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西方敘事學理論第一單元 小說中的敘述敘述角度I.誰來說我們來看看《我的叔叔于勒》的開頭:我小時候,家在哈佛爾·并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我父親做著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小說是要有一個講述人的。故事由誰來講,它的視角和口吻都不一樣?!段业氖迨逵诶铡返臄⑹鋈藳Q定了小說要以一個半大孩子的眼睛來看世界,他的視角是仰視的,對成人世界的復雜與不可理喻,無法做出解釋和判斷。孩子的視角也就導致了觀察點的不同.這個視角也決定了這樣的敘事是一種“現在進行時”的敘事,使讀者與人物一同經歷著成長的悲歡。2·“上帝俯瞰”和“凡人目光”我們可以把敘事角度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先說“全知視角”一般來說,傳統小說比較喜歡使用全知視角來講述故事。在這樣的敘事方式中,敘事人相當于上帝,他對所有線索、發展和結局都了如指掌,對每個人物的心理、過去和未來都清清楚楚,甚至還走到前臺對人物評頭論足,進行道德評價和情感判斷。如莫泊桑的《項璉》。再說“有限視角”:小說發展到現代,越來越多的小說家在敘述上逐漸講究遮蔽作者的意圖,故意隱藏一些環節,留給讀者自己去推理、判斷與評價,完全依于人物的眼睛來看小說中的世界,完全靠敘述者帶領讀者走進情節的每個鏈條,使讀者的能動性發揮到最大限度,從而使讀者變得不再只是被動地聽故事,還必須動腦筋,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想象力,如《橋邊的老人》。敘述人稱1.“我”與“他”人稱是區分敘述人在敘述時是站在局外還是局內敘述的依據。故事的講述者是站在局外還是局內,所達到的敘事效果各不相同。當使用第一人稱時,敘事者同時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內部的參與者角度來講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視角;當使用第三人稱時,敘事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講述故事的,其視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無限的。采用第一人稱,會使小說的敘述顯得真實親切,拉近作品和讀者之間的距離,也便于抒發感情。但它只能局限于敘述人的所見所聞,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人稱則不受敘述者的見聞和感覺的約束,相對來說比較自由,它可以深人人物內心,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告訴給讀者;它還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點同時發生的事情,但它卻不如第一人稱的敘述那么親切和沒有距離感。小說家們一般是根據審美的需要和預先設定的閱讀效果來選擇人稱的,《墻上的斑點》里,由于采用了第一人稱,使“我”對斑點的一連串猜想、議論、抒情得以運用自如。如果換成了第三人稱,就顯得有些做作和不當了。契訶夫的《萬卡》,是兩種人稱的巧妙結合,整個故事的敘述語言是第三人稱,而萬卡寫給祖父的信則是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的敘述便于向讀者交代萬卡的悲劇命運及其生活環境、背景等,而第一人稱講述了他在莫斯科鞋店里做學徒的悲慘境遇以及內心世界的悲傷.令人心酸落淚。2、“你”用第二人稱的情況很少見,嚴格說來,它算不上一種敘述角度?!澳恪笔切≌f中的一個人物,講述者卻不是“你”,而是藏在局內的“我”,但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我”或“他”呢?仔細品味和體會這個“你”,就會發現敘述者對“你”這個人物傾注的抒情目光,敘述者把“你”這個人物當成了朋友,這樣一種人稱的使用拉近了敘述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既有別于第一人稱的二者合一,又有別于第三人稱的兩相疏離。這使敘述者與人物之間,別有一種依戀和欣賞的意味。敘述腔調I.腔調的背后敘述腔調,是指敘述人流露出的感彩,年齡、性別、身份等個性特征。伍爾芙小說中的睿智與抒情.芥川龍之介小說中的深刻與蘊藉,海明威小說中的內斂與沉潛……敘述者無論是站在前臺還是幕后,都會或多或少地帶著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作家的腔調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有些小說里,有時作家可以將自己慣用的腔調隱藏起來,換成人物的口吻來說話。你要是真想聽我講,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樣度過,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諸如此類的大衛.科波菲爾式廢話,可我老實告訴你,我無意告訴你這一切。首先,這類事情叫我膩煩;其次,我要是細談我父母的個人私事,他們倆準會大發脾氣。對于這類事情,他們最容易生氣,特別是我父親。他們為人倒是挺不錯一一我并不想說他們的壞話——可他們的確很容易生氣。再說,我也不是要告訴你他媽的我整個自傳。