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語文學科“教學測練評”一體化案課前閱讀 (限時5分鐘)請同學們速讀下面的文字,了解課文相關知識,圈畫重點。1.作者知識屠呦呦,藥學家。1930年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學習生藥學專業。1955年畢業后曾接受兩年半時間的中醫培訓,后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其間先后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2.背景知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因該療法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因此,很多非洲民眾尊稱其為“東方神藥”。青蒿素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2011年,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榮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她親筆撰寫獲獎感言。這篇文章是根據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獎時的演講以及同年發表于《自然醫學》雜志的論文編寫而成的。3.文體知識——演講稿演講稿是在較為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眾場合發表的講話文稿,是人們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它可以用來交流思想、感情,表達主張、見解;也可以用來介紹自己的學習、工作情況和經驗,等等。演講稿具有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以及讀者,使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演講稿要求具備四個特點:針對性、鮮明性、條理性和通俗性。4.知識鏈接(1)拉斯克醫學獎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也是醫學界僅次于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其得獎者通常會在隨后的一年得到諾貝爾獎,該獎項在醫學界又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該獎項于1946年由被譽為“現代廣告之父”的美國著名廣告經理人、慈善家阿爾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共同創立,旨在表彰在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2)科學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法:根據研究目的,通過一個或多個變量的變化來評估其對一個或多個變量產生的效應。 統計方法:有關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釋統計數據,并對其所反映的問題作出一定結論的方法。 差異法:通過考察被研究的現象出現和不出現的兩個場合,確定在這兩個場合中是否只有另外一個情況不同,如果是,那么這個不同情況與被研究現象之間有因果聯系。 文獻調查法:通過閱讀、分析、整理有關文獻材料,全面、正確地研究某一問題的方法。 實地調研法:對在實地進行調研活動的統稱。5.讀準字音(1)青蒿素( ) (2)精髓( ) (3)瑰寶( ) (4)呼吁( )(5)瘧疾( ) (6)肘后( ) (7)衍生物( ) (8)羥基( )(9)砒霜( ) (10)活血化瘀( ) (11)冠狀動脈( )一課時 活動一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1.請依據文中小標題劃分本文的段落層次,并說明設置小標題有何作用。2.青蒿素是人類的一個重大發現,為人類戰勝瘧疾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作者為什么說青蒿素的發現只是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3.結合課文內容,簡要概括發現青蒿素抗瘧療效的過程。活動二 感受科研艱辛,體會科學精神4.研讀課文,說明屠呦呦及其團隊在研發青蒿素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面對這些困難,屠呦呦團隊運用了什么科學方法加以解決?這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研究精神?填寫下表。困難 科學研究方法 科學研究精神收集了2 000個方藥,從中挑選和提取抗瘧方藥 實驗研究法、統計方法 ①② 實驗研究法 ③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瘧效果,但實驗結果很難重復 ④ ⑤⑥ 實驗研究法 ⑦⑧ ⑨ ⑩5.20世紀70年代,屠呦呦及其團隊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發現青蒿素及其抗瘧療效,原因有哪些?