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西方敘事學理論 第五單元 情節-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備考寶典(新高考通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西方敘事學理論 第五單元 情節-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備考寶典(新高考通用)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西方敘事學理論
第五單元 情節
以情節為主線的小說
1.故事與情節
作為小說敘事結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情節”是文學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劃或設計。
它是按照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開。
何為故事?被講述的事情,凡有情節、有頭有尾的皆稱故事。
情節對講故事的小說意義重大,是成就小說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精彩的故事源于精彩的情節。情節是故事的核心,它在整體上決定了故事的走向和發展。
《清兵衛與葫蘆》中,前面的情節頗為平淡,精彩卻在最后浮出水面。清兵衛的葫蘆,古董店居然開價5塊,校役居然還賣了個50元錢的好價,而賣給當地的富家價錢是600塊。于是我們立刻明白了先前清兵衛的不被人理解的那份執著。當老師和父母以粗暴的方式扼殺了孩子的愛好時,恰恰扼殺了一個孩子不可限量的潛力。而更可悲的,是他們永遠不知道這悲劇的真相,還滿以為自己為孩子做了件大好事呢。正是這結局的陡轉,仿佛在山路上的猛一轉彎,又仿佛是一陣風吹散了一片霧,讓我們忽然發現本以為熟悉的世界原來還有另一種面目存在。情節的跌宕,令小說陡增回味。
2.情節的生發
含有前因后果的情節本身就具有黏附能力,它是可以生發的,像核爆炸,把整個小說牢牢地聚攏在它巨大的張力之中。
《在橋邊》中,“我”對姑娘的暗戀與對記數工作的職業要求有著密切的聯系;《清兵衛與葫蘆》中,清兵衛的愛好與父母、老師的不理解也有著根本的沖突,這些情節就成為構成小說張力的主要因素。
3.情節與細節
事實上,讀過一部小說,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往往不是情節如何曲折怪異,而是富有表現力的動人的細節。
細節和情節有著天然的親緣關系,它其實也是情節——細小的情節,或者說是情節的一個小部分。
它從屬于情節,為情節服務。在整個小說的情節里,這個細節只是情節的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細小”的。它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對情節、人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與有一定長度的情節相比,短小的細節顯然更具體,也更有針對性,它是對情節的一點一點的補充與落實。如果把情節比做骨架,那么細節就是血肉。志賀直哉在寫清兵衛對葫蘆的喜愛時,選取了幾個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將“從一個攤戶伸出一個老頭子的禿腦袋”錯看成葫蘆;每次上街時,看到店家的葫蘆“總是呆呆地站在門前望”;才12歲,放學回來“也不跟別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個人上街上去看葫蘆”;“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蘆”,收拾好了才去睡覺;早上看葫蘆,“永遠不倦地看著”,然后才上學校去。正是這些具體的細節,才使得整個情節豐滿、充實起來,小說也顯得活了起來。
情節運行的方式
1.情節運行的基本模式
情節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開,這些事件展開的過程就是它的運行過程。不同的情節有它不同的運行軌跡和方式,即使大致相同的情節,在不同小說和不同作家筆下,也有不同的軌跡和展開方式。“條條大路通羅馬”,路徑可以不同,前往羅馬的方式也可以不同。
在情節的運行方式中,整體上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模式: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這個模式符合我們對事物認知的基本規律。傳統小說一直沿用這樣的模式。《在橋邊》中,“我”
愛上了一個過橋的姑娘,險些因她打碎了自己的飯碗,這是情節的發生;“主任統計員”的檢查是發展;我如何應付上司和壓抑住自己對姑娘的感情是小說的高潮;最后,“我”終于度過了考驗,交上了
“鴻運”。這是一個典型的情節運行的基本模式。
2.搖擺
在一個小說中,即使開端和結局都很簡單,作家也決不會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的,而是要讓他千折百回,最終才抵達勝利的彼岸。所以,搖擺意味著小說在運行時,不是毅然決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呈出猶疑不定的狀態。
搖擺的弧度可大可小。有一種細小的搖擺,往往出現在對話里的。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
中的對話就采用了搖擺。小說幾乎通篇都是由對話組成,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的變色龍性格就在對話
的搖擺里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出來。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則是大搖擺。打魚的老人圣地亞哥與大馬林魚的搏斗是場拔河式的拉鋸戰,圣地亞哥開始關注的只是魚,后來就是這場斗爭的勝利,他想從這條大馬林魚身上證明自己的硬漢子精神,即使鯊魚逐漸蠶食了大馬林魚,他依然奮力將魚骨架拖上了岸。小說的情節框架其實很簡單,就是老人與魚之間戰斗到底的故事,小說可以說極盡搖擺之能事。
3.出乎意料與情理之中
雖然小說對“戲劇性”的要求沒有戲劇高,但戲劇性往往也是使小說特別出彩的因素。狄德羅說:
“一部不能編成好戲的小說并不因此而不是好小說;但是從來不會有一出好戲而不能改寫成一部優秀的|小說的”①。有這種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對小說的生動性是有極大幫助的。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極有特色,尤其是他的小說結尾,被稱為“歐·亨利式的結尾”:總是在結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這個真相通常都出乎我們意料,卻不能不承認又在情理之中。像我們熟知的名篇《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最后一片常青藤葉》等。如《警察與贊美詩》中,寫了一個流浪漢因為生活沒有著落,寧愿回到監獄,便想盡辦法企圖被警察抓去,但都落空了。后來,當他聽到了贊美詩,改變主意準備好好生活時,卻被警察抓起來了。
情節運行的動力
1.突發性事件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這是卡夫卡的《變形記》突兀的開頭。一個突發性事件,使生活立刻紛亂,小說的走向因此也出現了多種可能性。
小說情節的運行本質上是拒絕平滑單一的直線型模式的,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小說運行其實是“挖挖瘩瘩”“吞吞吐吐”的,每一個地方都可能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但最終所有的障礙一個個都會被巧妙地化解了。障礙越大,化解得越巧妙,小說往往就越精彩。但是,這些障礙和苦難不是隨便選擇的,而要服從于情節運行的原則。
2.危機爆發
情節走到一定程度,郁積的矛盾就會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爆發。之前是個漫長的過程,爆發在一剎那。爆發之后怎么辦?這既是小說家的難題,因為他要解決爆發之后的諸多問題;同時,也是情節的新起點,因為一段故事結束了,又一段漫長的路程要走,小說又可以大有所為了。
《清兵衛與葫蘆》的情節在危機爆發之后,設計了兩個主要事件:一是他的葫蘆最后被古董商高價收購;二是清兵衛現在的愛好。
……清兵衛現在正熱衷于繪畫。自從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員和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蘆的父親了。
可是他的父親,對于他的喜歡繪畫,又在開始嘀咕了。
小說在這里結束了,故事卻似乎沒有結束。我們可以從這最后一句中,推導出清兵衛日后的命運,很可能又是葫蘆故事的重演,這使原來的悲劇意味更深了一層。
、鏈接教材
必修下第四單元“單元學習任務”
被婆家從魯鎮搶回去賣到深山里的祥林嫂,本已過上相對安定的生活,但“天有不測風云”,丈夫意外“斷送在傷寒上”,兒子又慘遭不測,她不得不又回到了魯鎮,從此走向了“末路”。小說中這一類“突發事件”,往往是情節運行的動力。本單元的小說中還有一些這樣的突發事件,試著找出來,并和同學探討這些事件在小說中的作用。
必修下第四單元“單元學習任務”
林沖去山神廟暫宿,“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撥將過來靠了門”。格里高爾艱難打開房門,正看見自己當年從軍時的相片,“手按在劍上,微笑著,無憂無慮”。這些細節描寫常常為讀者津津樂道。從本單元作品中找出至少五例精彩細節細加品味,體會小說中細節描寫的藝術魅力。
三、鏈接高考
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長出一地的好蕎麥
曹多勇
這年里,德貴最后一次來種河灘地已是臘月里,這期間,他先后種過一次黃豆,兩次綠豆,兩次麥子,莊稼還是顆粒無收。這情況,德貴還有歲數更大的犁都沒經歷過。兒子兒媳說這怪氣候叫厄爾尼諾現象,德貴不聽這道理,罵天,說這是要絕人啊!