我想告訴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誕節前所過的那段荒唐生活,后來我的身體整個兒垮了,不得不離家到這兒來休養一陣。(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譯林出版社1999年版·施咸榮譯)塞林格把整個故事的講述空間完全留給了這個紐約少年,作者模仿少年的語氣,用夸張的詞匯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句子短小,有些地方還存有語病。從這個少年那幾句不干凈的口頭語里,我們感受到敘述人對現實強烈的不滿、又不失天真單純的個性。這部小說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這種獨特腔調的運用。2、“講述”與“顯示”我們要注意到兩個關健性的詞,一為“講述”,一為“顯示。所謂“講述”,就是敘述者時不時地到場亮相,他要告訴讀者,這個故事是他講的,他會對小說中人與事加以一定的解釋與判斷,還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對那些人與事的感情。如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而所謂的“顯示”,就是這個敘述者差不多完全地消失在文字的背后.讓讀者在閱讀時獨自面對一段生活,面對一個人、一件事。這個不肯露面的敘述者,只是客觀地將那些人與事呈現出來。《橋邊的老人》基本是“顯示”的。海明威讓人物自己對話、對他們的對話不作判斷,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當時的情景去想象說話人當時可能會使用一種什么樣的說話語氣,又可能做出什么樣的舉動。“講述”,是傳統小說慣用的手法,它還沒有脫離最初講故事的雛形。自福樓拜開創現實主義小說開始,現代小說逐漸向“顯示”靠攏。小說變得越來越“客觀”,作者的意圖也越來越含蓄收斂。事實上,在一篇小說里,通篇只用“講述”或者只用“顯示”都是不太可能的,一般是采取兩者(敘述和描寫)結合的方式。速度控制讓我們看看川端康成在《雨傘》里的一段描寫:方才少女看見少年經過門口,顧不及整理一下頭發就飛跑出來,頭發蓬亂得像是剛摘下蝣泳帽似的。少女一直為這亂發耿耿于懷,可是在男子面前攏攏兩鬢的短發修飾一下也覺著害羞。少年也覺得,如果對她說聲“攏攏頭發吧”都會羞辱少女的。(《川端康成小說經典》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葉渭渠譯)作者在敘述少年進來時,少女的動作是迅速的;而少女在少年面前羞澀的剎那,卻寫得非常細膩和悠長。小說里的時間與生活中的時間是不對應的。小說有著自己的節奏,它有時加速,一筆帶過,有時減速.徘徊不前“故事實際發生的時間的長短與小說的篇幅似乎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小說敘事往往在故事環節的關鍵段落流連,而對無關緊要的段落忽略不計,這不均勻的速度,正是小說吸引人的地方。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學習目標1.掌握小說敘事視角、敘述人稱的基本內涵。2通過典型例題的分析,明確敘述視角相關題型的解題思路,并能學以致用。3.強化小說文本的語境意識,落實分點,學會嘗試自主命題【復習重難點】1.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的學以致用。2.掌握從敘述角度切入閱讀小說的方法。學案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題。東南亞餐廳的歌手朱 宏第一次聽見他唱歌就是在這家東南亞風格的餐廳。他坐在餐廳一角-那里并沒有舞臺-懷里抱著把吉他,悠悠地唱著歌。然而在喧鬧的餐廳里,誰在認真聽呢?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因為歌唱得有多好。那會兒他正在唱老鷹樂隊的《加州旅館》,中式英語從音箱里發出來,像一粒粒炒黃豆擊中我的耳膜。我于是去找發出這個聲音的人,看見他戴著眼鏡,仍湊近了看樂譜,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漢騎車。我以為可能是因為他不太熟悉這首歌,可是我錯了,他可能根本就沒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還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請他駐唱,不知道飯店老板是怎么想的。但是那兒的飯菜太好吃了,我舍不得因為歌手的原因而拋棄它。每次我來的時候他都在,似乎他是這家飯店里唯一的歌手。時間一長,我也就習慣了,甚至產生了一個錯覺-《加州旅館》跑調的那幾處本來就應該這樣唱。就這樣,我聽他唱歌聽了將近五年。在這件事上,我最佩服三個人:一個是歌手,堅持跑調五年不變,難能可貴;另一個是飯店老板,容忍歌手五年,足見他胸懷有多寬廣;最后一個是我自己,五年不離不棄,愣是樹立起了新的音樂審美標準。有一天朋友組了個飯局,我被拉去作陪。大家都坐定后,我發現有個人很面熟,一時又想不起來在哪兒見過。朋友介紹后我才恍然大悟:這個熟面孔居然是東南亞餐廳的歌手。他姓盧,和他一起來的是東南亞餐廳的老板西西。近距離打量,老盧略顯滄桑;西西年輕,細皮嫩肉的。正是晚間就餐高峰的時候,“東南亞”那邊的歌手跑這兒跟我們一道吃飯來了,我真替那邊的顧客感到遺憾。老盧在餐桌上有些拘謹。