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六年級下冊 第四單元 9會打鼓的鳥 教學設計課題 會打鼓的鳥 單元 第四單元 學科 美術 年級 六年級教材分析 本課是嶺南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是以“民間打鼓鳥”為主題的一節設計、應用課程。與上一課一樣都是關于做鳥的手工課。本教材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通過我國傳統民間玩具的欣賞與觀察,發現轉動發聲的科技原理。二、嘗試探索“會打鼓的鳥”的設計制作方法,將科技要素滲透到美術作品中。三、了解鳥類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因此本課既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手工制作課,也是充滿人文情感的課堂審美園地。2022新課標要求 引導學生學習民間玩具的造型與質樸裝飾用色表現手法,并懂得制作搖鼓的傳動裝置。這不僅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手工制作技能,還能讓他們了解民間玩具的特點和歷史,從而豐富他們的美術知識和審美體驗。設計一系列的活動來引導學生探究打鼓鳥的整體設計方案,如通過欣賞活動學習民間玩具質樸造型與裝飾色彩的表現手法,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動手制作打鼓鳥等。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技能,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3、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并促進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發展。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愛護鳥類、保持生態平衡,并感受小組合作的愉快。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能讓他們體驗到團隊合作的樂趣和成就感。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 1. 通過賞析《會打鼓的鳥》這一民間玩具藝術作品,學生能夠初步認識到該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底蘊和獨特藝術魅力。在賞析過程中,學生將培養對民間玩具藝術的敏感度和鑒賞力,學會欣賞并理解其質樸的造型、生動的裝飾以及巧妙的機械原理。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將初步形成發現、感知、欣賞民間玩具藝術之美的意識,提升個人的審美素養。(審美感知)2. 通過對《會打鼓的鳥》作品的分析,學生將理解如何運用色彩、線條、構圖等元素以及機械傳動原理來展現玩具的趣味性和互動性。結合所學知識和個人感悟,學生將運用不同的藝術技巧和媒介(如繪畫、手工、木工等),創作一件屬于自己的會打鼓的鳥玩具或相關藝術作品,展現出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創意風格。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鍛煉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和創意實踐能力,提升手工制作和機械設計的技能。(藝術表現 創意實踐)3. 通過學習《會打鼓的鳥》這一主題,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民間玩具藝術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和制作工藝。通過欣賞和分析古今玩具藝術作品,學生將加深對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理解,提升個人文化素養。同時,學生還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認識到傳統民間藝術與當代社會的聯系和價值,從而更加珍視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化理解)學情分析 本課程的目標群體為六年級學生,他們大多在11-12歲之間,進一步接觸系統化的美術課程。由于年齡相對較小,他們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和情感表達都處于發展到形成的過渡階段。大部分學生對于美術課程充滿好奇和興趣,但個體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在美術方面的天賦和興趣可能更為突出。重點 懂得用轉動裝置互換原理,利用轉動裝置制作會打鼓的小鳥。難點 學會看圖制作會打鼓的小鳥,運用點線面的知識進行設計。材料準備 教學材料、舉例藝術作品、引入視頻、橡皮筋、瓶蓋、牙簽、剪刀、小木棍、鐵絲、尖嘴鉗、熱熔槍、硬卡紙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觀看視頻。聽,是森林中啄木鳥捉蟲子的聲音,還是別的鳥兒在歌唱?原來是一只會打鼓的小鳥,在敲響森林晚會的打擊樂呢!(出示圖片) 觀看視頻,了解搖鼓的歷史。 旨在鋪墊背景知識,激發學生興趣,深入理解《會打鼓的鳥》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講授新課 一、知識講解說一說問:請同學們說一說你所了解的民間玩具——搖鼓有什么特點和歷史?答:特點:造型生動可愛,色彩鮮艷且對比強烈,其樸拙可愛的造型和生動的打鼓功能,色彩華麗且對比強烈。歷史:搖鼓作為中國傳統聲響玩具,歷史悠久,形式多變,體現了民間玩具的質樸與創意,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出示圖片)想一想問:請同學們想一想打鼓鳥與娃娃搖鼓的造型色彩有什么特點?