是戰(zhàn)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zhàn)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
D.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4.材料一多處使用了設問句和反問句,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4分)
5.習近平總書記曾以《論持久戰(zhàn)》為例,指出要“善于從戰(zhàn)略上看問題、想問題”。請根據(jù)材料談談《論持久戰(zhàn)》對我們“看問題、想問題”有什么啟示。(6分)
材料一思路梳理:
(四五)當前現(xiàn)實:中日戰(zhàn)爭的變化特點分析。
(四六)立論觀點:中國既不會亡,也不能速勝。
(四七)反駁謬論:駁斥亡國論和妥協(xié)論
(四八)立論依據(jù):全面、長遠、客觀分析敵我形勢的發(fā)展變化情況。
材料二思路梳理:
第一段:總述《論持久戰(zhàn)》的主要內容。
第二段:分析中國實施持久戰(zhàn)的外部原因及最終結果。
第三段:分析中國實施持久戰(zhàn)的內部原因。
第四段:分析中國共產(chǎn)黨持久戰(zhàn)的科學性。
1.B 落后大國面對先進小國的侵略,不可能速勝,必然要經(jīng)歷由劣勢到平衡、由平衡到優(yōu)勢的持久戰(zhàn)爭過程?!痢尽氨厝灰?jīng)歷……”說法以偏概全。原文分析的中日之間戰(zhàn)爭過程特點的分析,不能概括為所有戰(zhàn)爭的特點?!爸腥諔?zhàn)爭的必然趨勢”不代表所有“落后大國面對先進小國的侵略”的必然趨勢。】
2.A A項因果關系不當。“日本的軍力和經(jīng)濟力并不占優(yōu)勢”是對當前現(xiàn)實進行假設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日本的軍力和經(jīng)濟力并不占優(yōu)勢,因為……”錯誤,前后不構成因果關系,屬于強加因果。
3.D首先明確材料二中實施持久戰(zhàn)的“內部條件”的觀點——就是把已經(jīng)發(fā)動的抗戰(zhàn)發(fā)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zhàn)。毛澤東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為標題,專門論述了全面抗戰(zhàn)和全民族抗戰(zhàn)的觀點。
A項是說敵人的強勢可以轉化為劣勢,“其他不利的因素”是外部條件。
B項“敵人實際只能占領”是客觀局勢,是進行游擊戰(zhàn)的有利條件,屬于外部條件。
C項分析了中國戰(zhàn)爭的短處和長處。
這三項都不屬于實施持久戰(zhàn)的“內部條件”。
D項“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表明抗日戰(zhàn)爭是全民族抗戰(zhàn),屬于內部條件,符合題意。
4. 題干指向對文中多處使用“設問句和反問句”“論證效果”的分析,可以從對“論證觀點”“論證結構”“論證語言”等幾方面的作用展開思考分析。特別注意要分析“多處使用”和“論證”相結合的角度作答,而不能只是圍繞“設問句和反問句”組織答案。
從論證觀點角度看,多處使用設問句和反問句,是為了駁斥錯誤的觀點,從而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鮮明。
從論證結構看,多處使用設問句和反問句,能夠深化論證和分析,形成層層遞進的結構,使論證嚴謹。
從論證的表達效果來看,多處使用設問句和反問句,意在突出強調,引起讀者的注意,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①設問句在問答之間切中要害,駁斥了典型的錯誤論調,闡明了文章的主旨;②以設問句和反問句層層推進,形成縝密的論證邏輯;③設問和反問句賦予文章雄辯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給滿4分為止。意思答對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5 作答時,要圍繞題干“善于從戰(zhàn)略上看問題、想問題”進行信息篩選,答題角度為《論持久戰(zhàn)》中對我們“看為題、想問題”的啟示。
材料一:(四八)這就是所謂“唯武器論”,是戰(zhàn)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與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這一部分可以體現(xiàn)從全局角度看問題的思考;
“還不止此,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jīng)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 ”“所有這些,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yōu)劣的形勢確定地發(fā)生變化嗎 ”體現(xiàn)的是要以長遠眼光來看問題。
.①要從全局、長遠和大勢著眼;②要抓住問題的根本;③要切實考慮解決問題的具體路徑和方法;④要注意調動和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023·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9分)
①對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來說,藜麥的發(fā)現(xiàn)是一個奇跡。(1A)藜麥不含麩質,富含鎂和鐵,比其他種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包括人體無法獨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國宇航局宣布,藜麥是地球上營養(yǎng)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員的理想之選。(1A)產(chǎn)于安第斯山的藜麥有一個令西方消費者神往的傳說:印加人非常重視藜麥,認為它是神圣的,并且稱之為“萬谷之母”。// 不過,藜麥的愛好者卻通過媒體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shù)霓见渻r格上漲了兩倍。