西西叫他放松點兒,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西見我在看他倆,尷尬地抬了一下手說:“沒辦法,我舅是個老實人?!?br/>老盧是西西的舅舅,那自然就是我們的舅舅。在餐桌上我們紛紛給舅舅敬酒,讓他成了今天的核心人物。吃完飯我們去歌廳唱歌,老盧執意要先回家,被我們拽住了。大家說:“舅舅你不能走,平時唱歌那是工作,今天要你來唱歌休閑?!?br/>老盧在大家的恭維下拿起了話筒,還是一如既往地跑調。好在我們都習慣了,西西也不以為意,專注地聽他舅舅唱歌。一曲終了,接下來是一首民歌,有人把話筒遞給西西。西西推托不掉,便接了。什么是驚艷?西西一開口才叫驚艷。有人喊道:“把原唱關掉!”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說啥也不再唱了。我說:“西西你唱得這么好,是專業的吧?”西西嘆息一聲,給我們道出了成長往事。西西的父母親去世得早,他從小在舅舅家長大。舅舅老盧是個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個文藝青年,愛唱歌。他跟著磁帶學,也學了不少外語歌,發音是用漢字注音的。他空懷成為歌唱家的理想,但卻不是那塊料,在一次廠里的文藝會演上惹得全場哄堂大笑,而后就偃旗息鼓了。也許是因為耳濡目染吧,西西從小就對音樂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而且頗有天賦。老盧高興壞了,發誓要把西西培養出來。西西抽了一下鼻子說:“我舅舅為了讓我不再走他“自學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錢請了聲樂老師。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幾口飯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來我才知道他在沿著路邊的飯店賣唱。除此之外他沒有別的賺外快的手段。他掙的哪兒是唱歌的錢呀?每一塊錢都是失去尊嚴的搞笑錢。沒辦法,那時候家里錢不夠用。”西西說到這里說不下去了。后來西西終于如愿考上了音樂學院,畢業后進了某省的歌舞團。老盧的理想終于在外甥身上實現了。為了報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盤下一家飯店,改造成了東南亞風格。雖然他是出資人,但實際的經營和收益都交給了老盧。老盧哪兒懂經營?飯店有個請來的店長撐著呢。老盧最大的興趣還是唱歌。在自己的店里當駐唱歌手,誰還能剝奪他的尊嚴?(選自《小小說選刊》2023.8)1.講述舅舅往事的內容,小說既有第三人稱轉敘,又有第一人稱自敘,這樣敘述的好處是什么?請結合小說內容加以分析。(4分)自評和互評得分情況及原因。探究學案【情境任務】近年來,我國高考文學類文本小說的閱讀題開始傾向于從敘事學理論角度出題,綜合考查考生的語文素養,涉及面非常廣泛,很多考生在這個專題復習上,比較迷茫,失分也比較多。建湖縣第二中學高三學生張愛華即將在“珠之韻”學習共同體上針對這個難題發言,就小說的敘事藝術談談他的理解。學習活動一:巧借教材,填寫下表結合所學課文,填寫下表課文 敘事者 敘事者身份 敘事人稱/敘事視角 敘事好處(1)《祝福》 我 第一人稱/有限視角 (見證人視角) ①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客觀性。 ②見證并參與了祥林嫂的悲劇。 ③表現了知識分子的同情與無奈。(2)《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他(3)《大衛·科波菲爾(節選)》 我 ①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客觀性。 ②以孩子的視角展現社會環境與人物內心。 ③表現了大衛的“心靈成長”。提示:課文 敘事者 敘事者身份 敘事人稱/敘事視角 敘事好處(1)《祝福》 我 知識分子 第一人稱/有限視角 (見證人視角) ①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客觀性。 ②見證并參與了祥林嫂的悲劇。 ③表現了知識分子的同情與無奈。(2)《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他 第三人稱/全知視角 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全時空地敘事,便于揭示人物的內心(3)《大衛·科波菲爾(節選)》 我 兒童 第一人稱/有限視角(主人公視角) ①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客觀性。 ②以孩子的視角展現社會環境與人物內心。 ③表現了大衛的“心靈成長”。學習活動二:變換視角,講述故事統編教材高一必修上第一單元《百合花》是一篇時代性很強的小說。作者在表現革命戰爭、軍民關系這類莊嚴主題時,突破了當時流行的條條框框——雖然寫解放戰爭,卻沒有正面描寫硝煙彌漫的戰場,而是關注戰爭中的人、人性、人情。請同學們回歸課本,變換敘述視角,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嘗試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來講述故事。變換視角 情節篩選 敘述人稱 人物老戰友的視角 通訊員的犧牲小媳婦的視角 通訊員借被子女性視角 與通訊員的相處提示變換視角 情節篩選 敘述人稱 人物老戰友的視角 通訊員的犧牲 第一人稱 頂天立地 英勇無畏小媳婦的視角 通訊員借被子 第一人稱 善良淳樸 羞澀靦腆女性視角 與通訊員的相處 第三人稱 圓形人物 扁平人物學習活動三:明確概念 真題演練呼蘭河傳(節選)蕭 紅鄰居家磨房里邊住著馮歪嘴子。