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A版必修第二冊高一(下)數學6.4.3.1余弦定理教學設計課題 6.43.1余弦定理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學習目標 1.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論.2.掌握余弦定理的綜合應用.3.能應用余弦定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4.借助余弦定理的推導過程,提升邏輯推理素養.5.通過余弦定理的應用,培養數學運算素養.學習重點 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論.學習難點 掌握余弦定理的綜合應用.學情分析 通過向量章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用應用向量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核心知識 1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論.2.掌握余弦定理的綜合應用.3.能應用余弦定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設計(含情景設計、問題設計、學生活動設計等內容) 教師個人復備情景引入如圖,某隧道施工隊為了開鑿一條山地隧道,需要測算隧道的長度.工程技術人員先在地面上選一適當的位置A,量出A到山腳B,C的距離,其中AB= km,AC=1 km,再利用經緯儀測出A對山腳BC(即線段BC)的張角∠BAC=150°.問題:根據上述條件你能求出山腳BC的長度嗎?三角形中任何一邊的平方,等于其他兩邊平方的和減去這兩邊與它們夾角的余弦的積的兩倍.符號語言:a2=b2+c2-2bccos_A,b2=a2+c2-2accos_B,c2=a2+b2-2abcos_C推論:cos A=;cos B=;cos C=解三角形(1)一般地,三角形的三個角A,B,C和它們的對邊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2)已知三角形的幾個元素求其他元素的過程叫做解三角形.初試身手1.思考辨析(正確的畫“√”,錯誤的畫“×”)(1)在三角形中,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針對直角三角形的一個特例. ( )(2)余弦定理只適用于已知三邊和已知兩邊及夾角的情況. ( )(3)已知三角形的三邊求三個內角時,解是唯一的. ( )(4)在△ABC中,若b2+c2>a2,則∠A為銳角. ( )(5)在△ABC中,若b2+c2<a2,則△ABC為鈍角三角形. ( )[答案] (1)√ (2)× (3)√ (4)√ (5)√2.在△ABC中,已知a=9,b=2,C=150°,則c等于( )A. B.8 C.10 D.7D [由余弦定理得c===7.]3.在△ABC中,已知a2=b2+c2+bc,則角A等于( )A.60° B.45° C.120° D.30°C [由cos A==-,∴A=120°.]4.在△ABC中,若a2-c2+b2=ab,則cos C=________. [∵a2-c2+b2=ab,∴c2=a2+b2-ab.又∵c2=a2+b2-2abcos C,∴2cos C=1.∴cos C=.]題型探究已知兩邊與一角解三角形【例1】 (1)在△ABC中,已知b=60 cm,c=60 cm,A=,則a=________cm;(2)在△ABC中,若AB=,AC=5,且cos C=,則BC=________.(1)60 (2)4或5 [(1)由余弦定理得:a= =60(cm).(2)由余弦定理得:()2=52+BC2-2×5×BC×,所以BC2-9BC+20=0,解得BC=4或BC=5.]練習在△ABC中,a=2,c=+,B=45°,解這個三角形. [解] 根據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2)2+(+)2-2×2×(+)×cos 45°=8,∴b=2,又∵cos A===,∴A=60°,C=180°-(A+B)=75°.已知三邊解三角形【例2】 在△ABC中,已知a=2,b=6+2,c=4,求A,B,C.[解] 根據余弦定理,cos A===.∵A∈(0,π),∴A=,cos C===,∵C∈(0,π),∴C=.∴B=π-A-C=π--=π,∴A=,B=π,C=.練習2已知△ABC中,a∶b∶c=2∶∶(+1),求△ABC中各角的度數.[解] 已知a∶b∶c=2∶∶(+1),令a=2k,b=k,c=(+1)k(k>0),由余弦定理的推論,得cos A===,∵0°板書設計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推論題型探究作業設計6.4.3.1余弦定理推論教學反思通過實際測量問題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對計算能力較弱的學生需加強代數運算指導,對比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的適用條件,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