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閱讀的考教銜接冊別 教材散文篇目 主要學習任務必修 上冊 《故都的秋》 1.品味清新典雅、細膩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 2.學習本文以情喻景、借景抒情的寫法《荷塘月色》 1.鑒賞作品語言,品味作品意境。 2.理清散文結構層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與地壇》(節選) 1.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2.體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選擇 性必 修中冊 《記念劉和珍君》 1.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理清寫作思路,體會作者“悲”“憤”交織的思想感情。 2.品味語言,結合語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根據人物的外貌行為及細節描寫,分析劉和珍的形象。 4.探究魯迅以紀念劉和珍作為寫作切入點來紀念“三一八”慘案的創作意圖《為了忘卻的記念》 1.了解文中涉及的典故,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理解文章主旨。 2.分析“忘卻”與“記念”的關系,體會作者“悲”“憤”交加的思想感情。 3.感受柔石、白莽的形象,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選擇 性必 修下冊 《風景談》 1.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2.理解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解放區軍民火熱的戰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在描寫中插入議論,深化作品思想內容的表現方法《秦腔》 1.理解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秦川大地上人們的生命狀態和融入人們中的生命意識。 2.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蘊和作者的情感內涵,促進學生對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在教材中,散文閱讀涉及文學閱讀與寫作、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3個任務群、7篇文本,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社會生活面貌和風土人情,有的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有的塑造了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志士,有的反映了百年來中國人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變動的軌跡。這些作品風格不同,手法各異,是高考命題的重要基礎和依據。近年來,散文閱讀部分的高考命題呈現出適度關聯教材內容的趨勢,命題的選材與設問從教材合理遷移,所以考生要立足教材,備戰高考。1.閱讀《故都的秋》,完成后面的題目。(1)文章的題目有什么意蘊?請探究分析。答案:①“故都”兩字點明描寫的地點,不說“北平”,而說“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別有一種文化意味暗含其中;②“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一種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境界。(2)作者寫故都的秋,為何要從江南的秋味寫起?答案:作者運用襯托手法,“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是作者對江南之秋的秋味不夠濃烈的感受,寫出了故都秋味的濃烈、酣暢蓄勢。(3)本文寫了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請概括作者筆下的五幅秋景圖。答案:清晨靜觀圖、落蕊輕掃圖、秋蟬殘鳴圖、秋雨閑人圖、秋日勝景圖。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個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我與地壇》(節選)]這段景物描寫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答案:(1)①寫蜂兒,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一朵小霧”既讓人感受到蜂兒停在空中翅翼振動時形成的如霧的形態,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②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寫螞蟻、瓢蟲等小昆蟲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著、活動著,以及蟬蛻留在樹干上的情態。③寫露水,用“轟然”修飾露珠“墜地”,大詞小用,既是夸張的手法,又是以動襯靜。④用“摔開”與“萬道金光”搭配,夸張地寫出了露珠墜地時的燦爛情態。(2)此處的景物描寫生機盎然,暗示作者開始發現生命的美麗,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氣。3.閱讀《記念劉和珍君》,完成后面的題目。