那磨房的窗子臨著我家的后園。我家的后園四周的墻根上,都種著倭瓜、西葫蘆或是黃瓜等類會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墻頭了,在墻頭上開起花來了,有的竟越過了高墻爬到街上去,向著大街開了一朵火黃的黃花。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滿了那頂會爬蔓子的黃瓜了。黃瓜的小細蔓,細得像銀絲似的,太陽一來了的時候,那小細蔓閃眼湛亮,那蔓梢干凈得好像用黃蠟抽成的絲子,一棵黃瓜秧上伸出來無數的這樣的絲子。絲蔓的尖頂每棵都是掉轉頭來向回卷曲著,好像是說它們雖然勇敢,大樹,野草,墻頭,窗欞,到處的亂爬,但到底它們也懷著恐懼的心理。太陽一出來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絲蔓,一變而為溫暖了。于是它們向前發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著那絲蔓就長了,就向前跑去了。因為種在磨房窗根下的黃瓜秧,一天爬上了窗臺,兩天爬上了窗欞,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欞上開花了。再過幾天,一不留心,那黃瓜梗經過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頂去了。后來那黃瓜秧就像它們彼此招呼著似的,成群結隊地就都一齊把那磨房的窗給蒙住了。從此那磨房里邊的磨倌就見不著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張窗子,而今被黃瓜掩遮得風雨不透。從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園里,園外,分成兩個世界了。馮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園以外去了。但是從外邊看起來,那窗子實在好看,開花的開花,結果的結果。滿窗是黃瓜了。還有一棵倭瓜秧,也順著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頂去了,就在房檐上結了一個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從秧子上長出來的,好像是由人搬著坐在那屋瓦上曬太陽似的。實在好看。夏天,我在后園玩的時候,馮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黃瓜。我就摘了黃瓜,從窗子遞進去。那窗子被黃瓜秧封閉得嚴密得很,馮歪嘴子用手扒開那滿窗的葉子,從一條小縫中伸出手來把黃瓜拿進去。有時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問我,黃瓜長了多大了 西紅柿紅了沒有 他與這后園只隔了一張窗子,就像關著多遠似的。祖父在園子里的時候,他和祖父談話。他說拉著磨的小驢,驢蹄子壞了,一走一瘸。祖父說請個獸醫給它看看。馮歪嘴子說,看過了,也不見好。祖父問那驢吃的什么藥 馮歪嘴子說是吃的黃瓜子拌高粱醋。馮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見馮歪嘴子,馮歪嘴子看不見祖父。有的時候,祖父走遠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個人在磨房的墻根下邊坐著玩,我聽到了馮歪嘴子還說:“老太爺今年沒下鄉去看看哪!”有的時候,我聽了這話,我故意的不出聲,聽聽他往下還說什么。有的時候,我心里覺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來了,用手敲打著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掛著的黃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煙地跑進屋去,把這情形告訴了祖父。祖父也一樣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淚來。但是總是說,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聽見。有的時候祖父竟把后門關起來再笑。祖父怕馮歪嘴子聽見了不好意思。秋天,大榆樹的葉子黃了,墻頭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園里一天一天地荒涼起來了。這時候馮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來了。因為那些糾纏纏的黃瓜秧也都蔫敗了,舍棄了窗欞而脫落下來了。于是站在后園里就可看到馮歪嘴子,扒著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驢。那小驢豎著耳朵,戴著眼罩。走了三五步就響一次鼻子,每一抬腳那只后腿就有點瘸,每一停下來,小驢就用三條腿站著。馮歪嘴子說小驢的一條腿壞了。這窗子上的黃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馮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馮歪嘴子喝酒了,馮歪嘴子睡覺了,馮歪嘴子打梆子了,馮歪嘴子拉胡琴了,馮歪嘴子唱唱本了,馮歪嘴子搖風車了。只要一扒著那窗臺,就什么都可以看見的。