請結合課文內容簡要分析。活動三 分析說明方法,體會語言魅力6.下列文段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具有什么表達效果?(1)在第一階段,我收集了2 000個方藥,挑選出可能具有抗瘧作用的640個,從其中的200個方藥中提取了380余種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測試抗瘧效果,然而進展甚微。(2)奎寧的發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魯歷史上對金雞納樹的利用;青蒿素的發現,則是中醫藥學贈予人類的瑰寶。7.作為一篇學術性很強的演講稿,本文語言準確、嚴謹而又不失生動性,請結合下列句子加以分析。(1)其提取物顯示有一定的抗瘧效果,然而,實驗結果很難重復,而且似乎與文獻記錄相悖。(2)“青蒿素的發現,是中醫藥學贈予人類的瑰寶。”“青蒿素是中醫藥學給予人類的一份珍貴禮物。”8.成語積累(背誦)(1)杏林春滿:杏林春意盎然,用來贊揚醫術高明。 (2)懸壺濟世:比喻行醫救人,贊頌醫生救死扶傷的高尚品德。 (3)君臣佐使:中藥方劑組成配伍的比擬詞。針對病因或主癥的主要藥物為君,輔助主藥發揮作用的藥物為臣,治療兼癥或消除主藥副作用的藥物為佐,引藥直達病所或起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為使。后引申為上下各守其職。 (4)防微杜漸: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不讓它發展。杜,阻塞。漸,事物發展的開端。 (5)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災害尚未發生時采取預防措施。9.作文速遞 三千年前,我們的先祖觀察尺蠖軟且細長的身體屈伸而行,觸發靈感,留下了“尺蠖之屈,以求信(同‘伸’)也”的哲思。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科技人員,創造性地設計了“祝融號”火星車的主動懸掛系統,模擬尺蠖的運動,提高了火星車在復雜地形自主脫困的能力。最近有信息傳出,美國宇航局最新設計的月球車借鑒了中國火星車的設計,將以一種像尺蠖爬行一樣的協調方式移動輪子,中國科學家回應:歡迎共享。(1)[佳作示范] 善尋靈感敢創造,共享成果展未來讀史三千年,先祖觀尺蠖之態而觸發靈感,留下深刻哲思,助我國火星車創造性更新系統,為美國月球車設計提供借鑒。以我之見,上述事件蘊發展之理:我輩應善尋靈感敢創造,共享科技成果,使人類未來光明且同歸。靈感蘊于精微處,須彌藏身芥子中。靈感是創造與共享的前提,我儕應以如炬慧眼識之,激發創造靈感。正所謂“自然界是人類最好的老師”,“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萬物之中蘊萬事之理,即“靈感”。而靈感是創造的源頭活水,以思想啟迪之光助人打破僵化思維,進而可有目的、有方向地創造、共享。念往昔,若無懷特兄弟觀飛鳥翱翔身姿而萌發“飛機”之靈感,何有今人“共游青云間”的出行方式?若無中華先祖以觀察尺蠖前進之姿而產生“求信于屈”的靈感,何來今人模擬尺蠖,創造性設計火星車系統的能力?又何來美國對此成果的借鑒?由是觀之,靈感是創造之母,是有可共享之物的濫觴,我們應以善于發現的如炬慧眼,于外物中覓靈感,以有創造之果。“創造”是連接“靈感”與“共享”兩物的橋梁,以實際踐履將靈感落色成圖,為共享提供物質基礎。“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等待的不是重復,而是創造。”畢加索之言不謬,創造是世界所需,時代所喚,是一種直接現實性的舉動,是新成果的締造手段。若無中國科研人員敢于創造新型系統、創造性運用靈感于實踐,那么先祖的靈感亦不過為一紙空文,于今世無補。“創造”若無,人們因循守舊亦步亦趨于前人足跡下,又何來供他國借鑒的獨創成果?幸有探火人敢創造善創造,以創造之手培植新型火星車系統之果。由是觀之,創造為社會賦能,是“靈感”的落腳點與“共享”的起點,使靈感發揮妙用、開啟共享之路。共享是前兩者的成果體現與再升華,將靈感與創造之成就置于多元平臺,在交融互鑒中迎來光明再發展前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共享是時代的趨向,當今世界面臨種種狼煙烏云,唯有各國共克時艱,同舟共濟,發揮各自智慧成果,使科技在交流中獲得借鑒之利,生機煥發。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共享成果是新成果創造的良方,為其提供優秀借鑒,促進其更好地發展創造。美國以中國火星車為借鑒,設計新月球車,亦可反為中國月球車發展提供先范,共助世界航天事業發展。“悟道九萬里,靜觀物中智。”值此五四青年節,愿復興中學之生皆能明靈感、創造、共享之理,展我青年光彩,共創美好未來。(2)時新素材 張紹鈴院士:40年深耕,只為實現中國“梨園夢”張紹鈴是南京農業大學鐘山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現代農業(梨)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深耕40年,他創立南京農業大學梨研究團隊,率先破解梨樹自花授粉不結實的產業問題,領銜完成國際首個梨全基因組圖譜和蛋白組全景圖譜,選育好吃、好種又好賣的“寶藏好梨”。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實現了南京農業大學的梨研究從無到有、到國內一流、到國際領先的“三級跳躍”。