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三 文言文復習 03八年級上冊(課件+知識清單+提升練)-【中考核心考點】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系列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三 文言文復習 03八年級上冊(課件+知識清單+提升練)-【中考核心考點】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系列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部分 古詩文閱讀
專題二 文言文閱讀
03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提升練)
(一)(2024·廣安)閱讀下面兩個文言文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酈道元《三峽》節(jié)選)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游冀、雍②,然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釋】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一帶。③曩:以往、過去。
1.請用“/”為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是 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 矣 恐 力 不 勝。
【答案】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jù)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構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
該句意為:那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不足以登上它。
“余”是整句話的主語,“亦未登”是人物的狀態(tài),“是山”指前文中的泰山,可作為這句話的賓語,其后應斷一處,表達了“我”沒有登上這座山的情況。“然”表轉折,“老矣”表現(xiàn)“我”現(xiàn)在的年齡狀態(tài),也是后文“恐力不勝”的背景。
據(jù)此可斷句為: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
2.結合語境,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清榮峻茂
(3)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
(4)差矣,汝之言
【答案】 這里指飛奔的馬 茂盛 妻子和兒女 你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該句意為: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2)該句意為:水清樹榮山高草茂。茂:茂盛。
(3)該句意為:甲老翁的妻子、子女離開故鄉(xiāng)。妻子:妻子和兒女。
(4)該句意為:你說的不對!汝:你。
3.下列句中加點字意思與用法相同的一項( )
A.春冬之時 公將鼓之
B.自三峽七百里中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C.同邑而居 笑而止之曰
D.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扶蘇以數(shù)諫故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的含義及用法。
A.助詞,的/助詞,補足音節(jié),不譯;
B.介詞,在/名詞,自己;
C.都是:連詞,表順承;
D.動詞,及,比得上/連詞,因為;
故選C。
4.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答案】(1)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
(2)從前的愚公,快九十歲了還可以移山,現(xiàn)在我們才過了六十歲,哪里老呢!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重點詞:
(1)略無: 完全沒有;闕:通“缺”,缺口,空隙。
(2)曩:先前、以前;且:將近;方:才;逾:超過。
5.【甲】文寫游三峽,【乙】文寫登泰山。兩文在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的主題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表達方式:甲文主要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乙文主要運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主題:甲文突出了三峽山和水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乙文通過講述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具備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才能戰(zhàn)勝困難的道理。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表達方式及主題的對比閱讀。
從表達方式上看,《三峽》是一篇典型的游記散文,酈道元通過細膩的筆觸,詳細描述了三峽的自然風光、地理環(huán)境,主要采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如:“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等等。《二翁登泰山》則通過敘述和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兩位老翁一起攀登泰山的故事,主要采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從主題上看:根據(jù)甲文中“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等句可知,作者通過描繪三峽的壯麗景色,展現(xiàn)了自然界的神奇與美麗,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根據(jù)乙文“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吾力尚可,無需相扶”等句可知,作者通過展現(xiàn)兩位老翁在攀登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相互鼓勵以及最終的成功登頂這一過程,傳達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積極思想,告訴人們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戰(zhàn)勝困難的道理。同時,也傳達了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的美好品質(zhì)。據(jù)此總結作答即可。
參考譯文:
乙: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巷子里,關系非常友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離開故鄉(xiāng),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翼,雍兩州遠處交游,但沒有登過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說:“那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不足以登上它。”乙翁說:“你說的不對! 從前的愚公,快九十歲了還可以移山,現(xiàn)在我們才過了六十歲,哪里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走過錢塘,渡過長江,到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jīng)走過了半座大山。
(二)(2024·江蘇淮安·二模)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甲】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
吾自發(fā)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①浩汗,山溪猥②至,渡泝無邊,險徑游歷,棧石星飯,結荷水宿,旅客貧辛,波路壯闊,始以今日食時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嚴霜慘節(jié),悲風斷肌,去親為客,如何如何!夕景欲沉,曉霧將合,孤鶴寒嘯,游鴻遠吟,樵蘇一嘆,舟子再泣。誠足悲憂, 不可說也。風吹雷飆,夜戒前路。
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我為念。恐欲知之,聊書所睹。臨涂草蹙③,辭意不周。
(節(jié)選自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有刪改)
【注】①潦(lǎo): 路上的雨水,積水。②猥:眾,多。③草蹙(cù): 倉猝, 匆忙。
1.用“/”給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一處)
始 以 今 日 食 時 /僅 及 大 雷
【答案】始 以 今 日 食 時 /僅 及 大 雷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本句大意為:直到今日早飯時,才到達大雷岸。
“食時”表時間,譯為早飯時,作時間狀語;“及”作謂語動詞,譯為“到”;“僅”作為副詞,譯為“才”,修飾謂語動詞;
根據(jù)題目要求,限一處,應在“僅”前斷開。
2.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
(1) 夕日欲頹( )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3) 日逾十晨( )
(4) 去親為客 ( )
【答案】墜落 奇麗的景色 超過 離開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翻譯。
(1)句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頹:落下;
(2)句意: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奇:奇麗的景色;
(3)句意:日子超過十天。逾:超過;
(4)句意:離開親人成為行客。去:離開。
3.翻譯下列各句。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2)誠足悲憂,不可說也。
【答案】(1)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著。
(2)(游子的心)實在非常悲愴憂愁,非言語所能表達。
【解析】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
歇:消散;亂:此起彼伏;誠:的確,實在;悲憂:悲愴憂愁。
4.【乙】文作者表達“旅客貧辛”,請你說說貧辛在何處?
【答案】冒雨出發(fā),整個行程中少有晴天;路程不但遙遠而且危險;食宿艱難;天氣寒冷。
【解析】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旅客貧辛”意思是旅途行客貧苦艱辛,根據(jù)原文“吾自發(fā)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泝無邊,險徑游歷”可知作者冒雨出發(fā),整個行程中少有晴天,路程不但遙遠而且危險;“涂登千里,日逾十晨,嚴霜慘節(jié),悲風斷肌”可知食宿艱難,天氣寒冷。
參考譯文:
【乙】自從我冒寒雨出發(fā)以來,整個行程中很少見到太陽,加之秋日雨大水漲,山間溪水一下子流入長江,在無邊廣闊的水面上渡過或逆流,在險絕的路上游歷。夜間在山路上進餐,連起荷葉屏障在水邊過夜。旅途行客貧苦艱辛,水路壯闊漫長,直到今日晚飯時,才到達大雷岸。跋涉千里路程,日子超過十天,寒霜刺骨,悲涼的秋風割人肌膚。離開親人成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凄愴。夕陽就要西沉,晨霧即將彌漫之際,孤鶴在寒風中悲鳴,飛鴻在遠處哀吟,樵夫一聲嘆息,船夫又一次哭泣。游子的心實在非常悲愴憂愁,非言語所能表達。狂風呼嘯、奔雷陣陣,夜間必須提防前路。
冷暖變換難以適應,你務必自己當心。早晚當心保重,不要為我掛念。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情況,故且寫下 所見所感。途中倉促草就,措辭達意恐或不周。
(三)(2023·成都)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節(jié)選自魏學洢《核舟記》)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如有所語 語:告訴
B.佛印絕類彌勒 類:像
C.念無與為樂者 念:想到
D.懷民亦未寢 寢:睡覺
【答案】A
【解析】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A.有誤,句意為:好像在說什么話似的。語:說話;
故選A。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足膚皸裂而不知
B.左臂掛念珠倚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相與步于中庭 行者休于樹
D.何處無竹柏 水何澹澹
【答案】C
【解析】考查一詞多義及用法的理解。
A.而:連詞,表并列/連詞,表轉折;
B.之:代詞,代指左膝/助詞,的;
C.于:均為介詞,在;
D.何:疑問代詞,哪里/副詞,何其,多么;
故選C。
3.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A.他們兩膝緊靠之處,各自隱藏在翻卷起來的衣褶里。
B.那些兩膝緊靠之處,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
C.那些緊靠著的兩膝,各自隱藏在翻卷起來的衣褶里。
D.他們緊靠著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
【答案】D
【解析】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本句重點詞語:其,他們;兩膝相比者,互相靠近的兩膝(蘇東坡的左膝和黃庭堅的右膝);各隱卷底衣褶中:各自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意思說,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兩膝);
故選D。
(四)(2023·湘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節(jié)選自吳均《與朱元思書》)
【乙】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②,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shù)片,如鸞④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節(jié)選自陸游《入蜀記》有刪改)
【注釋】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賢的處所。②泰、華、衡、廬:泰山、華山、衡山、廬山。
③翳:遮蓋,這里指云。④鸞:鳳凰一類的鳥。
1.下列加點的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百叫無絕 沿溯阻絕 絕處逢生 絕無僅有
B.久之不散 何陋之有 鐘鼓樂之 榮幸之至
C.千轉不窮 欲窮其林 山窮水盡 窮且益堅
D.不可悉見 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悉聽尊便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停息/斷絕/盡、窮盡/絕對;
B.不譯,補足音節(jié)/賓語前置的標志/代詞,指窈窕淑女/到達;
C.斷/窮盡,走到……的盡頭/盡頭/貧窮;
D.都譯為:全、都;
故選D。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
(1)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
【答案】①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②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沒有絲毫云煙。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經(jīng)綸:籌劃、治理;反:同“返”,返回;
(2)是:這;天宇:天空;晴霽:晴朗;翳:遮蓋,這里指云。
3.用“/”給下列文字斷句。(畫兩處)
所 見 八 九 峰 惟 神 女 峰 最 為 纖 麗 奇 峭 宜 為 仙 真 所 托
【答案】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
句意:所能見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纖細峻峭,適宜作為神女的化身。
“所見八九峰”為詩人所見,單獨斷開;“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和“宜為仙真所托”是對神女峰特點的描述,句意完整單獨斷開。
故斷為: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
4.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請說說甲乙兩段選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
【答案】兩文都表達了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與贊美之情,不同之處在于甲文還表達了作者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解析】本題考查作者情感。
甲文,《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吳均寫給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個片段,通過對山水之美的生動描繪,從而引出“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的感受,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與贊美,抒發(fā)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表現(xiàn)了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乙文“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shù)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展現(xiàn)了神女峰纖麗奇峭的美麗景致,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與贊美。
據(jù)此表達甲乙兩段選所表達情感的異同即可。
參考譯文:
【乙】
二十三日,經(jīng)過巫山凝真觀時,拜謁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說的巫山神女。祠廟正對著巫山,峰巒高聳沖上云霄,山腳徑直插入江水中。人們議論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見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纖細峻峭,適宜作為神女的化身……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沒有絲毫云煙,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幾片白云,就像鳳凰、仙鶴在飛舞,徘徊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散去,也是很奇異的一個現(xiàn)象。
(五)(2024·甘肅)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
【甲】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乙】
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眾寡不敵,御備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顏)杲卿、(袁)履謙為賊所執(zhí),送于東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諸郡,鄴、廣平、鉅鹿、趙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復為賊守。祿山見杲卿,面貴之曰:“汝昨自范陽戶曹,我奏為判官,遂得光祿、太常二丞,便用汝攝常山太守,負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報曰:“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縱受汝奏署,復合從汝反乎!且汝本營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竊恩寵,致身及此,天子負汝何事而汝反耶?”祿山怒甚,令縛于中橋南頭從西第二柱,節(jié)解之,比至氣絕,大罵不息。
(節(jié)選自《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忠義》)
1.解釋下列加點詞。
(1)豈不誠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
(3)御備皆竭
(4)比至氣絕
【答案】 真正,確實。 同“汝”,你。 完,盡。(窮盡) 等到。
【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①譯為: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誠,真正,確實;
②譯為:到了你丈夫家。女,同“汝”,你;
③譯為:防御的裝備都用完了。竭,完,盡;
④譯為:等到(他)斷氣。比,等到。
2.下列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B.以順為正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杲卿、履謙為賊所執(zhí) 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
D.面責之曰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代詞,代指女子/動詞,到、去;
B.介詞,把/連詞,因為;
C.介詞,表被動/動詞,做、雕刻;
D.都是名詞作狀語,“當面”的意思;
故選D。
3.翻譯下列句子。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天子負汝何事而汝反耶?
