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閱讀 任務二 概括特定信息,歸納主旨情感-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備考寶典(新高考通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閱讀 任務二 概括特定信息,歸納主旨情感-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備考寶典(新高考通用)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閱讀
任務二 概括特定信息,歸納主旨情感
[任務解讀]
“特定信息是指“原因”“結果”“作用”“意義”“影響”“方式”“特點”“情感”等方面的信息,這類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閱讀的??碱}型。
[考向概覽]
問題一 如何概括特點(作用)題?
 《荷塘月色》第四至六段共描寫了三幅畫面,請給每幅畫面加一個小標題,并概括每幅畫面所寫的景物及其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幅:月下荷塘。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具有幽靜、淡雅的特點。
第二幅:塘上月色。寫了月光、青霧、淡云、樹影,具有朦朧、縹緲的特點。
第三幅:荷塘四周。寫了樹色、樹姿、遠山、燈光、蟬聲、蛙聲,具有陰沉、模糊的特點。
1.題干中有“概括”“體現”等字樣。
2.題干中有“作用”“特點”等字樣。
3.題干中沒有“作用”“特點”等字樣,一般要求比較靈活,如要求分析某一特點的表現在哪里。
一、概括人物形象特點(作用)思考“三角度”
1.從記敘的事件中概括特點(作用)。這一點與概括小說中人物的形象特點(作用)需要從情節入手是一個道理。
2.從描寫中概括特點(作用)。對于文中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外貌等的描寫,特別是細節描寫,要重點關注,從這些描寫中均可以提煉出人物形象的特點(作用)。
3.從抒情議論中概括特點(作用)。文中抒情議論的語句,特別是對人物形象的評價性語句,往往直接點明人物形象特點(作用),概括時不可忽視?!   ?br/>二、概括事物形象特點(作用)思考“三層次”
1.分析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形態、色澤、聲音等)和環境特點。
2.挖掘事物形象的內在品格(內涵、本質、精神等),抓物與志的“契合點”。
3.分析塑造此形象的意義(運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體現作者的某種情操或情感,表達作者的某種向往或追求)?!   ?br/>?即時訓練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送一位遠征的友人
——給到×北工作的L
方齡貴
來信說:“……是時候了,我要去了。我來自遙遠的北方,還要回北方去?!鎳桂B我二十年,是為她出力的時候了。我決定二次北征?!绻业瓜聛?,請為我的光榮歡喜,節制你的悲哀,并設法通知我遠在松花江邊的家,告訴他們我躺在祖國的原野上了……”
寄來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這神圣的斗爭中了,而我還在這邊荒的一角,寂寞地活著。我心里有許多話卻一時無從敘說。我于是把想象放在一個遼遠的地方,你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我屈起手指頭,已經不多不少五個年頭了,自從我們背起行囊走出那個地方。
當我們跳下車,在北平城里停下我們腳步的時候,發覺這里并不如我們所想象。它太沉悶,太無生氣。人們似乎已經遺忘了關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藥旗子壓得喘不過一口氣來。我們的祖國就是這樣一個破碎的祖國,苦難的祖國。我們時刻不能忘記,我們來是為了受苦,為祖國受苦。當整個國家在苦難里掙扎的時節,一切輕蔑,損害,污辱都算不了什么。給家里去信,只說:“這里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不回來,將來不想回家了?!惫室獍言捳f得那么輕松,想減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擲放的分量,自己卻不敢再看第二遍。
兩年的時光消度過去了,我們到了南京。落日黃昏,山邊水崖,你總是惆悵地向遠遙望著,懷念烽煙的北國。江南的山水,你一點也不留戀,你只想呼吸離家較近一點的地方的空氣。你不能安于這種平靜的生活,終于在一個迷霧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邁開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來了,仿佛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著來了“七七”。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亂,敵兵到處搜查,拘捕,風聲鶴唳。你呢,家里的接濟斷了,兩個銅板,到街上換一個燒餅,不是為了果腹,只是為了運動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著。有時連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兩口白開水。……讀到這個地方,我用盡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淚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們無愧于我們的祖國,不是為了她,在家里我們并不缺乏溫飽。你囑我不要為你的貧苦傷心,這對你是一種磨煉,一種經驗。你那故作寬慰的苦心雙倍加重我的悲哀。沒有比有心地隱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你已經不能安心讀書。祖國在呼喚你,戰爭呼喚你。你為她的遠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熱情,隨著××訓練班去了。彼此都無消息,完全隔絕在兩個世界里。你在哪里呢?到底還是你自己,把這個謎底揭開了。一封信從黃河邊上飛到我的手里來,原來你到離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滿了戰斗的熱情,說從早到晚都可聽到炮火和炸彈爆裂的聲音,并不憚煩瑣地描繪著,描繪著你怎樣在炮火和炸彈的空隙處理你的工作。還說,北方,我歌頌她,她有多么美麗,健康!每天有小米飯吃,像回了家。……
然而你不滿足,說自己太年青,做事的力量不夠,你還想學習。像從天上飛下來一樣,在一個春天的下午,我又握到了你的手。
那是一雙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纖弱。你臉上蒙上一層風塵的顏色,似乎有一點蒼老。在那狹小的旅店里,對著酒我們盡情地訴說。夜晚來時,望著滿天星月,向我敘說北中國的消息,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從前聽老人講故事一樣地聽著。年余沒見,你的胸襟更擴大了。
你住下來,你想學一點專門的技能,到敵人后方去工作。你興奮,你即刻要去長沙,然而問題發生在錢上。那使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著小雨,我們撿點了幾件衣服,到街上換錢。那該多么難為情!自己覺得臉上發燒,把慈母的手綴[注]轉讓給別人。我們低著頭,把衣服的面積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見熟人。秦瓊賣過他的黃驃馬,我們現在賣衣服。我們裝作買東西,走進店鋪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來,(好像偷來的一樣)低聲地問他們:“買衣服么?”那聲音模糊得幾乎連自己也聽不清楚。真想一轉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沒有,我們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為的是多爭幾毛或幾分。那條二里長的小街被我們走到盡頭。眼巴巴地瞧著自己的衣服換了主人,像離別一位患難中的朋友,接過手中的幾張票子,頭也不回我們走出來了?!饷媛渲∮?,感覺一陣空虛。一轉身我看見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淚。……我把頭轉到另一方向,我矚望陰沉的天空。天空怎么那樣暗呢。
你到了長沙。你學習怎樣運用你的“武器”。而現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懷念的地方。
我不留戀,也不傷感。我為你歡喜,為你祝福。我們都經歷了太多的憂患,感情脆弱得像一支繃緊的弦。這不成:時代不容許我們。你勸我要堅強,現在我自己勉勵自己。別以為我們的苦難是偏得的不幸,我們不過是苦難的祖國的一個小小章節,放開眼睛,有多少人失掉鄉土,拆散了家,有多少靈魂,為我們的祖國,把血灑在大地上。我們,后死者們,得接替上去,繼續把血液輸送給祖國的土地,滋養她,肥沃她,使自由在這上面生長。
