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文言文閱讀·精研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任務群一-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備考寶典(新高考通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文言文閱讀·精研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任務群一-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備考寶典(新高考通用)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精研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
任務群一 文言文閱讀
[明悉分析]
年份卷別 選文立意 考查內容
文本出處 文化素養 第1題 第2題 第3題 第4題 第5題
2023 新高考Ⅰ卷 《韓非子·難一》 《孔叢子·答問》 展現了法家和儒家主張的差異以及兩家立論駁論的交鋒。 文言斷句 文化詞語 文言實詞 文意概述 文言翻譯 主觀簡答
新高考Ⅱ卷 《百戰奇略》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通過不同的視角分析總結前秦苻堅失敗的原因。 文言斷句 文化詞語 文言實詞 文意概述 文言翻譯 主觀簡答
全國乙卷 《韓非子·十過》 十過之一:國家弱小而不講禮貌。 文言斷句 文化詞語 文言實詞 文意概述 文言翻譯
全國甲卷 《隆平集·儒學行義》 周堯卿:經學、品德堪為人師表。 文言斷句 文化詞語 文言實詞 文意概述 文言翻譯
2022 新高考Ⅰ卷 《戰國策·魏策三》 孟嘗君:營救魏國的義勇精神。 文言斷句 文化詞語 文言實詞 文意概述 文言翻譯 主觀簡答
新高考Ⅱ卷 《東觀漢記》卷十 吳漢:忠勇敦厚的做人品格。 文言斷句 文化詞語 文言實詞 文意概述 文言翻譯 主觀簡答
全國甲卷 《戰國策·秦策二》 汲取張儀誆楚的歷史教訓。 文言斷句 文言實詞 文意概述 文言翻譯
全國乙卷 《說苑·貴德》 倡樹以德治國的仁政理念。 文言斷句 文言實詞 文意概述 文言翻譯
一、命題與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閱讀能力的要求有:通過文言文閱讀,梳理文言詞語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詞義和用法,把握古今漢語詞義的異同,既能溝通古今詞義的發展關系,又要避免用現代意義理解古義,做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準確理解。根據詩歌藝術表現方式,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
古詩文閱讀主要涉及的學習任務群有“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語言積累與梳理”等。旨在引導學生在語言積累與梳理、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的能力,從而達到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拓展文化視野、傳承文化知識、增強文化自覺、熱愛中華文化的目的。
一、抓綱考本。要提高高考文言文得分,在復習過程中利用好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因為,第一,教材所挑選的文言文都是最經典的古文,是傳授知識、訓練語文能力、培養審美情趣的主要憑借,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語言現象,有足以編擬文言文基礎知識系統的各種例句,是學生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窗口。第二,文言文內容多,而高考復習時間則非常有限,如果復習漫無邊際,離綱棄本,不針對基本篇目體現出的知識要點和能力訓練逐一過關,要想在不足一年的時間內大幅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談何容易。第三,高考文言文中的知識點有很多都是教材中的直接或間接遷移。
二、強調知識的融會貫通,學會學以致用。
注重課內遷移,試題設問更加開放。重視材料文體和組合形式的多樣化。根據考生的實際情況,一要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運用,二要加強文言實詞的積累和運用,三要加強審美鑒賞能力的訓練,四要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
三、明辨史書體裁與種類。
(一)寫人敘事類文言文
寫人敘事類文言文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體量很大,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國別體史書等都以寫人敘事為主。“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和《左傳》是典型代表,另外還包括行狀、碑志和古代寓言、小說、別史等體裁。
1.紀傳體
紀傳體文言文的人物多為忠臣良將、清官廉吏,一般先介紹人物的名字、籍貫、家境身世、科舉為官,然后敘述生平,最后交代人物的朝野聲望、人生結局及卒年、謚號,有的作品還有作者的簡單評價。《屈原列傳》《蘇武傳》可為代表。
2.編年體
編年體的文章,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按一定次序記載史事,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間發生的因果聯系。《左傳》是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也是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出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可為代表。
3.紀事本末體
