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春人美版(2024)美術初中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第一單元 民藝蘊情1 走近世界民間美術2 多樣的中國民間美術本單元復習與測試第二單元 山水抒懷1 觀照自然2 林泉之心3 山水新聲本單元復習與測試第三單元 向美而居1 獨特的民居2 和諧的環境3 宜人的設計本單元復習與測試第四單元 端午今昔1 端午傳情2 祖輩手藝3 龍舟競渡本單元復習與測試第五單元 光影傳情1 捕捉光影2 校園光影本單元復習與測試第一單元 民藝蘊情1 走近世界民間美術教材分析本單元以 “民藝蘊情” 為主題,《走近世界民間美術》作為開篇第一課,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民間美術是不同國家和地域的文化藝術產物,承載著當地的風土人情,是美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歷史上的藝術瑰寶。通過對世界民間美術作品的欣賞與分析,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歷史、宗教等背景知識,感受民間美術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從而拓寬視野,培養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教材中選取了豐富多樣的世界民間美術作品,如藏戲面具、儺戲面具、巴厘島巴龍面具、皮影等,從不同角度展示了民間美術的種類、特點和用途。這些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情分析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具有較強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一些民間美術作品,但對其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系統的學習。同時,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對民間美術的認知水平和興趣程度各不相同。部分學生可能對民間美術有一定的了解和興趣,而部分學生則可能相對陌生。但總體來說,學生對于民間美術的興趣點主要集中在作品的獨特性和背后的文化故事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和創意實踐能力。課標目標審美感知通過欣賞世界民間美術作品,了解其種類、特點及表達出的文化寓意,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民間美術的欣賞能力。藝術表現引導學生學會從民間美術作品中提取元素,并嘗試運用這些元素進行簡單的藝術表現,如繪制草圖、制作手工等,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創意實踐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將民間美術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進行創意實踐活動,如設計文創產品、裝飾畫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文化理解通過對世界民間美術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民間美術在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掌握世界民間美術的不同種類及表現形式,如面具、皮影、剪紙、刺繡等。了解民間美術的欣賞方法,能夠從作品的材料、造型、色彩、用途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欣賞。理解世界民間美術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感受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色。教學難點能夠深入理解世界民間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寓意,體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學會運用民間美術元素進行創意實踐,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作出具有個性和文化內涵的作品。教學法教法講授法:通過講解,向學生傳授世界民間美術的基本知識,如種類、特點、文化背景等,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初步的了解。欣賞法:展示大量豐富的世界民間美術作品圖片、視頻等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欣賞,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民間美術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討論法:組織學生對民間美術作品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示范法: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示范,如如何提取民間美術元素、如何進行簡單的創意設計等,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操作步驟和方法。學法自主學習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查閱資料,了解感興趣的世界民間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合作學習法: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討論、實踐等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實踐法: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如繪制民間美術作品、設計文創產品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包含世界各地民間美術作品的圖片、視頻、文字介紹等資料,以及相關的教學輔助動畫、音樂等,用于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實物教具:準備一些民間美術作品實物或模型,如面具、剪紙、皮影等,讓學生能夠近距離觀察和觸摸,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繪畫工具:為學生準備繪畫紙、彩筆、油畫棒、剪刀、膠水等繪畫和手工制作工具,以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操作。學習資料:收集整理與世界民間美術相關的書籍、雜志、圖片等資料,供學生在課堂上查閱和參考。教學過程導入(3 分鐘)教師活動:播放一段充滿節日氛圍的視頻,視頻中展示世界各地不同的慶祝場景,其中包含多種民間美術元素,如中國的舞龍舞獅、西班牙的弗拉門戈舞蹈服飾、非洲的部落面具等。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在視頻中,你們都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畫面?有沒有注意到其中一些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物品?” 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視頻中的民間美術元素。學生活動:認真觀看視頻,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分享自己在視頻中看到的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物品。設計意圖:通過播放生動有趣的視頻,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引導學生發現民間美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存在,為后續教學內容的展開奠定基礎。新授(12 分鐘)1.民間美術的概念與種類(4 分鐘)教師活動:結合教材內容,講解民間美術的概念:民間美術是廣大勞動人民為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創作,并在民間廣泛流傳和應用的美術作品。然后,展示中國剪紙、墨西哥彩繪陶器、日本浮世繪、非洲木雕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間美術作品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些作品的特點和所屬種類,提問學生:“你們能根據這些作品的外觀和用途,將它們進行分類嗎?”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圖片,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嘗試對民間美術作品進行分類,并舉手發言,闡述自己的分類依據。設計意圖:通過講解和圖片展示,讓學生對民間美術的概念有清晰的認識。同時,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和分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學生對民間美術種類多樣性的理解。2.世界民間美術作品賞析(8 分鐘)教師活動:選取藏戲面具、儺戲面具、巴厘島巴龍面具這三種具有代表性的面具類民間美術作品進行重點賞析。首先,展示藏戲面具的圖片,介紹藏戲面具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藝術特色以及在藏戲表演中的作用。例如,藏戲面具的色彩鮮艷,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角色性格,白色代表純潔善良,黑色代表邪惡等。同時,講解藏戲面具上的圖案和裝飾所蘊含的文化寓意,如日月圖案象征光明和永恒。然后,以同樣的方式介紹儺戲面具和巴厘島巴龍面具,對比它們與藏戲面具在材料、造型、色彩、用途等方面的異同點。在講解過程中,適時提問學生:“你們覺得藏戲面具和儺戲面具在造型上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巴厘島巴龍面具的色彩給你們帶來怎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學生活動: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仔細觀察面具作品的細節,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回答問題并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設計意圖:通過對具體民間美術作品的深入賞析,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民間美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在賞析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比不同作品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通過提問和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課堂實踐(18 分鐘)1.