(1)第五節第二段詳細地寫出了劉和珍等三位女子被害的細節,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答案:①表現出殺人者的殘暴與兇狠;②表現出三位女子的沉勇與友愛;③簡潔地表達了作者的驚愕、痛恨和悲痛之情。(2)文本中有“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嗚呼,我說不出話”等話語,這些看似矛盾的話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這些看似矛盾的話語表達了作者悲與憤交織的思想感情。“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表現了作者對反動派兇殘惡劣行徑的憤怒。“嗚呼,我說不出話”一句中的“嗚呼”原是形容哭的聲音,本句中的“嗚呼”仿舊式祭文說法,既表明了作者內心的極大憤慨,又表達了自己對劉和珍等人犧牲的悲痛之情。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終于臺上鑼鼓停了,大幕拉開,角色出場。但不管男的女的,出來偏不面對觀眾,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樣,臺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頭,一身的戲喲!是男的就搖那帽翎,一會雙搖,一會單搖,一邊上下飛閃,一邊紋絲不動,臺下便叫:絕了!絕了!等到那角色兒猛一轉身,頭一高揚,一聲高叫,聲如炸雷嘩啷啷直從人們頭頂碾過,全場一個冷戰,從頭到腳,每一個手指尖兒,每一根頭發梢兒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臺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場人頭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來了,全場人的脖子也全拉長了起來。他們不喜歡看生戲,最歡迎看熟戲,那一腔一調都曉得,哪個演員唱得好,就搖頭晃腦跟著唱,哪個演員走了調,臺下就有人要糾正。說穿了,看秦腔不為求新鮮,他們只圖過過癮。(《秦腔》)作者是怎樣表現秦腔演員秦腔表演技藝的高超的?答案:①正面描寫:女的角色,步法如同水上漂,腰身肩頭一身戲;男的角色,搖帽翎單雙動靜結合,技藝妙絕;亮相高叫,聲如炸雷,攝人魂魄。②側面描寫:觀眾叫好聲不絕,觀眾體驗到震顫、酥爽的感覺,觀眾隨角色的蹲起而拉長脖子。一、散文種類散文類別 內容特色 藝術手法 代表作品寫景 狀物 散文 寫景 散文 描繪景物特征,表現作者的內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荷塘月色》狀物 散文 描摹刻畫具體物件,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象征 《白楊禮贊》寫人敘 事散文 選取一個側面或片段記人敘事 記敘、描寫 《背影》議論說 理散文 以議論為主,文筆靈活,寓哲理于形象 議論、象征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文化游 記散文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寫作對象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周莊水韻》二、散文的結構與模式行文結構 局部結構 行文模式空間結構 意象并置——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 開頭 開門見山,直接點題;或借助“由頭”,巧妙引入,含蓄委婉移步換景——給讀者新奇的閱讀感受遠近高低——描寫層次分明,井然有序邏輯結構 起承轉合,行文自然流暢 結尾 結尾點題,深化主旨,或以景結篇,意境深遠總分、并列、層進、對比,結構多樣事件、情感與哲理相互生發,由事及情及理線索 線索是散文結構的紅線,是“神不散”的重要保障,是文章情感與脈絡的體現,可以作為線索的有物、事、人、情、時間、地點、行蹤,文中反復出現的一句話 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征意義的事物為線索以“我”或“我”的行蹤、思想、情感、所見所聞為線索,使文章真實,利于抒情四個角度入手,讀懂散文1.關注標題明趨向散文標題,或點明寫作對象,或點出線索,或表明情感。關注標題,就能夠初步了解文意的整體趨向,從而為梳理文脈打好基礎。2.厘清線索分層次所謂“點”,即具體的自然段;所謂“面”,即大的層次。要想詳盡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必須“點”“面”結合去梳理。①由點分析段落:依據每一段中的關鍵詞(表過程的時間詞、表關系的關聯詞、表傾向的情感詞等)或關鍵句(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等)理解段意。②由面分析層次:合并提取,總結層意。依據段落關系(總分、因果、并列等)合理合并,提取主要內容,概括出層意。3.分析技巧明手法散文技巧分析有以下兩個方面:①表達方式方面運用的技巧和文體知識方面運用的技巧,如散文的表達方式具體有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等。②修辭手法方面運用的技巧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運用的技巧,如散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排比、擬人等;散文中常見的表現手法有對比、象征、襯托、抑揚等;散文中常見的行文技巧有設置線索、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照應題目、首尾呼應等。4.綜合分析得主旨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對生活的高度認識,即思想的升華。