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教學設計【課型】唱歌課型【教學內容】花城版三年級下冊第10單元《感知音樂中的旋律(二)》第1課時《美麗的朝霞》。【教材分析】《美麗的朝霞》是花城版三年級下冊第10單元《感知音樂中的旋律(二)》第1課時唱歌課。歌曲以朝霞為題材,描繪了美麗的朝霞映照在大地上的景象。優美、激昂、富有童趣。歌曲旋律激昂,以級進為主,曲調明快流暢,易于學生學習和演唱。采用3/8拍,節奏明快,富有動感。歌詞簡潔易懂,描繪了朝霞的美麗和給人們帶來的希望與美好。歌曲通過優美的旋律和激昂的節奏,表現了人們對朝霞的贊美和熱愛,同時也傳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在音樂學習上展現出濃厚興趣與好奇心,他們已初步掌握音的高低、長短等基本要素,能跟隨旋律哼唱簡單歌曲。部分學生展現出良好的歌唱姿勢和表現力,但整體音樂素養存在差異。教學中需注重個體差異,通過多樣化活動如律動、游戲等激發學生興趣,強化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如識譜、節奏訓練。同時,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引導他們關注音樂背后的情感與文化,促進全面發展。教師需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音樂學習中獲得成長。【教學目標】以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新頒布的課程目標為依據,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注重體現課程性質,重點反映課程理念,我們確立本節課的目標:(一)審美感知通過聆聽、跟唱、小組練習等方式,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學會通過歌聲傳達情感。(二)藝術表現學生能夠準確掌握歌曲的旋律和節奏。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三)創意實踐能用肢體語言和樂器簡單等多種形式表現音樂(四)文化理解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欣賞能力。引導學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時光,感恩生活。【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準確掌握歌曲的旋律和節奏。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二)教學難點能用肢體語言和樂器簡單等多種形式表現音樂【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教學過程】一.問題導入教師:同學們,你們認為一天當中,哪個時段最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為什么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欣賞圖片,猜一猜這是哪個時段?(展示朝霞)預設:回答問題教師:這是美麗的朝霞,今天我們學習歌曲《美麗的朝霞》(書寫板書音樂幽默小品《美麗的朝霞》)【設計意圖: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同學們對于本節課有一個預熱的感覺,為后續引出主題奠定基礎】二、師生互動,走進音樂(一)聆聽音樂,感受情緒教師:聆聽歌曲,聽聽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速度是怎樣的?預設:聆聽音樂并回答問題教師:歌曲的情緒是優美抒情地,速度是中速,歌曲的節拍是幾幾拍子?預設:回答問題教師:歌曲是3/8拍子的歌曲,你們知道3/8拍子的歌曲強弱規律是怎樣的嗎?預設:回答問題教師:3/8拍子的強弱規律是:強弱弱,下面我們邊打節奏邊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律特點預設:打節奏教師:歌曲由四個樂句組成,下面我們分句演唱【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提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初步的聆聽對音樂的情緒、速度建立初步的認知,為后續的教唱奠定基礎】(二)分析音樂,表現音樂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跟琴演第一樂句簡譜預設:跟琴演唱簡譜教師:填詞演唱預設:演唱教師:下面我們跟琴學唱第二樂句預設:跟琴演唱簡譜教師:填詞演唱預設:演唱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跟琴演第三樂句簡譜預設:跟琴演唱簡譜教師:填詞演唱預設:演唱教師:下面我們跟琴學唱第四樂句預設:跟琴演唱簡譜教師:填詞演唱預設:演唱教師:跟音頻整體演唱預設:演唱【設計意圖:通過感受、學唱音樂,體驗音樂表現的意境和情感,培養學生對于音樂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三、精彩演繹,自由發揮教師:下面請同學上臺用聲勢動作和律動的方法表現歌曲。預設:表現音樂【設計意圖:通過上臺表演,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同學們體會舞臺的樂趣,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讓歌聲、語言、動作充分融入歌曲當中,讓音樂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四、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教師:下面我們欣賞視頻預設:欣賞教師:通過欣賞,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預設:回答問題【設計意圖:通過歌曲中的幽默情節,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并增強團隊協作意識。】五、結語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總結。六、課堂小結(或教學反思)歌曲《美麗的朝霞》是一首優美動聽、富有教育意義的兒童歌曲。通過學習這首歌曲,學生能夠感受音樂的美好,培養音樂審美能力,同時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七、課堂達標1.歌曲《美麗的朝霞》表現的是 的風景。2.3/8拍子的強弱規律是 。答案:1.朝霞2.強弱弱【板書設計】《美麗的朝霞》1=E 3/8 中速 優美 抒情地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