2011年,《獨立報》稱,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34%,當?shù)丶彝ヒ呀?jīng)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jīng)變成了奢侈品”?!都~約時報》援引研究報告稱,藜麥種植區(qū)的兒童營養(yǎng)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衛(wèi)報》用煽動性標題提升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裝下藜麥令人反胃的事實嗎 ”該報稱,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垃圾食品”?!丢毩蟆?013年一篇報道的標題是“藜麥:對你有利——對玻利維亞人有害”。這些消息傳遍了全球,在健康飲食者之中引發(fā)了一場良心危機。在社交媒體、素食博客和健康飲食論壇上,人們開始詢問食用藜麥是否合適。
②這種說法看似可信,被許多人認可,但是經(jīng)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畢竟,藜麥貿易使大量外國資金涌入玻利維亞和秘魯,其中許多資金進入了南美最貧窮的地區(qū)。幾位經(jīng)濟學家跟蹤了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shù)據(jù),將種植且食用藜麥的家庭、食用但不種植藜麥的家庭和從不接觸藜麥的家庭劃分為三個小組。他們發(fā)現(xiàn),從2004年到2013年,三個小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麥種植戶家庭支出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農民們正在變富,他們將這種新收入轉化為支出又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好處。那么藜麥消費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在很長的時間內兩個國家的藜麥消費量一直在緩慢而穩(wěn)定地下降,這意味著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lián)系。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
③為了解藜麥的種植情況,我去了秘魯科爾卡山谷,這里在印加時代以前就得到了開墾。藜麥是一種美麗的作物,擁有深紅色或金黃色的巨大種球。在安第斯山的這片區(qū)域,人們在梯田上同時種植藜麥以及當?shù)靥赜械挠衩缀婉R鈴薯品種?!皣庑枨蠼^對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魯向導杰西卡說道,“農民非常高興,所有想吃藜麥的人仍然買得起這種食物。”她還解釋了另一個好處。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qū)域吃藜麥的人“很土”?,F(xiàn)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利馬人終于開始尊重我們這些高原人和我們的傳統(tǒng)了?!辈@S亞西南部有一片遙遠而不適合居住的區(qū)域,那里到處都是鹽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麥資金支持的當?shù)丶毙璧拈_發(fā)和旅游項目。千百年來勉強能夠養(yǎng)家糊口的自耕農開始為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投資。我在2017年4月聽到的玻利維亞人對于該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長的供給正在拉低價格。玻利維亞的藜麥種植面積增長了兩倍多,從2007年的5萬公頃增長到2016年的18萬公頃。馬克·貝勒馬爾后來對我說:“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結局,因為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2A)?!痹陲L景如畫的科爾卡山谷,當太陽落山時,我問杰西卡,歐洲和北美的消費者是否應該為吃掉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的食物而感到內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聽到當?shù)厝说挠H口否認。“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們有許多藜麥?!?br/>④乍一看,這一關于食物熱潮、全球貿易和消費者憂慮的事件講述了謊言被揭穿的過程。不過,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shù)氐娜藗冊斐烧嬲膫Α#?D)各行各業(yè)有經(jīng)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shù)字、背景呈現(xiàn)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xiàn)實。在這個例子中,新聞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他們由衷地為一個貧困群體感到擔憂,害怕狂暴的全球貿易風潮會危及這一群體的利益。(1D)我們很早就知道這一點:每個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過,我們可能不知道這些真相為溝通者提供了多大的靈活性。(2C)很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我將它們稱為“競爭性真相”。
(摘編自赫克托 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劉清山譯)
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藜麥適合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營養(yǎng)均衡,被美國宇航局認為是宇航員食物的理想之選。(概括式轉述)
B.“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中的“此”,指的是被國外需求推高的藜麥價格給玻利維亞和秘魯當?shù)厝嗽斐蓚@一說法。(考查代詞具體指代的內容)