它傳達著作者的心聲,給人以啟迪,仔細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閱讀時,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體味作者所寄寓的情感旨趣。(1)依據題材特點尋主旨。①寫景狀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蘊。②寫人敘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人情事理。③議論說理散文:托物說理、直接說理,主旨即情趣理趣。④文化游記散文:記游寫史懷人思古,主旨即情感哲思。(2)揣摩關鍵語句明感情。文中反復出現的關鍵詞句、作者議論抒情的語句、帶有修辭手法的語句是揣摩的關鍵。(3)聯系開頭與結尾探意圖。文章首尾往往會有意無意地表現或流露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或情感態度,閱讀時要把開頭和結尾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如果首尾情感態度一致,就要總結一下相同點在哪里;如果首尾情感態度差別較大,就要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感變化。經典例文 讀文技法(2023 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15分) 機械的詩——旅途隨筆之一 巴 金 ①為了去看一個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寧鐵路上的旅客。三個朋友伴著我從會城到公益,我們在火車里大概坐了三個鐘頭。時間很長,天氣很熱,但是我并不覺得寂寞。 ②南國的風物含有一種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顯出一種夢境般的美麗:那樣茂盛的綠樹,那樣明亮的紅土,那一塊一塊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還有明鏡似的河水,高聳的碉樓。南國的鄉村,雖然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們究竟是很平靜,很美麗的! ③到了潭江,火車停住了。車輪沒有動,而外面的景物卻開始在慢慢地移動。這不是什么奇跡。這是新寧鐵路中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這里沒有橋,火車駛上了渡江的輪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讓輪船載著它慢慢地渡過江去。 ④我下了車,把腳踏在堅實的鐵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鋪著鐵軌,火車就躺在那上面喘氣。左邊有賣飲食的貨攤,許多人圍在那里談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過火車頭面前,到了右邊。 ⑤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訴我在這船上做工的人數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沒有看見這許多。有些工人在抬鐵鏈,有幾個工人在管機械。 ⑥在每一副機械的旁邊至少站得有一個穿香云紗衫褲的工人。他們管理機械,指揮輪船向前進。 ⑦看著這些站在機械旁邊的工人的昂頭自如的神情,我不禁從心底生出了感動。 ⑧四周是平靜的白水,遠處有樹有屋。江面很寬。在這樣的背景里顯出了管理機械的工人的雄姿。機械有規律地響著,火車趴在那里像一條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⑨我看著這一切,在我的心里開始發生了對于這些工人的羨慕。我感到了一種詩情。我仿佛讀了一首真的詩。于是一種喜悅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戰抖的感情抓住了我。這機械的詩的動人的力量,比任何詩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⑩一般人以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綠水”“愛情”一類的東西才是詩的材料,把詩人當作很sentimental(感傷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實他們完全不懂得詩。詩應該給人以創造的喜悅,詩應該散布生命。 我不是詩人,但我卻相信真正的詩人一定認識機械的力量,機械工作的靈妙,機械運動的優雅,機械制造的完備。機械是創造的,生產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機械的詩才能夠給人以一種創造的喜悅。 第一步:關注標題明趨向。 “機械的詩”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機械和詩的關系。“隨筆”說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閱讀這類文章,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味妙語佳句。 第二步:厘清線索分層次。 文章以空間轉換為線索。 第①段:作者和三個朋友在新寧鐵路上旅行,引出下文感受機械的詩意。 第②段:初步感受到南國的詩意。 第③~ 段:工人管理機械的場面中顯示出勞動之美,作者內心感受到詩意。 第 段:作者聯想到建筑工人操作機械的場景,表達了他對勞動的贊美之情。續表經典例文 讀文技法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機械、指揮輪船,把千百個人、把許多輛列車載過潭江的工人,當他們站在鐵板上面,機械旁邊,一面管理機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見輪船慢慢地逼近岸邊的時候,他們心里的感覺,如果有人能夠真實地寫出來,一定是一首好詩。 我在上海常常看見一些大廈的建筑。