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6 有為有不為一、知識預習1、人物簡介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齊奘,山東臨清人,學者、作家、翻譯家。2、檢查字詞1.請給下面加點的漢字注音。訴諸(zhū) 屈膝(xī) 貳臣(èr) 籠統(lǒnɡ)輪廓(kuò)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毅然(yì)3.解釋下面的詞語。【毅然】堅決地;毫不猶豫地。【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大逆不道】封建統治者對反抗封建統治、背叛封建禮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現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閉目養神】把眼睛閉上,集中精神。二、課前小練1.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煩瑣(suǒ) 貳臣(èr) 得逞(chěng) 千里之堤(tī)B.制裁(cái) 輪廓(kuò) 激勵(lì) 潰于蟻穴(kuì)C.屈膝(qī) 訴諸(zhū) 籠統(lóng) 大逆不道(nì)D.毅然(yì) 概念(gài) 腦筋(jīng) 難矣哉(zāi)2.下列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只要訴諸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辯清是非善惡了,就能知道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了。B.我們大概對大小善和大小惡能夠得到一個籠統的概念了。C.也有個別的識時務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謂浪子回頭者,然而難矣哉!D.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3.下列各組詞語中書寫不完全準確的一項是( )A.貳臣 籠子 提防 大善大惡B.高賦 概念 輪闊 長篇大論C.社會 睜開 哲學 神情自若D.投降 保持 貪污 逆來順受4.下列句子中對加粗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覺得,只要訴諸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惡了,就能知道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了。(按某種方式辦理,這里有借助的意思。)B.也有個別的識時務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謂浪子回頭者,然而難矣哉!(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C.但是,一旦得逞,嘗到甜頭,又沒被人發現,于是膽子越來越大。(達到目的,實現計劃。常用為貶義,指壞主意得到實現。)D.貪污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終至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事情一經發生,就發展得十分順利和迅速,既而保持不斷發展的態勢。)5.下列句子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①演員在狹小密閉的宇航服內表演,時間一長,面罩內就會蒙上一層霧氣,因此道具服裝就必須像真正的航天服一樣,加裝通風系統。②頭盔系統通過齒輪組的精巧設計,實現穿脫自如,而為了拍攝時能捕捉到演員的面部表情,頭盔內還要加裝照明裝置。③從寥寥幾張設計概念圖,到產出一件質感真實的實體宇航服,中間要過重重關卡。④要讓這些系統順暢工作,就要提供充足的電能,在道具中設置蓄電池及供電線路。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①“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②在這里,關鍵是“應該”二字。什么叫“應該”呢?這有點像仁義的“義”字。韓愈給“義”字下的定義是“行而宜之之謂義”。“義”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適”,也就是“應該”,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要想從哲學上,從倫理學上,說清楚這個問題,恐怕要寫上一篇長篇論文,甚至一部大書。我沒有這個能力,也認為根本無此必要。我覺得,只要訴諸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惡了,就能知道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了。③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并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這里也用不著煩suǒ( )的論證,只須動一動腦筋,睜開眼睛看一看社會,也就夠了。④小善、小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比如,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能讓,算是小善;不能讓,也只能算是小惡,夠不上大逆不道。然而,從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車就立即裝出閉目養神的樣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見大看出了社會道德的水平嗎?⑤至于大善大惡,目前社會中也可以看到,但在歷史上卻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為元軍所虜。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敵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還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貳臣傳”“身后是非誰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卻高賦《正氣歌》,從容就義,留下英名萬古傳,至今還在激勵著我們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⑥通過上面舉的一個小惡的例子和一個大善的例子,我們大概對大小善和大小惡能夠得到一個籠統的概念了。凡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對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惡。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有利,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有利的事情可以稱之為小善,反之就是小惡。大小之間有時難以區別,這只不過是一個大體的輪廓( )而已。⑦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俗話說:“千里之堤( ),kuì( )于蟻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貪污行為而論,往往是先貪污少量的財物,心里還有點打鼓。但是,一旦得chěng( ),嘗到甜頭,又沒被人發現,于是膽子越來越大,貪污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終至于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個別的識時務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謂浪子回頭者,然而難矣哉!