C.藜麥的大面積種植,不僅讓玻利維亞和秘魯?shù)鹊剞r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且改變了當?shù)厝藢见湈в衅缫暤目捶?。(概括式轉述)
D.作者認為,盡管一些媒體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發(fā)點卻不是惡意的,他們?yōu)楫數(shù)氐呢毨Ь用窀械綋鷳n。(具體式轉述)
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主要考查信息的獲取、篩選與加工。能力指向在各部分信息之間建立聯(lián)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說明復雜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種關系。信息對應點明確,較為簡單。
【解題思路】
1.審題。審清題干要求,尤其注意是“正確”,還是“不正確”。
2.劃區(qū)。審定閱讀區(qū)間,依據(jù)題干選項提供的信息,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現(xiàn)的位置,以此為圓心上下查找,確定信息區(qū)域。
3.比對。比對原文信息與選項句子,表達的意思是否一致。
一般而言,優(yōu)先比對:①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②范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的現(xiàn)象。③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經(jīng)”“將來”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說法絕對等。
解析:由原文第3段“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qū)域吃藜麥的人“很土”?,F(xiàn)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利馬人終于開始尊重我們這些高原人和我們的傳統(tǒng)了?!笨梢酝浦坝捎诿绹撕蜌W洲人的重視”,藜麥被視作時尚,并改變了利馬人的看法,而題干根據(jù)句意,改變看法的原因是“藜麥的大面積種植”。這是曲解文意,強加因果。 C
2. 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從第一段的內容可以看出,當一起事件超出了我們直接觀察的范圍時,有些人會根據(jù)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結合自己的判斷,生成對該事件的看法。
B. “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為市場對藜麥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麥的種植面積持續(xù)擴大,供給日益增長。
C. “每個新手辯論者”“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見有些“溝通者”會選擇有助于推進個人意圖的真相,而這種選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D. 從藜麥事件可以發(fā)現(xiàn),一組片面的事實編織在一起引發(fā)了一場良心危機,而這場良心危機對玻利維亞和秘魯當?shù)氐木用裨斐闪苏嬲膫Α?br/>考查對材料內容的信息推斷。根據(jù)原文內容進行邏輯推理判斷,難度稍大。能力指向清晰地解釋文本中事實、材料與觀點、推斷之間的關系,分析其推論的合理性
【解題思路】
1.審題。審清題干要求,尤其注意是“正確”,還是“不正確”。
2.劃區(qū)。審定閱讀區(qū)間,依據(jù)題干選項提供的信息,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現(xiàn)的位置,以此為圓心上下查找,確定信息區(qū)域。
3.比對。比對原文信息與選項句子,表達的意思是否一致。
一般而言,優(yōu)先比對:①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②范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的現(xiàn)象。③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經(jīng)”“將來”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說法絕對等。
解析:依據(jù)原文第4段“乍一看,這一關于食物熱潮、全球貿易和消費者憂慮的事件講述了謊言被揭穿的過程。不過,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shù)氐娜藗冊斐烧嬲膫Α!边@與題干中的“這場良心危機對玻利維亞和秘魯當?shù)氐木用裨斐闪苏嬲膫Α?,不相符合,過于武斷絕對,并且“了”也使已然未然混淆D
3. 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  )
A. “糧食優(yōu)先”智庫的工作人員塔尼婭·科森在談到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時表示:“坦率地說,他們厭倦了藜麥,因此開始購買其他食物?!?br/>B. 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一則新聞的標題為“你對藜麥的愛越深,你對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
C. 制片人邁克爾·威爾科克斯專門為這個問題制作了一部紀錄片,他說:“我見過一些反對食用藜麥的文字評論,實際上,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br/>D. 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埃文·戴維斯指出:“事實上,說謊常常是沒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br/>考查論據(jù)論點關系。該題型,考查文外信息對文內觀點或概念的驗證,需要一定的遷移推斷能力,考法更加靈活,更側重知識的運用。