打樁的時候,許多人都圍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機械從高處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樁打進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聲音和動作都是有規律的。它們繼續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樁完全打進去了。四周的旁觀者的臉上都浮出了驚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跡。機械完成了奇跡,給了每個人以一種喜悅。這種喜悅的感情,也就是詩的感情。我每次看見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讀一首好詩。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廣州 (有刪改) 第三步:綜合分析得主旨。 文章贊美機械具有“創造的喜悅”和“散布生命”的詩性,以獨特的視角塑造工人形象,禮贊勞動,引導考生思考“機械的詩”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創造。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在寫南國的風物時,用了“那一塊一塊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語言的節奏感符合火車行進時的動態感。B.作者認為車過潭江的部分是“新寧鐵路中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既在于這里風景的優美,更在于工程體現了機械的詩意。C.作者認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類的東西當作寫詩的材料,其實是不懂詩,依據是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D.“詩應該給人以創造的喜悅,詩應該散布生命”是作者對詩的認識,也是他認為機械具有詩意的一個重要前提。C 解析:C項,“依據是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錯誤。作者為什么說一般人完全不懂得詩,是因為一般人對詩的材料、詩人的情感表達(性格特點)認識片面,作者認為一般人完全不懂得詩的依據是第⑩段“詩應該給人以創造的喜悅,詩應該散布生命”,并非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2.本文在寫“機械的詩”時一再寫到工人,請簡要分析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6分)答案: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內心的詩意與“機械的詩”相互映襯;②“機械的詩”需要工人激發出來,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機械的詩”的生成條件。3.這篇隨筆的最后一段跳轉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見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答案:①通過場景的轉換,表明“機械的詩”到處都存在,寫出了它的普遍性;②通過對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寫,進一步說明“機械的詩”的內涵和功能,深化了主題;③由旅途見聞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充分發揮了隨筆自由靈活的特點。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西戈壁曬秋(節選)龔培德曬秋是在立秋之后。這是有原因的。立秋之后,靠近沙漠的西戈壁早晚溫差有10多度。此時的陽光如一位溫厚的老人,慈眉善目,不似夏日脾氣暴躁,從早到晚都灼人。所以此時晾曬的干菜品相最好。紅的透紅,青的靛青,綠的翠綠……為什么西戈壁要晾曬干菜?這是這個地方在漫長的冬季儲存冬菜的特有方式。西戈壁屬于天山北坡,從當年的十月底至第二年的“五一”之前,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幾乎見不到星點的綠色。而人們飯桌上吃的菜,除了每家每戶菜窖里儲存的大白菜、土豆、青蘿卜外,還有的就是立秋之后晾的干菜。到了冬季,只需從屋外端進來一盆雪水浸泡干菜,無論是炒、煮、燉,還是用來蒸包子、包餃子、下面條,都會顯露出冬季難見的青翠。連隊的女人大都是晾曬的好手。女人們來自全國各地,她們的男人響應黨建設邊疆的號召從家鄉奔赴這里開荒、種地。因為來自不同的地域,女人們腌菜的口味也完全不同,有的偏辣,有的偏咸,有的偏酸。連隊有個女職工叫劉巧巧,外號“小白菜”。這劉巧巧解放前是唱戲的,只是她年齡小,還沒在戲班唱紅,全國就解放了。戲班子解散了,別人投親靠友地走了,劉巧巧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無奈之下便嫁給了當地一個鐵匠。1958年,她和鐵匠一起來到了西戈壁農場。劉巧巧嘴巴里常愛哼《小白菜》那支歌:小白菜呀,地里黃呀;三兩歲呀,沒了娘啊……唱得久了,連隊的人把她的名字都忘了,見了她的面都會喊“小白菜”。對于這個外號她也樂于接受,誰喊她也都答應。因為在戲班子長大,地里的農活她從來沒有摸過,她單薄的身子,也沒有四兩力,大田地的活兒,確實不是她能干下來的。后來連隊成立托兒所,于是這個不善于在大田地里干活的劉巧巧,成了托兒所的首任保育員。劉巧巧之所以能當上保育員,除了她不善農活,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會唱歌。托兒所的孩子年齡大小不一,相差好幾歲,但聽了她的歌都會安靜下來,很多孩子學會了就回家哼哼,歌詞比大人記得還清楚。