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 齊桓晉文之事——高一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課前導(dǎo)學(xué)【基礎(chǔ)知識】作者簡介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山東鄒縣東南)人。 孟子是戰(zhàn)國時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yè)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xué)。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xiāng)講學(xué)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tǒng)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guān)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 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xué)》、《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jīng)的傳統(tǒng)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jù)。 二、寫作背景戰(zhàn)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國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zhàn),對內(nèi)盤剝?nèi)嗣瘢谑蔷统霈F(xiàn)了“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齊國在東方諸侯國中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yè),野心勃勃,在稷下廣置學(xué)宮,招攬學(xué)士,任其講學(xué)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guān)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闡發(fā)了他的“發(fā)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三、字詞釋義1.字音字形釁鐘(xìn) 忖度(cǔn duó) 庖廚(páo) 褊小(biǎn )便嬖(pián bì) 蒞中國(lì) 商賈(gǔ) 孝悌(tì)庠序(xiáng) 胡龁(hé) 挾太山(xié) 觳觫(hú sù)〕彼惡(wū)知之 赴愬(sù) 放辟(pì)邪侈 衣(yì)帛彘(zhì) 語(yù) 惛(hūn)通假字無以,則王乎:“以”通“已”,停止。然則廢釁鐘與:“與”通“歟”,語氣助詞, 表疑問。王說,曰:“詩云……”:“說”通“悅”,高興。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樣。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語氣詞,相當(dāng)“了”。無不為已:“已”通“矣”,語氣詞,表示感嘆。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反”通“返”,返回,回到。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控訴,訴說。無不為已: 已 通 矣 ,語氣詞, 表示感嘆。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罔”通“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陷害。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3.古今異義(1)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古義:吝嗇,舍不得;今義:愛惜、愛護;喜歡(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義:用來推及到;今義:連接并列的詞或詞組(3)至于兄弟 古義:推廣到;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表示另提一事(4)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男女兩人結(jié)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5)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古義:指中原地區(qū);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6)然后從而刑之 古義:接著就;今義:因此就四、文章結(jié)構(gòu)( 開頭至“無以,則王乎”)入題。孟子把與齊宣王的對話轉(zhuǎn)到“行王道”上來。第二部分(從“曰‘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主要說齊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礎(chǔ),即不忍之心。第三部分(從“王說”到“ 王請度之 ”)點明齊宣王沒有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第四部分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第五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知識小練】1.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詞語并解釋。(1)名詞的活用無以,則王乎__________刑于寡妻__________是罔民也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樹之以桑__________(2)形容詞的活用是以君子遠庖廚也__________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幼吾幼,以及人之幼__________為肥甘不足于口與__________輕暖不足于體與__________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__________寡固不可以敵眾__________弱固不可以敵強__________(3)使動用法危士臣__________朝秦楚__________以一服八__________(4)意動用法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__________2.寫出下列特殊句式的類型并分析。(1)是乃仁術(shù)也(2)百姓之不見保(3)臣聞之胡齔曰(4)及陷于罪(5)必使仰足以事父母(6)莫之能御也(7)何由知吾可也(8)牛何之(9)何以異(10)夫子之謂也(11)然則一羽之不舉(12)輿薪之不見(13)王坐于堂上(14)構(gòu)怨于諸侯(15)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16)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17)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18)若是其甚與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然則廢釁鐘與_______________(2)王說_______________(3)為長者折枝_______________(4)刑于寡妻_______________(5)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_______________(6)蓋亦反其本矣_______________(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_______________(8)是罔民也_______________(9)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中說“士不可以不弘毅”,《齊桓晉文之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也強調(diào)在沒有固定財富的情況下只有“士”能“弘毅”,兩者對“土”的要求和評價有相通的地方。(2)《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在說明了“養(yǎng)民”的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指出了教育民眾的具體方法。(3)《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表現(xiàn)孔子不以年長自居,采用循循善誘的教學(xué)方法,使弟子毫無顧慮地說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對曾皙志向的高度贊賞。(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從言談、動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個學(xué)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直率,從“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冉有比較謙虛,從他述志時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華更謙虛,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曾晳從容灑脫而又謙恭,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動作中可以看出。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愛:吝惜,舍不得。B.異乎三子者之撰 撰:這里指為政的才能。C.因之以饑饉 因:接續(xù)。D.如土委地 委:堆積。7.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這個問題,把行霸道之事撇開而轉(zhuǎn)入了談?wù)撔型醯乐隆?br/>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這件小事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也就是仁愛的表現(xiàn),博得了對方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C.孟子用啟發(fā)式的方法解決了齊宣王心理上的疑難和矛盾,齊宣王因此對孟子說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話表示悅服,可見其內(nèi)心是有所觸動的。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說明了“不為”與“不能”的根本區(qū)別,指出齊宣王沒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為”。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刑,同“型”,名詞作動詞,做榜樣;罔,同“網(wǎng)”,名詞作動詞,張網(wǎng)捕捉,比喻陷害;衣,名詞作動詞,穿;樹,名詞作動詞,種(2)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老,形容詞作動詞,敬愛;形容詞作名詞,老人;形容詞作名詞,老人;幼,形容詞作動詞,愛護;形容詞作名詞,小孩;形容詞作名詞,小孩;肥甘,形容詞作名詞,美味的食物;輕暖,形容詞作名詞,輕軟暖和的衣服;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國家;大,形容詞作名詞,大的國家;寡,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眾,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眾多的國家;弱,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國家;強,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國家(3)危,使……受到危害;朝,使……來朝見;服,使……順服(4)異,對……感到奇怪2.答案:(1)判斷句,“也”表判斷(2)被動句,“見”表被動(3)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詞“于”,完整句子為“臣聞之于胡齔曰”(4)省略句,“及”后省略代詞“其”,完整句子為“及其陷于罪”(5)省略句,“使”后省略賓語“之”,完整句子為“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6)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莫能御之也”(7)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由何知吾可也”(8)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牛之何”(9)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以何異”(10)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謂夫子也”(11)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舉一羽”(12)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見輿薪”(13)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王于堂上坐”(14)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諸侯構(gòu)怨”(15)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皆欲于王之朝立”(16)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而以羊易之”(17)主謂倒置句,正常語序為“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18)主謂倒置句,正常語序為“其甚若是與”3.答案:(1)與,同“歟”,語氣詞,表疑問(2)說,同“悅”,高興(3)枝,同“肢”,肢體(4)刑,同“型”,典范、榜樣,此處活用為動詞,做榜樣(5)已,同“矣”,語氣詞,相當(dāng)于“了”(6)蓋,同“盍”,何不(7)涂,同“途”,道路(8)罔,同“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比喻陷害(9)頒,同“斑”,頭發(fā)花白4.答案:(1)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2)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5.(1)答案: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答案:為國以禮;其言不讓(3)答案:吾與點也(4)答案:率爾而對;如其禮樂;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解析:本題考查詩文默寫。本題考查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中,做好積累,根據(jù)提示語句寫出相應(yīng)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xiàn)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jié)合語境填充。6.答案:D解析:D項,委:散落,卸落。7.答案:C解析:C項,“孟子說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理解錯誤。根據(jù)“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可知,此話并非孟子所說,而是齊宣王引用《詩經(jīng)》中的句子表示對孟子的話衷心佩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