【答案】
(1)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天子有什么事虧待了你而你卻反叛呢?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
①淫,使……迷惑;移,使……改變;屈,使……屈服。
②負,對不起,辜負;何,什么;反,反叛。
4.閱讀文章,回答下面問題。
(1)【甲】文中,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不是大丈夫?
(2)【乙】文中的顏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為什么?
【答案】(1)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的做法是“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沒有獨立的人格,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
(2)算。顏杲卿和袁履謙帶領常山郡士兵抵抗史思明,堅守到底;被捕后,保持忠義,并不因為安祿山推薦了自己就跟著反叛;指出安祿山騙取天子的恩寵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卻背叛了天子;被肢解,直到斷氣,仍大罵安祿山。顏杲卿堅守道義,“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答出任意3點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
(1)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強調(diào)的是他們憑借權勢讓諸侯畏懼、能左右局勢,這看似很了不起。但孟子回應“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表明孟子不認同這種觀點。接著孟子說“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里將女子出嫁時要順從丈夫與公孫衍、張儀順從君王進行類比,指出他們只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和意志,如同“妾婦之道”,沒有自己獨立的原則和人格。而真正的大丈夫應該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有堅定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不會因外在的富貴、貧賤、權勢而改變,公孫衍、張儀顯然不符合這些標準,所以孟子認為他們不是大丈夫。
(2)在乙文中,“城中兵少,眾寡不敵,御備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顏)杲卿、(袁)履謙為賊所執(zhí)”,即使面對敵眾我寡、形勢危急的情況,顏杲卿和袁履謙依然堅守常山郡,抵抗到底,體現(xiàn)了他們的堅定和勇敢,這與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威武不能屈”相契合。
當被捕后,“祿山見杲卿,面貴之曰:‘汝昨自范陽戶曹,我奏為判官,遂得光祿、太常二丞,便用汝攝常山太守,負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報曰:‘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縱受汝奏署,復合從汝反乎!’”顏杲卿明確表示自己世代為唐臣,堅守忠義,不會因為安祿山曾推薦自己就跟隨其反叛,這種對道義和忠誠的堅守,符合大丈夫的品質(zhì)。
而且他敢于當面指責安祿山“且汝本營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竊恩寵,致身及此,天子負汝何事而汝反耶”,展現(xiàn)出了毫不畏懼的勇氣。最后“祿山怒甚,令縛于中橋南頭從西第二柱,節(jié)解之,比至氣絕,大罵不息”,即使面臨被肢解的殘酷刑罰,顏杲卿依然大罵不止,進一步彰顯了他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氣概。綜上所述,顏杲卿完全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標準。
參考譯文:
【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城中兵力少,寡不敵眾,防御的裝備都用完了。這月八日,城池陷落,顏杲卿、袁履謙被賊人捉住,押送到東都。史思明攻陷常山后,就攻打各郡,鄴、廣平、鉅鹿、趙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又被賊人占據(jù)。安祿山見到顏杲卿,當面責備他說:“你以前在范陽戶曹任上,我上奏讓你任判官,接著得到光祿、太常二丞,就讓你代理常山太守,我有什么對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背叛我呢?”顏杲卿瞪大眼睛回答說:“我家世代都是唐臣,一直堅守忠義,縱然接受你的奏請任用,難道就應該跟從你反叛嗎!況且你原本是營州一個牧羊的羯奴罷了,承蒙皇上的恩寵,才有今天這樣的地位,天子有什么對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反叛呢?”安祿山非常憤怒,下令把他綁在中橋南頭從西數(shù)第二根柱子上,肢解他,等到斷氣時,還大罵不停。
(七)(2024·綏化)閱讀文言文,回答各題。
【甲】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節(jié)選)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kuài)稽①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與百姓同其勞……使范蠡與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為質(zhì)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勾踐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
其后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③弊,輕銳④盡死于齊、晉。而越大破吳。
[注釋]①會稽:古地名。②成:講和,和解。③罷:同“疲”,疲憊。④銳:精銳部隊。
1.選出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
A.百里奚舉于市 愿為市鞍馬(《木蘭詩》)
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C.勾踐伐吳,吳師敗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ā丁凑撜Z〉十二章》)
D.女忘會稽之恥邪 兩狼之并驅(qū)如故(《狼》)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辨析。
A.名詞,集市/動詞,買;
B.都是副詞,譯為“所以”;
C.名詞,軍隊/名詞,老師;
D.結構助詞,的/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故選B。
2.下列各項對文章內(nèi)容的探究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開頭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磨煉的好處,最后總結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B.成語“臥薪嘗膽”出自[乙]文,這個故事恰好印證了[甲]文“生于憂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主要體現(xiàn)了[甲]文的“勞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主要體現(xiàn)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兩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經(jīng)得起艱苦的磨煉,終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yè)。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理解。
C.乙文中“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譯為:深思熟慮,苦心經(jīng)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臥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這句話描述的是勾踐在心理上的努力和堅持,更多地體現(xiàn)了“苦其心志”,乙文中“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意為:他親身耕作、與百姓共同勞作,講述的是勾踐身體力行,和百姓一起勞作,表現(xiàn)的是甲文中的“勞其筋骨”;
故選C。
3.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請斷兩處。
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答案】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句意為: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兩種顏色以上的衣服。
“夫人”是主語,“自織”是謂語,表示夫人親自織布,應和后文斷開;“食不加肉”和“衣不重采”是兩個并列的分句,分別描述了夫人的食物和衣物的簡樸,二者之間應斷開,故斷句為: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4.翻譯[甲]文中畫橫線句子。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答案】
示例一:在國內(nèi)(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外部)如果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部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
示例二:在國內(nèi)(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外部)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當?shù)膰液屯獠康膽n患,國家往往會滅亡。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
重點字詞: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nèi);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恒:常常;亡:滅亡。
5.請你根據(jù)[乙]文簡要概括越王勾踐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勾踐是一個能夠忍辱負重、發(fā)憤圖強的人。
關鍵詞:①發(fā)憤圖強(發(fā)奮圖強也對)②忍辱負重③與百姓同甘共苦④禮賢下士⑤善于把握作戰(zhàn)時機⑥吃苦耐勞⑦生活簡樸……
【解析】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根據(jù)乙文“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勾踐在吳國被赦免回國后,深深銘記會稽之恥,為了國家的復興,不惜自身勞苦,親自耕作,夫人自織,生活簡樸至極,絕不奢侈浪費。每日通過嘗膽來警醒自己不忘國仇家恨,由此可見他是一個能夠忍辱負重、發(fā)憤圖強、能與百姓共甘苦、禮賢下士的人。
根據(jù)乙文“使范蠡與大夫拓稽行成,為質(zhì)于吳。二歲而吳歸蠡”“勾踐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其后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于齊、晉。而越大破吳”可知,他采取正確的戰(zhàn)略,派出范蠡等人與吳國求和,采用麻痹敵人的策略。當吳國兵力空虛時,他果斷發(fā)起攻擊,并成功擊敗吳軍,甚至殺死吳國的太子。由此可見勾踐是一個善于把握作戰(zhàn)時機,具有非凡軍事才能得人。
參考譯文:
【乙】吳國已經(jīng)赦免了越國。越王勾踐回國后,深思熟慮,苦心經(jīng)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臥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還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兩種顏色以上的衣服,對賢人彬彬有禮,對待賓客熱情誠懇,與百姓共同勞作。……越王讓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吳國作人質(zhì)。兩年后吳國才讓范蠡回國。
到第二年春天,吳王到北部的黃池去會合諸侯,吳國的精銳部隊全部跟隨吳王赴會了,唯獨老弱殘兵和太子留守吳都,勾踐攻打吳國,吳軍大敗,越軍還殺死吳國的太子。
這以后四年,越國又攻打吳國。吳國軍民疲憊不堪,精銳士兵都在與齊、晉之戰(zhàn)中死亡,所以越國大敗了吳軍。
(八)(2023·山東臨沂·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教弓弩,持滿。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先驅(qū)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選自《周亞夫軍細柳》)
【乙】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替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被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編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選自《唐雎不辱使命》)
【丙】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選自《富貴不能淫》)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軍士吏被甲 被:
(2)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日 兵:
(3)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謝:
【答案】被:同“披”,穿著; 兵:兵器; 謝:道歉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可結合句意推斷詞義。
(1)句意:官兵都穿戴盔甲。被:同“披”,穿著;
(2)句意: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兵:兵器;
(3)句意: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謝:道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不聞天子之詔
A.已而之細柳軍 B.皆布衣之士也
C.稱善者久之 D.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例句“不聞天子之詔”中的“之”是助詞,可譯為“的”;
A.動詞,到,往;
B.助詞,的;
C.結構助詞,虛指,無實義;
D.結構助詞,用于主謂結構之間,不譯。
故選B。
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答案】
(1)過了不久,皇上駕到,也不讓進入軍營。
(2)但安陵國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只因為有先生您啊!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時應當注意做到字字落實,尤其是重點實詞的翻譯;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語、賓語需要補全;最后要注意語句的通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居(經(jīng)過,表示相隔一段時間),無何(不久),至(到)”要理解正確;
(2)句中要注意重點詞“而(但),以(憑借),徒(只),以(因為)”要理解正確。
4.【甲】文中周亞夫被漢文帝稱為“真將軍”,是因為他 。【乙】文中唐雎能夠不辱使命,是因為他 。周亞夫和唐雎都彰顯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 ”的特點。
【答案】 信守軍規(guī)、從嚴治軍(忠于職守) 不畏強暴、敢于斗爭(臨危不懼、機智果敢) 威武不能屈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內(nèi)容與把握人物形象。
結合【甲】文“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可知,軍中戒備森嚴,可見周亞夫治軍嚴謹;結合“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可知,即使皇帝到了軍營,沒有將軍的軍令也不得入營,可見周亞夫治軍恪盡職守,令出如山;結合“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可知,皇帝進了軍營也必須按照將軍的軍令下馬徐行,且周亞夫也只以軍禮參見他,可見周亞夫治軍堅持原則、剛正不阿、不取悅君主;據(jù)此可知,周亞夫彰顯了【丙】文中的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能屈”這一特點;
結合【乙】文“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替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被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編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可知,面對秦王的威脅,唐雎不畏強暴,臨危不懼,機智果敢,使得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從而“不辱使命”;據(jù)此可知,唐雎也彰顯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特點。
5.下面對【甲】【乙】兩文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對周亞夫言行的正面描寫較少,只“介青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一處卻如畫龍點睛,使周亞夫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B.【乙】文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一句,擲地有聲,表現(xiàn)出唐雎鮮明的個性。
C.【甲】【乙】兩文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寫漢文帝與秦王,目的是與周亞夫和唐雎形成鮮明對比,展現(xiàn)周亞夫和唐雎的“大丈夫”形象。
D.【甲】【乙】兩文都能從多角度刻畫和豐富人物形象,展現(xiàn)周亞夫和唐雎為國擔當?shù)挠⑿埏L采,場面描寫有聲有色,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
C.“【甲】【乙】兩文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寫漢文帝與秦王,目的是與周亞夫和唐雎形成鮮明對比”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甲】文“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教弓弩,持滿。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可知,【甲】文將漢文帝至霸上及棘門軍長驅(qū)直入受到將士的歡迎與漢文帝至周亞夫的細柳軍營不得入形成鮮明的對比;故【甲】文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寫霸上及棘門軍的表現(xiàn),目的是與細柳軍形成鮮明的對比。
故選C。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共58張PPT)
2025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系列
中考核心考點
第二部分 古詩文閱讀
專題二 文言文閱讀
03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
真題 ·體驗
一、(2024·廣西)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選自《吳均集校注》)
真題 ·體驗
一、(2024·廣西)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乙】
游牛首山記
癸卯三月,在金陵與客游牛首山。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與攝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處。客曰:“吾聞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巖洞丘壑奇異,吾恨未及見,子盍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客且為吾言茲山之勝。”客曰:“然。茲山者,……或晴雨之殊觀,朝暮之異態(tài)。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時,則莫不有其奇秀、明潔、峻邃之勝以應之。……雖吾亦不能盡言之也。”
余曰:“觀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無以告子。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且是山幸而生于茲,使其不幸而生于粵①,則雖欲獨以名稱②,豈可得哉!”
(選自謝良琦③《游牛首山記》,有刪減)
【注釋】①粵:此指桂林。②名稱:此指名聲顯赫。③謝良琦:明末清初廣西全州人。
真題 ·體驗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含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千丈見底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賣油翁》)
B.負勢競上 至于負者歌于途(《醉翁亭記》)
C.宿山下僧舍 屋舍儼然(《桃花源記》)
D.皆如是也 是進亦憂,退亦憂(《岳陽樓記》)
B
A.都是“看見”的意思;
B. 憑依著,憑借/背著;
C.都是“屋舍,房舍”的意思;
D.都是“這,這樣”的意思。
真題 ·體驗
2.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首段描寫富陽至桐廬的山水,與下文構成先分后總的結構。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寫表達作者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的志向。
C.乙文作者與金陵客相約登牛首山,清晨已到達山頂,欣賞美景。
D.乙文作者認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會出名。
D
真題 ·體驗
A. “與下文構成先分后總的結構”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甲文“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首段描寫富陽至桐廬的山水,與下文構成先總后分的結構;
B. “借景物描寫表達作者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的志向”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甲文“鳶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可知,作者借景物描寫表達了他淡泊名利、歸隱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C. “清晨已到達山頂”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乙文“凌晨相與攝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處”可知,作者與金陵客相約登牛首山,直到中午才到達山頂,欣賞美景。
真題 ·體驗
(1)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
(2)即使我也不能全部說出它的美啊。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雖吾亦不能盡言之也。
真題 ·體驗
結合甲文“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可知,句子的意思是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據(jù)此可知,作者的觀察角度是向下看的,即俯視;
結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句子的意思是爭著向上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shù)個山峰;據(jù)此可知,作者應該是向上看這些山的,即觀察角度是仰視。
4.觀察景物的角度多種多樣。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采用了平視的觀察角度;甲文“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的觀察角度是①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的觀察角度是② 。
俯視
仰視
真題 ·體驗
示例:
高山軒邈爭向天,富陽奇山天下名。
牛首山高景色異,朝暮晴雨各相宜。
5.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美景,我心向往。請你為富陽一帶的山、金陵的牛首山分別擬一則宣傳語。要求:體現(xiàn)山中景色的主要特點,每則20字以內(nèi)。
示例:奔流千里,木秀林密,三峽美景,天下無雙!(僅供參考,句式不限)
真題 ·體驗
二、(2024·遼寧)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真題 ·體驗
二、(2024·遼寧)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乙】
又南五里,諸峰森叢江右,石崖回亙①,亦猶山門之列于江左者,而其上復有石森列,若立而傴僂,若坐而箕踞者。舟人謂此處有“八仙對奕”,豈即此耶?
至此江稍轉西南,其東岸有聚落②日雞臘,乃柳州東南陸路大道也。道側有溪自西來入,于是舟轉東行。五里,轉而南,有崖懸突江左,層累疊嵌,光采離奇。眺其東,有尖峰彎豎,形若牛角。既而東轉五里,江北聚落出焉,名曰犁沖。江流環(huán)其三面,中成盤涯,若犁之尖,故名。
忽轉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復轉東去。北山松檜③森然。遙聞灘聲如雷,久之始至,則懸流回瀑,一瀉數(shù)里,是曰橫旋灘。
(節(jié)選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有刪減)
【注釋】①亙:連綿不斷。②聚落:村落,③檜:樹名。又名松柏、刺柏。
真題 ·體驗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有時朝發(fā)白帝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B.春冬之時 學而時習之(《(論語〉十二章》)
C.乃柳州東南陸路大道也 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D.是曰橫旋灘 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D
A.動詞,出發(fā)/動詞,被任用;
B.名詞,季節(jié)/副詞,按時;
C.動詞,表判斷,是/副詞,才;
D.都是代詞,這。
真題 ·體驗
(1)從三峽開始算起,綿延七百里,兩岸都是緊密相連的山峰,幾乎沒有任何缺口。
(2)船夫說這里就是“八仙對弈”的地方,難道就是這里嗎?
2.把選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舟人謂此處有“八仙對弈”,豈即此耶?
