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設計9.1 數學廣角-雞兔同籠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P99.例1教材分析 在本單元安排“雞免同籠”問題,一方面欲通過生動有趣的古代數學問題感受我國古代數學文化,另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和策略。在編排例1時,依次呈現了讓學生經歷從猜測到列表法,再到“假設法”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學情分析 “雞免同籠”問題的解法包括:列表法、假設法、方程法等。由于本單元方程解法還沒學,因此這里學生主要通過猜測、列表、假設等方法來解決問題,培養(yǎng)猜測、有序思考及邏輯推理的能力。列表法解答此類問題直觀易懂,比較容易掌握。而“假設法”相對比較陌生,學生在學習時需抓住其特點,逐步分析理解并掌握,從而拓寬學生思維。核心素養(yǎng)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遷移思維能力,感受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教學目標 1.了解“雞兔同籠”問題的結構特點,會運用列表法、假設法解決問題,初步形成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性策略。 2.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體會解題策略的多樣化,滲透化繁為簡的思想。 3.感受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假設法,能運用假設法解決數學問題。教學方法 實踐活動、自主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啟發(fā)引導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生雙邊活動 設計意圖一、 知識鏈接 1.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相關知識。 (1)《孫子算經》雞兔同籠”問題。 (2)想一想:請你猜一猜,大概有多少只雞,多少只兔? 2.小結,引出課題。 對舊知識的回顧,喚醒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好前測,為探究新知做好準備。二、 探究新知 教學例1. 1.課件教材情境圖。 請大家仔細看一看,題目中有那些數學信息? 生:雞和兔共有8個頭,26條腿。還有1只雞有2條腿,1只兔有4條腿。 (一)列表法 師:要想知道雞和兔各有多少只,這個問題您想怎么解決? 學生嘗試猜測。 填寫表格。 仔細觀察表格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小組交流討論。 (二)假設法。 師:老師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解法,您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師:雞和兔一共多少只?共有多少條腿? 生:一共有8只,26條腿。 師:如果所有的兔子都站了起來會是什么情況?我們再數一數一共會有多少條腿? 生:16條 師:這16條腿再和實際的26條比一比的話少了多少條? 生:10條。 師:為什么會少這10條腿?是誰的? 生:兔子的。 師:10只腳是多少只兔子的腿? 生:5只。 師:您怎么算的? 生:10÷2. 師:剛才的過程您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學生列式) 師:剛才讓所有的兔子都站起來也就相當于把所有的只數都看成了什么?如果把所有的只數都看成兔呢?會是什么情況啊? 師:大家能不能用算式表示出這個過程呢?(學生思考并列式) 師:為了解決問題我們可以把雞看成兔,也可以把兔看成雞,這種方法可以叫作假設法。 師:我們今天用列表法和假設法解決了雞兔同籠問題,列表法當數據較大時,過程就很麻煩。假設法具有一般性,不管是數據較大時或數據較小時都可用到這個方法。那現在我們用學到的方法來解決一下《孫子算經》中的原題。 讓學生以填表的方式初步體驗雞兔同籠情況下隨著雞或兔只數的調整,腳的總數量的變化規(guī)律,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生從嘗試到討論、匯報,結合課件的直觀演示,學生個人或集體的智慧在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現。三、 課堂演練 基礎演練: 1.完成教材第101頁“練習二十四”第2題。 2.完成教材第101頁“練習二十四”第4題。 3.完成教材第106頁“練習二十四”第1題。 拓展延伸: 分層次的鞏固練習有助于對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fā)展進行評價。四、 總結評價 1.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怎么學會的? 引導學生總結梳理所學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板書設計 數學廣角-雞兔同籠 (一) 列表法 (二) 假設法課后作業(yè) 1.從課本習題中選取; 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課后反思 由于學生原有認知背景的不同,他們對解答本課時的題目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同樣的列表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層次,但大部分同學都能從列表法中找到答案。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并沒有提出統一的要求,允許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在交流時,有些學生用假設方法,還有的用方程法,無論什么樣的方法我都給以肯定,但在總結時則引導學生選擇最優(yōu)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不同的學生在同一節(jié)課中就會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