作為“梨首席”,他篤定專注、腳踏實地,始終如一致力于將科技與產業需求相結合,心系百姓消費需求、不忘帶領農戶致富增收,“我希望有一天,‘梨業強、梨農富、梨園美’的‘梨園夢’在中國大地上成為現實。”張紹鈴說。適用主題 敬業奉獻、科技強國、關注民生等。運用示例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女兒”樊錦詩從大學畢業起就扎根大漠,幾十年如一日,靜心篤志、潛心研究敦煌文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實現“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一輩子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推廣;“兩彈元勛”鄧稼先堅守戈壁數十載,無懼風餐露宿,“用最原始的辦法”破譯原子彈的奧秘;“梨首席”張紹鈴走遍20多個主產梨省份的120多個縣市,為各地梨產業把脈問診,一心只為“梨業強、梨農富、梨鄉美”。知識鋪墊5.(1)hāo (2)suǐ (3)guī (4)yù (5)nüè (6)zhǒu (7)yǎn (8)qiǎng (9)pī (10)yū (11)guān一課時 1.(1)第一部分(1~4段):屠呦呦就獲獎表達感謝,追溯自己的醫學初衷。第二部分(5~15段):講述青蒿素從發現到成藥的過程。第三部分(16~20段):講述青蒿素的發現給世界帶來的影響和重要作用。第四部分(21~25段):講述中醫藥學的卓越貢獻。(2)作用:①每個小標題能夠體現不同的內容,使文章層次分明,脈絡清晰;②每個小標題能夠簡要概括具體語段的核心內容,具有突出強調的作用。2.用詞準確而嚴謹。①就人類征服疾病的整體而言,這確實是“一小步”,因為這只是解決了眾多疾病之一;②“一小步”也可見屠呦呦并沒有因這個重大發現而驕傲自滿,這表現了作者的謙遜態度。3.①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中醫研究院任命屠呦呦領導抗瘧藥研究工作;②屠呦呦帶領團隊開始從中草藥中尋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瘧療效的成分;③收集了2 000個方藥,加熱提取,進展甚微;④受《肘后備急方》啟發,改為低溫提取,保存抗瘧有效成分;⑤成功得到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4.①不懈探索的治學精神 ②將380余種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測試,進展甚微 ③鍥而不舍的實證精神 ④文獻調查法、差異法 ⑤轉換思路的創新精神 ⑥新藥的臨床試驗很難開展 ⑦敢為人先的忘我精神 ⑧將天然分子變為藥物,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 ⑨實地調研法 ⑩團結協作的攻堅克難精神5.(1)內因:①有扎實的知識儲備,專業能力強。屠呦呦畢業于北京醫學院藥學系,且全面而系統地學習過中國傳統醫學,這些為其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②鍥而不舍的研究態度。在漫長的抗瘧研究過程中,屠呦呦和她的團隊經歷了諸多困難,但他們堅持到底,不畏艱難,最終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③善于汲取經驗,勇于創新。屠呦呦從歷代的中醫藥學典籍中汲取經驗,取得了創新性突破。④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學研究與國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2)外因:①中醫藥學是一個巨大的寶庫,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了中醫藥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②團隊的力量。國家提供了研究平臺,團隊成員齊心協力。在抗瘧研究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軍奮戰,這漫長浩大的工程是“523”項目團隊以及無數科研人員團結合作完成的。6.(1)使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這些具體的數字讓發現青蒿素的艱難這種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人們更加了解科研工作者研發新藥物的不易,也更能表現屠呦呦等不怕吃苦、迎難而上的精神。(2)使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通過比較說明青蒿素的發現和奎寧的發現一樣,都得益于中醫藥學,突出了中醫對人類的貢獻,并引出下文對中醫作用的介紹和國際合作的呼吁。7.(1)用“一定”作定語,限制了“抗瘧效果”的程度;用“很難”“似乎”作狀語,限制了實驗結果的可能性。使說明推理更準確,更嚴謹。(2)這兩句都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既充分生動地肯定了青蒿素的價值,又表達了對祖國中醫藥學的熱愛、贊美、感激、崇敬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