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國正需要你。我們來自北方,北方有我們祖先的墳墓,有我們的家鄉,還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朋友,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記時常給我捎幾個字來。我祝福你,愿你平安。
(選自1940年2月25、27日《大公報》,有刪改)
【注】 手綴:此處指母親親手做的衣服。
 在作者筆下,友人L是一個怎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友人L是一個愛國的革命者。從文中“祖國喂養我二十年,是為她出力的時候了”“原來你到離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等句子看,友人熱愛祖國、矢志抗日、投身革命、不畏犧牲;從文中“你不能安于這種平靜的生活”“不是為了她,在家里我們并不缺乏溫飽”等句子看,友人追求光明,不戀安逸;從文中“你囑我不要為你的貧苦傷心,這對你是一種磨煉”等句子看,友人隱忍堅毅。
【答案】 熱愛祖國,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隱忍堅毅,不戀安逸,不畏犧牲。
問題二 如何概括原因題?
 有評論家稱《荷塘月色》一文既有“淡淡的喜悅”也有“淡淡的哀愁”,為什么這么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淡淡的喜悅”:①因為作者是想擺脫憂郁情懷才欣然前往荷塘的。文章開頭寫道,“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②受美景的感染。走在荷塘邊的小路上,作者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頓生;之后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采蓮的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
(2)“淡淡的哀愁”:①不滿于現實,“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②景美得不徹底。路是幽僻的,寂寞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卻想到“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卻發出“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的感慨。不滿于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盡管身處美景中,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
1.題干中往往有“概括”“寫出”等作答動詞和“緣由”“原因”等表答題方向的名詞或“為什么”“為何”等疑問詞。
2.題干中沒有“原因”“為什么”“緣由”等字樣,但是可以通過轉變問法變換成原因概括題。如:(2022·全國乙卷)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狀態更是一再呈現。請分析這種恍惚感的由來。
原因概括,題干呈現的往往是作者的觀點(結論),要求篩選、概括作者持該觀點的理由(依據)。需要注意:
1.辨明因果關系
很多散文會闡發某種生活感悟,明晰某種道理,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題人命題的“果”。這個“果”從何而來?就是從文中的敘事、描寫、回憶等內容中來。解答時需運用由果溯因的思維方式,同時注意一果多因的情況。
2.“近”“遠”結合原則
就近原則和分散原則相結合。凡是題干語句出現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點密集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兩點可能分散在離題干語句較遠的上下文中,這時就要適當擴大搜索范圍。
3.“顯”“隱”結合原則
既要注意顯性要點,又要注意挖掘隱性要點。隱性要點往往隱含在較含蓄的敘述和描寫之中。    
?即時訓練
2.(2022·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九一八”致弟弟書
蕭 紅
可弟:小戰士,你也做了戰士了,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過了;記得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個短促的時間是與你相處的,現在想起就像連你的面孔還沒有來得及記住,而你就去了。
記得當我們都是小孩子的時候,當我離開家的時候,那一天的早晨你還在大門外和一群孩子玩著,那時你才十三四歲,你看著我離開家,向著那白銀似的滿鋪著雪的無邊的大地奔去。你戀著玩,對于我的出走,你連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長大了,有時寫信給我,因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時收到,有時收不到。但我讀了之后,竟看不見你,不是因為那信不是你寫的,而是在那信里邊你所說的話,都不像是你說的。比方說——生活在這邊,前途是沒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鮮,但心里邊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為我總有一個印象,你曉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時候,總是愿意說一些空話,問一問,家里的櫻桃樹這幾年結櫻桃多少?紅玫瑰依舊開花否?或者是看門的大白狗怎樣了?你的回信,說祖父的墳頭上長了一棵小樹。在這樣的話里,我才體味到這信是弟弟寫給我的。
但是沒有讀過你的幾封這樣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離得你遠了。
可弟,我們都是自幼沒有見過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們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飄飄蕩蕩的,前邊沒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來,是來自東京的,說你是在那邊念書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東京去看看,我想這一次可以見到你了。這是多么出奇的一個奇遇。
我一到東京就寫信給你,約你第三天的下午六點在某某飯館等我。
那天,我五點鐘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點鐘,沒有人來,我又多等了一刻鐘,我又多等了半點鐘,我想或者你有事情會來晚了的。到最后的幾分鐘,竟想到,大概你來過了,或者已經不認識我。第二天,我想還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個老婆婆,說你已經在月初走了,離開了東京了。你那簾子里頭靜悄悄的,好像你在里邊睡午覺的。
半年之后,我還沒有回上海,你又來了信,說你已經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
我想這可糟了,又來了一個小吉卜賽。
這流浪的生活,怕你過不慣,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說:“你可以過得慣,為什么我過不慣?”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處來,我看見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滿了慌亂。我想這些流浪的年輕人,都將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們的一伙,你們都是年輕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內心充滿了力量。你們是被逼著來到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們都懷著萬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沒有回頭。但是你們都充滿了饑餓,所以每天到處找工作。你們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葉似的被秋風卷著,彎著腰,抱著膀,打著寒戰。