真題 ·體驗
忽轉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復轉東去
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忽轉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復轉東去
真題 ·體驗
4.甲乙兩文皆描繪山水。乙文描寫了峰、石崖、石和水的特征,其中石的特征是 、 。甲文夏天的江水與乙文橫旋灘的水相同之處是 、 。
森列
離奇
盛大
湍急
考點·直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文言文閱讀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以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中考的主要考査方向有:掌握重要的文學和文化常識;能在具體語境中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言句子;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能概括文章的中心;能分析主要人物形象;能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根據(jù)近幾年的考試規(guī)律來看,中考文言文閱讀主要有以下幾種題型:詞語解釋題、文言斷句題,句子翻譯題和文意理解題。
考點·直擊
各地中考文言文的閱讀材料,有課內(nèi)與課外分開的,也有課內(nèi)與課外對比閱讀的,還有完全選擇了課外語段的。但無論怎樣選擇,我們都要立足于課內(nèi),然后舉一反三,培養(yǎng)遷移能力。近年來,中考文言文閱讀材料的選取大都有這樣的特點:文中多數(shù)字詞屬于常見的實詞和虛詞,即使有少數(shù)生僻字詞,或選文中出現(xiàn)不常見的典故,也會安排注釋以降低難度,讓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能夠理解大意。
技法·點撥
考點三:句子翻譯
(一)原則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翻譯時,切忌斷章取義,要對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語、修辭手法和語法都準確把握。譯句既要字句一一對應,文從字順,又要進行必要調(diào)整,保持連貫,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句意盡量達到完美。有些文言語句中含有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不能逐字逐句地直譯,此時在傳達原作精神的前提下,才采用意譯的方法。如:“落英繽紛”,直譯為“落下的花瓣繁多”,意譯為“到處飄落著花瓣”。
技法·點撥
考點三:句子翻譯
(一)原則
2.做到“信”“達”“ 雅 ”
“信”是指文言句子翻譯要準確表達原文意思,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shù)貙⒃姆g出來,不增譯,不漏譯,不錯譯;“達”要求譯文通順暢達,使其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無語病;“雅”是指譯文的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優(yōu)美。
技法·點撥
考點三:句子翻譯
(一)原則
3.其他原則
①譯準詞義,即準確翻譯句中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虛詞和固定結構。
②譯準句式,包括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等(如:《醉翁亭記》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屬于判斷句;“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詞“于”,翻譯時要補上;“醒能述以文者”屬于狀語后置句,翻譯時,需先調(diào)整為“醒能以文述者”的正常句式)。
③譯準句子語氣,包括陳述、疑問、感嘆、祈使等語氣。
④譯準句間關系,包括并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技法·點撥
考點三:句子翻譯
方法 具體內(nèi)容 例子
留 凡屬國號、年號、朝代、人名、地名、官名、職稱、書名、器具名稱、特殊稱謂等專用名詞,保留原樣,可照錄不翻譯。可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實詞。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做了巴陵郡的守。”“慶歷”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譯時不宜改動,保留原詞即可。
補 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shù)匮a充出來。如補出判斷句中的判斷詞“是”;又如文言文中,數(shù)詞往往直接修飾名詞或直接用在動詞前,翻譯時要把量詞補出來。 “便舍船,從口入”一句省略了主語,應為“(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技法·點撥
考點三:句子翻譯
方法 具體內(nèi)容 例子
調(diào) 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diào)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這種方法在古文翻譯中用得最多,中考幾乎年年考到。 常見語序調(diào)整有:調(diào)整前置賓語、后置賓語、后置介賓短語的語序等,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的呢);調(diào)整使動、意動、為動等動賓關系的語序,如“其家甚智其子”(他們家認為他們的兒子很聰明);調(diào)整互文見義的語序,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zhàn)具)。
刪 有些虛詞只起語法作用,如發(fā)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等,并無實義,可刪去。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中的“若夫”為語氣詞,不譯。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之”“而”作為虛詞無實義,不譯。
替 文言文中單音詞較多,翻譯時要直接準確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詞。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中的“計”可翻譯為“計算”。
附:八年級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清單
八年級上冊
知識·清單
一、《三峽》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疊疊的山巖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這么快。
春冬季節(jié),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兩岸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tài)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里飛速地往下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逢天剛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山澗一片凄寒肅殺,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接連不斷,凄慘悲涼,回響在空曠的山谷中,聲音悲涼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漁民們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表現(xiàn)了作者深愛祖國河山之情,同時抒發(fā)了對漁民艱險、痛苦生活的悲憫。
知識·清單
一、《三峽》酈道元
1.重點字詞
略無:完全沒有。
曦:日光,文中指太陽。
襄:沖上、漫上。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雖:即使。
疾:快。
素:白色。
回清:回旋的清波。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連接。
引:延長。
凄異:凄慘悲涼。
響:回聲。
絕:消失。
知識·清單
一、《三峽》酈道元
4.詞類活用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回清倒影(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晴初霜旦(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空谷傳響(名詞用作狀語,在空曠的山谷里)
2.通假字
略無闕處:“闕”同“缺”,空隙、缺口。
3.古今異義
或王命急宣 或:(古義)有時。(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lián)詞。
雖乘奔御風 雖:(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知識·清單
一、《三峽》酈道元
5.一詞多義
自:自三峽七百里中(于,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自以為大有所益(自己)
絕:沿溯阻絕(斷)
絕巘多生怪柏(極)
哀轉久絕(消失)
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榮峻茂(清澈)
知識·清單
1.野望(唐·王績)(五言律詩)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①。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②。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③。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④。
②寫法+情感:總寫秋色,著重于色彩的描繪,詩人融情于景,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③畫面+寫法:描繪了一幅鄉(xiāng)野之人放牧歸來的動態(tài)場景,從反面襯托出詩人孤單郁悶的心境。
知識·清單
(二)《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 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夕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中心思想:本文的作者是南北朝文學家陶弘景,全文創(chuàng)作于作者晚年時期,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征的一封書信。本文表達了作者對山川之美的贊賞與喜愛之情,也抒發(fā)了作者歸隱山林的志趣。
知識·清單
(二)《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1.重點字詞
交輝:交相輝映。
入:聳入。
共:共同
俱:全,都。
亂:此起彼伏。
見:看見。
競:爭相,爭著。
沉鱗:指水中潛游的魚。
欲界:沒有擺脫世俗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文中指人間。
與:參與。文中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知識·清單
(二)《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4.一多義詞
欲:夕日欲頹(將要,快要)
實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念)
自:自康樂以來(自從)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2.古今異義
曉霧將歇 歇:(古義)消散。(今義)休息。
夕日欲頹 頹:(古義)墜落。(今義)萎靡。
3.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名詞用作動詞,輝映)
知識·清單
(三)《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 又有哪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呢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中心思想:本文描繪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見的月下美景,以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抒發(fā)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表達出作者孤寂凄涼、無所歸依的心境與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達的人生觀。
知識·清單
(三)《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1.重點字詞
戶:門。
欣然:高興的樣子。
遂:于是,就。
寢:睡覺。
相與: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橫:交錯縱橫。
蓋:大概是。
2.古今異義
念無與為樂者 念:(古義)考慮,想到。(今義)想念,念頭。
3.詞類活用
相與步于中庭(名詞用作動詞,散步)
4.一詞多義
與:念無與為樂者(和,跟)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知識·清單
(四)《與朱元思書》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沒有一絲風,煙霧也都消散干凈,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任憑船隨意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異獨特,天下獨一無二。
水都是淺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木,讓人心生寒意;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間泉水沖擊著巖石,發(fā)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叫,猿不停地啼叫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息下來;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國家大事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間也昏暗如黃昏;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露出陽光。
中心思想:本文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本文敘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途中所見,從行船游江的實感出發(fā),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發(fā)了作者對仕途的厭倦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緒。
知識·清單
(四)《與朱元思書》吳均
1.重點字詞
共色:同樣的顏色。
從:跟、隨。
許:表示約數(shù)。
縹碧:淺青色。
甚:超過,勝過。
若:好像。
奔:飛奔的馬。
寒樹:文中形容樹密而綠,讓人心生寒意。
負:憑借,依靠。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激:沖擊,撞擊。
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清越。
戾:至、到達。
猶:好像。
交映:互相掩映。
知識·清單
(四)《與朱元思書》吳均
2.通假字
蟬則千轉不窮:“轉”同“囀”,鳥鳴,這里指蟬鳴。
窺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3.古今異義
鳶飛戾天者 戾:(古義)至、到達。 (今義)罪過。
經(jīng)綸世務者 經(jīng)綸:(古義)籌劃、治理。 (今義)比喻規(guī)劃、管理國家大事的才能。
知識·清單
(四)《與朱元思書》吳均
4.詞類活用
任意東西(“東”“西”名詞用作動詞,向東或向西)
猛浪若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風煙俱凈(形容詞用作動詞,消散)
互相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向高處伸展,向遠處伸展)
橫柯上蔽(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面)
5.一詞多義
上: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面)
絕: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的,絕妙的)
猿則百叫無絕(停止)
知識·清單
(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 一座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 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用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內(nèi)外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中心思想:本文強調(diào)了戰(zhàn)爭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主張施“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
知識·清單
(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1.重點字詞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
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
君子:文中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文中所說的“得道者”。
委:放棄。
2.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3.古今異義
三里之城 城:(古義)內(nèi)城。(今義)城市。
親戚畔之 親戚:(古義)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知識·清單
(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4.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震懾)
知識·清單
(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5.一詞多義
至:寡助之至(極點)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到)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詞,依靠,憑借)
以天下之所順(介詞,用)
利:地利不如人和(形容詞,有利)
兵革非不堅利也(形容詞,銳利)
之:三里之城(助詞,的)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它)
委而去之(代詞,指城池)
寡助之至(到)
攻親戚之所畔(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而: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轉折)
委而去之(連詞,表順承)
知識·清單
(六)《富貴不能淫》《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子/未學禮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
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
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嗎 他們一發(fā)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呢 你沒有學過禮嗎 男子行冠禮時,父親給以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常法,是婦女遵循的規(guī)則。(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
中心思想:孟子認為大丈夫應該“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tài)度。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堅定的信念,不為榮華富貴所誘惑,不為貧賤困苦所改變,不為威脅暴力所屈服,不驕不餒,方成至人。
知識·清單
(六)《富貴不能淫》《孟子·滕文公下》
1.重點字詞
誠:真正,確實。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
熄:停息。
是:這。
焉:怎么,哪里。
命:教導、訓誨。
敬:恭敬。
正:常法。
2.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3.詞類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詞作動詞,行冠禮)
