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國論》導學案學習提示1.反復誦讀,整體把握文意,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深化理解,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和語法知識,進一步提高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把握本文中蘇洵的論證邏輯,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3.賞析《六國論》與《阿房宮賦》不同的藝術特色。4.學習文中體現的責任與擔當以及以史為鑒、針砭現實的家國情懷。學習重難點1.學習重點:反復誦讀,整體把握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語法知識,提高文言閱讀能力;把握本文思想觀點和寫作意圖。2.學習難點:把握本文中蘇洵論證邏輯,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賞析本文與《阿房宮賦》不同的藝術特色。學習任務預習任務:1.誦讀全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2.查詢生僻字讀音。見《優化設計》P179。學習任務一 通讀文本,把握內容思路(一)解讀題目,了解背景1.解讀題目六國:在我國歷史上,戰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霸天下,國與國之間經常進行戰爭?!读鶉摗返牧鶉褪侵傅膽饑咝壑星貒酝獾凝R、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六國論,其實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2.社會背景見《優化設計》P179。3.作者介紹見《優化設計》P179。知識卡片:論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兩種:一種是政論,主要用于發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一種是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本文屬于史論文。(二)通讀課文,理清基本論證思路1.如果蘇洵以“六國破滅論”為副標題,請你幫他擬一個正標題,擬如何擬?為什么?提示:以地賂秦,喪鐘長鳴——六國破滅論賂秦喪國,嗚呼哀哉——六國破滅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2.朗讀全文,圈畫彰顯文思的句子,為每一段落提煉一個中心句,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第一段: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二段:賂秦力虧,致國顛覆第三段:不賂亦喪,不能獨完第四段: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3.借助表格,概括內容段落 提煉中心句 論證邏輯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參考:段落 提煉中心句 論證邏輯第一段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是什么第二段 賂秦力虧,致國顛覆 為什么第三段 不賂亦喪,不能獨完 為什么第四段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怎么辦學習任務二 研讀文本,體會嚴密論證邏輯小組合作: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需要完成以下三個小任務。1.朗讀該段內容,借助注釋,疏通大意,圈畫出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兩位同學完成)2.各組回答相應問題:第一組:第一段哪句話概括了六國破滅的原因?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加以論述的?第二組:第二段采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從哪個方面來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第三組:第三段從哪個方面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齊、燕、趙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第四組:第四段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運用什么論證方法?3.學貴有疑,大膽提出你在閱讀過程中的疑惑,在組內進行交流討論。(一)研讀第一段1.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一位同學借助注釋疏通大意,圈畫出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參考譯文: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弊在賂秦也——判斷句2.回答問題:第一段哪句話概括了六國破滅的原因?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加以論述的?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分論點一);不賂者以賂者喪(分論點二)。(二)研讀第二段1.一位同學朗讀第二段,一位同學借助注釋疏通大意,圈畫出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參考譯文:秦國除了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這樣看來,秦國最大的欲望,各諸侯國最大的禍患,本來都不在于戰爭啊。想想他們的先人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有了這么一點兒土地。子孫對土地卻很不愛惜,拿它送給別人,好像丟棄草芥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一夜安穩覺。一起床看看四周的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而暴秦的欲望是沒有滿足的。(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犯它們就越厲害。所以雙方還沒有交戰,強弱、勝負就已經斷定了。以至于六國發展到滅亡的結局,是理所當然的事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是不會熄滅的。”這話說對了。古今異義詞:①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古義:那實際情況;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含轉折。)②思厥先祖父(古義:祖輩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③后秦擊趙者再(古義:兩次;今義:又一次)特殊句式:①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省略句,“舉”后省略賓語“之”,指代“土地”)②趙嘗五戰于秦(狀語后置句,“于秦”意為“和秦國”,為后置狀語,應調至“五戰”前)2.回答問題:第二段采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可以用表格、思維導圖等多種形式來回答。明確:論證的觀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論證內容、論證方法:①戰勝而得——受賄所得;②戰敗而亡——賄賂所亡(從數量上,對比論證),③創業之艱——割地之易;④地有限——欲無厭(從程度上,對比、事實論證)⑤薪不盡——火不滅(從道理上,比喻、引用論證)秦國 得百倍 大欲 得難 無厭 侵急 不滅六國 失百倍 大患 獻易 有限 奉繁 不盡角度 數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三)研讀第三段1.一位同學朗讀第三段,一位同學借助注釋疏通大意,圈畫出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參考譯文:齊國人未曾賄賂秦國,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親附秦國而不援助五國呀。