實踐任務布置(2 分鐘)教師活動:向學生布置課堂實踐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世界民間美術作品(如面具、皮影、剪紙等),提取其中的元素,設計并制作一個簡單的文創產品草圖。例如,可以根據藏戲面具的造型設計一個鑰匙扣,或者以剪紙的形式設計一個書簽等。強調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民間美術元素的特點和文化內涵,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大膽想象。學生活動:認真聆聽教師布置的實踐任務,明確任務要求和目標。設計意圖:通過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2.小組討論與設計(10 分鐘)教師活動:學生分組后,教師巡視各小組,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并適時給予指導和建議。例如,當學生在選擇民間美術作品元素時遇到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作品的造型、色彩、圖案等方面進行思考;當學生在設計文創產品的形式和功能上出現分歧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提出不同的想法,共同探討可行性。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實踐任務展開討論。首先,小組成員共同選擇一種感興趣的世界民間美術作品,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提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然后,根據提取的元素,結合生活實際,討論設計文創產品的形式、功能和創意點。在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記錄討論內容,有的負責繪制草圖,有的負責提供創意靈感等。設計意圖:小組討論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合作的平臺,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創意。教師的巡視指導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的幫助,確保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3.作品展示與分享(6 分鐘)教師活動:各小組完成文創產品草圖設計后,邀請各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分享自己小組的作品。展示過程中,要求小組代表介紹作品所選取的民間美術作品元素、設計創意以及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其他小組的學生認真傾聽,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建議。每個小組展示結束后,教師對作品進行簡要點評,肯定學生的創意和努力,同時指出作品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的方向。學生活動: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分享自己小組的文創產品草圖設計,其他小組成員認真傾聽,積極提問和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師點評后,各小組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建議,反思自己小組作品的優點和不足。設計意圖:作品展示與分享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通過傾聽其他小組的作品介紹和接受同學的提問與建議,學生能夠拓寬視野,學習他人的優點,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師的點評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和審美能力。課堂小結(4 分鐘)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民間美術的概念、種類、特點,以及重點賞析的世界民間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提問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對世界民間美術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和感受?” 邀請幾位學生回答問題,然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世界民間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智慧、情感和審美觀念,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繼續關注和探索民間美術的魅力。學生活動:認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分享自己在本節課中的學習收獲和體會。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和總結,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課后拓展(3 分鐘)教師活動:布置課后拓展任務:讓學生課后利用互聯網、圖書館等資源,收集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世界民間美術作品資料,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傳承現狀,并制作成一份手抄報或電子文檔。下節課開始時,選擇部分學生進行分享展示。學生活動:認真聆聽教師布置的課后拓展任務,明確任務要求和完成時間。設計意圖:課后拓展任務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世界民間美術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通過收集資料和制作手抄報或電子文檔,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民間美術,拓寬知識面,同時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板書設計主板書1.走近世界民間美術民間美術的概念:廣大勞動人民為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創作,并在民間廣泛流傳和應用的美術作品。民間美術的種類:面具、皮影、剪紙、刺繡、染織、編結、臉譜等。重點作品賞析:藏戲面具:歷史淵源、制作工藝、藝術特色、文化寓意儺戲面具:與藏戲面具的異同點巴厘島巴龍面具:與藏戲面具的異同點副板書學生課堂實踐作品展示區:在黑板一側預留出一定空間,用于展示學生課堂實踐環節的優秀作品草圖,直觀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課堂互動記錄區:記錄學生在課堂討論和回答問題過程中的精彩觀點和重要信息,方便教師總結和點評。教學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如講授法、欣賞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學生對世界民間美術有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較高,課堂氣氛活躍,小組合作學習效果良好,學生在創意實踐環節中展現出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然而,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作品賞析環節,由于時間有限,對部分民間美術作品的介紹不夠深入,學生對某些作品的文化內涵理解可能不夠透徹。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時間,或者選擇更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重點深入賞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義。另外,在課堂實踐環節,個別學生對提取民間美術元素和進行創意設計仍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指導和幫助,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總體而言,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實踐,我認識到在美術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意實踐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時,要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美術課堂。2 多樣的中國民間美術教材分析本單元圍繞 “民藝蘊情” 主題展開,《多樣的中國民間美術》是本單元的重要一課。中國民間美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對中國民間美術的學習,學生能夠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信仰和審美觀念,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教材中呈現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民間美術作品,涵蓋了剪紙、年畫、刺繡、皮影、風箏、陶瓷等多種類型,這些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教材通過對作品的展示、分析和解讀,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民間美術的特點、種類、制作工藝以及文化寓意,使學生在欣賞和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審美能力、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從教材的編排體系來看,本節課是在學生對世界民間美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深入學習,為后續學習民間美術的傳承與創新奠定了基礎。同時,本節課也與其他學科如歷史、語文等相互關聯,有助于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提升綜合素養。學情分析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具有較強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接觸過一些中國民間美術作品,如春節時張貼的春聯、剪紙,元宵節的花燈等,但對其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系統的學習。