紀事本末體,是指以歷史事件為主的史書體例,其較完整地記敘史事的前因后果,主要關注的是事件。這一史體或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或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四庫全書總目·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將分散的材料集中敘述,能夠充分展現歷史事件的全過程。這樣可以彌補編年、紀傳體之不足。《通鑒紀事本末》可為代表。
4.寓言、小說、別史、雜史等
古代的寓言故事、別史、文言小說,都是以寫人敘事為主,其寫法與上述三類文體大同小異。《庖丁解牛》《種樹郭橐駝傳》和《促織》可為寓言故事和文言小說的代表。
(二)寫景雜記類文言文
雜記類散文在中國古代散文中形成較晚,內容也頗為駁雜。記人記物、記亭臺名勝、記游山玩水等,皆屬于“記”的范圍。高中教材涉及的主要有兩類:
1.游記
游記是雜記的一種,專記游歷所見所感。游記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類,是從唐代才開始的。柳宗元有開創之功,“永州八記”標志著這一文類的獨立成型。宋人的游記充滿了理性色彩。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蘇軾的《石鐘山記》。明清是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發展和鼎盛時期,突出的代表如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2.筆記文
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以記事為主,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逸聞佚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學考證、讀書雜記等。《項脊軒志》就屬于這種文體。
(三)論辯說理類文言文
論辯文章是中國古代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文體之一。除直接標為“論”“辯”的文章外,我們常見的屬于此類的文章有如下幾種:
1.奏、議、疏、表、策、諫
“奏”是“進”的意思,奏議是古代臣吏進言、進諫和政論類文章的總稱。如李斯的《諫逐客書》、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雖然沒有“奏議”之名,但都是行“奏議”之實。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①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李密的《陳情表》。
③策:古代考試時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之人回答,稱為“策問”,亦簡稱“策”。后即成為一種文體,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④諷諫:指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2.論辯
論辯文,表現形式不一,一般說來,“論”指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注重從正面樹立一個觀點,然后圍繞它進行邏輯嚴密的論證,如賈誼的《過秦論》、蘇洵的《六國論》等。“辯”則帶有辯駁、辯說的意味,如韓愈的《原毀》、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辨》。
3.雜說
雜說是一種議論兼敘述的短文。如韓愈的《師說》《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等。
4.先秦諸子散文
諸子散文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以《論語》《老子》為代表的語錄體,以《孟子》《莊子》為代表的對話體,以《荀子》《韓非子》《墨子》《呂氏春秋》為代表的專題論文,都帶有明顯的論辯說理色彩。
(四)書序實用類文言文
1.書信
古代文人的書信或抒發胸中情懷,或描繪山水美景,富有文學特質,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唐宋人書信的內容更為廣泛,議論時事,感嘆際遇,切磋詩文,不一而足,如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等。明清時期書信,短札小品是其特色,如宗臣的《報劉一丈書》等;另外家書、家信也別具特色,真摯感人,如林覺民的《與妻書》。
2.贈序、書序
書序也作“敘”,或稱“引”,是古代序文的一種,或由作者自己撰寫,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講述書籍或文章寫作的緣由和經過,或對書籍、文章內容加以補充、評論。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古人還有贈送他人的文章也叫“序”,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多有勸勉鼓勵之意。
3.行狀、碑志、銘誄類
行狀,敘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貫、事跡的文章,常由死者門生故吏或親友撰述,留作撰寫墓志或史官提供立傳的依據。銘,古代常刻銘于碑碣或器物,或以稱功德,或以申鑒戒,后成為一種文體。碑志,刻在墓碑上,記述死者生平。誄文,也稱祭文,對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這些都屬于實用類文體。如張溥《五人墓碑記》。
四、抓住物與理,厘清四關系。
上述文言文體種類雖然繁多,但所寫內容無外乎“三物”——人物、事物、景物;也無出乎“三理”——事理、情理、文理。因此,文言文閱讀,就是抓住“物”與“理”,厘清人、事、物與情、理的關系。
(一)抓住“三物”
1.人物。傳記類文言文以寫人敘事為主,人物描寫豐滿;說理雜記類文章,往往選取人物的兩三個片段,以此來表現觀點主張;但寫了什么人,或什么人寫的,是我們首先要抓住的。
2.事物。寫人記事的文章,我們可以把“事物”理解為記敘的事件;托物言志的文章,事物是作者著意描寫的某一物象,如《項脊軒志》,“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跡”,所有人事,都圍繞著“閣子”慢慢道來。作者借此表達思想情感。