那時你不知我心里的憂郁,你總是早上來笑著,晚上來笑著。進到我屋子來,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書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種傻里傻氣的樣子,我看了,有的時候,覺得討厭,有的時候也覺得喜歡,雖是歡喜了,但還是心口不一地說:“快起來吧,看這么懶?!?br/>不多時就“七七”事變,很快你就決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軍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滿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們在黃瓜架下捉著蟲子的那樣的夜,那樣黑黑的夜,那樣飛著螢蟲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沒有同你講什么話。我送你到了臺階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時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讓你走,還是不愿意。只覺得恍恍惚惚的,把過去的許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個新,事事都顯得特別真切,又都顯得特別模糊,真所謂有如夢寐了。
可弟,你從小就蒼白,不健康,而今雖然長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體力仍舊是壞的。我很怕你走到別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勸你回家,因為你的心里充滿了誘惑,你的眼里充滿了禁果。
恰巧在抗戰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訴我你在洪洞的前線,離著我很近,我轉給你一封信,我想沒有兩天就可見到你了。那時我心里可開心極了,因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樣年輕的孩子們,他們快樂而活潑,他們跑著跑著,工作的時候嘴里唱著歌。這一群快樂的小戰士,勝利一定屬于你們的,你們也拿槍,你們也擔水,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雖然我給你的信,你沒有收到,我也沒能看見你,但我不知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見到了你一樣。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從那以后,你的音信一點也沒有的。而至今已經四年了,你到底沒有信來。
我本來不常想你,不過現在想起你來了,你為什么不來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寫了以上這些,以遣胸中的憂悶。
愿你在遠方快樂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刪改)
 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狀態更是一再呈現。請分析這種恍惚感的由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章中“恍恍惚惚”的情感狀態共出現兩次。第一次出現在第二段,“世事恍恍惚惚地就過了”,結合其后的內容可知,“我”之所以“恍恍惚惚”是因為“我”感覺時光流逝太快,十年中和弟弟相處的時間太短。第二次出現在第二十段,“只覺得恍恍惚惚的”,結合其后“事事都顯得特別真切,又都顯得特別模糊,真所謂有如夢寐了”可知,“我”此時感到“恍恍惚惚”是因為“我”對與弟弟相處的回憶感到真切而又模糊,恍如夢境。此外,結合文章的情感主旨,“我”“恍恍惚惚”的情感狀態還來源于對流浪在外的弟弟的牽掛、擔心和思念之情。
【答案】?、俑锌畷r光流逝之快,十年中和弟弟相處的時間短促。②對與弟弟相處的回憶感到真切而又模糊,恍如夢境。③牽掛、擔心、思念流浪在外的弟弟。
問題三 如何概括主旨情感題?
主旨,是文章思想內容的核心,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對人、事、景、物的認識和態度,以及由此表現出的感情傾向。在散文閱讀題中,對主旨的考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荷塘月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傥恼聦懥撕商猎律利惖木跋?,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思想感情,為后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②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未來的政治思想,也表達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該類型題目的題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動詞和“主旨”“啟示”“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等表答題方向的名詞。
一、主旨情感概括“三思維”
1.“關鍵整體相結合”思維
既要抓住文章標題、開頭、結尾,文中的議論句、抒情句、文眼等關鍵詞句,又要認真思考全文內容,解答時一定要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1)解讀題目。很多題目直接點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練的概括。有的題目即使沒有點明主旨,也往往與中心意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點。
(2)分析首尾。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對首尾的語句進行重點品悟,這樣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br/>(3)分析議論、抒情語句。散文中的議論、抒情語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觀點態度,抓住了這些語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借助背景。借助注解或寫作時間,了解相關時代背景,由此推斷作者的寫作意圖。
2.“段意串聯”思維
即匯總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這種逐層的、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煉,是分析歸納文章中心意思最切實有效的方法。
3.“因文而異”思維
(1)寫人敘事類散文或對人物作出評價或贊美,或揭示、評價事件的意義,或從事件中生發出對人生等問題的感悟和認識。(2)寫景狀物類散文則是借景、物抒發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某種感悟。(3)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對人生或社會、生活的揭示或評價。
二、主旨情感概括“2注意”
1.注意由“形”悟“神”
整體內容概括需要關注文本的“形”,由“形”悟“神”。根據文中所寫的事件、景物、人物等,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寫作目的,同時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的特點及象征意義,從散文的“情、志、理”入手。
2.注意情感態度變化梳理
(1)情感變化類。對于“情感變化類”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捋線串珠”,即先沿著作者的情感線索讀下去,尤其注意“線”的起點和終端;然后將文中關于心理描寫的詞語作為彩珠,串到這根“線”上。“串珠”時千萬不要把“珠子”遺漏了,那樣情感變化就有可能脫節;對于那些表述情感相近的詞語,可只擇取特征鮮明的詞語,防止重復。
(2)情感梳理類。對于涉及“哪些情感”之類的題目,最好的辦法是先在文章中圈定和摘錄出帶有明顯感彩的詞語,然后根據詞語所承載的感情傾向,分門別類,逐一感受體味,即可比較準確地獲取答案?!   ?br/>?即時訓練
3.(2023·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機械的詩——旅途隨筆之一
巴 金
為了去看一個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寧鐵路上的旅客。三個朋友伴著我從會城到公益,我們在火車里大概坐了三個鐘頭。時間很長,天氣很熱,但是我并不覺得寂寞。
南國的風物含有一種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顯出一種夢境般的美麗:那樣茂盛的綠樹,那樣明亮的紅土,那一塊一塊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還有明鏡似的河水,高聳的碉樓。南國的鄉村,雖然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們究竟是很平靜,很美麗的!