在認知水平方面,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對于民間美術所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內涵,理解起來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在興趣愛好上,學生對具有趣味性和動手性的學習內容較為感興趣,而中國民間美術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和制作工藝,正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對民間美術的認知程度和興趣點各不相同。部分學生可能對民間美術有一定的了解和興趣,甚至有過相關的實踐經驗;而部分學生則可能相對陌生,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更多的引導和啟發。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課標目標審美感知通過欣賞豐富多樣的中國民間美術作品,讓學生了解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表現手法和形式美感,提高學生對民間美術的審美感知能力,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欣賞和熱愛之情。藝術表現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民間美術的基本制作技法,如剪紙的折疊、剪裁,刺繡的針法等,并嘗試運用這些技法進行簡單的藝術創作,如制作一幅剪紙作品、繪制一幅年畫等,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國民間美術的基礎上,發揮創意,將民間美術元素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進行創新設計和實踐活動,如設計一款具有民間美術風格的文具、服飾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綜合能力。文化理解通過對中國民間美術的深入學習,讓學生理解民間美術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民情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學生尊重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中國民間美術的種類、特點和制作工藝,如剪紙的簡潔明快、年畫的色彩鮮艷、刺繡的精美細膩等。掌握中國民間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能夠從作品的題材、造型、色彩、寓意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解讀,感受民間美術的藝術魅力。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民間美術的基本制作技法,并能夠運用這些技法進行簡單的藝術創作,體驗民間美術的創作過程。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中國民間美術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寓意,體會民間美術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生活習俗之間的緊密聯系。如何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引導學生將中國民間美術元素進行創新運用,創作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作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學法教法講授法:通過講解,向學生傳授中國民間美術的基本知識,如種類、特點、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等,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初步的了解。欣賞法:展示大量精美的中國民間美術作品圖片、視頻等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欣賞,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民間美術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欣賞過程中,教師適時進行提問和引導,啟發學生思考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寓意。討論法:組織學生對中國民間美術作品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師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示范法: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示范,如剪紙、刺繡等制作技法的演示,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操作步驟和方法。示范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講解技巧和注意事項,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制作方法。情境教學法:創設與中國民間美術相關的情境,如模擬民間藝術展覽、傳統節日慶祝活動等,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民間美術的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學法自主學習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查閱資料,了解感興趣的中國民間美術種類和作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合作學習法: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討論、實踐等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實踐法: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如制作剪紙、繪制年畫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間美術的制作技法,體驗創作的樂趣。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包含中國民間美術作品的圖片、視頻、文字介紹等資料,以及相關的教學輔助動畫、音樂等,用于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實物教具:準備一些中國民間美術作品實物或模型,如剪紙、年畫、刺繡、皮影、風箏等,讓學生能夠近距離觀察和觸摸,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制作工具:為學生準備剪紙用的彩紙、剪刀、刻刀,繪畫用的顏料、畫筆、畫紙,刺繡用的繡布、繡線、繡針等制作工具,以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操作。學習資料:收集整理與中國民間美術相關的書籍、雜志、圖片等資料,供學生在課堂上查閱和參考。教學過程導入(3 分鐘)教師活動:播放一段春節期間熱鬧場景的視頻,視頻中展示了貼春聯、掛燈籠、舞龍舞獅、剪窗花等傳統民俗活動,其中突出展示各種中國民間美術作品。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在視頻中,你們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場景和物品?這些物品有什么特點?它們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視頻中的民間美術元素。學生活動:認真觀看視頻,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分享自己在視頻中看到的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物品,并嘗試描述它們的特點。設計意圖:通過播放生動有趣的視頻,創設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熟悉的春節場景入手,引導學生發現民間美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存在,讓學生感受到民間美術與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為后續教學內容的展開奠定基礎。同時,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新授(12 分鐘)1.中國民間美術的概念與種類(4 分鐘)教師活動:結合教材內容,講解中國民間美術的概念:中國民間美術是由中國人民群眾創作的,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流行的美術作品。然后,展示剪紙、年畫、刺繡、皮影、風箏、陶瓷等不同種類的中國民間美術作品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些作品的特點和所屬種類,提問學生:“你們能根據這些作品的外觀和用途,將它們進行分類嗎?并說一說你分類的依據是什么。”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圖片,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嘗試對民間美術作品進行分類,并舉手發言,闡述自己的分類依據。設計意圖:通過講解和圖片展示,讓學生對中國民間美術的概念有清晰的認識。同時,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和分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學生對中國民間美術種類多樣性的理解。讓學生闡述分類依據,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1.中國民間美術作品賞析(8 分鐘)教師活動:選取剪紙、年畫、刺繡這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作品進行重點賞析。首先,展示一幅精美的剪紙作品,介紹剪紙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如折疊、剪裁、陰剪、陽剪等技法)、藝術特色(如造型簡潔、線條流暢、寓意深刻等)以及在民間的應用和文化寓意。例如,一幅以 “連年有余” 為主題的剪紙作品,通過蓮花和魚的形象,表達了人們對生活富足、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同時,引導學生觀察剪紙作品中線條的運用、圖案的組合以及色彩的搭配,提問學生:“這幅剪紙作品中,線條的疏密變化給你帶來怎樣的視覺感受?”“圖案的組合有什么特點?”“色彩的選擇有什么寓意?” 然后,以同樣的方式介紹年畫和刺繡作品,對比它們與剪紙作品在材料、造型、色彩、制作工藝等方面的異同點。在講解過程中,適時展示一些制作過程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制作工藝。