大河灣土地分兩種:一種在圍堤壩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灣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種地在堤壩外,無遮無攔地緊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麥就不錯了,秋季天都荒著——這地叫河灘地,也叫荒地,大河灣只德貴一人秋季天還耕種河灘地。
村人說德貴,那點河灘地還能結出金豆豆、銀豆豆?
德貴家人也說德貴,年年秋季天見你河灘地種呀種呀種,可臨了收幾次?
德貴先是不愿搭理話,落后才說,俺見河灘地長草就像長俺心口窩,痛得夜夜睡不著覺呀!
河灘地位于村東兩里地,德貴村東里出了莊,趕頭牛,扛張犁,沿河堤一直往東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邁得很遲緩,遠處里還以為牛是站堤壩上不動彈;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掛一張犁,側斜身顯得更佝;犁呢是犁鏵小,犁把細,還滿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紋,像老人手上臉上的皺紋皮。牛前邊領,德貴后面跟,牛韁繩牽連他們倆,一副懶懶散散的模樣,弄不清是德貴趕牛,還是牛牽德貴。至河灘地頭,德貴說一聲“吁——”,牛停下蹄,瞪一對大牛眼瞧德貴,德貴下堤壩往河灘地里走,牛也側轉身頭低屁股撅,挺住蹄緩下堤壩追德貴,關鍵時才分出牛還是受人支配著。
德貴沒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還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氣,犁榫眼松,趴德貴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貴說犁,俺知道你榫眼咧著嘴,不濕潤濕潤水,你準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貴說牛,俺知你嗓子眼冒著火,得去淮河里喝個飽,于是,德貴、牛和犁三個老貨徑直朝淮河走去,牛飲水,人喝水,犁干脆丟河里,德貴喝幾口水站起身,罵犁,你個老貨還真能憋氣呢;罵牛,你個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飲水?
淮河水這會兒還溫溫順順躺河床里,波浪一疊壓一疊有條不紊地浪過來又浪過來。德貴、牛,還有那只淹沒水里的犁構成一幅溫馨的田園畫,但德貴卻在這寧靜貌似溫順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濫的跡象,這跡象是幾縷混濁的泥絲,曲曲折折隱河邊的水里搖曳流過,這幾縷混濁的泥絲就是上游山水下來的前兆,就像暴風雨過來之前的一陣涼風。
牛飲飽水抬起頭,潤濕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貴問牛,你說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牛兩眼盯著水面瞧著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沒瞧,德貴又問犁,你說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德貴問犁沒見犁,這才彎腰伸手撈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這清脆的水滴聲像是回答德貴的問話,德貴說還是犁說得對,不能害怕漲水淹河灘地,俺們就不種河灘地。
不知怎么的,德貴感覺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這天上午,德貴犁過河灘地;這天下午,德貴耙過河灘地;這天挨傍晚,德貴撒開黃豆種。一天時間,這塊河灘地就喧喧騰騰像塊餅被德貴精心制作好,擺放在淮河邊上。
然而,還沒等德貴的鋤伸進去,淮河的水便漲出來,德貴赤腳跑進黃豆地,眼前那些沒頂的禾苗還使勁地舉著枝葉在河水里掙扎,德貴站立的地方原本還是一處干地,河水舔舔地漫過腳面,德貴往后退,罵河水,說俺是一棵會挪動的莊稼,你們想淹也淹不住。
就這么河水淹過種,種過淹,德貴從夏日里一口氣趕進臘月天。
臘月里天寒地凍,德貴這回出村沒牽牛,沒扯犁,只扛一把大掃帚,河灘地經河水反復浸泡幾個月,晃晃蕩蕩地如鋪展一地的嫩豆腐。這樣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開犁。德貴扛的大掃帚是牛也是犁,德貴脫下鞋,“咔嚓”踩碎表層的薄冰走進去,冰泥一下沒過小腿肚,德貴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種。
這一次撒的是蕎麥,臘月天,只能種蕎麥。
德貴畢竟是上歲數的人,又加兩腿淤進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氣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窩那里涌,德貴仍不罷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種子,而后再把蕎麥種拍進泥水里,德貴知道停下手,這些拍碎的冰泥又會凝結起來,德貴還知道蕎麥種在這樣的冰泥里是長不出芽的,即使長出芽,也會被凍死,但德貴仍是一點一點地種。
這天,德貴回家燒兩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來,夢里的河灘地綠油油長滿一地的好蕎麥,長呀長呀一個勁地往上長。
(有刪改)
7.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以一年里多次耕種都顆粒無收的事實開篇,為下文在人與大自然的激烈沖突中塑造德貴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筆。
B. 面對村人與家人的不理解,德貴說“俺見河灘地長草就像長俺心口窩”,形象地表達了他對土地的那種深厚感情。
C. 小說最后以德貴夢見地里長出了好蕎麥結尾,這樣的藝術處理既照應了題目,也增強了小說的溫情意味與向上的力量。
D. 德貴與《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處,德貴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與老人的永不言敗,都是他們堅韌執著性格的體現。
7.A小說以一年里多次耕種都顆粒無收的事實開篇,為下文在人與大自然的激烈沖突中塑造德貴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筆。
【解析】小說的主要人物是老農德貴,主要自然環境是河灘地,主要情節是德貴在河灘地種地。一人一牛一犁一河地,沒有復雜的故事情節。故事內容與《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處,故事人物德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與老人桑地亞哥的永不言敗,都有人在自然面的前堅韌執著。河灘地本可以生長農作物,但是到了作物生長的季節,河水泛濫,莊稼還是顆粒無收。作為農民來講,土地就是生命,德貴說“俺見河灘地長草就像長俺心口窩”,形象地表達了他對土地的那種深厚感情。也正是因為不愿看到一大片河灘地長草,所以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決要在河灘地上種黃豆、綠豆、麥子等莊稼。當然,這些農作物又無一例外地被水淹掉。小說標題“長出一地的好蕎麥”,小說結尾最后以德貴夢見地里長出了好蕎麥結尾,這樣的藝術處理既照應了題目。德貴的夢想讓我們看到了農民與土地之間的血脈聯系,農民對土地的深情。“長出一地的好蕎麥”,這美好的夢想中有詩意的向往,給小說添上一筆溫情意味,也讓讀者感受到“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的道理,崇尚勞動精神,堅持以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使小說主題思想具有一種向上的力量。
再來看A項:小說以一年里多次耕種都顆粒無收的事實開篇,為下文在人與大自然的激烈沖突中塑造德貴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筆。
錯誤點①“激烈沖突”:本篇小說不像《老人與海》那樣,人與鯊魚那種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場景描寫。德貴與河灘地的自然環境雖然也有對立與斗爭的一面,但其場景描寫是自然的。
場景一:“然而,還沒等德貴的鋤伸進去,淮河的水便漲出來。德貴赤腳跑進黃豆地,眼前那些沒頂的禾苗還使勁地舉著枝葉在河水里掙扎,德貴站立的地方原本還是一處干地,河水舔舔地漫過腳面,德貴往后退,罵河水,說俺是一棵會挪動的莊稼,你們想淹也淹不住。”(德貴看著淮河水漲起,淹過黃豆地,人與河水之意沒有激烈的沖突,只是無奈地接受。)
場景二:這一次撒的是蕎麥,臘月天,只能種蕎麥。
德貴畢竟是上歲數的人,又加兩腿淤進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氣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窩那里涌,德貴仍不罷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種子,而后再把蕎麥種拍進泥水里。德貴知道停下手,這些拍碎的冰泥又會凝結起來,德貴還知道蕎麥種在這樣的冰泥里是長不出芽的,即使長出芽,也會被凍死,但德貴仍是一點一點地種。(寒冬臘月德貴在河灘地冰泥中種下蕎麥種,兩腿感受刺骨的寒氣,要拍碎冰泥“一點一點地種”,展現了老農德貴吃苦本色和堅韌性格。冰封的德河灘地是靜態的,德貴與自然環境作斗爭是一伴農民向自然挑戰,主體是人,自然環境并沒有向人發出激烈地的沖突的一面。)
錯誤點②埋下了伏筆:不是伏筆是鋪墊。
原文:這年里,德貴最后一次來種河灘地已是臘月里,這期間,他先后種過一次黃豆,兩次綠豆,兩次麥子,莊稼還是顆粒無收。這情況,德貴還有歲數更大的犁都沒經歷過。兒子兒媳說這怪氣候叫厄爾尼諾現象,德貴不聽這道理,罵天,說這是要絕人啊!