到了潭江,火車停住了。車輪沒有動,而外面的景物卻開始在慢慢地移動。這不是什么奇跡。這是新寧鐵路中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這里沒有橋,火車駛上了渡江的輪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讓輪船載著它慢慢地渡過江去。
我下了車,把腳踏在堅實的鐵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鋪著鐵軌,火車就躺在那上面喘氣,左邊有賣飲食的貨攤,許多人圍在那里談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過火車頭面前,到了右邊。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訴我在這船上做工的人數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沒有看見這許多。有些工人在抬鐵鏈,有幾個工人在管機械。在每一副機械的旁邊至少站得有一個穿香云紗衫褲的工人。他們管理機械,指揮輪船向前進。
看著這些站在機械旁邊的工人的昂頭自如的神情。我不禁從心底生出了感動。
四周是平靜的白水,遠處有樹有屋。江面很寬。在這樣的背景里顯出了管理機械的工人的雄姿。機械有規律地響著,火車趴在那里像一條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著這一切,在我的心里開始發生了對于這些工人的羨慕。我感到了一種詩情。我仿佛讀了一首真的詩。于是一種喜悅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戰抖的感情抓住了我。這機械的詩的動人的力量,比任何詩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綠水”“愛情”一類的東西才是詩的材料,把詩人當作很sentimental(感傷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實他們完全不懂得詩。詩應該給人以創造的喜悅,詩應該散布生命。
我不是詩人,但我卻相信真正的詩人一定認識機械的力量,機械工作的靈妙,機械運動的優雅,機械制造的完備。機械是創造的,生產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機械的詩才能夠給人以一種創造的喜悅。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機械、指揮輪船、把千百個人、把許多輛列車載過潭江的工人,當他們站在鐵板上面,機械旁邊,一面管理機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見輪船慢慢地逼近岸邊的時候,他們心里的感覺,如果有人能夠真實地寫出來,一定是一首好詩。
我在上海常常看見一些大廈的建筑。打樁的時候,許多人都圍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機械從高處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樁打進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聲音和動作都是有規律的。它們繼續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樁完全打進去了。四周的旁觀者的臉上都浮出了驚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跡。機械完成了奇跡,給了每個人以一種喜悅。這種喜悅的感情,也就是詩的感情。我每次看見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讀一首好詩。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廣州
(有刪改)
 本文在寫“機械的詩”時一再寫到工人,請簡要分析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章形象,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首先分析二者的關聯。結合“有些工人在抬鐵鏈,有幾個工人在管機械。在每一副機械的旁邊至少站得有一個穿香云紗衫褲的工人。他們管理機械,指揮輪船向前進”可知,工人操控、管理、指揮這些機械,如果沒有工人,這些機械就是一堆廢鐵,沒有了靈魂,沒有了價值。
結合“在這樣的背景里顯出了管理機械的工人的雄姿。機械有規律地響著,火車趴在那里像一條被人制服了的猛蛇”“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機械、指揮輪船、把千百個人、把許多輛列車載過潭江的工人”可知,機器在人的操控管理之下擁有了創造的能力,所以機械的創造實則是人的創造。
最后分析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文章題為“機械的詩”,贊美了機械的創造的力量,更是肯定了機械背后的管理操控者——工人的能力。
【答案】?、俟と耸菣C械的操控者、管理者、指揮者,是機器背后的靈魂。②機器的創造,本質上還是人的創造,在人的控制下,機械的力量才是完美的。③對機械力量的贊美,實則是對人能力的肯定。