(出示圖片)答:打鼓鳥造型質樸夸張,富有民間藝術韻味,色彩鮮艷且對比強烈,常用紅、黃等亮色,極具視覺沖擊力。答:娃娃搖鼓造型圓潤可愛,線條流暢,色彩明快且富有童趣,常用鮮艷色彩搭配,營造出歡樂活潑的氛圍。二、觀察·發現問:打鼓鳥與娃娃搖鼓是民間常見的發聲玩具,搖一搖,玩具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仔細觀察,你能發現其中的奧秘嗎?答:轉動搖桿,撥片帶動牙簽敲擊鼓面,發動“咚咚咚”的打鼓聲。運用了轉動發聲的科學原理。(出示圖片)小知識轉動發聲原理的應用能量互換原理:當搖動打鼓鳥的搖桿時,通過手動輸入能量(即搖動力)被轉化為機械能,進而驅動傳動裝置(如鐵絲繞成的鼓架)的運轉。鼓架上的小鼓會隨著搖桿的轉動而敲擊,從而將機械能轉化為聲音能,產生清脆的鼓聲。機械傳動原理:搖桿與撥片:搖桿作為輸入,搖動時帶動撥片同步轉動。鼓架與鼓面:撥片轉動時會敲擊鼓架上的小鼓,鼓面受到敲擊后會產生振動,進而發出聲音。穩定性與流暢性:為了確保鼓聲清晰且轉動順暢,需要確保鼓架與搖桿之間的連接穩定,且能夠自由轉動。三、嘗試·制作1.用鉛筆或小木棍做搖桿,用卡紙剪貼成“貼片”。2.用鐵絲在搖桿上繞成鼓架,注意不要繞太緊,應可轉動自如。3.可用瓶蓋做小鼓。4.用線繩或橡皮筋纏住鼓架,中間插入小木棒后,將線繩繞緊做鼓棒。5.將小鼓粘牢在鼓架上,放上小鳥,轉動搖桿,小鳥就會打鼓了!你還知道別的制作方法嗎?1.將硬卡紙剪成三個一樣大的紙片2.用訂書機將三個紙片訂好3.一次性筷子中間貼雙面膠4.把訂書機固定到筷子上5.用鐵絲在筷子上繞兩圈6.根據鐵絲大小繞蓋子7.將橡皮筋穿在鐵絲上8.小木棍穿過橡皮筋轉圈固定(出示圖片)工具與材料橡皮筋、瓶蓋、牙簽、剪刀、小木棍、鐵絲、尖嘴鉗、熱熔槍、硬卡紙。(出示圖片)做一做(出示圖片)詳細圖紙圖示見教材22頁1.制作搖桿、撥片與小鼓。2.制作鼓架、連接小鼓。3.添加小鳥。(出示圖片)(觀看視頻)小知識制作打鼓鳥的注意事項1.使用安全無毒材料,注意切割和粘貼時的手部安全。2.準確組裝打鼓部件,確保搖桿能順利帶動鼓面敲擊。3.注重整體結構穩定性,避免部件松動影響發聲效果。4.發揮創意,裝飾打鼓鳥,使其既美觀又獨特。四、藝術欣賞五、實踐練習學習方法建議與同學們一起,選擇適當的材料,制作一只會打鼓的小鳥。(學生作品欣賞) 回答問題。回答思考題。學習小知識。觀察圖片和視頻,教師示范制作。學習小知識。學生完成藝術作品觀察欣賞。進行實踐練習。 了解搖鼓特點歷史,為制作會打鼓的鳥奠定基礎。探討打鼓鳥與娃娃搖鼓的造型色彩特點,引導學生發現兩者在藝術表現上的異同與魅力。探究發聲機制,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動手實踐及藝術創造能力。通過直觀展示與示范,幫助學生掌握制作技巧。明確制作要點,確保學生安全高效地完成打鼓鳥制作,提升作品質量。通過作品欣賞,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審美鑒賞能力。促進團隊合作,體驗創作樂趣,完成會打鼓的小鳥制作。課堂練習 請同學們制作出鼓聲清脆、轉動順暢、造型獨特的小鳥作品。發揮創意,制作出具有自己風格的作品。 完成課堂練習。 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內容。課堂小結 在本課《會打鼓的鳥》的課堂小結中,我們回顧了搖鼓與鳥形玩具結合的創新設計,強調了創意與實踐在美術學習中的重要性。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制作技巧,還深刻理解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融合。通過動手制作,他們體驗到了創作的樂趣,培養了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希望同學們能將這份熱情延續到今后的美術學習和創作中。 進行課堂小結。 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概括。板書 會打鼓的鳥學習民間玩具造型與裝飾色彩了解民間玩具轉動發聲的原理根據教材及提供的視頻素材嘗試制作打鼓鳥玩具賞析打鼓鳥玩具的特點進行實踐練習 觀看板書 強調教學重點內容。課外拓展/課外閱讀內容 民間玩具的質樸裝飾用色表現手法簡約設計:民間玩具通常采用簡單的造型,強調自然和原始的美感,避免復雜的裝飾。自然色彩:使用大地色系,如棕色、綠色、藍色等,反映自然界的色彩,給人一種舒適和親近的感覺。線條表現:運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玩具的輪廓,強調其形態的可愛與生動。(出示圖片)2、小鳥玩具在造型和藝術表現上有哪些創新點?設計融合:巧妙地將小鳥與打鼓功能相結合,創造出一種獨特且富有創意的玩具類型。造型夸張:身體、翅膀等部分采用不規則形狀進行組合,形成生動有趣的視覺效果。色彩豐富:在色彩運用上,小鳥玩具通常使用鮮艷、明亮的色彩搭配,營造出活潑、歡快的氛圍,增強了玩具的吸引力。(出示圖片)3、其他發聲玩具沙錘內部顆粒的摩擦和碰撞發聲(出示圖片)手鼓敲擊鼓面或鼓邊使其震動發聲(出示圖片)風鈴部件互相撞擊振動發聲(出示圖片)口琴通過吹氣或吸氣使內部簧片振動發聲(出示圖片) 進行課外知識拓展。 拓寬學生知識面。特色資源分析和技術手段說明 民間玩具的造型與質樸裝飾色彩,這些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創作靈感。技術手段上,通過PPT展示制作步驟,結合視頻材料,引導學生觀察和理解打鼓鳥的結構與原理,同時采用小組合作和動手實踐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創作能力。教學反思 優點:通過詳細的講解和示范,學生們不僅了解了民間玩具的歷史與文化背景,還掌握了制作打鼓鳥的具體步驟和技巧。課堂上,學生們積極參與,動手能力強,大多數學生都能獨立完成作品,并展現出較高的創意和審美能力。不足點:由于制作打鼓鳥的過程較為復雜,部分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困難,導致課堂進度稍顯拖沓。 進行教學反思總結 明確本課教學過程的缺陷,進行教學過程的改善。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