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會打鼓的鳥第9課(嶺南版)六年級下01新知導入02新知講解03藝術欣賞04實踐練習05知識拓展06課堂評價01新知導入01新知導入聽,是森林中啄木鳥捉蟲子的聲音,還是別的鳥兒在歌唱?原來是一只會打鼓的小鳥,在敲響森林晚會的打擊樂呢!02新知講解說一說請同學們說一說你所了解的民間玩具——搖鼓有什么特點和歷史?特點:造型生動可愛,色彩鮮艷且對比強烈,其樸拙可愛的造型和生動的打鼓功能,色彩華麗且對比強烈。歷史:搖鼓作為中國傳統聲響玩具,歷史悠久,形式多變,體現了民間玩具的質樸與創意,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02新知講解想一想請同學們想一想打鼓鳥與娃娃搖鼓的造型色彩有什么特點?民間打鼓鳥(北京)娃娃搖鼓(吉林)02新知講解打鼓鳥造型質樸夸張,富有民間藝術韻味,色彩鮮艷且對比強烈,常用紅、黃等亮色,極具視覺沖擊力。娃娃搖鼓造型圓潤可愛,線條流暢,色彩明快且富有童趣,常用鮮艷色彩搭配,營造出歡樂活潑的氛圍。想一想02新知講解觀察·發現打鼓鳥與娃娃搖鼓是民間常見的發聲玩具,搖一搖,玩具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仔細觀察,你能發現其中的奧秘嗎 民間打鼓鳥(北京)轉動搖桿,撥片帶動牙簽敲擊鼓面,發動“咚咚咚”的打鼓聲。運用了轉動發聲的科學原理。娃娃搖鼓(吉林)02新知講解轉動發聲原理的應用能量互換原理:當搖動打鼓鳥的搖桿時,通過手動輸入能量(即搖動力)被轉化為機械能,進而驅動傳動裝置(如鐵絲繞成的鼓架)的運轉。鼓架上的小鼓會隨著搖桿的轉動而敲擊,從而將機械能轉化為聲音能,產生清脆的鼓聲。小知識02新知講解機械傳動原理:搖桿與撥片:搖桿作為輸入,搖動時帶動撥片同步轉動。鼓架與鼓面:撥片轉動時會敲擊鼓架上的小鼓,鼓面受到敲擊后會產生振動,進而發出聲音。穩定性與流暢性:為了確保鼓聲清晰且轉動順暢,需要確保鼓架與搖桿之間的連接穩定,且能夠自由轉動。小知識02新知講解嘗試·制作1.用鉛筆或小木棍做搖桿,用卡紙剪貼成“貼片。2.用鐵絲在搖桿上繞成鼓架,注意不要繞太緊,應可轉動自如。3.可用瓶蓋做小鼓。02新知講解嘗試·制作4.用線繩或橡皮筋纏住鼓架,中間插入小木棒后,將線繩繞緊做鼓棒。5.將小鼓粘牢在鼓架上,放上小鳥,轉動搖桿,小鳥就會打鼓了!你還知道別的制作方法嗎?02新知講解1.將硬卡紙剪成三個一樣大的紙片2.用訂書機將三個紙片訂好3.一次性筷子中間貼雙面膠4.把訂書機固定到筷子上02新知講解5.用鐵絲在筷子上繞兩圈6.根據鐵絲大小繞蓋子7.將橡皮筋穿在鐵絲上8.小木棍穿過橡皮筋轉圈固定02新知講解工具與材料橡皮筋瓶蓋牙簽剪刀小木棍鐵絲尖嘴鉗熱熔槍硬卡紙02新知講解做一做詳細圖紙圖示見教材22頁02新知講解1.制作搖桿、撥片與小鼓2.制作鼓架、連接小鼓3.添加小鳥做一做02新知講解02新知講解制作打鼓鳥的注意事項1.使用安全無毒材料,注意切割和粘貼時的手部安全。2.準確組裝打鼓部件,確保搖桿能順利帶動鼓面敲擊。3.注重整體結構穩定性,避免部件松動影響發聲效果。4.發揮創意,裝飾打鼓鳥,使其既美觀又獨特。小知識03藝術欣賞看一看1.木偶手搖鼓以立體卡通小鳥為造型,色彩鮮艷,增添無限童趣。2.頂部小鳥形象栩栩如生,手持鼓槌,隨著搖動發出清脆鼓聲,激發兒童音樂與動手能力。03藝術欣賞看一看3.風車式結構設計巧妙,紅色圓環固定,不僅穩固風車,更添一份動感與活力。4.材質安全環保,細節精致,每個動物形象都經過精心設計,確保兒童在玩耍時既安全又享受藝術之美。04實踐練習學習方法建議與同學們一起,選擇適當的材料,制作一只會打鼓的小鳥。04實踐練習學生作品欣賞05知識拓展民間玩具的質樸裝飾用色表現手法簡約設計:民間玩具通常采用簡單的造型,強調自然和原始的美感,避免復雜的裝飾。自然色彩:使用大地色系,如棕色、綠色、藍色等,反映自然界的色彩,給人一種舒適和親近的感覺。線條表現:運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玩具的輪廓,強調其形態的可愛與生動。05知識拓展設計融合:巧妙地將小鳥與打鼓功能相結合,創造出一種獨特且富有創意的玩具類型。造型夸張:身體、翅膀等部分采用不規則形狀進行組合,形成生動有趣的視覺效果。色彩豐富:在色彩運用上,小鳥玩具通常使用鮮艷、明亮的色彩搭配,營造出活潑、歡快的氛圍,增強了玩具的吸引力。小鳥玩具在造型和藝術表現上有哪些創新點?05知識拓展其他發聲玩具沙錘手鼓敲擊鼓面或鼓邊使其震動發聲內部顆粒的摩擦和碰撞發聲05知識拓展更多的發聲玩具風鈴口琴部件互相撞擊振動發聲通過吹氣或吸氣使內部簧片振動發聲06課堂評價請同學們制作出鼓聲清脆、轉動順暢、造型獨特的小鳥作品。發揮創意,制作出具有自己風格的作品。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嶺南版】美術 六年級下冊 第四單元 第9課《會打鼓的鳥》.pptx 引入視頻.mp4 教學示例.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