小說以開篇,通過對德貴一年里多次耕種都顆粒無收的事實的描寫,表現了德貴的堅韌執著,為下文小說故事情節的展開做鋪墊。“德貴最后一次來種河灘地已是臘月里,這期間,他先后種過一次黃豆,兩次綠豆,兩次麥子,莊稼還是顆粒無收”, 這些內容就是小說的主體內容。可以說是先總敘,后分敘。
那么,這什么不是埋下伏筆呢?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應”;伏筆是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言語不多,有隱含性,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不注意看不出來,所以,伏筆一般是“細節”。小評開篇直接敘事,內容較多,開頭寫環境人物,下文接著就寫人物具體事情,沒有什么細節上的隱含性的內容,雖然與下文情節也有呼應,但不是預作暗示。
拓展:伏筆與鋪墊
伏筆:是文學創作中敘事的一種手法,就是上文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或者物,對下文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某種提示或暗示,或者說是前文為后文情節埋伏的線索。它為了前后照應,使讀者在看到后面情節后恍然明白前面寫一些看似閑筆的內容原來是為此服務的。其作用有助于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
[典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最經典的伏筆:林沖進了山神廟,“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這個細節描寫為下文“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著了”埋下伏筆,陸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廟外邊看火邊說話,林沖躲在廟內聽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伏筆最需要藝術技巧的鋪墊,伏筆的妙處在于一個“伏”字,且要“伏”得不露痕跡。沽酒御寒、擋門遮寒,都是當時的實際需要,并且都又于風雪天氣有關,所以讀起來感到自然合理,不認為是有意設伏。
鋪墊:鋪墊是為了突出后面要出場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發生的事件,先對人物、事物、事件進行鋪陳描述,來烘托、引出重要的情節和內容的一張手法。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后文的意思表達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種烘托,一種陪襯。其實也是利用寫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為了表現主要寫作對象而提前做的基礎性描寫,或為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
[典例]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后,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里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著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
四點區別:
1.從形式來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言語不多,有隱含性,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不注意看不出來,所以,伏筆一般是“細節” 。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閑筆”。
2.從運用來看,伏筆與下文承的“點”有一段距離,甚至是文首與文尾;而鋪墊一般是緊接著,如前面寫環境景物,接著就寫人物。
3.從作用來看:伏筆主要是謀篇布局即結構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應,結構嚴謹;鋪墊是寫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對內容起作用,比如推動情節,突出人物,等等。
4.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盡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著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應”。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后有照應。
【題目評述】“激烈”涉及情節內容,“伏筆”涉及表現手法。對這二者的判斷,既要品讀作品內容,又要分析藝術方法。考生要對“激烈”“伏筆”這兩個概念有深入理解,然后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推斷。題目有一定難度,聚焦“關鍵能力”和“思維品質”的考查,傳統意義上的對知識的簡單占有是無法解題的。
8. 文中畫線部分的描寫,人、牛、犁渾然一體,這種藝術效果是如何營造出來的?請簡要賞析。
【審題】①“人、牛、犁渾然一體”指出了畫線部分內容的整體表達效果;注意是“渾然一體”,是分析整體效果,從整體上思考三者如何渾然一體,局部的效果分析(比如怎樣寫人、寫牛、寫犁,單列得分點,不是理想答案);②“這種藝術效果是如何營造出來的?”緊扣答題點“如何營造”,可知本題考察學生對小說語言的賞析能力,可從語言運用中的藝術表現手法角度切入,找到答題思路;③題目中“渾然一體”暗含物象與人像的隱性關系,字面上的表現手法分析是一方面,對畫線內容背后人與物“渾然一體”的整體分析也是一個方面;審題和答題要掌握因文設題的靈活機動性,在套路和反套路中找到平衡;④可根據分值6分,推測有兩到三個,甚至更多的營造方法,規范答題,分條概述,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河灘地位于村東兩里地,德貴村東里出了莊,趕頭牛,扛張犁,沿河堤一直往東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邁得很遲緩,遠處里還以為牛是站堤壩上不動彈;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掛一張犁,側斜身顯得更佝;犁呢是犁鏵小,犁把細,還滿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紋,像老人手上臉上的皺紋皮。牛前邊領,德貴后面跟,牛韁繩牽連他們倆,一副懶懶散散的模樣,弄不清是德貴趕牛,還是牛牽德貴。至河灘地頭,德貴說一聲“吁——”,牛停下蹄,瞪一對大牛眼瞧德貴,德貴下堤壩往河灘地里走,牛也側轉身頭低屁股撅,挺住蹄緩下堤壩追德貴,關鍵時才分出牛還是受人支配著。
首先要仔細品讀,如果攝取畫線部分,視其為一篇微文,我們發現作者描寫很有層次性。
①人老,牛老,犁也老。(總起句,強調三者共有特征:老。)
②牛老,蹄邁得很遲緩,遠處里還以為牛是站堤壩上不動彈;(牛老,置于堤壩,寫出其動作遲緩,突出“老”。)
③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掛一張犁,側斜身顯得更佝;(人老,以犁為參照,寫出老農的“佝僂”,突出“老”。)