任務集訓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十九歲的秋天
[日]永井荷風
近幾年,讀報時,我感到東亞風云變幻,文字同源的日中兩國似乎并無交好之意?;叵肫鹱约菏艢q那年的秋天,隨父母一起去上海游玩兒時的林林總總,已恍如隔世。
家父甚好唐詩宋詞,因此很早便結識了一些清朝文人。在我兒時,父親的書房和會客室的壁龕里總掛著何如璋、葉松石、王漆園等清朝名士的書畫。
何如璋作為清朝公使,大概從明治十年開始,便常駐于東京。
那時,每逢院中梅花凋零,家中的會客室里總會掛出何如璋揮毫所書的東坡絕句——《東欄梨花》。我如今雖已耄耋之年,但仍能誦出這二十八個字: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
人生看得幾清明。
何如璋在明治時期的儒生墨客中頗受尊重。幾乎所有的詩文作品集里都有他的題字和書評。
我于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九月離開東京。輪船因要裝貨,故在碼頭停留了兩天兩夜。我借此游覽了京都大阪的名勝古跡,盡情地享受著人生的首次旅行。①那時的情景早已淡漠在風塵中。
輪船剛抵達長崎時,一個中國人登船拜訪了父親。他身穿淡紫色長衫,嘴里叼著煙卷,看樣子像個商人。那時,長崎還沒有供輪船停靠的碼頭,所以他乘小船而來。在離開時,②他一邊下舷梯,一邊“舢板!舢板!”地呼喚著小船。這聲音讓我激動不已,仿佛自己已處在那遙遠的異國他鄉。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無法忘懷那種難以言表的感覺。
輪船在清晨到達長崎,又迎著夕陽重新出航。翌日午后,我們進入吳淞江的入河口,在蘆荻之間略作等待,趁著漲潮,抵達上海碼頭。那年春天,父親辭官從商,開始接手上海某公司的業務,所以前來迎接我們的人很多。③碼頭上停著威風凜凜的雙頭馬車。在東京,拉鐵道馬車的馬匹個個都骨瘦如柴,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與之相比,這兩匹馬健碩有力,甚是討人喜愛。隨車還配著車夫和隨從各兩名。他們戴著墜有紅穗的帽子,身穿白色制服,紅色的袖口和領口鮮艷奪目。那時候駐東京的歐美公使所乘坐的馬車也不過如此。所以車中的我們有一種自己是貴族的錯覺。
父親的住處就安排在公司里,離碼頭只有兩三條街的距離。馬鞭聲音乍響未落,我們就沿著石墻進入一道鐵門,在一座法式的灰色石建筑前停了下來。
吃過晚飯,父親公司的人帶我轉了轉。走了一個來小時,估計來回路程得超過一日里。
我回到房間,躺在床上,雖然疲憊不堪,但卻輾轉難眠。心底激蕩的波瀾有了深刻的質變,已不再單單是剛踏上這片土地時的興奮與好奇。那時,年幼無知的我,尚不知“異國情調”這個詞,更別說認知和剖析這樣的心境,能做的僅是從感官上膚淺地體會這一切。
但每日沉浸其中,我也終于模模糊糊地開始感受到由外國文化所喚起的別樣情懷。我曾遇見鑼鼓喧天、浩浩蕩蕩的道臺隊伍;也曾目睹暮色時分,哭聲震天的奔喪女眷。這些奇異的風俗令我驚奇不已。此外,田園林間,美麗婦人頭戴桂花、乘坐馬車的情景;蕭條徐園,回廊上所掛的對聯,以及昏暗中庭里,默默盛開在秋日的寂寞野花,還有連接劇院和茶館的繁華街道。這一切都讓我愈發感到異國色彩的奪目絢爛。
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二次革命之后,中國人改掉了清朝二百余年的舊風俗,開始和我們一樣接納歐美文明。因此,三十年前我所目睹的繽紛色彩想必現已在新上海的街頭銷聲匿跡了。
和江戶時代一樣,清朝的歷法也是陰歷。某日,我和父母乘馬車到郊外一座名為龍華寺的古剎游玩。坐在馬車上,父親說到上海市中心既無可登高之處,又無能望遠之景,唯有站在郊外龍華寺的塔頂上,才可眺望到云霧渺渺間,低伏于遠處的群山。上海遠郊的平原上,楊柳影疏,蒹葭萋萋,桑枝低垂,放眼望去無邊無際。而龍華寺便隱沒其中。現在回想起來,那天好像是九月初九重陽節。喜好漢詩的日本文人自江戶時代便熱衷于這個節日。重陽佳節,登高望遠,賞秋菊、摘茱萸,賦詩言情。
到了昭和時代,日本人都將秋高氣爽游山一事稱為遠足。這是從美國傳來的新詞。但在我這樣頑固不化的人看來,僅自古以來所用的“登高”一詞便足夠了。
我不記得那年的陰歷九月十三是陽歷的哪一天,只記得那天吃過晚飯,父親與我在書房閑聊時,說到今天是九月十三,便即興作詩一首。
蘆花如雪雁聲寒,
把酒南樓夜欲殘。
四口一家固是客,
天涯俱見月團樂。
我本想在上海找個合適的大學,這樣便可長居于此。因為若是回到東京,便得接受征兵體檢。不過讓我最不可忍受的是即便上了大學,也得學習柔道等無聊的東西。然而,事不遂我愿,那年冬天,我便和母親乘船回到東京。我離開上海時,已是初冬時節。
如今回首,這一切仿佛是自己三十六七年前做的一場黃粱美夢。如潺潺流水般,匆匆逝去的歲月不曾為何人停下腳步,正如東坡居士詩中所言:④“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br/>寫于甲戌年(一九三四)十月
(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部分,由不盡如人意的現實引出對十九歲那年秋天到達上海的回憶,繼而感慨良多。
B.父親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及自己年歲雖高卻能脫口說出詩句,足見作者一家深受中國文化影響。
C.中國原有讓年輕的作者好奇的絢爛奪目的“異國情調”,但在歐美文明的沖擊下早就銷聲匿跡。