劉巧巧嘴巧,會唱很多的戲詞,但是曬秋她卻從不動手。當別人家滿院子曬干菜時,她家也就是那打鐵的男人隨意晾曬一點兒。盡管晾曬儲存的冬菜少,但卻擋不住她那張貪吃的嘴,用連隊女人的話說“那可真饞”:誰家有點好吃的,如果讓她鼻子嗅到了,一定要去討著吃。當然她也不是白吃的,吃完后免不得會用她那靈巧的小嘴贊美一番。連隊有的女人看不慣她這種做派,每逢她向別人家討要時都會撇嘴,但劉巧巧毫不在意。連隊職工來托兒所接送孩子時,她不時地會冒出一句:大姐,明天來送孩子時,別忘了把你家的菜給我帶上一點兒,吃了你家的菜就像上了癮,總是心里有個念想,半夜睡不著呢。碰上脾氣好的,第二天準會給她帶上一碗或一缸子,碰上不愛接她話茬的,或故意想為難的,裝作沒有聽見,但過后她再催促時又感到不好意思,還是會給她帶上。連隊那時雖然條件有所改善,從地窩子搬到土坯房,但蓋房子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房梁和檁條都是砍伐鄧家溝邊的老胡楊樹,鋪的是紅柳條、鈴鐺刺、麥草、玉米稈、高粱稈之類的東西,最后在上面用鐵鍬堆起厚厚的土。這種房子看似簡陋,但保溫保暖效果還不錯,托兒所就是這樣兩間土房子。那年開春晚,往年三月底,職工都下地忙活了。可那年清明過后還下了一場大雪,隨后氣溫驟升,房前屋后田野上的雪眨眼之間都融化了;而此時開春,西戈壁農場的水庫出現了險情,連隊的職工有的上水庫大堤日夜守護,有的在大渠破冰,以備泄洪。那天中午,劉巧巧照顧孩子吃完午飯,正想小憩,突然發現屋頂在漏水并伴著沙土嘩嘩而下。原來往年屋頂的積雪是慢慢融化的,時間長達半月,而今年只是兩三天工夫就把屋頂的雪全融化掉了。那些雪水由于無法及時排泄,便滲透到屋頂的泥土里。胡楊木的房梁無法承載屋頂泥土的厚重,眼看著就會塌陷,劉巧巧發現情況不妙,連忙把睡在土炕上的、搖籃里的孩子喊起來往門外抱。就在她將屋里的最后兩個孩子推出門外時,屋頂塌陷了,厚厚的泥土把她砸在屋里。待連隊的人們得知消息趕到時,只見被劉巧巧救出的幾十個孩子抱頭痛哭,他們的劉媽媽不見了。送劉巧巧下葬的那天,那些被救的孩子的家長,帶著孩子齊刷刷地跪在劉巧巧的棺木前。那些跪著的女人們,都為劉巧巧精心準備了一缸或一碗她們拿手的菜。她們說“小白菜”愛吃她們做的菜,今生今世她們都會供奉她,讓她吃個夠。(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曬秋”在西戈壁有著非凡的意義,那是西戈壁人改善貧乏物質生活的一種手段,也是對抗惡劣環境的一種方式。B.因為劉巧巧干不了大田地的活兒,也因為孩子們喜歡她唱歌,所以連隊讓她當了保育員,展現了西戈壁人的善良。C.西戈壁人用老胡楊樹、紅柳條、鈴鐺刺等材料蓋房子,既體現了就地取材的智慧,又交代了下文托兒所坍塌的一方面原因。D.連隊的女人開始以“小白菜”稱呼劉巧巧,帶有戲謔之意;在劉巧巧棺木前稱呼她“小白菜”,則帶有深深的敬意與愛意。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B.“也因為孩子們喜歡她唱歌,所以連隊讓她當了保育員”錯誤,由“劉巧巧之所以能當上保育員,除了她不善農活,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會唱歌”可知,不是因為孩子們喜歡她唱歌而做了保育員,而是因為她會唱歌。故選B。]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段運用比喻和擬人修辭,寫出西戈壁秋天早晚溫差大的特點,交代了立秋之后晾曬干菜的原因。B.文章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塑造了劉巧巧這個人物,使其前后形成反差,形象更加立體生動。C.文章語言平實質樸又生動自然,句式長短錯落,富于變化,既彰顯了散文的語言之美,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D.連隊女人“那可真饞”的語言和家長愛理不理的行為,主要體現了連隊人的尖酸刻薄,冷漠嚴苛。B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本藝術特色的能力。A.“寫出西戈壁秋天早晚溫差大的特點”錯誤,由“此時的陽光如一位溫厚的老人,慈眉善目,不似夏日脾氣暴躁,從早到晚都灼人”可知,用比喻和擬人修辭寫出了秋天陽光的特點,而非早晚溫差大的特點;C.“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錯誤,文中沒有帶有地域特色的詞語,因此語言并沒有“鮮明的地域特色”;D.“主要體現了連隊人的尖酸刻薄,冷漠嚴苛”錯誤,從原文“碰上不愛接她話茬的,或故意想為難的,裝作沒有聽見,但過后她再催促時又感到不好意思,還是會給她帶上”來看,即使她們有時候不愿意,但“還是會給她帶上”,可見她們的淳樸、善良。故選B。]★3.文中干菜經雪水浸泡“都會顯露出冬季難見的青翠”,簡直就是劉巧巧人生的寫照,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外形上相似:干菜即經太陽晾曬后干巴的蔬菜,而劉巧巧“她單薄的身子,也沒有四兩力”,可見二者外形上相似。精神上相似:由“到了冬季,只需從屋外端進來一盆雪水浸泡干菜,無論是炒、煮、燉,還是用來蒸包子、包餃子、下面條,都會顯露出冬季難見的青翠”可知,干菜經過雪水浸泡,碧綠可愛;由“她單薄的身子,也沒有四兩力,大田地的活兒,確實不是她能干下來的”“但是曬秋她卻從不動手”“誰家有點好吃的,如果讓她鼻子嗅到了,一定要去討著吃。當然她也不是白吃的,吃完后免不得會用她那靈巧的小嘴贊美一番”可知,劉巧巧不會干活,還嘴饞,看不出任何招人喜愛的地方;由“那些雪水由于無法及時排泄,便滲透到屋頂的泥土里。胡楊木的房梁無法承載屋頂泥土的厚重,眼看著就會塌陷,劉巧巧發現情況不妙,連忙把睡在土炕上的、搖籃里的孩子喊起來往門外抱。就在她將屋里的最后兩個孩子推出門外時,屋頂塌陷了,厚厚的泥土把她砸在屋里”可知,雪水融化后滲透到屋頂的泥土里,劉巧巧及時將學生救出,自己卻壯烈犧牲,就像干菜經過雪水的浸泡展露的“難見的青翠”。因此這句話簡直就是劉巧巧的寫真。【答案】 ①劉巧巧如同干菜一樣干癟瘦小、平凡不起眼。②“經雪水浸泡”,對劉巧巧而言,就是遭遇托兒所屋頂塌陷的災難;“難見的青翠”,是劉巧巧面對危難,舍身救孩子而彰顯出來的高貴品質。