④犁呢是犁鏵小,犁把細,還滿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紋,像老人手上臉上的皺紋皮。(犁老,運用比喻修辭,將犁的暗裂紋比作“老人手上臉上的皺紋皮”,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人與犁的相似性,他們都經歷了歲月的洗禮。)
【綜合②③④分析,將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寫。對人、牛、犁的描寫一視同仁,不區分人與物,互為參照,體現出人、牛、犁三者共有特征——老。】
⑤牛前邊領,德貴后面跟,牛韁繩牽連他們倆,一副懶懶散散的模樣,弄不清是德貴趕牛,還是牛牽德貴。(總寫:人、牛、犁一體。這一段與開頭①句照應,但不是簡單的重復,雖然沒有一個“老”字,“一副懶懶散散的模樣”子,盡顯“老”之神韻。牛與人的動作,一“領”一“跟”,一“趕”一“牽”,牛與人都是“一副懶懶散散的模樣”,人與牛合二為一。可以看出,全段行文舒緩,與人、牛遲緩的步態和諧一致。)
結構圖
總:人老,牛老,犁也老
牛老
分 人老
犁老
總:人、牛、犁一體
【官方答案】
①“人老、牛老、犁也老”,總述三者具有共同的老邁特征;
②對人、牛、犁的描寫一視同仁,不區分人與物,互為參照;
③將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寫;
④行文舒緩,與人、牛遲緩的步態和諧一致。
評分參考:
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補充】其他答案,如:
(1)描寫順序結構層次角度思考:按總分總順序,“人老,牛老,犁也老”描寫有邏輯層次感,老農佝僂著身子肩掛一張老犁、牽著一頭老牛,走向耕地,有如從遠古中走來,“人、牛、犁”三者緊密聯系、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
(2)句式韻律角度思考:“牛前邊領,德責后面跟”“是德貴趕牛,還是牛牽德貴”,句式整齊,具有音韻和諧統一的節奏感,增強了畫面中“人、牛、犁渾然一體”的和諧感。
【題目評述】分析畫線句子(句組)的語言特點、藝術效果(表達效果)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道套路題。這類題目本質上是考察語言的賞析能力,分析的點比較多,如詞語、句式、結構、內容、思想情感、人物形象、修辭、語體風格等表現手法。題目背后包含的知識點密集,考生答題腦中首先要有這些知識體系來支撐。文學類作品中對環境或場景的描寫賞析,除了要有上面的基礎知識個,還要有語文學科“關鍵素養”,也就是答題要有一個由必備知識向思維能力的轉變過程。還要注意到,這種“環境或場景的描寫賞析”類題型因文設題,形式多樣,答題要審題,以基礎知識為支撐的同時,一定要結合文本進行對點分析。
德貴與牛、犁對話,表現了德貴什么樣的心理?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
【審題及題目評述】分析人物心理 ,是一道套路題。解題方法:在原文找到對話內容,然后結合故事情節,貼著人物內心走,揣摩人物心理。按先后順序進行梳理,既要結合文本,引用文本依據,也要分析其心理活動,最后分條表述,力求做到語言準確精練。注意答案中一定要用一個詞語準確地概括人物的心理。
【品讀原文】
德貴沒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還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氣,犁榫眼松,趴德貴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貴說犁,俺知道你榫眼咧著嘴,不濕潤濕潤水,你準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貴說牛,俺知你嗓子眼冒著火,得去淮河里喝個飽。于是,德貴、牛和犁三個老貨徑直朝淮河走去,牛飲水,人喝水,犁干脆丟河里。德貴喝幾口水站起身,罵犁,你個老貨還真能憋氣呢;罵牛,你個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飲水?
【分析1·關心犁與牛】“不濕潤濕潤水,你準散”,“俺知你嗓子眼冒著火,得去淮河里喝個飽”,德貴喝水前與犁、牛對話,明白它們和自己一樣都需要喝水,從中可以看出德貴對朝夕相處的犁與牛十分熟悉,懷有深厚的情感,表現了他對犁、牛的疼惜(親近、關心、愛護)之情。【心理核心詞語:疼惜(關心、愛護)】
【分析2·“罵”犁與牛】“你個老貨還真能憋氣呢”“你個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飲水?”,這些“罵”,其實并不是真正的罵,是相識已久、感情深厚的友人間的嬉笑怒罵,是一種放松和調侃,從中可以看出請你公德貴在奔向耕地勞作時輕松、愉快的心情,也表現出他面對困難的樂觀。【心理核心詞語:輕松、愉快、樂觀】
……………………
牛飲飽水抬起頭,潤濕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貴問牛,你說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牛兩眼盯著水面瞧著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沒瞧。德貴又問犁,你說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德貴問犁沒見犁,這才彎腰伸手撈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這清脆的水滴聲像是回答德貴的問話,德貴說還是犁說得對,不能害怕漲水淹河灘地,俺們就不種河灘地。
不知怎么的,德貴感覺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這天上午,德貴犁過河灘地;這天下午,德貴耙過河灘地;這天挨傍晚,德貴撒開黃豆種。一天時間,這塊河灘地就喧喧騰騰像塊餅被德貴精心制作好,擺放在淮河邊上。
【分析3·問犁與牛】“你說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首先來理解德貴為什么要有這一問?小說開篇交待了故事背景,河灘荒地只德貴一人秋季天還在耕種,村人和家人都持否定態度,由此可見德貴是寂寞和孤獨的。此時此刻德貴問犁與牛“你說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 ,實際上他是想犁這塊河灘地的,是希望得到犁與牛的肯定與支持。這一點又從他對牛與犁回答的主觀判斷上更加確定。“牛兩眼盯著水面瞧著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沒瞧”,牛直接無視主人德貴的存在;“這清脆的水滴聲像是回答德貴的問話”,所以德貴說還是犁說得對,“感覺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最后人、犁、牛忙乎了一整天。換一句話說,無論牛與犁怎么回答,倔強的德貴今天是一定要犁這塊地的,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執著和堅定,也體現出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堅守和堅韌不拔。【心理核心詞語:孤獨與不被理解中希望得到肯定與支持,對土地的熱愛與堅持】
從整體上分析,德貴與牛、犁對話,能表現出他內心的孤獨。
【參考答案】
①德貴喝水前與犁、牛對話,明白它們和自己一樣都需要喝水,從中可以看出德貴對朝夕相處的犁與牛十分熟悉,懷有深厚的情感,表現了他對犁、牛的疼惜(親近、關心、愛護)之情;②德貴喝幾口水后“罵”犁與牛,這些“罵”,其實并不是真正的罵,是如相識已久、感情深厚的友人般的嬉笑怒罵,是一種放松和調侃,從中可以看出德貴在奔向耕地勞作時輕松、愉快的心情,也表現出他面對困難的樂觀心理;③德貴喝水之后“問”牛與犁究竟犁不犁地,表現了他不被村人和家人理解的孤獨,希望有人肯定、支持他的做法,表現了他對土地的熱愛與堅守。(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9.(6分)