學生活動: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仔細觀察作品的細節,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回答問題并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設計意圖:通過對具體民間美術作品的深入賞析,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中國民間美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在賞析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比不同作品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通過提問和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展示制作過程的圖片或視頻,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制作工藝,為后續的實踐操作打下基礎。課堂實踐(18 分鐘)1.實踐任務布置(2 分鐘)教師活動:向學生布置課堂實踐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中國民間美術種類(如剪紙、年畫、刺繡等),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創作一件簡單的作品。例如,可以設計并制作一幅具有自己特色的剪紙作品,或者繪制一幅小型的年畫等。強調在創作過程中要充分體現該民間美術種類的特點和文化內涵,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大膽想象。同時,明確小組分工,如有的學生負責設計草圖,有的學生負責制作,有的學生負責資料收集等。學生活動:認真聆聽教師布置的實踐任務,明確任務要求和目標,確定自己小組選擇的民間美術種類,并進行初步的討論和分工。設計意圖:通過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明確小組分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效率,確保實踐任務的順利完成。1.小組討論與設計(10 分鐘)教師活動:學生分組后,教師巡視各小組,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并適時給予指導和建議。例如,當學生在選擇創作主題和元素時遇到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點滴、傳統文化故事、節日習俗等方面尋找靈感;當學生在設計構圖和色彩搭配上出現分歧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嘗試不同的方案,共同探討哪種方案更能體現民間美術的特點和自己的創意。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使用制作工具。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實踐任務展開討論。首先,小組成員共同確定創作主題和選擇民間美術種類的元素,如選擇剪紙的小組,可以討論是采用傳統的花鳥魚蟲題材,還是結合現代生活元素進行創新。然后,根據確定的主題和元素,進行設計構圖和色彩搭配的討論,有的學生負責繪制草圖,將大家的想法初步呈現出來。在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相互啟發,不斷完善設計方案。設計意圖:小組討論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合作的平臺,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創意。教師的巡視指導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的幫助,確保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通過討論和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間美術的特點和創作方法。2.作品展示與分享(6 分鐘)教師活動:各小組完成作品創作后,邀請各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分享自己小組的作品。展示過程中,要求小組代表介紹作品所選取的民間美術種類、創作主題、運用的元素和制作過程,以及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其他小組的學生認真傾聽,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建議。每個小組展示結束后,教師對作品進行簡要點評,肯定學生的創意和努力,同時指出作品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的方向。最后,組織學生進行投票,評選出 “最佳創意獎”“最佳制作獎”“最具文化內涵獎” 等若干獎項。學生活動: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分享自己小組的作品,其他小組成員認真傾聽,積極提問和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師點評和投票過程中,學生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建議,學習其他小組作品的優點,反思自己小組作品的不足之處。設計意圖:作品展示與分享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通過傾聽其他小組的作品介紹和接受同學的提問與建議,學生能夠拓寬視野,學習他人的優點,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師的點評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和審美能力。組織投票評選獎項,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小結(4 分鐘)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民間美術的概念、種類、特點、制作工藝以及重點賞析的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提問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對中國民間美術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和感受?” 邀請幾位學生回答問題,然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中國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繼續關注和傳承中國民間美術。學生活動:認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分享自己在本節課中的學習收獲和體會。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和總結,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分享學習收獲和體會,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激發學生對中國民間美術的熱愛之情,進一步強化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課后拓展(3 分鐘)教師活動:布置課后拓展任務:讓學生課后利用互聯網、圖書館等資源,收集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中國民間美術作品資料,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傳承現狀,并制作成一份手抄報或電子文檔。下節課開始時,選擇部分學生進行分享展示。同時,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邊的民間美術元素,嘗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設計,如裝飾自己的房間、制作小禮物等。學生活動:認真聆聽教師布置的課后拓展任務,明確任務要求和完成時間。設計意圖:課后拓展任務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中國民間美術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通過收集資料和制作手抄報或電子文檔,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民間美術,拓寬知識面,同時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民間美術元素進行創新設計,將課堂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民間美術的魅力和價值,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通過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中國民間美術的生命力與實用性,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板書設計主板書1.多樣的中國民間美術概念:中國人民群眾創作,用于美化環境、豐富民俗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流行的美術作品種類剪紙:造型簡潔、線條流暢、寓意深刻年畫:色彩鮮艷、題材廣泛、喜慶吉祥刺繡:針法豐富、圖案精美、細膩華麗皮影:造型夸張、色彩明快、表演性強風箏:造型多樣、色彩絢麗、與風共舞陶瓷:材質獨特、工藝精湛、風格各異作品賞析要點題材:來源生活、民俗故事、美好愿景造型:簡潔與繁復、夸張變形、象征寓意色彩:對比強烈、鮮艷明快、寓意吉祥寓意:表達祝福、祈愿平安、傳承文化副板書實踐作品展示區:在黑板一側預留空間,用于張貼學生課堂實踐的優秀作品,讓學生的創作成果得以直觀呈現,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同時也可為其他同學提供學習借鑒的范例。互動記錄區:記錄學生在課堂討論、回答問題時的關鍵觀點與創意想法,方便教師總結點評,也能讓學生回顧課堂思維碰撞的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教學反思在本次《多樣的中國民間美術》教學過程中,多種教學方法協同運用,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對民間美術的興趣被充分激發,小組合作創作時思維活躍,作品呈現出豐富的創意,展現出良好的學習效果。然而,教學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在時間把控上,作品賞析環節雖深入,但耗時較長,導致部分小組在課堂實踐創作時時間略顯緊張,未能充分完善作品。后續教學應更精準地規劃各環節時長,確保學生有充足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在引導學生理解民間美術文化內涵方面,盡管通過實例講解,但部分學生理解仍有困難,今后可引入更多生活實例、文化故事,以更生動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領會其中深意。同時,對于個別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實踐環節的指導還不夠細致,后續需關注個體差異,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助力每個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獲得成長與進步 。