D.作者對于把中日有登高望遠,賞秋菊、摘茱萸,賦詩言情習俗的重陽節改為“遠足”頗有微詞。
C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
C.“早就銷聲匿跡”錯誤。由原文“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二次革命之后,中國人改掉了清朝二百余年的舊風俗,開始和我們一樣接納歐美文明。因此,三十年前我所目睹的繽紛色彩想必現已在新上海的街頭銷聲匿跡了”可知,“在歐美文明的沖擊下早就銷聲匿跡”是作者的一種主觀想法,而不一定是客觀現實。故選C。]
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句子①中“淡漠”一詞,準確寫出對第一次在京都大阪旅行未能留下印象,與后文形成對比。
B.句子②中兩個“舢板”連用,生動再現了來登船拜訪父親的中國友人內心的無比急切和激動。
C.句子③將上海的馬與日本的馬對照著寫,突出了兩者的不同,體現了作者當時真實的感受。
D.句子④的詩句引用,與前文相照應,更增強了中國文化韻味,體現了作者的中國文化情結。
B [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句子的分析和鑒賞能力。
B.“來登船拜訪父親的中國友人內心的無比急切和激動”錯誤。本處表現的是作者看到來登船拜訪父親的中國友人時內心的激動之情。故選B。]
3.中日兩國都有重陽節“賦詩言情”的習俗,請你為文中作者默寫出一句相關詩句并揣摩作者此時的心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
本處是寫九月九日重陽佳節那天,“我”和父母乘馬車去龍華寺的古剎游玩時登高遠眺時的景象,因為作者對中國的喜愛,所以作者看到上海郊外的景色時,表現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
當時喜好漢詩的日本文人自江戶時代便熱衷于重陽節,并且都有重陽佳節登高望遠,賞秋菊、摘茱萸,賦詩言情的傳統習俗,所以“我”在這一天登高望遠,體現出“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重陽佳節登高望遠本身就有對親人故鄉的思念之情,而當時喜好漢詩的日本文人自江戶時代便熱衷于重陽節,所以作者身在異地,自然而然會想到自己的國家,想到自己的故鄉,所以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而“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能體現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答案】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情感:①對故鄉的思念之情;②對所看到的上海景色的喜愛之情;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4.這篇散文流露出傷感的感情基調,作者是通過哪些具體事件來表達這種情感的?請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本文回憶的是自己十九歲那年的秋天,隨父母一起去上海游玩兒時的林林總總,寫到“我”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喜愛之情,而文章的開篇卻寫到“近幾年,讀報時,我感到東亞風云變幻,文字同源的日中兩國似乎并無交好之意”,所以表達了“我”對中日兩國無交好之意的遺憾之情。
文章寫到“我”在上海時看到的絢爛奪目的異國色彩,但是二次革命后,中國人改掉了清朝二百余年的舊風俗,開始接納歐美文明,所以“我”三十年前所目睹的繽紛色彩想必現已在新上海的街頭銷聲匿跡了,所以表達了“我”對上海的繽紛色彩被歐美文化影響的無奈之情。
文章寫到九月九日重陽佳節的時候,“我”和父母乘馬車到郊外一座名為龍華寺的古剎游玩,登上龍華寺的塔頂向遠處眺望,看到上海的景色而感到喜悅,而喜好漢詩的日本文人自江戶時代也熱衷于這個節日,所以表達了“我”在異國他鄉登高遠眺既興奮又惆悵的情感。
文章的結尾寫到“我”本想在上海找個合適的大學,這樣便可長居于此。因為若是回到東京,便得接受征兵體檢。不過讓“我”最不可忍受的是即便上了大學,也得學習柔道等無聊的東西。然而,事不遂我愿,那年冬天,“我”便和母親乘船回到東京,所以表達了“我”對不能留在中國而被迫回國的無奈之情。
【答案】?、賹χ腥諆蓢鵁o交好之意的遺憾之情;②對上海的繽紛色彩被歐美文化影響的無奈之情;③在異國他鄉登高遠眺既興奮又惆悵的情感;④對不能留在中國而被迫回國的無奈之情。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雕塑上的煙云
肖復興
一個藝術家和他所創作的作品之間,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就像一朵蒲公英,不知會飄落何處,然后撒下種子,在某一時刻突然綻放,有的隨風凋謝,有的卻在歲月里沉淀下來,如同經久不化的琥珀。如果不是歷史的風云際會,讓劉開渠和成都有了彼此終生難忘的邂逅,在成都的歷史,乃至在中國的雕塑史上,會出現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雕塑嗎?