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避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保住自己的國土,堅持正義不去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了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打了五次仗,兩敗三勝。后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兩次打敗了他。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的時候,(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不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別國滅得差不多的形勢下,可以說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打敗仗而亡了國,確實是沒有辦法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人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在領兵打仗,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假若與秦國相抗衡,結局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呢。重要虛詞:洎牧以讒誅(因為,介詞)至丹以荊卿為計(用,介詞)古今異義詞:可謂智力孤危(古義:智謀力量;今義: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古義:不去;今義:不可以,不被允許,不中用,不好等)特殊句式:趙嘗五戰于秦(狀語后置句,“于秦”意為“和秦國”,為后置狀語,應調至“五戰”前)洎牧以讒誅(被動句,“誅”在意思上表被動,被誅殺)2.第三段從哪個方面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齊、燕、趙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蘇洵對三個國家的感彩有何不同?請用表格的形式展現出來。明確:諸侯國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感彩齊國 與嬴而不助五國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鄙夷燕國 以荊卿為計 贊美趙國 牧以讒誅 惋惜(四)研讀第四、五段1.一位同學朗讀第四、五段,一位同學借助注釋疏通大意,圈畫出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參考譯文:可悲?。×鶉羞@樣有利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致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自己被積久的威勢脅迫啊!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國。六國的勢力雖然比秦國弱,可是還有可以用不賂秦的手段戰勝秦國的形勢。假如我們憑著這樣大的國家,跟隨六國滅亡的老路(舊事),這就是又在六國的下面了!重要虛詞: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用,介詞)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憑借,介詞)特殊句式: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被動句,用“為……所……”表被動)其勢弱于秦(狀語后置句,“于秦”意為“比秦”,為后置狀語,應該調到“弱”之前)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定語后置句,“大”為后置定語,應該調到“天下”之前)2.第四段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運用什么論證方法?兩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明確:第四段承上啟下,承接上文六國破滅,啟示下文規勸北宋統治者。兩段層層遞進,由表及里。對比論證:明比六國與秦國,暗比宋朝和遼、西夏。談論古今,縱橫對比,諷喻現實。學習任務三 辨讀文章,提升理性閱讀以下材料,思考以下問題。蘇轍《六國論》:六國決策者目光短淺,不識“天下之勢”,彼此“背盟致約,以自相屠滅”,以致“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突”,從而自食惡果,相繼滅亡。蘇軾《六國論》:“春秋之末,至于戰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自謀”,“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之,不失職也”,六國得以暫時生存,還是因為善待了 “士”。秦國“墮名城,殺豪杰,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縱百萬虎狼于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將噬人”,秦國不善待士,所以導致了滅亡。問題:有同學對蘇洵的《六國論》提出質疑,六國破滅的原因有很多,為何蘇洵重點論述“弊在賂秦”呢?作者論六國時為何不作純客觀分析,而是對六國“責其不爭,哀其破亡”。在秦和六國之間,作者為何仇視秦國而親六國?請你結合蘇洵所處時代背景回答。明確:①北宋政治腐敗,軍事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強敵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②蘇洵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于今”。意思是行文要評論當世重大緊要的事件,并實施在當今。③《六國論》屬于史論文體,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類文本閱讀蘇洵:中年發奮,逆襲成“人生贏家”《三字經》在談到古人勤學讀書的時候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边@位蘇老泉就是蘇軾的父親蘇洵。與兒子蘇軾、蘇轍的少年成名不同,蘇洵年少時縱游天下,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在三十七歲時卻又經歷科舉失敗。此后他調整了治學方向,放棄科舉考試,閉門苦讀十數年,終于大器晚成,不僅創作了《六國論》等流傳后世的經典政論文,實現了躋身仕途的夢想,還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一門三文豪”的千古佳話。年少貪玩,受兄長影響幡然醒悟公元1009年,蘇洵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市)。蘇家不僅家風優良,還有著很濃厚的讀書氛圍。蘇洵的父親蘇序非常重視兒孫輩的學習,他說:“吾欲子孫讀書,不愿富。”于是傾其錢財,購置了大量書籍置于書房。蘇軾后來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他祖父購置的書如汗牛充棟,自己從小就生活在一個“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環境中。蘇洵的兩個哥哥都十分喜愛讀書,大哥蘇澹讀書刻苦認真,可惜身體不佳,求取功名未能如愿。二哥蘇渙天資聰慧賢良,從小喜歡讀書,也終于不負眾望,在公元1027年,考得進士及第。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蘇洵卻不像兩位哥哥一樣那么愛讀書。他天生聰明,辯智過人,但少年時代卻不愛讀書。在蘇洵12歲時,蘇序專門請了先生來教三個兒子。每當先生講課,蘇澹、蘇渙正襟危坐,專心聽講,唯有蘇洵對先生所講授的聲律、平仄押韻等做文之道不感興趣,甚至干脆跑出課堂到郊外去游山玩水,他自己后來也在文章中說起當年頑劣的自己,“予昔少年,游蕩不學”。這段事也被歐陽修記載在《蘇君墓志銘》之中:“君少獨不喜學,年已壯猶不知書?!?br/>那么,是什么原因讓蘇洵轉變了學習態度呢?影響因素之一是蘇洵母親史氏病故,這一變故讓蘇洵發現生命的有限與短暫,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除了游玩山水是否應做有意義的事情。奔喪回來的二哥蘇渙,早就聽聞這個弟弟喜好山水,便讓他寫些文章,這本是一個自然的要求,蘇洵卻捉襟見肘,腹中文墨全無。為了幫助蘇洵,蘇渙心生一計,決定讓蘇洵重修蘇氏族譜。在編寫族譜的過程中,蘇洵了解到了先祖們勤學奮進、施展抱負的精彩人生,不禁備受鼓舞,頓覺自己荒廢時間的可恥,這才決心發憤讀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