3.景物。古代游記,總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夠表現文章主題的景物加以描寫,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說理。
(二)明辨“三理”
1.事理。很多文章,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事情蘊含的道理,這也是作者寫作的最終意圖。有的文章表達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托付于景物、事物之上,表達得含蓄蘊藉。抓住了“事理”,才是真正讀懂了文意。
2.情理。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充滿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則借助人物、景物、事物或哲理來抒發感情。閱讀文章,不能忽視這一點。
3.文理。文理指文章的結構。史傳體文章先事跡后評價,紀事本末體文章按照時間敘事,這些文理結構簡單。但寫景敘事、議論說理的文章,結構則相對復雜,有時需要仔細分析。
(三)厘清“四關系”
1.人、事、景、物與感情的關系;
2.人、事、景、物與文理的關系;
3.感情與事理的關系;
4.材料與材料之間的組合關系。
讀清楚四種關系,在于要把握作者表情達意的角度,即明確文章為抒情見義的需要,對人、事、景、物是如何進行剪裁的,抒發的感情是褒是貶、是冷是暖,所描寫的人、事、景、物的特征是什么,傳達出怎樣的道理。
一、(2024·九省聯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材料一 凡與敵戰,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宜速進兵搗之,無有不勝。法曰:“見可則進。”唐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①,擊破突厥,頡利可汗走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歸附。以靖往迎之。頡利雖外請朝謁,而內懷遲疑,靖揣知其意。時詔鴻臚卿唐儉等慰諭之。靖謂副將張公謹曰:“詔使到彼,虜必自安。若萬騎赍二十日糧,自白道襲之,必得所欲。”公謹曰:“上已與約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輩何足惜哉!”督兵疾進行至陰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隨軍。頡利見使者大悅,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鋒乘霧而行,去其牙帳七里,虜始覺,列兵未及陣,靖縱兵擊之。斬首萬余級,俘男女十余萬,擒其子疊羅施,殺義成公主。頡利亡去,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以獻。于是,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矣。
(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昔唐儉使突厥,卿因擊而敗之。人言卿以儉為死間②,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與儉比肩事主,料儉說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縱兵擊之,所以去大患不顧小義也。人謂以儉為死間,非臣之心。按《孫子》,用間最為下策,臣嘗著論其末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或用間以成功,或憑間以傾敗。若束發事君,當朝正色,忠以盡節,信以竭誠,雖有善間,安可用乎?唐儉小義,陛下何疑?”太宗曰:“誠哉!非仁義不能使間,此豈纖人所為乎?周公大義滅親,況一使人乎?灼無疑矣!”
(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注】 ①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②死間:指派往敵方的間諜不能脫身而為敵方所殺。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督兵疾進行至陰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隨軍。
CEG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李靖率軍疾速前進,抵達陰山時,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偵察部隊,便把他們全部俘虜而隨同唐軍一起前進。“督兵疾進”是兼語句,“兵”是“督”的賓語,也是后面“疾進”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可在C處斷開;“行至”是“到達”的意思,中間不能斷開,“陰山”是“行至”的賓語,可在E處斷開;“遇其斥候千余”是定語后置句,“千余”是“斥候”的定語,中間不能斷開,可在G處斷開。“皆俘以隨軍”中的“以”相對于連詞“而”,表順承,中間不能斷開。故選CEG。]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保,文中指守衛、據守,與李密《陳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
B.行人,文中指使者,與《孔雀東南飛》中“行人駐足聽”的“行人”意思不同。
C.去,文中指距離、相距,與《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正色,文中指神色莊重,與《莊子·逍遙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