1939年,劉開渠為王銘章塑像。他知道,臺兒莊決戰前,在殘酷卻關鍵的滕縣戰斗中,就是王銘章帶領官兵和日軍血戰幾個晝夜,最后高呼“中華民族萬歲”,和幾千名川軍一起全部陣亡。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在他剛從法國歸國不久,他已經為八十八師陣亡將士塑造過銅像。
抗戰期間的雕塑,與和平年代的截然不同,與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時的更不一樣。不僅材料匱乏,而且還要面臨日軍飛機的轟炸。那時,劉開渠點起爐火,親自翻砂鑄銅,開始他每一天的工作。他為王銘章將軍塑造的是一個軍人騎著戰馬的形象,戰馬嘶鳴,前蹄高高揚起,將軍緊握韁繩,威風凜凜,怒發沖冠。他能夠聽得到那戰馬隨將軍一起發出的震天的吼叫,能夠看得到將軍和戰馬身旁的戰火紛飛,還有的,便是爐火帶風燃燒的呼呼響聲,頭頂飛機的轟鳴聲,炸彈憑空而降的呼嘯聲。為他做模特的一位川軍年輕士兵和為他做飯的女廚娘,先后被炸死。這讓他愈發激憤在胸,欲罷不能。他想起,剛剛從法國歸來時,魯迅對他說:“過去只做菩薩,現在該是輪到做人像了。”他現在做的就是人,是一個代表著他自己,也代表著全中國不屈服的同胞的頂天立地的人。
如今,站在新都桂湖公園里的王銘章將軍的塑像前,不禁讓我想起另一位文人郁達夫,當看到劉開渠為八十八師陣亡將士所塑的雕像后,他激動地說:“比起那些賣野人頭的雕塑師的滑稽來,相差得實在太遠,遠得幾乎不能以言語來形容。一個是有良心的藝術品,一個是騙小孩子們的糖菩薩?!彼叨仍u價劉開渠:“他的雕刻,完全是他的整個人格的再現;力量是充足的,線條是遒勁的,表情是苦悶的……疏疏落落的幾筆之中,真孕育著多少的力量,多少的生意!”我不知道寫于1935年初的這篇文章,是不是中國美術史上關于劉開渠雕塑的第一篇評論,只是心想,如果郁達夫看到了眼前的這尊王銘章將軍的塑像,不知又該怎樣的激動呢。
王銘章將軍的巍峨塑像,一下子讓成都霧霾沉沉的天空明亮了許多。和西方擁有城市雕塑的傳統完全不同,我國沒有這樣的傳統,我們的雕塑,一般只在皇家的墓地和花園里或廟宇里,馬踏飛燕、昭陵六駿、菩薩觀音、彌勒羅漢,曾經是我們的驕傲。劉開渠的這一尊塑像,是撒下的第一粒種子,不僅成為成都而且成為全國城市雕塑的發源地。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劉開渠并非只為成都立了這樣一尊塑像。據我不完全的統計,劉開渠一生為成都做的城市塑像共有11尊,在這些雕像中,《無名英雄紀念碑》塑像最為有名。像高2米,底座3米,無名英雄為川軍士兵的形象,雕像以川軍幸存者——一個叫張朗軒的士兵為原型塑造,身穿短褲,腳踩草鞋,背挎大刀和斗笠,手持鋼槍,俯身做沖鋒狀……
那天,我去瞻仰這尊無名英雄塑像,看見它身后的公園繁花似錦,身前的大街車水馬龍,一覽都市今日的喧囂與繁華。塑像前擠滿了停放的自行車,擠過去到那碑座前,看見上面刻有幾行文字,大意為當年四川十五六人中就有一人上抗日前線,參軍者共有三百多萬,川軍傷亡的將士占全國總數的五分之一,傷亡64萬余人??吹竭@樣的數字,再來看眼前的這尊塑像,似乎能夠聽到塑像的怦怦心跳,也能聽見劉開渠的澎湃心音。
作為我國現代雕塑特別是城市雕塑的奠基人,劉開渠對成都的感情,讓人感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作家李劼人故居開幕之前,成都派人進京找劉開渠,希望他能為李劼人塑像。看劉開渠垂垂老矣,再掂掂袋中不算豐厚的錢,生怕劉開渠婉辭。誰想劉開渠開口說道,沒有問題,但我不能收一分錢。然后,他說起年輕時在法國留學期間的一件往事。當時,他和李劼人,還有成都籍的數學家魏時珍一起在那里求學。有一天,魏時珍病了,李劼人對魏時珍開玩笑說,你看你身體不好,到時候你病逝我為你寫墓志銘。魏時珍不服氣,與李劼人爭辯起來,最后,劉開渠對他們兩人說:我比你們兩人年齡都小,還是最后由我來為你們塑像吧。如今,一語成讖,為李劼人塑像,便成了劉開渠義不容辭之事。
李劼人漢白玉的半身塑像,成為劉開渠對成都一生揮之不去的感情的最后見證。他在為成都雕塑,也在為自己雕塑。如今,他不在了,有一天,我們都不在了,他的雕塑還在。
(有刪改)
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中借用魯迅的言論以及郁達夫的感嘆,說明劉開渠能為“人”進行雕塑創作是得到了眾多文人的指點。
B.文章寫無名英雄塑像周圍的場景,用都市的喧囂與繁華襯托雕塑的無人問津,表達出對人們淡忘英雄的無奈。
C.文章中提及《無名英雄紀念碑》碑座上的數據,頌揚了川軍不怕犧牲的精神,重在強調當時日本侵華之兇殘。
D.文末“他的雕塑還在”意蘊豐富,既表現了塑像的永恒,也表現了雕塑所代表的精神將會永遠激勵后人。
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本內容的能力。
A.“說明劉開渠能為‘人’進行雕塑創作是得到了眾多文人的指點”錯誤,文中郁達夫的感嘆是他在看了劉開渠的雕塑后發出的,并不能“說明劉開渠能為‘人’進行雕塑創作是得到了眾多文人的指點”。B.“表達出對人們淡忘英雄的無奈”過分解讀,根據文章第6段無法分析得出這一結論。C.“重在強調當時日本侵華之兇殘”錯誤,這里寫《無名英雄紀念碑》碑座上的數據,重在告誡后人不要忘記歷史,要銘記這些無名英雄對抗戰的貢獻,是他們的浴血抗戰換來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故選D。]
