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設計5.4三角形的分類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P61.例5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類》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特征、掌握了角的分類、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征、三邊關系以及三角形按角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對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教材著重引導學生在分類中去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以及這兩類三角形的關系。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平面圖形知識,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 了直角、鈍角、銳角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開展學習的。在探究中能夠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探索思考、小組交流,比較、發現三角形中角與邊的特征,引導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適時向學生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核心素養 在活動中感受分類的價值,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教學目標 1.通過分類、操作活動,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知道這些三角形的特點并能夠辨認和識別。 2.通過觀察、操作、比較,能按照標準對三角形進行分類,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3.通過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價值,激發主動探索意識,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教學重點 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教學難點 發現三角形的角、邊特征,從而正確分類。教學方法 實踐活動、自主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啟發引導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雙邊活動 設計意圖一、 知識鏈接 1.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相關知識。 (1)下面的角分別是什么角? (2)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2.小結,引出課題。 對舊知識的回顧,喚醒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好前測,為探究新知做好準備。二、 探究新知 教學例5:三角形的分類方法。 1.研究按角分類。 師:首先研究按角來分,請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各種各樣的三角形,先觀察每個三角形角有什么特點,再根據角的特點來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 師: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看怎么分的。 (生在小組內交流) 師:好,哪個小組先來展示 (一個組來展示) 師:你能告訴大家你們組分幾類 怎么分的嗎 預設 生:我們組分三類,把有一個直角的三角形放一起,有一個鈍角的三角形放一起,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放一起。 師:說得很具體,剛才我們根據三角形的特點,進行了分類,為了便于表述,你能根據它們的特點給起個名字嗎 這類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呢 預設 生1:有1個直角的三角形我們叫做直角三角形。 生2:有1個鈍角的三角形我們叫做鈍角三角形。 生3:3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我們叫做銳角三角形。 師:同學們真厲害!根據三角形的特點分別給它們起了名字! 師:按角分,三角形可以分成如圖所示。 2.研究按邊分類。 (1)探究三角形的分類。 師:請同學們先觀察每個三角形邊的特點,再分一分。 (學生分一分) 師:完成后,在小組內說說你是怎么分的。 (生組內說) 師:剛才同學們用不同的分法都解決了同一個問題。下面我們就研究這種分法。 (師出示等邊三角形) 師:像這類三角形邊有什么特點 預設 生:三條邊相等。 師: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就叫等邊三角形。 師:那這類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呢 預設 生:等腰三角形。 師:還有一種三條邊不等的三角形,叫不等邊三角形。 (2)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點。 師:剛才我們把三角形按邊分,認識了等腰三角形和不等邊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中,這兩條相等邊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兩條腰,另一條邊就是它的底,兩腰的夾角就是它的頂角,另兩個角就是它的兩個底角。 (3)研究等邊三角形的特點。 師:等邊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這三條相等的邊就是等邊三角形的邊。等邊三角形除三條邊相等外,你還發現了什么 預設 生:三個角相等。 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分一分、猜一猜等多種形式的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數學對話”的機會,力求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充分展現做中學,從而獲得對三角形邊、角特征的認識,進而學會給三角形分類,促進學生的分類、概括、推理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使他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感悟出數學的真諦,逐漸養成探索的習慣,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三、 課堂演練 基礎演練: 1.完成教材第62頁“做一做”。 拓展延伸: 分層次的鞏固練習有助于對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進行評價。四、 總結評價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怎么學會的? 引導學生總結梳理所學知識,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分類 按照角分: 按照邊分:不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課后作業 1.從課本習題中選??; 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課后反思 通過一系列的“質疑”,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把學生看成是具有能動性的創造與學習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尊重了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對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所選擇的方法和途徑,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認為學生的方案設計與教師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錯誤的,不要把學生在嘗試中的失敗看得一無是處而全盤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學生完全照搬教師,一味地模仿教師,結果只能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達不到探究學習的目的。因此,教師要留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不要強求學生完全按照教材、資料或教師預定的方案進行研究和學習,要放手讓學生自己選題、自行設計、自主探究、自由創造。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從自己的思維角度去考慮問題。讓學生在獨立設計的研究探索中嘗試失敗,使他們感受科學道路的艱辛,并從失敗中總結教訓、調整方法,最終取得成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