富貴不能淫(使動用法,使……惑亂,迷惑)
貧賤不能移(使動用法,使……改變,動搖)
威武不能屈(使動用法,使……屈服)
知識·清單
(六)《富貴不能淫》《孟子·滕文公下》
4.一詞多義
戒:戒之曰(告誡)
必敬必戒(謹慎)
道:妾婦之道也(規(guī)則)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
居:居天下之廣居(動詞,居住)
居天下之廣居(名詞,住宅)
得:是焉得為大丈夫乎(能夠)
得志,與民由之(得到、實現(xiàn))
之:女子之嫁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 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母命之(代詞,她)
往送之門(動詞,到)
立天下之正位(結構助詞,的)
知識·清單
(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 一定先要使他心志受苦,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這樣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nèi)心里感到困惑,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表現(xiàn)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shù)膰液蛠碜試獾牡溁迹@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常處憂慮禍患之中可以使人(國家)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中心思想:本文選自《孟子 ·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jīng)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當大任的名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fā)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fā)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知識·清單
(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1.重點字詞
發(fā):興起,指被任用。
舉:選拔、任用。
市:集市。
拂:違背。
亂:擾亂。
恒:常常。
作:奮起。文中指有所作為。
征:征驗、表現(xiàn)。
發(fā):顯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入:指在國內(nèi)。
拂:同“弼”,輔佐。
出:指在國外。
敵國:勢力、地位相當?shù)膰摇?br/>知識·清單
(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4.詞類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痛苦)
勞其筋骨(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其體膚(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挨餓)
空乏其身(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財資缺乏)
動心忍性(動詞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
動心忍性(動詞使動用法,使……堅忍)
人恒過(名詞作動詞,犯錯誤)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慮:“衡”同“橫”,梗塞、不順。
入則無法家拂士:“拂”同“弼”,輔佐。
3.古今異義
管夷吾舉于士 士:(古義)獄官。 (今義)軍人。
知識·清單
(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4.詞類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痛苦)
勞其筋骨(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其體膚(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挨餓)
空乏其身(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財資缺乏)
動心忍性(動詞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
動心忍性(動詞使動用法,使……堅忍)
人恒過(名詞作動詞,犯錯誤)
5.一詞多義
發(fā):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興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顯露、流露)
士:管夷吾舉于士(獄官)
法家拂士(輔佐君王的賢士)
以:所以動心忍性(用……來)
以順為正者(把)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于: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給)
知識·清單
(八)《愚公移山》《列子·湯問》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一厝朔東,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傳說中的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幾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 ”家人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 況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領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上了山,敲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也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擔心挖不平嗎 ”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 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山岡阻隔了。
知識·清單
(八)《愚公移山》《列子·湯問》
1.重點字詞
懲: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繞遠。
汝:你們。多用于稱同輩或后輩。
畢:盡、全。
陰: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與“陽”相對。
許:贊同。
獻疑:提出疑問。
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都……"。
如……何:把……怎么樣。
齔:換牙。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固不可徹:固,頑固;徹,通達,這里指改變。
苦:愁苦。這里指擔心。
已:停止。
知識·清單
(八)《愚公移山》《列子·湯問》
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3.古今異義
寒暑易節(jié) 易:(古義)更替。 (今義)容易。
山之一毛 毛:(古義)草木。 (今義)毛發(fā)。
4.詞類活用
面山而居(名詞用作動詞,面對)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
畢力平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知識·清單
(八)《愚公移山》《列子·湯問》
5.一詞多義
且:年且九十(副詞,將近)
且焉置土石(連詞,況且)
焉:有子存焉(語氣助詞,用在句尾,表肯定)
且焉置土石(代詞,往哪里,在哪里)
以:以殘年余力(介詞,憑,靠)
河曲智叟亡以應(連詞,用來)
其:其妻獻疑曰(代詞,他的,指愚公的)
懼其不已也(代詞,他)
而:面山而居(連詞,表修飾)
而山不加增(連詞,表轉折,可譯為“但是,可是”)
知識·清單
(九)《周亞夫軍細柳》司馬遷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先驅(qū)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譯 文 :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guī)模侵入漢朝邊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為將軍,駐軍在霸上;委派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nèi)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匈奴侵擾。
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菅,直接驅(qū)車而入,將士都騎馬迎送皇帝。不久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張開弓弩,把弓拉滿,戒備森嚴。皇上先行引導的人員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引導的人員說:“皇上將要駕到。”鎮(zhèn)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命令。’”過了不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菅。在這種情況下,皇上就派使者手持符節(jié)去告訴將軍:“我要進菅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wèi)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guī)定,軍營中不準驅(qū)車奔馳。”于是皇上的車隊也只好控制住車馬,慢慢前行。到了大菅前,將軍周亞夫手執(zhí)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穿披甲戴盔的將士不行跪拜禮,請允許我按照軍禮參見。”皇上因此被感動,表情嚴肅起來,扶著車前橫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禮儀完畢后辭去。
出了細柳軍營的犬門后,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感嘆地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先前的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匈奴人一定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里的將軍。至于周亞夫,難道能夠侵犯嗎 "長時間對周亞夫贊嘆不已。
知識·清單
(九)《周亞夫軍細柳》司馬遷
1.重點字詞
入邊:侵入邊境。
勞:慰勞。
已而:不久。
持滿:把弓拉滿。
先驅(qū):先行引導的人員。
詔:皇帝發(fā)布的命令。
壁:營壘。
驅(qū)馳:縱馬奔馳。
按轡:控制住車馬。
徐行:慢慢地走。
稱謝:向人致意,表示問候。
既:已經(jīng)。
知識·清單
(九)《周亞夫軍細柳》司馬遷
2.通假字
軍士吏被甲:“被”同“披”,穿著。
改容式車:“式”同“軾”,車前橫木。這里用作動詞,指扶軾。
3.古今異義
上自勞軍 勞:(古義)慰勞。 (今義)勞苦、勞累。
天子先驅(qū)至 先驅(qū):(古義)先行引導的人員。 (今義)在思想上和行為上走在前端的人。
居無何 居:(古義)經(jīng)過。 (今義)居住。
壁門 壁:(古義)營壘。 (今義)墻壁。
知識·清單
(九)《周亞夫軍細柳》司馬遷
4.詞類活用
軍霸上(名詞作動詞,駐軍)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名詞作動詞,下詔)
銳兵刃(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銳利)
介胄之士不拜(名詞作動詞,披甲戴盔)
知識·清單
(九)《周亞夫軍細柳》司馬遷
5.一詞多義
軍:軍霸上(駐軍)
至霸上及棘門軍(軍營)
使: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派遣)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使者)
詔:不聞天子之詔(皇帝發(fā)布的命令)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下詔)
之:已而之細柳軍(到,往)
不聞天子之詔(結構助詞,的)
稱善者久之(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不譯)
以: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把)
以備胡(來)請以軍禮見(用)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部分 古詩文閱讀
專題二 文言文閱讀
03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提升練)
(一)(2024·廣安)閱讀下面兩個文言文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酈道元《三峽》節(jié)選)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游冀、雍②,然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釋】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一帶。③曩:以往、過去。
1.請用“/”為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是 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 矣 恐 力 不 勝。
2.結合語境,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清榮峻茂
(3)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
(4)差矣,汝之言
3.下列句中加點字意思與用法相同的一項( )
A.春冬之時 公將鼓之
B.自三峽七百里中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C.同邑而居 笑而止之曰
D.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扶蘇以數(shù)諫故
4.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5.【甲】文寫游三峽,【乙】文寫登泰山。兩文在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的主題上有什么不同?
(二)(2024·江蘇淮安·二模)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甲】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
吾自發(fā)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①浩汗,山溪猥②至,渡泝無邊,險徑游歷,棧石星飯,結荷水宿,旅客貧辛,波路壯闊,始以今日食時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嚴霜慘節(jié),悲風斷肌,去親為客,如何如何!夕景欲沉,曉霧將合,孤鶴寒嘯,游鴻遠吟,樵蘇一嘆,舟子再泣。誠足悲憂, 不可說也。風吹雷飆,夜戒前路。
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我為念。恐欲知之,聊書所睹。臨涂草蹙③,辭意不周。
(節(jié)選自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有刪改)
【注】①潦(lǎo): 路上的雨水,積水。②猥:眾,多。③草蹙(cù): 倉猝, 匆忙。
1.用“/”給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一處)
始 以 今 日 食 時 /僅 及 大 雷
2.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
(1) 夕日欲頹( )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3) 日逾十晨( )
(4) 去親為客 ( )
3.翻譯下列各句。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2)誠足悲憂,不可說也。
4.【乙】文作者表達“旅客貧辛”,請你說說貧辛在何處?
(三)(2023·成都)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節(jié)選自魏學洢《核舟記》)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如有所語 語:告訴
B.佛印絕類彌勒 類:像
C.念無與為樂者 念:想到
D.懷民亦未寢 寢:睡覺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足膚皸裂而不知
B.左臂掛念珠倚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相與步于中庭 行者休于樹
D.何處無竹柏 水何澹澹
3.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A.他們兩膝緊靠之處,各自隱藏在翻卷起來的衣褶里。
B.那些兩膝緊靠之處,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
C.那些緊靠著的兩膝,各自隱藏在翻卷起來的衣褶里。
D.他們緊靠著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
(四)(2023·湘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節(jié)選自吳均《與朱元思書》)
【乙】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②,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shù)片,如鸞④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節(jié)選自陸游《入蜀記》有刪改)
【注釋】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賢的處所。②泰、華、衡、廬:泰山、華山、衡山、廬山。
③翳:遮蓋,這里指云。④鸞:鳳凰一類的鳥。
1.下列加點的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百叫無絕 沿溯阻絕 絕處逢生 絕無僅有
B.久之不散 何陋之有 鐘鼓樂之 榮幸之至
C.千轉不窮 欲窮其林 山窮水盡 窮且益堅
D.不可悉見 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悉聽尊便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
(1)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
3.用“/”給下列文字斷句。(畫兩處)
所 見 八 九 峰 惟 神 女 峰 最 為 纖 麗 奇 峭 宜 為 仙 真 所 托
4.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請說說甲乙兩段選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
(五)(2024·甘肅)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
【甲】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乙】
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眾寡不敵,御備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顏)杲卿、(袁)履謙為賊所執(zhí),送于東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諸郡,鄴、廣平、鉅鹿、趙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復為賊守。祿山見杲卿,面貴之曰:“汝昨自范陽戶曹,我奏為判官,遂得光祿、太常二丞,便用汝攝常山太守,負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報曰:“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縱受汝奏署,復合從汝反乎!且汝本營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竊恩寵,致身及此,天子負汝何事而汝反耶?”祿山怒甚,令縛于中橋南頭從西第二柱,節(jié)解之,比至氣絕,大罵不息。
(節(jié)選自《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忠義》)
1.解釋下列加點詞。
(1)豈不誠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
(3)御備皆竭
(4)比至氣絕
2.下列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B.以順為正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杲卿、履謙為賊所執(zhí) 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
D.面責之曰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3.翻譯下列句子。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天子負汝何事而汝反耶?