6.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以蒲公英、琥珀為喻,形象生動地闡明劉開渠與成都的淵源及其在雕塑史上的貢獻。
B.文章是以對劉開渠及其雕塑故事的挖掘和對成都現存雕塑的相關梳理為線索展開敘述的。
C.文章開頭與結尾形成完美照應:既表達了劉開渠之于成都的意義,又能引發讀者深入思考。
D.文章在敘述雕塑故事時并未按照時間順序平鋪直敘,而是有所穿插,增強了文本的趣味性。
B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本藝術特色的能力。
B.“以……對成都現存雕塑的相關梳理為線索”錯誤,文章只是詳細敘寫了劉開渠為成都做三尊塑像——王銘章塑像、無名英雄塑像和李劼人塑像的故事,并不能說文章以“對成都現存雕塑的相關梳理為線索”展開敘述。故選B。]
★7.文章講述了劉開渠制作的三尊雕塑,請結合文本概括分析其敘述的側重點以及意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本內容及作者創作意圖的能力。
“分析其敘述的側重點以及意圖”,表明此題主要考查對文本主要內容的分析與概括;“講述了劉開渠制作的三尊雕塑”指明答題區間。再結合文章內容,梳理作答要點。
首先要明確文章描寫劉開渠制作的三尊雕塑對應的段落。梳理文章內容可知分別為第2~4段、第5~6段和第7段。
根據文章第2~4段的“王銘章帶領官兵和日軍血戰幾個晝夜,最后高呼‘中華民族萬歲’,和幾千名川軍一起全部陣亡”“抗戰期間的雕塑,與和平年代的截然不同……不僅材料匱乏,而且還要面臨日軍飛機的轟炸”“頭頂飛機的轟鳴聲,炸彈憑空而降的呼嘯聲。為他做模特的一位川軍年輕士兵和為他做飯的女廚娘,先后被炸死”可知,文章在敘寫劉開渠制作王銘章雕塑時,側重于展現當時制作雕塑條件的艱苦。
根據文章第5~6段“雕像以川軍幸存者——一個叫張朗軒的士兵為原型塑造”可知,文章在敘寫劉開渠制作無名英雄雕塑時,側重于描寫劉開渠以川軍幸存者為原型創作的情況。
根據文章第7段“劉開渠開口說道,沒有問題,但我不能收一分錢……劉開渠對他們兩人說:我比你們兩人年齡都小,還是最后由我來為你們塑像吧。如今,一語成讖,為李劼人塑像,便成了劉開渠義不容辭之事”可知,文章在敘寫劉開渠制作李劼人雕像時,側重于講述劉開渠與李劼人、魏時珍之間的情誼。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文章敘寫劉開渠制作前兩個雕塑時都意在表現劉開渠的家國情懷及民族氣節,而敘寫制作第三個雕塑時則意在表現劉開渠重情重義的形象。
【答案】?、傥恼略跀懼谱魍蹉懻滤芟駮r重在再現劉開渠工作環境的惡劣,在敘寫制作無名英雄塑像時重在描寫以川軍幸存者為原型創作的情況;寫此二者意在表現劉開渠強烈的愛國情感。②在敘寫制作李劼人塑像時重點描寫魏時珍、李劼人和劉開渠的交往,突出了劉開渠為人重情重義的形象。
8.請結合文本簡要闡述該散文題目“雕塑上的煙云”的含義與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散文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
根據文中對劉開渠制作王銘章塑像時的周圍環境的描寫,可分析出“煙云”的表層義,即指真實的戰爭煙云,由此可知標題意在表現劉開渠在抗戰期間制作王銘章塑像的艱苦條件,點明雕塑來之不易。
再根據“他現在做的……代表著全中國不屈服的同胞的頂天立地的人”可知,其濃郁的家國情懷,由此可得出答案第①點。
根據原文中對無名英雄塑像碑座上的文字描述可知,標題也寄寓著作者對抗戰歷史的深刻感懷,由此可得出答案第②點。
根據“我們的雕塑,一般只在……劉開渠的這一尊塑像,是撒下的第一粒種子,不僅成為成都而且成為全國城市雕塑的發源地”,可知“雕塑上的煙云”也指劉開渠在雕塑史上的貢獻,由此可得出答案第③點。
【答案】?、佟盁熢啤睂嵵府斈陝㈤_渠制作王銘章塑像時的真實環境——充斥著戰爭煙云,“雕塑上的煙云”點明雕塑來之不易,突出強調劉開渠強烈的家國情懷。②“煙云”也指戰爭年代給人們留下的陰霾,“雕塑上的煙云”表明作者對這段歷史的深刻感懷,以示不忘歷史。③“雕塑上的煙云”還指劉開渠在雕塑史上的貢獻,紀念了劉開渠為成都創造許多城市雕塑,沖破了中國傳統雕塑的束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泉县| 手游| 屯留县| 罗定市| 汉川市| 当涂县| 朝阳市| 田阳县| 陈巴尔虎旗| 黔东| 德州市| 江永县| 绵竹市| 扎囊县| 美姑县| 汾西县| 河东区| 隆昌县| 宁都县| 临漳县| 广南县| 安阳县| 黄陵县| 朝阳市| 甘洛县| 永年县| 祁门县| 宾阳县| 张掖市| 花莲县| 石家庄市| 定远县| 赤壁市| 汕尾市| 开平市| 德惠市| 资源县| 集安市| 镇安县| 秀山|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