①讓牛、犁飲水以及對它們的笑罵,表現了德貴對牛和犁的親近與愛惜;
②對土地的態度展現了德貴的堅持與執著;
③對牛和犁的絮絮叨叨,表現了德貴的孤獨感。
評分參考:
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拓展:高考高頻考點 人物心理分析
高考高頻考點:分析小說中人物心理的變化過程,或心理描寫的方法。
知識點:(1)心理描寫方法。語言描寫,動作細節描寫,神態描寫,內心獨白,他人側面,環境烘托。(2)心理分析。考生要綜合全篇梳理故事情節,然后概括分析。基本方法是從故事情節的發展,看人物心理的變化。首先小說閱讀一定要貼著人物內心走,揣摩其心理活動。其次按過程的先后順序進行梳理,既要結合文本,引用文本依據,也要分析其心理活動,最后分條表述,力求做到語言準確精練。規范答題:分點敘述,什么心理+怎樣變化。答:人物心理的變化過程:心理變化過程1—+故事情節分析;心理變化過程2—+故事情節分析;心理變化過程3—+故事情節分析;(要用一個詞語準確地概括人物的心理)
例【2022年高考新高考Ⅰ卷】T8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6分)
【答題】找到“舟行江上”對應區域,細讀原文,依據原文,貼著人物內心走,揣摩人物所思所想;其中,結合注釋,理解子胥的身份和使命這一點很重要;分條敘述。
【參考答案】①子胥登上漁船,清新的空氣,和諧的櫓聲等都使他感到安寧;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緒隨江水奔涌,復仇的情緒漸趨激昂;③漁船緩緩前行,子胥觀察搖櫓漁夫,體會漁夫的世界,感念漁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體驗過的柔情。
例 【2021·全國乙卷《秦瓊賣馬》】T8買賣瓷盤的過程中,楊成岳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請結合作品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①先是無意購買:他看出瓷盤是贗品,并不說破,以“小本生意”為由婉拒;②然后是有意相幫,但還沒有完全拿定主意: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細心安排吃住;③最后決意相助:對戲劇的熱愛,對世道人生的感悟,讓他知假買假、慷慨解囊。
例 【2021·全國乙卷《秦瓊賣馬》】T9王超杰為什么選擇《秦瓊賣馬》的唱段,且唱得壯氣不足?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①借唱《秦瓊賣馬》抒發胸中郁悶之情。因為王超杰和秦瓊都是迫于生計,走投無路而出賣自己心愛之物,同為淪落,遭遇相似;②借唱《秦瓊賣馬》,委婉暗示楊成岳,能像單雄信買下秦瓊的馬那樣買下自己的瓷器;③唱得壯氣不足,更真實地表達了他當時身處困境、生計所迫、英雄氣短的心理感受。
除主觀題外,選擇題中人物心理分析也是重點內容。
例【2022年高考新高考Ⅰ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真題及解析】T7D 季札的退耕田園,與下文漁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達出本文的隱逸主題。【解析】小說主題思想是復仇與感恩。
【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真題及解析】T7C 弟弟從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別之夜,兩人并無多言,但信中追憶那個夜如同幼年的夜,寫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與弟弟的親密感情。 【解析】兩人之間一直有書信往來,都相互牽掛,感情并沒有斷絕,“重拾”無從說起。
例【2022年高考新高考Ⅱ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真題及解析】T6 B D
B.“我”從“幾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從我的掌握中脫開”,這個變化表明“我”的出游興致變高了。【解析】“幾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是因為“我”沉醉在眼前的美景。 女兒之所以把小手掌從“從我的掌握中脫開了”,這個變化并沒有表明出游興致變高。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說話,我也不說話”,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們對未到達橘子林感到有點失落。【解析】D.我們不說話原因是父女二人在到橘子林去的路上各有所獲,而不是他們對未到達橘子林感到有點失落。
例【2021新高考Ⅰ卷】T6D.王木匠因追求手藝完美而無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櫥,他對著自己的手發出了感嘆。
【解析】王木匠感嘆的是自己雖然有一雙勤勞的手,但這雙手有更重要的作用——保家衛國。只有趕走侵略者,木匠手藝才能得到發揮。小說的結尾是重點,不能停留在閱讀的表面,要看深層。
四、專題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婁德嘉兄弟(節選)
羅烽
第二天早晨,肥大如同白蝴蝶的雪片飛繞著呂梁山。田野,凍結的溝渠,被幔上一層潔白的外套。纖弱的馬尾松好像經不住雪的重壓似的,都在微微地弓垂著腰。
那迂回狹窄的山道被掩埋了。除去一些稀疏的、清淺難辨的山兔的蹄印外,再也尋覓不出一個人的足跡,
為了尋覓寒食,成群結隊的老鴉冒著雪從山上的叢林里飛了下來,它們——那些黝黑的污點,毫無顧惜地將那柔白的垂幃沾染了,一種寒愴的鳴叫,給這靜穆而樸素的空間破壞了。
在山的斜坡,在一個窯洞外,獵人婁德嘉用一塊破布擦拭著父親唯一的遺產——那支圍槍的槍銃。他已經有三天沒用那支槍了。今天,他想借著這雪天,獵一些山兔之類的山獸。但經他考慮一番以后,又決定不去了,婁德嘉以為:這里距自己的村莊雖然有三十里地,但那槍聲也足以驚擾多疑的敵人的。
于是他抱著圍槍踱進了窯洞。珍子還躺在干草上酣睡著。婁德嘉怕驚醒疲困的侄女,他靜悄悄地坐在一個白楊木墩上,兩手拄著槍口,手背墊抵著下顎,在發著呆想。
他懸慮著他的田園,這一夜間不知道遭了多少災難。那些壯丁,那些婦女,認識的或不認識的,誰又遭到敵人的殘殺與蹂躪了呢?那些豬羊,那些牛,那些雞鴨,自己的或別人的,誰的能不被強盜般的敵人搶奪去呢?還有那些小米和燕麥,那些煤和木材……全完了!想到最后,婁德嘉完全絕望了!而且這個從來不懂得怎樣叫作悲哀的獵人,今天他卻不知不覺地流了眼淚,這兩顆珍貴如大蚌珠的淚水,通過了起繭的面頰,他毫無感覺地讓它滑落到地上。
山——寂寞著。
雪——潔白的褥單,把大地上存在著的一切不潔白,丑惡的、雜亂的事物全掩蓋住了。這里變為和平,靜穆,縞素而美麗的宇宙,然而,這不實的外貌,卻引不起獵人婁德嘉的同感。他的心中正堆積著與那些相反的渣滓,而且沒有方法將它們掃除。
他叫醒了侄女。他和珍子開始嚼著帶來的面饃。婁德嘉并不餓,隨便嚼著它來消磨那焦躁的時辰。
珍子嚼著又涼又硬的面饃,想起比較溫暖的家來:
“叔叔,咱們哪一天才能回家呢?”
“誰算得出哩!反正,哼,不把日本鬼子趕跑,咱們就不能回去!”
“誰能趕跑他們呢?叔叔,你說,是那些游擊隊嗎?”
婁德嘉肯定地點點頭,隨后又連連唔了兩聲。
“可是,叔叔,游擊隊就不會讓日本鬼子趕跑嗎?”
“可想得乖!地下的蛤蟆,可吃不著天上的天鵝肉咧!……傻丫頭,你是中國人,你可知道中國的游擊隊全在哪里?”
“我不知道,爸爸說過這山里全是咱們的游擊隊哩!”
“這山里,這山可大啦,日本鬼子他一輩子也難以摸著大門嘞!”
突然,腳步子踏在雪上的聲音,投進窯洞里來。機警的婁德嘉首先聽著那種聲音,立即給珍子一個手勢讓她靠在他身后的洞壁上。他右手提拎起裝好了彈藥的圍槍,左手做成弧形攏在耳根后辨著究竟是人的腳步,還是山獸的腳步。假如是人的,那就兇多吉少了!