本單元復習與測試第二單元 山水抒懷1 觀照自然教材分析本單元以 “山水抒懷” 為主題,《觀照自然》作為開篇第一課,在教材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自然,領略自然之美,為后續深入學習山水繪畫、理解文人墨客借山水表達情感的內容奠定基礎。教材通過展示不同風格、不同表現手法的藝術作品,如中國傳統山水畫、西方風景油畫,以及攝影作品等,讓學生從多元視角感受藝術家對自然的觀察與詮釋。同時,教材還設置了思考與討論、實踐活動等板塊,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表現力與創造力,引導學生學會從自然中汲取靈感,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之情。學情分析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自然充滿好奇,具備一定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自然有一定的感知,但往往缺乏系統的審美認知與藝術表達能力。部分學生可能對繪畫等藝術形式有一定興趣,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而另一部分學生可能在藝術表現方面較為薄弱。此外,該年齡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在面對復雜的藝術作品分析與創作時,可能會遇到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逐步提升他們的美術素養。課標目標審美感知通過欣賞各類以自然為主題的藝術作品,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呈現方式,提升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與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鑒賞力。藝術表現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與技能,如線條、色彩、構圖等,嘗試以繪畫、手工等形式表現自然景觀,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讓學生能夠用藝術語言表達自己對自然的獨特理解與感受。創意實踐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從自然中獲取靈感,對自然元素進行重新組合與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例如,引導學生對自然景物進行變形、夸張等藝術處理,創作出具有個性的藝術作品。文化理解通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家對自然的描繪與表達,讓學生理解自然在人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感受不同文化對自然的認知差異,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全球視野。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不同藝術形式(如繪畫、攝影、雕塑等)表現自然的特點與方法,能夠從作品的構圖、色彩、線條、材質等方面分析作品,感受藝術家對自然的獨特理解與表達。掌握基本的自然景物繪畫技巧,如樹木、山水、天空等的表現方法,能夠運用所學技巧進行簡單的自然主題繪畫創作。學會從自然中觀察、發現美,并能夠提取自然元素,將其運用到藝術創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創造力。教學難點深入理解藝術作品中自然元素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情感表達,體會不同文化背景下自然審美觀念的差異,能夠從文化層面解讀藝術作品。如何引導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擺脫對自然景物的簡單模仿,發揮創意,融入自己的情感與思考,創作出具有個性與深度的作品,實現從對自然的觀察到藝術表現的升華。教學法教法講授法:系統講解自然在藝術作品中的表現形式、相關美術知識與技巧,如繪畫構圖法則、色彩運用原理等,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初步的理性認識。欣賞法:展示大量豐富的藝術作品,包括古今中外的繪畫、攝影、雕塑等,引導學生欣賞作品,直觀感受自然之美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呈現,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討論法:組織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示范法: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繪畫示范,如演示樹木、山水的繪畫步驟與技巧,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創作過程與方法,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情境教學法:創設與自然相關的情境,如播放自然音效、展示自然風景視頻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自然氛圍,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與情感共鳴。學法自主學習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查閱資料,了解感興趣的自然主題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信息收集能力。合作學習法: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討論、創作等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溝通能力,在合作中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實踐法:學生通過親自動手繪畫、制作手工等實踐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在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比較分析法: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如比較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油畫在表現自然上的差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與審美鑒賞能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收集整理大量與自然相關的藝術作品圖片、視頻資料,包括中國古代山水畫(如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西方風景油畫(如莫奈《印象 日出》、梵高《星月夜》)、現代攝影作品等,以及自然風景紀錄片片段、自然音效等,用于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繪畫工具:為學生準備繪畫紙、彩筆、油畫棒、水彩顏料、畫筆、畫架等繪畫工具,以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創作。實物教具:準備一些自然實物,如樹葉、樹枝、石頭等,讓學生近距離觀察自然物體的形態、紋理等特征,為創作提供靈感。學習資料:收集與自然主題藝術作品相關的書籍、雜志、畫冊等資料,供學生在課堂上查閱參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學過程導入(3 分鐘)教師活動:播放一段充滿自然氣息的視頻,視頻中展現山川河流、森林草原、日出日落等美麗的自然景觀,同時配以舒緩的自然音效,如鳥鳴聲、流水聲等。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在視頻中,你看到了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色?這些景色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回憶視頻內容,分享自己對自然的直觀感受。學生活動:認真觀看視頻,沉浸在自然美景中,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描述自己看到的自然景色,并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如 “看到了壯麗的山脈,感覺很震撼”“森林里的樹木郁郁蔥蔥,讓人感覺很寧靜” 等。設計意圖:通過播放生動的視頻與音效,創設逼真的自然情境,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情感共鳴,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入學習狀態,為后續教學內容的展開做好鋪墊。同時,引導學生分享感受,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課堂互動奠定基礎。新授(12 分鐘)1.自然之美在藝術中的呈現(4 分鐘)教師活動:展示不同藝術形式表現自然的作品圖片,如中國傳統山水畫、西方風景油畫、攝影作品、雕塑作品等,向學生介紹這些藝術形式的特點。例如,講解中國山水畫注重意境的營造,通過筆墨傳達畫家對自然的感悟;西方風景油畫強調對光影、色彩的捕捉,真實地再現自然景象。同時,提問學生:“觀察這些作品,你能發現它們在表現自然時有哪些不同之處?” 引導學生觀察作品,思考不同藝術形式的特點。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圖片,對比不同藝術形式的作品,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舉手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如 “中國山水畫看起來很有意境,顏色比較淡雅;西方油畫顏色很鮮艷,感覺很真實”“攝影作品能捕捉到瞬間的自然美,雕塑作品則是用立體的方式表現自然” 等。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豐富多樣的藝術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自然之美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多元呈現,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不同藝術形式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分析能力,使學生對藝術表現自然的方式有更深入的理解。1.藝術作品賞析(8 分鐘)教師活動:選取中國古代山水畫《溪山行旅圖》和西方風景油畫《印象 日出》進行重點賞析。首先,展示《溪山行旅圖》,介紹作品的作者范寬,講解作品的構圖特點(如采用全景式構圖,突出大山的雄偉壯觀)、筆墨運用(如用堅實的線條和厚重的墨色表現山石的質感)以及作品所傳達的意境(展現了大自然的雄渾與寧靜,體現了畫家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在講解過程中,適時提問學生:“從這幅畫中,你能感受到畫家怎樣的情感?畫面中的哪些元素讓你有這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然后,以同樣的方式介紹《印象 日出》,分析作品的色彩運用(如用明亮的色彩和光影變化表現日出時的朦朧美)、筆觸特點(采用松散、自由的筆觸)以及印象派繪畫的藝術理念(強調對瞬間印象的捕捉)。