因此這句話簡直就是劉巧巧的寫真。4.郁達夫認為散文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請談談本文是如何體現郁達夫這一觀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本文寫作手法的能力。首先分析題干的含意,“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意思是說:從一些細微小事里,可以看到宏觀的大千世界,人情冷暖。這句話概括的是“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然后分析本文是如何以小見大的。首先從內容上看,文本描寫了一位命途多舛隨丈夫來到西戈壁的“小白菜”的小人物的故事,她肩不能扛,活不能干,不會曬菜,只會唱歌,卻能夠在關鍵時刻舍己救人;而“那些被救的孩子的家長,帶著孩子齊刷刷地跪在劉巧巧的棺木前。那些跪著的女人們,都為劉巧巧精心準備了一缸或一碗她們拿手的菜”也表現了西戈壁人的善良。通過敘述小人物的故事,表現了西戈壁人為邊疆建設而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這是本文以小見大的表現。就主旨而言,由“西戈壁屬于天山北坡”“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幾乎見不到星點的綠色”可知,西戈壁條件艱苦;由“她們的男人響應黨建設邊疆的號召從家鄉奔赴這里開荒、種地”“但蓋房子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房梁和檁條都是砍伐鄧家溝邊的老胡楊樹,鋪的是紅柳條、鈴鐺刺、麥草、玉米稈、高粱稈之類的東西,最后在上面用鐵鍬堆起厚厚的土”“西戈壁農場的水庫出現了險情,連隊的職工有的上水庫大堤日夜守護,有的在大渠破冰,以備泄洪”可知,文章通過敘述故事,表現了當年支援邊疆建設的西戈壁人們的勤勞以及他們對惡劣環境的抗爭。這是本文以小見大的表現。因此,本文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記敘的是小人物、小事情,表現的卻是大主題、大情懷,這正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體現。【答案】 ①本文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記敘的是小人物、小事情,表現的卻是大主題、大情懷,這正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體現。②文章通過塑造劉巧巧這樣的小人物,一方面表現西戈壁人的善良,一方面以她的犧牲表現西戈壁人為邊疆建設而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③文章以“曬秋”這樣的生活小事來展現當年支援邊疆建設的西戈壁人們的勤勞以及他們對惡劣環境的抗爭。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我遠來是為的這一湖水王劍冰①剛下過一場雨,蒙自的老街濕漉漉的。一線陽光就在這時劃過來,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鮮。如果沒有穿梭往來的汽車,會讓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現在差不多的天氣,南湖邊霎時出現了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男的衣衫整潔,女的裙裾飄搖。一下子涌來這么多文化人,讓人有一種震驚和欣喜,來的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啊。一個享譽世界的文化講壇也在南湖邊開啟。主講者有陳寅恪、馮友蘭、錢穆、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②1938年,在北中國已經放不下一張書桌的情況下,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南遷昆明,組建了西南聯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邊城蒙自便暫時接納了聯大的文學院、法學院。政府盡心,紳士盡力,把聯大師生安頓在風景秀麗的南湖邊,讓他們住進最好的房子。蒙自海關、法國領事館、哥臚士洋行和周柏齋的“頤樓”,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領事館敞亮氣派,高樹挺拔。哥臚士洋行是整個蒙自最豪華的西式建筑,海關大院則像一座花園。③這樣,西南聯大師生的生活就與美麗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師生上下課經過南湖東堤,課余在湖邊讀書、唱歌、誦詩,在湖里暢游,在亭上探討,青春的氣息彌漫水中。魚翔淺底,鳥兒撲飛,田田蓮葉撥弄著微風。南湖,一時成了聯大師生感情的依托、詩情的沃土。想起詩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這首詩感情淋漓,淋漓得讓人淚涌:我遠來是為的這一園花。你問我的家嗎?我的家在遼遠的藍天下。我遠來是為的這一湖水。我走得有點累,讓我枕著湖水睡一睡。讓湖風吹散我的夢,讓落花堆滿我的胸,讓夢里聽一聲故國的鐘。……我在這小城里學著異鄉話,你問我的家嗎?我的家在遼遠的藍天下。④蒙自武廟街的頤樓,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聯大女生的宿舍。樓高勢險,古榕成蔭,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入夜,山風刮來,嗚嗚噓噓,如怨如訴,女生們總是長久不能成眠。家鄉、親人、故都,無不隨風而來,于是,她們將頤樓叫成了聽風樓。聽風樓,聽的是“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嗎?聽的是“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嗎?