婁德嘉沒有聽錯,是人的腳步聲,不過他已證明,那僅僅是一個人。于是他默念著:一個,那簡直比打兔子還容易呀!他抖擻一下,膽子壯了起來。
然而,機警的婁德嘉猜錯了,隨著腳步聲出現在他眼前的不是想象中的敵人,原來是自己的母親。
于是婁德嘉大吃一驚地叫起來:“媽……怎么?你來干什么?”
這個頭上腳下全被雪包圍的老太婆,一句話還沒有說,就栽倒在干草地上了。待半天她才喘上一口氣來。閉著眼睛向地下嘔出一句話:
“你哥哥完啦!”
“爸死啦嗎?爸是讓日本鬼子殺死啦嗎?……奶,你快說——”
“別哭,孩子,”老祖母打著牙巴骨安慰著快要發瘋的孫女,“你聽我從頭說,別哭啊,天保佑,你爸爸沒有死,你們前腳走,日本兵后腳就來咧!那些鬼 是為著你哥哥來的哩!一個通譯指著你哥哥問那個朱村長:他就是打山柴的婁道嘉嗎?朱村長點了一下頭,日本兵可就不問青紅皂白,餓虎撲食地把你哥哥架走啦!……”
“為什么要架哥哥呢?”婁德嘉覺得哥哥既不是壯丁,又不是婦女,所以他十分懷疑,“媽,怎么不問問那個通譯?”
“呀喲!”她受了驚似的,繼續說:“媽去見朱村長啦,告訴我不要緊,日本兵不能殺害你的兒子,他們是要他做‘向導’的,我問他什么叫‘向導’呢?他說:就是讓他領著去打游擊隊。可是我不信,這一定是朱村長他騙我呀!”
婁德嘉聽了母親的話,兩只腳就有點站不穩了。他想立刻離開這窯洞,去證明這件事情的虛實。于是他用非常鎮靜的態度對母親說:
“媽,我出去一趟,去給哥哥想個辦法……”
“想什么辦法呀,你能夠救出你的哥哥嗎?做夢的孩子!”“媽,也許能……”
婁德嘉扛起圍槍背著彈藥袋悄然地走出了窯洞。
他向著入山的,被大雪掩埋了的要道奔去。而他的意識,卻繞過了那要道以外的道路。他的腳步是飛快的,但他的心卻在那不能速決的岔路上徘徊著,徘徊著……
大約走了一點鐘之后。在一個峰巒疊嶂的高處,婁德嘉停下了。他覓到一塊可以掩蔽對方視線的大石。他把圍槍放在那上面。一切都安靜著,唯有那不斷的飛瀑在單調地吵鬧著,乘著透明的銀灰的浮云的太陽露著模糊難辨的臉譜,以遲緩的速度向西映去……
之后,婁德嘉銳利的眼睛從標尺的缺口看見一張飄蕩著蒼白胡須的臉,那張臉,也是蒼白的,而且帶著幾條新添的傷痕……
突然,一種嚴厲的責罵在他的耳邊震動起來:“畜生!不能拿我的槍殺我的兒子!德嘉,你哥哥和你有什么冤仇呢?”“饒恕我吧,爸爸,”婁德嘉乞憐地默語著,“兒子要干一次不孝不悌的勾當了!”
獵人,婁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獸,他猙獰地扳動著貼在槍機上的食指……
(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婁德嘉原想打一些山兔之類的山獸,最終還是放棄了,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小心謹慎、思慮周全的人。
B.婁德嘉嚼著面饃來消磨焦躁的時辰,這種焦躁主要源于對敵人洗劫后的家鄉狀況的擔憂。
C.母親找到婁德嘉只是希望他能夠把婁德嘉的兄長救出來,對于兄長給敵人帶路一事缺少足夠的認知。
D.婁德嘉向入山的要道奔去時,腳步是飛快的,但他的心卻在徘徊著,突出了婁德嘉此時難以抉擇的矛盾心理。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內容的能力。
C.“母親找到婁德嘉只是希望他能夠把婁德嘉的兄長救出來”錯誤。從母親的話“想什么辦法呀,你能夠救出你的哥哥嗎?做夢的孩子!”可知,母親只是來送信,并沒有指望婁德嘉能夠把他的兄長救出來。
故選C。
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開頭寫了呂梁山空曠寂靜的雪地景色,接下來又寫到成群的老鴉“飛了下來”“寒愴的鳴叫”,動靜結合,給人以靈動之感。
B.文中插入婁德嘉的“呆想”,呈現出家園慘遭破壞的情景,通過虛寫,突出了婁德嘉被迫避難時對故鄉慘遭踐踏的憂慮。
C.文中善于運用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如“提拎起裝好了彈藥的圍槍,左手做成弧形攏在耳根后”等描寫,突出了婁德嘉的勇敢與機警。
D.本文同王愿堅的《黨費》都通過特定歷史時期的典型事件,揭示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能取得勝利離不開人民的支持。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藝術特色的能力。
A.“給人以靈動之感”錯誤。從主人公當時的躲避環境和“一種寒愴的鳴叫,給這靜穆而樸素的空間破壞了”可知,應該是渲染了緊張的氣氛。
故選A。
(對點練)3.對話描寫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請以婁德嘉與侄女珍子的對話為例,分析對話描寫的作用。
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藝術特色的能力。
從“珍子嚼著又涼又硬的面饃,想起比較溫暖的家來:‘叔叔,咱們哪一天才能回家呢?’”可知,折射出珍子對家的眷戀,控訴了侵略者的暴行。
從“‘誰算得出哩!反正,哼,不把日本鬼子趕跑,咱們就不能回去!’‘誰能趕跑他們呢?叔叔,你說,是那些游擊隊嗎?’婁德嘉肯定地點點頭,隨后又連連唔了兩聲。”“可想得乖!地下的蛤蟆,可吃不著天上的天鵝肉咧!……”可知,婁德嘉告訴珍子游擊隊一定能夠趕跑鬼子,突出了他對游擊隊的信任和對戰爭取得勝利的信心。
從“‘傻丫頭,你是中國人,你可知道中國的游擊隊全在哪里?’‘我不知道,爸爸說過這山里全是咱們的游擊隊哩!’”可知,對話中交代了珍子父親知道游擊隊進山的行蹤,為后文“媽去見朱村長啦,告訴我不要緊,日本兵不能殺害你的兒子,他們是要他做‘向導’的……”“婁德嘉銳利的眼睛從標尺的缺口看見一張飄蕩著蒼白胡須的臉,那張臉,也是蒼白的,而且帶著幾條新添的傷痕……獵人,婁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獸,他猙獰地扳動著貼在槍機上的食指……”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3.①折射出珍子對家的眷戀,控訴了侵略者的暴行。
②婁德嘉告訴珍子游擊隊一定能夠趕跑鬼子,突出了他對游擊隊的信任和對戰爭取得勝利的信心。