對比兩幅作品,提問學生:“這兩幅作品在表現自然景色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它們分別反映了怎樣的文化背景和審美觀念?” 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比較。學生活動: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仔細觀察作品的細節,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與同桌或小組同學進行交流討論,然后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分析《溪山行旅圖》時,學生可能會說 “從畫中能感受到畫家對大自然的熱愛,大山畫得很逼真,讓人感覺很震撼”;在對比兩幅作品時,學生可能會說 “相同點是都畫了自然景色,不同點是中國山水畫更注重意境,西方油畫更注重色彩和光影;中國山水畫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西方油畫則反映了西方人對真實世界的追求” 等。設計意圖:通過對具體藝術作品的深入賞析,讓學生掌握藝術作品的欣賞方法,學會從構圖、色彩、線條、意境等方面分析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引導學生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使學生理解自然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表達方式,感受藝術與文化的緊密聯系。課堂實踐(18 分鐘)1.實踐任務布置(2 分鐘)教師活動:向學生布置課堂實踐任務: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藝術形式(繪畫、攝影、手工等),以自然為主題,創作一件藝術作品。可以描繪自己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觀,也可以提取自然元素進行創意組合。強調在創作過程中要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巧,如構圖、色彩搭配等,同時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與想法,展現自然之美。例如,如果選擇繪畫,可以嘗試用不同的線條和色彩表現樹木的形態與質感;如果選擇手工,可以利用自然材料制作一個立體的自然場景。學生活動:認真聆聽教師布置的實踐任務,明確任務要求和創作方向,思考自己選擇的藝術形式和創作主題。設計意圖:通過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創作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藝術形式和創作主題的權利,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讓學生在創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2.小組討論與創作(10 分鐘)教師活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與創作,教師巡視各小組,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和創作過程,適時給予指導和建議。例如,當學生在構圖上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構圖法則,如對稱、均衡、黃金分割等,幫助學生確定畫面布局;當學生在色彩搭配上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注意色彩的對比與協調,根據創作主題選擇合適的色彩。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嘗試不同的表現手法和材料。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創作主題展開討論。首先,小組成員分享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想法,互相啟發,然后確定各自的創作方向。在創作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如有的負責繪畫,有的負責尋找自然材料,有的負責提供創意建議等。學生們積極動手,運用所學知識和技巧,認真創作自己的作品,遇到問題時及時與小組成員和教師溝通交流。設計意圖:小組討論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平臺,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創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教師的巡視指導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的幫助,確保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生的創作質量。3.作品展示與評價(6 分鐘)教師活動:各小組完成作品創作后,邀請各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介紹自己小組的作品。展示過程中,要求小組代表介紹作品的創作思路、所運用的藝術形式和技巧、想要表達的情感與主題等。其他小組的學生認真傾聽,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建議。每個小組展示結束后,教師對作品進行簡要點評,肯定學生的創意和努力,同時指出作品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的方向。例如,教師可以說 “這幅作品的創意非常新穎,運用了獨特的材料和表現手法,很好地展現了自然的生機與活力;如果在色彩的過渡上再處理得細膩一些,畫面會更加完美”。最后,組織學生進行投票,評選出 “最佳創意獎”“最佳表現獎”“最具感染力獎” 等,對優秀作品和小組進行表彰。學生活動: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介紹自己小組的作品,充滿自信地分享創作過程中的想法與收獲。其他小組成員認真傾聽,積極提問和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展示小組進行互動交流。在教師點評和投票環節,學生們認真思考,公正地進行評價和投票,學習他人作品的優點,反思自己作品的不足。設計意圖:作品展示與評價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成就感。通過傾聽他人的介紹和接受同學的評價,學生能夠拓寬視野,學習他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問題,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師的點評和表彰能夠激勵學生積極進取,提高學生的創作熱情和藝術水平,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課堂小結(4 分鐘)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自然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表現特點、藝術作品的欣賞方法、創作自然主題藝術作品的要點等。提問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自然與藝術的關系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邀請幾位學生回答問題,然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自然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對自然的獨特詮釋與表達,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繼續關注自然,用藝術的眼光去發現美、創造美。學生活動:認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分享自己在本節課中的學習收獲和體會,如 “我知道了不同藝術形式都能表現自然美,而且各有特點”“我學會了從多個角度欣賞藝術作品,也明白了創作時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等。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引導學生思考自然與藝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更好地將自然與藝術相結合,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課后拓展(3 分鐘)教師活動:布置課后拓展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自然,進行一次戶外寫生或拍攝自然風景照片。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仔細觀察自然景物的形態、色彩、光影等變化,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巧進行記錄和創作。然后,將自己的作品整理成一份作品集,可以配上文字說明,闡述自己的創作靈感和對自然的感悟。下節課開始時,選擇部分學生進行分享展示。學生活動:認真聆聽教師布置的課后拓展任務,明確任務要求和完成時間,對戶外寫生或拍攝自然風景照片充滿期待,準備好相應的工具和設備。設計意圖:課后拓展任務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自然與藝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走進自然進行創作,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自然之美,從自然中獲取更多的靈感,深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制作作品集并分享展示能夠鍛煉學生的整理歸納與表達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營造濃厚的藝術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持續探索自然與藝術融合之美的熱情。板書設計主板書3.觀照自然自然之美在藝術中的呈現中國傳統山水畫:意境營造、筆墨韻味西方風景油畫:光影色彩、真實再現攝影:瞬間捕捉、紀實性強雕塑:立體造型、材質表現藝術作品賞析要點構圖:布局法則(對稱、均衡等)色彩:情感表達、對比協調線條:勾勒形態、傳遞質感意境:情感氛圍、文化內涵自然主題創作要點觀察發現:捕捉自然元素創意構思:重組與創新技巧運用:構圖、色彩等副板書學生優秀作品展示區:預留空間張貼學生課堂實踐或課后拓展的優秀作品,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也為其他學生樹立學習榜樣。課堂互動記錄區:記錄學生在課堂討論、回答問題時的精彩觀點與創意,方便回顧總結,強化學生的思維成果。教學反思在本次《觀照自然》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學生對自然與藝術的關系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審美能力與創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與創作,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小組合作也較為順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時間把控上,藝術作品賞析環節用時較長,導致部分學生在課堂實踐創作時時間緊張,未能充分完善作品。