4.閱讀文章,回答下面問題。
(1)【甲】文中,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不是大丈夫?
(2)【乙】文中的顏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為什么?
(七)(2024·綏化)閱讀文言文,回答各題。
【甲】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節(jié)選)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kuài)稽①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與百姓同其勞……使范蠡與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為質(zhì)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勾踐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
其后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③弊,輕銳④盡死于齊、晉。而越大破吳。
[注釋]①會稽:古地名。②成:講和,和解。③罷:同“疲”,疲憊。④銳:精銳部隊。
1.選出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
A.百里奚舉于市 愿為市鞍馬(《木蘭詩》)
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C.勾踐伐吳,吳師敗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ā丁凑撜Z〉十二章》)
D.女忘會稽之恥邪 兩狼之并驅(qū)如故(《狼》)
2.下列各項對文章內(nèi)容的探究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開頭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磨煉的好處,最后總結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B.成語“臥薪嘗膽”出自[乙]文,這個故事恰好印證了[甲]文“生于憂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主要體現(xiàn)了[甲]文的“勞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主要體現(xiàn)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兩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經(jīng)得起艱苦的磨煉,終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yè)。
3.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請斷兩處。
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4.翻譯[甲]文中畫橫線句子。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5.請你根據(jù)[乙]文簡要概括越王勾踐的人物形象。
(八)(2023·山東臨沂·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教弓弩,持滿。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先驅(qū)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選自《周亞夫軍細柳》)
【乙】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替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被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編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選自《唐雎不辱使命》)
【丙】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選自《富貴不能淫》)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軍士吏被甲 被:
(2)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日 兵:
(3)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謝: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不聞天子之詔
A.已而之細柳軍 B.皆布衣之士也
C.稱善者久之 D.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甲】文中周亞夫被漢文帝稱為“真將軍”,是因為他 。【乙】文中唐雎能夠不辱使命,是因為他 。周亞夫和唐雎都彰顯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 ”的特點。
5.下面對【甲】【乙】兩文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對周亞夫言行的正面描寫較少,只“介青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一處卻如畫龍點睛,使周亞夫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B.【乙】文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一句,擲地有聲,表現(xiàn)出唐雎鮮明的個性。
C.【甲】【乙】兩文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寫漢文帝與秦王,目的是與周亞夫和唐雎形成鮮明對比,展現(xiàn)周亞夫和唐雎的“大丈夫”形象。
D.【甲】【乙】兩文都能從多角度刻畫和豐富人物形象,展現(xiàn)周亞夫和唐雎為國擔當?shù)挠⑿埏L采,場面描寫有聲有色,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部分 古詩文閱讀
專題二 文言文閱讀
03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
【真題·體驗】
一、(2024·廣西)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選自《吳均集校注》)
【乙】
游牛首山記
癸卯三月,在金陵與客游牛首山。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與攝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處。客曰:“吾聞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巖洞丘壑奇異,吾恨未及見,子盍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客且為吾言茲山之勝。”客曰:“然。茲山者,……或晴雨之殊觀,朝暮之異態(tài)。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時,則莫不有其奇秀、明潔、峻邃之勝以應之。……雖吾亦不能盡言之也。”
余曰:“觀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無以告子。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且是山幸而生于茲,使其不幸而生于粵①,則雖欲獨以名稱②,豈可得哉!”
(選自謝良琦③《游牛首山記》,有刪減)
【注釋】①粵:此指桂林。②名稱:此指名聲顯赫。③謝良琦:明末清初廣西全州人。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含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千丈見底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賣油翁》)
B.負勢競上 至于負者歌于途(《醉翁亭記》)
C.宿山下僧舍 屋舍儼然(《桃花源記》)
D.皆如是也 是進亦憂,退亦憂(《岳陽樓記》)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
A.都是“看見”的意思;
B. 憑依著,憑借/背著;
C.都是“屋舍,房舍”的意思;
D.都是“這,這樣”的意思。
故選B。
2.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首段描寫富陽至桐廬的山水,與下文構成先分后總的結構。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寫表達作者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的志向。
C.乙文作者與金陵客相約登牛首山,清晨已到達山頂,欣賞美景。
D.乙文作者認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會出名。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
A. “與下文構成先分后總的結構”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甲文“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首段描寫富陽至桐廬的山水,與下文構成先總后分的結構;
B. “借景物描寫表達作者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的志向”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甲文“鳶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可知,作者借景物描寫表達了他淡泊名利、歸隱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C. “清晨已到達山頂”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乙文“凌晨相與攝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處”可知,作者與金陵客相約登牛首山,直到中午才到達山頂,欣賞美景。
故選D。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雖吾亦不能盡言之也。
【答案】
(1)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
(2)即使我也不能全部說出它的美啊。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翻譯時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
(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俱(全,都),共(相同)”要理解正確;
(2)句中注意重點字詞“雖(即使),盡(全,都)”要理解正確。
4.觀察景物的角度多種多樣。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采用了平視的觀察角度;甲文“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的觀察角度是①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的觀察角度是② 。
【答案】 俯視 仰視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
結合甲文“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可知,句子的意思是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據(jù)此可知,作者的觀察角度是向下看的,即俯視;
結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句子的意思是爭著向上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shù)個山峰;據(jù)此可知,作者應該是向上看這些山的,即觀察角度是仰視。
5.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美景,我心向往。請你為富陽一帶的山、金陵的牛首山分別擬一則宣傳語。要求:體現(xiàn)山中景色的主要特點,每則20字以內(nèi)。
示例:奔流千里,木秀林密,三峽美景,天下無雙!(僅供參考,句式不限)
【答案】
示例:高山軒邈爭向天,富陽奇山天下名。
牛首山高景色異,朝暮晴雨各相宜。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和運用文章內(nèi)容。
題目要求為富陽一帶的山、金陵的牛首山分別擬一則宣傳語,要體現(xiàn)山中景色的主要特點,每則20字以內(nèi)。
結合【甲】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富春江兩岸的高山上,都長著綠的透出寒意的樹,山巒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爭著向上,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shù)個山峰。據(jù)此可知,富春山的山的特點是高峻奇險;
結合【乙】文“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與攝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處”可知,牛首山的特點之一是高;結合“或晴雨之殊觀,朝暮之異態(tài)。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時,則莫不有其奇秀、明潔、峻邃之勝以應之”可知,牛首山的還具有奇秀、明潔、峻邃的特點,即各個時節(jié)有著不同的景象,晴天雨天,早上傍晚,寒冬酷暑都各不相同。
結合富春山、牛首山的特點,來擬寫宣傳標語。宣傳標語的擬寫要注意簡潔明了,突出特點,內(nèi)容生動,富有文采。
示例:高山寒樹競向上,富春奇山皆險峻。
晴雨奇秀明潔,朝暮寒暑峻邃,牛首山景甲金陵。
參考譯文:
【甲】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長著綠的透出寒意的樹,山巒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爭著向上,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shù)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fā)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乙】癸卯年三月,(我)在金陵和朋友一起游覽牛首山。前一天,我們住在山下僧人的屋舍,凌晨時分一起披著衣服上山,直到中午才到達山的最高處。朋友說:“我聽說桂林的山名揚天下,它的巖石洞穴丘陵山谷奇特異常,我很遺憾不能到那里看一看,你何不為我說一說桂林的山?”我說:“沒有時間啊。你暫且為我說說這山的美。”朋友說:“好吧。這山,……有時晴天雨天有不同的景象,早晚有不同的形態(tài)。太陽月亮寒冬酷暑不同的時候,就不曾沒有過它奇特秀美、明亮潔凈、高峻幽深的美來應對。……即使我也不能全部說出它的美啊。”
我說:“看到這就沒有了嗎?”朋友說:“正是這樣。”
我說:“我沒有什么來告訴你。凡是我們桂林的山,能夠用眼睛看到的,都是像這樣的。……況且是山的幸運讓它在此生長,讓它不幸生長在廣西,那么即使想要只憑借(這樣)名聲顯赫,怎么能夠得到呢!”
二、(2024·遼寧)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乙】
又南五里,諸峰森叢江右,石崖回亙①,亦猶山門之列于江左者,而其上復有石森列,若立而傴僂,若坐而箕踞者。舟人謂此處有“八仙對奕”,豈即此耶?
至此江稍轉西南,其東岸有聚落②日雞臘,乃柳州東南陸路大道也。道側有溪自西來入,于是舟轉東行。五里,轉而南,有崖懸突江左,層累疊嵌,光采離奇。眺其東,有尖峰彎豎,形若牛角。既而東轉五里,江北聚落出焉,名曰犁沖。江流環(huán)其三面,中成盤涯,若犁之尖,故名。
忽轉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復轉東去。北山松檜③森然。遙聞灘聲如雷,久之始至,則懸流回瀑,一瀉數(shù)里,是曰橫旋灘。
(節(jié)選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有刪減)
【注釋】①亙:連綿不斷。②聚落:村落,③檜:樹名。又名松柏、刺柏。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有時朝發(fā)白帝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B.春冬之時 學而時習之(《(論語〉十二章》)
C.乃柳州東南陸路大道也 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D.是曰橫旋灘 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動詞,出發(fā)/動詞,被任用;
B.名詞,季節(jié)/副詞,按時;
C.動詞,表判斷,是/副詞,才;
D.都是代詞,這;
故選D。
2.把選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舟人謂此處有“八仙對弈”,豈即此耶?