一到了秋天,新鮮粘米一下來的時候,馮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兩天一拉粘糕。黃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層黃,一層紅,黃的金黃,紅的通紅。三個銅板一條,兩個銅板一片的用刀切著賣。愿意加紅糖的有紅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錢。馮歪嘴子推著單輪車在街上一走,小孩子們就在后邊跟了一大幫,有的花錢買,有的圍著看。祖父最喜歡吃這粘糕,母親也喜歡,而我更喜歡。母親有時讓老廚子去買,有的時候讓我去買。不過買了來是有數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準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邊吃著,一邊說夠了夠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親吃完了也說夠了,意思是怕我還要買。其實我真的覺得不夠,覺得再吃兩塊也還不多呢!不過經別人這樣一說,我也就沒有什么辦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著再去買,但是實在話是沒有吃夠的。當我在大門外玩的時候,推著單輪車的馮歪嘴子總是在那塊粘糕上切下一片來送給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當我在院子里玩的時候,馮歪嘴子一喊著“粘糕”“粘糕”地從大墻外經過,我就爬上墻頭去了。因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墻,因為年久了出了一個豁,我就扒著那墻豁往外看著。果然馮歪嘴子推著粘糕的單輪車由遠而近了。來到我的旁邊,就問著:“要吃一片嗎 ”而我也不說吃,也不說不吃。但我也不從墻頭上下來,還是若無其事地呆在那里。馮歪嘴子把車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來了。(選自《呼蘭河傳》第七章,有刪改)1..分析本文敘述上的特征。(6分)【參考答案】①用第一人稱,顯得真實、自然、親切。②通過孩子的視角,呈現天真有趣、溫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時間順序自然展開,敘述散文化,節奏舒緩。④注重場景的細節描繪,細膩、生動、傳神。常見命題方式:1.本小說在敘述上非常有特色,試結合文本加以簡要說明。(6分)2.小說的藝術就是講故事的藝術,請簡要分析本文在講述故事上有何特點及其作用。(6分)3.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以結構緊湊著稱,本文使用了哪些方式來使結構緊湊?請結合文本分析。(6分)4.文章講述“漢人放羊”的故事有何作用?請簡要概括。5. 2010年1月,李娟加入了由《人民文學》雜志社發起的“非虛構寫作計劃”,《冬牧場》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突出特點是故事真實和敘事精彩,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檢測學案】南京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10月六校聯合調研考試高三語文誤 會柳 青那是落雪季節。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個鄉鎮,是在后方,當我在八路軍兵站醫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員談畢話,已是黃昏。天氣很冷,我想吃一點東西,就跑到一家小飯鋪里。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他年約二十四五歲,瘦長的臉上長著一張長嘴巴,不單嘴巴長,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種的人談各樣的話,看他那憔悴的容顏,一身灰布棉軍衣整齊的樣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醫院的休養員。坐在飯鋪小坑凳時,我咒罵這令人生厭的雪天。山頭上、街道上、院子里……到處是白茫茫的。“好同志,就這天氣,前方一樣要打!”那個長嘴巴漠然地說著。他開始問我“貴姓”和“哪一部分”一類的見面話。我看他的樣子,并不懂我說的“部分”。因為在這個偌大的戰爭中,“部分”實在多極了。不過,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斷,我并非什么壞蛋,因此,他很高興和我談。“很辛苦吧,嘿嘿……”當他知道我長足旅行時,他不甚健康的臉和善地笑著。開始籌飯時,我遞給他一支煙,他謙遜地接受了。吸著煙,我們漸漸談得很親熱,仿佛老友相遇。“你哪部分的,同志?”我問。“一一五師!”他說。“一一五師哪部分?”我接著問。“聽說現在歸陳支隊了?!彼次业哪槪藘煽跓?。“那么,”我說,“你是掛了彩在這里休養的?!?br/>“對!”他點頭說,“快好了,個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一切都表現得很直率,我想:假若問他是怎樣掛彩的,也許可聽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但是他等待的兩碗水餃,這時端來了。他扔掉煙頭子,就將一碗擺到我這邊來,示意我吃。