1.先讀懂示例內涵,結合語境分析其作用。
2.依據(jù)原文,提煉第二段觀點:玻利維亞和秘魯?shù)霓见渻r格激增和消費量下降不存在明顯的聯(lián)系。
3.判斷選項內涵,比對內容,確定符合觀點的論據(jù)。
第二段觀點:玻利維亞和秘魯?shù)霓见渻r格激增和消費量下降不存在明顯的聯(lián)系。
A.選項材料說明購買其他事物的原因是“厭倦了藜麥”,與原文中“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內容吻合,證明了第二段觀點。
B.選項的材料意為食物熱潮可能對當?shù)厝藗冊斐蓚Α_@與第一段《獨立報》的觀點相同,也是作者想要反駁的觀點,事實上,作者在第四段也提出食物熱潮,“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shù)氐娜藗冊斐烧嬲膫Α!盉則是錯誤的解讀。A
請簡要說明文本中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時使用了哪些“競爭性真相”。(4分)
【解題思路】
1、首先理解概念,篩選整合,確定什么是“競爭性真相”。
原文第4段,“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shù)氐娜藗冊斐烧嬲膫?。各行各業(yè)有經(jīng)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shù)字、背景呈現(xiàn)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xiàn)實....每個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過,我們可能不知道這些真相為溝通者提供了多大的靈活性。很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我將它們稱為‘競爭性真相’。”
最終確定主要內容:競爭性真相,就是有些媒體會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真相的角度,通過片面的事實、數(shù)字、背景呈現(xiàn)某種世界觀等多種方式描來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的一個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
2、根據(jù)觀點信息,找到“西方媒體的報道”,確定答題區(qū)域。
原文第2段“藜麥的愛好者卻通過媒體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
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shù)霓见渻r格上漲了兩倍。
2011年,《獨立報》稱,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34%,當?shù)丶彝ヒ呀?jīng)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jīng)變成了奢侈品”。
《紐約時報》援引研究報告稱,藜麥種植區(qū)的兒童營養(yǎng)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衛(wèi)報》用煽動性標題提升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裝下藜麥令人反胃的事實嗎 ”該報稱,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垃圾食品”。
《獨立報》2013年一篇報道的標題是“藜麥:對你有利——對玻利維亞人有害”?!?br/>3、篩選整合信息,將具有真實性的內容圈畫,確定答案。
【參考答案】
①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shù)霓见渻r格上漲了兩倍。
②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
③藜麥種植區(qū)的兒童營養(yǎng)不良率正在上升。
④(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食物/“進口垃圾食品”。(每答出一點給1分,意思對即可)
如把“當?shù)丶彝ヒ呀?jīng)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jīng)變成了奢侈品”等“非競爭性真相”作為“競爭性真相”列舉,該點不得分。但如明確指出此類為“非競爭性真相”表述,不影響該點得分。
基于準確的“競爭性真相”解釋分析,或對媒體加以評判,論述得當,正常得分。
未基于“競爭性真相”的論述/評判不給分。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 請根據(jù)文本概括。(6分)
考查證明新聞報道結論的方法
【解題思路】
1、初看,該題屬于常規(guī)題型,先考慮議論文常用的論證方法。
2、審題,“采用哪些方法證明”,并沒有直接設題“論證方法”,故,針對文本思考,比如實地調查。
【參考答案】①引用經(jīng)濟學家的調查數(shù)據(jù)或觀點;
②實地調研,征詢當?shù)鼐用竦囊庖姡?br/>③針對媒體提出的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
第三點中也可以如下:通過定義/闡釋“競爭性真相”的概念反駁/論證媒體的錯誤,或反思媒體/新聞報道的運作模式等,也可得分。
只答“指出新聞報道結論錯誤”的,不給分。
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對即可,每個要點中未作概括性表述的酌情扣1分。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沁旗| 高邮市| 确山县| 高唐县| 肇州县| 益阳市| 高平市| 胶州市| 噶尔县| 隆子县| 通城县| 故城县| 江门市| 新蔡县| 中宁县| 平和县| 宜良县| 前郭尔| 东辽县| 泗阳县| 九江市| 广州市| 安陆市| 济源市| 嘉鱼县| 讷河市| 塘沽区| 五家渠市| 贡嘎县| 济源市| 高邮市| 伽师县| 舒兰市| 获嘉县| 饶河县| 江安县| 千阳县| 行唐县| 桃园市| 措美县|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