【答案】
(1)從三峽開始算起,綿延七百里,兩岸都是緊密相連的山峰,幾乎沒有任何缺口。
(2)船夫說這里就是“八仙對弈”的地方,難道就是這里嗎?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
(1)略無:完全沒有。闕:同“缺”,缺口、中斷。
(2)謂:說。豈:難道。即:就是。
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忽轉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復轉東去
【答案】忽轉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復轉東去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句意:忽然轉向北,直接抵達牛角山下,又轉向東去。“忽轉而北”表示方向的轉變,是一個完整的表述;“直抵牛角山下”是說抵達的地點,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復轉東去”又是新的方向變化。
故斷句:忽轉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復轉東去。
4.甲乙兩文皆描繪山水。乙文描寫了峰、石崖、石和水的特征,其中石的特征是 、 。甲文夏天的江水與乙文橫旋灘的水相同之處是 、 。
【答案】森列 離奇 盛大 湍急
【解析】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概括。
前兩空,結合【乙】“而其上復有石森列,若立而傴僂,若坐而箕踞者”“有崖懸突江左,層累疊嵌,光采離奇”可知,乙文描寫了峰、石崖、石和水的特征,山上石頭森然排列,有的像站立著彎腰,有的像坐著叉開腿的樣子;懸崖突立在江左,層層疊疊地鑲嵌著,光彩奇異。據(jù)此可知,其中石的特征是森列、離奇。
后兩空,結合【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可知,三峽夏季水勢浩大,漫上兩岸的丘陵。水流湍急,行駛在江流上的小船速度極快。結合【乙】“忽轉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復轉東去。北山松檜森然。遙聞灘聲如雷,久之始至,則懸流回瀑,一瀉數(shù)里,是曰橫旋灘”可知,奔騰的旋灘水流發(fā)出的聲音好像雷鳴。據(jù)此可知,甲文夏天的江水與乙文橫旋灘的水相同之處是:水勢浩大、水流湍急。
參考譯文:
【甲】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懸崖峭壁重巒疊嶂,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無法看見。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乙】又向南五里,眾多山峰在江右密集叢生,石崖回繞綿亙,也像山門排列在江左那樣,而山上又有石頭森然排列,有的像站立著彎腰,有的像坐著叉開腿的樣子。船夫說這里有“八仙對弈”,難道就是這里嗎?
到這里江水漸漸轉向西南方,它的東岸有個村落叫雞臘,是柳州東南方向的陸路大道。道路旁邊有條溪流從西邊流來,于是船轉向東行。五里,又轉向南,有懸崖突立在江左,層層疊疊地鑲嵌著,光彩奇異。眺望它的東邊,有尖峰彎彎地豎起,形狀像牛角。接著向東轉五里,江北的村落出現(xiàn)了,名叫犁沖。江流環(huán)繞著它的三面,中間形成盤狀的水邊陸地,像犁的尖,所以得名。
忽然轉向北,直接抵達牛角山下,又轉向東去。北山松樹檜樹森然。遠遠聽到灘聲如雷,過了很久才到達,原來是高懸的急流和回旋的瀑布,一瀉數(shù)里,這里叫做橫旋灘。
【考點·直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文言文閱讀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以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中考的主要考査方向有:掌握重要的文學和文化常識;能在具體語境中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言句子;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能概括文章的中心;能分析主要人物形象;能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根據(jù)近幾年的考試規(guī)律來看,中考文言文閱讀主要有以下幾種題型:詞語解釋題、文言斷句題,句子翻譯題和文意理解題。
各地中考文言文的閱讀材料,有課內(nèi)與課外分開的,也有課內(nèi)與課外對比閱讀的,還有完全選擇了課外語段的。但無論怎樣選擇,我們都要立足于課內(nèi),然后舉一反三,培養(yǎng)遷移能力。近年來,中考文言文閱讀材料的選取大都有這樣的特點:文中多數(shù)字詞屬于常見的實詞和虛詞,即使有少數(shù)生僻字詞,或選文中出現(xiàn)不常見的典故,也會安排注釋以降低難度,讓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能夠理解大意。
【技法·點撥】
考點一:詞語解釋(見七上復習)
考點二:文言斷句(見七下復習)
考點三:句子翻譯
(一)原則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翻譯時,切忌斷章取義,要對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語、修辭手法和語法都準確把握。譯句既要字句一一對應,文從字順,又要進行必要調(diào)整,保持連貫,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句意盡量達到完美。有些文言語句中含有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不能逐字逐句地直譯,此時在傳達原作精神的前提下,才采用意譯的方法。如:“落英繽紛”,直譯為“落下的花瓣繁多”,意譯為“到處飄落著花瓣”。
2.做到“信”“達”“ 雅 ”
“信”是指文言句子翻譯要準確表達原文意思,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shù)貙⒃姆g出來,不增譯,不漏譯,不錯譯;“達”要求譯文通順暢達,使其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無語病;“雅”是指譯文的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優(yōu)美。
3.其他原則
①譯準詞義,即準確翻譯句中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虛詞和固定結構。
②譯準句式,包括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等(如:《醉翁亭記》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屬于判斷句;“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詞“于”,翻譯時要補上;“醒能述以文者”屬于狀語后置句,翻譯時,需先調(diào)整為“醒能以文述者”的正常句式)。
③譯準句子語氣,包括陳述、疑問、感嘆、祈使等語氣。
④譯準句間關系,包括并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二)翻譯方法
方法 具體內(nèi)容 例子
留 凡屬國號、年號、朝代、人名、地名、官名、職稱、書名、器具名稱、特殊稱謂等專用名詞,保留原樣,可照錄不翻譯。可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實詞。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慶歷”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譯時不宜改動,保留原詞即可。
補 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shù)匮a充出來。如補出判斷句中的判斷詞“是”;又如文言文中,數(shù)詞往往直接修飾名詞或直接用在動詞前,翻譯時要把量詞補出來。 “便舍船,從口入”一句省略了主語,應為“(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調(diào) 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
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diào)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這種方法在古文翻譯中用得最多,中考幾乎年年考到。 常見語序調(diào)整有:調(diào)整前置賓語、后置賓語、后置介賓短語的語序等,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的呢);調(diào)整使動、意動、為動等動賓關系的語序,如“其家甚智其子”(他們家認為他們的兒子很聰明);調(diào)整互文見義的語序,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zhàn)具)。
刪 有些虛詞只起語法作用,如發(fā)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等,并無實義,可刪去。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中的“若夫”為語氣詞,不譯。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之”“而”作為虛詞無實義,不譯。
替 文言文中單音詞較多,翻譯時要直接準確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詞。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中的“計”可翻譯為“計算”。
【提升·訓練】
具體見配套《提升練》(原卷+解析)。
附:八年級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清單
八年級上冊
一、《三峽》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疊疊的山巖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這么快。
春冬季節(jié),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兩岸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tài)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里飛速地往下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逢天剛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山澗一片凄寒肅殺,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接連不斷,凄慘悲涼,回響在空曠的山谷中,聲音悲涼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漁民們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表現(xiàn)了作者深愛祖國河山之情,同時抒發(fā)了對漁民艱險、痛苦生活的悲憫。
1.重點字詞
略無:完全沒有。
曦:日光,文中指太陽。
襄:沖上、漫上。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雖:即使。
疾:快。
素:白色。
回清:回旋的清波。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連接。
引:延長。
凄異:凄慘悲涼。
響:回聲。
絕:消失。
2.通假字
略無闕處:“闕”同“缺”,空隙、缺口。
3.古今異義
或王命急宣 或:(古義)有時。(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lián)詞。
雖乘奔御風 雖:(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4.詞類活用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回清倒影(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晴初霜旦(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空谷傳響(名詞用作狀語,在空曠的山谷里)
5.一詞多義
自:自三峽七百里中(于,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以為大有所益(自己)
絕:沿溯阻絕(斷)
絕巘多生怪柏(極)
哀轉久絕(消失)
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榮峻茂(清澈)
(二)《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
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
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 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夕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中心思想:本文的作者是南北朝文學家陶弘景,全文創(chuàng)作于作者晚年時期,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征的一封書信。本文表達了作者對山川之美的贊賞與喜愛之情,也抒發(fā)了作者歸隱山林的志趣。
1.重點字詞
交輝:交相輝映。
入:聳入。
共:共同
俱:全,都。
亂:此起彼伏。
見:看見。
競:爭相,爭著。
沉鱗:指水中潛游的魚。
欲界:沒有擺脫世俗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文中指人間。
與:參與。文中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2.古今異義
曉霧將歇 歇:(古義)消散。(今義)休息。
夕日欲頹 頹:(古義)墜落。(今義)萎靡。
3.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名詞用作動詞,輝映)
4.一多義詞
欲:夕日欲頹(將要,快要)
實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念)
自:自康樂以來(自從)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三)《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 又有哪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呢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中心思想:本文描繪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見的月下美景,以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抒發(fā)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表達出作者孤寂凄涼、無所歸依的心境與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達的人生觀。
1.重點字詞
戶:門。
欣然:高興的樣子。
遂:于是,就。
寢:睡覺。
相與: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橫:交錯縱橫。
蓋:大概是。
2.古今異義
念無與為樂者 念:(古義)考慮,想到。(今義)想念,念頭。
3.詞類活用
相與步于中庭(名詞用作動詞,散步)
4.一詞多義
與:念無與為樂者(和,跟)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四)《與朱元思書》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
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
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沒有一絲風,煙霧也都消散干凈,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任憑船隨意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異獨特,天下獨一無二。
水都是淺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木,讓人心生寒意;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間泉水沖擊著巖石,發(fā)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叫,猿不停地啼叫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息下來;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國家大事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間也昏暗如黃昏;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露出陽光。
中心思想:本文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本文敘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途中所見,從行船游江的實感出發(fā),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發(fā)了作者對仕途的厭倦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緒。
1.重點字詞
共色:同樣的顏色。
從:跟、隨。
許:表示約數(shù)。
縹碧:淺青色。
甚:超過,勝過。
若:好像。
奔:飛奔的馬。
寒樹:文中形容樹密而綠,讓人心生寒意。
負:憑借,依靠。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激:沖擊,撞擊。