⑧我的希望很簡單,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6.在文中給加粗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正確的漢字。7.作者在文中要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么?8.文中在論述何為大小惡和大小善時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特點?9.這篇文章引用了許多名言和警句,請舉例說說它們的作用。10.簡要分析③—⑦段的論證思路。11.本文題是“有為有不為”,但文中卻用大量的筆墨談論“善”與“惡”的大小,是否離題?談談你的看法。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千里之堤(tī)——dī; C.屈膝(qī)——xī;D.筋腦筋(jīng)——jīn;故選B。2.答案:A解析:A.分辯——分辨;故選A。3.答案:B解析:B.輪闊——輪廓;故選B。4.答案:D解析:D.一發而不可收拾:事情一旦發生或局面一經打開,便越發無法遏制其向壞的方向發展。含貶義;故選D。5.答案:B解析:確定首句:首句通常為總起句或背景句。③句“從寥寥幾張設計概念圖,到產出一件質感真實的實體宇航服,中間要過重重關卡”是總起句,引出宇航服設計的復雜過程,適合作為開頭。結合文本內容,③句之后應具體描述設計過程中的細節。①句“演員在狹小密閉的宇航服內表演,時間一長,面罩內就會蒙上一層霧氣,因此道具服裝就必須像真正的航天服一樣,加裝通風系統”是具體設計中的第一個問題(通風系統)。②句“頭盔系統通過齒輪組的精巧設計,實現穿脫自如,而為了拍攝時能捕捉到演員的面部表情,頭盔內還要加裝照明裝置”是設計中的第二個問題(頭盔系統)。④句“要讓這些系統順暢工作,就要提供充足的電能,在道具中設置蓄電池及供電線路”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供電系統),適合放在最后。正確順序為:③ ① ② ④;故選B。6.答案:瑣;kuò;dī;潰;逞解析:fán suǒ:煩瑣,形容文章雜亂、說話啰嗦。輪廓:lún kuò,構成圖形或物體的外緣的線條。千里之堤:qiān lǐ zhī dī:很長很長的堤壩,常與“潰于蟻穴”連用,即“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意思是千里長的大堤,往往因螞蟻洞穴而崩潰。比喻小事不慎將釀成大禍,強調要重視細節,防微杜漸,不要因為一些小的疏忽或問題而導致整體的失敗或災難。kuì:潰,本義是指水沖破堤岸。后由本義引申指亂流,漫溢。dé chěng:得逞,意思為達到預期的目的。7.答案: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解析:結合①段“‘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②段“在這里,關鍵是‘應該’二字……我覺得,只要訴諸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惡了,就能知道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了”,③段“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④段“小善、小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⑤段“至于大善大惡,目前社會中也可以看到,但在歷史上卻看得更清楚”,⑥段“大小之間有時難以區別,這只不過是一個大體的輪廓而已”,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⑧段“我的希望很簡單,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可知,開篇作者先解釋“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不能做是“有不為”,為引出核心觀點做鋪墊。接著說明判斷“應該”與否的關鍵,認為訴諸一般人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是非善惡,知道何事該做、何事不該做,進一步闡述“有為有不為”的依據。通過引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指出善惡、應該與否有大小之別,并分別舉例說明小善小惡和大善大惡,還闡述了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難以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在文章結尾,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希望,即每個人都能做到有為有不為,做錯了要毅然回頭,直接點明了文章的主旨。故本文的主要觀點是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8.答案:舉例論證;一反一正;一古一今解析:結合④段“小善、小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不能讓,也只能算是小惡,夠不上大逆不道。然而,從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車就立即裝出閉目養神的樣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見大看出了社會道德的水平嗎”可知,采用舉例論證,以在公共汽車上不給老人和病人讓座為例,這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體現了小惡。從那些看到老人或病人上車就裝閉目養神的人身上,由小見大反映出社會道德水平,這是從反面舉例。結合⑦段“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貪污行為而論,往往是先貪污少量的財物,心里還有點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嘗到甜頭,又沒被人發現,于是膽子越來越大,貪污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終至于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可知,采用舉例論證,以貪污行為為例,先少量貪污,后越來越多直至受到法律制裁,屬于大惡的例子,這是從反面舉例。結合④段“善、小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比如,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能讓,算是小善”可知,采用舉例論證,“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能讓,算是小善”,可理解為對小善正面情況的舉例。結合⑤段“至于大善大惡,目前社會中也可以看到,但在歷史上卻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為元軍所虜……而他卻高賦《正氣歌》,從容就義,留下英名萬古傳,至今還在激勵著我們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可知,采用舉例論證,以宋代文天祥為例,他被元軍俘虜后,拒絕屈膝投敵,從容就義,留下英名萬古傳,至今激勵著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這是正面的大善事例。綜上,通過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小惡)和文天祥從容就義(大善)這樣一反一正的例子,鮮明地對比出大小善和大小惡的不同表現與影響,讓讀者更清晰地理解大小善和大小惡在行為性質和價值層面的巨大差異。