⑤雖然美麗的南湖給了師生們暫時的寧靜,但是在那個烽火連三月的年代,寧靜中又奔涌著激情。開學第一天,分校師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學禮堂集會。會上,北京大學同學會發出《告全國同胞書》,呼吁喚醒國人,擔負起應盡的責任,爭取國家民族之生存。他們還走上街頭,以各種形式宣傳抗戰。有的同學竟就參加了飛虎隊,奔向抗日的戰場。⑥現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標識墻前駐足,上面鐫刻著西南聯大的校訓“剛毅堅卓”。我不由想起馮友蘭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為清華第十級畢業生題詞中的話:“第十級諸同學由北平而長沙衡山,由長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屢經艱苦,其所不能,增益蓋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題詞中也說:“諸君又走了這么多的路,更多地認識了我們的內地,我們的農村,我們的國家。諸君一定會不負所學,各盡所能,來報效我們的民族,以完成抗戰建國的大業的。”⑦我慢慢進到樓內,走上樓梯,輕輕推開一扇門,竟然是聞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這里能夠靜心讀書,以至于除吃飯、上課外,長時間不下樓活動。歷史教授鄭天挺見他如此“怒讀救國”,恐對身體不好,就勸他說:“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樓呢?”于是聞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樓主人”的雅號。現在這個樓門上方,就掛著“一下樓”的匾牌。走進不大的臥室,一股書香仿佛立時灌了滿懷。先生,久仰了!屋內擺設依舊,只是先生擎著他的《紅燭》下樓遠去了。⑧漫步湖邊,前面走著的是陳寅恪教授嗎?他邊走邊感慨:“風物居然似舊京,荷花海子憶升平;橋邊鬢影還明滅,樓外歌聲雜醉醒……”錢穆教授則每天都會來到湖上的茶亭中,伴著一壺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這里同樣看到了荷塘月色,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說,“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剎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區,火把節期間,人們在家門口燃起一堆堆火載歌載舞,朱自清也融入這熱烈之中:“這火是光,是熱,是力量,是青年。在這抗戰時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時期,它的意義更是深厚。”⑨不少教授是帶著家眷來的,馮友蘭的女兒宗璞后來回憶說:“南湖的水頗豐滿,柳岸河堤,可以一觀;有時父母攜我們到湖邊散步。那時父親是四十三歲,半部黑髯,一襲長衫,飄然而行。……在抗戰十四年艱苦的日子里,蒙自數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靜溫柔的流水,想起來,總覺得這小城親切又充滿詩意。”⑩蒙自分校,雖然只存在了短短幾個月,卻是西南聯大這支現代樂曲中一段優雅的樂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間跳蕩。“當小火車緩慢地從蒙自站駛出時,我們對于這所謂‘邊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緒。”這是陳岱孫先生的心聲,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師生的心情。他們坐著窄窄的小火車來,又乘著窄窄的小火車走了,留下長長的鐵軌長長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畢業直接回來這里工作,有人情意綿綿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華、南開的后生們循著先賢的腳步來,來看這一湖波光瀲滟的水。 我仍然沿著湖走,湖邊生長著一些茂盛的合歡樹,還有各種各樣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續了不知多少歲月。(取材于同名散文)5.下列與文章內容相關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田田蓮葉撥弄著微風”的“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漢樂府《江南曲》有“蓮葉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過這個詞。B.馮友蘭的題詞用“屢經艱苦”,簡潔地寫出了西南聯大學生所經受的“苦其心志,勞其筋苦,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等種種磨礪。C.文中的成語“世外桃源”,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聞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與世隔絕、安居樂業的理想世界。D.文中引用的“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句,出自相傳為劉邦所作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廣為流傳。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聞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與世隔絕、安居樂業的理想世界”錯誤。