后續教學需更加精準地規劃各環節時長,確保學生有充足的創作時間。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方面,雖然采用了對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作品的方式,但部分學生理解仍有困難,后續可引入更多通俗易懂的案例或故事,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此外,在評價學生作品時,應進一步豐富評價維度,除了關注創意與技巧,還可更多地考慮學生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與獨特視角,給予學生更全面、個性化的反饋,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提升 。2 林泉之心教材分析《林泉之心》是人美版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 “山水抒懷” 中的重要一課,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學習的深入拓展。本單元以山水為主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分析和創作,體會中國山水畫獨特的藝術魅力,感受古人寄情山水的審美追求。《林泉之心》一課承接了上一課《觀照自然》中對山水畫基本構圖和技法的學習,進一步深入探討山水畫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畫家如何通過山水表達內心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教材通過展示一系列經典的山水畫作品,如董源的《瀟湘圖》等,引導學生從畫面的構圖、筆墨、意境等方面進行賞析,理解山水畫中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的意境營造方式,以及 “天人合一” 的哲學內涵。同時,通過對山水畫小品的分析和創作實踐,讓學生掌握山水畫小品的基本創作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表現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具有較強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在之前的美術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繪畫的基本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在上一課《觀照自然》中,對山水畫的章法布局和基本技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具備了一定的欣賞和分析山水畫的能力。然而,對于山水畫中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學生的理解可能還不夠深入。此外,學生在將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過山水畫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和啟發。課標目標審美感知:通過欣賞中國傳統山水畫作品,感受其獨特的意境美,提高對山水畫意境的審美感知能力。能夠從畫面的構圖、筆墨、色彩等方面分析作品,體會畫家營造意境的手法,培養審美鑒賞能力。藝術表現:學習山水畫小品的基本創作方法,掌握構圖技巧(如虛實、疏密、留白等)和點景人物的運用,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創作表現特定情感的山水畫小品,提升藝術表現能力。創意實踐:結合個人情感和觀察經驗,根據山水詩詞設計畫面情節,嘗試通過人物活動與自然景物的互動,表達獨特的畫面主題,培養創意實踐能力。文化理解:理解山水畫中 “人與自然和諧” 的思想內涵,體會 “寄情于景” 的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中國山水畫中人與自然的聯系,掌握山水畫小品的藝術特色和構圖技巧。學會分析山水畫的意境,體會畫家通過作品表達的精神追求。2.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山水畫中 “天人合一” 的哲學精神,并能夠在作品中體現出來。引導學生在創作中擺脫對景物的機械拼湊,將詩句情感等轉化為生動的構圖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境。教學方法講授法: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向學生講解山水畫的相關知識,如山水畫的歷史發展、構圖技巧、意境營造等,讓學生對山水畫有初步的理性認識。欣賞法:展示大量經典的山水畫作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欣賞和分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討論法:組織學生對山水畫作品中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如作品中人與自然的關系、點景人物的作用等,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踐法:安排學生進行山水畫小品的創作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藝術表現能力和創意實踐能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包含大量高清的山水畫作品圖片、相關的視頻資料、音樂等。繪畫工具,如宣紙、毛筆、墨汁、顏料、畫氈等,為學生的創作實踐提供保障。制作一些教學輔助道具,如山水畫中常見景物的卡片、點景人物的剪影等,用于課堂互動和演示。教學過程導入(3 分鐘)教師活動:播放一段時長約 1 分鐘的江南山水實景視頻,視頻中展現出青山綠水、云霧繚繞、漁舟唱晚的優美畫面,同時配以悠揚的古琴音樂。視頻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看完這段視頻,你們有怎樣的感受?如果讓你們用一幅畫來表現這段畫面,你們會如何構圖?”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觀看視頻,沉浸在江南山水的美景中,然后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紛紛舉手發言,表達自己對畫面的感受以及構圖的想法。設計意圖:通過播放生動的視頻和優美的音樂,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山水之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欲望。同時,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構圖問題,為后續課程的展開做好鋪墊。新授(20 分鐘)1.山水畫中的人與自然(5 分鐘)教師活動:展示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局部和王維的山水詩《山居秋暝》,提問學生:“古人為何如此鐘情于山水,喜歡寄情山水?” 引導學生結合詩句和畫面進行思考。隨后,展示董源的《瀟湘圖》,詳細介紹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畫面內容。這幅作品描繪了江南丘陵江湖景色,煙嵐彌漫,山巒起伏,江水蜿蜒,漁舟點綴,充滿生活氣息。接著,結合《莊子 齊物論》中的片段,解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觀,指出在中國山水畫中,山水不僅僅是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畫家內心世界的外化,體現了 “天人合一” 的思想。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仔細觀察作品,積極思考問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嘗試回答古人寄情山水的原因。在教師講解《瀟湘圖》和哲學觀時,學生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對山水畫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設計意圖:通過展示經典的山水畫作品和山水詩,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古人寄情山水的原因,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思考能力。借助《瀟湘圖》的賞析和哲學觀的講解,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山水畫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為后續對山水畫意境的理解奠定基礎。2.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5 分鐘)教師活動:以《瀟湘圖》為例,再次展示畫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中的 “山徑”“遠山”“溪流”“屋舍” 等元素,提問學生:“這些元素在畫面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們是如何構建出一種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的?” 然后,結合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的觀點,詳細講解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的山水意境的含義。可行,即畫面中的路徑等元素讓人感覺可以在其中行走;可望,遠處的山巒等景物給人以眺望的空間;可游,溪流等元素讓人仿佛能夠在山水間暢游;可居,屋舍等體現出一種可以居住生活的感覺。這種意境的營造,讓觀者能夠身臨其境,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觀察畫面,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分組進行討論,然后每組派代表發言,分享自己對畫面元素作用的理解以及對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意境的感受。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學生認真聽講,結合畫面進行理解,進一步加深對山水意境的認識。設計意圖:通過對《瀟湘圖》具體畫面元素的分析,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山水畫中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意境的營造方式,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和理解能力。借助郭熙的理論講解,使學生對這種意境有更系統、深入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3.點景人物的作用(5 分鐘)教師活動:展示多幅帶有點景人物的山水畫作品,如《瀟湘圖》《林亭清話圖》等,向學生介紹點景人物是中國山水畫重要的構成要素。