③對話中交代了珍子父親知道游擊隊進山的行蹤,為后文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4.小說最后一段意蘊豐富,請結合全文內容加以探究。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從“獵人……他猙獰地扳動著貼在槍機上的食指……”可知,小說結尾含蓄地交代了故事的結局,寫“獵人”婁德嘉為了保護山里的的游擊隊,“扳動著貼在槍機上的食指”,選擇親手擊斃了自己的兄長。
從“他猙獰地扳動著貼在槍機上的食指……”可知,“猙獰”二字,表現出了婁德嘉此時激烈的心理斗爭,他為了保護救國救民的游擊隊,他不顧親人的反對“一種嚴厲的責罵在他的耳邊震動起來:‘畜生!不能拿我的槍殺我的兒子!德嘉,你哥哥和你有什么冤仇呢?’”,將被抓去給日寇帶路的哥哥擊斃,在這一刻他忘記了窯洞中的母親,忘記了自己的侄女,忘記了大道倫常,這一刻祖國是他的母親!寫出了婁德嘉在經歷了強烈的內心沖突后,依然選擇民族大義而放棄親情的決絕。
聯系前文“他懸慮著他的田園,這一夜間不知道遭了多少災難。那些壯丁,那些婦女,認識的或不認識的,誰又遭到敵人的殘殺與蹂躪了呢?……”,此時婁德嘉將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獵人,婁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獸,他猙獰地扳動著貼在槍機上的食指……”,表現了婁德嘉對于侵略者的憤恨促使他變得異常果敢,由一名普通的獵人成為一名勇敢的斗士。
4.①小說結尾寫“獵人”“扳動著貼在槍機上的食指”,含蓄地交代了故事的結局,婁德嘉為了保護山里的抗日游擊隊選擇親手擊斃自己的兄長。
②“猙獰”二字,寫出了婁德嘉在經歷了強烈的內心沖突后,依然選擇民族大義而放棄親情的決絕。
③婁德嘉對于侵略者的憤恨促使他變得異常果敢,由一名普通的獵人成為一名勇敢的斗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加利維拉縣有名的跳蛙①
馬克·吐溫
一個朋友從東部來了信,我遵他的命去拜訪了好脾氣、愛絮叨的西蒙·威勒,打聽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達斯·斯邁雷的下落。
我見到西蒙·威勒的時候,他正靠著安吉爾酒館吧臺旁邊的爐子打盹。我注意到他是個胖子,禿腦門,一臉安詳,透著和氣、樸實。
他站起身來問了聲好。
我告訴他,朋友托我來打聽一位兒時的密友,這人叫列昂尼達斯·斯邁雷,聽說這位年輕的福音傳教士曾在安吉爾屯子里住過。
西蒙·威勒把我逼到墻角,拿自己的椅子封住我的去路,然后講了一通下面那些枯燥無味的事情。他臉上不露一絲笑意,從第一句起,他用的就是四平八穩的腔調,沒有變過。
他收不住的話頭里透著認認真真、誠心誠意的感人情緒,把講故事當成一件要緊事來辦。我聽憑他按照自己的路子講下去,一直沒有打斷。
列昂尼達斯神父——嗯,這里從前倒是有過一個叫吉姆·斯邁雷的。
別的不說,要比誰最古怪,他算得上天下第一。只要能找到一個人愿打賭,他就陪著,碰上什么就賭什么。
要是他看見一只屎殼郎朝哪里開步走,他就跟你賭它幾天才能到——不論到哪兒都行。只要你接茬,哪怕是去墨西哥,他也會跟著那只屎殼郎,看看它到底去不去那兒,路上得花幾天的時間。
這個斯邁雷有一匹母馬——小伙子們都管它叫“一刻鐘老太太”。因為它慢慢吞吞的,不是得氣喘、生瘟熱,就是有癆病,他們總是讓它先跑兩三百碼,可等到了終點跟前,它就抖起精神,撒歡地蹶子,四只蹄子到處亂甩,弄得塵土飛揚——趕到裁判席前頭的時候,它總是比別的馬早一個頭。
他還有一只小斗狗,光看外表你準以為它一錢不值。可是,一旦在它身上下了注,它轉眼就變了另一條狗:它的下巴頦往前伸著,就像火輪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來,像煤火一樣放光。別的狗抓它,咬它,接二連三地給它來背口袋,可安得魯·杰克遜②——那條狗的名字——老是裝著沒什么不自在的,一直到再沒錢往上押了。這時候,它就一口咬住另一條狗的后腿,咬得死死的——光咬,叼著不動——直到那狗服軟,哪怕等上一年也不要緊。
唉,這個斯邁雷呀,他還養過拿耗子的狗、小公雞、公貓,都是這一類的玩意兒,不論你拿什么去找他賭,他都能跟你兵對兵、將對將,讓你賭個沒完沒了。
有一天,他逮著一只蛤蟆帶回家去,說是要好好訓一訓。足足有三個月,他什么事都不干,光待在后院里頭教那只蛤蟆蹦高,果不其然,他把蛤蟆訓出來了。
只要他從后頭點蛤蟆一下,你就看吧,那蛤蟆像翻煎餅一樣在空中打個轉,然后穩穩當當地爪朝下落地,就像一只貓。
他還訓那蛤蟆逮蒼蠅,勤學苦練,練得那蛤蟆不論蒼蠅飛出去多遠,只要瞧得見,回回都能逮得著。
嘿,我就瞧見過他把丹尼爾·韋伯斯特③——那蛤蟆叫丹尼爾·韋伯斯特——放在這兒的地板上大喊一聲:“蒼蠅,丹尼爾,蒼蠅!”
快得讓你來不及眨眼,蛤蟆就噌噌地照直跳起來,把那邊柜臺上的一只蒼蠅吞下去了,然后像一攤泥“撲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撓腮,沒事人似的。
從平地往上跳是它的拿手好戲。它比你見過的所有蛤蟆都跳得高一個身子。只要比這一項,斯邁雷就一路把注押上去。斯邁雷把他的蛤蟆看成寶貝。
斯邁雷拿一個小籠子盛著那蛤蟆,時不時地帶著它逛大街,設賭局。有一天,一個漢子——他是個外鄉人——到屯子里來,正碰上斯邁雷提著蛤蟆籠子。
那漢子拿過籠子,仔仔細細地看了好半天,才還給斯邁雷,慢慢吞吞地說:“我也沒瞧出來這蛤蟆比別的蛤蟆能好到哪兒去。”
“我賭四十塊錢,敢說這蛤蟆比加利維拉縣隨便哪一只蛤蟆都蹦得高。”那漢子琢磨了一會兒,說:“要是我有一只蛤蟆,準跟你賭。”
這時候斯邁雷說話了:“好辦——好辦——只要你替我把這籠子拿一小會兒,我就去給你逮一只來。”就這樣,那漢子拿著籠子,把他的四十塊錢和斯邁雷的四十塊錢放在一起,坐下等著了。
這漢子坐在那兒想了好一會兒,然后從籠子里頭把蛤蟆拿出來,扒開它的嘴,自己掏出一把小勺來,給蛤蟆灌了一肚子火槍的鐵砂子——一直灌到齊了蛤蟆的下巴頦——然后把蛤蟆放到地上。
斯邁雷呢,他上洼地的爛泥里頭稀里嘩啦趟了一氣,到底逮住個蛤蟆。他把蛤蟆抓回來,交給那漢子說:“行了,就把它跟丹尼爾并排擺著,我喊個號。”
然后他就喊:“———二——三——蹦!”