原文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個‘世外桃源’,他在這里能夠靜心讀書,以至于除吃飯、上課外,長時間不見下樓活動”,并不是安居樂業;再聯系時代背景,是逃離北平避難于此,國難當頭階段。故選C。]6.下列對作品的理解和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作者借追懷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師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尋常的生活,展現了他們“剛毅堅卓”的精神風貌。B.在聞一多的《紅燭》中,我們能感受到先生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消耗自我、犧牲自我的精神品格。C.第⑦段結尾處,以虛擬之筆描寫聞一多先生手擎《紅燭》遠去的情形,飽含作者對聞先生的崇敬與追思。D.后生學子循著先賢的足跡造訪南湖,以欣賞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風土人情,尋找親切而充滿詩意的生活。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以欣賞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風土人情,尋找親切而充滿詩意的生活”錯誤,依據第十段“蒙自分校,雖然只存在了短短幾個月,卻是西南聯大這支現代樂曲中一段優雅的樂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間跳蕩”“又多少年后,北大、清華、南開的后生們循著先賢的腳步來,來看這一湖波光瀲滟的水”可知,“后生學子”造訪南湖,主要是因為南湖是西南聯大曾經的校址,大師們曾經在此求學研究,是緬懷先賢。故選D。]★7.在第④自然段中,“她們將頤樓叫成了聽風樓”,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首先確定句子中的關鍵詞,即“頤樓”“聽風樓”。然后結合詞語本身的含義以及語境理解這些關鍵詞的含義,進而理解句子的含意。“頤”本是保養之意,“頤樓”這一名稱可以看出這個地方的寧靜怡人,體現的是當地居民頤養天年的愿望;“聽風樓”源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一對聯;結合上文西南聯大學生在這地方的活動來看,“西南聯大師生的生活就與美麗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師生上下課經過南湖東堤,課余在湖邊讀書、唱歌、誦詩,在湖里暢游,在亭上探討,青春的氣息彌漫水中。魚翔淺底,鳥兒撲飛,田田蓮葉撥弄著微風。南湖,一時成了聯大師生感情的依托、詩情的沃土”,西南聯大的學生在戰爭年代在這個地方寧靜專心的讀書學習,“聽風樓”就是展現這樣的生活狀態;結合“家鄉、親人、故都,無不隨風而來”“聽的是‘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嗎?聽的是‘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嗎”“開學第一天,分校師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學禮堂集會。會上,北京大學同學會發出《告全國同胞書》,呼吁喚醒國人,擔負起應盡的責任,爭取國家民族之生存。他們還走上街頭,以各種形式宣傳抗戰。有的同學竟就參加了飛虎隊,奔向抗日的戰場”可知,“聽風樓”展現西南聯大學生對國事的關心,他們喚醒國人、抵御外侮、收復河山的愛國激情,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運動之中。由“頤”改成“聽風”,重在展現西南聯大學生在這個地方讀書學習的狀態,展現的是他們投身社會運動的行為,那么她們“將頤樓叫成了聽風樓”則是說明西南聯大師生在讀書的同時更側重社會運動。【答案】 ①“頤”的意思是保養,體現的是當地居民頤養天年的愿望。②“聽風”即“聲聲入耳,事事關心”,指的是在寧靜的讀書生活中,西南聯大師生滿懷喚醒國人、抵御外侮、收復河山的愛國激情,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運動之中。③由“頤”改成“聽風”,表達了西南聯大師生在讀書的同時更側重社會運動。8.作者說《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讓人淚涌”,請根據文意,對此詩的這一特點加以賞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首先分析其中使用的手法。“我遠來是為的這一園花”“我遠來是為的這一湖水”語句多次出現,以反復手法表達了對南湖風光的贊美;“你問我的家嗎?”“我的家在遼遠的藍天下”運用設問手法,一問一答,引發讀者思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與“讓夢里聽一聲故國的鐘”共同表達對國難時期顛沛流離的痛苦和對家鄉的思念;“讓我枕著湖水睡一睡”“讓湖風吹散我的夢”“讓落花堆滿我的胸”使用整句,則表達對南湖美景的沉醉及對南湖給予西南聯大師生學習環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結構上首尾間隔反復“你問我的家嗎?我的家在遼遠的藍天下”這一設問,結構嚴謹,中心突出。感情表達可謂淋漓盡致,抒情令人淚涌。最后分析效果。作者借助《南湖短歌》是為了表達對南湖自然風光的謳歌,和對特殊年代給西南聯大提供棲居環境的南湖的感激之情。【答案】 ①《南湖短歌》運用反復、排比、設問、首尾呼應等手法抒發感情。②借對蒙自南湖風光的欣賞和贊美,強烈抒發對南湖給予西南聯大師生學習環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③詩歌也飽含了國難時期顛沛流離的痛苦和對遙遠家鄉的濃烈思念。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