文天祥的例子是古代的事跡,展現了歷史上大善的典型形象,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化底蘊;而公共汽車讓座、貪污行為等是現代生活中的事例,貼近現實,反映當下社會的道德和行為問題。一古一今的舉例,使論證跨越時空,既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又緊密聯系現代社會實際,讓讀者從不同時代的角度全面理解大小善和大小惡的內涵與意義,增強了論證的豐富性和說服力 。9.答案:示例:①引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論述應該不應該和善惡一樣,也是有大小之別的。②引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是為了論述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③引用“行而宜之謂之義”是為了闡述什么是應該。解析:結合③段“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并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④段“小善、小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⑤段“至于大善大惡,目前社會中也可以看到,但在歷史上卻看得更清楚”,⑥“通過上面舉的一個小惡的例子和一個大善的例子,我們大概對大小善和大小惡能夠得到一個籠統的概念了”,⑦“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可知,引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強調善惡有大小之分,引出下文對大小善和大小惡的論述,為后文界定大小善和大小惡提供了思想基礎,增強了文章在善惡觀念闡述上的權威性和說服力。結合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可知,引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形象地論證了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這一觀點,以螞蟻洞穴可使千里長堤潰塌為例,生動說明了小惡可能發展成大惡的道理,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可感,增強了論證的生動性和說服力。結合②段“在這里,關鍵是‘應該’二字。什么叫‘應該’呢?這有點像仁義的‘義’字。韓愈給‘義’字下的定義是‘行而宜之之謂義’。‘義’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適’,也就是‘應該’,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可知,通過解釋“義”與“宜”“應該”的關系,輔助說明文中關于“應該做與不應該做之事”的論述,使讀者更好理解“應該”這一概念,讓論證更具邏輯性。10.答案:提出善惡有大小之分的觀點——用事例論述什么是小惡小善和大善大惡,并得出結論——進一步補充論述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解析:結合③段“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并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可知,首先提出善惡有大小之分的觀點;結合④段“小善、小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不也能由小見大看出了社會道德的水平嗎”,⑤段“至于大善大惡,目前社會中也可以看到,但在歷史上卻看得更清楚……然而他卻高賦《正氣歌》,從容就義,留下英名萬古傳,至今還在激勵著我們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可知,接著第④段以在公共汽車上讓座為例,闡述小善小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并能由小見大看出社會道德水平;第⑤段則以文天祥從容就義為例,說明在歷史上更能看清大善大惡。即用事例論述什么是小惡小善和大善大惡;結合⑥段“通過上面舉的一個小惡的例子和一個大善的例子,我們大概對大小善和大小惡能夠得到一個籠統的概念了……大小之間有時難以區別,這只不過是一個大體的輪廓而已”可知,第⑥段對大小善和大小惡進行總結,給出判斷標準;結合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俗話說……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可知,最后通過引用俗語和以貪污行為為例,進一步補充論述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11.答案:不離題。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惡,就會分清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即什么是有為,什么是有不為。解析:結合②段“我覺得,只要訴諸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惡了,就能知道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了”可知,首先,分辨清善惡是明白“有為有不為”的前提,二者緊密相關。能分辨清是非善惡,就能知道什么事應該做(有為),什么事不應該做(有不為)。結合④段“小善、小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比如,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能讓,算是小善;不能讓,也只能算是小惡,夠不上大逆不道”,⑤段“至于大善大惡,目前社會中也可以看到,但在歷史上卻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為元軍所虜……留下英名萬古傳,至今還在激勵著我們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⑥段“通過上面舉的一個小惡的例子和一個大善的例子,我們大概對大小善和大小惡能夠得到一個籠統的概念了……反之就是小惡。大小之間有時難以區別,這只不過是一個大體的輪廓而已”可知,其次,文章通過具體事例闡述了善惡大小的概念。如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這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說明了小善小惡的表現,讓讀者對小善小惡有了清晰的認識;以文天祥從容就義的事例展現大善大惡,讓讀者對大善大惡有直觀感受。通過這些事例,明確了善惡大小的概念,而這些概念與“有為有不為”相互對應。對國家、人民、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大善之事就是應該做的“有為”,反之對國家有害的大惡之事就是不應該做的“有不為”;對處理人際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有利的小善之事可為,不利的小惡之事不可為。結合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貪污行為而論,往往是先貪污少量的財物,心里還有點打鼓……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可知,最后,文章還論述了大小善惡的聯系,如貪污行為從少量財物開始,逐漸發展到不可收拾,這從反面強調了堅守底線、分辨善惡從而做到“有為有不為”的重要性。所以,文中談論“善”與“惡”的大小,不僅沒有離題,反而圍繞“有為有不為”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且全面的闡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