A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守衛、據守/保全。句意:頡利可汗率眾退守鐵山/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保全她的余生。B.正確。使者/過路的人。句意:使者又在他們那里/過路的人都停下腳步仔細聽。C.正確。句意:距頡利可汗牙帳僅七里/群山連綿起伏,巍峨高聳,陡峰林立,距離青天不滿一尺。D.正確。神色莊重/真正的顏色。句意:在朝堂上神色莊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故選A。]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突厥首領頡利在戰爭中敗給了李靖,派遣使者到唐朝謝罪,希望能率領整個國家歸附唐朝,唐王朝派遣唐儉等人為使者,對突厥進行撫慰。
B.李靖認為,使者到達后,突厥人一定以為危機已解除,如果此時能抓住機會出兵襲擊,一定可以像當年韓信破齊一樣,一舉擊潰敵軍。
C.頡利見到唐儉等人十分高興,完全沒有料到唐軍會發動進攻,李靖趁其不備,指揮大軍殺到,突厥大敗,頡利也在逃跑途中被唐軍擒獲。
D.世人傳言李靖以唐儉作為死間,一舉打敗了突厥,唐太宗就此向李靖求證,李靖表示像唐儉這樣的忠臣是無法用來做間諜的,傳言不實。
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像唐儉這樣的忠臣是無法用來做間諜的”錯誤,“雖有善間,安可用乎”是說間諜對忠臣沒有作用,“非仁義不能使間”是贊美使用間諜之策的主帥仁義兼備,沒有信息稱贊唐儉是忠臣,也沒有信息表明唐儉適不適合做間諜,而且“用間最為下策”可知,李靖不主張用間諜。故選D。]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頡利雖外請朝謁,而內懷遲疑,靖揣知其意。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公大義滅親,況一使人乎?灼無疑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外”,表面上;“揣”,揣測。
(2)“況”,何況;“灼”,明白、顯著。
【答案】 (1)頡利雖然表面上請求入朝覲見,而心懷猶豫,李靖揣測到他的心意。
(2)周公為維護大義除掉犯罪的親屬,何況一個出使的使者呢?我明白無疑了(確然無疑了)。
5.李靖在與突厥的戰爭中不顧唐儉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由“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輩何足惜哉!”可知,戰爭中機不可失;
②由“料儉說必不能柔服”可知,認為唐儉無法使突厥歸附;
③由“臣因縱兵擊之,所以去大患不顧小義也”可知,為了消除國家大患顧不得個人小情義。
【答案】 ①戰爭中機不可失;②認為唐儉無法使突厥歸附;③為了消除國家大患顧不得個人小情義。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凡是對敵作戰,如果明知敵人有可以戰勝的道理,就應當迅速出兵進攻它,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有可能戰勝敵人的時機,就迅速向它發動進攻。”唐朝時李靖出任定襄道行軍總管,率軍擊敗了突厥,頡利可汗率眾退守鐵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請罪,表示愿意舉國歸附。唐太宗命令李靖前往迎接。頡利雖然表面上請求入朝覲見,而心懷猶豫,李靖揣測到他的心意。此時,太宗下詔任命鴻臚卿唐儉等人前往突厥進行安撫和宣諭。李靖對他的副將張公謹說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經抵達突厥那里,敵人必定會安心不疑。如果我們選派萬名騎兵帶上二十天糧食,從白道出兵對它突然襲擊,一定能夠取得我們想要取得的勝利。”張公謹說:“主上已經與突厥約定接受他們的來降,而我們的使者又在他們那里,一旦采取行動,敵人加害他們可怎么辦?”李靖說:“戰機不可錯失,這正是韓信能夠打敗齊國的原因。像唐儉這些人犧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率軍疾速前進,抵達陰山時,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偵察部隊,便把他們全部俘虜而隨同唐軍一起前進。頡利可汗見到唐朝使者唐儉等人后,十分高興,沒有料到唐軍會來進攻。李靖的前鋒部隊冒著大霧前進,距頡利可汗牙帳僅七里的時候,突厥才發覺。突厥列出隊伍還未擺好陣勢,李靖派出軍隊猛攻,斬殺萬余人,俘獲突厥男女十多萬,活捉頡利兒子疊羅施,殺死頡利之妻隋朝義成公主。頡利可汗逃走,后被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獲并獻給朝廷。在此形勢下,唐軍為朝廷開拓了自陰山向北直至大漠一帶大片疆土。
(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問:“當年我派遣唐儉出使突厥,你卻乘機襲擊,大敗突厥。人們說你這是把唐儉當作了死間,我直到今天對此仍抱有懷疑。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李靖拜了兩拜,回答說:“我與唐儉同在朝廷并肩事奉主上,料定唐儉的說辭必然不能使突厥順服、歸附,所以我趁機派兵進攻它,這是因為為了鏟除國家大患,也顧不得保全與唐儉的私人小義了。有人說我把唐儉作為死間,這不是我的本意。按《孫子兵法》所說,用間是最下策。我曾經在寫的文章末尾這樣論述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用間而獲得成功的,也有用間而招致失敗的。如果一個人從年輕時起輔佐君主,在朝堂上神色莊重,公正坦直,忠心耿耿,能盡臣節,信實不欺,竭盡赤誠,這樣即使有善于為間的人,又怎能發揮作用呢?像唐儉這樣的事,乃是小義問題,陛下何必懷疑呢?”太宗說:“的確是這樣!不是仁義兼備的人不能指使間諜,這豈是平庸小人所能做到的嗎?周公為維護大義除掉犯罪的親屬,何況一個出使的使者呢?我明白無疑了(確然無疑了)。 ”
(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二、(2023·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材料一 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 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孔鮒,孔子八世孫。
6.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H不似哉?