我堅持不擾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來。他身體很虛弱,吃著吃著就滿頭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額頭,擦一擦眼窩,向我解釋著:他開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彈是取出去了,可身體還沒復原。他想多吃點好東西,早點好了就回部隊去。吃過飯,他就比山說水地回答我怎樣掛彩的問題。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們一營人在薛公嶺截擊日本汽車。薛公嶺是座亂石山,汽車路一轉一彎、一上一下地盤著這座山。這一回,日本汽車要從東邊到西邊去。“這兒,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畫著,“這邊一道溝,這邊又一道溝,汽車路就在這中間通過。我們占領了這兩道溝旁邊的這個山頭,這個山頭……日本汽車過來了,這邊溝里就打;往這邊沖,這邊也打;往山頭上沖,山頭也打。這樣,他們就上了我們的擺布……”他停了,緩了一口氣說,“這回搞到的東西可多啦,槍呀,炮呀,白米呀……”“那么,你是怎么掛的彩呢?”我問,忍不住笑。“你不要忙啊!”他改變了坐姿說,“戰斗快解決時,我聽見渠里有人呻吟,原來是一個同志掛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覺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來了……”“血就淌出來了”“個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這天氣,前方一樣要打”……我幾乎把他的話都在腦子里轉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你參加八路軍幾年了?”“四年了?!彼f。“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慮著詞句地問,“你是一個黨員,是不是?”看他的眼色,他見怪我了。“不是……”他遲疑了一下回答。我覺得空氣很不自然,想找別的話頭來改換一下?!瓣愔ш犂镉卸嗌偃四??”我問。“咱也不曉得。咱下火線多時了?!?br/>他簡單地說了這一句,看了看我的臉。這樣,空氣依然是不愉快的。我自認我的態度是無邪的,一個想寫點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態度,而他卻好像有了什么心事。當我用八路軍生活很苦一類的話對他表示同情時,他竟開始說起反話來,說著一些同起初顯然矛盾的話。“八路軍太苦,真不想干了……”說話完全沒有講他掛彩時的莊重。一會兒,我要的面條也端來了。他看了看天色說:“天黑了。你吃飯,我要回去了。院部還要查房哩?!彼哆^餃子錢就走了。當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時,一道電光直向飯鋪的門,接著進來一群人。我看他們一共五個人:一個拿電筒的,好像是頭目;兩個背步槍的;還有兩個徒手,其中一個就是長嘴巴。他這時做出兇狠的樣子,長嘴巴更長了。拿電筒的將電光在屋里兜了一圈,問長嘴巴:“在哪里?在這里?”“就這個!”他兩只眼睛死盯著我回答。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來哪里去,辦什么事,帶護照……可沒辦法,那個長嘴巴又多嘴起來了,好像我們結了冤仇一樣。“帶護照不干正經事的可多啦!”他那長嘴巴很快地煽動著。拿電筒的很穩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氣說:“既然你講認識我們的政治委員,就麻煩你踏踏雪,跟我們去院部一趟吧!”我們披著雪花,踏進院部門檻時,那天同我談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員就從桌前站起來,驚奇地叫著:“啊——捉了這樣一個漢奸!”“哈哈……”他和我的笑聲重疊著。政治委員向我解釋誤會,說有個休養員報告街上有個人,可能是漢奸。他表示他恨極了,說非把他抓住不可。“沒關系?!蔽乙恢蔽⑿χ?,感到這誤會很使我愉快。不久,我要辭別了。當我轉到門口大院子時,后邊雪上有些微小動靜,轉頭一看,那個長嘴巴不聲不響地趕上來了。我聽見他說話的聲音——很小聲的抱歉音調,他說完,還繼續跟我一齊走著,暗中找尋著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間,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溫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溫暖的!一九三八年(有刪改)1.請從敘述角度切入閱讀小說《誤會》節選,請從命題人的角度,轉換思維,小組合作,嘗試自主命題,給出參考答案,并制定答題細則。(6分)請談談小說是如何圍繞“誤會”把故事講得曲折生動的。(6分)【參考答案】①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的“看”和“想”來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長嘴巴對“我”產生了誤會;②“我”不停探問,以致誤會不斷加深,這種延緩讓情節更具戲劇性;③誤會最終靠政治委員作證才得以消除,這與小說開頭的伏筆形成照應,使故事曲折完整。(6分,每點2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