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教師提供《瀟湘圖》中不同人物剪影(行旅、漁夫、雅士等),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人物在畫面中起到什么作用?” 然后,結合 “知識圖”(勞作、行旅、雅集等),總結點景人物 “畫龍點睛” 的功能,如 “漁夫” 暗示江南水鄉生活,不同的點景人物可以劃分出訪友、雅集、游賞、讀書、勞作和行旅等不同的山水畫主題,使畫面充滿生機與活力,賦予山水畫以人文內涵。學生活動:學生積極參與角色扮演活動,分組熱烈討論點景人物的作用,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畫面的理解,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師總結時,學生認真聽講,做好筆記,理解點景人物在山水畫中的重要作用。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和討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點景人物的作用。通過展示多幅作品和總結歸納,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點景人物在山水畫中的功能,提高學生的分析和總結能力。4.山水畫小品的藝術特色(5 分鐘)教師活動:展示明代文徵明《拙政園圖》小品、清代石濤《尋仙山水圖冊》、明代沈周《臥游圖冊》等山水畫小品作品,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作品的畫面布局、構圖技巧以及筆墨運用等方面的特點。總結山水畫小品以小見大、虛實相生的創作特點,強調山水小品一般多采用小景和近景局部造景,講究構圖上的奇趣,再融入對比、虛實、疏密、取勢、留白等技巧,通過簡潔的畫面表現出深遠的意境。同時,通過微課視頻(2 分鐘)動態演示《江亭攬勝圖》的構圖技巧,如近景亭臺與遠景山脈的虛實對比等,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山水畫小品的構圖方法。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觀察山水畫小品作品,對比不同作品的特點,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觀看微課視頻時,學生專注觀看,結合教師的講解,理解山水畫小品的構圖技巧和藝術特色。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豐富的山水畫小品作品,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其藝術特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利用微課視頻動態演示構圖技巧,使抽象的知識更加直觀易懂,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山水畫小品的創作方法。實踐創作(15 分鐘)教師活動: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選擇一句山水詩詞,如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等,用簡筆畫勾勒出 “近景 — 中景 — 遠景” 的框架,標注留白區域,并添加點景人物或建筑(如小舟、茅屋),要求與場景呼應。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學生在構圖、人物安排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的建議和幫助。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認真選擇詩詞,構思畫面,然后用簡筆畫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積極思考如何將詩詞中的意境通過畫面表現出來,合理安排近景、中景和遠景,以及點景人物或建筑的位置和形態,努力使畫面達到虛實相生、意境深遠的效果。設計意圖:通過實踐創作,讓學生將所學的山水畫知識和技巧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和創意實踐能力。選擇山水詩詞進行創作,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表達意境,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藝術修養。教師的巡視指導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給予個性化的幫助,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作品展示與評價(10 分鐘)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區,然后請每位學生上臺介紹自己作品所選取的詩詞、創作思路以及想要表達的意境。在學生介紹完后,教師引導其他學生從構圖合理性、點景人物與場景的呼應、意境表達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最后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作品中的優點,同時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學生活動: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作品,自信地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意境表達。在評價環節,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作品介紹,從教師提出的角度進行思考和評價,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同時,虛心接受同學們和教師的評價,認真反思自己作品的不足之處。設計意圖:作品展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評價環節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讓學生從他人的作品和評價中獲得啟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教師的總結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為今后的學習和創作提供指導。課堂總結(5 分鐘)教師活動: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山水畫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的山水意境、點景人物的作用以及山水畫小品的藝術特色和創作方法等。強調中國山水畫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觀察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嘗試用山水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聆聽教師的總結,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山水畫的理解和認識。思考教師提出的建議,決心在今后的生活中關注自然,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設計意圖:課堂總結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脈絡,鞏固所學內容。強調山水畫的文化內涵,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知識拓展(2 分鐘)教師活動:展示近現代畫家傅抱石的《芙蓉國里盡朝暉》,結合作品的題名和創作背景,分析 “朝暉” 的象征意義(新生、希望),聯系新中國成立后的時代背景,講解山水畫在不同時代所承載的不同情感和意義,讓學生了解山水畫的發展與時代的緊密聯系。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觀察作品,聆聽教師的講解,思考山水畫在不同時代的變化和意義,拓寬對山水畫的認識視野。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近現代作品,讓學生了解山水畫在不同時代的發展和演變,認識到藝術與時代的關系,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板書設計位置 內容主板書 林泉之心1. 山水畫中的人與自然:天人合一2.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3. 點景人物的作用:劃分主題、增添生機4. 山水畫小品的藝術特色:以小見大、虛實相生副板書 經典作品示例:《瀟湘圖》《富春山居圖》等創作要點:構圖、留白、點景人物等教學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如講授法、欣賞法、討論法和實踐法等,學生對中國山水畫的理解和認識有了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創作,表現出了對山水畫的濃厚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通過對經典作品的賞析和實踐創作,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表現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學生實踐創作環節,部分學生在構圖和意境表達上仍存在困難,需要教師進一步加強指導。在評價環節,雖然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評價,但評價的深度和專業性還有待提高,教師可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對評價方法的指導。此外,在教學時間的把控上,還可以更加精準,確保每個教學環節都能夠充分展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山水畫的魅力,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這份教學設計從多個維度展開,希望能契合你的教學需求。你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對其中的案例、活動環節等進行調整。你對教學過程中的哪個部分比較關注,或者希望我再補充些什么細節呢?3 山水新聲教材分析《山水新聲》是人美版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 “山水抒懷” 中的重要一課,本單元圍繞山水主題展開,旨在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山水畫獨特魅力,體會古人寄情山水的審美追求。《山水新聲》承接前兩課對傳統山水畫的學習,進一步探索山水畫在當代的創新與發展,讓學生了解如何將傳統山水元素與現代藝術形式、材料、觀念相結合,創作出富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教材通過展示古今對比的山水作品,如元代趙孟畹摹度禱?鍔?肌酚胂執?帳跫倚轂?苑掀?鎦叵止嘔?男倫髕罰??佳??鄄燜伎忌剿??卦詰貝?帳醮醋髦械謀浠?胗τ謾M?保?柚枚喔鍪導?撾瘢?醚??⑹栽擻貌煌?牧蝦頭椒ǎ?醋骶哂寫?騁庠痰男率繳剿?髕罰?嘌???拇蔥濾嘉?鴕帳跏導?芰Γ?由疃災泄??澄幕??杏氪蔥碌睦斫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