CEG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在他的書中說”,其后應跟“說”的具體內容;結合材料一《韓非子·難一》中的“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韓非書里記載的內容,應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斷開。材料一中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來說明“禮”的重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對孔子的話加以批駁,這就是“然后難之”,故“引以張本”后、“然后難之”后都應斷開。同時,從固定結構上看,“豈……哉”為反問句式,其前應斷開。]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句意: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選拔。“圍”和“舉”都是實詞的被動用法,二者用法相同,A正確。“不可以不勸愛人”句意:不能不鼓勵關愛他人。此處的“勸”也是鼓勵的意思,二者詞義相同,B錯誤。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C正確。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是指捏造事實毀壞他人名譽的言論,和“誣說”詞義不同,D正確。故選B。]
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D.子鮒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鮒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過引經據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可知,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的人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人”,選項的說法擴大范圍。故選C。]
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驕侮”,高傲輕慢;“唯”,副詞,只有;“先”,動詞,以……為先、放在前面。(2)“一隅”,一小部分、一個方面;“審”,仔細考察;“信”,真實。
【答案】 (1)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
(2)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
10.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材料二中的“韓非書云……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可知,子鮒批駁韓非書云“夫子善之”是欺詐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鮒批駁韓非“實詐”的事實依據。根據“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這一時間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遠”的總結可知,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子鮒便是用這一事實依據來批駁韓非的。
【答案】 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城中,突圍后,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者中功勞第一的。張孟談說:“晉陽城突圍的事,高赫沒有大功勞,現在卻在受賞者中功勞排第一,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城被圍一事上,我的國家形勢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孔子聽說這件事后,說:“善于獎賞啊,趙襄子!獎賞一個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禮了。”有人說: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獎賞。善于賞罰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職權,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禮節。主上設置了有關法令,而臣子沒有奸詐的想法。像這樣,就可以叫作善于賞罰了。趙襄子有君臣相親的恩澤,執行著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還有高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趙襄子失去了處罰的原則。做臣子的,參議政事并且有功勞的就獎賞。現在高赫僅僅因為不高傲輕慢,趙襄子就獎賞他,這就獎賞錯了。所以說: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獎賞。
材料二 陳郡有個叫武臣的,對孔鮒說:“韓非確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論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們言論的內涵并比較他們所做的事,發現它們歷久不變、長久流傳,在遏制奸邪、勸導行善方面,韓非未必是錯誤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適的。像韓非那樣的人,也是當代的圣人了。”孔鮒說:“如今世人說到高的一定要說達到了天的頂點,說低的必然要說深淵。那些喜歡多事而且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定會引述經書中的話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援引圣人的話來顯示自己賢明,他們想以此取得愚昧民眾的信任從而使自己的學說有所依托。就像諸子的書,里邊的道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武臣說:“好。”孔鮒說:“從前趙、韓一起吞并知氏,趙襄子進行獎賞,首先獎賞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然后才獎賞有功勞的臣子。韓非的書里記載說‘孔子認為趙襄子獎賞得好’,引用孔子的話來為自己的觀點張本,然后非難孔子的說法。(韓非書里說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會有不同呢?然而實際上是欺詐之言。用什么來證明我說的是對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瑤和韓、趙、魏三家討伐鄭國,遇到陳恒(率齊國軍隊救鄭)而返,那時孔子去世已經十一年了,而晉國四卿都還在世。再往后到魯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件事情前后相隔很遠,而韓非(在書里)公然將兩件事情合為一件來說,竟然沒有慚愧之意。由此可見世上有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韓非的罪過。所以我因此對韓非這樣的小道沉默不言,對諸子的學說堵住耳朵不聽已經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來計量天的高度,豎起寸長的手指來測量深淵,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說妄言而懷疑圣人,這當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三、(2023·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題。
材料一 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淝水南,堅眾大潰。
(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注】曰:“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
(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注】 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1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
EFG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戰勝敵人,難道不是很困難的嗎?所以我說他沒有智謀,苻堅這種人就是這樣的。“欲”的賓語是“勝敵”,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問題,表示對對方的看法或態度不太肯定,故此應獨立成句。所以“勝敵”后應斷開,“乎”后應斷開;“焉”用在句末,此處表陳述語氣,因此“焉”后應斷開。故選EFG。]
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B [本題重點考查學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文實詞含義的能力。B項,“金”指古時金屬制的打擊樂器,作戰時擊之為收兵信號,與刁斗不同。]
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苻堅與謝玄隔淝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淝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于淝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說法錯誤。原文說的是唐太宗認為“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得失事跡”指的是李靖所解說的苻堅擁兵百萬卻在淝水之戰中落敗和吳漢與劉尚分屯、合擊取得勝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堅和吳漢的戰例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而并非只是吳漢的戰例。故選D。]
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卻”,動詞,后退;“周旋”,動詞,輾轉、追逐;“緩轡”,放松韁繩,騎馬緩行。(2)“出奇”,出奇制勝;“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詞,這;“相變”,變化。
【答案】 (1)請你帶軍稍向后退,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追逐交戰,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而觀戰,不是很快樂嗎!