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清越。
戾:至、到達。
猶:好像。
交映:互相掩映。
2.通假字
蟬則千轉不窮:“轉”同“囀”,鳥鳴,這里指蟬鳴。
窺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3.古今異義
鳶飛戾天者 戾:(古義)至、到達。 (今義)罪過。
經(jīng)綸世務者 經(jīng)綸:(古義)籌劃、治理。 (今義)比喻規(guī)劃、管理國家大事的才能。
4.詞類活用
任意東西(“東”“西”名詞用作動詞,向東或向西)
猛浪若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風煙俱凈(形容詞用作動詞,消散)
互相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向高處伸展,向遠處伸展)
橫柯上蔽(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面)
5.一詞多義
上: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面)
絕: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的,絕妙的)
猿則百叫無絕(停止)
(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
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 一座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 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用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內(nèi)外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中心思想:本文強調(diào)了戰(zhàn)爭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主張施“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
1.重點字詞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
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
君子:文中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文中所說的“得道者”。
委:放棄。
2.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3.古今異義
三里之城 城:(古義)內(nèi)城。(今義)城市。
親戚畔之 親戚:(古義)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4.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震懾)
5.一詞多義
至:寡助之至(極點)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到)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詞,依靠,憑借)
以天下之所順(介詞,用)
利:地利不如人和(形容詞,有利)
兵革非不堅利也(形容詞,銳利)
之:三里之城(助詞,的)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它)
委而去之(代詞,指城池)
寡助之至(到)
攻親戚之所畔(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而: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轉折)
委而去之(連詞,表順承)
(六)《富貴不能淫》《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子/未學禮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
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
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嗎 他們一發(fā)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呢 你沒有學過禮嗎 男子行冠禮時,父親給以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常法,是婦女遵循的規(guī)則。(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
中心思想:孟子認為大丈夫應該“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tài)度。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堅定的信念,不為榮華富貴所誘惑,不為貧賤困苦所改變,不為威脅暴力所屈服,不驕不餒,方成至人。
1.重點字詞
誠:真正,確實。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
熄:停息。
是:這。
焉:怎么,哪里。
命:教導、訓誨。
敬:恭敬。
正:常法。
2.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3.詞類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詞作動詞,行冠禮)
富貴不能淫(使動用法,使……惑亂,迷惑)
貧賤不能移(使動用法,使……改變,動搖)
威武不能屈(使動用法,使……屈服)
4.一詞多義
戒:戒之曰(告誡)
必敬必戒(謹慎)
道:妾婦之道也(規(guī)則)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
居:居天下之廣居(動詞,居住)
居天下之廣居(名詞,住宅)
得:是焉得為大丈夫乎(能夠)
得志,與民由之(得到、實現(xiàn))
之:女子之嫁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母命之(代詞,她)
往送之門(動詞,到)
立天下之正位(結構助詞,的)
(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 一定先要使他心志受苦,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這樣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nèi)心里感到困惑,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表現(xiàn)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shù)膰液蛠碜試獾牡溁迹@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常處憂慮禍患之中可以使人(國家)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中心思想:本文選自《孟子 ·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jīng)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當大任的名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fā)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fā)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1.重點字詞
發(fā):興起,指被任用。
舉:選拔、任用。
市:集市。
拂:違背。
亂:擾亂。
恒:常常。
作:奮起。文中指有所作為。
征:征驗、表現(xiàn)。
發(fā):顯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入:指在國內(nèi)。
拂:同“弼”,輔佐。
出:指在國外。
敵國:勢力、地位相當?shù)膰摇?br/>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慮:“衡”同“橫”,梗塞、不順。
入則無法家拂士:“拂”同“弼”,輔佐。
3.古今異義
管夷吾舉于士 士:(古義)獄官。 (今義)軍人。
4.詞類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痛苦)
勞其筋骨(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其體膚(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挨餓)
空乏其身(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財資缺乏)
動心忍性(動詞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
動心忍性(動詞使動用法,使……堅忍)
人恒過(名詞作動詞,犯錯誤)
5.一詞多義
發(fā):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興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顯露、流露)
士:管夷吾舉于士(獄官)
法家拂士(輔佐君王的賢士)
以:所以動心忍性(用……來)
以順為正者(把)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于: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給)
(八)《愚公移山》《列子·湯問》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一厝朔東,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傳說中的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幾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 ”家人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 況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領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上了山,敲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也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擔心挖不平嗎 ”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 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山岡阻隔了。
中心思想:本文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道理。
1.重點字詞
懲: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繞遠。
汝:你們。多用于稱同輩或后輩。
畢:盡、全。
陰: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與“陽”相對。
許:贊同。
獻疑:提出疑問。
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都……"。
如……何:把……怎么樣。
齔:換牙。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固不可徹:固,頑固;徹,通達,這里指改變。
苦:愁苦。這里指擔心。
已:停止。
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3.古今異義
寒暑易節(jié) 易:(古義)更替。 (今義)容易。
山之一毛 毛:(古義)草木。 (今義)毛發(fā)。
4.詞類活用
面山而居(名詞用作動詞,面對)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
畢力平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5.一詞多義
且:年且九十(副詞,將近)
且焉置土石(連詞,況且)
焉:有子存焉(語氣助詞,用在句尾,表肯定)
且焉置土石(代詞,往哪里,在哪里)
以:以殘年余力(介詞,憑,靠)
河曲智叟亡以應(連詞,用來)
其:其妻獻疑曰(代詞,他的,指愚公的)
懼其不已也(代詞,他)
而:面山而居(連詞,表修飾)
而山不加增(連詞,表轉折,可譯為“但是,可是”)
(九)《周亞夫軍細柳》司馬遷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
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
子先驅(qū)/至,不得入。先驅(qū)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
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譯 文 :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guī)模侵入漢朝邊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為將軍,駐軍在霸上;委派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nèi)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匈奴侵擾。
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菅,直接驅(qū)車而入,將士都騎馬迎送皇帝。不久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張開弓弩,把弓拉滿,戒備森嚴。皇上先行引導的人員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引導的人員說:“皇上將要駕到。”鎮(zhèn)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命令。’”過了不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菅。在這種情況下,皇上就派使者手持符節(jié)去告訴將軍:“我要進菅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wèi)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guī)定,軍營中不準驅(qū)車奔馳。”于是皇上的車隊也只好控制住車馬,慢慢前行。到了大菅前,將軍周亞夫手執(zhí)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穿披甲戴盔的將士不行跪拜禮,請允許我按照軍禮參見。”皇上因此被感動,表情嚴肅起來,扶著車前橫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禮儀完畢后辭去。
出了細柳軍營的犬門后,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感嘆地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先前的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匈奴人一定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里的將軍。至于周亞夫,難道能夠侵犯嗎 "長時間對周亞夫贊嘆不已。
中心思想:本文講述了周亞夫駐扎在細柳營時,漢文帝劉恒去慰問軍隊的事,通過其他軍隊和周亞夫軍隊的對比,表現(xiàn)出周亞夫忠于職守、治軍嚴明。
1.重點字詞
入邊:侵入邊境。
勞:慰勞。
已而:不久。
持滿:把弓拉滿。
先驅(qū):先行引導的人員。
詔:皇帝發(fā)布的命令。
壁:營壘。
驅(qū)馳:縱馬奔馳。
按轡:控制住車馬。
徐行:慢慢地走。
稱謝:向人致意,表示問候。
既:已經(jīng)。
2.通假字
軍士吏被甲:“被”同“披”,穿著。
改容式車:“式”同“軾”,車前橫木。這里用作動詞,指扶軾。
3.古今異義
上自勞軍 勞:(古義)慰勞。 (今義)勞苦、勞累。
天子先驅(qū)至 先驅(qū):(古義)先行引導的人員。 (今義)在思想上和行為上走在前端的人。
居無何 居:(古義)經(jīng)過。 (今義)居住。
壁門 壁:(古義)營壘。 (今義)墻壁。
4.詞類活用
軍霸上(名詞作動詞,駐軍)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名詞作動詞,下詔)
銳兵刃(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銳利)
介胄之士不拜(名詞作動詞,披甲戴盔)
5.一詞多義
軍:軍霸上(駐軍)
至霸上及棘門軍(軍營)
使: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派遣)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使者)
詔:不聞天子之詔(皇帝發(fā)布的命令)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下詔)
之:已而之細柳軍(到,往)
不聞天子之詔(結構助詞,的)
稱善者久之(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不譯)
以: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把)
以備胡(來)請以軍禮見(用)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安市| 昌都县| 柳林县| 新龙县| 通城县| 古丈县| 遵化市| 武陟县| 马龙县| 吴桥县| 尖扎县| 明水县| 阜宁县| 巨野县| 尚义县| 周至县| 内乡县| 太仆寺旗| 柳河县| 新竹市| 辉县市| 页游| 舞阳县| 博乐市| 岱山县| 蒲江县| 通榆县| 屯门区| 噶尔县| 永和县| 阳江市| 伊宁县| 时尚| 迁西县| 和平区| 平塘县| 施秉县| 邹城市| 保康县| 峡江县|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