他和那漢子從后邊點那兩只蛤蟆,那只新來的蛤蟆蹦得特有勁,可是丹尼爾喘了一口粗氣,光聳肩膀——就這樣——像法國人似的。
斯邁雷又納悶,又上火。當然啦,說什么他也想不通這到底是怎么一檔子事。
那漢子拿起錢就走。斯邁雷呢,他站在那兒抓耳撓腮,低著頭把丹尼爾端詳了好一會兒,最后說:“真鬧不明白這蛤蟆怎么栽了?看起來,它肚子脹得不輕。”
他揪著丹尼爾脖子上的皮,把蛤蟆掂起來,說:“它要沒五磅重才怪呢!”蛤蟆頭朝下,吣出滿滿兩大把鐵砂子來。
這時候斯邁雷才明白過來,他氣得發瘋,放下蛤蟆就去追那漢子,可再也追不上了。
這時候,西蒙·威勒聽見前院有人喊他的名字,就站起來去看找他有什么事。他一邊往外走,一邊扭頭對我說:“就在這兒坐著,老客,歇會兒——我一轉眼就回來。”
不過,對不住了您吶,我想,再往下聽牛皮糖吉姆·斯邁雷的故事,也打聽不到列昂尼達斯·斯邁雷神父的消息呀,于是我拔腿就走。在門口,我碰上威勒回來了,他拽著我又打開了話匣子:
“哎,這個斯邁雷有一頭獨眼龍母黃牛,尾巴沒了,光剩個尾巴蹶子,像一根香蕉,還有——”可我既沒功夫,也沒這個嗜好,還沒等他開講那頭慘兮兮的母牛,我就走了。
一八六五年
(有刪改)
[注]①本文創作背景是19世紀后半期美國西部淘金熱時期,當時的美國處于自由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整個美國都十分熱衷于商業投機,評判地位高低的唯一標準就是金錢的多少,所有人為了追逐金錢和名利相互欺騙,不擇手段,喪失了作為人的基本道德準則。②安得魯·杰克遜,美國第七任總統(任期1829—1837),此處喚作狗名。③丹尼爾·韋伯斯特,美國政治家(1782—1852),此處用作青蛙名。
5.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的故事因“我”受托打聽人而起,而講故事的西蒙和故事中的吉姆·斯邁雷則是小說中制造笑料的主要人物。
B. 吉姆·斯邁雷是小說著力刻畫的人物,作者在批評他無事不賭的癡迷表現的同時,也贊揚了他認真執著的做事態度。
C. 在跳蛙比賽中,外鄉人趁著斯邁雷去逮蛤蟆時,給斯邁雷的蛤蟆灌鐵砂子,這一情節反映了當時欺騙作假的社會風氣。
D. 小說表面幽默輕松,實質上批評和抨擊的威力巨大,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缺乏誠信、道德淪喪、危機四伏的社會狀況。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小說思想內容的能力。
B.“也贊揚了他認真執著的做事態度”錯誤,小說并無贊揚之意,吉姆 斯邁雷的認真執著正是其癡迷于賭博的表現,也是作者著力諷刺之處。
6. 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用母馬和斗狗的比賽的故事做鋪墊,反跌出跳蛙最終失敗的結局,故事在讀者巨大的心理落差中產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B. 小說開始時以“我”的視角講述故事,中間換為西蒙·威勒講故事,講述主體的轉換讓情節曲折變化,增強了敘事的節奏感。
C. 作者以火輪船的前甲板、放光的煤火描寫小斗狗比賽時的下巴和下槽牙,此處運用夸張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機智熱情。
D. 小說以政壇人物的姓名作為斗狗與跳蛙的名字,這樣是作者頗具深意的安排,表現出作者對政治和上層統治者的戲謔與諷刺。
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小說藝術特色的能力。
C.“運用夸張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機智熱情”錯誤,這里的描寫并非象征手法,而是使用了夸張兼比喻的手法,暗示狗主人嗜賭的特點。(對點練)
7. 小說中的反差技巧是一種通過對比和差異來創造戲劇性的手法,請簡要說明小說寫西蒙講故事時含哪些反差。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小說寫作技巧的能力。
由原文“我遵他的命去拜訪了好脾氣、愛絮叨的西蒙·威勒,打聽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達斯·斯邁雷的下落”可知,西蒙講述的“屎殼郎、小母馬、小斗狗和蛤蟆”的內容與“我”的打聽意圖形成反差,“我”打聽的是列昂尼達斯 斯邁雷,他卻強行講述吉姆 斯邁雷的故事,產生戲劇性;
由原文“他臉上不露一絲笑意,從第一句起,他用的就是四平八穩的腔調,沒有變過”可知,西蒙的講述神態與故事內容之間形成反差,他一本正經地講述,故事內容卻是賭徒的滑稽可笑,造成喜劇效果;
由原文“他收不住的話頭里透著認認真真、誠心誠意的感人情緒,把講故事當成一件要緊事來辦”和“可我既沒功夫,也沒這個嗜好,還沒等他開講那頭慘兮兮的母牛,我就走了”可知,西蒙的講述態度與“我”的表現形成反差。
7.①西蒙講述的內容與“我”的打聽意圖形成反差。“我”打聽的是列昂尼達斯 斯邁雷,他卻強行講述吉姆 斯邁雷的故事,產生戲劇性。②西蒙的講述神態與故事內容之間形成反差。他一本正經地講述,故事內容卻是賭徒的滑稽可笑,造成喜劇效果。③西蒙的講述態度與“我”的表現形成反差。他嚴肅認真,把講故事當成要緊事,而“我”卻毫無興趣,只想逃離,使小說具有幽默感。
(對點練)8 .小說在“我”受托拜訪的故事中嵌套了西蒙·威勒講述的故事,請簡要探討這種“嵌套故事”的表達效果。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重要情節表達效果的能力。
表達效果可以從主題、情節、人物、藝術效果等維度思考和分析,分析時注意抓住嵌套故事這一敘述特征。
從情節上說,故事相套,“我遵他的命去拜訪了好脾氣、愛絮叨的西蒙·威勒,打聽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達斯·斯邁雷的下落”,而西蒙講述的“屎殼郎、小母馬、小斗狗和蛤蟆”的內容與“我”的打聽意圖形成反差,故事套故事,使情節更加復雜,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從人物表現上,小故事中的人物特點各自得到展現,可以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情感表達,從而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共情;
從主題上說,大故事套小故事,主題的表現點增多,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缺乏誠信、道德淪喪、危機四伏的社會狀況,主題呈多向多義性;
從藝術效果上說,通過讓角色講述各種荒誕可笑的故事,比如:在跳蛙比賽中,外鄉人趁著斯邁雷去逮蛤蟆時,給斯邁雷的蛤蟆灌鐵砂子,這一情節反映了當時欺騙作假的社會風氣,小說在諷刺社會、人性弱點的力度上得到增強,這種諷刺效果可以增加讀者的笑點和思考點,也使小說更加引人入勝。
8.①提高情節的復雜性。嵌套故事的形式有利于創建復雜的情節結構,使故事更具吸引力。②有利于表現人物的特點。各小故事相對獨立,便于展現其中角色的性格,突出主故事的人物形象。③增加諷刺效果。讓角色講述各種荒誕故事,加大對社會和人性弱點的諷刺力度。④增強主題的深廣度。多個小故事的嵌套,反映多元主題,使主題更加深刻和廣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孟州市| 伊通| 仙游县| 遵化市| 太和县| 济南市| 旬阳县| 南开区| 湘西| 禄丰县| 阿瓦提县| 新源县| 密云县| 济宁市| 集安市| 田林县| 武邑县| 临清市| 剑川县| 河北区| 徐州市| 龙口市| 孝感市| 绵阳市| 曲靖市| 石河子市| 金平| 融水| 斗六市| 油尖旺区| 昭苏县| 麻栗坡县| 沙田区| 湘乡市| 大安市| 中方县| 论坛| 饶河县| 江永县| 大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