(2)古人在臨陣之前出奇制勝,出人意料地攻擊敵人,這也是變化的法則嗎?
15.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問“苻堅甚處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來作答,指出了苻堅在與謝玄的作戰中戰敗的原因,即苻堅已然被困,卻不明局勢的“無術”,沒有智謀。當太宗問李靖前代古人誰擅長根據實際情況“兵有分聚”時,李靖肯定了吳漢善于分兵合圍的做法,明確指出了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戰而不具備分兵進攻的能力。
【答案】 ①苻堅不能認清形勢,缺少智謀。②苻堅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戰而不具備分兵進攻的能力。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戰,如果兵力對比我眾敵寡時,不能與敵軍交戰于險狹之地,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的地域作戰場。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鉦音就收兵,這樣對敵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兵法說:“指揮大部隊作戰,可進就進,不可進就停止。”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駐壽陽,并臨淝水岸擺好陣勢,同晉將謝玄隔水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說:“你率大軍長途跋涉深入我國境內,卻臨水列陣,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戰。請你帶軍稍向后退,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追逐交戰,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而觀戰,不是很快樂嗎!”苻堅的部將都說:“應該憑借淝水阻截晉軍,不讓其渡河沖上岸來。我軍兵多,對方兵少,(只有這樣)才是萬無一失的辦法。”苻堅說:“只管退兵,讓對方軍隊渡河,(乘其渡河之際)我們以數十萬騎兵逼向河中而殲滅他們。”苻融(苻堅之弟)也贊成這樣做。于是苻堅下令秦軍后退,不料部隊因后撤而混亂不能控制。在這時晉將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領精兵八千渡過淝水。謝玄和謝琰揮軍激戰于淝水之南,苻堅部隊慘遭失敗。
材料二 唐太宗問:“古人在臨陣之前出奇制勝,出人意料地攻擊敵人,這也是變化的法則嗎?”李靖回答說:“古代的戰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謀的人戰勝沒有智謀的人,一些有微小長處的人戰勝沒有長處的人,這些人哪能談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謝玄在淝水擊敗了苻堅,不是謝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堅不善于用兵的緣故。”太宗命侍臣揀出《謝玄傳》閱讀后,說:“苻堅哪些地方沒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堅載記》說:‘(淝水之戰時)前秦各軍都潰敗了,只有慕容垂的軍隊獨能保持完整。苻堅率領千余騎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慕容垂殺了苻堅,慕容垂卻沒有殺。’從中可以看出秦軍的混亂。而唯獨慕容垂的軍隊得以保全,可見苻堅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經很明顯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戰勝敵人,難道不是很困難的嗎?所以我說他沒有智謀。苻堅就是這樣的。”太宗說:“戰爭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視適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跡中,有誰擅長此道?”李靖說:“苻堅指揮百萬大軍卻在淝水戰敗,這是他能將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導致的。吳漢討伐公孫述時,與副將劉尚分開駐扎,相隔二十里,公孫述前來攻打吳漢,劉尚出兵與吳漢合圍,從而大敗敵軍,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擊的結果。”太宗說:“是這樣。戰例的得失,足以成為后世萬代的借鑒。”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泰县| 漯河市| 泰宁县| 高唐县| 永新县| 婺源县| 古浪县| 南丹县| 疏勒县| 墨竹工卡县| 从化市| 政和县| 宜黄县| 军事| 汉中市| 宜阳县| 保定市| 梅州市| 馆陶县| 启东市| 普格县| 玛多县| 榆树市| 龙海市| 荥阳市| 原阳县| 郯城县| 平邑县| 瑞金市| 蒙城县| 江西省| 云和县| 鹤岗市| 滦南县| 南宁市| 交口县| 宜春市| 山阳县| 临城县| 平乐县|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